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听鹂馆】 → 奶奶说曲儿


  共有793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奶奶说曲儿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凌波踏浪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168 积分:62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26 11:25:16
奶奶说曲儿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1/12 10:34:16 [只看该作者]

我的《盐角儿》一词, 有诗友点评提出不同见识。平山堂的零落秋声太祖言:略不喜展眼一词。秋水的辰水版言:展眼, 此处韵味不符。他们不喜, 大约是这词汇太老太土了吧?我却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是我奶奶的一个口语, 经常讲,我听惯了。展眼, 转眼, 眨眼也, 方言, 意谓时间极短。曹雪芹就有”展眼吊斜晖”句子。而我, 偏偏就爱这土话方言, 就喜欢口语。所以,和唐诗宋词比较, 我更爱元曲。为什么呢?其一, 是因为我的性格儿。元曲源于民间, 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不拘一格, 直截明快, 意境深远, 而自由奔放。且占有了白话的独特优势。第一次读元曲, 我便被它那直露、戏谑、尖巧、辛辣的语言表达风格所吸引,并喜欢上了曲子。感觉这和我直率的性格很符合,我喜欢!并且第一次比葫芦画瓢写曲子,就被《中国当代散曲》选录了。总编一水先生还要收我为徒,说我适合写曲子,给我发了许多资料让我学。可惜我一看,似乎比诗词更难,就罢了。其实我不爱含蓄且文绉绉的诗词, 总感觉不畅快, 像隔靴挠痒!其二,那大约是受我奶奶的影响。奶奶最喜欢说曲儿, 也就是本地的民间俚曲。小时候儿, 我们就是在奶奶的曲儿中长大的。奶奶的曲儿一个接一个, 从来不重样儿。我们不听话了,奶奶常会说:我给你们说个曲儿吧!我们就支耳朵听起来了。现在我仍然搞不懂,奶奶哪来那么多曲儿?记忆力咋那么好?哪个教的?不知道有的是否她自己编的?我也没问过。而且,除了我奶奶外, 我还真没发现其他人会说曲儿, 一个没有。有一年不能回家,就在电脑视频中, 奶奶口述(我奶奶不识字, 但能说会唱。), 我用笔记了几个曲儿。去年夏天回家,我又坐在老人家身边,津津有味的一边听奶奶说曲儿,一边用笔记录了几个。我不知不觉受奶奶影响, 极爱这方言土话的表达方式,和朴素亲切的语言风格儿。所以,我同样也喜欢元曲, 喜欢曲子味儿。因此在诗词里, 我还是有这种曲子化的表达倾向。有诗友讲:凌波词自有凌波味儿!也有人戏称为:凌波体。呵呵,原来凌波也是有家学渊源的呀!我本是个自高自大的,又懒, 极少学习观摩別人诗词。没啥进步, 但也避免了和人类同, 自己写自己的, 自成一格儿。诗词文字, 只是一个载体。就和我一直坚持的以人为本一样,无论什么事物, 都得为我、为人服务。只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可矣!

奶奶猜谜: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城外都是兵,个个儿穿着黄马褂,分不清哪个是朝廷?(还有很多谜语,我基本都忘了。这个记得最清楚。)


奶奶念经儿:
金香炉,腿又短,今儿个烧香来的晚。家又贫,事儿又多,个个儿神圣担待我,阿弥陀佛!
有方有萝借几年,拆拆破袄儿不得闲,关爷老母来补袄,前包上补的高粱旺叶儿,后包上补的杏花儿朝阳。两肩上补的展翅儿凤凰,四个角儿里四大金刚。阿弥陀佛!


抗日小调:
草帽儿,洋布里儿,中国兴那小铜子儿。小米饭,喷喷儿香,中国兴个机关枪。机关枪,打的远,中国兴个千里眼。千里眼,看得清,中国兴个洋飞艇。洋飞艇,飞得高,中国兴个洋瓷刀。洋瓷刀,磨得快,中国兴个洋皮袋。洋皮袋,装枪子儿,嗞儿嗞儿,打日本儿!

奶奶说曲儿《织手巾》

五架山上一张机

多些民人不会织
民人多和少
不可跟俺比武艺
会了中原会
甭怕良心昧
头顶五架宝
脚踩五架桥
上去手巾织十条
头条手巾织哩花
上去刘传去进瓜
刘传进瓜阴司路
撇下娇儿娇女一枝花
两条手巾织哩青
上去蝴蝶儿对蜜蜂
蜜蜂落到那花园里
蝴蝶儿落到那东海东
东海东哩采花容
一句采花不会成
三条手巾织哩长
上去叫仗何孟良
马上长枪杨六郎
四条手巾织哩宽
上去玉楼天
玉楼天上高官坐
大妆皇姑玉楼天
五条手巾织五箩
上去白鱼儿投天河
白鱼儿天河河边站
单身独立救路舸(此处也存疑,根据音揣摩)
六条手巾织哩方
上去织女共牛郎
共把牛郎共二郎
七条手巾织哩新
上去日脚儿定三春
太子打马东京去
文武百官随后跟
八条手巾织哩削
上去锣鼓对锵刀
九条手巾织九龙
龙须龙服来复位
风凑雨来雨凑风
十条手巾织哩圆
上去一只船
船帮船底檀杨木
珍珠玛瑙漆阑干
十二民子来拿舵
十二相公来乘船
一乘乘到河当间
一举白旗归了天——此句也不甚明白,根据读音揣度)我感觉这个曲子和词牌《九张机》差不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