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北固亭】 → [转帖]沉郁顿挫白雨斋


  共有368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沉郁顿挫白雨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35 积分:322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6 22:39:14
[转帖]沉郁顿挫白雨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6 11:17:51 [只看该作者]

    清词素称中兴,其中词学之发达,乃是其中之关键,从云间派、浙西派、常州派到临桂派,词派转换之间,词学思想的纷争也交叉其中。迄晚清之时,词学理论的门户之争渐趋消歇,而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相继而起,蔚然而成有清一代词学之璀璨结响。其中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不仅在三本词话中时序最早,而且其涉猎范围最广,篇幅最富,在以核心范畴为主,持以批评词史,总结理论方面,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都堪称是导夫先路之作。 ——彭玉平
    陈廷焯(1853年至1892年)清代著名词学家。原名世焜,字亦峰,又字耀先、伯与。室名白雨斋。镇江丹徒人,幼时流寓泰州。少为诗歌,宗奉杜甫,年岁三十,尤邃于词。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南乡试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应京都会试,不第而归,以著述、课徒为务。中年潜心医理,颇能济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撰成后期常州词派的重要论著《白雨斋词话》十卷,后经其父陈铁峰审定成八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其门人许正诗、王宗炎等刊行,内附《白雨斋诗存》凡46首、《白雨斋词存》凡78首。1983年齐鲁书社出版《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白雨斋词话》全十卷手稿影印本。尚著有《词坛丛话》凡106则,编著有《词则》四集二十卷、《云韶集》二十六卷、《骚坛精选录》等。
    1894
年光绪甲午木刻本。
《白雨斋词话》版本辑览
    1929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1935年开明书店据光绪原刊本校印版。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版。
    1971年台湾开明书店重印本。
    1983年齐鲁书社足本校注版。
    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稿本影印版。
    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手稿。
    清咸丰三年(1853年),陈廷焯出生于镇江丹徒,后随父流寓泰州。陈廷焯后人、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据先辈回忆,陈廷焯一家时住泰州城中八字桥(乔园左近)。
    《丹徒县志摭馀·儒林文苑》、《续丹徒县志·文苑》、《(续纂)泰州志·人物流寓》中皆有陈廷焯简传。陈廷焯“天资颖异,博览群书,尤致力诗词,温柔敦厚,上溯《风》、《骚》,时论推服。”“性磊落,敦品行,素有抱负,尤能豪饮。尝念朝政不纲,辄中宵不寐,痛饮沉醉。”陈廷焯的亲家王夔立之兄王耕心也说,陈廷焯与人交在,表里洞然,没有萦纡的习气。有一则轶事,亦可见陈廷焯“敦尚气节”之一斑:“己丑赴礼闱试罢,归经山东途次,闻某妇哭声哀,询悉:夫浙江人,棺久停,无力归。慨然赠资,雇舟伴回。有侠客某,伺旁密侦之。嗣见廷焯公正不苟,始吐实情以谢。”
    陈廷焯平素交游甚广,曾涉足浙江、山东、广东等地,每到一处便有纪游之作。寓泰州间的清光绪十年(1884年)秋,陈廷焯曾过靖江,并作《路出靖江怀亡友王竹庵》,《白雨斋词话》有记:“余友王竹庵工诗词,而未造深厚之境。余赋《秋怨》诗有云:‘鸡鸣欲曙天未曙,此夜知君在何处。红灯如雾纱如烟,凉月沉沉梦中语。’竹庵叹为幽绝,以为不厌百回读也。癸酉年与余唱和甚多,余时年二十一,竹庵长余九年。后闻其游楚粤间,援例得县丞,大吏荐擢知县,与某公不合,惝恍抑郁,年未四十下世。可哀也已。甲申秋,余过靖江,怀以诗云:‘云水空濛欲化烟,眼前风物似当年。黄芦苦竹秋萧瑟,肠断江楼暮雨天。’(竹庵著有《江楼暮雨诗钞》)。”
    从陈廷焯的作品中,可见其常怀一种忧郁之情,但在世间境遇中,他又是一位不避困苦的担当之人。王耕心在《白雨斋词话·序》中曰其“父兄之劳,靡不肩任;宗族之困,莫不引为己忧……每昼营家事,夜诵方策。”
    王耕心又曰:“同治之季,予始识亦峰于泰州,切劘道义既久,因得附为婚姻,迄今二十余年,莫渝终始。”此处所述婚姻,当如《先考艺初(王宓文)公家传》中云:“考讳允成(引者按:即王允成,王耕心之侄)府君,博雅渊懿,精岐黄……妣陈太君,为丹徒陈廷焯亦峰先生女,先生为近代词坛之健,所著《白雨斋词话》,极为士林所重。是为公外王父。”(王赓武所编其父《王宓文纪念集》)
    陈廷焯为学精苦,“对经史根究义理,贯穿本原;对诗文取法乎上,标格甚高,早年作诗更是不屑于杜甫以外之人物。”(彭玉平:《白雨斋词话》导读)他平生研治诗词,同时潜心医道。其《感遇》诗云:“淮南多悲风,之子在北岑。登高望千里,平原莽荆榛。众趋贤所避,穷愁何所论。先师远垂训,忧道勿忧贫。至人贵藏辉,抱朴藏其真。”这似是陈廷焯生活与志向的自述,他又“尝言四十后当委弃辞章,力求经世性命之蕴。”
    光绪十八年(1892年)秋,陈廷焯因病去世,享年40岁。以其天不假年的短暂一生看来,正如其弟子包荣翰所说,陈廷焯“著作林立”。而以王耕心所言其“遗书委积,多未彻编”,而且大都散佚说来,则甚为可惜了。包括更多“率意之作”以及与当时名流的往来书札等,亦鲜有存世。
    所幸的是,由陈廷焯生前“历数十寒暑”、“稿凡五易”而成的《白雨斋词话》,在其去世两年后由他的父亲陈铁峰审定,交与既是陈廷焯门人同时又为亲家之弟的王宗炎,以及受业甥包荣翰等识者数人安排付梓。《白雨斋词话》自1894年首版木刻本以来的近百二十年中,该书以十多种版本持续与数代读者见面。
    陈廷焯编著的《词则》,作为“稿本丛刊”之一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4年影印出版。《白雨斋词话》和《词则》两书的完整手稿,近几年间,由陈廷焯在上海和苏州的后人陈昌、陈光远报送有关部门参评,先后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上海地区入选藏品”、“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直至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陈廷焯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21岁时编著的《云韶集》手稿,早在1930年前后柳诒徵主持南京国学图书馆时,由陈廷焯长子陈兆瑜捐赠该馆,至今未作刊行。《骚坛精选录》手稿残本仍藏陈廷焯后人处。

陈廷焯《词则》手稿。
    词兴于唐,盛于宋,词话则盛于清。清代词论以两派为主:一为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一是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派。浙西派尊南宋,追求清灵醇雅,字句修洁,声韵圆转。常州派宗北宋,倡比兴,主张以艺术形象反映人生现实的喜怒哀乐。
    陈廷焯21岁时致力词学:“癸酉、甲戌之年,余初习倚声。”起初他是浙西词派的拥趸,其编著《云韶集》、《词坛丛话》即为浙西派鼓吹的产物。24岁时,陈廷焯与常州派词人庄棫相遇,词学大进。庄棫,字希祖,号中白,著有《蒿庵词》,是陈廷焯的姨表叔。陈廷焯有云:“自丙子年(1876年)与希祖先生遇后,旧作一概付丙,所存不过己卯(1879年)后数十阙,大旨归于忠厚,不敢有背风骚之旨。过此以往,精益求精,思欲鼓吹蒿庵(庄棫),共成茗柯(张惠言)之志。”
    陈廷焯因为自身忧郁气质使然,加之庄棫的启发,最终他归诸常州派门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践,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杀青,“沉郁”之说悄然派生。《续修四库全书·〈白雨斋词话提要〉》云:“清初说词者,尚承明季之风,喜为河汉之言,而无益于词学。嘉、道以来,议论始精。廷焯受词学于庄棫,而接迹于常州二张(引者按:指张惠言、张琦兄弟)之派也……此以沉郁之说,广二张之旨也。”
    “沉郁”说一般认为发源于杜甫。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用“沉郁顿挫”概括了自己的诗歌艺术风格,这也成了后人品评杜诗的依据。由对杜甫诗的推崇,到把杜甫的诗说移诸说词,陈廷焯建立起自己“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的词学主张。陈廷焯认为:“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陈廷焯又云:“诗词一理,然亦有不尽同者。诗之高境亦在沉郁,然或以古朴胜,或以冲淡胜,或以巨丽胜,或以雄苍胜。纳沉郁于四者之中固是化境,即不尽沉郁,如五七言大篇畅所欲言者,亦别有可观。若词则舍沉郁之外,更无以为词。”“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后人刻意争奇,愈趋愈下。安得一二豪杰之士,与之挽回风气哉!”(《白雨斋词话·卷一》)
    青年学者张晓环评论说:陈廷焯认为沉郁的艺术风格,以忧怨哀愤的心理意绪为其内部特征,而以含蓄、顿挫和比兴的格调与技法为其外在形态。前者侧重于“意”,后者侧重于“笔”,两者有机结合,浑然天成,才能构成完美的沉郁风格。纵观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他对沉郁风格的阐发,提示了以忧怨哀愤的因素为其内部构成,并说明这种风格来自诗人对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现象的感受和理解,有其合理的一面;以委曲婉转的格调为其表现特点,确实道出了沉郁风格不同于其他风格的地方,也较正确。因之说,陈廷焯的“沉郁”说对发展词的创作理论和批评实践是很有贡献的。
    《白雨斋词话》因持论精审,成了后期常州派的重要论著。更有评语云:“《白雨斋词话》对清代的词论影响极大。此编一出,清代词论、词话顿见逊色。清末及民国间诸多词选家,多以陈氏之论为准绳,可见其影响之大。”上世纪30年代,词曲大师吴梅在北京大学教授时,所著《词学通论》名动一时,而书中许多观点即采撷于《白雨斋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亦可见一斑。


昆阳游子江南客
【子不语斋】fuzi.shikun.ne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