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北固亭】 → 什么是诗钟(资料汇编)


  共有996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什么是诗钟(资料汇编)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落草堂主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荣誉版主 帖子:588 积分:5465 威望:18 精华:35 注册:2004/8/22 14:51:42
什么是诗钟(资料汇编)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6/9 8:47:28 [只看该作者]

  诗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文字游戏而已。中国文人特别喜欢舞文弄墨,玩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什么联珠、敲诗、射覆、联句、灯谜等等,花色繁多,不胜枚举。也许有人对游戏二字觉得不顺耳,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西方有些文艺家甚至认为:一切文学艺术来源于游戏。这说法有点过火,还是周作人说得好:中国文字特别适用于游戏,要了解中国古今的文学,实有旁通这些学问的必要。再说人总不能整天干活,休闲的时候,玩玩这些游戏,悠哉游哉,有何不好!总不至于冠上游戏二字,就辱没了人。
  诗钟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建人所创,初名折枝,林则徐在《雪鸿堂初集》中有折枝诗句即是。折枝本是一种画花卉的方法,指所画叉一二枝而不带根者,韩偓就有诗曰:“猩色屏风画折枝”;用于诗则指仅取诗中一联而言,故另外尚有诗畀、诗畸、改诗之称,其意思是一样的。
  由于折枝只折了诗中的两句,因此亦有称之为偶句,且有嵌字偶句及分曹偶句之分,也正好阐明了诗钟中的两大体系--嵌字和分咏。嵌字的意思容易明了,指定几个字,嵌到偶句中去。分曹即分组,李商隐有诗曰:“分曹射覆蜡灯红”即是,于此是指偶句分开各咏一事物。另外,尚有称之为羊角对,对即对句之意,但为什么叫羊角而非牛角或鹿角?这恐怕是谁也说不清了。
  诗钟二字是取击钵催诗之意。清人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中说得很清楚:“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诗钟云。”
  凡事总有个起头,是何人开始限时击钟,而使诗钟之名流传呢?一般资料上均无介绍。前些时承章镳先生惠借《惠园诗钟录》一阅,是书刊行于光绪年间,其跋云:“诗钟之名,初不详其所昉,相传闽人好为之,以两题分咏,号曰织锦。汉军赵小鲁直刺始铸钟,网寸香杵端,香烬杵落,句不成者罚,殆诗钟之所由名欤?”赵小鲁,生平未详;直刺大概是直隶知州之美称。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假如没有更新的资料出现,看来诗钟名称的创始人,就是这位赵知州了。
  在诗钟之名流行之后,尚有人别出心裁另取佳名。光绪年间,易实甫在四川,与其弟田甫及蜀中群彦顾印伯、范玉宾等人同作诗钟,往往酒阑烛尽,夜分不休。所作刻成四册,题名曰《仿建除体诗》。盖鲍照诗中有建除诗一首,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分嵌,南北朝人多仿之,亦文人游戏之一,与诗钟相似。仿建除体诗之名取材于此,以表示古朴,但无人继用。
  又有吴县秦云、秦敏树兄弟俩,“作客天涯,冷斋相对,茶尾阄题,灯唇促句”,取绝不相干之两事物为题,各咏一联;共有167题之多,光绪年间刻印而名之曰‘百衲琴’。由于古琴是削桐木条用漆胶成之,似衣之百衲,故有此名。秦氏兄弟用此名想必是表示缀合事物而成题,且又多至一百有余之数。‘百衲琴 ’之名,以后也没有人再用。

  诗钟有二体,分咏和嵌字。在诗钟发展初期,分咏格较流行;后来由于嵌字格在在用典和描述方面,自由度更大,变化因而更多,也不易"撞车",故同光之后,嵌珠大盛。但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其爱好者,如李孟符的《春冰室野乘》即有:"晚近多尚嵌珠,鄙意颇不喜之"之说。
  分咏格是取绝不相干的两事物,用两个七字句分别进行描述,只能隐括暗示,不能明点题字,然后合而浑成一联。这种出题的方法,仿自八股文的截搭题。旧时科举考试,规定以《四书》《五经》命题,文章有一定格式,每篇要包括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等段落。题比又名入手,是引入正文之始。之后的四个段落,又名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正式行文引申其义,且其又各有两股比偶的文字,故通常称之为八股文。考试这件事,被考的固然难,出题目也不容易。年年考试,年年出题,天长日久,难免出现重复,这就给被考者以背诵成文,以图侥幸的可能。万一出现高居榜首的竟是文抄公,岂非天大笑话,主考官也会因而获罪,故截搭题就应运而生了。
  截搭题主要见于各省童试:截去四书题应连之上句,搭入不同章节的句子,而又截去应连之下文,换言之即去头截尾中间又省去一大段而成题。这样一来,题目的范围就扩大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二者呈平方的关系,如原来可出千题,而今可达百万,从而基本杜绝了抄袭。但难度也因而大增,题目前后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只能凭自己的本事,利用钓、渡、挽等手法,硬拉关系,敷衍成文。文题可以截搭,诗题同样也如此,诗钟的分咏格就这样产生了。
  用短短七个字来吟咏事物,不管是用典或白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用两个七字句分咏两事物,并要浑成一联,平仄协律,对仗工整,就更不容易了。诗钟的首作俑者还不甘心就此罢休,提出分咏的二题要绝不相干,反差愈大愈好,岂非作茧自缚,自找麻烦。可是,待你一入彀中,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题目愈不相干,难度就愈大,但也愈能产生出妙趣横生的佳作来。
  有人认为,分咏题目应以一事一物且不伦不类者为正宗。虽是一家之见,但确有一定道理。因事物搭配,虚实结合,反差较大,佳作也就多。如有以"闰六月·竹夫人"为题:
                          春冬不入三千队 秋夏平分十五天
  真亏他想得出来的!闰六月这题目本身难度就很大,一般人往往会顾此失彼。写了六月,丢了闰字;着重于闰,又忽略了六月。作者毕竟高手,抓住了闰六月是夏秋间多出来的三十天,理应半夏半秋;竹夫人又是夏秋用品,冬春必然打入冷宫。短短十四字,春夏秋冬都占全了,且还有四个数目字,两两平仄相对,靠"平分"和"不入"几个字,把前后巧妙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实是不易。珠玉在前,同题的其它作品就相形见绌,抄录两题,以供对比:
                          只为虚心难共梦 可怜溽暑又重来
                          碧簟伴卿专静夜 黄杨怜尔厄炎天
  前一联还说得过去,称得上是平稳之作;后一联就离题甚远,不象样子了。
  前面所说的物,应该是广义的,并非仅指用物或无生命的东西而言;有生命的动物、植物以及人,都应算是。同样,所谓事亦是广义的;不仅指人的行为,也包括思维情景等。概括地说,前是实体,后是虚拟,一虚一实,反差必大,二者结合,容易见好。以植物和事为题的诗钟,有一联名作:
                          三起三眠三月暮 一年一度一魂销
  据《三辅故事》记: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于七夕相聚,虽有诗人认为"胜却人间无数",但别时难免黯然魂销。由而可见,此诗钟的题目定是 "杨柳、七夕"无疑。上下句的前四字,既是互对,又是自对,十分工整;每句都用了三个相同的数字,使整联显得巧妙有趣,令人不禁拊掌叫好。
  以动物或人与事为题,并不多见,但并非没有;《萍社诗钟》中有以"燕、昨夜"的征作,其中一联颇可:
                          何处楼台寻旧主 谁家笙管扰清眠
  前后均是问句,到也少见。但问得好,大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意境。
  近人有以"杨贵妃、近视眼"为题:
                          面前但觉乾坤小 掌上犹嫌体态肥
                          胖而近视如本人者,阅后难免一笑。
  前面所摘录均是以一事一物为题的诗钟,但以两实物特别是两古人为题,更是常见。用诗钟来分咏古人,有点象是咏史诗。中国古文人本来就喜借咏史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晋时即有咏史诗,至唐则大盛,单是周昙即有咏史诗达182首之多,且全为七言绝句。诗钟则短短一句七字,就要概括出被咏者的主要业绩或生平特点;把两个绝不相干的人,硬拉在一起,且前后尚须对仗工整,难度可想而知。但高手却能难中见巧,传下许多佳作。如易顺鼎即有"赵武灵王、西施"一联,曰:
                           风云代郡惊胡服 烟月吴宫忆越纱
  赵武灵王与西施,一男一女,一在战国一在春秋,毫无共同及相关之处;但作者却抓住胡服骑射及越女浣纱二件史实,地点是代郡和吴宫,一北一南,道具是胡服和越纱,巧妙地用惊及忆两个动词,联连成句。同时,彼此两两成对,十分工整。另外,又用"风云"和"烟月"两组词,渲染情景,既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也从以寄托了作者的感慨。咏史诗钟做到这种地步,确实不容易,易顺鼎不愧为当时诗坛祭酒和撞钟能手。
  再如有题为"介子推、虬髯客"一联:
                          去国从龙惊割股 入门下马看梳头
  写介子推,从随重耳出走及割股供食着眼,自是通常写法;但对虬髯客却从客舍遇红拂来落笔,实在出人意外。遣字造句,虚实结合,对仗工整,平淡中见功底;作者石卿虽不知何许人,但无疑亦是当时撞钟名家。
  以人与用物为题,亦是常见。易顺鼎有一联"刘寄奴·鞭"的诗钟,也做得很好:
                           闻鸡琨逖争先着 司马师昭有后尘
  刘寄奴就是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不正面去写刘寄奴,却从司马师司马昭入手,正是神来之笔。这两位司马本是魏臣,藉掌兵权,欺凌魏主,为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奠下了基础。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刘裕,竟步其后尘,以晋臣篡晋建立宋朝,岂非因果报应,令人感慨系之。句中司马本来是复姓,借其单字为管理与动物之义,和上句的闻鸡形成工对,这也是诗词中常用的借对。上句用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及先吾着鞭的典实,以歇后及阙字的手法,使其若隐若现,唤之欲出。琨逖又是两个人的名字,共争先着,和下句的师昭二人今有后尘,遥遥相对,十分工整。
  题目如只有一个字,自由度就比较大,如何咏之,就任凭作者的意愿了。像上联的鞭字,本身可为名词,亦可为动词,但差别不是太大,故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但如各义差别很大,而取其不常见解,往往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杨贵妃·煤":
                          秋宵牛女长生殿 故国君王万岁山
  这则诗钟很有点名气,杨贵妃与煤,一白一黑,一肥一硬,一美女一燃料,如何连得起?作者别出心裁,将煤别解为山名,而煤山正是崇祯皇帝缢死处,从而发出"故国君王万岁山"之叹,难怪有人评为"超脱悲浑",大有见地。
  人名当然也可与动物、植物结合作题目,如"蚊·玉溪生":
                          声入晚来常有市 诗缘情作每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十分有名,何以无题?缘情而作。入晚遐思万千,但眼前耳边只有蚊雷如市,乱人心怀,只好作无题诗以寄述。又如"王猛·鸡冠花":
                           雄谈扪虱空惊座 艳色含猩漫斗芳
  此钟撞得并不怎样,但作者手法娴熟,肯定是斫轮老手。用扪虱而谈来咏王猛属老生常谈,关键是如何对好下句。作者借用猩字之动物义,和上句的虱字成对;另外又以猩红及斗芳两组词,点出了花之色泽及名之为鸡的好斗特点,扣合还算是工稳的。
  咏二古人虽属常见,而以两种动物或两种植物作分咏题,就不大有了,至少我迄今还未见过。这大概是常见的动物或植物数量不算太多,且彼此间容易找出共同点之故吧。但是,以动植物与用物、或动植物相互结合作题的诗钟,到不乏见。如:
  尺  蜂
                          灯下量衣催五夜 房中酿蜜正三春
  凤仙花  席
                          着色闺人供染指 联吟名士坐谈心
  桂花  骆驼
                          每看落地飞金粟 愿借还乡送木兰
  去年,黄永文先生曾以"狐狸·枸杞"为题,在台湾《谜汇》上征作,我寄去一联曰:
                          扶衰赖有仙人杖 御冷全凭公子裘
  《本草纲目》载:枸杞一名仙人杖;《诗经·七月》有句曰:"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此联还算工整切题,且对我来说,也是一段生活的写照。辛未年冬,突发心肌梗塞,幸抢救及时,老命得保。住院月余,回家正值严寒;每日重裘竹杖,蹒跚于庭院街头以作锻炼。虽时隔五年多,当时情景,犹如在眼前,故不禁作此联,留此雪泥鸿爪。
  用作诗钟题目的"物"还很多,诸如书、文章、天文、地理、节候等等,抄录几联,以饷"钟友"。
  史记  糖
                          传世文章无碍腐 媚人口舌只须甜
  星  黄河
                          环拱三垣分象纬 带蟠九曲下龙门
  霜  扬州
                          红树板桥茅店月 绿杨城郭酒旗风
  赤壁赋  泰山
                          前后两篇名士笔 东南千仞丈人峰
  还有一类题目,是咏物,又是赋事,本身即可谓是虚实结合。《红楼梦》第37回"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中,宝钗出主意,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拟了十二个题,即是此类。这种题目不容易做,必须虚实兼顾,才算切题。亦抄录数联,藉以体会前人之巧思。
  醉蟹  情丝
                          浊世不容公子醒 春愁多为女儿牵
  柳眼  烟鬼
                          雨湿千条痕如洗 灯昏一榻火如磷
  听莺  弄猢狲
                          春来好共客携酒 树倒便随人乞钱
  鹦鹉诵经  放风筝
                          学语惊寒参佛偈 步虚送响误秦声
  以二事为题,可就不常见了。两者皆虚,着笔较难,往往容易变成空谈,不易见好。但做得好时,有点像哲理诗,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张伯驹在《春游琐谈·饭后诗钟分咏》中记录题为"感冒·排队"联曰:
                          但有后先无少长 最难调理是炎凉
  作者是筱牧,短短十四字,却生动地记录下社会上一时的情景和风尚,阅后感触颇深,想必不少人亦会有此同感。该文所记此题的其馀几联,虽然亦是名家所作,相比之下就要逊色得多。亦摘录于下,以资比较。
                          时令中人鹦鹉疟 班行笑汝鹭莺群
                          日序班头如候补 时多涕泪似陈情
  分咏诗钟的题目,很多是拈阄而定。先拟好一大批题目,雅集时当众拈取两题,以示公平;然后各人按题构思,并焚香缀钱以限时。'钟'声一响,即收卷传阅,评定甲乙。或是由主持人拟题,先期以告,届时收卷,由拟题者进行评选。事先拟题就可能带有不少主观成份在内:或见景生情,见物生题;或随手拈来,天下万物莫不为我所用;或应时出题,以资纪念;等等,不一而足。但亦有人借拟题而寓意讽谕,《清稗类钞》即有这方面的记载:"愤时嫉俗之士,每于诗钟出题时,寓其喜笑怒骂,如天子与兽、官与狗、司法与傀儡、科举与溺器、选举与彩票,一薰一莸,使其并列,可见矣。"文中未列这些题目的诗钟之作,但该书他处条目下列有"告示·放屁"为题之作,亦此一类。
                           乡老抬头看日月 通人掩鼻笑文章
                           官衔有例起头大 文字无凭下气通
  这种手法实不足取,于事无补,徒自找麻烦而已。据说俞曲园任河南学政时,出截搭题《入于海……周公》,为御史所参,指为割裂圣经,遭部议革职处分。诗钟题亦如截搭题,偶不留意,搭配不好,即会遭一些仁人君子的责难;何况有意为之,岂非没事找事,授人以柄,真如俗语所说:抓个虱子放身上痒痒。顺便提一下,《休闲副刊》本为休闲而出,"与众乐乐"顾名思义亦是大家一起找乐子而已,诗钟题目也好,其他也好,均是随手拈来,绝无他意。特此申明,以防万一。

  嵌字格又名嵌珠格,和分咏格并列为诗钟的两大体。顾名思义,嵌字格当是指定几个字,分别嵌在诗钟上下句的不同位置上。至於名之曰嵌珠,其实是一回事,无非取字字珠玑,字面上好看些而已。
  诗钟中的嵌字、分咏二体,几乎是同时产生及发展的。但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爱好者。像清末的李孟符就好分咏而鄙嵌珠,曾在《春冰室野乘》中说过:“嵌珠者,任取两字,平仄各一,分嵌于第几字者也。笼纱(分咏)易稳而难工,嵌珠难稳而易工。晚近多尚嵌珠,鄙意颇不喜之。传世的诗钟集子,大多是二体并存而有所侧重;但也有全录分咏,如《惠园诗钟录》、《百衲琴》,全为嵌字,如《樊园战诗》、《絜园诗钟》。
  嵌字格的字数,按前面所引李孟符之言,似应两字,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嵌字体例格式,固以两字为多,亦有多于两字,总不能把分嵌两字以上者说成不是‘嵌字’吧。但所说要‘分嵌’,则是无例外的。要分嵌,至少上下句各一字,换言之即最少需二字。分嵌,也意味着题字要分开而而不能连贯,这样每句只能四字,亦即最多是八个字。
  另有一种说法,即称分嵌两字在上下句相同位置者,称之为嵌字格之正格;其他则均称之为‘别格’。这样也有好处,有利于区分,也便于叙述。
  嵌字格的正格有七,按所在位置的前后,分别称之为一唱、二唱……七唱,并另冠之以美名。现依次举例以说明之:
  一唱,或称‘凤顶’格,亦作‘鹤顶’格、‘虎头’格,二题字分嵌于上下句的第一字。如:
  琴·雨(凤顶格)
                          琴因焦尾成珠柱 雨已销魂况画船
  二唱,或称‘燕颔’格、‘凫颈’格,二题字分嵌于上下句的第二字。如:
  虫·馆(燕颔格)
                          号虫身世如寒士 解馆宾朋似落花
  三唱,或称‘鸢肩’格、‘鸳肩’格,二题字分嵌于上下句的第三字。如:
  鸭·花(鸢肩格)
                          养得鸭言惊客弹 拈将花笑悟禅机
  四唱,或称‘蜂腰’格,二题字分嵌于上下句的中间,也就是第四字。如:
  琴·剑(蜂腰格)
                          师旷鼓琴玄鹤舞 刘邦挥剑白蛇亡
  五唱,或称‘鹤膝’格,二题字分嵌于上下句的第五字。如:
  天·我(鹤膝格)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六唱,或称‘凫胫’格、‘鹭胫’格,二题字分嵌于上下句的第六字。如:
  家·瑟(凫胫格)
                          燕梁最忆卢家好 凤柱初看赵瑟停
  七唱,或称‘雁足’格,二题字分嵌于末字,亦即上下句的第七字。如:
  膝·壶(雁足格)
                          吟想卧龙长抱膝 格传司马妙投壶
  别名实在太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掌握其规律,就能一目了然。名以两字组成,首字为鸟、兽、虫之名,次字则为部位,按其上下而借以阐明嵌字的位置。顶、头是首,腰是中间,足则是末字。头顶之下为颔为颈,故是第二字;颈下为肩,自应为第三字。腰下有膝,膝下有胫,其为第五字第六字无疑。别名挺好听的,只有‘鸢肩’给人以两肩上耸一副凶相的感觉,所谓鸢肩豺目是也;不过相书上到说鸢肩是好的,‘鸢肩火色’是飞黄腾达的征兆,也就得胜于失了。这样命名,美则美矣,但总比不上一唱二唱简单扼要,用那种名称,只能按用者喜好而定。
  诗钟本为文人觞政,故题目多即席阄定。对嵌字格来说,主持者事先准备好一批字,按平仄分放,届时各拈一字而得。至于用何格式,可在阄题前商定,亦可同题字一样,当场拈出。由于是拈阄,故二题字一平一仄虽为肯定,但字之性质如何就不一定了。诗钟是讲究对仗的,当二题字性质相同或相近时,相对地说容易做到对仗工整;前面所举各例,均经选择,题字性质近似,或皆虚,或皆实,是比较容易对的。但如题字性质差别较大,不要说对得工整,就连求稳亦难,这就要看作者的功底了。二字虚实迥异,本身无法对仗,只有匠心独运另辟蹊径方可;只要题字对好了,整联就容易取得工整,李孟符所说的“嵌珠难稳而易工”,就是指此而言。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要对仗工整,首先要词类相当。按古人的说法是“实对实,虚对虚”;按现今的说法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词类既不相当,如何相对?分析一下前人的佳作,大概有如下几种手法:
  一是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如题为“蝇·绿”,‘蝇’通常是名词,亦即为实,‘绿’则是形容词,亦即为虚,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相对的。再如“消·夏”亦相彷。而在能者手下,都很容易得到解决。
  蝇·绿(鸢肩格)
                          相看绿鬓菱花镜 自写蝇头贝叶经
  消·夏(蜂腰格)
                          病有三消凭药石 威临诸夏献壶浆
  亦有本全是实字,作者偏要将其化实为虚,以收特殊的效果。《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段摘录:“有叶芾棠者,亦作手也,有‘虫·馆’限第二字云:
                          已虫琴柱知音杳 久馆权门脱颖难
  虫、馆皆实字,颇难对,此联竟将虫、馆揉成虚字,妙矣!”说难对,有点言之过甚,改说难对好,更符合实际些。前面二唱例句亦举虫、馆之作,二者比较一下,高下立见。
  最常用的手法,莫过于将题字与别的字组合成专有名词,以之相对,就可避免原来题字的不相当了。可以将题字组成古人名号,如:
  次·如(鸢肩格)
                          艳体次回疑雨集 美人如是绛云楼
  牧·陶(蜂腰格)
                          诗吟杜牧梢头蔻 相忆皋陶削面瓜
  横·小(鹤膝格)
                          尚书老去横波伴 公子归来小宛亡
  双·景(凫胫格)
                          扪虱雄谈王景略 骖鸾仙曲董双成
  亦有以题字作为古人名中之一字以相对,这种例子并不太多,但别有一番趣味,录之以备一格。
  之·过(鹤膝格)
                          王氏五郎之并秀 苏家三子过尤贤
  将题字组成地名以相对亦是常见的,如:
  华·相(凤顶格)
                          相州节钺堂开锦 华岳文章庙有碑
  上·街(鸢肩格)
                          李斯上蔡悲牵犬 马谡街亭误卧龙
  曲·梁(凫胫格)
                          卖茶客向浮梁去 载酒人为杜曲游
  口·苏(雁足格)
                          横槊才看离夏口 听钟今又到姑苏
  此外,还可组成动物、植物、药名、物名、篇名等以对,如:
  子·鱼(燕颔格)
                          燕子不归春寂寂 鲤鱼无信路迢迢
  舞·台(鸢肩格)
                          羽衣舞尚怜妃子 玉镜台疑是老奴
  平·禹(鹤膝格)
                          翠槛浓阴平仲木 青箱妙品禹馀粮
  就·婚(凫胫格)
                          十年人老新婚别 万里书飞急就章
  对仗中有正格,也有变格。正格是上下句的相应词成对;变格是上下句'两边各自成对',虽说是变格,但在诗、联、诗钟中都得到普遍使用。如:
  玉·虚(凤顶格)
                          玉简金函三万轴 虚心实腹五千言
  吴·虎(鸢肩格)
                          越盛吴衰终入楚 奭先虎后共兴周
  麦·秋(鸢肩格)
                          黍油麦秀孤臣泪 春韭秋菘处士餐
  蛟·断(蜂腰格)
                          射虎斩蛟三害去 房谋杜断两心同
  联绵词也可看成是'各自成对'的一个特例,即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对,这在诗钟中也是常见的。联绵词原是指由双声叠韵组成的词,后扩展为"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的词。联绵词可以和联绵词相对而成工对,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如:
  梅·散(凤顶格)
                          梅徐名福双奇士 散适同官十乱臣
  张·骨(燕颔格)
                          角张两宿悲韩信 皮骨三年感杜陵
  羊·发(蜂腰格)
                          落日牛羊关塞外 凌烟毛发画图中
  未·温(雁足格)
                          漏报铜壶过午未 饮倾玉盏话寒温
  将题字组成叠字而相对,可视作是联绵词的特例。用者虽不多,但亦有之。
  格·星(鹤膝格)
                          雄心渐退星星发 辩口应无格格言
  有时用联绵词仅仅为了修辞而已,被誉为"谜学开台初祖"的唐景崧有一钟作,是:
  凉·散(蜂腰格)
                          百态炎凉尝世味 一官闲散老边才
  由于用了'炎凉'及'闲散'两组联绵词相对,使整联更显得工整。此联颇寓感慨,想必当是唐氏在台未署巡抚时的作品。
  题字原皆拈阄而得,故必定一平一仄。后来亦有由主持者拟定,就可能因有感或取词语作题,故也有两题字平仄相同者;但由于声律所限,仅允许嵌一、三、五处,即可用于凤顶、鸢肩、鹤膝三格,且鹤膝格亦罕见。举例如下:
  重·阳(凤顶格)
                          重游旧地寻鸿迹 阳转寒天落雁声
  南·人(鸢肩格)
                          天上人间今夜月 北征南下隔年霜
  对于能手来说,仅作一联不过瘾,也无以展示其才情及评定高下,故有些地方规定每次按例作四联;尚欲多作者,亦可倍之,但必须仅是八联,不许少,也不许多。据说,清末诗钟名家"易实甫,每次皆作八联,然不如仅作四联之少而易精耳"。亦有为了增加难度,将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七唱联吟的诗钟有称为'连环唱',亦有称之为辘轳格,可一人独吟,或数人联吟。如题为"寒·字"的'连环唱'云:
                          寒怜范叔讹张禄 字署灵均记屈平
                          诗字苏黄兼擅誉 瘦寒郊岛各名家
                          光艳寒生雷焕剑 精忠字绣岳飞旗
                          旧梦广寒丹桂树 新词减字木兰花
                          信传紫塞寒惊雁 帖写黄庭字换鹅
                          纵无衣覆号寒客 尚有车停问字人
                          裙写羊欣留绢字 玦详狐突虑金寒
  嵌字格的别格是指嵌二字以上,或虽说嵌二字,但嵌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上。两个字的别格有:蝉联格、魁斗格、辘轳格、卷帘格等,依次说明并举例如下:
  蝉联格,又称连理格,一字嵌上句之末,另一字嵌下句之首,如蝉之相联。如:
  可·下(蝉联格)
                          登高作赋君真可 下笔千言仆未能
  种·舞(蝉联格)
                          瘦到绿杨犹善舞 种来红豆总相思
  魁斗格,一字嵌上句之首,另一字嵌下句之末,取魁星踢斗之意。如:
  苏·州(魁斗格)
                          苏武牛羊归瀚海 王褒鸡马祀梁州
  夜·珠(魁斗格)
                          夜深棠睡宜烧烛 日暮萝牵罢卖珠
  三四辘轳格,一字嵌上句第三字,另一字嵌下句第四字,似辘轳之式。如:
  端·菜(三四辘轳格)
                          诏下端门恭巳日 礼成释菜祭丁时
                          景赏端阳刚夏五 节逢挑菜正春三
  五四卷帘格,一字嵌上句第五字,另一字嵌下句第四字,似卷帘之式。如:
  袍·到(五四辘轳格)
                          偶携游屐到琴峡 待脱征袍隐鉴湖
                          杨柳映来袍一色 酴醿开到酒盈樽
  嵌三字以上者均称之为别格,字数从三到八,但常用者为嵌三字及嵌四字。 嵌三字有二种格式:一式是三字分嵌于上下句中,但题字不得相连;另式是将一字嵌下句中间,另二字嵌上句首尾,反之将此三字互换其位置亦可。名称则有点乱,计有碎锦、鸿爪、鼎峙三种。
  碎锦,凡嵌字数在三以上者均可称作碎锦格,嵌三字亦有称之,但并不太多,《吴社诗钟》中就是将碎锦和鼎峙混用,其他诗钟集中到是罕见。鸿爪,应是根据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诗意而起,取'爪'字字形以象征'三',也就不管鸿的爪印究竟是三还是四了。鸿爪格一般用于三字分嵌于"首、尾、中"那种格式,偶有混用,《聊社诗钟》就是凡嵌三字者均称鸿爪格。鼎峙,鼎有三足,成并峙之势,用于嵌三字之格式到是合式的;一般均指嵌三字而不定位者,但亦有例外而将其定作分嵌于"首、尾、中"的那种格式。诗钟格式本来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出现分歧并不希奇,特别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差异就会更大。本来就是一种文字游戏,统一既无此可能,也无此必要;不管怎么用,懂的人总能看懂,不懂的人就是统一了也看不懂。但对个人来说,总应统一,不能像《吴社诗钟》那样,一本集子中也出现混乱。我意则从众,也就是如下面这样应用:
  鸿爪格,一字嵌句之中间,另二字分嵌于另一句的首位及末位。如:
  大司马(鸿爪格)
                          大文垂世推班马 小吏分司计簿书
  湘影楼(鸿爪格)
                          湘帘棐几春人影 玉宇琼楼月子家
  鼎峙格,三字分嵌于两句中,题字不得相连。如:
  铁公鸡(鼎峙格)
                          寸铁丁东檐走马 公车辛苦店鸡鸣
  天地人(鼎峙格)
                          鸡踪踏地斜书个 鲤鱼朝天倒写人
  嵌四字也有两种格式,名称也有些混乱,和嵌三字的情况有点近似,不过要好得多。我所见过的诗钟集,绝大部分均是如下面那样划分和定义:
  双钩格,亦有称之为香囊格,但极少见。四字分嵌于上下句的首末,如:
  太常仙蝶(双钩格)
                          太液联翩池上蝶 常仪缥缈月中仙
  笠泽丛书(双钩格)
                          泽国烟波青箬笠 书堂风月紫兰丛
  碎锦格,亦有称之为碎联。四字分嵌于上下两句,一般均作二二分,但也可一三分,唯较少见而已。同样也不能相连,如:
  君平卖卜(碎锦格)
                          卜式输边曾卖爵 屈平去国总思君
  雪练西瓜(碎锦格)
                          瓜皮雪泛西溪艇 练影江涵北固楼
  嵌三字和嵌四字在许多方面是类似的。如都有有两种格式,一为题字按指定位置嵌入,另一则可嵌入任何位置,唯不得相连。其实前者乃后者之特例,既然可嵌任意位置,也没有理由说所指定的位置不能嵌入。即连"不能相连"亦有例外,如《萍社诗钟》有"月中桂"(碎锦格)
                          月下木鱼敲古寺 山中桂蠹贡天厨
  清·丁治棠《仕隐斋涉笔·诗钟》中有"碧文圆顶"(碎锦格)
                          文章绝顶青莲集 人月双圆碧玉家
  都是两题字相邻,但语气则不相连,且都是佳作,可能编者不舍割爱,因而流传下来。但这到底是不足为训的,应予以反对,至少是我认为应如是。
  对于指定嵌字位置的鸿爪格和双钩格,有的书还指出题字的先后次序亦须一定。如鸿爪格应第一字嵌上联的第一位,第二字嵌下联的第四位,第三字嵌上联的第七位。
  而双钩格则应按序分嵌于上联第一位、下联第一位、下联第七位、上联第七位。前面举例的"大司马"及"太常仙蝶"就是按此规定分嵌的。但是这一规定即使在以前,亦未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现今更没有必要奉行不违。
  和二字的正格不同,三字及四字,也包括五字到八字,题字绝大多数是选用成句。也有触景生情而取题,如清·陈琰《艺苑丛话》即记录下这样一件事:"某君一名大风,在京师日,尝邀诸客饮于其家。席间有狗,风子怒而逐之。座客因举'大风打狗'四字限作诗钟。
  文芸阁学士应曰:'英雄大泽思屠狗,风雨寒江独打鱼。'"
  嵌三字和四字,不多不少,难度亦适中,是以制者颇多。特别是嵌四字的双钩格和碎锦格,流传下来的佳作很多。近年,台湾《谜汇·新时代谜坛》中亦经常悬四字之碎锦格,我有数作抡元。其中"月满中秋"及"一二三四"二联,自己认为做得还可以,录后以就正于方家:
                          中庭竹影三更月 满郭风声万木秋
                          四邻静寂三更后 二鬓萧清一镜中
  嵌五字以上,一般均称之为碎锦格,唯嵌五字亦有称之为"五杂俎"者。相对而言,嵌五字以上要难得多。清末诗人、又是诗钟名家的易顺鼎说过:"限字体,大率限两字不对者,分嵌于两句中第几字。其用三字四字以至七八字者,则苛政也,变体也。"连嵌三字四字都说是"苛政",这当然是有些偏见,但嵌五字以上的确要算是'苛政',特别是如要当场制作就更难了。是以制者不多,流传下来也只有有限的几联名作,分别绍介于下:
  十二月十二(碎锦格)
                          十里楼台十里月 二陵风雨二陵秋
  山冷微有雪(碎锦格)
                          快雪看山晴有约 微波荡月冷无声
  鸡鱼肉锣鼓板(碎锦格)
                          鸡市鼓喧分社肉 板桥锣响卖溪鱼
  七才子八乡兵(碎锦格)
                          七步诗才曹子建 八门兵法武乡侯
  七月半烧纸衣(碎锦格)
                          半夜烧灯花落纸 七弦弹月露沾衣
  一二三四天地人和(碎锦格)
                          一丛人影三弓地 四面和风二月天
  嵌七字者,手头诗钟集及搜集到笔记散作中均无之。我参与《新时代谜坛》征作中到有二联,是以唐·崔涂《春夕》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为题,敝帚自珍,录之充数:
                          花若有情长不谢 水应无意两分流
                          两地慕思花不谢 无边情愫水长流
  嵌字格中尚有一些极少见的格式,大概只行于某时某地,未得广泛流传。手头恰好有此资料,亦录之以备一格。
  张伯驹《素月楼联话》卷三中有:"又有居易格,内嵌古人名,如天津寇梦碧联云:'望去荒丘为乐土,折来新柳是离枝。'嵌丘为、柳是两古人名。甚自然,意亦好。余联云:'丛林逋去笼中鸟,勺水来苏辙里鱼。'"从例中可见,此格乃每句中直接嵌入一古人名,与前述题字不得相连迥异;但字意则分而不连,到也别有一番趣味。
  上海广文书局1919年版的《游戏大观·诗钟》则载有:"碎流。碎流格出题,四五字不等。嵌装位置,亦任意凌乱,初无一定。所异者,碎锦须对仗,碎流则无须对仗耳。但对仗虽免,而上联与下联造意,务须一气贯通,自然流利,正未可云易易也。"如:
  织女会牛郎(碎流格)
                          不图王会图耕织 机上女儿牛背郎
                          为郎憔悴织机女 翻羡牵牛有会期
  此外还有些结合的格式,或是既嵌字又分咏,或是一句嵌字一句分咏,这已非单纯的嵌字格,以后另文叙述吧。

  诗钟的平仄:
  按次序而言,分咏格之后应该是谈一谈嵌字格,但突然涌出一股欲谈平仄的念头;反正是"琐谈",也没有一定的规矩,想到那儿谈到那儿又何妨。
  格律,是诗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在律诗兴起之后,中国的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凭藉了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句末押韵、对仗工稳这些规则和形式,诗歌呈现出抑扬顿挫的声调、鲜明的节奏感、优美的词句和对称整齐的结构,从而达到了形式、词句和声调上的统一,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成为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诗钟仅只是律诗中的一联,更具体一点说是七律的颔(颈)联,本身本无独特的格律,一切都依附律诗而定;诗钟一联两句十四个字,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押韵的要求,因而对仗和平仄就是诗钟格律的主要组成。特别是平仄,既有一定的格式,再加上今古音的不同,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不熟悉的人往往会犯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即使是高手,偶不注意,亦会出现疵瑕。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合称为仄声,这就是平仄。平声平而长,声调不升不降。仄,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平,故其声短而有升降;更详细点分,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由于平声和仄声是根据字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而分的,诗句中平仄的交错使用,必然能使声调多样化,吟咏之时产生一种声调铿锵的效果。
  语音,随时代的推移和地点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现今的普通话,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古音中的入声字于此则消失了,分别融入阳平和去声,也有部份变为阴平和上声。换言之,古今音的平仄不完全相同,至少那些成为阳平和阴平的入声字,是由仄声转化成平声了。如果今古不分,或各行其是,势必造成混乱。古代传留下来的诗词是一份宝贵的遗产,用的全是古韵,总不能一下子割断吧。是以,大部份诗词家均主张,旧诗词仍然要用古韵;诗钟更不必谈,当然应该如是。这点对于我这样家乡土音很重的江浙人来说,语音中本来就保留有入声字,问题还不算太大;而普通话讲得很好的北方人,反而会有些麻烦,那只好多翻翻字典,记住这些不同的字音了。
  平仄在诗句中如何交错呢?由于诗钟仅只两句,故没有邻句粘连的问题,可以概括成两句话:本句交替,对句对立。诗句中每两个字为一音节,本句交错就是平平仄仄交替出现,对句对立则是既交替又与对句相反。每句第七字本是押韵的位置,于此则上句为仄,下句为平。因此,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例如:
  穿衣镜·赵子昂(分咏格)
                          华堂绚烂青鸾舞 故国凄凉白雁来
  春申君祠·卫青(分咏格)
                          夜雨神弦黄歇浦 秋风幕府白登台
  有正必有变,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声调节奏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正格可以适当地有些变化。在每句七字时,第七个字是韵脚所在,改变不宜。由于诗句是二字为一节奏,句中二四六处是实现交替与对立的重点所在,亦不宜改变。馀下来就只有一三五这三个位置了,故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个口诀简单明了,能说明一部份问题,故是有用的,也因而流传至今。但这句话又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前面的"一三五不论"。
  律诗中,犯孤平为一大忌。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话说得很死,专家嘛,当然有所据,应该可信。什么是犯孤平呢?对七言来说,在(2)式也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第三字只许是平声;如改用仄声,只留下第四个字是平声,孤独地处于仄声的重重包围中,这就是犯孤平。因此,这种句型的第三个字就不能不论了。孤平不仅是律诗的大忌,即使在词曲中,遇到同样的句型,也注意避免孤平。诗钟当然也不例外。至今,我尚未在古人正式结集的诗钟中,看到有孤平的句子;但近年来的钟作,却偶而有孤平出现,这是不合适的,值得注意改正。
  第三个字是个别不能不论,第五个字则是以论为要。律句还有一个忌讳,这就是最后三字"三连同",特别是"三连平"。因为句末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色,律诗就不宜了;至于有些诗人有意地写些古风式的律诗,以表示高雅和古朴,那又另当别论。因此,仄起的(3)(4)两种句型,其第五字是不能全平仄不论的,特别是(4)式。至于平起(1)(2)两种句型的第五字,虽则平仄可以通融一下,诗中亦有使用,但并不太多;诗钟中更是罕见,只是在不得已情况下偶有一用,如
  黄马褂·环(分咏格)
                          加才宋太祖身半 解倩齐王后手双
  蜉蝣·蝶(分咏格)
                          出阴西汉王褒颂 徙海南华庄叟篇
  为了能一目了然,句中平仄不合正格处,特于该字下加横画。后面亦如此。
  据周宏松先生《诗钟漫谈》中介绍,亦有在嵌字格中特创"拗体"之变格,规定两句的第五字均平仄对调,形成末三字夹平及夹仄的特殊拗句,如:
  药·溪(雁足格)
                          幽人无事出寻药 小鸟一声飞过溪
  七言律句中的第一字,确是可以不论的。其位置在最前面,对整句的声调节奏影响不大,故不管正格应是平是仄,都可任意改变。诗钟当然亦如此,可以是出句拗,可以是对句拗,例如:
  曹参·笠(分咏格)
                          远孙冒姓终移鼎 故友论交肯下车
  七夕·漆(分咏格)
                          牵牛殿上明皇誓 惊马桥边豫让身
  张敞·紫薇(分咏格)
                          眉妩争传京兆笔 头衔合署舍人花
  帕·鸡(分咏格)
                          掷向羊车应带果 换将凤帻尚名花
  清人王士祯认为,一句诗中平声必须接连出现,否则就算是犯孤平,这仅是一家之言,实际上一般人都并不赞同执行。因而,孤平只是指第四字而言,像(1)式中的一或五位及(4)式中的一位,如果用了仄声,只在二或六位留下一个平声,如上面例子中的'孙'和'将',并不认为是犯孤平。但亦有人为了追求声调上的铿锵可喜,对此采取了本句自救或对句相救的措施,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本句自救是,如第一字该用平声而改用仄声之后,则故意地在第三字该用仄声处改用平声;对句相救是,如出句的第三字该平而仄,则对句的第三字该仄而改平。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霞·班鹏仔(分咏格)
                          骛飞齐落滕王阁 燕啄初辞汉帝宫
  嫦娥·李陵(分咏格)
                          月殿高居三万户 雪山深入五千军
  管幼安·鹿门(分咏格)
                          邴华一代三名士 庞孟千秋两隐君
  颜渊·二十四(分咏格)
                          登岱曾看吴练影 过桥好听玉箫声
  朱子·花船(分咏格)
                          鹿洞六经宣木铎 鸥波双桨载桃根
  尚有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并用,此种拗救出句与对句平仄字字相对,极易谐和,故有人喜用,亦举例以说明之:
  七十·张翰(分咏格)
                          谁为老翁停驷马 岂无高士忆鲈鱼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所谓"一三五不论",应该说成"一,不论;三,个别论;五,大多要论"。其实,"二四六分明"也是有特例的。在句型(3)中,五六两个字可以平仄对调而形成"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型。这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由于用的人很多,也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一种正式的句型。有的人特别喜欢,甚至在一首律诗中用上两句,像杜甫《九日》中的"竹叶于人既无分"和"弟妹萧条各何往",林和靖《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和"幸有微吟可相狎",就是例子。律诗中有之,诗钟中当然有,如:
  郭林宗·鸿沟(分咏格)
                          尚忆中流共元礼 谁知北去即阴陵
  赵武灵王·西施(分咏格)
                          西却秦军北胡虏 朝为越女暮吴妃
  舞·风流(分咏格)
                          飞燕轻盈赵皇后 求凰放诞卓文君
  袜·王母(分咏格)
                          罗薄寒侵玉阶路 旗翻昼下绮窗云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此格式的第一字可拗可不拗,但第三字,就不能再把平声改为仄声,否则又要犯孤平了。前面三例,句末都是姓名,平仄对调是不得已的事,但第四例却是有意为之,因为玉阶完全可以用瑶砌来代替,由而可见此格式可以和正格同样看待。
  我本是搞自然科学的,喜欢用数据说话;积习所致,写此文前,随机地取《吴社诗钟》前一百联,进行平仄统计分析,结果列表如后。
  统计的确说明了不少问题,前面按律诗进行分析的结果是与统计符合的。诗钟中,句型采用正格者虽然较多,但一位或三位拗者亦不少,而五位拗者就不多了。同样,犯孤平者无之,句末三连同者亦无之,但特拗句型仍为一些作者所喜。这些,都可提供我们在'撞钟'时作参考。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细雨蒙蒙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 积分:3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4/8/25 17:45:1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6/9 8:55:59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扬居士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荣誉版主 帖子:606 积分:262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4/8/22 21:43:19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6/9 12:50:08 [只看该作者]

堂主辛苦了:)再出几个题给大伙儿做做最好了```呵呵


阿宝花艺中国鲜花速递
清扬中国鲜花网 清扬花艺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6/23 13:27:49 [只看该作者]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み天ね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贵宾 帖子:15 积分:3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5/29 12:05:39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7/7 12:09:33 [只看该作者]

好复杂~
学历有限~
看不太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