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几点体会(未定稿)


  共有10392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几点体会(未定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娄季初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业余侠客 帖子:478 积分:317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0 18:42:40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几点体会(未定稿)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14 21:35:57 [只看该作者]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几点体会(未定稿)

娄季初

大凡读过古典诗词的人,每见明月,都会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与亲朋告别时,或对远方的亲朋祝福时,都会说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脍炙人口、飘逸隽永、耐人寻味而又朗朗上口的诗句,都出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中。这首词的全文是: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乍看起来,明白如话,但要真正读懂它,还必须了解苏轼其人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都属著名的唐宋八大文学家。苏轼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又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在官场上极其不得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新党一派执政。他讥笑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端,接连上书宋神宗,反对变法方案,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不得不放弃做待遇优厚的京官,自请到地方任职。先是在杭州任通判,后于熙宁七年(1074)至九年(1076)到山东密州任太守。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甚笃。他们于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一直未见过面。苏轼特地请求北徙密州,目的就是打算与在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见面。谁知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见。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即词中“丙辰中秋”,大醉。人醉心明白,苏轼不仅更加思念弟弟,而且对自己仕途也作了种种盘算。于是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许多人解释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苏轼是问人间的八月中秋节,天上是何年何月?这样的解释岂不是把伟大的文豪贬低成无知无识,不懂诗词艺术的“直白”诗人了。其实,苏轼是“借酒”、“借月”形象而含蓄地在借问京都的政治气候。于是接着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为什么写“归去”?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像写律诗一样,“承”第一句之“起”,在问了京都的政治气候以后,考虑是否回京,享受相对的优厚的待遇,坐而论道,过清净而相对安逸的生活,但又觉得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自己身单力薄,令人不寒而栗,不如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驰骋州府,为百姓做点实事,逍遥自在;二是说自己也像大诗人李白一样,本来就是天上的神仙被贬到人间的,再回到天上过神仙般的生活,岂不更好,但又觉得天宫清冷寂寞,不如人间繁华。

许多评论家认为,苏轼这一段文字,写的豪放、浪漫,这是无可质疑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苏轼用“比兴”的手法,又非常含蓄而委婉的刻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政治意图,通过自己的思想斗争,反应当时动荡的重大政治场面,这是当时任何婉约派词人无法比拟的。婉约而不失豪放,浪漫而不脱离现实,应该苏东坡在首词中表现出的非凡艺术造诣。

下阕,笔锋一转,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写出了月亮动态之美和月与人的关系。苏轼本来到密州就是打算和久别的弟弟团圆的。这件事本来与月亮毫无关系,然而月亮又偏偏在在他们不能如愿团圆的时候,在天上的运转,好像故意地低着身子,通过绮窗,照着彻夜无眠、思念弟弟的苏轼。这岂不更加深了他的离愁别恨。

词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法,勾画出皓月当空、离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将天、人高度融合,真是构思奇幻,豪放隽秀。

然而,苏轼毕竟是胸怀开阔的大文豪。他忧而不伤,恨而无怨。他非常有理智地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间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是无法改变的。因而,自己也不能超越这种规律,更不能强求。只要健健康康,即使离人千里,一样能够共赏这一轮明月。

这个结尾表现作者豁达的胸怀,明智的举动!

全词象格律诗一样,“起”的自然,“承”的天衣无缝,“转”如疾雷破山,突兀再起;“合”在命题上,而又回味无穷。整体构思奇幻新颖,既豪放隽秀,又婉约耐品,物我交感,人月交融,立意高远,格调浪漫而富于哲理,境界壮丽而情感动人。佳句连篇,堪称千古绝唱。

最后,再说一点。苏轼这首词,在《钦定词谱》中,是作为范本的。《钦定词谱》在毛滂《水调歌头》后有一段文字:“此调以此词及周(紫芝)词、苏(轼)词为正体,若贺(铸)词之偷声,王(之道)词、刘(因)词之添字,傅(公谋)词之减字,皆变体也。”可见,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谱是被公认为正体的。

苏词词谱与毛词词谱最大的不同是:苏词上下阕中六字句必须押韵。水调歌头全词为双调九十五字。毛词则“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而苏词则“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在95个字中,毛词中又39个字允许可平可仄,而苏词则不允许一字可平可仄。然而,后代很多词人,由于敬仰苏轼,更因为他词谱中有两个仄声韵相押,读起来铿锵豪放,效仿苏轼而填词者非常之多。

一得之见,浅薄虚论。只作为学习心得,谨慎记之。望方家指正为幸耳。



 回到顶部
总数 17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