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适合人类的教育或全面的人类学


  共有6841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适合人类的教育或全面的人类学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传言玉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1200 积分:901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2 21:22:40
适合人类的教育或全面的人类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23 23:04:03 [只看该作者]

 

基础原文翻译
全面的人类学与教育 第二册 总结 / 全部内容 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同感和反感力
出现意志的不同方式
意志和意识不能同时达到
智力的教育
人体、环境与健康

作者:Rudolf Steiner
2000年直接从德文翻译
版权所有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Dornach/Swiss
。GA293

同感和反感力

如果想知道想象是什么,不能只靠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来研究它的来源。如果研究想象,我们就能发现:想象工作有形象的特点,且想象中的东西在实际中并不存在。虽然它并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利用想象来进入其他东西。可见,想象是其他东西的“像”。那么,这个“像”是什么的“像”?

如果我们把想象工作跟一面镜子比较,就会发现:镜子里的形象并不在镜子中存在,而是任何一面镜子之外存在的东西的“像”,不管这个东西在哪里。而且镜子对它反射的“像”完全无所谓,它不管反射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想象工作中的形象也是头脑里不存在东西的“像”,只是我们反映的一个“像”,那么我们想象工作中被反映的从哪里来呢?

一个人的想象工作实际上跟他出生之前在精神范围中发生的事实有关系。想象过程中出现的正是出生之前的事实。

出生之前在精神范围的经历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意识。我们的头脑在生活中反映的,是我们以前在精神范围的经历。我们的身体像镜子一样把它“反射”,可得到的只是一种形象。它在生活中再也不是事实,而是想象。我们在身体内通过反映来制造这个形象。这种“制造”工作就是我们的想象工作。

意志是一种让人完全投入做某件事情、并把自己忘掉的过程。因为强烈的意志会超越人的存在,我们研究意志时不能只看生活中的现象。没有超越人存在的意志只是一种萌芽,而且这种萌芽将来才会真正发挥和变成事实。如果一个人靠自己的意志去完成一件事,每次都产生一种能留下的东西,而且会留到他去世后。只有从意志上做的事和得到的结果,在一个人去世后才能继续存在。这是因为,我们用物质的身体做的事情里内涵有精神追求的萌芽。

意志在物质上不能完全发挥,在去世后留下来的萌芽才会变成真正的意志力。超过动机的意志在生活中只能产生萌芽。生活中意识到的愿望、打算和决定只是精神意志的想象或象征。可是,为了引导人体中的象征,教育者也需要对精神的意志起作用。

我们灵心的范围包括这里所说的思考(想象)和意志。我们灵心的生活就是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心理生活:一边朝着过去、往出生之前的,即过去精神的形象、想象,另一边朝着将来,即生活之后的、精神的萌芽。

那么,为什么意志的萌芽在生活中不能发挥?有什么东西反映我们在出生之前的经历、使它成为形象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身体里属于未来形成和过去的两种力量,也就是同感的力量(喜欢)和反感力(反思)。这里说的“反感”不是一种感情的东西,而是一种引起人去观察一件事情的力量或才能。

在生活中,我们靠反感力或抗拒力来反映出生之前的精神范围中的经历。被反抗力所反映而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想象,而且这种想象是现在不存在的东西的形象或象征。反抗工作、返回或反映工作的过程也就是造成想象、形象的过程。能够反映出生之前在精神上存在的,正是人的反感(指抗拒力)。

为了能够追求未来要形成的和为了利用意志来做事,我们需要发挥同感。比如,我们很想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同情的事情。同感的力量能把我们和将来在精神范围出现的意志联系起来。可是在生活中,物质的身体(包括生命构造和心理动力)却要避免人由于意志超越人的存在而脱离物质,也要避免我们意志的萌芽变成精神的东西,因为精神的东西想跟整个宇宙融为一体。为了避免自己消失,人在死去之前只会发挥意志的萌芽、只会有真正意志的一种想象。

如果一个人想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他当然不能只发挥其中一方面,而必须生活在同感和反感之间。这种在两种对比方向之间的发挥就是感情。感情跟想象或意志不一样的是,感情属于一种个人比较独立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感情是反感和同感之间的节奏。因为感情能朝着从过去反映过来的想象力发展,也能朝着将来的意志方向发展。在平衡的生活中,感情是被控制的意志和被控制的想象。也可以说,意志是正在实现的感情。

一个内向的人特别喜欢思念以前的日子,反思我的过去。这种时候他都无法主动做事,好像精神力量死了一样;这时他只能认识属于过去的事。反过来,在对将来有愿望时,他非常同情自己在将来要做的事,而且通过把自己和我做的事融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做出新的东西。

抽象的想象力、反映出生之前的经历以及抗拒力,都是一种保持距离的认识过程。人从出生之前留下来的精神力得到抽象的想象。不过,他得到的只是被反感减弱的形象。这个精神力碰到特别强的反抗力或抗拒力时,会产生记忆力。记忆力就是特别强的抗拒力,也是一种特别强的反映工作。在特别发挥反抗感时,我们会发挥语言表达、概念和说明的才能。

意志由于人的同感而得到发挥,而且特别强和特别热烈的同感会产生创造力。特别强的同感的力量会产生对精神的接受能力,使我们能够感受外面的世界和创造地发挥灵感。不过,这种对于环境精神的直觉或者灵感是没有意识的。

所有靠抽象想象和反思(抗拒力)从环境接受或理解到的东西都是死的或正在死的,都已经脱离了有各种各样变化的生活,就是理论。所有靠感觉(知觉)器官跟意志(同感)从环境能接受的或体验到的,就是生命。这样,靠同感的理解都是直接地指吸收所有东西、主动和拥抱所有东西(不经过思考),比如:嘴巴想接受好味道的同感和想体验的愿望。如果一个人想获得认识、想搞清楚,他就必须保持距离,不能追求与环境的接触(反感)。

如果学生利用抽象的理解太多,创造的理解就会固定下来而死掉,因为抽象的想象工作是和出生之前的、已经过去的相联系的。如果要让学生同情他们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有活力和发挥意志,我们只能用让他们创造的手段。

灵心的意志和物质的联系?

意志或抽象的想象力与人的躯体有一定的关系:意志的物质基础或者物质表现是血和肌肉,也可以说,意志是在血和肌肉中发挥的。想象和反映工作的物质基础则是神经和骨头。

身体不同感官里的血和神经也有着意志和抽象的想象存在,并且也在起作用。比如,眼睛里的血和神经分别有意志(血)和抽象认识(神经)的才能。只是因为血和神经在感官里合作,眼睛才会在进入环境(意志的同感)的同时也塑造着环境(反映的反感)。

假如人的眼睛没有同情的因素,所有它感觉(知觉)到的东西都会呈现出很讨厌的样子。只有在感觉(知觉)过程中的神经(反感)和血(同感)的合作平等时,人的感觉(知觉)才是客观的。

对于意志和想象起作用的印象,同样能对不同的感官器官起作用。这些对教育和身体的健康很重要。那么,为什么神经能成为想象力和精神的物质基础呢?因为神经是一种不断在死去的材料。精神力和想象力在没有生命、没有生长过程的神经中有其赖以存在的空间。

人有意识的身体部分指的是神经。因为神经是不断地死去的,它就变成了一种没有任何影响力的矿物。而且因为神经是在反思的过程中死去的,所以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结构也很适合这个人的想象爱好和思考习惯。因为精神是有意识的,精神是在死的物质里(空间)才能存在的。对精神来说,死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只因为神经的物质不施以阻碍,思考(想象)和感情才能在这个空间里得到连接。

假如神经是活的、主动的,是像血和肌肉一样处于沉睡中的,那么这个人的想象就很不清楚,也不可能有意识。只有在没有物质或者死的物质空间中才能反映想象的内容。

身体做梦状态的表面和睡眠状态的中心不会反思,只有对环境的反应。在发挥意志的血和肌肉中什么都在反应,什么都发生改变。可是在表面跟中心之间的空间(神经)有外面世界的象征存在。也就是说,从外面接受的事实在神经的空间里被反映着。

如果把上面写的内容总结一下,在神经里发生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反感、记忆力到抽象的概念。在血管里发生的是从意志、同感、创造的想象力到直觉:

过去的/死                                                 未来/形成的/活

想象(反映)〈-           〈-感情-〉             体验

形象-〉                                                     萌芽-〉

分开                                                          融入

认识                                                          意志-〉

反感〈-                                                     同感-〉

记忆力                                                      创造性

抽象的概念                                               接受能力

神经和骨头                                               血和肌肉

当这些关系被搞乱或弄反时,人就会生病。比如把意志和过去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希望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变成没有发生的,就会使人心里难受,身体也不健康。或者把清楚的认识力和未来联系起来:如果一个人以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他的未来就已经定死,而无法再获得发展。

如果一个人总是同情所有自己做的事情,他就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人需要以反感的才能把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分开,这就好像一个人从外面来看自己的做法,才能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有一点点并没有察觉到的反感时,才能反映任何事情、进行思考和认识。如果一个人没有抽象想象的部分(抗拒力),那么他就会不断地去做事,而意识不到自己对环境的作用或者害处。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因为考虑过它的好处才做,而是因为事情受他的欢迎去做(因为是为它高兴),那么这件事就是靠着对它的同感而做出来的。有时,人就是为了一件事、为了热爱它而活的。这样的情况能察觉到同感生出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同感的力量总是这么强,他就无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适应不了社会。但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察觉到自己的抗拒力,他的生活就会过得很难受。

出现意志的不同方式

意志在人的不同范围怎么出现呢?

动物没有人具有的抽象思考。动物的本能很强。动物不必思考就可以通过本能做出比较复杂的事,因为它是根据自己身体的形态和身体的特点来做的。如果一个人要做和动物一样的事,他需要学习后才能做。动物虽然不需要学习,可是也不能改变它的特殊才能。

可以说:动物的身体形态和状态已经包括它做出来东西、动作的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同动物根据不同身体形态具有不同的特殊本能和才能。人体中存在的意志也是本能。

人的生命构造构建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构造也夺取人身体具有的本能。经过这个过程后,本能成为主导欲望。可以说:身体里的意志是本能,生命构造里的意志是主导欲望。研究主导欲望没有研究本能那么容易,因为主欲不是直接通过一个人的做法表现出来,也不像本能这么受外界条件的引导,而受生命构造的条件引导。

那么,如果我们的心理动力夺取人身体的本能和人的主导欲望,得到的就更像心理的东西、更有意识,这就是欲望。欲望比本能和主导欲望更具有个人的特点,也受更多影响和变化。如果人的自我意识来夺取本能、主导欲望和欲望,它们就成为动机、意志和主动力的部分。

这里还缺少的、超过动机的是人的愿望----实行动机时对于未来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或者做到不同。这个部分是较有思想的人才具有的。愿望比后悔高级,因为后悔只是自私地希望自己的过去比现在的事实要好。对于将来要做得更好的愿望才能产生主动力。这种愿望在人死了之后会发展成为精神具有的意志。每次依靠意志做出一件事时,生活中的愿望会留下一个萌芽,而且在死去之后,这个萌芽会发挥成为自己保留的精神部分。

意志在生活中的愿望很像人心里第二个单个的人一样。这“第二个人”是意志中的思考,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来说它是很重要的因素,是意识不到地能引导去生活做事的一个因素、一种不靠想象的思考、一种意志中的无意识的思考。有的人经常把这个因素跟缘分搞混,其实这是一种直觉。这个“第二个人”能让一个人做出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计划也做不到的事。

上面已经说了意志在不同低级范围出现的样子。低级范围是生活中比较完整的,可是除了这些以外人还有高级的范围存在。每次依靠意志做出一件事时,都留下来一点点的改造出来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在人死了之后会发展成为高级精神范围的东西。下面的表写出来的精神范围的词当然无法表达出精神范围的才能。我们语言的词只能表达它们在生活中的萌芽和我们对意志的想象。这些高级范围及其中的意志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只能萌芽,在死了之后才能完全发挥。不过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只是萌芽的意志也要被老师引导。所以在这里我介绍的是所有的范围、属于范围的意志现象和它获得自由独立的年龄:

1.精神的范围在生活中只发挥萌芽:

精神的人       (被改造的身体)                     决定           死后

生命的精神    (被改造的生命构造)              主意           死后

精神自己       (被改造的心理动力)              愿望           死后

2.灵心的范围把精神和身体联系:

意识的灵心    (也是精神自己)                    

智力的灵心    (也是自我意识)                     动机           20/21

心理的灵心    (也是心理动力)                    

3.这些范围在物质的身体上出现:

心理动力       (低级的普通范围)                  欲望           13/14

生命构造       (低级的普通范围)                  主欲           6/7

物质的身体    (低级的普通范围)                  本能           出生”

在上面右边写的这个年龄里,左边写的范围就会获得自由。范围是在获得自由之前的7年形成的,不过这种形成的过程是不能受外界教育的。范围获得独立自由之后的7年,它经过改造能形成个人独立的东西。我们在教育上处理它已经不会影响它获得独立的过程。在生命构造获得自由时,小孩的记忆力也获得自由。在心理动力获得自由时,孩子自己的思考力也获得自由。

每个人都有意志,但表明意志高级还是低级关键的只是:这个意志被什么利用。如果是被低级的范围抓住,人从这样的意志做出来的只会让他弱和受到控制;如果是被高级的有意识的范围抓住,人从这样的意志做出来的才让他强壮和自由。为了让自我意识能抓住意志,我们需要意志的教育。

社会主义建设得越好,在教育方面越需要引导这里写的所有的九个范围的意志。如果让孩子像大人一样接受环境,结果就好不到哪里,因为小孩根据年纪发展的阶段需要发挥跟大人不同范围的东西。而且老师也需要跟着小孩身体的发展准备未来社会中要出现的精神的人、跟着生命构造的发展准备生命的精神和跟着心理动力准备精神自己。

意志和意识不能同时达到

前边看到了对同感和反感的介绍。这是思考(想象力)、感情和意志在灵心的不同状态。现在我继续总结和翻译这本书中介绍的思考、感情和意志在精神范围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要认识或者判断一件事,他自我的意识就会完全进入到思考(想象)的认识,思考(想象)的认识也完全进入到他自我的意识(这里说的意识是一个人完全清醒的状态)。这样,考虑和判断的过程是完全意识到的,而没有任何意识不到的过程发生。意志则正好相反,它是完全意识不到的。

意志是在血液流动和肌肉的动作中发挥的。一个人走路时意识不到肌肉的工作和动作的安排,也意识不到肌肉里消耗了多少卡的能量等。假如走路必须是有意识的,一个人就先得在智力方面学习走路要怎样迈动双腿、怎样安排肌肉消耗多少卡的能量等等,然后才能走路。可实际上人意识到的只是走路的想象。

幸好,身体具体的功能是不需要意识到的,所以我们在智力上并不需要懂得安排肚子的具体工作,也能让它吸收营养。只有肚子生病时,我们才意识到它。人在环境中根据意志做出的动作经常也是无意识的,比如骑自行车时就有很多意识不到的动作。

从精神的观点来看,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他不睡觉时有意识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在不睡觉时睡眠状态的、无意识的意志,第三部分是他们之间的做梦状态:晚上做梦时能看到的,就是我们个人的感情。所以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的感情都是做梦状态的。人以自己的感情参与做梦的灵心状态。

可以说:一个人睡觉时,他的思考、感情和意志都在睡眠状态中;一个人做梦时,他的思考和感情都处于做梦状态中,意志则处于睡眠状态中;一个人有意识时,只有他的思考有意识,感情还在做梦状态中,而意志则还在睡眠状态中。意志(动作)在生活中是不会醒来的。

          睡觉时        做梦时        白天做事的时候

思考:     睡眠状态       做梦状态       意识状态

感情:     睡眠状态       做梦状态       做梦状态

意志:     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

在发挥意志时,意识到的只是动作的目的和结果(能看到的动作不是主动力本身而是主动造成的结果),可是我们进行动作的过程却是在睡眠状态中发生的。有时,根据意识上的计划我们早就该开始起动,只是身体却没进行动作。反过来,一个音乐家拉提琴时,手指好像都是自己在动,而不是意识到后才动的。音乐家会发现,在他有意识地看自己的手指时,左边的手指就无法弹下去。

意识不能直接进入人体的工作过程,而只能进入对于过程的想象。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在人类现在的发展程度中还不能直接进入意志在物质中的过程,也不能融合在宇宙中,它还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只能在事实上不存在的想象中存在。可是有意识的思考能够脱离事实,它可以随便想象任何情况。反过来,如果肌肉和肚子里处理营养的过程进入头脑,头脑就无法清楚地思考(头痛)。

人的意志就相反,它是要完全进入过程的:如果人进入了动作过程(习惯)或者很深地进入一种愿望,他就无法看清楚自己,也无法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什么,并会以为进入的就等于自己。

因为意志是以睡眠状态进入身体或者环境的,所以它才能承受得了,并能让自己在身体或者环境中消失,和他们融合在一起。因为自我意识受不了这种情况,为了保护自己,它只能进入神经通过反映造成的形象或象征。

因为做梦状态的感情直接地进入身体和身体从环境中的精神得到的力量,所以我们的感情能从这种力量中得到灵感。感情灵感到的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被自我意识所接受。可是自我意识经过艺术表达出来的只是身体造成的象征或者想象。同样,因为睡眠状态的意志能够直接进入物质的过程和环境中的精神并与它们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意志能接受环境中精神的事实,这就是直觉。

在做梦状态下,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进入(灵感到)人体的事实和人体从灵心范围(环境)接受的感情。在睡眠状态下,每个人都能直接进入(直觉到)人体的事实和人体从精神范围(环境)接受的意志。可是以意识的状态我们只能进入想象的范围或者形象。如果想以意识的状态直接进入感情和意志范围的事实,只有经过修炼,然后发挥高级灵感器官和直觉器官的手段。

一般情况下,自我意识不能直接进入宇宙中的精神力量或者身体中的意志,因为意识到这些是一个人受不了的。

假如一个人为了生存下去有必要在每次呼吸时有意识地主动去进行呼吸的过程,每次去思考安排怎样坚持呼吸下去,这是人受不了的。人受不了的是,意识到所有的意志过程或者主动力。假如我们的心需要具有意识才能工作,我们的意识哪里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偷懒就死了。如果身体内的器官里有意识,那就是疼痛。

一般情况下,自我意识不能直接进入物质的动作和宇宙的力量,因为人需要保持自己的生命,也需要保护自己意识上的独立性。不过,怎样能让意识获得精神的直觉呢?

意志是属于动作的,而且意志和肌肉的动作都是睡眠状态的。如果思考的过程能从身体的动作得到启发,意志睡眠状态的直觉就能进入思考。人睡眠状态的意志才能直接跟存在的精神力量相联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一些配合思考工作的动作支持直觉。

假如我们要求一个人用思考去发挥意志,他只能在思考睡眠时施展身体或者发挥意志。有意识的思考不会进入身体的动作。假如我们在腿里思考,那么走路时我们就无法有意识地思考。可是,幸好思考、感情和意志是分开的,可以在意识上不管自己身体的动作,也能同时意识到其他的东西。

如果研究一个人的灵心,找到的是反感和同感的力量。如果研究精神,找到的是意识的不同状态。这就是:完全有意识的(认识和反感)、做梦的 (感情)和睡眠的(意志和同感)三种状态。通过这样的看法,我们能对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也能了解到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

现在也可以继续前面(同感和反感的介绍中)开始写的表格:

意志/动作          感情               思考/认识

睡眠状态           做梦状态           有意识

直觉的可能         灵感的可能         在形象中

如果要理解感觉(知觉)器官,也要依靠对有意识的和睡眠状态的理解,比如,对他人自我意识的感觉(知觉)是这样发生的:我们首先以自己意志的睡眠状态同情地进入对方的自我意识。然后,我们会感到被干扰,使我们反抗,而且发挥反感的反应就是认识的过程。然后,我们又同情地睡眠起来、进入对方的自我意识以及得到新的印象。

只有同情他人而进入睡眠状态,我们才能进入对方,只有我们反感地把自己和进入的对方分开,才能意识到进入了什么。这样的感觉(知觉)过程是一种不断地在反抗和同感力之间的变换过程,它使我们不断地在“睡觉”和“醒起来”。

怎样引导意志?

0-6岁的小孩发展身体(意志),7-13岁的小孩发展感情(灵心),14-20岁的孩子发展思考能力(认识)。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可以这样区分。有时,老年人精神思考不行,这只是因为他们的器官不配合;中年人有时没有感情,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承认感情。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直接从他对环境的同感(意志)而做出的。小孩乱动是因为他们同情和喜爱自己在环境中的动作。小孩的感情是直接跟意志联系起来的。小孩感受到什么,不经过思考的处理而马上就进入意志。结果,他们感情中的东西直接变成做法和欲望。老人则不一样:老人的感情或者经历是与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老人的思想很实际。因为感情得到了思考的处理,他们的意志在思考后有必要时才出现。

如果小孩在整个生活中只同情环境,都不发挥老人的反感,小孩就会发展得像仅仅依靠本能的动物一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是帮助小孩慢慢地把他的感情和意志分开,使他的感情很自然地就会慢慢和思考联系起来。经过道德上的理想,小孩能得到把意志和感情分开的反抗力,得到对于自己动作(意志)的反感和意识。

在孩子还没有经过这个过程之前,孩子的感情有意志的特点,教育也只能抓住这个意志的特点。

因为0-6岁的小孩在自己身体的动作和意志中生活,他主要在做梦状态中生活和学习。所以我们让一个小学生接受什么时,只能让他经过睡眠的意志和动作去接受。对小孩和大人来说,他们的感情是不同的,大人的感情才应该联系到认识力。

批评和说明的教育只能通过思考的智力起作用。可是思考是年纪大了才会有的。小孩的意志、动作和做的所有事情直接从他的感情出来,不经过思考。所有通过批评(智力)想转给小孩的不能直接对他的意志和感情起作用。老师的教育只能直接针对意志(动作)和感情。直接针对感情起作用的是没有意识的、重复的动作和习惯。直接针对意志(动作)起作用的是有意识的、重复的动作和任务。因为有必要而做的事对一个人的决定能力有促进作用。小孩理不理解并不重要。

古代人的意志比现代人的坚强,因为古代的生活就是那种不断重复同样动作的生活。现代社会中的人很难培养意志,因为有重复的生活太无聊。

看了这本书之后,就知道了该怎样去培养感情和意志。肯定不是通过让小孩在理论上理解这本书上写的知识!为了培养感情,我要让小孩意识不到地进入一种习惯,根据每天的节奏重复同样的事。为了培养意志,我还要让小孩有意识地每天重复同样的任务,不管他们理解不理解。

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要把不同才能的教育安排在不同年纪:14岁的孩子已经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做法。所以我不可能要求一个14岁的孩子做到一些他在智力上不理解的事情。不过能教育意志的只能是小孩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所以到了14岁,再也不可能从外面来教育一个人的意志。

如果想培养我自己的意志,我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还没有意识的习惯。

其实,在智力上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对我的教育工作并没有多少用途。我意识上的做法无法从这本书得到任何改变,就像我在智力上了解摆在我面前的食物一样。可是,如果我把食物吃掉,让它进入我的肚子,它在里面没有意识的范围中就会被身体接受,发生变化。

同样,如果我慢慢地让书的内容进入我灵心没有意识的范围,它在那里边就会发生反应,使我进行一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对学生起作用的也不是方法和手段,而是我改变自己无意识的习惯,得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又会对学生起作用。而这本书就是一种改变自己的工具。

一个老师不需要知道太多的方法,更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我对人类的理解就会自动起作用。而且我们理解学生天性本质的时候,我们其实根本不需要像“教师的五种精神”的那种规定。领导能要求的只是结果,可是为了得到这个结果在精神上需要的理解却得不到承认。怎么能一边要求结果,一边却又反对得到结果的理解过程?

智力的教育

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和小孩(儿童)思考的发展正好相反。科学家的思考是从已经学过的概念开始,然后经过逻辑的连接和决定,最后才有实验中的知觉。这种随便(意)根据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发挥的思考方式失去了和事实的直接联系,也脱离了(充满)活力的发展过程。小孩自然发展的、健康的思考方式却不一样,它是从知觉开始的:

如果一个人见到或者经历到什么,他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考虑这是什么东西、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见到的刚好像他听说过的东西。如果现在的经历最后真的再次发生了他听说过的那种结果,他就敢肯定并由此作出判断:我看见的就是我听说过的。判断之后,他才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这件事。只有他已经见到、根据逻辑考虑和决定过再来判断,他才能用语言的概念来说明这件事情。只因为每个人不断地把一件事情和其他事情比较、并考虑什么事会有什么结果,他才能用语言来表达它。

这个过程只能在意识中发生,而且很重要。那么,如果老师给孩子很多已经被老师完成的、完整的概念,而小孩又没有必要自己经过这个过程,孩子的灵心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甚至,如果老师让学生记得他们以前经过无意识的方式已经接受过、已经完成的概念,这也会破坏学生的判断能力。学生一定要经过有意识的过程得到概念,即知觉、思考和判断之后再自己创造概念的过程,而不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判断的结果能够进入孩子做梦状态的灵心。一个人判断的结果会无意识地留在他的感情上,成为他的感情。也就是说,不断断定的过程会形成学生的一种思考习惯。所以一个人灵心或者感情的习惯是被自己的判断过程教育出来的。如果得到的结果没有经过需要意识的过程,这个结果就会以无意识的方式直接进入做梦状态的灵心(感情)。这样的人无法知道和选出什么来成为自己的思考习惯。而且,因为判断的结果在语言的概念中存在,老师每一个已经完成的词都在影响孩子灵心习惯的发展。

这样得到的概念能够进入一个人睡眠状态的灵心,而孩子睡眠状态的灵心又影响着他的身体。做梦状态的灵心影响一个人的动作习惯,睡眠状态的灵心影响一个人的躯体形态。所以在个人不同的脸形中也会有他老师的概念存在。在以前德国特别喜欢给学生完整概念、不让学生自己经过找到概念的过程的那个时代,受教育者的脸形都差不多,没什么个人特点。

为了避免对灵心的伤害,学生用的概念必须是完全有意识的和自己找到的。可是如果老师给学生的概念,而学生没有自己找到它,它就意识不到地存在着。判断的结果会成为一个人的判断习惯,让他意识到一点点。不过比较和考虑的过程不可能进入睡眠状态的灵心(感情),考虑结果的过程只能是完全意识到的。所以老师要对学生说和描写他们为了自己考虑结果来判断需要的东西,然后还要让学生自己经过找到概念的过程,最后才让学生背自己找到的概念。

再说:重要的是,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结果,还必须让他们自己经过找结果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出没有个人特点、没有创造性的人来。已经完整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固定的、让他们智力失去活力的、背也没有用的资料。最死板的是定义,比如那种“什么是人”的定义。孩子需要的是没有完成的、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改造和发展出来的概念。他们需要学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老师不要用固定的概念写定义,而要从多方面来描写一种情况、经过不同事情之间的比较慢慢地表达一件事的特点。最好是在学生发现一件事情和其他事情之间的区别、发现对比的特点之后,才让他去说明。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能和人比较,也跟人有联系,这使学生会得到对于一切的一种想法----从很多小事出来、统一的想法。这样得到的想法将一辈子留在他心里。让他得到想法的小事却是很自然被他忘掉的。

人体、环境与健康

如果一个老师理解人12个知觉器官的工作,他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人不承认的知觉器官是用来知觉某一个想法或者思考内容的。一个人听见一种别人说话的声音跟一个人知觉到那个人说话的意思是两回事。对意思的理解与听见是分开知觉的。

总的来说,可以把知觉器官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有意志和动作的、知觉到自己身体物质事实的:比如平衡感、对于自己身体动作感、生命感和触摸感。这些知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第二种是有感情的呈做梦状态的、知觉到环境表面的:比如嗅觉、味觉、温度感和眼睛的颜色感。第三种是有认识力和意识的、进入环境的:比如自我意识感、思考理解感、听觉感和语言气氛感。

有的知觉的过程是几个知觉器官合作才能得到的。比如,眼睛自己看见的只是颜色,形态则是靠动作感与意识的作用才能见到的。一个人看到一个东西,靠对眼睛动作的知觉,才能知觉到颜色跟形态、再靠意识才能把两方面联系起来,得到完整的印象。我们所有要判断的事情都是这样的,都是通过几个不同方面的知觉器官来接受,包括一个属于第一种的知觉器官,再把不同的印象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这种联系起来的动作,一个人虽然会知觉到什么,可是却不能理解到知觉的是什么。

为了支持这种过程,我们要让不同方面的课经过物质、灵心和精神的范围中的思考、感情和意志,才能真正地理解到。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通过所有的知觉器官来接受,学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动作就能意识、理解到。

感情会进入思考的意识,又会进入意志。所以一个人依靠感情能得到不受任何影响的判断能力。我们感觉到什么是公平的需要支持的法律,也感觉到什么法律不适合人民。这并不是说,感情没有反感和同感,而是说,感情能成为接受事实的一种工具。感情是在血和神经接触的地方发生的。感官有意志(血)跟意识(神经)的部分合作,而且感官是最真实的。在人的感官,神经的(认识的)部分比较大,在动物的感官则是血的(意志的)部分比较大。比如在耳朵里就是从这两方面互相的作用得到感情。

人的知觉器官主要在人体的表面上,而且人从发生知觉的身体的表面呈睡眠状进入环境(像一个人的意识也在意识到的东西中存在一样)。睡眠状的身体的表面经过知觉器官得到做梦状态的从环境留下来的印象。所以人们都分不清楚“接受”和“有感觉”这两个部分。我们在感官的这个部分做梦地睡觉。进入和接受环境印象的动作是睡眠状的,接受了之后才有可能让知觉到的进入身体神经的有意识的地方,才能用得上思考的认识力、才能有意识地认识刚才接受的东西。

思考和意志从物质的观点

前面已经写过:一个人在灵心方面有反感、感情和同感,在精神方面有意识的状态、做梦的状态和睡眠的状态。现在我们来看身体方面具有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如果研究一个小孩的生长过程,就能发现:他的头先在母亲的肚子里发展,在0-6岁时完成(在换牙时,头的结构形成的过程就完成了)、胸腹部主要在7-13岁完成、四肢主要在14-20岁时完成。

如果研究人体的结构,还会发现它跟不同范围(物质、灵心和精神)的关系:人体可以分为三种具有不同特点的部分,而且各种部分分别是根据物质、灵心或者精神的特点发展出来。

胎儿首先形成的头有球形的特点,它是最完整、完全能看到的。胎儿在发展了头之后才形成胸腹部。可是能看见的只是胸腹部的一部分,像半个月亮一样。物质上看不见的是灵心的部分。四肢是胎儿最后才形成的。我们看四肢时看到的部分更少,就像球的半径这么少。看不见的大部分是精神的部分。

头根据物质的特点去发展、胸腹部根据灵心的特点去发展和四肢根据精神的特点去发展。其实,头发展出来的形态也包括四肢的特点,这就是牙齿。不过,四肢更具有这些特点,也就是活力、肌肉和血,而这些又是意志的物质基础。

一个人以他四肢的动作把周围的环境改变。反过来,一个人也通过四肢接受环境对他的锻炼和其他作用。所以人是通过四肢与外界接触的。四肢不仅能表现意志,也“游”在外界的精神中,并且通过模仿外界的过程来接受外界的道理和精神。

头的骨头表达出来的是智力的功能。头能独立思考、能造一个内心想象世界,因为它是封闭的,不直接受外界作用。假如头像四肢一样与外界融为一体,就无法保持它内心的想象工作。这样,身体每个部分的结构都能表达出它的功能。

头的骨头和脊椎在胎儿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可是四肢的骨头和头的骨头区别却比较大:四肢的骨头从头的骨头发展出来时,它们还要翻过来,把里面的翻到外面。所以头里面的精神是封闭的,而四肢的精神则翻到外面、围住四肢。头的中心在我们完全看到的物质中心里面,可是胸腹部的灵心中心在我们看到的部分之外。四肢的精神“中心”则翻过来,它是在以四肢为直径的一种球形表面上。

头是一种根源稳定的中心。四肢通过模仿来接受外界和动作内涵的道理,从而接受环境中的精神。胸腹部的骨头在靠近头的部分比较封闭,下面则比较开阔。胸能在两种状态之间交流。现在可以把这里介绍的身体结构和前面介绍的灵心和精神方面的规律做成一个表:

身体:                 胸腹部,       四肢

          封闭的、死的   半开的         接受外面的、活的

灵心:    思考         感情         意志

          反感、过去     感情           同感、未来

精神:    有意识的      做梦的        睡眠的

          从里往外       流动           从外往里

四肢的任务或作用就是与环境接触,接受精神而锻炼和建设自己的身体,也改变和建设环境(意志)。头的任务是安定地反映(认识)。胸腹部的作用是做协调工作,发挥有变化的节奏。

四肢通过艺术表达从环境接受到的印象,比如跳舞。四肢通过动作表达的能够反映到胸腹部里去、给它安静并产生艺术的感受(感情),比如唱歌。

感觉(知觉)器官也模仿外界中的动作,比如模仿声音在空气的震动。安定的头接着模仿并反映这种震动到胸腹部里,而且震动的印象在胸腹部里的感受中已经消失了。物理学上的声音通过这种反映才会在感情上留下印象。绘画艺术也通过模仿动作被感官所接受。不同颜色的不同光波被头反映,而胸腹部接受这种被头反映的已经不是波,而是变成了一种“音乐感情”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受精神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包括改变世界的动手能力。

小孩出生时,睡眠状态的精神和做梦状态的灵心还在他封闭的头里面。在头里“沉睡”的精神还属于环境。因为胸腹部和四肢的发展在出生时还没完成,孩子生长时便有这样一个任务:让灵心转入胸腹部,让精神转入四肢。进入了胸腹部和四肢,小孩才能接受世界带来的任务、又把世界改变。如果一个孩子的灵心和精神只是停留在他抽象思考的头里,那这个孩子将来就很难做出实际的事。

虽然小孩物质的头在出生时已经完成,可是在封闭的头里面,属于灵心和精神的智力才能却仍是在“做梦”和“睡觉”的。刚出生小孩的胸腹部和四肢还没有任何稳定的规律或意识。胸腹部和四肢虽然还处于做梦和睡眠状态中,可小孩已经能使用它们。如果我们教育小孩的四肢,就是在教育他将要得到精神的部分。

因为灵心主要属于胸腹部,而精神主要属于四肢,通过教育胸腹部和四肢,我们能唤醒小孩头里做梦的灵心和睡眠的精神才能,让它们进入胸腹部和四肢去发挥。

在学生还没到12岁时,我们只需要教育四肢(意志)和胸腹部(感情),使它们很自然地就能发挥智力的才能。头经过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胸腹部和四肢)就能醒来。假如不是这样,假如头不是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而醒来,我们就要教育一个人所有将来需要的才能,而且他永远也超越不了老师所教的,就像电脑只能做到人家准备好的那样。

这样,我们教育睡眠状态的四肢和做梦状态的胸腹部,不仅让属于它们的意志和感情锻炼出来,同时也让精神进入四肢、让灵心进入胸腹部,使四肢和胸腹部“唤醒”了头对它们和万物的意识。意志是通过四肢的动作、感情是通过胸腹部的节奏来教育的,比如唱歌、运动等。这样,一个知识有欠缺的老师也能让比自己聪明的学生的才能醒来。他只需知道怎样“唤醒”学生的才能就可以。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一个老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四肢来教育学生的意志。另外,老师也要允许精神世界的存在,否则,四肢怎么能通过接受精神来“唤醒”智力呢?

具体怎么做呢?对于刚刚1-2岁的小孩,我们还不能从外面起作用,可是母亲的乳汁是通过她四肢的作用产生的,所以乳汁里有一些“唤醒”精神的东西,能起到帮助作用。超过2岁的小孩则可以通过四肢的模仿动作来培养他的意志。

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和人体生长的过程正好相反:小孩完成身体的发展过程是:头在0-6岁,胸腹部在7-13岁,四肢在14-20岁。小孩为了让灵心进入胸腹部和让精神进入四肢需要接受的教育过程则是:四肢(意志)0-6岁,胸腹部(感情)7-13岁,头(智力)14-20岁。先让小孩做,让他感受,最后他的思考能力就会自然出现(走路--说话--思考)。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去要求孩子的智力来培养身体,而是通过他的身体动作来发挥智力。

生活中还有一些与文化有关、可是与精神无关的东西,比如写字。这是老师才会给、不能“唤醒”的。可如果我们通过一些艺术感和动作来教育这些文化的东西,这个内涵艺术的动作同时也能培养感情和意志。如果直接去教育小孩的灵心和精神力(智力),我们只能是危害他。为了不去破坏,小学老师只能通过艺术和孩子在艺术上的动作来教孩子写字等等。

艺术对于四肢和胸腹部起作用,所以我们可以从画画来发展要写的字、从比喻来发展画,而不是从概念。我们一定要从艺术出发再到理解,而不是相反。这样教育小孩,才不会影响他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生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与天性的本质合作,而不要对付它。

健康是能教育出来的

人体与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呢?已经完整的头影响整个身体形成的过程。而且我们已经知道,在人类形成的历史中,头是经过不同动物特点的状态发展出来的。所以人的头在塑造身体胸腔和四肢时会塑造不同动物的状态。这样,在头里不断变换不同状态、再被身体取消的就是一个人的思考。人的头具有所有动物的状态和才能,可是头不能发挥它们,因为胸腔和四肢把头塑造出来的给改造了。

人的思考追求不同动物的本质特点。这些思考的东西是一种不能通过身体的塑造工作表现出来的力量,因为它在塑造身体时已被身体取代。结果,这些力量才变成在物质上不出现的思考。四肢特别需要进入和反抗头的塑造工作时,头就会利用偏头痛来对付它。

头和动物世界有联系,而胸腔和植物世界有联系。植物和人的胸腔都要呼吸,只是呼吸的过程恰好相反。人吸取氧气和吃植物的碳,他排除的是植物需要的。植物吸取人排除的气体和肥料,它排除的是人需要的。人的胸腔如果不排除碳酸,植物和病毒在人的胸腔和呼吸过程中就能滋长起来。也就是说,植物从人体的呼吸过程和吸收食物的过程发展出来。只是,人的头和四肢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如果人体排除不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就会有内科的病出现,而且不同内科的病是属于不同植物的。

肚子吸收吃的过程和大自然成熟的过程一样,只是植物生长所包括的第一步(长熟)和第三步(腐烂)不要在人体里产生。这样,吸收食物是跟物质联系的,呼吸的节奏又是属于灵心和感情的。灵心和躯体在这个基础上合作。如果我们搞清楚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方式和不同病毒的生活条件,我们就能开发很多不同的药。

那么,四肢和什么有联系呢?它和矿物世界有联系。人的四肢需要通过动作来避免整个人在接受矿物的过程中变成矿物。骨头和肌肉不断地接受和销毁矿物。如果它们销毁不了矿物,人就会患上糖尿病或者痛风症。帮助四肢销毁矿物的是感官的神经材料。

再说一下为了健康的需要:头向动物的追求需要提高到精神范围,胸腔向植物的追求需要倒过来,四肢想变成矿物的追求需要不断地销毁。

一个人的头具有不同动物的不同状态,可是四肢具有什么呢?如果我们看一个人四肢的动作(不过我们并不看出力的肌肉或它的动作,只看为了这个动作而发出的力量状态),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像一种影子一样,这正是人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意识不是肌肉、不是身体物质上存在的,而是在这种动作的力量或者“影子”中存在的。比如一个人站立时,他的自我意识就在他的脚压在地上的那个力量中存在。

物质和精神的合作

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头的中心在里面,它从里面塑造独立的想象给外面。四肢的结构则相反,是从外往里的。四肢通过模仿和改变环境的动作从外面接受。只有四肢从外界接受后,头才能接受并想出新东西。根据这个道理,有一种从外面向手和脚的压力,也有一种从里面向额头的压力存在,虽然这两种压力方向不同,可是原因、道理都一样。这种压力就是精神、灵心的传播。

体力劳动时,精神、灵心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环境中被我们接受的精神把身体吸收、身体被精神销毁和身体的物质被破坏的过程。不过,人的胸腹部一直在制造新的物质来贴补被损耗的物质。身体制造物质和精神销毁物质的过程必须是平衡的。

四肢也只能损耗、销毁物质和接受精神。如果四肢通过动作接受的精神太少、对物质的损耗不够,胸腹部造成的物质就会太多,其中主要是指形成肥肉。不能劳动的肥肉没有接受精神的才能并且阻碍精神、灵心的传播,使头也不能通过四肢去接受它为了进行思考所需要的。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过于肥胖,就不能从环境中的精神接受他生活上的责任和为了完成责任所需的力量。

健康人由四肢接受的精神在他的头里被拥塞,所以精神和它带来的“物质”在头里被反映。结果,被反映的精神和它带来的物质由此倒塌,而这种倒塌的、本来活的物质就成了死的神经材料。精神的活的物质被反映而死的过程中,思考的意识才会出现。

前面写过,神经是死的物质、对精神来说是一种空间。被反映的精神在这些空间里才能传播和达到意识的状态。精神有这样一个规律:在精神能达到意识状态的地方(比如死的神经中),它不能改变任何情况。在精神能被接受、能改变物质的地方(比如活的血和肌肉),它不能达到有意识的状态。

精神不能通过活的物质。活的物质(肌肉)虽然接受精神,也被它改变,可是活的物质不能传递精神。活的肌肉通过劳动在物质上实现精神的想法,同时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使物质被改造。死的物质才能传递精神,不过它不能被改变。

如果一个人从事体力劳动,他就是“游”在环境的精神中并接受它。接受是因为四肢(肌肉)模仿环境中存在的内涵道理的精神力。

在一个人用脑筋工作时,他为了工作需要的精神就被拥塞、被反映。用脑筋工作不是身体在精神中工作,而是精神在人体里被反映、并利用身体给它提供的物质服务。为了能传播精神和思考,本来活的物质需要倒塌并被弄死。结果,在用脑筋工作时,身体服务得很辛苦(身体的物质需要送死);在用肌肉工作(锻炼身体、消灭物质和建设身体的结构)时,环境中的精神工作得很辛苦。

在一个人同情地发挥意志并挥动肌肉工作时,他把自己跟环境联系了起来,并加入世界的精神。

假如带有同感和意志的血能无限地发挥,血的物质就会变成精神的东西。假如与出生之前有关、做反映工作的神经能无限发挥,神经就死掉、变成矿物。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血在能变成精神东西之前被神经中存在的、带有反感的力量限制而消灭。

肌肉劳动是环境中的精神在工作,脑筋劳动则是身体物质的服务工作。教育者在考虑劳动、学习和休息(得到恢复)时要特别注意这两点。如果一个人用肌肉劳动太多,精神对他的影响就太大。结果,他需要睡觉把自己交给精神的时间也太多。睡觉太多会使得人体材料过分生长。

懒惰的人一样,因为这里说的肌肉的工作包括有用的和没有用的(无意识的)两种。有用的动作是有道理的,也就是精神在物质上的实现。那么,没有用的动作为什么会让一个人又睡懒觉、又胖呢?因为人经过没有用的动作不能和世界的道理联系起来。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动作和世界的精神联系,精神就不能消灭他的物质,并且需要更多他睡觉的时间跟这个人工作。

有用的动作是指环境需要的、有意义的动作,没有用的是指满足自己身体愿望的动作。自己身体成为导向点的动作会让一个人受累,让他的创造性和兴趣萎缩;环境需要成为导向点的动作(接受精神的动作)会让一个人得到兴趣。只为了锻炼身体的体育会让身体长得又胖又累,也让一个人回到动物的状态(单一的发展)。为了环境或表达一种意义(艺术)的动作却能够让一个人对睡觉和工作的愿望正常起来。

如果一个人动脑太多,经过反映倒塌的、死的物质也会影响他的睡觉过程。不过,脑筋工作像肌肉工作一样有有用的,也有没用的。如果一个人从事创造工作或者让感情和一些新的东西涌入思考,他在创造时会越来越容易睡觉。

没有创造、没有出精神力的脑筋动作才会影响一个人的睡觉过程,又让神经死得快。这种没有创造、没有出精神力的脑筋工作是指重复地进入同样的、根据一种模式的想法,比如根据某种标准考自己或者打牌。如果脑筋工作跟兴趣和感情得到联系,就会使属于感情的胸腹部活跃起来、使胸腹部会帮助避免物质过分的死。兴趣会支持血的工作,而血是恢复活力的。

如果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动脑筋,就会影响他们的睡觉过程。考试不仅影响学生的睡觉过程,也过分“扼杀”他们神经的物质。老师在让学生用肌肉劳动时,劳动需要精神上的意义;在让学生用脑筋工作时(智力的学习),这需要血的感情和活力。

这里写的知识怎样才能在教育上使用呢?如果一个小孩总是很像做梦的样子、感情只对自己内部表现,老师能利用对感情起作用的事情来教育他,只要感情够强烈,他做的梦就会苏醒过来,变成思想。

另一些小孩看起来好像没有思考的才能,显得很笨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处于睡眠状态。感情对他们也起不了作用。他们沉睡在意志中,而且因为这样,他们的意志就特别强。如果有一天能在心理状态上醒来,他们就能做到那些思考能力发展早的孩子永远做不到的事。为了让在意志中沉睡的小孩醒过来,我们不能通过智力起作用,只能经过动作来帮助他,比如让他一边走路、一边说话,把身体里睡眠的意志跟思考联系起来。

比如在计算出问题时,学生做一些走路的动作会有所帮助。如果学生搞清楚他在房间里可以往前走多少步,再能往后走多少步,他很自然地也能在数学上理解加和减的关系,因为他经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免不了接受数学上的道理。

有的困难还跟生活方式或食物有关。如果小孩在很多方面发挥不了他的才能,可以在几个星期内不给他吃面和蛋做的食物,无效的话也不给他吃肉。这样,他的才能就不会被隐瞒,使老师可以对他的才能起作用。

根据灵心的不同方面(思考、感情和意志),也可以发现哪一个小孩主要发挥哪方面的特点和有哪方面萎缩了。这些特点可以这样区分:

头:                          胸:                     四肢:

完成、往里面            变换                     交流

反感、定死                                            同感、幻想

安静、稳定                节奏                     活动

冷、形成一个形态     都有                     热、无形

硬、封闭                   节奏                     软、往外面

有意识                       做梦                     睡眠

神经、思考                感情                     造和消灭物质营养、意志

地下长的菜                                            水果

如果一个小孩具有单一方面的特点,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理健康,需要多发挥和这些对比的他所缺少的特点,比如想象力太强的小孩需要活动。如果一个人在灵心上能平衡地去追求,他的身体也会跟着平衡起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