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北固亭】 → 咏物,斥雪泥萍踪之谬


  共有546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咏物,斥雪泥萍踪之谬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咏物,斥雪泥萍踪之谬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7 8:48:56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大放虚光四处抡,暗中自重妄如珍。

可怜上位缘奇术,只照他人不照身。

 

为利于阅读,本帖会陆续添加合并,使主要内容尽量保持在第一页

附录1:

剥皮帖补充材料:
http://www.shici08.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6&extra=page%3D1
11、12、14、17、19、20诸楼
继续补充传送:
http://www.shici08.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86&extra=page%3D1

被李子痛扁,渐渐被众人识破这位评诗爱好者的低水平与弱智商

附录2;

用诗词学博士雪某之语之法读雪博士大作

 

http://tieba.baidu.com/f?kz=881218517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斥谬帖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6:25 [只看该作者]

斥谬帖:

 

  网络有名“雪博士”者,全名雪泥萍踪,马甲有十年汉晋十年唐、千年老石、添鹰斋、大雪满弓刀等,现某高校诗词学博士生。雪写诗近二十年,滥而不见有被人传称者。有人讥之为“入不了四流”。前期大肆妄集他人作品转帖;近期以博士自傲于网络,大肆评诗,其语无非就一二词语词句来一二“拙句”“劣”“青楼气”之类的浮泛之语,偏偏好下断语,并以此自高,自视为大角色。其评语,皆可返诸自身,详见洒家《用诗词学博士雪某之语之法读雪博士大作》。
  
  如此颇费苦心的自我炒作,此女终于可以洋洋自得的宣称自己搞学术批评,所谓李子孟依依、胡马檀作文的学养是多么多么的差了,水平是多么多么的低了。
  
  有人言:诗无达诂,对同一作品评价有差异是正常的事,洒家对“东向而立不见西墙”的偏执狂暂无兴趣枉费精力。那么就从文史基本功上,从对字词句的阅读理解上,看这实打实的表现功夫,来揭开雪泥萍踪博士服下的学术马脚来。
  
  一,识字功夫,典型例子:“……,良可一晒”
  
  表示某事某种现象可笑或自谦,古人常用“一哂”。雪大博士效颦,而出“一晒”。这种古汉语语境下的词语,平常人用错看错读错,都无伤大雅。而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对这常用词,都读错写错,可见其识字基本功如何——注意,“哂”(shen,上声)在古汉语语境里是常用常见词,非生僻字。

 

  有人以打字手误开解,观雪博士“搔手弄姿”回帖语,知其为拼音输入法,晒、哂的读音差距与“手、首”差距不同吧?常用拼音输入法知道,输入sh,前列为“晒”的可能性有多大?雪博士面对洒家的这一批评,首先的回应是攻击洒家不知现在的五笔已有拼音输入法,后面又一回应是用五笔口和日的字根所在键非常容易误敲——路克,自己都弄出不同版本来解释了:)
  
  以上之例,实为小疵。
  
  雪博士的断句不明、语义不解、论文不通才是最大的问题。
  
  详见后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6:48 [只看该作者]

  二,字句理解问题:典型例子:叔父就是小叔子,阿大中郎是一人
  
  例出:“一门叔父”语出谢道韫“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实标点有误,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实为一人,即自己的弟弟之意(古代女子多称丈夫之弟为叔。若一门指谢门,何来后面群“从”兄弟之说?)疑指王献之(待考)。宋曾几诗“一门叔父吾衰矣”,宋李刘句:“远增阿大中郎喜。”“宋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均可见阿大中郎指一个人。
  
  ——以上为雪博士的高论。
  
  短短一段话,谬误连篇。以下剖之:
  
  1、先说“王郎”王凝之与王献之兄弟
  
  《晋书》卷八十载王羲之”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传文题头的文字是“王羲之(子玄之 凝之 徽之 徽之子桢之 徽之弟操之 献之)。
  《晋书》卷九十六:“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可见,王凝之兄弟五六人,而对王献之,谢道韫的称呼是“小郎(即小叔子)”,雪博士的“待考”,还用考?稍微一翻书做下功课即可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不看电视”的“诗词学学者”,如此作学问,还是不是鄙视网络诗坛要写文批判,真是搞笑。

 

——

补:雪博士这种学术操行,竟然还敢宣称,学术来不得一字敷衍。果然是无耻到超越小月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7:16 [只看该作者]

  2、再看“一门叔父”语
  关键的是,王家兄弟五六人,即谢道韫的小叔子有还有五个,如果此处的“叔父”按雪博士的理解指谢道韫的王家小叔子,这“知名者五人”怎么就变成“实为一人”了?怎么就能得出“阿大中郎”只是一个人?
  雪博士在这里来了个“常识”——“古代女子多称丈夫之弟为叔”,这个说法没什么大问题,如尔雅释亲:“夫之弟为叔”,古代白话小说中;但是!很多事情就怕“但是”二字——“叔父”和“叔”是有区别的,女子可以称呼自己小叔子为“叔叔”——以自己孩子的口吻出发的口语,但是,几时看到过听到过一个做嫂子的,把自己丈夫的兄弟称为“叔父”的?盖“叔父”这个词正式得多。
  莫非,雪博士的小叔子,每次都被雪博士喊为叔父?
  所以,这里的“一门叔父”中的“叔父”,绝对不是女子口吻中的“小叔子”之意。更不是指王献之。
  
  
  雪博士还找了个例子:曾几的“一门叔父吾衰矣”,这首诗的题目,雪大博士恰恰看不见——《留别三侄》
  可见,曾几的这个“叔父”毫无疑问是叔侄关系中的一方,毫无疑问,是从《世说》里延续过来的。
  雪博士,按你的理解,曾几岂不是要写给自己的嫂子?
  
  
  雪博士举的这个例子,恰恰在抽自己的耳光,别说,还挺响亮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7:40 [只看该作者]

  再回到这句话的语境,谢道韫说这话的语境:
  
  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可以看出,谢道韫回娘家,她叔父谢安开解她,谢的回答,其实思维方式很正常:我们老谢家,作为父辈的你们,有阿大、中郎这么些牛人,作为兄弟辈的,有封、胡、羯、末那样的牛人,哪会想到,他们老王家竟然王凝之这样的衰鸟
  
  
  雪博士的自作聪明,首先在于她连叔嫂关系中的“叔叔、叔子”和叔侄关系中的“叔叔、叔父”都分不清,连人际交往情况都不懂;其次,在于做学问根本一知半解,举的例子,都自抽自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8:05 [只看该作者]

  3,再看“阿大中郎”语
  
  如前所指,雪博士首先把“叔父”理解成“小叔子”,其次,把兄弟多人情况,偏偏断定为一人,这种特定人际关系的论断根本无推理,无论证,只能匆匆找来旁证。
  
  雪博士除了理解不了“叔父”一语外,这里犯了一个常识错误,阿大、中郎,这个命名及称呼方式,极大的可能是从兄弟排行中来,怎会出现最小的兄弟王献之反而可能叫一个四字语“阿大中郎”?
  (阿大、中郎,连用时,明显看出是列举,应与排行有关,“中郎”排行如袁中郎;而“阿大”一语,亦不排除由名或字而来的昵称,如《世说》里,如王忱行四,因小字“佛大”,被称为“阿大”或“王大”。但谢道韫所说的这个“阿大”却绝非王忱,因王忱之兄王国宝为谢安之婿,王忱与谢道韫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叔父”的称呼。再及,王羲之一脉属琅琊王氏,王忱一脉属太原王氏,实非同族)
  
  更搞笑的是,对于某个人,对他的称呼,竟然是四字,既是老大,又是老二,雪泥博士这个想法很雷吧?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正常思维方式的人所能想到的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8:50 [只看该作者]

  其实,经典著作《世说新语笺疏》作中,余嘉锡【笺疏】道:
  
   程炎震云:“中郎,谢万。阿大不知何指,当即谓安。” 嘉锡案:道韫不应面呼安为阿大,疑是谢尚耳。尚父鲲,只生尚一人,故称阿大。安兄弟六人,见纰漏篇注。大兄奕,次兄据,均见言语篇及注。则安乃第三,非大也。其于叔父独不及安者,尊者之前,不敢斥言之也。
  
  程也好、余也好,都指这个“阿大中郎”指两个人,不过具体指谁,由于史载不详,只好存疑了。
  
  这个“阿大”,余嘉锡疑为谢尚,其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证下,这个“阿大”是否有可能就是谢道韫对她爸爸的称呼——她父亲排行老大,相应的,“叔父”即“叔叔与父亲”意(古汉语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妻子”即妻与子。)
  (题外话,再一个角度,而现代某些方言口语里,“大”这个词还有“父亲”的含义。这个题外话,是“大胆假设”,尚需“小心求证”,却不能像雪博士那样无依据无推理的张嘴就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9:10 [只看该作者]

  雪博士不能直接论证“阿大中郎”是指同一个人,于是找了三个例子作为旁证。
  
  第一个例子,其实重在“一门叔父”四字,前面分析指出,已经抽了雪博士一巴掌。实与“阿大中郎”关联不明显。联系起来的话,曾几这个“一门叔父吾衰矣”,从常理推测,应该是弟兄最低有三四个(不排除家族堂兄弟),不然不必强调“一门”,下联“东阁郎君”并非着意对仗。而如果把前四个字和“阿大中郎”典故联系起来,亦可见“阿大中郎”是针对弟兄N个中的排行来说的(N≥3)。
  查《宋史》卷三八二,果然,曾几有兄曾弼、曾开,见于其传中。
  
  由于资料搜集条件所限,李刘兄弟行情况与陈襄、陈章兄弟行情况,都暂时未能查出,便从诗句本身来推理。
  
  
  再来看第二个旁证。“远增阿大中郎喜,足想殊常散骑情。”李刘,查《宋史翼》卷二十九,对他的介绍简单几句,基本为仕进经历。现存诗词作品中也涉及其兄弟情况较少,憾。此作题目为“贺舍弟生子”,不排除其写作情况属于李刘与一兄或一弟在外地,而生儿子之弟在家乡或另一地,喜讯传来,这里的哥俩很高兴,也充分体会到家里那个兄弟的高兴之情。
  这两句与第三例文字不同在于,下联出自王献之书帖中,报“阮新妇”生了个儿子,“散骑殊常喜也”,入诗时李刘为平仄调整顺序而已。与上一例相似,这一联也似非着意对仗。(“殊”,超过,不同;“常”,寻常。两字虽然前后,但却非一词。而散骑,乃官名,是一词)从结构关系看,阿大中郎,即便指一人,也与下联不对仗。
  
  
  接着先看第三个旁证,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参军新妇,出自《世说·排调》“新妇得配参军,生子当不啻于此”。苏轼此诗,本就有谑趣,化典而不拘于典,从“相敌”语来看,即陈章与陈章之妻,指两人。
  
  与前两例不同的是,本例中这一联,对仗要工整得多。那么下联“阿大中郎”,对应来看,应指两人,亦是化《世说》中赞美杰出兄弟之语。
  
  所以,从雪博士所举的三个旁证来看,第一三例证明“阿大中郎”指两人,中间应该点开;第二例纯粹不能证明阿大中郎是一人;
  
  所以雪博士的所谓“实标点有误”纯属胡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9:29 [只看该作者]

  三、结语
  
  雪博士对于诗词的理解,比三家村冬烘先生还不如,僵化而浮浅。
  
  而雪博士自身,识字不精,用韵不明,读句不通,文史知识贫乏、生活常识欠缺。

    

     雪博士面对此帖,除了敢嚷嚷自己早就认识“哂”字外,对“一门叔父、阿大中郎”的指正,根本不敢正面回应。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反而以辱骂代替辩论。

 

     一脔知味,一叶知秋。雪博士的作风、学风已可见。按明代张居正的说法:“社学师生一体考校……其行止有亏,及训诂、句读、音韵差讹,字画不端,不通文理者,即行革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日照雪融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9 积分:49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9/6 16:57: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9/8 14:49:58 [只看该作者]

[评论]以“博得孤忠史相传”斥诗词学博士之谬

 

钱澄之《扬州》:
水落邗沟夜泊船,一般风物客凄然。关门仍旧千樯塞,市井重新百货填。商贾不离争利地,儿童谁识破城年?当时百万人同尽,博得孤忠史相传。

此为吊古伤今之作。扬州在明清鼎革中带着沉恸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意义。诗歌体式为典范七律,字句与意象并不难懂。首联叙过扬州(邗沟),看到情景引发自己(“客”)的凄然之情。次联写眼前所见繁华景象,一个“仍旧”“重新”实际指向去此不远的沧桑巨变。三联承前点出,人们(从商贾到儿童)已经忘却了这个沧桑巨变中的扬州十日,末联感慨,当时死去的“百万”之众,都被人忘却,只“博得”史可法孤忠之名流传。

这首诗,着力写了扬州的依旧繁华,然而以此为表象,更着力的突出当年百万扬州市民惨死的被忘却。这也是作者“凄然”之所在。由于结句拉来史可法,因而此诗主旨在解读上也留下了复杂之处。有无感慨史可法未能挽狂澜于既倒反而引发全城的被疯狂报复(对于史可法,当时人的评价并不如后世那么高,有兴趣的可自行检阅相关资料)?有无感慨人间口耳与笔墨只记住大人物的声名却忽略升斗小民的斑斑血泪和生命价值?如有,分量谁轻谁重?
洒家看来,三四五句与六句的尖锐对比,拉来史可法被传诵事实,作者在以现象说话,感慨小民们生命价值的被极端忽视。作者报以巨大的同情,凄然,便在此处。

由于文本本身,可以达到圆融理解,那么,作为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个别字句,便是有多音多义或模糊性的理解,便不应该构成明显的冲突。

这个帖子的结句有一个“相”字,就这个符号来说,它有平仄两读,并有不同的含义,即当代人所说的多音多义字。那么,在本诗里,它怎么读?并相应的,由它的读法及含义,会引起诗意如何变化?

毫无疑问,洒家把“史相”合在一起,指“史可法”,“史”为姓氏,“相”为其官爵。明代自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并无相位,只是后来的大学士,例被视之为相。史可法有大学士之衔,因为督帅扬州军事,因而有“督相”之称(嘿嘿,不要以为“督相”这种称呼是起自全祖望)。诗词中因为字数与平仄的限制,对于名人的称呼,加以省略或变化,是为常事,呼为“史相”,不为突兀。而从上面洒家的文本解析来看,“史相”合在一起,全诗诗意能够自足,无龃龉之处。
当然,洒家不能借此就说,因为全诗理解无问题,所以“史相”应一体,“相”应念仄声。这样便是循环论证了。

那么,如果读成平声,后三字停顿读如“史/相传”呢?
如果这样读,那么,尾联一联的意思就变成:当年这些百万生命同时被害,获得了“孤忠”之名而历史相传;或者按照传统观念更换下后一句,蕴含褒扬:他们获得了孤忠的美名而青史相传。

那么,这种理解,再和全诗合在一起相看,又会如何?
——既然连儿童都已经忘了屠城之事、民众之死,作者为何还能说他们被流传?古人重三不朽,既然这些民众,死且留香,又何来凄然之伤?

这样一结合全诗理解,“相”字不能以“相传”意而平读,断然无疑。


再从律诗体式来讲,“相”字处原本要求为仄声,读为仄声,亦符合律诗的形式规定。



其实,这些理解,稍微具有汉语阅读能力与诗歌基础的,稍加思索,便不会读错。
而号称高智商大角色只有博导才可指点她的网络最红的评诗家雪泥萍踪添鹰斋大博士,便读成这个模样:


关于“当时百万人同尽,博得孤忠史相传”
《清诗选》注曰:“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扬州,史可法坚守,城破殉难。清兵屠杀城中军民数十万,见王秀楚《扬州十日记》,史可法在南明弘光朝,以兵部尚书加大学士衔督师杨州,故称史相。[3]
按:“史相传”当指史书相传,而非指史可法。史可法虽然被授过大学士之衔,但此职基本上是空头衔,南明处于相位的人是马士英,也基本无人称史为“史相”,而是呼之为“史督师”或“史阁部”。如舒位的“天心所坏人不支,公于此际称督师”。退一步讲,即使史可法可以称其为“史相”,此处当史可法讲亦不通。百万性命,只换一人孤忠之名?无疑非此诗诗旨所在。孤忠言百万人孤忠之名。如《清诗选》所选江阴女子的《题城墙》:“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4]

-----------
1,不知史可法还有“督相”之称,马便是被写为“马相”,亦不可坐实。
2,舒的旁证只能证明有a,但不能证明没有b,因为a、b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即可以证明史可法有“督师”的称呼,却不能证明史可法便没有其他的称呼。后文江阴女子之旁证,逻辑问题同此,不赘。
3,“百万性命,只换一人孤忠之名?无疑非此诗诗旨所在。”恰恰没有读懂全诗。全诗恰恰同情的是百万人无孤忠之名。

 

 


 回到顶部
总数 115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