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重宝铸于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由于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汹涌进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得清政府危机四伏,财政枯竭,为于挽救行将崩溃的币制,因而清政府铸造了咸丰重宝大钱。咸丰钱原铸造有两种:"元宝"与"重宝"。当百以上为"元宝";当百以下为"重宝"。咸丰重宝总共有"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十二"、"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等。铸钱地甚多,全国有28局先后开局鼓铸,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咸丰大钱币制也非常混乱,大小错出、轻重倒置随处可见。象"当五十"钱大的钱径6厘米,重63克,而小的径4.6厘米,重30克。同时的"当百"钱钱径只有5厘米,重63克,还比不上"当五十钱",因而其钱的直径、轻重也无法按等级统一标准。在制作上,咸丰重宝精粗不一,版式纷繁,仅大小"重宝"钱已多达五百种之多,在世界铸币中也是极为少见的现象,特别是福建铸出的钱币多而且奇特。在江苏江阴县,1984年出土一枚宝苏局铸造的特大咸丰重宝钱,钱径22厘米,重2.9公斤,是现今见到的最大的咸丰钱,据考证可能为镇库或供奉样品。
祺祥重宝铸于清穆宗初登基时(1861年)。时值载垣、肃顺八大臣奉诏辅政,即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与祺祥重宝当十钱。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钱面文字"祺祥重宝"以楷书书写,其文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穿孔左右为满文的"宝泉"或"宝源"二局名称。穿孔上下是汉文的记值"当十"二字。出于"祺祥重宝"铸后不久,慈禧太后摄政便改元"同治",祺祥通宝也便不准通行,因而传于今世甚少。祺祥通宝还铸有合背,以及"祺祥"、"同治"异号合背钱。
光绪重宝铸于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其钱为当十钱。钱面文"光绪重宝"以楷书书写,其书法清秀,文字序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背面穿孔左右为满文的宝局名,上下铸有"当十"汉文二字。光绪重宝有黄铜、青铜二种。其形制比平钱工整。今天流传于世上的以户、工二部宝泉局、宝源局铸造的品种最常见。旧谱上列有所谓各省局所铸18品很可能为补铸,今已不容易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