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前辈学人讲的太多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只简要谈谈自己的浅见。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等阶段,除去饮食生存之外,也是需要精神追求的。文学艺术,即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文学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与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从个体而言,绘画、小说、诗歌等艺术作品,凝聚了作者的生命活力和艺术智慧。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至于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就要分别来看了。鲁迅是国学家、大文学家,他却说,文学是没用的东西,不能当枪炮使也不能改变什么。并且感叹稿子不值钱。封建社会以文取士以诗词入仕的科举制度一改,文学艺术的当世身价再也没提升。(不过,那些大家的珍贵的传世艺术品不在其内。)文学艺术似乎只有与政治结合,才能身价倍增。但这好像不太可能了。文学艺术,仅仅可以作为生活的余裕。尽管如此,仍然不乏文学艺术爱好者,及以之为事业的文学艺术家。然则,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前者既接受也创作作品,但多是不大具备文学性的自娱。也就是可读性不强,有的不仅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鸡汤,甚至连快餐都算不上。如此作品的社会价值可想而知。张爱玲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就曾说过:一个作家要能做到换位思考,读者需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一个总是“我我我”的作者是令人生厌的,谁要看这样的文章?是呀,又不是名人要人,谁稀罕知道你?连课堂上的老师教作文,也教学生如何用文章“魅惑”读者。但她又换个角度说:中国的文学又向来是对媚俗嗤之以鼻的,讲求唯心和抒发自己情志。这似乎自相矛盾了。而专门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又说了:文学,要内可以抒发自己情志,外可以感人。这似乎在说,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可以称其为文学艺术品。文学艺术爱好者,一般比较倾向于“我我我”的表达方式。文学家,则两者兼而有之。而真正的大文学家,不仅能给读者需要的心灵鸡汤,而且能以悲悯的眼睛俯视苍生,如明灯一样给读者以心灵的启示和指引。他们不再自以我为中心,也不是媚俗,他们超出了自我。这样的文学艺术,是无价的,永恒的。
文学艺术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文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以李清照而言,除去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词学领军人物,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弟子杨海明博士说:李清照具备一个诗词大家必备的素质。一是,她有有敏锐细腻的艺术感觉。惟其如此,才能体察常人无法感知的东西。这种艺术感觉用随园老人的话说叫“性灵”,并曰: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其二,是她运用了一种自然的语言,把这种感觉准确传神的表达了出来。其三是她有深厚的文学涵养,从而能把这种艺术感觉通过工炼的文字自然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自然风格。沈谦曾以二李并称(李煜、李清照),说他们的词乃当行本色。王国维也称李煜为词帝,说他词是天然宝石。这里的本色,即是他们部分的保持或恢复了民间词直抒真情的自然风格。诗词是抒情为主的文体,不同于小说。这种文体,决定了它比较倾向于自我的抒发。所以也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和灵魂,体现当代人共同的人生态度、思想态度、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因而,诗歌较之其他文体也更重视作品内容的思想内涵。李后主词亡国后集大成,李清照词亦是南渡后为佳,张炎也是宋亡后闻名于世。很多作家因特殊而丰富的人生阅历,才创作出传世杰作。这些阅历对作家而言或许是不幸,对其创作却是一种诱因和激发。作家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总结与感悟用作品表达记录下来,便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感触。同时,这些思索和总结感悟,也是作者对自己心灵的解脱或救赎。这从反面说明了,传统文学作品思想内涵及感情的重要性。他是文心、诗心、词心,也是作品的灵魂。这个心,即是指作品的思想感情。一个形式虽美,而思想内涵贫乏的作品,总算不上杰作。也难怪诗人们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了。若无一点“世界的哀愁”,人生的感悟,甚至会被嘲笑“不高雅”的。所以况周颐在《蕙风词话》提倡:“词要重拙大,不可涉纤等等。陈廷焯也说: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可见,诗词题材可以小,但词的思想内涵须是深重的。所以诗人画家要采风,作家要深入体验生活。这种对于生活的第一直观感觉,确实可以激发艺术灵感。
然则,我们并不需要给人生故意找麻烦,因为文学毕竟也是人学。是为人服务的。《文心雕龙》的自然文学观,至今还是很有指导、借鉴、学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