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听鹂馆】 → 我的“才女”奶奶


  共有803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的“才女”奶奶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凌波踏浪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168 积分:62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26 11:25:16
我的“才女”奶奶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1/12 14:24:05 [只看该作者]

一写下这个题目,内心便翻涌起浓浓的亲情!不得不稍平息一下,再继续。细想来,我的至亲长辈中,爷爷是在我还没出世前就去世了,又没留下半张相片,只凭奶奶和父母告诉我的印象——极其英俊。我的父母也都很平凡。唯有奶奶,在我眼中与众不同,是个不识字的民间“才女”。

       奶奶最拿手的是说曲儿, 也就是本地的民间俚曲。小时候儿, 我们就是在奶奶的曲儿中长大的。奶奶的曲儿一个接一个, 从来不重样儿。我们不听话了,奶奶常会说:“我给你们说个曲儿吧!”我们就支耳朵听起来了。特别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乘凉时,奶奶喜欢坐在枣树下的那张竹床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笑着给孙儿们说曲儿听。我是最缠人的,总是赖在她膝头嚷:“再说一个!再说一个。。。”现在我仍然搞不懂,奶奶哪来那么多曲儿?记忆力咋那么好?哪个教的?不知道有的是否她自己编的?而且,奶奶不仅会说成套的旧曲儿,还可以见人见物,随口编一些幽默诙谐的小曲儿。既押韵,又逗笑。这真是可以与诗人的“口占”媲美了!若无敏捷的才思,如何能做到?并且,在家乡除了我奶奶外, 我还真没发现其他人会说曲儿, 一个没有。有次,我故意诘问当年还是知青,并且是民办教师的妈妈:“你会说曲儿么?”但妈妈只说了一个我们听得烂熟的,其它就不会了。妈妈只会给我们讲故事,比如叶公好龙啦,守株待兔啦,农夫和狼啦,还有她看的小说《刘胡兰》。有一年不能回家,我就在电脑视频中, 奶奶口述(我奶奶不识字, 但能说会唱。), 我用笔记了几个曲儿。去年夏天回家,我又坐在老人家身边,津津有味的一边听奶奶说曲儿,一边用笔记录了几个。这几支曲子,又是我从前不曾听过的。至今,我不知道奶奶心里究竟有多少曲儿?似乎永远也说不完似地!我不知不觉受奶奶影响, 极爱这方言土话的表达方式,和朴素亲切的语言风格儿。所以,我同样也喜欢元曲, 喜欢曲子味儿。因此在诗词里, 我也有这种曲子化的表达倾向。有诗友讲:凌波词自有凌波味儿!也有人戏称为:凌波体。呵呵,原来凌波也是有家学渊源的呀!

        奶奶不但会说曲儿,还会猜许多谜语。不但会谜语,还会“跑经儿,唱经儿”。所谓“跑经儿”就好似扭秧歌一样,拿着一方红帕子,踏着鼓点儿绕圈子。我小时候,也和奶奶学过。似乎既有娱乐的意思,也是一种敬神的佛事。至于“唱经儿”,一般人就不会了。奶奶就因为“唱经儿”这个特长,做了村里庙会的执事。每年村里举行庙会时,奶奶就领着头,边念经,边接待来自周围村子的善男信女们。曰《接善人》:
东山出来西山坡
想恁那善人半年多
白日想哩恁坐不住
黑家想哩恁睡不着
人相好,神仙封
人相好了缘法对
神仙好了收银奉
年年一个龙花儿会
龙花儿会上认姐妹
不好意思,没记全。。。
《鲤鱼儿》
鲤鱼儿,金边儿镶
飘飘摇摇过大江
问你鲤鱼儿哪里去
我去高山见玉皇
玉皇庙里开大朵儿
哪里烧香都有我
阿弥陀佛!

奶奶逢年过节还喜欢去外地的山上拜佛,逛庙会。我那时不懂,现在才明白奶奶是信佛的。庙会结束时,她常带回一些儿童玩具给孙儿们玩。例如各式泥塑的彩绘动物哨子啦,拨浪鼓啦,翻彩花啦,小风车啦等。我记得最清的是一种黑色小燕子的泥塑,翅子上点缀着粉红色。奶奶一买一堆,不但孙儿们每人一个,连周围邻居小孩子也送。

       奶奶不仅能说会唱,还是个巧手。这个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她烧的饭菜总是出新有创意大家都爱吃。她做事手脚麻利,烧饭也又快又好。只要一做了好吃的,不但全家吃,还要端给要好的街坊四邻品尝。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奶奶很以自己的厨艺自豪。每当此时,奶奶常常腰间围着蓝布围裙,站在旁边,呵呵的笑着看我们狼吞虎咽,一副满足的神情。她自己却并不急于吃。若是饭吃光了还不够的话,那奶奶就更开心了!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南瓜花儿胡辣汤”了。可惜我没有继承奶奶的厨艺。因为懒,又因为确实笨。第二,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巧,是奶奶的剪纸。这个手艺,我也不知奶奶究竟和谁学来的,也没问过。过春节的时候,也是奶奶最忙的时候。只要街坊四邻开口,她都会欣然按照他们要求的式样,剪好送人。这对奶奶来说太简单了,拿起剪刀和纸,“嚓嚓”展眼就成。奶奶会剪各式的花儿,还有鸡呀,狗呀,小人儿等。不光春节,平时冬天冷,不出门疯玩的时候,我就缠着奶奶剪小人儿玩。那一串拉着手的小人儿,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

      奶奶的的才能不只是这些,她还常被请去主持村里的红白喜事(在民间,红事与白事统称喜事。丧事说喜,想想庄子的“鼓盆而歌”,就可以理解了)。村里上年纪又懂这些旧习俗礼节的,就数我奶奶了。这些繁琐的风俗仪式,奶奶又是从哪儿学来的?

       奶奶今年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了,可是依旧头脑清晰,记忆力超好!去年回家与奶奶话家常,她虽然因为跌倒了腿部受伤而卧床养病,但仍出口成章,随口编些风趣的曲子逗我笑。更令我惊讶的是,说起以前我们在外地上学期间的一些事情,奶奶连当时那些邻居的名字都逐一记得清清楚楚!而我,早忘光了。我很怀疑这是个人天分,学不来的。啊,愿我善良慈祥的“才女”奶奶,寿比南山!!!

奶奶猜谜: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城外都是兵,个个儿穿着黄马褂,分不清哪个是朝廷?(还有很多谜语,我基本都忘了。这个记得最清楚。)

奶奶念经儿:
金香炉,腿又短,今儿个烧香来的晚。家又贫,事儿又多,个个儿神圣担待我,阿弥陀佛!
有方有萝借几年,拆拆破袄儿不得闲,关爷老母来补袄,前包上补的高粱旺叶儿,后包上补的杏花儿朝阳。两肩上补的展翅儿凤凰,四个角儿里四大金刚。阿弥陀佛!


奶奶的抗日小调:
草帽儿,洋布里儿,中国兴那小铜子儿。小米饭,喷喷儿香,中国兴个机关枪。机关枪,打的远,中国兴个千里眼。千里眼,看得清,中国兴个洋飞艇。洋飞艇,飞得高,中国兴个洋瓷刀。洋瓷刀,磨得快,中国兴个洋皮袋。洋皮袋,装枪子儿,嗞儿嗞儿,打日本儿!

奶奶说曲儿《织手巾》

五架山上一张机

多些民人不会织
民人多和少
不可跟俺比武艺
会了中原会
甭怕良心昧
头顶五架宝
脚踩五架桥
上去手巾织十条
头条手巾织哩花
上去刘传去进瓜
刘传进瓜阴司路
撇下娇儿娇女一枝花
两条手巾织哩青
上去蝴蝶儿对蜜蜂
蜜蜂落到那花园里
蝴蝶儿落到那东海东
东海东哩采花容
一句采花不会成
三条手巾织哩长
上去叫仗何孟良
马上长枪杨六郎
四条手巾织哩宽
上去玉楼天
玉楼天上高官坐
大妆皇姑玉楼天
五条手巾织五箩
上去白鱼儿投天河
白鱼儿天河河边站
单身独立救路舸(此处也存疑,根据音揣摩)
六条手巾织哩方
上去织女共牛郎
共把牛郎共二郎
七条手巾织哩新
上去日脚儿定三春
太子打马东京去
文武百官随后跟
八条手巾织哩削
上去锣鼓对锵刀
九条手巾织九龙
龙须龙服来复位
风凑雨来雨凑风
十条手巾织哩圆
上去一只船
船帮船底檀杨木
珍珠玛瑙漆阑干
十二民子来拿舵
十二相公来乘船
一乘乘到河当间
一举白旗归了天——此句也不甚明白,根据读音揣度)我感觉这个曲子和词牌《九张机》差不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