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诗词》2008年第4期(选登)3
诗山悟道录
李 木
1、唱响时代主旋律之大要在于发大心,倡导和平、发展、大仁大爱、爱国和时代精神、民族气质、心态和谐等内容。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人心所向;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国富民强;弘扬大仁大爱,其乐融融;扶正驱邪,民心快哉。
2、独抒性灵,贵有寄托;人云亦云,直露情怀,难出佳作。性灵,系自家之情性灵气。既提倡写主旋律,亦提倡抒发自家之性灵和生命本色,二者并行不悖。
3、提倡大众化,但不是枯燥无味;提倡民族化,然非闭关自守;提倡现代化, 但不摒弃学习古人;提倡意象化,力戒空泛抽象;提倡兼收并蓄,避免孤陋寡闻,闭门造车。追求自家境界。师法古人,更师自然造化,以高蹈、出彩制胜。
4、诗道求变。不知求变,则易于板滞;求新求美,蕴藉意味;求真求善,冥思佳句;诗无意象,与标语口号何异?
5、诗无达诂。诗可赏可评然不好诠释,有些诗境韵味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意境云蒸霞蔚,由实虚之光辉有机整合。泥实、坐实,如读新闻;实虚相生,精心锻造,或幽谷兰香,或山野红梅,或黄山云海,或黄果树大瀑布,或长白天池……各具风采,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诗意空间。精彩而美好的意境韵味,妙不可言。
6、平常心是道,豪放旷达是道,婉曲绵缠是道,中庸冲和是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贯大千,万物皆有道。道在身边,道无所不在。诗道求变,道贵悟识,道在人心。
7、形象思维,以意象手法为纲要,以叩击人心为前提。神采妙趣,如锦如画,境生象外,味外之味,乃作者追求之本.作品的活力与魅力,与作者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尤其与独到的审美感受力、独到的审美视角、审美观照等密不可分。
8、人品决定诗品,功力决定高下。有感需要表达,表达选择诗歌,写诗需要功力,功力需要磨炼,磨炼需要毅力,毅力需要持久。至于禀赋,只不过是领悟能力和智商比别人敏捷一些而已。禀赋较高的人如不强化后天的学习,其领悟、智商也会逐渐消失。
9、诗作者是性情中人、应写自家感受、感悟最深的题材,抒自家独有的情感。“三应”题材内容一般难出佳作。没有灵感,何必写诗?精心打造作品,诗质自有公论。诗的意境之果,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宜强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种百觅千寻的境界用于写诗之道同样贴切,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亦适用于创作其他艺术门类。
10、大千世界,人各有性情意趣,故诗风各异,但丰沛的想象力之花繁茂与否是衡量诗作高低的重要手段之一,真情实感固然是个中要素,但诗境的拓展与提升必不可少;韵味如盐如蜜融入诗中,岂可忽略?四者具备,品位自立。
11、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自然、感悟人生和宇宙是写诗的源头活水,但最终落实在激情和遣词造句、命意布局、表现手法等综合素质上,以少总多、出人意外、以新奇制胜乃高妙之道。凡精品力作,莫不如此。
12、诗书画本相通,三者乃姊妹艺术。写诗者不妨学点绘画、书法,绘画、书法者亦可学写点诗,有相得益彰之妙趣。所谓兼收并蓄,此为其一;适当吸收外来表现手法,乃其二;吸收武术、舞蹈、音乐等相关艺术门类之长为其三等等。
13、天地有大化大美,诗词非小道小技。写诗有起点,诗道无终点。穷形尽象,追求化境,永无止境。所谓一代诗峰,只能是那个历史时期的诗峰。诗道永不止步,是永远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求变的,如大江东去,浪花滚滚,一派生机。
14、纵观我国文学史、诗歌史,无论是充满激情地引吭高歌,或无情地揭露、讽喻和鞭笞,或悲天悯人,同情人民疾苦,或是抒写心中的快乐和幸福,都是向往、追求、希冀及渴望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道我国文学史中的主脉。追求和谐社会、努力营造和谐诗境是历史赋予作家和诗人、诗作者肩上的重任。
15、人与外物须至爱至亲,力达“天人合一”、“物人合一”之境界,如悖离至亲至爱这一前提,则无从谈起。诗作者以全身心去拥抱宇宙、感受自然、点燃生命情感的火花,于炽热的双向交流中,用形象思维手法,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刘勰语)感知、感悟和想象力贯注于审美观照审美笔力,表现自家性灵的诗境。
16、诗词曲处于边缘并不重要,勿需扼腕叹息。在市场经济、消费浪潮翻腾的当今,要紧的是我们的诗心始终如一,净化自家的心灵,以实际行动呵护诗词曲之树长青。
17、作品是作者生命质量的自然流露。从初级到中级乃至高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嘲笑别人,重在参与,“老干体”论调可以休矣。试看诗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言之凿凿,其实不虚也。时代呼唤佳作,呼唤伯乐,诗神缪斯不薄每一个辛勤的悟道者。
18、作者的生命质量决取于自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人格人品、才气悟识、审美感受力、诗语驱遣力、体会提升力等等。只有胸襟阔大的人才能高瞻远瞩;只有感受独到深刻的人,才能写出内涵丰厚的作品;只有正确对待顺境或逆境的人,才不会迷失自家的心性。
19、有感而发一是指心中确有感悟;二是指灵感忽至,硬挤则难出好诗。其实,兴之义除前人所述诸说外,亦指灵感忽发。灵感源于作者长期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乃至天地宇宙的审美观照和体悟,源于长期的积累,突然间的触发。
20、写诗不必求多,应提倡苦吟精神,有的诗修改二、三十遍是常事,有的诗句甚至要数年才悟出,这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艰苦的劳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21、什么是诗家语?以意象的有机整合、和谐流贯为前提,合两重义以上,清新隽警饶有韵味,叩击人心之语,以自然、传神为佳妙。有雄浑语、灵动语、飞动语、高远语、大器语、天籁语、含蓄语,奇妙语、寄托语、清丽语、超脱语、俊俏语、痴情语、互文语、决绝语、虚静语、振拔语、哲思语、逆挽语、警策语、壮阔语、旷放语、痴心语、反常语、幽默语、潇洒语、别致语、高雅语、高蹈语、温雅语、婉曲语、绵邈语、高迈语、细腻语、健劲语、冲和语、悲壮语、天真语、点染语、空明语、灵智语、传神语等等,应大力提倡之;与此相对立的应予摒弃的有:直白语、抽象语、空泛语、哑谜语、轻浮语、晦涩语、板滞语、熟套语、堆砌语、近视语、低落语、游骑语、穿凿语、枯槁语、别扭语、凑泊语、粗俗语、浮躁语、冷漠语、报导语、生造语、蹈袭语、冷僻语、刻薄语、叫嚣语、鄙下语、生硬语、油滑语、杂芜语、矫情语、脂粉语、自卑语等等。由此可见,写好诗之难,虽不是难于上青天,但必然要付出相应的心血代价。
22、常见写诗之瓶颈因子如下:
(1)写自家不熟悉的题材内容;
(2)情绪浮躁,疏于修改;
(3)感受不深,匆忙命笔;
(4)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5)被框架思维、定向思维、习惯思维所束缚;
(6)或泥实、或泥古,缺乏诗境提升;
(7)遣词造句凭个人癖好,或故作高深、或雕琢露痕、或用癖典、或牵强附会、或出语无端、或堆垛词藻等;
(8)胸有杂屑,注意力分散;
(9)只见眼前功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0)无独到的感受和感悟;
(11)悖离厚积薄发之道,动辄洋洋千言;
(12)体察不深、信手拈来等等。盖制约写好诗的瓶颈因素较多,稍不留神,就会犯忌。
23、写诗之际,情气涌动为动因,但动中有静。秉持虚静之心,澄明心性,冥搜意象,廓清思路,静而生慧。写好诗虽不神秘,然非易事。即使是写一首绝句,都要下苦功夫。
24、以意驱象,力求高远;以情动人,命意为上,韵味为重。诗之韵味,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唐戴叙伦语)因进入自由而自然之境较难,故写诗多曲折。仅以象言,则有自然之象、胸中之象、笔下之象、定格之象等。在这不断孕育、不断权衡、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情感如电石火光般的碰撞,理智似清澈如流泉般的喷发,神思驰骋如大鹏翱翔万里云天。不用汗血精心浇灌基本功力这棵梧桐树,则难招来诗境这只金凤凰的自由飞翥。
25、写诗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可锦上添花,语言驱遣功力非长期磨炼不可,但写作技巧焉能缺失?纵观我国三千多年的诗歌史,精品力作数量的多与少才是衡量诗坛中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精品才能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可,只有精品才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和魅力。
26、学诗有三境:写诗似诗,填词似词,此为初学;入门后写诗为诗,填词为词;得道后写诗是诗,填词是词。
27、诗者,秉持情性,如孔子所云“思无邪”也。衡量一首诗、一阕词、一支曲的高低虽无固定的量化指标,但作品中所凸现的诗情、诗语、诗感、诗意、诗美、诗品等诗质审美的具体运作和要求是可以衡量出来的。盖因诗道有着自身审美特色的运作规律和规则,诗语、诗境的锤炼功夫尤为关要。
28、上苍决不会赐灵智于一个不学无术的懒汉,天上决不会凭空掉下一块馅饼。
29、所谓神来之笔,乃是平时艰苦磨炼和积累的结晶,只有在艰苦磨炼的这片热土上才会长出美好的诗作之花。诗中情气相贯,情显而气隐。情为诗之本,气为诗之根,意为诗之魂。以气论,有元气、气质、气象、气韵、气骨、气格、气势、气脉等。情之贯者,气之运化也。情随气运,气与情行。一个目光短浅、胸襟狭窄之人,很难写出气韵磅礴之作;反之,一个高屋建瓴、襟抱阔大之人亦不会写出意境狭隘的作品。
30、写好诗之难主要在于:难于自己超越自己的境界。“功夫在诗外”,饶有诸多内涵;自己战胜自己、乃至超越他人的境界,才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可宝贵的。因此,珍惜有限的光阴,捕捉灵感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是体现诗作者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亦是挖掘自家潜能的一个机遇。
31、无论是顿悟或是渐悟,都是可贵的,重要的是开悟。开悟之灵光犹如一道闪电,刹那间照亮了有心悟道之人。轻装上阵,踽踽前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句)的境界就是悟道、证道的结果。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32、以当今中华诗词这支大军而论,涌现了不少大家、名家和优秀诗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亦有不少平庸之作。既不要自以为是,亦不可妄自菲溥,望洋兴叹。既有鲜花和掌声的光环笼罩,亦有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遵循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勿须急躁,尤需锻造,为道之要领。有“精品战略”作前导,有广大诗作者的共同努力,抛下因袭的重负,轻装上阵,中兴中华诗词之道将大有希望。
33、诗似看山不喜平。山峦起伏如波涛滚滚,气象万千,气韵盎然。诗作之一唱三叹,动人心魄,大多与曲折起伏有关。平铺直叙,难出佳境。诗之心韵,情之所笃,意之驱使。诗中有我,有我之性灵、我之诗境,我之诗心。“但见性情,不着文字”、“不着一字,便得风流”(皎然语),并非不写文字,而以情显,应作如是观。
34、一阴一阳为之道,但二者间应有中介体,可将中和之道列于其中。三足鼎立,诗道则越加完善。中和、中庸乃和谐自然不偏不倚、中正仁和之道,亦应弘扬。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重要的闪光点。抛去俗见,求其真髓,可证诗道。
35、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体现。精品力作之光,如一道道动人的音符,萦绕在读者的心间,也许成为永恒;“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之境界亦写出了一个悟道者的形象和心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证悟诗道如攀山越岭,诗道的曙光在向每一个辛勤的悟道者招手微笑,于无为中有为,也许迟早会获得其中之真缔。
2007年10月上旬修改于云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