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原创]江西气质


  共有9711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江西气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旷世菜鸟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见习弼马温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607 积分:2316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6/1/1 0:47:40
万寿宫之殇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5 11:13:41 [只看该作者]

         九

  如果说人口锐减从根本上抽离了江西人商业精神赖于存在的土壤,那么,官府的压制、驯服,则让江西人从心理上与商业精神疏离了。

  在重农抑商的传统下,江西商人四处外出经商,对于官府来说就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当过明朝内阁大学士的丘濬,就曾专门针对江西商人的问题上折,称“江右之人群于荆湖,既不供江右公家之役,而荆湖之官府,亦不得以役之焉。是并失之也”。

  海瑞则以他曾在赣南任职的经历分析:吉安、抚州、南昌、上饶等地的流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出经商的商人),很少有去当时人口较少的赣南,绝大部分都外流到了其他省。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到赣南,不仅当地的里甲会强迫他们入籍承担赋役,原籍的官府也会追捕,要他们承担原籍的赋役,而到他省,就没有这么麻烦。

  海瑞的分析反映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出外经商会被所在地强迫入籍。只不过,跑得远一点,大抵原籍的官府追捕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减少承担原籍的赋役。元末至明朝中叶,大量的江西商人就这样被迫在外地入籍,渐渐隔离了与江西的联系。江右商帮,就在这种就地安置中被逐步瓦解,渐渐失去了活力。

  得不到法律保障是江西商人外出经商碰到的另一大问题。明成化十年,刑部因大批江西商人携带绢布、火药等物涌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交易铜铁、聚众开矿,要求明令禁止。明宣德十年,河南南阳知县李桓圭上书明廷,说当地江西商人太多,放贷生息,累起词讼,要求申明禁约。就连对抚州商人赞赏有加的王士性,也因为收到的关于抚州商人的案子太多,一怒之下表示:凡江西抚州人的案子,概不受理。

  由于江西外出经商的人多,在频繁的商业活动中,商业纠纷在所难免,所以,当时江西籍的讼师也比较多。按照当时的说法:浙江出师爷,江西出讼师。商业越发达,商业纠纷就越多,相应的法律代理行业就越发达,这本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儒家传统里,却成了异端,哪里的人牵涉到的官司多,哪里就被视为民风刁蛮。

  江右商帮多是小本生意,无权无势,又是行商在外,越发势单力孤。遇到商业纠纷,本想找官府讨回个公道,官府却来了个但凡涉及江西商人的官司概不受理。这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只好打铺盖卷回家。更有甚者,看见江西商人有赚钱的生意,立即发布区域或行业性的禁令,转为“官办”。盐、瓷、茶、粮、布、采矿、药材等行业,皆曾有不许江西商人经营的禁令。

  有人说江西商人外出赚了一点钱,往往立即回家买田置地而不再经商,是因为江西文化受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重,或者说是因为江西外出经商的人多是贫困出身,容易“小富即安”。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原因,关键原因在于“草根化”的江右商帮,在当时的体制内生存的空间太小。否则,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早就顺理成章了。

  胳膊拧不过大腿。在体制性的压制下,曾经作为“异端”的江西人终于驯服了,再也没有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变成了“时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顺民。江西,也终于成了中国民风最为淳朴的省份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5 21:24:16编辑过]


 回到顶部
总数 15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