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北固亭】 → 西津渡采风作业汇总帖


  共有21537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西津渡采风作业汇总帖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西津渡采风作业汇总帖  发帖心情 Post By:2017/8/30 8:54:09 [只看该作者]

8月28日,诗社组织西津渡采风。
参加采风的,每人完成固定七律一首;同时完成其他各景若干首,尽可能七律,但不做硬性要求。
其他诗友,无固定题目,可以自由创作十八景中若干首。
同时,可以围绕西津渡风景,创作楹联,多多益善。
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创作态度将成为诗社考核依据,积极创作优质作品的,将优先参与诗社今后采风等活动。


西津十八景:云台胜境、蒜山怀古、待渡遗风、玉山留春、千帆入津、白塔晴云、五十三坡、闲田骚客、民国往事、老街古韵、伯先悲歌、大义红船、尚清看戏、水墨西津、雅苑香雪、玄柱擎天、一眼千年、鉴园春秋

时间:9月30日前提交。提交后,进行整理出版。


附:西津十八景简介
1.《白塔晴云》,是西津渡最古老、最著名景观。在小码头街最高处,白塔凌空高架于街道之上,东为“同登觉路”券门,西是“共渡慈航”券门,北侧救生会,南侧观音洞,一丈宽、五丈长之方寸之地,俯瞰犹如一座平卧佛龛,自然形成此一梵境丽景。晴好天气,白云悠悠,身处其中,仰观蓝天,巍巍白塔、淡淡白云;俯察街区,青砖黛瓦、重檐高墙,感受古代建筑的智慧,人神共祈平安幸福的心愿。此情此景,不能自已。
白塔,即昭关石塔,始建于元代,位于西津渡小码头街最高处观音洞前,距今700多年历史,为藏传佛教佛塔。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藏传佛教佛塔在形制上分为白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三类。而西津渡昭关石塔是全国范围内现存的唯一一座集白塔和过街塔于一身的佛塔。人们从过街塔下通行一次就相当于向佛进行了一次膜拜。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该塔是由元武宗皇帝下令重修的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仿京师梵刹所造,主持者京师工匠刘高是曾参与修建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白塔总高8.63米,其中云台的高度为3.89米,塔高4.74米。云台顶上的石塔由两重亚字形须弥座及塔身构成。其亚字形须弥座的形制,大体上与北京白塔寺白塔的须弥座相似。昭关石塔大约完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在装饰艺术上同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汉式、藏式的装饰题材、新颖独特,堪称一绝。
        白塔曾于明万历十年壬年(1582)十月吉日重修。1963年,对过街平台采取加固措施;1976年对石塔本身加固,并将明代装歪的塔上部亚字型须弥座扶正。2000年,中国文物研究所主持设计,西津渡公司对白塔进行了大修。维修后的石塔尊踞如初,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1年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昭关石塔由省级文保单位升格为全国文保单位。

2.《大义红船》,此景为小码头街西津渡救生会馆。由救生红船模型、救生会建筑和庭院内外环境构成的景观。
  红船,指京口救生会红船。红船为救生会用于江上救生活动的特制船只,因船身油漆成红色而得名。红色以为警示,也为方便航行时其他船只辨识避让。 
         京口蒋氏救生会始创于康熙41年(1702),创始人为蒋元鼐等15绅士,后为蒋豫继承,续传七世,至1864年蒋宝去世为止。之后,救生会为政府派员主持。详见本人《京口蒋氏救生会七世考》一文,《镇江高专学报》2015年第3期。
 
3.《待渡遗风》,清周镐京江二十四景有《西津晓渡》。如今江岸北迁,西津渡口废佚,仅仅有待渡亭可觅。因此,只能在待渡亭怀古了!
        待渡亭,位于小码头街“层峦耸翠”券门西侧,是古代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待渡亭》匾额书法集颜真卿行书。
待渡亭初建时间、地址均不详。唐代润州诗人许浑曾作《京口津亭送崔二侍御》,首两句“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中的津亭,即是待渡亭。此后,待渡亭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怀古凭吊之所。清代诗人冷士嵋曾作《津亭席上赠歌妓》;罗志让曾作《待渡亭晚眺》、《待渡亭送别》等诗词。唐宋以来,待渡亭应该是屡毁屡建。到清代,古待渡亭曾随着西津渡江岸的北移,设在通江渡头的栈道上。从清画家张崟《救生会馆图》、周镐《江上救生》图来看,在清代道光年间,待渡亭已经前移到江岸通向码头的栈道前端,大约在今西津渡街与长江路的交汇处。光绪乙已年(1905年)镇江地图上也有待渡亭位置的标注。
       古待渡亭因年久失修,遗存木结构严重受损,整体歪斜欲倾。1985年对该亭进行大修,纠正闪歪;立白石碑刻周镐《西津晓渡》图。2006年,西津渡公司重修待渡亭。该亭三面临空,一面依墙,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半亭。水磨大方砖地面,西北两面设吴王靠,东面靠墙竖立《西津晓渡》刻石白石碑。
 
4.《一眼千年》,即西津渡“一眼看千年”景点。西津渡小山楼前小码头街道上一考古坑,长约2.5米,宽约1米,深约1.2米。镇江考古工作者在坑里发掘到5个文化层,分别为小码头街自唐代以来街道道路的叠加层:最底层是唐代依山体构筑的栈道,二、三层为宋元混合土道路,第四层为明代特制青砖铺设的道路,第五层是清代用石块铺设的道路。这个考古坑的发掘证明,小码头街自唐代以来1400多年一直在现在的位置上叠加自己的文化。考古坑两侧的街道自券门“层峦耸翠”到“同登觉路”一段长约77米、百步之遥,一眼望去,遗存有唐小山楼、宋观音洞、元昭关石塔、明铁柱宫、清救生会等建筑或建筑遗址,文脉清晰、传承有序。这是现在西津渡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5. 《玄铁擎天》,是铁柱宫及前庭院与紫阳洞及普陀岩围合而成的独特景观。庭院中以鹅卵石铺设水纹八卦图,图中央矗立一混元降龙铁柱,传说是铁柱宫供奉的许逊真人治理水患、保佑水上平安之法器。东侧山崖即是普陀岩,岩崖顶部生长一颗古老的梧桐树,崖下紫阳洞是南宋张伯端(紫阳)真人炼丹之地。铁柱宫与紫阳洞,是西津渡道教文化著名遗址胜迹;而观音菩萨也是化为“慈航真人”的道家神仙。《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普陀岩上花开满树,紫色梧桐花儿随树枝垂挂山岩、直接铁柱,上端树冠舒展、紫光直冲云霄。梧桐花和铁柱相映生辉,整体构成一道独特的景观:春天的早晨,阳光从梧桐花影中照向铁柱宫前庭院,降龙铁柱泛着玄紫色光芒,凝重、威严而又神圣的气氛,漫延在整个庭院,象征着这是一块吉祥福地。
        张紫阳,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别号紫阳真人。浙江宁海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曾中进士,后于成都遇仙人授道,自成大家,传道天下,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又称“初祖”。紫阳洞,位于西津渡铁柱宫南门前山崖下。相传为张紫阳真人修道炼丹的山洞。(由于山体坍塌的缘故,)现存山洞仅仅容纳一尊紫阳真人塑像。上世纪考古发现洞前地下有烛台、骰子等祭祀和娱乐工具。
   许逊(239年-374年),江西南昌人,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20岁举为孝廉, 42岁任旌阳县令。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 “八王之乱”之时,知国事不可为,挂冠东归。作为汉族民间信仰的道家神仙之一,许逊东归后,在江南一带率民治理水患,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后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也是符箓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许逊身后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长江流域城镇常见祭祀许逊的“万寿宫”、“铁柱宫”。
   
6.《老街古韵》描写西津渡古街新貌、游人如织、商贾繁胜之景。西津渡街区民居修缮保护工程包括西津渡街、小码头街、义渡局支巷、利群巷、利商街和蒜山片区,于2002年开始搬迁,修缮工程历时6年,于2008年5月1日竣工开
街。                                                

 7.《五十三坡》,指由五十三坡和五十三参图景墙形成的新景观。五十三坡,位於西津渡原租界巡捕房南側,為一條上山坡道,连接西津渡小码头街东段。五十三坡由麻石鋪設台階,共五十三階,暗合善財童子为求善知识遍访五十三位大德学习积德行善本领的励志故事。2015年秋天西津渡公司策劃在五十三坡南侧山坡挡土石墙上修建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景牆,和五十三坡合為一體,成為西津渡一大景觀。其中景墙瓷板画《五十三参图》,为镇江画家王宏瑶作品,导言由祝瑞洪、牛荟撰,曹秉峰题写。
 
8.《鉴园春秋》,指西津渡原英租界西洋建筑遗存,包括巡捕房、税务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德士古火油公司,延伸到云台山东北坡上的英美领事馆等建筑形成的景观。其中原英美领事馆和巡捕房建筑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本世纪初,西津渡公司在镇江市城投集团支持下,斥资收购了西津渡东区3家破产企业,拆除厂区破败建筑及部分民居,修复了原租界部分建筑遗存,命名为“鉴园”,取“以史为鉴”之意,纪念这段屈辱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
  
 9. 《千帆入津》,唐卢纶《泊扬子江岸》有“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的诗句,借作西津渡的古景再现。结合玉山大码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在遗址南侧建设西津渡古渡博览馆并重现“千帆入津”壮观景象;同时利用现代电媒技术,在地下空间重现玉山大码头历史上的繁华场景和历史故事

10.《尚清看戏》,尚清,西津渡尚清戏台,位于救生会北侧山崖下,原滤清器厂旧址内。2010年,结合西津渡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挖300m2小水池,临水靠崖筑二层传统戏楼,作为演出传统戏剧的舞台,取名“尚清”。西津渡和社区合作,经常组织票友演出《甘露寺》、《白蛇传》等戏剧曲艺,引来游客争相观赏。从尚清戏台仰望云台山北麓,救生会、观音洞、云台阁等建筑,层层叠叠,龙鳞翻卷,直上云霄,场面十分壮阔。古建筑传神的浓浓韵味和戏台上传统戏曲的旋律、戏台下水池碧波、锦鲤红莲交相辉映,成为游赏西津渡的一处不可或缺的观景点。
   
11.《民国往事》,是指伯先路一带民国建筑和文化遗存形成的独特景观。这些民国建筑集中分布在伯先路两侧,主要包括伯先公园、广肇公所、五卅演讲厅、镇江商会、蒋怀仁诊所、屠家华公馆、江南饭店、红卍字会、绍宗藏书楼、老邮局等民国建筑和园林景观。
   
12.《伯先悲歌》,指伯先公园内赵伯先塑像及其环境和事迹形成的景观。 赵声(1881—1911)字伯先,世人多称赵伯先。江苏镇江大港人。赵清末在新军担任军官,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密战友。1911年3月,赵伯先、黄兴等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伯先因壮志未酬,悲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病逝于香港,遗体葬于香港笳菲公园的山顶上。由于当时清朝还未被推翻,墓碑上不用真名,只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天香阁是赵故宅楼名)。
1912年初,孙中山大总统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令追赠赵伯先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赴港于4月1日遗体从香港运回,安葬于故乡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碑曰“大将军赵伯先之墓”,并建立墓道等建筑。章士钊、王立、柳亚子、马锦春等均为之立传。
        赵伯先之所以墓葬南郊,是根据他18岁时游览镇江竹林寺时的言谈及其诗词意愿决定的。据说当时他登上南山远眺,看到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竹,环境幽静,高声对大家说:“这座佛寺风光美好,地势高爽,我将来‘百年’之后,一定要在这里下葬。”并口占即兴诗两句:“他日行人遥指处,竹林深处赵公坟。”
上世纪20年代,镇江人民同盟会冷遹倡议并筹建 “赵声公园”。后更名为“伯先公园”。位于镇江市云台山南簏,占地面积120亩,由著名园林专家陈植教授设计。1926年开工,1931年6月建成开放。公园依山势而造,园内树木繁盛,空气新鲜,环境幽雅。1979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伯先公园题写园名,现勒石于公园大门右侧。
 
 13.《蒜山怀古》,是西津渡新建蒜山游园的主题景观。蒜山游园修建于2004年。为纪念“算山”得名,在蒜山顶修建了“算亭”,蒜山下修建了“京江亭”,增设了杜秋娘塑像。 山上山下两亭相映成趣,一祭三国英雄人物,一念唐朝帝王宠妃的镇江故事。此情此景为西津渡增色许多。
   
14.《玉山留春》,描写春末时玉山楝花盛开的景色。玉山,在西津渡西超岸寺玉山大码头遗址旁,旧时与金山、银山(今云台山)并称。《乾隆镇江府志》载,玉山,“在城西江口。旧无玉山之名,以与金银二山鼎列,故曰玉山。疑即古蒜山界也。”历史上玉山较大,可能是蒜山的西界,后逐渐坍塌江中。山上曾经有许多历史建筑如“水府殿、观音大士殿,下有避风馆、藏经阁、滨江有钓鳌亭。”现仅为六、七米高的低矮石丘。山上多楝树,谷雨时节,楝花盛开,香气四溢,别具一格。
 
15.《雅苑香雪》,雅苑,指西津渡由原小码头街小学改造而成的一座中式景观园林。位于利群巷西侧。由三友堂、集雅斋、流丹阁三栋楼及小花园组成。园中设有连廊水池,小桥流水;廊间松竹梅居于一园,池中锦鲤戏莲,景色别致。冬暮春初,梅花雪花共舞,素香清雅;翠竹苍松轻扬,碧玉妆成。雅苑的建设,既保护了西津渡建筑多样化特征,又丰富了西津渡的新景观。
   
16.《闲田骚客》,为纪念苏东坡与蒜山的一段情缘,在云台山南峰东山坡修建的一个新景观“闲田居”,设有东坡石像、闲田居茶室、花园、东坡诗词书法碑刻等。苏东坡一生多次来镇江游赏,其与西津渡及蒜山有关的七首诗中多次提到隐居蒜山之意。《与金山元长老》序中说“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诗中有“问我此身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四句。《酬许郡公借隐居蒜山》有“酒泉钟鼓还江左,青壁丹崖借隐居”。《次韵林子中见寄》有“蒜山小隐虽为客,江水西来亦带岷”等有关诗句。说明当时苏轼想隐居蒜山,曾经向元长老借地,后有许遵(时以大理寺知润州郡,因称许郡公)同意借居蒜山。但是不知当时究竟借居蒜山何处。今西津渡公司在云台山东南坡选择空闲地块约10亩,依其诗意建“闲田苑”,设有花园菜地,并沿山坡设立石壁刻录苏东坡诗词书法,以纪念苏东坡与蒜山的一段情缘。诗中郡公,即许郡公,名遵,字仲塗,四川人。宋神宗时以大理寺知润州。
 
17.《水墨西津》,写西津渡美丽夜色像一幅五彩缤纷的水墨画。
 
18.《云台胜境》,描写登上云台阁所看到的镇江山水形胜、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色。云台,即指云台山,古名竖土山、蒜山(算山)、银山。《二十四史》隋书的地理志里将蒜山列为润州名山。
云台山顶峰古代有许多历史建筑。元至元16年(1279年),镇江路总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在云台山顶建云山寺和聚明山寺(两座十字寺即基督教教堂),后被皇帝下令拆毁,在其原址上兴建佛教般若院。后全部毁损,仅遗存有一对青石柱础,直径约1米,现置于云台阁前广场。根据柱础大小推断,当时的建筑体量巨大,高度应在25米以上。明清时期,云台山上先后建有凌江阁、萧爽阁、西津阁等建筑,俱已毁佚。2010年,市住建局和城投集团决定建设云台阁,得到时任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规划和文史专家的支持。当年开工建设,2013年竣工开放。
云台阁,位于云台山顶,宋元风格仿古建筑,由我国著名古建设计专家、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杜顺宝教授设计。总建筑面积1800㎡,建筑总高(宝顶)32.015m,楼阁主体明三暗四层,主阁左右两侧分别以曲廊连接萧爽轩和飞花亭,阁、轩、亭共同构成了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飞檐斗拱、凹曲翘弯、步步回廊、层层环绕、开敞通透、端庄华美,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优美地镶嵌在城市山林之中。登顶四望,江水如带,山城如画。
云台阁内设置镇江城市(池)建设发展简史,以铜雕、木刻、石刻、影雕、瓷板画、扬州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示自孙吴铁瓮城以来镇江城市模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7-9-1 15:05:15编辑过]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26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