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www.shikun.net/bbs/index.asp)
--  【北固亭】  (http://www.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1)
----  [原创]《登鹳雀楼》赏析  (http://www.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1&id=20246)

--  作者:莫若以明
--  发布时间:2008/8/13 9:48:21
--  [原创]《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

   白日,白谓于光明之一切,日喻为君子。是谓光明正大之君子。然太阳东升西落,西方乃佛国净土,故此谓东方人生养于东方(中华儿女)修归西方之佛道也。

   依,喻谓皈依。

   山,佛法如山可依止。山音同于善,“止于至善”,乃《大学》所谓之君子正道。

   尽,一谓止,一谓除尘之漏尽也。

 

黄河入海流

   黄河乃中华之母亲河,此喻谓中华儿女。另一象义,黄河发源于西方,流注于东方,佛法发源于西方,东传于中土!传佛之教者乃黄河,是谓中华儿女之兼容并蓄,纳佛法于其身也。

   大海以善下方能纳百川!中华文华如那大海。儒、释、道并灌于之!

   入,是谓其传,必因其道高。流,是谓其自由能行,非有海之博大何得。

 

欲穷千里目

   穷,当喻同于儒所谓之穷理尽性也。

   此句当与后句参之。

 

更上一层楼

   远眺千里,只假以登楼!典出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中华欲得其博大精深,还须海纳百川!

   另,致千里,非求千里马以逐求,而依登高!其亦有其大道在是《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谓知返务于其身,而不外逐求也。此则有得益于其时禅宗归心明心之盛行。

   更上,其所喻谓乃精进其道。

  

登鹳雀楼

   登,攀登,喻谓道之修练。

   鹳,音同于灌,当有所喻于佛门中西域之灌顶法门也,《楞严经》中即有此传道集道之方式描述。灌顶,是道精进之标志。此如于诗中之“更上一层楼”!

   雀,在俗尘为雀,在天为鹤!

   鹳雀,是介于雀与鹤之间,凡与圣之间,是精进之鸟,喻于务道之人。

   楼,大道之途也。

 

 

 

   此诗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有感于时势,盛赞其相融者也!

 

 

下面补释此诗玄机:

   日代表的是儒(阳为君),山代表的是佛,水代表的是道,海代表的是中华。

   太阳东升西落,所行之途乃日晷也,晷者轨也,轨辄是也。儒以礼行是此也。

   以夕阳之金光依于山,是如佛光之普照大地也。

   黄河东入海依河道,河道乃自然所成,是同于《老子》之谓“道法自然”也!

   海上日出,黄河入海,此谓中华乃此一切之总汇也。

   海——〉日——〉山——〉河——〉海。此是一循环也,同于道之所行!

   日之依山,同于大儒之接引佛道也;山之源流出黄河,同于神佛之传大道也;黄河之入海流,同于大道之行中华也。

 

 

注意:

   吾博之释诗文均直接采用名相喻指之于大道,而略其于人名、地名、事物……之具体,众当依此自参之,非然则将垢谓吾于常识无知矣!

   中华文化本即尚于取象立意,破立名相乃大道所归,以《周易》、《诗经》为取立名相之最,古时中华读书人几人不读经?!能成其时名诗人者,非精通其道,何得成其著!其著何非化其所通之大道?!似此或可为一证吾释此一切诗文所由也。

 

欢迎光临小博: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281783274_1.html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8/8/13 13:12:53
--  

热烈欢迎。但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却未必合作者本意。

唐代诗人,特别盛唐时代,大都气派宏伟开合,下笔多无太多计算,只是雄怀宽,气象大,出手自成境界。特别说理诗,在这个时候,还不是主场,所有说理,都是余味,并不是下笔时就一定要考虑的。王之涣这首,应该也是就所见所感着笔,但删繁就简,哲理自见。当时太白许多五言小诗,也都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流传千古。


--  作者:钝笔无锋
--  发布时间:2008/9/17 14:09:34
--  
与现今研究红楼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