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直觉作为研究手段


  共有626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直觉作为研究手段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传言玉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1200 积分:901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2 21:22:40
直觉作为研究手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23 22:57:25 [只看该作者]

 

基础原文翻译
直觉作为研究手段 第十册 Theosophie, Die geistig-seelischen Grundkraefte der Erziehungskunst, Die Gesund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wesens

 

身体、灵心与精神

现代的、强调自然科学的社会

精神是不是能研究的

什么不是直觉

直觉是怎样发挥的

以精神科学去研究教育的基础

哪一种直觉才符合时代,让我们获得对于人类的认识

(3个讲座)

作者:Rudolf Steiner
 2005年直接从德文翻译
版权所有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Dornach/Swizerland
。GA9, GA 305, GA303

身体、灵心与精神

歌德说:很自然的一种看周围事物的方式,是把它们联系到自己,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就受到自己喜不喜欢,或对自己有没有用等的影响。一个想认识真理的人就难了,因为他不能把事物联系到自己,而是观察事物本身,使它们很快就失去了与自己的情感有关的判断标准。不过,没有判断的观察才是能发现真理的。一个真正的植物学家不要想他喜不喜欢一株植物,也不要考虑它的用途,而仅仅要观察它是如何生长和依赖环境因素的。这是客观,不是主观的方法。

歌德说的这些话就包含了三个方面:1.我们通过感觉器官能见到的事物,2.我们在个人的情感上得到的印象,3.我们能认识到的真理。人就以这三种方式与世界发生联系:1.能看见的事实2.对自己个人有意义3.追求中的。

为什么世界以这三种方式出现呢?在我们走过一片开花的草地时,眼睛能看到花(能看到的是事实),然后我喜欢(把事情变成与个人的情感有关的)并感受到花与我自己生命同样的状态。过了一年再来到这个地方时,过去的花已经过去了,它只留在我的心里。可是现在出现的新的花生长的规律与过去是一样的,使我们联想:过去的花只留在我个人的情感中,可是我在过去,同样也在现在的花中能发现的生命的规律会永远存在,而这种规律的存在不像情感那样依赖我的个人。我情感上的回忆留在了我自己的内心,但是植物本质的规律留在了不依赖个人的宇宙里。

这样,人就以三种方式与世界发生联系,人自己也就具有了这三种范围,就是身体,灵心(灵魂)和精神。谁对这三个范围有了具体的看法(偏见)或理论,谁就免不了误会我在下面要介绍的事情。在这里说的身体就是能通过感觉器官与物质的环境接触的这个范围。在这里说的灵心就是把事物联系到自己的情感,比如是感到喜欢,讨厌等等。在这里说的精神就是歌德说的那种,超出个人因素的认识。这样,人就具有了身体,灵心和精神,这三种范围。

人通过身体与环境有接触,通过灵心(更具体说是情感)把印象保存在心里,通过精神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我们这样才可能了解到具有三种范围的人和人与世界的三种联系。

通过身体,人与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所感觉到的世界有联系。外界物质的材料和力量也组成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像观察外界的物质一样,也能观察自己的身体。可是自己的灵心是不能这样被观察到的,我心里的感受是别人的感觉器官无法见到的。所以灵心的世界是跟物质外界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在个人的心里隐藏着的一种存在。通过精神,我们才能认识到外界中的规律,道理和真理。以精神,我们超出个人的范围并进入事物的本质本身。我们对晚上的天空(星星)的感受是属于自己个人内心的,可是我们认识到的宇宙规律是属于宇宙的。这样,人就参与了三种世界(范围)。以身体参与的是感觉器官能所感觉到的世界,以灵心参与的是个人内心中建立的世界,以精神能认识到的是超出这两个世界的规律和真理。因为三种世界的不同,我们也只能以三种不同的观察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它们和它们与人的关系。

人的身体:

我们以感觉器官了解到我们的身体,就像我们也了解外界中的东西一样。像看矿物,植物和动物那样,我们也能看人,是因为人与这些是有关系的。人像矿物一样也构成他物质的身体,像植物一样去生长,像动物一样感觉到周围的事情并在内心中去感受。矿物,植物和动物就等于人存在的三种方式(范围),而只有矿物的身体是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不过,人还是跟动物有区别的。

Carus说:“我们虽然还没有研究完人的神经系统,可是人的神经系统比动物的高级这个事实能证明,人具有动物没有的一种精神。神经系统没有人那么完善的动物就不可能在物质上表现出人能表现的那种精神。虽然不能说:只要有很好的物质的神经系统,就会有精神,不过,如果没有这个物质的神经系统,精神也无法被表现出来。”可见,我们还有人特有的一种,能造成自己世界的范围(自我意识)。

人的灵心:

人的灵心(灵魂)与身体不一样的,是它具有内心世界的特点。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所引起的印象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眼睛无法区分某些颜色。从这一点我们能知道,仅仅感觉所引起的印象已经是属于人的内心。我的眼睛虽然能像别人一样感觉到桌子的红色,可是我无法感觉到别人对于红色的感受。所以可以说,从感觉到的东西得到的印象是属于个人灵心的,不仅是神经中的一种物质反应。我们根据印象来发挥好感等的情感。我们以这种灵心的情感来造自己的内心世界。灵心除了(带来思考的)印象和情感这两种因素之外,还有第三种因素,就是意志。我们以意志的力量又影响到外界,让外界接受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因素。人做的事情与自然中发生的事情就这样不同:人的灵心以意志的方式影响到环境。个人的灵心面对了外界。我们从外界得到印象(思考的启发)并造出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再从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影响外界(意志)。

人的精神:

人的灵心不仅从物质的身体得到引导,人不是毫无方向地从一个印象来到下一个印象,也不会在每一个感觉器官得到的印象下行动起来(反应)。人会思考,会认识到事物,也会把不同事情联系在一起。人知道,只有他从正确的思考中得到引导,认识和行动才会是具有道理的。

灵心从两个方向得到引导,一是身体参与的这个有自然规律的物质世界,二是它自愿接受的真理。人以新陈代谢必须接受自然规律,人以思考自愿地接受真理并参与到比身体更高级的一种道理,而这个道理或真理就是精神。

身体与灵心不同,灵心与精神也不同。在观察身体里的化学过程时,我们就无法观察到灵心。灵心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事物的感受。同样,在观察内心感受时,我们也就无法观察到精神。身体仅仅是发挥灵心感受所需要的载体(带来印象),而灵心仅仅是接受精神所需要的载体。自然科学家研究的是身体,心理学家研究的是灵心(灵魂),而精神科学家研究的是精神。如果要以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人,我们首先要区分自己(人)存在的这3个范围。

主要的三个范围还可以分为更细节的九个范围,在这里只要简简单单把它们的名字写出来:

1、这些范围在物质的身体上出现(感觉外界的事实):

物质的身体            (矿物也包括的范围)                    

构造生命的力量        (植物也包括的范围)                    

心理动力              (动物也包括的范围)                    

2、灵心的范围把精神和身体联系(个人心里的、思考/情感/意志、所有印象联系到自己):

具有感受的灵心        (也就是心理动力)        

具有智力的灵心        (也就是自我意识)                      

具有意识的灵心        (也就是进入自我的精神)  

3、精神的范围在生活中只发挥萌芽(与个人无关的无形的真理、认识、独立发展、永恒):

进入自我的精神        (被改造的心理动力)                    

构造精神的力量        (被改造的构造生命的力量)              

精神中的人            (被改造的人体)                        

下面的内容是从《人类健康的成长》要来的:

对人类的认识作为教育的基础

现代的、强调自然科学的社会

人的教育建立在我们对于人的认识上,而对于人的认识建立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上。人做事的才能和能力,都是从世界找出来和在世界中才能发挥的。而我们现代(1924年)的对于教育的看法也来自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现代的人(1924年的西方人)很骄傲和相信自己发达的智力和从智力发展出来的生活,不仅科学家们是这样的。到处都有自然科学的思想存在。有的人以为着自己的道德或者宗教不依赖任何思想,但是媒体就能表现他们的依赖。所有我们所做的事情,比如起床、吃早餐、做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都依赖着思考中自然科学的成分。甚至宗教也是我们通过智力去接受的。自然科学就是建立在智力上。虽然自然科学表明,它是在观察上建立的,可是实际上它主要是建立在智力逻辑的结论上。

现代的人认为,以前的人做事没有事实的根据,现代逻辑的思考(智力)才有了事实的根据。他们很怕创造的想象。因为怕自由地去想象,他们就抓住了智力,以为智力就等于事实(真理)。其实,逻辑还不等于是观察到,而仅仅是结论和猜测。同时,教育者能发现:在单一发挥智力的教育下,人的才能和人才具有的一些能力都会萎缩。人们愿望着心地、道德、本能和宗教的力量(动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地对于人(人类)的认识。

代表西方的Herbert Spencer就能代表这样的发展。他不是理想的,但是他是从现代的这种思想而来的,他的判断都是靠自然科学智力的思想。他研究的是,人如何从低级的生命发展到高级生命并认为,现代的教育不符合他这种认识。他疑问:对于什么的认识是最重要的?智力的、道德的和身体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他说:现代的人是想把教育适应生活、工作和国家的需要,想把被教育出来的人变成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用的、可以承担国家工作的人,可是我们忘记的是,把他们培养成能教育后代的家长。人最高级的才能应该是教育后代。

他还说:我们高级的理想和要求很多,可是更重要的是学校里的现实。比如500到600年以后的历史研究家会发现现在用的课本并根据这些课本来判断现在的人的生活,包括心理的生活。他找到的就是很多死板的标准、固定的概念和早就已经过去的语言。根据逻辑,这个研究家就会认为,这个他研究的时代(现代)没有了一种自己的文化。因为跟生活没有多少联系他还会认为,他发现的这种教材就是培养和尚或者其他不需要参与社会的人的。那么,为什么现代的大人还是能适应生活,在世界中做事呢?因为世界中的生活逼着他们适应,否则就活不下去。这是我们从现代的教育得到的印象。现代的教育把我们培养成适合理论中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的人。在毕业之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实际的世界中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就尝试建立那个理论中存在的模式。

如果问“靠智力而发挥的想象给我们的生活什么价值?”我们就能看出来,现代智力的思维方式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自然科学帮助我们了解一切没有生命的过程,还让我们以为着同时也了解了生命的过程。现代人想象中的东西都是人以外的,根据化学和物理的理解去想象整个世界。化学和物理的想象也成为了我们感受并发挥情感的基础。这样一来的,对于地球和宇宙形成和结束的想象就是Kant给我们介绍的、没有灵心和精神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有发挥情感(灵心)的需要,他就补充对于上帝的一种想象,去想象上帝如何做到这些化学和物理的过程。不过,他们也不会想象一个在地球和宇宙形成过程中已经跟着形成的人的灵心和精神。

一个只相信智力自然规律的人会怀疑灵心和精神的存在,因为他相信一种物理规律:所有种力量都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力量,比如热量转变成动力,但是总是都会留下一些热量(这种力量),使得最后所有的力量都会转变成不同程度的热量。根据这个自然规律,人所有发挥出来的道德和宗教的情感和思考最后都会结束在一种热量死亡中。所发挥的最后都是不存在的。人才能发挥的在这个世界观中最后仅仅是一个幻想。虽然这种自然规律的世界观只是一种理论,可是具有这种理论的思考使得我们不知道,为了什么还要去生活。这种思考也就是我们课本中的。

虽然,我们也培养一些宗教的想象,可是把这些宗教的想象和自然科学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不是变成假的吗?所有假的、没有真理的东西都会破坏生活。这种假和矛盾的产生就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观不给人留下他的位置和作用。我们骄傲着学习这样的一种自然科学:人类从低级动物发展成了最高级的动物。但人也仅仅是个动物吗?我们就这样去感受自己。教育改革家Herbert Spencer作为一个好的例子。根据他没有包括人的世界观他说:我们要避免大人对于小孩的影响,比如说,小孩把家里搞乱,父母就发脾气并打小孩。其实,打小孩与搞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们要让小孩了解到真正的、自然中的因果关系。在一个男孩玩火的时候,我们不要发脾气,而要支持他的好奇感,轻轻地让他感觉到火能破坏的作用。只有这样去教育,才是符合自然科学的。

如果我们在所有的地方都要实现这样的一种自然科学的“真理”,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小孩的情感和思考完全地去参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的发生,而再也不是有意识地去参与世界的。人所做的一切仅仅是根据自然规律必须产生的结果。人不会做到自然反应之外的事情,而仅仅是一种根据自然规律必须产生的现象。这样的世界观还包括人的本质吗?我们没有勇气去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这种世界观影响到了我们感受自己的方式。

很多人相信自然科学,包括宇宙根据自然规律要提高热量而消失。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提高热量而死了,所以主意、宗教和理想的动机在这个世界观中都会变成幻想。这样,人类不是被骗了吗?我们现代文明的社会就是从这种失望的气氛发展出来的。这种气氛根本不适合小孩的教育。小孩需要的是,给人带来生活价值和任务的一种世界的认识。如果我们只根据自然必要去教育,被培养出来的小孩就不学会自由地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能自己改变(决定)自己行为的人能这样做都只是因为他们很强,能排斥教育的作用。

我们不仅需要思考,也需要感受(情感),因为所有改变世界的动机和力量都是从感受和情感产生的。注重人的研究要作为一种变成感受的世界观,所以它比较适合成为教育的基础。比较简朴的心(人)已经在反对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在中国,他们不根据所谓的科学,而根据情感去决定事情),但他们都已经接受了只有自然结果,所以没有自己去改变结果的可能,就让人失望的这种世界观。结果,人们放弃了自己的作用,唯一能追求的是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在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中唯一留下的事实,是生产、交易和满足消费的需求。理想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主义,不是真实的生活和感受。我们现代的人就是这样生活和教育的。

由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深入到真理中去。人们一边活得很累,一边不想承认:所有根据唯物主义来发挥的、单一的管理主义,都是自然科学的思维带来的后果。如果我们只用智力的方式去接受周围的事实,我们永远都不会发挥动力(思考本身没有感动人的力量,情感才有感动人并让人行动的力量)。智力不能使得人有力量并行动。智力本身不是一个能改变什么的力量(而是反射和反映)。。有一个作家说:最厉害的知识分子,头越来越大,四肢越来越萎缩,他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只能被别人推动的球。

因为我们以发达的智力已经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现在唯一能感觉到的事实是,肚子饿,所以要吃饭或者为了物质消费去竞争(战争)中的原因和结果。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还能感觉到事实。不过,在其他的方面,因为已经脱离了事实,所以人非常地坚定(坚强)。人们是批评和害怕那种唯物主义没有文化的社会,可是他们意识不到的是,这种社会是智力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

智力主义本身不能认出真实和真理,但教育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和真理。智力在教育中会起到好的作用吗?这是这本书首先要提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另一种,从全面的生活找出来的手段。现代的人喜欢在公开的会议上讨论,他们不是安静地观察某种事情的本质(特点),而是靠智力去结论。这些会议都是飞在真实世界表面的以上;非常地聪明;我并不想批评他们,会议上所说的,都没有错。从某种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不需要观察事实的智力主义中,所有的逻辑都是有可能的。事实和真理是跟这些伟大结论分开存在和发生的。比如说,人家结论过以黄金量为基础的货币会带来无限的交易。但在实现之后产生的却是相反的,是收海关税的现象。

这种仅仅在逻辑中存在的、脱离人的智力不适合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包括情感的关系。教育应该是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质关系(情感)而发挥的。为了实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我们需要对于人类的认识,而在这里要介绍的以人为本的研究就是想给我们带来这种认识。

精神是能研究的吗

如果继续来看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就能发现:现代对于世界的解释进入不了人(人类的本质)。但,我们现代对世界的解释不想承认这一点,是因为承认的话,就也要承认以人为本的研究。在Herbert Spencer的后面有了Darwin主义。它更强调自然科学和智力。甚至人在内心世界中发挥的心地和愿望是通过这样的手段介绍的。在Darwin在他的书《die Entstehung der Arten》通过某种观察和逻辑结论培养了一种新标准的思维方式。Darwin客观地观察,客观地从观察找出自然规律。他学会了避免主观,完全客观地(就是脱离自己)去思考。他很标准地发现最低级生物与人共同的地方,全都是清楚逻辑化的,可是他却没有接触到人的本质,也没有接触到人在情感和理想中对于超出物质事物的追求。在碰到这个限的时候他不明白地问:“为什么上帝只造出了低级的生物,让高级的慢慢从低级的发展出来,为什么他不直接去造了完整的呢?”

Darwin就停留在这个问题中,并没有考虑能否超出他理解上存在的这种限。他仅仅拿了传统的“上帝”去代替进一步的理解。在解释物质的时候,他利用的是智力的自然科学,可是在需要解释超出这些的时候,他仅仅用了传统宗教的信仰。他的书《die Abstammung des Menschen》也如此。比较有意思的是,中欧和英国/美国接受这些书的不同方式。德国人很热烈地接受,并不停留在Darwin的限以内,而根据他的研究去造了新的科学的宗教,就是用物质的科学去解释精神的现象。美国人则说:自然科学无法研究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所以我们无法去研究非物质的事物。

Du Bois-Reymond把我们去认识时碰到的限制当成他的理论。他说:我们不可能进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本身,也不能理解自己的意识。所有超出自然科学的,都是通过宗教的信仰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用科学的手段去认识它,而只能相信它。美国人实用但不确定,德国人不实用但理论上前后一致。Darwin的第3本书是写人的内心世界。它会满足一个对于灵心有兴趣的读者并让他相信,智力的自然科学也能认识到灵心和精神的。以人为本的研究也希望做到这一点。我们在灵心精神的研究过程中不要脱离或违背智力和科学的思考。但是同时我们想培养思考,以便超越现有的认识的限制,以科学的方式进入精神的范围并获得对于人类的认识。

第一需要走的步不是教育本身,而是超越限制并获得精神的认识。首先要弄清楚现代普遍理解的本质。为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假设两件事情。第一是:假如所有的事物根据自然情况都已经是直接能看透的,包括我们物质的感觉器官无法看到的部分。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要看它,就理解它本质的一切,比如人体内的各种各样的生长和消化过程。为了能成功地去想象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必须失去生活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爱”。这是因为完全不同于清楚理解的思考的另一种力量成为了“爱”的基础。通过自然发生的直接的抽象完整的理解和思考,爱就会在萌芽状态中萎缩。逻辑的理解不给发挥爱的机会,因为理解是冷淡的。假如我们什么都直接能理解,我们就无法去爱。

可以假设的第二件事情是:假如,我们随时都可以看清和理解自己内心中的一切的发生,包括各种各样心理动力的产生。为了能成功地去想象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必须失去一种属于人本质的因素,就是对于自己在外界中做过的事情的“记忆”。一般情况在观察自己内心时看到的,是记忆的东西,不直接是自己的本质。没有记忆力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要在平常的生活中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本质,我们就需要取消这个记忆力。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的认识必须受到限制。

对于事物的完全又无限的认识需要我们没有了爱和记忆力。我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们的认识受到了限制。为了能生活,我们需要爱和记忆力,为了能发挥它们,某一些范围对于我们必须是隐藏的。现在要提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学到一种不用失去和破坏社会能力(爱)和个人内心世界(记忆力)的进入精神范围的方法?

以人为本的研究敢表明:智力和自然科学不可能使得我们能认识到精神。它还敢问:有什么不违背科学的让我们认识到精神的手段?它要帮我们超越物质的范围,但不要脱离准确可靠的科学手段。在这里所介绍的以人为本的研究不是反对科学的,而是继续扩大科学要研究的范围,找新的科学研究手段。除了说,现代的自然科学缺少一些精神科学能提供的手段之外,我还想说另外两个有必要说的观点。

第一个是:如果说,科学有它的限制,超越科学的是我们只能根据传统宗教相信的,这种看法是有害处的。很早以前,宗教不是一个相不相信的问题,而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当时的人认识到了精神的真理就像我们现代人认识外界一样。我们现代的认识范围缩小到物质的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所以现代的人无法认识到精神的真理,而只能相信传下来的宗教。以前从每个人对于精神的认识来发挥的宗教生活给了当时的人去生活做事的力量。现代的所谓的文明社会不会给人(包括人体)足够的做事的力量,因为“相信”没有“认识”那么多的力量。因为人们无意识地感觉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寻找并找到“体育”这种兴趣。因为宗教失去了能给身体的力量,人们就想用体育去代替它。但未来的体育要发挥除了“代替宗教”之外的一种作用。

第二个有必要说的观点是:我们所谓的自然科学智力的“文明社会”让我们进入的不是生活,而是破坏生活的矛盾。智力造成的是复杂。现代的人很羡慕小孩如何重复经历到人类在历史上经过的野蛮生活。人类是从野蛮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但是小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再次经历过人类的过去。小孩脸的形态也像野蛮人的。现代的人在搞教育时又崇拜了Rousseau,在他们的内心中有些追求“自然”的愿望。但同时我们已经进入并卡住在智力中,我们不能不根据逻辑走,教育的做法也都要变成有逻辑的。这样有逻辑的教育又接触不到重复野蛮生活小孩的本质。大人觉得,逻辑是自然的,可是这个逻辑接触不到小孩(不起作用)。从历史我们也知道,野蛮人是没有逻辑的。适合大人的智力和逻辑是原始的、具有野蛮本质的小孩不会有的。小孩追求的是自然力量,他们很难适应逻辑智力的思考。在要教育意志的时候,一个靠逻辑智力的人就更无能(起不到作用),因为他以为什么都要是有用的。只相信逻辑智力的人会觉得,很多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事情都是没有用的,就要求把所有无用的内容从课程表删出去。野蛮人和小孩会不会追求“有用”这个目标。不!现代的智力份子认为,所有的想象要符合逻辑,而所有的意志教育要是有用的。但是野蛮人没有逻辑和“有用”这个概念。他们追求的是没有逻辑和没有用的但是美丽的装饰品。小孩也是这样的。大人想给小孩带来的是逻辑和“有用”这个概念,可是小孩自己只想要美丽的。这种矛盾为什么出现呢?

智力的思考只是单一的、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就是不睡眠的意识(白天)。我们(发挥智力的人)对于睡眠状态的研究,都是在不睡眠状态下做的。在我们观察自己有意识的状态时,我们不仅认识了它,同时也进入了并感受了它。但进入并感受睡眠状态不是有意识地。有很多的因素会引起我们对于睡眠的神秘感。希腊人早就说了:一切都是从神秘感和惊异开始,但也需要继续发挥到认识的程度。但这一点是普通人做不到的。普通人不能在睡眠中发挥意识,不能意识到自己进入的范围。

获得对于精神的认识(直觉能力)的第一步不是对这种认识本身的追求,而是扩大普通的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扩大到超越物质的范围中去。为了扩大,我们就需要把白天有意识的时候在物质的世界中观察(感觉)到的继续扩展到睡眠和做梦没有感觉能力的状态中去。需要这样是因为在睡眠和做梦的状态中,超越物质的会进入普通的人生范围。现代的人已经学会了观察,现在还需要做的是,把这种观察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些因素和观察的方式。

我们平常不注意到的是,睡眠中的发生如何影响到有意识状态中的发生。但下面,我就要介绍一些怎样去观察睡眠状态的例子。有的比较幼稚的人以受限制的方式感觉到有意识和睡眠的区别。如果对他们说“睡觉太多的人很懒,没有用”,他们就会回答“在睡眠中我们不犯罪”。为了区分得更清楚就可以说:很多人做的梦是重复和照搬他们在物质世界中经历的。在他们的梦中都会出现那些在实际生活中也出现的困难。另一些人的,或者同样人的另一些梦中的发生并不根据物质世界中的情况所发生。比如我们在梦中飞起来不会是重复实际物质生活经历的。

如果观察有意识、做梦和睡眠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做了重复实际生活和物质世界带来的困难的那种梦之后,醒过来就是没有力气,整天都没有力气。但在我们做了不符合实际物质生活的那种梦之后,醒过来时就很有力气和精神,身体的感觉好像很轻。我们越是从事情本身去观察越能发现睡眠(睡觉)和意识(不睡觉)状态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梦中出现好吃的东西,而且我们在梦中的肚子感受把它吃掉的过程。醒过来之后,我们的肚子没有了胃口或不舒服。如果我们在梦中与一个天使对话并感受这个过程,醒过来之后我们就很有胃口。这是因为“吃”是重复照搬物质生活的,在精神世界中我们不吃。在睡眠中与我们发生的是我们不知道(意识不到)的,但它会影响到我们(白天)有意识的生活。照搬物质生活的梦对物质的身体有不健康的作用。不切合实际物质生活的、没有逻辑的梦有健康的作用。脱离物质规律的经历才能给物质的身体带来健康。这是无意识的范围起到的作用。

梦与有意识的灵心生活是不一样的。在有意识的时候,我们利用自己的意志把某种想象与另外某种想象联系在一起或把它们分开。在梦中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梦中的内容(想象)像事实一样自动就形成,不是由我们的意志去发挥的。在梦中,灵心是被动的。另外,梦能给我们露出自己本质的样子。如果在有意识的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我们会注意到一些去避免我们直接从灵心作出判断的因素,比如是社会地位或者生活必要。在梦中,这种思考的因素就不起作用,使得我们比如去打一个在有意识时不敢想象去打的人。根据自己在梦中的发生,我们就能知道平常意识不到的一些自己的同感和反感。

有意识的时候,我们不会承认这些同感和反感的存在,但在梦中,无意识的就会出现。有意识的生活中所发挥的情绪和心情,其实都是从梦中出现过但后来又忘记的发生得到启发。无意识的动力在梦中露出来并造成有意识的生活中的情绪。如果不承认这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的生活。

在这里所描写的作用,一般都是无意识地发生的,我们也无法去控制这种作用。可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作用变成有意识的,像数学或者科学研究一样有意识的(有意识地让这种作用发生)。如果我们学会有意识地去感觉并控制这种作用,这种平常随和发生的睡眠和有意识的生活彼此的影响就会变成有意识地学会的悟感、灵感和直觉。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对于人类的认识。有意识地去培养平常在梦中露出来的无意识的范围,这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要用的手段。这就是对于人类的认识。

什么不是直觉

基本上所有在现代社会中所观察的,都是表面上的现象。比如,我们调查小孩、中年人和老人的肺,然后根据不同年龄的肺的状况去结论人生和简历。实际上我们调查了3个人的状况,并不是过程,而根据逻辑结论出来的过程仅仅是逻辑上存在的,根本不是对于时间过程的感受。下面给的,真正感受时间过程的例子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观察人生的过程,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个小孩对于一个大人发挥的尊敬和敬畏的意义,当然只要是有道理的敬畏。这种在小孩时候发挥的尊敬和敬畏的才能在他长大并已经老的时候会变成一种安慰和带来希望的才能(这种安慰不是通过说话起到的)。小时候是尊敬,中年段时消失了,老年时是安慰的才能。也可以说,如果一个小孩发挥了祈祷的心情,这种心情在中年段时会被掩盖,但在老年时又以祝福的才能出现。为了发现这样的道理,我们需要感受时间的过程,而不是根据逻辑结论出来的过程。

为了以感受时间过程的方式观察人类,我们还可以把人与动物比较:动物一出生,很快就会做到为了生存所需要做的事情(站起来、走路、游泳等),并不需要学习的过程。人在出生时什么都不会,需要很长的学习过程并保持改变自己的可能。人做事情并成熟的最重要的时候是中年段,在这一段时间中,他就会把自己的行为适应世界的需要并得到经验。人体的器官在这个时候仍然能受到影响,仍然能被改造。动物不是这样的,动物器官的特点一出生就已经固定下来了,就像老人一样。但是,为什么动物的灵心状态并不像老人的?因为与这些对比的繁殖功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就是让年轻的作用。在达到繁殖能力时,动物会变成“老物”,而人达到繁殖才能和变成老人之间的时间距离拉得很大,因为它们之间有那个根据世界需要去改造(自己和环境)的中年段。

如果感受这种时间的过程,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不正常的发展,比如是灵心提前的老化(固定化),或者是推迟脱离小孩的特点。这种“提前”和“推迟”造成的后果是我在这里想介绍的内容。

如果一个人老化,他就固定化,也更灵心精神化,同时他的身体会得到动物的特点。一般的老人能认识到很多灵心精神中的生活道理(关系),但他们的身体失去了表达和实践这些道理的能力。他们理解世界,但是他们的身体不合作,也不能接受外界来的作用。所以老人只在灵心精神中接受。但如果那种“得到动物的特点”在身体还能接受、还能被改造的时候已经(提前)开始了,动物的特点就会进入人的身体。因为灵心提前老化是在身体还能接受的时候发生,所以这种人就会得到动物的某些特点。动物具有一些人没有的、通过它们身体的结构设定的本能。通过这些本能,动物比人更与环境有联系。靠这些本能,动物就会感觉到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有危险,就像一种自然无意识的属于环境的智慧或预报一样。

如果一个人的灵心提前老化,他也就是具有这种能感觉到环境力量的本能。人出现的所有低级的“直觉”,都是一些因为提前老化而不正常(受到动物的特点)发挥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真正老了,他得到动物的特点是健康(正常)的,因为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接受(无法被改造)它们。但如果一个人在20岁身体还能被改造的时候老化,他就会得到那种不健康(不正常)的“直觉”能力。只要理解提前接受的动物的特点,我们就能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

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帮治疗那种像动物的本能一样的与环境的联系(人需要通过意识把自己从环境分出去)。由于这种联系能“直觉”到的不是对于灵心精神的直觉,而仅仅是一种发育时间不正常的现象。但这种现象能帮我们认出发育上的时间差异。现代的人往往不能观察到这种时间的影响,他们根据实验得出来的错误的结论很多。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种,就是小孩的一些特点延长到中年段的情况。小孩子们根据小孩特有的本能都通过自己的头(神经系统)感受环境,而头(神经系统)会在新陈代谢(意志行动的范围)中发挥(通过仿造去感受)对于环境的感受。如果一个小孩看到颜色,他就会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挥一种陪伴着感受的活动。他的肚子也会消化在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印象。小孩对于生命的过程很敏感,而这种敏感继续发挥到灵心中去。在我们脱离小孩的年代(成熟)时,我们感觉器官得到的印象就会被分出来,再也不进入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年人感觉的过程只在身体的表面上发生。

小孩子们以他们的身体(无意识的新陈代谢)来接受所感觉到的印象,就像接受食品一样,而成年人仅仅以有意识的感觉器官来接受。但是也有一些仍然像小孩一样的成年人。比如,一个人爱他的狗,每次在发挥这种爱的时候,他肚子里的某一个器官的某一个部分会发生生物的反应,使得他的消化过程在没有接受食品的时候也一样会发生。在这个狗死的时候,消化的过程仍然要发生,但这个过程已经得不到感觉器官要给他带来的满足(启发或刺激)。结果,消化就不良。也许为了避免他消化不良,我们就会给他买一个新的狗,使得消化过程(新陈代谢)又能得到满足(启发),但实际上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一个中年人保持了小孩的特点,任何的新陈代谢根据某些从环境得来的感受养成的消化习惯在消失的时候都会留下消化不良。他的身体就依赖着从环境要得到的印象。其中的一些人还能把这种在无意识的消化中发生的过程提高到有意识的思考(想象)中去。由于现代社会不让小孩成为小孩(不让他们玩)的这种作用,比较多的人在中年段时还保留着小孩的以新陈代谢接受印象的特点。现代的心理医生所用的治疗手段是,把无意识的消化中的发生提高到有意识的思考中去,然后让“病人”发泄。心理医生通过研究病人的梦去挖掘他生活中对于失望无意识的经历,而被找出来的“被隐藏的心理”在实际上就是肚子里的一些生物上的,现在再也得不到外界刺激(启发)的过程。

以人为本的研究不想与现代的心理学家做对,它要承认别人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成果。以人为本的研究想做的只是,把所有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得到对于人类全面的理解。但是在某一个小范围得到成果的人会反对,因为他们不想在一个全面的整体中看到自己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研究仅仅要对于单一的看法做出反抗。

如果一个人的灵心提前老化,出现的就是一种不正常的,能感觉到某些环境因素的本能,使得他无意识地进入到外界中。如果一个人脱离小孩的特点太晚,他就进入生物的过程太多并感觉到这些过程。他不正常的现象是因为他进入自己的身体太深。如果要理解人(人类),我们就需要观察他从出生到死的整个生活的过程,特别是要感受时间的过程。如果以人为本的研究要认识到灵心和精神的(悟感、灵感和直觉),它就必须进入到时间的过程。我们现代的社会做不到这一点。悟感、灵感和直觉不应该是一种陌生,而应该是人类才能的进一步的发挥。做到以人为本的这种研究(悟感、灵感和直觉)不需要特殊的天赋,只需要把平常无意识的才能发挥到有意识的程度,而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带来的认识。

直觉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如何能变成认识真理的人,以便把实际的生活安排得更好。我们接受到感觉器官给我们从外界带来的印象并把它们与我们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我们灵心的生活就是这些被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印象。通过这种联系,我们给印象它们的意义。我们把自己的思考联系到(放在)所感觉到的外界中,但在普通的意识下,我们并不通过(超越)这个外界。只有在发挥悟感(艺术创造的想象)的时候,我们才穿通了它,而悟感是一种做精神实验、做精神研究的手段,就像物质中的化学和物理实验一样。具体的手段(方法)在我的书《Wie erlangt man Erkenntnisse hoeherer Welten》和《Geheimwissenschaft im Umriss》的第二部分被介绍过。

如果我们想穿通外界的表面并找到它的根据(真理),精神科学的手段比自然科学的快。如果不想自己学会(修炼)悟感,也可以去看别人通过悟感观察到并描写的情况,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它们是否是真理。悟感(艺术创造的想象)是这样修炼的:要避免任何地感觉器官带来的印象,仅仅去思考一些比较容易弄清楚的内容。所发挥的思考(想象)要是活力强烈的,我们要把自己交给了它们,就好像他们是在外界中感觉到的印象一样。在发挥的同时,我们不要搞那种神秘主义的幻想,而要观察我们发挥(创造)的思考就好像观察外界一样。不要进入到梦中,而要完全保持有意识的状态。所观察到的,都要是像自由活力的感觉一样的。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思考中自由地活动并不依赖某些我们怕的因素,我们原来抽象的思考就会变得形象化。这样的形象就出现在普通的思考之中。在发挥(创造)这种形象的时候,我们不要失去平时具有的意识。我们这样就在不睡眠的时候达到了平时只在做梦时达到的形象化。在做梦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只能感受,但是如果这种形象不是在梦中,而是通过修炼悟感而达到的,形象就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就是主动的。这些像梦中一样的形象是我们自己在保持意识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也不会相信这些形象是事实,不会相信它们是客观外界的一部分。全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一个幻想者(幻象者)才会以为,他这样所观察到的是事实。实际上不是,就像梦里的经历也不是事实一样。

为了准备好悟感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随时去创造和控制这些思考中的形象。这种形象会让我们狂热它们的,甚至身世会变成我们思考脱不掉的东西。然后,修炼的下一步就是,随时让这些形象消失掉。学会让它们消失与学会创造它们是一样重要的,就像我们能忘记的才能也重要一样(假如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头脑就在什么时候都要不断地记忆(思考)所有记过的东西)。通过这样重复的修炼,我们就像动作培养肌肉一样去培养了某一种力量。我们就学会利用自己的意志随时去创造和让消失任何地形象。我们学会的是,有意识地去创造平时只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形成的梦。

通过这样的有意识的控制,我们得到了一种新的才能。这种才能很像睡觉后醒过来时还能部分感到精神因素的状态。在梦中,有一种无意识范围中的混乱因素进入到有意识的生活中去。这会发生,因为我们在睡眠中都会发挥那种创造形象的悟感。如果我们在不睡觉的时候发挥同样的才能,包括让形象消失的才能,我们就能得到一种意识无内容的(意识有空间的)状态,很像是在醒过来的时候那样。超越外界的、精神的东西就会进入这种意识中的空间。在我们让自己创造的形象又消失的时候,我们就造出了这种意识中的空间,使得(平常感觉不到的)超越物质外界的本质就能进入这个空间(我们就是穿通了外界)。这就是灵感。

在悟感中,我们创造了形象,使得我们在让它消失并造出空间的时候能有灵感。进入意识空间而被我们灵感到的就是精神世界的事实。

仅仅通过进一步地发挥每个人都具有的普通才能,我们就能达到这样的对精神的灵感。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研究所靠的手段。但是在做这样研究的同时,以人为本的研究一定要靠对于时间过程的感受。我们人需要先有适合小孩的、后有适合中年人的、最后才有适合老人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要搞混,也不要单一。为了很好地去准备修炼,我们需要靠完整的简历所包括的3种方式,和谐地把自己交给世界(为世界献身)。我们一定需要这三个方面:以小孩活力的态度接受、以中年人清醒的思考去判断、以老人具有爱的态度献身生活。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悟感(艺术创造的想象)是通过在梦里保持意识状态达到的。这样在梦中意识到的不是梦的内容(过程),而是创造梦的这种工作过程本身。这样我们也不可能相信,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形象是事实。如果学会了随时造出这些像梦中一样的形象,也随时让它们消失,我们就站在精神的世界中并以精神去思考,再也不是以头脑去思考。这种思考与个人无关。对于形象的感觉(悟感)要是与个人因素分开发生的,它才可能是客观与所感觉到的形象一起(统一)的。

因为我们的感觉需要是与所感觉到的事物一起的(与个人因素一起的话就达不到客观),所以我们物质身体的感觉器官(特别是眼睛)也是与身体比较分开的、表面上的。眼睛旁边的腺出眼泪洗眼睛并把“脏水”排到鼻子中去。这种过程很有智慧,但它是无意识地发生。在受到压力、冷、累和其他刺激时,这样的过程加快并达到一点点意识的程度。在一个人意识到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道德灵心的悲伤或痛苦)时,他就会哭。灵心(情感)引起的物质过程比具有智慧的身体自然安排的更有意识。最有意识的、引起眼泪的是与眼睛无关的。一般情况下,灵心的感受就这样引起物质身体的过程。

我们还可以去看更强烈的一种情况:如果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虽然是在灵心中感受的,但还可以修炼自己,不让身体表达出来这种痛苦(不让身体作出反应)。这样的感受是更精神化的,是脱离身体的。如果能在灵心中感受,但并不让身体参与或反应,我们的感受就是发生在物质世界之外、是在精神中。对于精神的直觉也就是通过继续培养(修炼)每个人自然具有的才能而达到的。

如果学会了让自己造成的形象(悟感)又消失、造成那种意识中的空间,最先出现的是自己的整个简历,返回一直到出生维持,但不包括身体的发生。在感觉不到身体的时候,出现的只是灵心中的感受,那种平常无意识留在记忆中的部分。这不像是记忆力的回忆,而更像是造成时间过程的一种器官。造成空间关系的器官是物质的身体。同样,造成时间过程的器官也就是不同事情之间的关系。

如果能靠那个让形象消失的力量同样也让灵心中发生的简历回忆消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除了物质身体的反应之外还让个人灵心的内心世界消失,同时保持有意识的状态,我们就能认识到一些出生之前、也是准备出生之前的、在精神中的事情。这样在精神中直觉到的因素也对我们物质中的生活起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完全无意识的,就像氧气中的氢一样。只有我们把氧气从氢分出去,只有我们把物质的身体和灵心从精神分出去,我们才能观察到氢,才能直觉到精神。但是,我们直觉到的精神是在我们准备出生之前状态的精神。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说“我不想感觉到这些”,但是他也不能以为,可以在物质中看到这些精神的事实(真理)。我们普通的意识无法认识到精神(真理),所以不想修炼直觉能力的人只能不说物质之外的事情。让物质身体和个人灵心的(内心世界)因素消失之后能认识到的(出生之前的),是通过直觉进入的世界。为了培养好直觉能力,我们还需要另一种能力,就是随时发挥的意识,使得我们能随时、快速地和有肯定地行动。否则的话,一切都会消失。这是因为直觉不仅没有(物质的)空间,也没有(灵心的)时间。灵心中发挥的感觉(灵感)比普通的记忆更有力量,因为所感觉(灵感)到的是推动我们人生的力量本身。灵感到的不是想象,而是在心里推动着我们的力量(心理动力、动机等)本身。(精神中发挥的感觉是直觉)

在我们成功地让灵心精神的事实进入自己意识(灵心)中的空间时,我们获得认识的方式已经转变了。悟感中造出形象的思考有点像艺术家的创造工作,但有一个区别:艺术家停留在离不开身体器官的想象(创想)中,而悟感是不依靠身体的,所以能接受事实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不像事实和真理那样起作用,它仅仅是在物质中的。在悟感中造出来的形象更真实并能让人害怕。也许有人说“认识不能脱离逻辑,但艺术的就是脱离逻辑”。实际上,创造自然的力量(构造生命的力量)不是根据逻辑,而是艺术化工作的。所以我们也只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去理解创造自然的力量。

灵感更像道德的理想,灵感和道德在本质上是同样一种工作。但有一个区别:道德的理想仅仅是一些没有力量的思想,这些思想本身是没有变成实际所需要的力量,只能通过人得到实现。灵感就不像个理想的思考,灵感像心理自然的力量(心理动力)一样从自己就发挥力量,使得它变得很真实。

为了真正地感受灵感,我们需要一种抽象的思想没有的、把自己交给了所灵感到的事物的这种才能。我们需要以爱完全加入到事物中去并与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进入它,这样才是直觉。我们在普通的生活中也能发挥与这种“融为一体”(直觉)相似的事情,就是宗教中发挥的一种崇敬精神的气氛(感受)。但有一个区别:宗教中发挥的崇敬精神的气氛是主观的,而通过直觉我们进入到客观的事实(真理)中去。

再总结一下:1。身体的感觉器官(感觉到的范围是物质的环境)、2。艺术化的悟感(感觉到的范围是构造生命的力量)、3。道德化的灵感(感觉到的范围是心理动力)、4。崇敬精神的直觉(感觉到的范围是没有进入生活的自我)。这些因素在普通的生活中都已经存在了,不过,它们起的作用是我们意识不到的。精神不断发生的对于物质(身体)的作用在小孩的身上最容易表现出来。所以我们通过理解精神对于物质的作用最容易去理解小孩。为了理解精神如何对物质起作用,我就想介绍“记忆力”这个例子:

我们发挥的记忆力依靠物质身体的载体,比如一个睡觉够多的身体能支持记忆工作。如果我们让物质身体的神经麻木,或者把它们断开,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我们的记忆力就是离不开身体的。但悟感、灵感和直觉不依靠物质的身体。所以在精神的范围中直觉到的经历(真理)是不可记忆的。根据以人为本的研究做精神研究的人在培养悟感、灵感和直觉这种认识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属于他个人的记忆力。但他所直觉到的真理还是不能进入这种离不开物质的普通记忆力。毕竟,一条我们记忆的真实的鱼也不会直接进入做记忆的神经,进入的仅仅是我们对于它的想象,是象征。精神中的真实的直觉不能(仅仅)在想象中发生(但记忆是在想象中的)。我们能记忆的只是,我们通过什么手段获得了某一种直觉,然后靠这个手段再去直觉和感受。

如果我们在直觉的同时不保持属于我们个人的意识和记忆力,我们就会在直觉感受的过程中失去自己,使得我们无法做精神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判断我们在精神范围中得到的经历,保持属于我们个人的意识和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进入幻想(幻象)。

精神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不管我们认不认识到精神,精神的都会在我们的内心中起到作用并与人有联系。虽然,在我们正好不记忆的时候,我们与我们所记忆的内容工作是无意识的,但在我们不记忆的时候,所记忆的仍然抓住我们物质的身体并让他参与到这种工作。可是精神中的经历本身不进入物质的身体,使得它超越生命的限制,在普通的生活中达不到意识。这样,我们才真正地认识到整个人,使得我们在教育他的时候能找到合适(正确)的手段。

 

下面的内容是从《孩子成长的力量》要来的:

哪一种直觉才符合时代,让我们获得对于人类的认识

与精神合作

    这里要介绍的教育的基础,是精神科学带来的认识。我自己把这种认识的发挥当成了我的生活任务。本来,我只是为了认识而去发挥和研究,可是后来有一些朋友想利用它来完善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比如Emil Molt想利用这些精神科学的认识来完善教育,于是他就办了第一个适合人类的学校。在这所学校,我们是根据精神科学的认识,来看我们的时代和人类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些什么。我们在这里发挥的教育所靠的基础是对人类的认识,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包括在人的生活中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对现代人思想状态起作用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传统传下来的宗教(或者价值观),另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物质身体的认识,包括物质身体的一些功能和变化过程。可是,只靠测量的自然科学并不能观察到人体里发挥的一些心理和精神过程的原因。这里不是说自然科学不好。我们也有必要从物质的观点来看我们的世界,不管物质中发挥出来的精神道理。

    可是,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不能直接地帮助我们安排实际的生活。传下来的宗教(或者价值观)也不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认识。如果一个人真正地想认识到死后的状态或者永恒的精神力量,宗教也无法给他肯定。如果一个只对自己身体敢肯定的人问:“物质世界的存在有什么根据”呢?我们只能想象自己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后的,并把它说成一种规律。如果相信这些想象,我们也能得到安慰,可是这都只是一种“信”。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成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只是一种“信”。这都不能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更合适的做法。我们虽然知道宗教和自然科学的道理,可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根据它们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最需要跟精神力量合作的专业是教育。老师需要培养的,是包括身体、灵心(心理)和精神的人。所以老师也需要与精神合作。

    现在,人类以自然科学的手段对物质有了特别深的了解(物质主义),所以现在我们更需要与精神的力量合作。怎样才能保证未来建立的机构和制度没有现在的那么糟糕?未来社会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精神道理培养出来的人。作为教育基础的精神,要是那种在生活和做法中发挥出来的。如果以精神科学的手段来观察一个小孩,我们就会看到物质被精神力量塑造的过程:刚出生小孩头脑的物质,就像雕塑者准备用来雕塑的材料。如果观察一个7岁小孩的头脑,我们就会发现它变成了一个“艺术品”,一个还要继续“雕塑”的“艺术品”。在“雕塑”的,正是精神的一些力量,而老师们需要与这些力量合作。为了能够合作,我们不能只看物质的材料,也需要有意识地看到无意识的精神力量“雕塑”物质的过程。为了做好教育,老师们不仅需要认识到精神的道理,也需要与这些道理或力量统一发挥意志、统一去做。为了做到这些,我在下面就想介绍一些基础的知识。

人的不同发展时期

    我们需要在观察中感觉到小孩在每个时期中不同的发展。我们需要问:刚出生的小孩每天差不多睡眠22个小时,他精神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会是怎么样的呢?现代社会的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只会告诉我们:小孩的灵心是无法看到的。可是,精神科学不会说我们的感觉才能和认识是有限的。精神科学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发挥直觉能力,就像我们发挥了感觉器官一样,使我们能观察到整个人,包括他的身体、灵心(心理)和精神。所以,我在这里首先需要介绍发挥这种直觉能力的手段。

其实,只要无偏见地观察小孩,就已经能发挥这样的能力。

    从外表来判断,小孩的发展是均匀的。可是对一个能看到灵心和精神的人来说,0至6岁的小孩、7至13岁已经换牙的小孩和14至20岁已经性成熟的小孩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去观察精神灵心的力量怎样作用于不同时期的小孩中,我们就会解开很多秘密。比如,小孩在0至6岁的时期中发挥的是语言。很多人在研究小孩学习语言的本能、接受环境的声音或者其它让他学习的欲望。其实,这时期的小孩学习语言和所有其它学习都是在模仿环境,模仿他无意识地在环境中所看到的。7岁之前的小孩不断地在模仿和仿造他的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的。只要见到任何声音或者动作,他就有一种在模仿、仿造过程中去(心理)感受的渴望。

    只有把整个小孩看成一个感觉器官,我们才能理解0至6岁的小孩。小孩的血在身体的流动比大人的活跃得多。由于小孩的血比他的神经更起作用,他的感觉器官(比如眼睛)才能形成。不过在发展过程中,感觉器官中的神经会慢慢地超过血的作用。因为小孩像感觉器官一样接受并模仿所有的印象,他就受不了太多的印象,需要长时间的睡眠。在不睡觉时,他要观察和在心里仿造所有的印象,而他的语言就是从这种心里仿造产生的。

    根据精神科学观察到的这样的情况,是现代自然科学也完全能证明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学习靠的是左脑,而左脑的结构是随着语言的学习形成的。人的右手做的表达动作,加上血、神经和头脑的蛇形起的作用在模仿、仿造的过程中就能形成小孩的语言。喜欢用左手的小孩的语言发展不同于喜欢用右手的。这就能证明手的动作对语言的形成是有作用的。

    其实,小孩像感觉器官一样的特点不是被动,而是全面行动的。小孩就像眼睛一样生活在环境中。眼睛在头部骨头中的位置也是外面,因为这样才更能参与外界。小孩也一样,他完全参与外界、生活在外界的印象中,还不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大人现代智力的认识完全是在内心中发挥的。我们以为以这种方式能认识到外界。可是,这些只承认逻辑思考的认识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中。这样,我们永远理解不到像感觉器官一样融入外界的小孩。只有脱离自己并融入到外界中的认识才能了解到小孩,而这种认识具有直觉的特点,它完全不同于自己内心中的逻辑思考。我们的精神以直觉能融入到生命的根源。只有学会这样的直觉,我们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与这些生命的道理(力量)合作。

    在小孩换牙、自己的牙齿代替他本来遗传得到的牙齿时,小孩的特点就已经不像感觉器官一样去接受外界,而更具有了灵心的特点。他接受的也更是环境过程中包含的情感。这时,小孩需要依靠权威。7至13岁的小孩也还不能听出我们话中的判断。如果强制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听出我们句子中的判断,我们就过早地发挥了他以后才要发挥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以他的特点要求的是:他要能相信我们,要能感到:“老师告诉我的事,是他根据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能说的。对我来说,他是我与宇宙之间的调解人和介绍人。”只有感到自己要成为小孩能尊敬的权威,我们才能成为7至13岁小孩的老师。

    所以,我们在适合人类的学校里认为,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个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的问题:具有怎样特点的老师,才能帮助小孩联系到宇宙的规律?

    本来爱行动并爱接受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变成了什么呢?到了7岁的小孩变成了有灵心特点的。14岁之前还不是具有精神特点的,他还不重视逻辑的思考和智力;如果在14岁之前重视精神的逻辑思考特点,他的灵心就会过早地固定下来。7至13岁的小孩根据他的特点要重视的更是灵心范围(特点)的情感和有爱心的老师,不是逻辑和证据。如果他学的东西能包含性情和心灵的特点,那就很好。这个年龄中,老师这个人本身比什么逻辑都重要。所以,适合人类的学校的老师要以具有爱心的艺术表演和具有艺术的爱心让小孩接触到一切。知道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属于它的需要,是教育最基本的基础。

    7岁之前的小孩有模仿、仿造的特点,7至13岁的小孩则有遵循的特点:他根据在心里能感受到的去发挥自己灵心的才能。他的感觉器官已经独立,内心世界就有了出现的机会。

    这里还要提到一种变化:在8、9岁左右,孩子来到了一个老师们不能不注意到的、难过的“门槛”。这时在小孩的心里出现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走进世界?”这个问题当然不是这样表达的,而是小孩有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情感,想靠近一个成年人,因为他突然会感到孤独。同时他会想:“我的权威为什么是个权威?”如果我们此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这对小孩的整个生活都会有后果。

    这时,我们不能给小孩的想象力、感受和意志太固定死板的概念。我们给8或10岁起孩子的应该是“活的”、有发展变化可能的东西。不要给他太固定状态的东西,否则的话,在30年后他还是有着跟小孩一样的思想。所有我们给小孩带来的想象必须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我们的教育只能当作“学前教育”来准备“生活”这个学习过程。在学校学的只能是接受生活考验而需要的才能。让小孩接受的东西有时在灵心中会引起开始时看不出的变化,可是在他老的时候就出现。可以举这样的一个比喻:有的成年人不需要说任何话,只要他在,他就会给身边人带来心里的安定。这些人在小时候受到过怎样的教育呢?那就是,他们的老师或者家长让他们崇拜、尊敬和祈祷。如果一个小孩能尊敬,大的时候他就会愿意放下架子,从而自己就变成了自然的权威。

    这里说的,不仅要是一些老师能思考的道理,而且都需要进入老师的四肢,也就是老师的做法,使他的做法才能是与精神力量合作的。

    到了14岁性成熟的时候,孩子会脱离对权威的信赖并获得一种全新的与环境的关系。这时,孩子的精神就出现了。这时,他就会寻找逻辑和判断,使我们可以直接去教育他的智力。7至13岁的小孩还不要靠智力去学习。他们不会听、也不会根据逻辑去分析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话。他无意识地接受的,是在他的灵心中对身体的形成能起作用的,就像灵感一样。只有了解小孩无意识的灵感并与它合作,我们才能教育7至13岁的小孩。所以,老师们除了直觉的认识能力以外,还需要灵感的认识。

    孩子到了14岁时,我们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如果用逻辑去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在逻辑上要理解的,他就会感到无聊。他只是听,而且在根据老师的说明去思考时,他就变得很困。其实,教育14岁起的孩子,除了逻辑之外,老师还需要另一种才能。比如说一个很投入的研究家,他对自己的研究非常有兴趣,可是学生在接受他的知识时却很难发挥同样的兴趣。所以,老师需要一种追求逻辑的孩子还没有的才能,就是象征、被艺术创造引导的想象的才能。如果能让教育的内容进入一种象征,像艺术中的、反映世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象征,接受这些象征的学生在听到的时候就能自己用逻辑来思考这些,使他们就会有兴趣。

    我在下面要介绍的,是老师们能得到悟感、灵感和直觉才能的手段,使我们不仅能思考精神的东西,也能与精神合作。

精神和灵心是什么?

    因为昨天有一些人不理解我前面说的“精神”和“灵心”,所以我先需要帮你们弄清楚。这就是说,我先要介绍一些比较难思考的想法和概念。往后我会再给你们介绍实际的事实,只是首先需要一点理论。

    一般人在说“精神”时想到的意思没有精神科学要说的那么深。德文的“智力”、英文的“mind”、中文的“(雷锋)精神”等意思都比不上它。我想说的“精神”也不是一些神秘主义者或迷信者说的那种。如果能真正地认识到在7岁之前小孩中起构造作用的力量,那些不能直接看到、可是可以从小孩本质的反应观察到的,就是精神和灵心。在观察自然环境或者大人时,都不能那么容易观察到精神和灵心的作用。可是在观察刚出生小孩发挥了什么时,我们就可以比如在头脑的形成过程和在所有器官的形成过程中观察到在起作用的精神和灵心力量。能直接看到的虽然只是小孩生命的发挥,可是在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感受到被物质掩盖的、却在起作用的力量。

    如果要用比喻,就可以说:我们语言中的辅音把词的声音变得“软”、“硬”、振动等等,都是靠嘴唇、牙齿和舌头造出来的。元音的形成却不一样,它是以不同的方式转气造成的。元音就像语言的“材料”,辅音则在“雕塑”这些“材料”。精神就像做“雕塑”的辅音,灵心就像元音“材料”。在小孩学会说“A”时,他对“A”的感受就是惊异、灵心的一种内容。“E”包含的感受是灵心中小小的反感。在小孩说“妈妈”时,里面的“A”是小孩对妈妈的情感,而“M”这个辅音则是对于妈妈的请求,就是说他希望妈妈干什么。不过,平常我们一般都注意不到语言包含的精神和灵心因素。其实不仅语言,我们整个人都包含这些因素。

    “智力”或者“mind”完全不同于“精神”,就像我也完全不同于镜子里的我一样。虽然镜中我做的一切动作都跟我自己完全一样,可它就不是我自己,它只是一个像,而我才是真的。精神是隐藏着起作用的,而智力像镜子一样反映出精神的像,它也就是精神的像。智力能反映精神的活动,可智力本身是被动的,而精神是主动行动的。精神力就是创造的力量。智力则完全相反,它是精神的象征、是对于精神的认识、是完全被动的。假如智力是主动行动的,我们就无法认识到世界。只有不动的才能做反映工作。所以,如果要知道精神是什么,我们就不要看它的像(智力),而要看起创造作用的力量本身。

    我们平常能见到精神的只是精神的像,就是智力和理智。平常见到灵心的只是灵心的发挥和心里的反应,也不是灵心本身。我们感受到的反感、同感、愿望、情绪等都是灵心造成的反应,不是灵心本身。为了搞清楚灵心是什么,我们要区分感受和带来感受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看到我们的脚留下的脚印,他可能说:地球里有某些力量,使地面有了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没有人会说那么笨的话。物质主义的心理研究说:我们在头脑中会发现表面上的皱纹(“脚印”),使头脑得到感情上的印象。物质主义的心理研究还会说:头脑中有某些力量造成了这些皱纹。不对。实际上,是灵心造成了头脑中的皱纹(“脚印”),而且因为灵心造成了对头脑的“脚印”,我们就会产生感受。灵心是隐藏的,可是灵心能在我们的身体里造成反应。如果灵心给我们的身体留下的“脚印”很深,我就会感到痛。我们不能感觉到影响到身体物质并造成感受的力量,可是我们能感受到它所造成的情绪、同感等等。

    我们能见的,是精神的像和灵心造成的反应。

寻找精神的手段

    为了更清楚地去理解,我想在这里介绍历史上对精神的一些寻找手段。有的人经常误会我这一点:我做这个介绍不是说我们要用古代的手段,只是这样做就更容易介绍清楚适合现代的另一种手段。我们现代人不能用古代的手段,可是通过比较,我们就更容易弄清楚什么手段才适合已经发挥了智力的现代人。如果我们现代人想弄清楚某一件事,我们就靠智力去思考;如果要搞清楚大自然中的情况,我们就做实验并靠智力。古代人想获得认识所用的手段则不一样,他们用的比如是练瑜珈。现代人知道的可以练的功,是那种已经融入了人的私心、为了得到某种权利或目的而练的功。更原始的练功是对精神认识的一种寻找。

    古代练瑜珈的人对自己说:“通过思考我们不能找到精神行动的力量,寻找需要的是一种行动的手段。我们不能通过被动的反映引起变化。”古代练瑜珈的人没有依靠头脑的反映工作,而是靠更实际、更能感受到的一种过程,就是呼吸。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不断地要呼吸,而且我们吸的过程通过脊髓的骨头继续到头脑中去,使头脑不断跟着呼吸而动。这个自然过程是无意识发生的,可是练功的人就要有意识地去感受它。为了感受,他就故意改变自己的呼吸方式。他感觉到的,就是呼吸与思考所引起的物质过程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呼吸传播思考的过程、最后是精神在整个身体里起作用的过程。这样,精神和思考就不是一种逻辑抽象的东西,而是一种身体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的力量。

    现代有智力才能的人具有的精神只是精神的被动的像,所以我们无法练功。古代人在感受中得到认识。他没有把思考从人体的过程分开去看。现代人的进步是:通过把思考从身体的感受中分出去,我们达到了一种新的、独立的象征意识。只有有了这种智力和独立的意识,我们才能做出自然科学的发明,才能发展现代社会。人类需要这样的发展,我们不能回到古代状态中去。我们现代人寻找精神而需要的手段不一样,是更精神的。当然,适合现代的手段不那么舒服,因为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智力假象的样子。现代人首先需要痛苦地意识到:我们以逻辑的思考(智力)不能直接参与到观察到的过程,而只能在它的像中存在。

    我在这里说的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可实际上这是很大的一种感受。如果能感受到所有智力的思考(想象)都是不存在的、都只是像,这是一种软弱无能、对于事实的软弱无能。这种感受是认识的开始。练瑜珈者在呼吸中寻找自己身体内的感觉,而我们现代人需要在软弱无能的感受中失去自己,然后在环境(生物)中寻找对精神的认识。这样去接受事实,使我们又从软弱无能醒起,能感受到精神力量在自己之内创造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写在我的《Wie erlangt man Erkennntnisse hoeherer Welten》(《教师的精神与直觉》)一书中。这个手段,就是以自己的感受进入外界中的过程,使我们得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活力的、被艺术创造引导的想象。如果世界不是由抽象思考组成的,而是一种“艺术品”,那么我们只能用艺术的手段去理解它。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对7岁之前小孩起“雕塑”作用的力量。

    你们肯定会说:“可是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老师都得到这种直觉能力!”这也没有必要。有几个人直觉到就够了。其他人能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理解这几个人研究出来的事实,就可以了。其实有很多能使用精神科学研究成果的方式,在这就举一个例子:给8至9岁的小孩介绍人死之后灵心并不死的状态。如果用哲学方式去说明,小孩就无法理解和接受。可如果说“你看到蝴蝶从茧蜕变而”,这就能当比喻。在我们死的时候,没有了物质的灵心就像蝴蝶一样从物质(茧)分离出来。

    一些用这个比喻的老师对学生的灵心起不了任何作用,而另一些用同样比喻的老师却能给学生的灵心带来很深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种老师智力方面太聪明,他就对自己说:“我自己当然不需要相信这个比喻,因为我很聪明,我只是讲给学生听的,因为他们还小、还笨”。“笨”的小孩不能接受“聪明”的手段。第二种老师对自己说:“为了帮我们理解灵心不死的状态,精神自己就在自然中给我们创造了这个比喻。这不是聪明人为了‘笨’小孩才造的。”这个老师就是自己相信给学生说的比喻。因为他知道“孩子有聪明的精神,只是他的精神还没有醒过来”。这样,小孩就能接受。如果不能唤醒小孩的精神,那就是因为老师太笨。

    如果一个老师想:“小孩的聪明是隐藏的,我的笨是看出来的,我从跟小孩一起的学习才能聪明起来”,小孩就能接受得很多。第一种老师能代表智力不参与环境而造成的作用,第二种老师能代表自己虽然没有直觉能力,可是同样能接受到精神力量而造成的作用。第二种老师是与精神合作的。靠智力故意为小孩创造比喻的老师造出的只是事实的像,可是像是被动的,它不能起作用。精神本身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为了接受精神的、能起作用的力量,我们需要找到创造的(艺术的)手段。

超出物质的手段

    现在我还想介绍另一种古代人寻找精神的手段,就是以脱离物质的方式去寻找。现代人用这种手段比练瑜珈更不适合,因为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同于当时。这个手段主要是通过一些短期把身体的作用跟自己的感受断开出去的练习,不让身体起作用,这样就允许了精神的作用进入自己的感受。具体的手段,是让身体受苦、受痛、部分死去、学会承受,却并不引起心理的激动,就是通过在物质上承受去锻炼灵心,不让它参与到自己身体的苦。身体对自己灵心的作用越小,精神对自己灵心的作用就越大,使人能感觉到它的作用。

    为了说得更清楚,我想做一个比较:眼睛通过什么特点能够成为人与外界的“媒介”,让人得到光的印象呢?就是通过透明的特点,也就是说,眼睛自己并不截留什么。假如眼睛为了自己要得到印象,它就会开始激动而变得不透明(不清楚),使它不能把印象转给人。我这里说的当然不是那么确定,可是基本上可以说,眼睛是透明的,因为它不自私。如果要直觉到精神,我们需要让整个身体变得像眼睛一样“透明”,使它不阻碍我们与精神环境之间的交流。

    我不会说,我们平常有身体感受的生活状况是不应该的。一般情况,人的身体必须是自私而不“透明”的,否则我们很难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可是在这种平常状态下,我们也无法直觉到精神的事实。想直觉到精神的古代人脱离了生活和自己身体的感受。可是现代人不能用这个手段,现代人只相信进入生活并能做事的人,现代社会也只需要参与生活和改变生活的人。

    我们既要保持能做事的状态,同时也能直接从精神灵心那里得到“透明度”。现代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足够具体的概念和想法。自然科学培养的思考能力(智力)要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谋求寻找精神的手段。现代人非常容易发挥清楚的思考,只可惜,这往往是一种抽象、并没有包含意义的思考。空想很容易是清楚的,可是我们需要的,是清楚又包含意义的思考。

    古代人让自己的身体部分死去。我们现代人则要控制自己的灵心(心理)生活并问自己:我的习惯、特点、缺点、同感和反感是怎么样的?然后来想象:如果比如有另一种同感,又会是怎么样的?如果把我们今天的样子跟10年前作比较,就可以发现变化。是什么造成了变化?是生活。我们无意识地把自己交给了生活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有意识地(从自我意识来控制)用自己的意志故意去做平常情况生活会做的。如果想象10年后我们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脾气、做法等个人特点),然后靠意志真正地在10年内把自己变得这个样子,这样,我们就靠了内心的力量也做到了古代人靠外界力量做到的。古代人让身体弱,使他的意志和认识能超过身体的作用;而我们要让意志和认识(思考)强,使它们也能超过身体的作用。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

    其实,老师们不需要专门练习这里所说的,通过小孩的特点就已经能让老师在他们身上发现精神的道理。只是,现代社会又告诉人们:我们的教育要让小孩理解一切学到的东西。如果把什么都简化以便让小孩理解,看起来好像马上就得到了效果,其实这样考虑的人忘记了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想不到现在给小孩带来的感受在小孩老的时候会变成什么。他想不到的也是这样的:

    比如一个7至13岁的小孩,他需要的是权威和能相信的例子。因为我能成为小孩与宇宙之间的联系人,他就相信了我教他的一件事,可是他在这个年龄段其实并不理解。假如这个小孩只能接受能理解的事,他在学校为了以后的生活能准备的确实太少了。有可能在这个孩子已经35岁时,他突然感觉到他现在理解的跟8岁时接受过(当时并不理解)的存在的某种关系。小时候,因为他的灵心尊敬权威而去接受,现在他就突然理解了。这样的感觉,就是一种生活的力量。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我们要想得到30年后的这种力量。

    比如说昨天提过的蝴蝶从茧蜕变而出的例子,这就不是一个根据逻辑要去理解的比喻,因为根据逻辑它只能是错误的。可是,8岁的小孩不是一个哲学家,他需要的是象征、是给灵心情感带来感受的象征。我们现在要教给他的东西跟他以后从这种教育留下来的当然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的教育能与小孩根据年龄具有的特点合作,小孩得到的,就会随着他的成长过程而改变。

    思考、情感和意志

    我认为,我在58岁时才得到了领导适合人类的学校的机会算是一种好运。如果早一点得到的话,我肯定无法像现在这样接受这个任务,因为我以前不敢像这几年这样地去培养一个了解小孩天性特点的老师群体。为了培养老师们这方面的了解所需的认识,我虽然在35年前已经得到了,可是这种精神活力的认识不同于智力的理解。用智力去理解的,只要逻辑上通了,马上就是一个完成的东西。精神的认识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才能使用的。所以,35年前已经认识到的一些真理,前几年在我的书《Von Seelenraetseln》才敢说出来。为什么需要这个时间呢?因为这些真理要陪一个人经过不同种发展阶段,在每个年龄从这个真理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在发表《Die Erziehung des Kindes vom Geesichtspunkte der Geisteswissenschaft》(《孩子的教育与改革》)的当时,我也只是一个对现代教育不满意的人。可是当时我不可能承担适合人类的学校的领导工作,因为做这项工作最需要的是一个了解人类天性发展的老师群体。这种具有精神的了解比自然科学的难得多。根据自然科学我们只知道人怎样发展成了最高级的动物,可是我们不知道他根据什么本质才有了这样的发展。自然科学很伟大,可是老师们需要的是实用的、对于人类本质、对每个小孩能起不同作用的了解。

    在这里,我只想介绍我们学校几个基础的观点。7岁时进学校的小孩主要具有灵心(感受)的特点。他们身体主要的发展在换牙时已经完成了,当然也可能没有完成,就是看家长们有没有允许7岁之前的小孩发展他的身体。现在到了7岁的小孩就需要灵心的引导,使身体也能跟着灵心强壮起来。孩子到了性成熟时,我们就不能再说“小孩”,因为他们已经能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精神。这里说的就是:先要发展身体(动作),后要发展灵心(感受),再后要发展精神(智力)。

    其实,精神的才能是不能教育的,它应该是自由的,只能是在生活中得到培养。小学生要培养的主要是灵心,而灵心是从小孩的思考、情感和意志表现出来的。如果小学老师能理解思考、情感和意志存在于人中的样子,他就有了培养小学生的基础。这里我只能介绍这个基础。高级的能力是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这个基础慢慢才能得到的。现代物质主义的心理学把灵心的思考、情感和意志都看作是一种跟神经有联系的东西。在35年前我就发现,这一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只有人(这里说的是成年人)灵心的思考和想象工作才跟物质的神经有关。情感不直接跟神经有关,而是跟具有节奏的身体部分有关,就是呼吸、血液流动有关的器官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平均的节奏比例是:1次呼吸伴有4次心跳。这样的关系和它与生活节奏的关系,就成为除了头的感觉神经系统之外的节奏系统。这个节奏系统也包括睡眠和苏醒之间、应该有规律的变换。像神经成为思考的物质基础一样,节奏系统也成为了情感的物质基础。情感不会是在神经中发挥的,只有在去想象自己的情感时,我们对于情感的想象才是在神经中发挥的。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我们也无法理解小孩跟节奏系统有关的脸或红或白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受。灵心跟神经有关的只是思考想象工作的部分。

    我在这里说的,是根据精神科学的研究直接能观察到而说出的。虽然我们不能用普通的逻辑来证明这些,可是每一个没有偏见的人都可以把这里所说的跟自然科学的知识作比较,用健康的理智去判断。我在过去35年内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把自己根据精神科学认识到的规律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作比较,来看我认识到的跟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不是统一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肯定,我今天就不敢说这些。

    除了思考和情感之外,我们还有意志。这个意志跟神经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意志跟人体造就和(肌肉中)消耗营养(新陈代谢)的部分(系统)、还跟身体的动作有关。新陈代谢也与四肢的动作有关。人所有发挥出来的意志都会引起人体营养(新陈代谢)方面的过程。思考不像意志那么直接靠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去想象自己意志的样子,这种过程就会被反射到神经中去,使我们能感觉到发挥的意志。这是一种不直接的作用。可是,意志本身只跟新陈代谢的过程有直接联系。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灵心和身体之间的作用。灵心的思考在物质的神经中表现出来、灵心的情感在物质有节奏的呼吸和血液流动系统中表现出来(这是直接的,不是经过神经这个弯路)、灵心的意志在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包括四肢的动作)表现出来。比较细的、在发挥意志时不断像烧毁一样发生的新陈代谢过程是老师们需要理解的。

    有了对这些基础规律的理解,我们在观察小孩的时候就能理解到所有小孩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小孩还不像我在这里介绍的大人的情况。刚出生小孩主要的特点是感觉器官、是头(小孩的头比其它部分都完整)。对精神研究来说有意思的是,小孩的味觉跟大人的不一样:大人用舌头把尝到的味道联系到想象,刚出生的小孩则用整个身体去尝试味道,包括胃等等地方。小孩在整个身体发挥的灵心中感受这种味道,大人则把这种感受减缩到了头的范围中。

       不管在小孩的身上发现什么、不管是他在接触到某种现象时脸变红或变白、不管是一个小孩容易进入某些情绪或动作、不管是他走路重还是轻,只要有了对于人体和灵心关系的基础了解,我们就能知道该注意到的是什么。从意志表现出来的新陈代谢过程、从情感表现出来的节奏系统和从思考表现出来的神经状态,都能告诉我们对于小孩的一些秘密。老师们要学会的就是观察,而我在这里介绍的就是他们要学会运用的观察工具(手段)。如果老师们能观察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他们就能发挥合适的思想和适合孩子成长的课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