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清遠之戰
孤軍困守清遠城,重柵江乾拒敵兵。
北風聚起焚敵船,風勢忽反不助明。
鏖戰十日城複陷,巷戰慘烈日月暗。
刎頸之交俱玉焚,弟子愛兒披肝膽。
身被三刃入朱園,憤然題詩淚已乾。
望斷西方無好音,欲與屈子俱沈淵。
陳邦彥從廣州戰場撤出後,與總兵霍師連轉攻三水縣,斬清知縣陳億,繼而進攻新會、香山,壹月十余捷。永曆元年八月,南明衛指揮佥事白常燦攻克清遠縣。李成棟爲奪回這個軍事要地,派兵攻清遠,常燦急邀邦彥合兵拒守,沿江設置柵欄嚴陣以待。李成棟兵船駛近,被阻難行,霍師連趁勢縱火,擊退李成棟軍。但不久風向倒吹,燒盡柵欄,清軍得以長驅直入,清軍進迫城下。霍師連策馬渡河,欲往四會搬救兵,被李成棟所追,甲重墮河溺死。九月十七日成棟部將楊大甫兵抵清遠;十九日成棟親自帶領副將杜永和、張月、馬寶猛攻清遠。陳邦彥與白常燦和弟子朱學熙分頭指揮將士據城固守。清軍猛攻十日,不能得手,最後,偷挖地道直達城下,用火藥爆開城牆,蜂湧而入。在慘烈的巷戰中,白常燦和縣令關鍾喜陣亡,陳邦彥次子馨尹死難,他本人也負了三處刀傷,退到朱家花園,見秘書朱學熙已自缢殉節,悲憤之下,揮筆在牆上題詩壹首:“無拳無勇,無饷無兵,聯絡山海,矢助中興。天命不佑,禍患是嬰,千秋而下,鑒此孤貞!”(另有絕命詩二首流傳,其壹爲《清遠城陷題朱氏池亭》:“平生報國懷深,望斷西方好音。巳共苌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沈!”其二同題:“戀阙孤懷盡,懸絲壹命微。負傷如未覺,無淚不須揮。魚吮艱貞血,水爲赙禭衣。只應魂氣在,長繞玉階飛。”)寫畢,壹頭紮進水池中,決心壹死報國,但隨即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道:“我就是大明兵科陳邦彥!”
七律·不屈殉國
汩羅之月照珠江,碧血崖門煙水涼。
杞國書生夢望帝,錦岩史冊載蠻荒。
穗城風雨悲秋日,桑梓遺民憶雪堂。
壹夜木棉辭故土,英雄獨哭濕衣裳。
陳邦彥被押到廣州後,任憑巡撫佟養甲百般勸降,迄自凜然不屈,五日不食,端坐賦詩,只要來紙筆,寫下生平自述和絕命詩三首。其中《獄中步文丞相韻》表現自己誓以宋末三忠之壹文天祥爲榜樣的決心:
生涯少壯但傳經,通籍才周兩歲星。
鄉國愁看成隕箨,室家甯計問飄萍。
萬言舊疏還誰乙,五木嚴刑拼備丁。
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垂青?
永曆元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5日),佟養甲見勸說無望,下令將他押到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殺害。臨刑前,邦彥面不改色,慷慨高歌:“天造兮多艱,臣也江之浒。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歌罷,西向稽首,從容引頸受刃,年僅45歲。
永曆二年,陳恭尹上表陳訴父親殉難情狀,永曆帝追贈陳邦彥爲太仆寺卿、兵部尚書,賜謚“忠愍”。恭尹得授錦衣衛指揮佥事壹職,給假回家治喪。
據清史記載:“邦彥自起兵,日壹食,夜則坐而假寐,與其下同勞苦,故軍最強。嘗分兵救諸營敗者,至是精兵盡喪,外無援軍,越數日城破,邦彥率數十人巷戰,肩受三刀不死,走朱氏園,旋就執。饋之食不食,系獄五日,就戳死。”
後來曆史學家評價: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領導的廣東義師雖然先後被優勢清軍所鎮壓,但是,死難者的鮮血並沒有白流。正是由于他們在廣東各地掀起勢如潮湧的武裝抗清飙風,迫使清兩廣當局匆忙調回進攻廣西的主力,永曆朝廷在廣西的統治才賴以維持下來。(顧誠《南明史》)孫中山稱贊陳邦彥“當得起‘忠義仁勇’四字。他以天下爲己任,忠于民族,是忠;轟轟烈烈,應做就做,是義;犯大難,殺身成仁,是仁;壹個書生,上萬言書,奮力救亡,帶兵禦侮,是勇。’”
陳邦彥不僅以民族氣節著稱于世,詩文亦飲譽于時,著有《雪聲堂集》。詩歌尤其氣魄宏大,筆力老健,感慨深沈,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相當高度。《粵東詩海》贊揚他“感時之作,氣齧長虹,骨淩夥隼,直摩少陵之壘而拔其幟”。
獨釣荔湖(楊華強)2012年4月撰稿于順德鳳山
資料來源:
清咸豐四年《順德縣志》
1996年版《順德縣志》
1987年順德縣志辦印《陳岩野集》
梁巧麗《陳邦彥詩文研究》,2010年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顧誠《南明史》
李少魁《壹位改寫明末清初曆史的順德人:陳邦彥》
黃海章《陳邦彥評傳》
岑桑《陳邦彥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