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知府范仲淹
范仲淹(8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在陕西抗御西夏;仁宗庆历时参加知政事,推行新政,未获成功;后历任州郡,卒谥文正。他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尤以文学著称。诗、词、文均有名篇传世,《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流传。成为一代士人处世立身的典范。他的词也很有特色,《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一阕,描写边塞风光和屯守生活,抒发报国之志,境界开阔,格调激昂,为前人词中所没有。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曾任过睦州、苏州、饶州、润州、开封等地的知府。吴县人,也领过兵卫守西北边陲,他为官清正,节俭好施,主张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意见。
范仲淹于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自饶州迁润州任知府,一到润州后,被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吸引,大加赞美,《京口即事》诗一首: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目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命薄,不思此升平。
此诗,先是点题,接着写自然景象,又写人文景观,最后抒发感慨。全诗格高气豪,赞美国家统一后的太平气象。“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新”豪气中透出对镇江未来的希冀与祝福。他对金山寺的景色大加赞尝,名句:“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想象奇特,将金山屹立江流之中,气势磅礴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范仲淹在镇江虽只一年多,他将甘露寺内李德裕纪念堂迁出、扩大,刻《唐书》中的《李德裕传》于堂内,赞颂李“才大名高”。他还为李德裕《述梦诗》作序。范仲淹乐为百姓办好事,他看见东门关河两岸行人来往不便,便建起一座清风桥。镇江百姓十分感激范仲淹,就将这座桥改称范公桥,一直沿用下来。从此,镇江有了第一座以建桥人命名的桥梁。后来,又有人将范公桥和其它的桥名、巷名连系起来写成对联,联曰:
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
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
上联中有5个巷名: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万家巷、箍桶巷;下联用的5个桥名:范公桥、拖板桥、石浮桥、千秋桥、太平桥。词意贴切,对仗工整,写出了镇江人民辛勤忙碌的劳动情景;也写出了镇江人民对范仲淹清政为官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