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我看《投名状》


  共有552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看《投名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迨行空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业余侠客 帖子:407 积分:2338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5 9:19:20
我看《投名状》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12/22 6:56:09 [只看该作者]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生死相托,吉凶相救……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从题目看,这部片子试图聚焦彰显的主题无疑是关于兄弟义气。但看完全片,我总觉得它亏欠些什么,缺少能让人再看一遍的余味。是结尾太仓促了吗?可仔细想想,该发生的情节都已发生,该死去的人物都已死去,剩下还能拍什么呢?如果最后的镜头竟是帅帅的金同学绑在刑场身受凌迟,那不知有多少老娘小娘会看着万分抵触甚而抵制票房哈。所以,最后镜头是金同学声心俱竭的喊一声:“杀人者……也!”故事就完了。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只是个人觉得此时如果有段恰当的背景音乐烘托渲染一下,视听触动可能会更佳,呵呵。

但那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影片取材于清末的“刺马”奇案。以历史眼光看,这案子当然牵涉到大量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上层内幕。但民间一向更乐于把它作为事关兄弟义气恩怨情仇的题材处理。本来,人面兽心的老大,忠厚憨直的老二,热血正太的老三,加上个无辜的红颜祸水,仅将此四者的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便足以成为一出脍炙人口的好戏了。但时下的编剧们怎么可以没有新发掘呢?于是我们看到剧中庞老大的出身,以及他与后来的老二老三的相遇相识,种种迹象都表明他和后两者原本/根本就是官与匪两个世界的人。从剧情看,他们所缔结的投名状,原来竟是众草寇面对一个陌生的落魄军官所提出的招安建议时,采取的带有几分释疑、几分轻率、几分自欺欺人的举动(或者说措施)。根本没有丝毫志趣相投的内因,那这样的结义自然没有多少意义可言。甚至剧中的旁白也清楚的告诉我们:老大“他其实并不相信投名状……”好了,全剧最核心最“神圣”主题,竟然一开始就已自抽空。后面会演绎的怎样呢?有人说老大是“由正变邪”。在我看来,他根本没变。他从头到尾都不过是在利用结拜后的“兄弟”,利用“兄弟”们的800手下,即便是在乱军跟结拜兄弟并肩高呼“死在一起”,恐怕也是门面文章。从剧情看,老大是颇工于门面功夫的。他总有冠冕堂皇的说词,甚至在后来对老二下毒手时,他藏在秘室独酌,还能作出满脸悲痛的自我开脱。(演给谁看?观众呗!)纵观全剧,我们看到老大始终是个处心积虑的家伙。所以,他后来的杀弟背义,当然有高深的原因。剧情也正是如此揭示,他对兄弟下手是出于政治考虑,是因为“朝廷”的关系而不是“女人”的关系,一切也就变的水到渠成,“理”所应当了。这样子当然貌似更贴近事实,更符合现代人情,可有没有副作用呢?背义的原因和理由都是如此站的住,在领略了所有的前提情节后,我们甚至会不禁想,若自己是剧中的老大,恐怕十有八就也会做出同样的狠事吧。一旦反派被赋予了太多的合理因素,合理到都难以称的上道德败坏,以致竟让人一时无从谴责,那必然致令正义的伸张变的有气无力。换言之,代表道德立场的正义方或许可以做到肉体消灭,而在思考辩上竟显的理怯了。(不信?试想让剧中的金同学和李同学站在各自立场上辩一下看看。)结果,最后我们看到的热血复仇,已不是义薄云天的壮举,而不过像是正太的出离愤怒罢了。然后,仇人老大倒下,小正太也扔下刀,影片结束了。最后的最后的镜头,是他们三人当初纳投名状的情形。但此时在我们眼中,那已彻底成了一个讽刺。根本什么都不是!和以往类似题材的作品不同,本片在暗度陈仓中把原本“刺马”故事中最让人激赏的东西-----“义气”给化解没了。如果说其他的“刺马”,让人看后觉得有几分悲壮,那本片看后,我只觉得悲哀,有一种失落感。也许有人正好籍此来跟偶说明本片所揭示的有关封建制度、人性生存等深刻问题。呃,我只能说,您说的当然很有道理,可惜我只是一介小民,小民更喜爱欣赏并能为之感动的是些可以凭直觉判断的粗浅东西,比如坏人所获的结局乃是卑鄙者的应得下场,而非理由充分的“被逼失足”者的失策所致,又比如水泊梁山式的血性。小民看电影,除了放松宣泄,也是想有所获得精神寄托的。如果说在看过剧中一幕幕视听盛宴的大场面后,到头来发现剧中凝聚/鼓舞人心的精神内核“投名状”不过是个-----------咳!我都不高兴再说什么。

还是那句话,写故事的人也许不需要太理性的头脑。艺术是奇怪的东西,在加入更多复杂而理性的因素后,所成作品的魅力反而会下降。分析题材事件深刻内涵的任务就交给历史学家去吧,我们小民更欣赏的,是精纯的故事。



曰成熟,曰历练,无非岁月磨英气
是宿业,是因缘,且以生涯证素衷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