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共有2603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1:40:31 [只看该作者]

少年诸葛亮

 

 

 诸葛亮与诸葛遗墟、诸葛武侯祠

    千百年来,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走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后出师表,更是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争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把诸葛亮看做智慧的化身。易中天先生,曾以“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高度赞扬诸葛亮的精神风貌。

    据历史文献记载,诸葛亮的一生分为前27年和后27年两个阶段。人们对其后半生的27年,即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时年诸葛亮27岁)接受刘备三顾,纵论天下大势,至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时年诸葛亮54岁)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而对其前半生、27岁以前的生活状况,各种历史文献都语焉不详。因此,诸葛亮前半生的生活情况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

    这个“历史之谜”,理应由我们平顶山人来揭示。这就是存在于我们平顶山市卫东区的“诸葛遗墟”和“诸葛庙”。

    诸葛遗墟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街南段路西。

    诸葛亮原籍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之父诸葛圭与弟弟诸葛玄一起带着老父及诸葛亮兄弟,举家避难荆州,行至平顶山下,因道路阻隔而落脚寓居。不久,诸葛圭及其老父病逝于此。少年诸葛亮遂于叔父诸葛玄将父祖葬于平顶山南麓,治水之阳,庐墓守孝。从而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关于诸葛遗墟,史书多有记载:明嘉靖《叶县志》“诸葛坟墟:在县北平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本琅琊人,避地而西,盖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幢岁月,实隋文帝开皇二年物。此时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据而书之。”清同治《叶县志》:“诸葛坟墟:在县北平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关于诸葛遗墟和诸葛武侯祠记载比较详细的是明嘉靖年间,任南京太常寺卿叶县人牛凤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嘉靖丁亥秋,余自太仆转南京太常卿,便道还家,行视田野,始谒武侯祠下,见其屋老而坏,且怪其与昭烈俱南面,无复君臣分。询土人,云:如是有年矣。及考旧志,洪武十八年民萧四重修,记不知其所始,慨然久之。遂捐金币,属乡耆徐行和众力作新之。不期月,庙貌完矣。撤去昭烈、关、张之像,独像侯祠中,专其祠以符其名,人心允惬,观者胥悦。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祠而祀之,信有由然。再考石幢岁月,盖隋文帝开皇壬寅物,去先主见武侯于隆中之岁三百一十六,其居此地而葬,必先十余年,是以坟墟犹存。今距开皇壬寅年余九百六十一,世远坟没,不知其处,固不足怪。所幸祠宇不废,断石幢仅存,岂偶然哉!盖侯之为人,论者举侪于伊、吕,古今贤达,悉以为然,无异议焉。是人品之高,勋烈之盛,光昭汗青,脍炙人口者,奚俟吾言。所以吾邑有高阳华里之迹,实为侯父祖之故墟,湮灭无闻,以至今日,良可悼惜。吾生千百年之后,得有所据,故托之坚珉,以图不朽,又以资论世君子云。”刻有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明代石碑于1994年被发现,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于1994年7月27日致函平顶山市人民政府,认为其“对研究诸葛亮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具有重要价值,要予以有力保护”。而后卫东区政府及建设路街道和诸葛庙街居委会,邀请我市有关专家召开了一个联席会议,决定将牛凤撰文、原诸葛武侯祠现存唯一文物——明代《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用玻璃罩保护起来,并加强对诸葛武侯祠及诸葛亮少年时代生活的研究论证。

    关于诸葛武侯祠(诸葛庙),清《叶县志》记载:“诸葛武侯庙:在平顶山下少西。据断石碣云:旧有诸葛遗墟,今止有庙。明洪武中里人萧田重修。”叶县东北三十里西湖村,亦有诸葛庙。咸丰八年重修。据当地老人说昔日的诸葛庙规模宏大,占地数亩,自成一院落,前有山门,后有正殿。正殿殿基高于院内地面,房顶为青瓦覆盖,有五脊六兽,东西山墙为封檐实山墙。殿内正东有一尊诸葛武侯塑像,东西两山墙内壁上绘有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彩色壁画。院内有一眼井,数通石碑,庙后及左右有一片合抱粗细的杨树林。庙宇年代不详,然而据记载当至少可追溯到隋代。而其后则是所谓金鸡冢,即所谓诸葛亮父亲、祖父的坟墓。而此地也因此得名诸葛庙村。诸葛庙历代屡有修葺,到上世纪50年代还完整地存在着。据有关文献记载,1958年,诸葛庙尚存主殿6间,石碑6通,周围占地5亩,庙门和主殿均悬有“诸葛遗墟”四个大字的檐额。在主殿门口东侧,立有主碑一通,上刻明代牛凤所撰写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

    综上所述,我们得以确知,少年诸葛亮的生活是在平顶山度过的,他的父亲、祖父死后也被安葬在平顶山。西晋统一。诸葛亮的完美人格受到社会的普遍敬仰,平顶山市的“诸葛遗墟”和“武侯祠”就是最好的证明。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1:56:55 [只看该作者]

昆阳之战与叶县地名

 

  发生在公元23年的新汉昆阳之战,是光武帝刘秀率领的绿林农民起义军在昆阳一带粉碎“新”莽军队进攻的一次大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场战役主要发生在昆阳周围(今叶县区域),所以叶县有很多地名的来历与昆阳之战有关。

    五里堤

    在叶县旧县乡西2.5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五里堤”。相传西汉末年,湖北襄阳县绿林一带的王匡、王凤起义军转战南阳后,与当地地主刘秀、刘玄结合,于公元23年攻占昆阳,建立农民政权,启用年号为“更始”,刘玄当了始皇帝,刘秀当了将军。消息传到长安,王莽大怒,派大司徒王邑、司徒王寻调集全国40万大军,号称百万,把昆阳城团团围起来,以图消灭新建的“更始”政权。他们在昆阳城以西2.5公里处修建堤坝蓄水,以便利用澧河之水淹没整个昆阳城。当时昆阳城内只有八九千兵将。绿林军面临被消灭的危急局面。刘秀率领10多名干将,趁夜晚突出重围,到定陵、郾城调集援军。

    援军到后,刘秀带领千名绿林援军,向围困昆阳的莽军指挥大营冲杀,并一鼓作气,摧毁堤坝,一举消灭了莽军。为此人们把昆阳城西的这个小村庄叫“五里堤”。如今,在村里的西郊,还能看到残留的堤坝遗迹。

    倒马沟和刘贵庄

    叶县旧县乡东北方向有一个村子叫“倒马沟”,另一个村叫“刘贵庄”,也与昆阳大战有关。

    据说,刘秀带领李铁、刘贵等13骑,趁夜晚敌人不备之时到定陵、郾城调集援军,当他们乘着战马飞奔赶路之时,忽然一条深沟挡住了去路,眼看敌军要从后面追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秀的战马腾空而起,紧接着一声惨叫,战马落入沟底,刘秀的战马中箭。刘贵急中生智,把自己的坐骑让与刘秀。瞬间,诸位大将飞马渡水,消失在夜幕里,而刘贵却被乱箭射死,后人为了怀念此事,将这条沟叫作倒马沟,后来,有村民迁居此地,依沟建村,村名也叫作倒马沟。刘贵牺牲后,掩埋于此,故这里叫作刘贵冢,后来建村,村名叫刘贵庄。

    草场庾

    刘秀同手下大将飞渡倒马沟来到郾城、定陵后决定调集全部兵力援助昆阳。可那里的大将畏惧“新”军势力强大,留恋妻子、财物,提出分兵把守。经过刘秀耐心做工作,很快集中了一万人马,向昆阳开去。途中,刘秀见昆阳城东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翠色欲滴,景色宜人,不禁感慨道:“好一个草场啊!”遂下令休息,让战马啃草饱食,而后西去,攻击莽军。当地百姓于此建村,村名就叫“草场庾”。

    点军场

    刘秀援军飞离草厂后,绕昆阳城来到其西南25公里的一座小山,只见这里林深茂密,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可谓军事要地,遂令兵马入内暂扎营寨。密派将士去探听昆阳军情。后点精兵1000多名飞驰昆阳,奋勇杀敌,力破莽兵千人,首战告捷。昆阳大战后,山民得知光武帝于此点兵,后在此建村,村名“点军场”。

    烧车河

    相传,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击败莽军之后,缴获了莽军大量兵器。有的带走了,而剩下的部分就集中在战场附近的河畔烧毁,火光连月不尽,战场附近的这条小河也因此得名叫烧车河。

    如今,烧车河仍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在旧县乡旧县南村的村东头与常庄之间向北注入澧河。

    据当地80多岁的袁天喜老人介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村民每逢多雨季节,总能在烧车河两畔拾到被烧毁的车轴、刀剑之类的文物。(范小英)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3:30:42 [只看该作者]

《望夫石》  李白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
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叶县境内的望夫石山。传说在秦朝时,有一女子,因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她经常站在这座山山顶向北眺望,思念丈夫,久而久之,化身为石,后人便称此山为望夫石山。它位于叶县南部的辛店乡,紧邻平驻公路(平顶山——驻马店)。除望夫石外,景区内还有人工湖、银杏树、毛仁寺、竹林、祖师庙等景观。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3:31:19 [只看该作者]

1、圆觉寺---

     在叶县城南8公里的田庄乡境内有一处就坡兴建的寺院,蔚为壮观。这座名为“圆觉寺”的寺院,近距离感受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  

     到达三常路口时,看到路东侧距周围村庄数里之遥的旷野上矗立着一排红砖墙。沿水泥公路顺坡而下,记者就到了圆觉寺的山门前。这里的地名为“草寺坡”,坡因寺而得名,寺就坡而建造。过去,寺院内钟亭旁的草四季常青,不会枯败,故称“草寺”,又因当地人寺庙不分,俗称“草寺庙”。这里距周围村庄较远,略显空旷,寺院建在坡南沿较高处,南临马河,站在山门向南眺望,可谓之登高望远。

    根据残存碑文和叶县地方志等史书记载,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鄂国公尉迟恭(敬德)为监工,负责督建圆觉寺,其规模、布局均按照当时的唐都长安城中的圆觉寺兴建,占地五百余亩,沿中轴线建了五座殿堂,分别是天王殿、大佛殿、大悲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厢房层层相连,寺院西部建有塔林。  

    关于圆觉寺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海内升平,百业兴旺,唐太宗李世民甚是高兴,白天与众臣开怀畅饮,多喝了几杯,到了夜间,梦见有一白须和尚对他说:“草寺坡名有寺,缘何无寺?寺不建,天下乱。”言罢便飘然而去。李世民猛然惊醒,久不能寐。次日早朝,李世民询问众臣,草寺坡在何处,众臣皆不知。李世民笃信佛教,便到皇家寺院——长安圆觉寺询问方丈,方丈言道:“叶县南有一处,与我寺地气相通,想必就是此处。”李世民随即派人快马去探,果有一高坡位于马河北侧,北高南低,坡上芳草萋萋,名曰草寺坡。李世民闻听心中大喜,即命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恭(敬德)到草寺坡督建寺院,并令长安圆觉寺僧人携《圆觉经》一部一同前往。从贞观十二年初到贞观十三年底,历时近两年,共有5000余人参与兴建,以唐都长安圆觉寺为蓝本的近500亩的寺院在草寺坡落成了。李世民闻报后大悦,亲提御笔赐名“圆觉寺”,故长安有圆觉寺,叶县亦有圆觉寺。  

    在百姓中间,圆觉寺还有另一个名字——“草寺庙”。明朝初年,圆觉寺内钟亭旁有一小块地,该地上的草终年茂盛,碧绿常青,其他地方的草到了秋冬之际便枯萎了。人们感到非常神奇,均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富有灵气,纷纷前往,焚香祈福,便称圆觉寺为“草寺”。又因当时百姓寺庙不分,故又称圆觉寺为“草寺庙”。  

    在明朝初年,社会即已呈现出释道儒三教合一的迹象,这也是三教长期共存融合而形成的。“草寺庙”这一名称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这一历史文化特征。  

    兴建之初的圆觉寺规模宏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风雨的侵蚀,圆觉寺也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泽。此后各朝各代均对圆觉寺进行了修缮,史书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对圆觉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重修。1913年(民国2年),对钟楼、鼓楼进行了全面修复。  

    1928年(民国17年)军阀混战时期,圆觉寺遭受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当时冯玉祥为修筑工事,把寺院的建筑几乎全部拆毁,仅剩观音殿一所。“文革”期间,观音像又被当做“四旧”捣毁,观音殿被当做井场用房。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圆觉寺仅余断壁残垣。  

    如今重修后的圆觉寺气势恢弘,颇为壮观。圆觉寺是在1999年开始重新修建的。宽阔高大的山门可过卡车,进入山门向北是一座宽敞的水泥平板桥,桥下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山门东西两侧各有对称的厢房两间,走过板桥沿坡而上是天王殿,接着是大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等。西侧有圣佛殿、卧佛殿、观音殿、三圣殿、接引殿、广胜殿、地藏殿等;东侧是念佛堂、客房、斋房等。  

    圆觉寺的山门东边有一口古井,自唐贞观十三年建寺以来一直存在。据民间传说,在大旱之年周围村庄的水井均无水可吃的时候,该水井依然水量充足,水质甘甜;待雨水充足时,附近村庄的井水都变成咸水了,此井水依然清洌甘甜。明朝初年,圆觉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将这口古井称为“观音甘露泉”。  

    1965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当地将该井挖成了一个80米长24米宽的池塘,用以灌溉农田。该池塘之水味美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大旱之年亦复如是。目前该池塘已被圆觉寺建成七宝莲池,池中莲花盛开,游鱼在水中穿行,令人赏心悦目。  

    在大佛殿的西侧,并排树立着清乾隆丁丑发碑文、嘉庆民间文书碑、咸丰年间碑、中华民国九年碑等石碑。圆觉寺住持释恒周介绍说,这些都是重修寺院时,工作人员收集并立于寺内的。  

    如今的圆觉寺环境幽雅,寺院香火旺盛,已经成为叶县境内知名的景点和佛教胜地。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3:32:02 [只看该作者]

2、刘秀庙-----

    刘秀庙位于叶县城南15公里叶邑镇境内,占地近30亩,是汉武帝刘秀第四子汉明帝刘庄(公元57—75年在位)为彰显其父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丰功伟绩而斥国资所建。起初只供奉刘秀,后来几经修整,又增添了许多殿堂和神像。如今,刘秀庙内除了光武大殿外,还有真武殿、三清殿等较大规模的殿堂。袁天喜指着刘秀庙外的一大片土地告诉记者,据传这些土地当年都归刘秀庙所有,刘秀庙的原始道人俗家姓高,后人为了纪念他救死扶伤、广施恩惠的功德,遂把附近的一个村庄更名为高道士村,即现在的旧县乡高道士村。据《叶县志》记载,刘秀庙建成于东汉明帝时期,是汉明帝刘庄为彰显其父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丰功伟绩而斥国资所建。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式庙宇建筑,其庞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令后人折服。站在正门口细看,门前两个石柱上的楹联格外醒目,上写“白鹤归楼澧畔千年银杏,彩云深处神州第一庙观”,单从这幅楹联即可看出,刘秀庙在中原道教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刘秀庙有3处景致。一处是散落于草丛之间的古代石碑。俯身仔细辨认石碑上模糊的字迹,可见有关刘秀庙整修及兴衰的记载。据碑文记述,在历次整修中,明朝的一次整修规模较大,刘秀庙也在明朝时达到鼎盛。至民国时期,刘秀庙遭遇了吴佩孚、汤恩伯等军阀的破坏;至解放初期,刘秀庙几乎被夷为平地,如今的建筑是当地虔诚的道教弟子出资按照当时的样式重建而成。另一处是与光武大殿对面而建的剐王莽亭。亭内有王莽光背袒胸被处剐刑时的塑像,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及王莽塑像栩栩如生,把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结局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有一处则是光武大殿砌墙时用的大砖,袁天喜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地道的秦砖,上面有鱼、凤及各种图案。

    刘秀庙虽然历经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它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是前来祈福求运的信徒,还是观光的游客,都为刘秀庙的兴衰而感慨。

    刘秀庙曾惨遭军阀的破坏,唯有千年银杏树幸免于难。据知情人介绍,银杏树分雌雄,刘秀庙内原有4棵银杏树,两雌两雄分列刘秀庙东西和南北中轴线左右,当时种4棵树的用意很明显,希望天下从此四海升平,永无战事,饱含着人们对自由和平的期待和向往。上世纪50年代末,附近村上一所小学因缺少课桌,就把刘秀庙院内那两棵不结果的“懒汉”银杏树伐掉做了课桌。据说,当时的省委书记吴芝圃在去南阳路过叶县时听说此事后很是生气,当即派人前往阻止,但那两棵雄的银杏树已被伐倒,悲剧已经发生。如今尚存的这两棵银杏树生命力异常旺盛,焕发出盎然生机。两棵树相距约有6米,东边的一棵高27.5米,围长2.7米;西边的一棵高26.5米,围长2.62米。和往常所见银杏古树不同,这两棵银杏树的表皮均为灰白色。对此,有关专家的解释是,两棵银杏树的树龄虽然都在千年以上,但它们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没有出现衰老迹象。据说,银杏树是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所植。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这两棵银杏树的树龄应该有1800多年了。

    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少,对庙里这两棵银杏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段传奇故事:很久以前,村人及周围其他村上的人,不管谁家娶亲待客要用酒水桌笼,只要前一天到树前烧炷香祈求一下,第二天一大早树下准有他所求的这些东西,只是用完后得完整送还树下。后来,有个赖家伙用后失言未还,从此再有人来求告用这些东西时就不灵验了。

    据《本草纲目》记载,银杏树俗称白果树,其叶和果的药用价值极高。记者在刘秀庙了解到,每年银杏树落叶之时,刘秀庙内的信徒们都会用心收拾那些银杏叶子,并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前来参观或祈福的人。目前,叶县文物部门已经对这两株银杏树进行了重点保护,以便让它们和刘秀庙一起永葆生机和活力。

    古战场鼓角争鸣

    昆阳之战的古战场位于旧县乡烧车河一带,至今保存尚好。新莽末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各地起义遍及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其中以绿林、赤眉声势最大。绿林军乘王莽主力向东攻击赤眉军之机,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又在氵育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发展到10余万人。当年2月间,绿林军推举汉朝王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川一带,派上公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刘秀等,率约20000人攻下昆阳、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3月间,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急赴洛阳,与大司徒王寻调集各州郡兵40余万南进,号称百万军,企图一举消灭汉军。5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9000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安”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色出城,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10000多人赴援昆阳。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6月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兵千余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3000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水为之不流。刘秀以昆阳守军钳制强敌,再以精干数千援军捣敌要害,大破王邑主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

    昆阳之战以刘秀取胜王莽而告终。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之战奠定了刘秀的东汉基业,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传奇。据叶县文化局随行人员介绍,刘秀的后人为记载他的功勋,凡是刘秀有显赫战功的地方都建庙纪念,目前全国已经有7处刘秀庙向世人开放。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3:32:42 [只看该作者]

叶公陵园-----
   
      叶公陵园是平顶山市外八景之一,有诗《叶陵怀古》云:
        巍然陵墓郁葱葱,四海寻根朝叶公。
        报国挥戈安社稷,恤民治水劝桑农。
        好龙精刻千秋画,传讹无妨一世雄。
        毕竟人间传正道,五洲赤子仰宗风。

  叶公陵园座落在距平顶山市区30多公里的叶县叶邑镇西北约1.5公里处.据《叶县志》记载,叶县古墓葬众多,以旧县乡澧河两岸的古冢群为著,并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叶公墓、三皇冢、王乔墓、牛凤墓等影响较为深远.

  叶公陵园是叶公沈诸梁的墓冢,据《汉书》注:“〈皇览〉日:县西北去城三里,有叶公沈诸梁冢……。”当地居民多称其为“叶坟”。由于年代久远,叶公墓几乎夷为平地,1982年,叶氏后裔在叶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培土立碑,成高3米,方40米的“叶公墓”。叶公陵园占地12亩,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前有开阔的原野,后有绵延不息的澧水,不失一方绝好的陵园佳作。

 有碑日:“问政处”,这里记载着当年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过叶的遗迹。当地上了些年岁的居民多数都能说出关于叶公和孔子的故事。自问政处向西北即至叶公陵园。远眺叶公陵园,给人一种雄浑和大气之感,自然也少不了作为陵园建筑所特有的庄严和肃穆,一方三线的整体布局,俨然一幅古建筑的极品,叶公陵园的正门朝向南,微向东,门楼采用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大门为木质,设六扇相互对开,其上均为绘画和雕刻,以龙居多,且正门壁上镶有金匾,书曰:叶公陵园。屋顶为双重,有造型,上嵌图案,四角处均有龙型,呈欲飞腾状。跨步入门,则有一十八根支柱立于屋内,整座门厅的重量都由这些支柱支撑。无论是门外远观或是屋内细赏,其明暗交织的色彩是最能让人注视的,以黄色和红色为基调的色彩搭配,很自然的就呈现了陵园的特具风格和独有神韵。

  进正门后走过一座小桥,再经200平方米的开阔地,便可来到与正门相对的二门.二门即是原来的正门,后因叶县人民政府组织扩建,将其圈住,并新建正门。这二门与正门采用几乎相同的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有所相异的是其支柱的数量,一十二根支柱就已经将整座建筑支撑的岿然不动,门前两侧均置石狮一蹲,四目微向,高约2.5米,底座刻有居台湾高雄捐赠人的地址和名讳。入二门,便可欣赏叶公陵园的内景。自二门向主建筑祭坛间的通道称为神道,在神道的两侧植有松柏,花草,至鸟语花香时节,游人可以于此赏花、小坐,遒劲的松柏避阴,芳香的花草宜人,即使置身于陵园,也能够感到性情的陶冶,既不失庄重又不乏情调,这是建筑者的一处妙笔所在。立于神道右侧的功德碑格外显眼,碑身高约3米有余,上载捐资修建叶公陵园单位及个人的名字,以资万古流芳。

  当走尽神道,立足于祭坛前,先不要着急往上行,各居祭坛两侧的碑亭更是可目。左侧一亭,上有文字名日兴祖亭。兴祖亭采用古建筑样式中的六角亭建筑,正门两侧悬有叶昌桐先生题写的楹联:百世莫忘先祖德,千秋永盼后人贤。亭内正方有碑一座,其上镌刻有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的叶氏后人叶选平所题写的:叶氏之踪等字样。亭身上方六侧均绘有竹、山、水等图案,正上方为传说中的二龙戏珠,绘画技艺精湛、惟妙惟肖,把叶公好龙的个性和盘托出,以寄寓后人。右侧一亭,为望慈亭。正门两侧石柱有叶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汪安邦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钟铭伟绩耀千秋,简刻丰功芳万代。与兴祖亭的布局完全一致,也有一座石碑立于亭门正前方,上有叶氏后人亲笔题写的文字:叶氏之根。绘画也同样以龙和竹、梅居多。

  欣赏了风格炯异的碑亭之后,可以到祭坛之上去感受焚香祭祖时的场景和心情。神道连接祭坛的通道是十级阶梯,寓意大团圆,整座建筑被置于高约1.5米的土方上,高大、巍峨,同样采用正门的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只是厅门为20扇对开的造型结构,门前放一铁制香鼎,是焚香祭祖时才用到的器具。

  在祭坛的正后方,就是陵园的核心——叶公沈诸梁的墓冢。整座墓冢呈圆型,周围有石砖围砌,直径约50米,正前方有高约4米左右的墓碑,威严、镌秀,其上刻有叶姓始祖叶公沈(讳)诸梁之墓字样。四周有苍松翠柏环掩,石刻碑林相映,更显神威和庄重、肃穆。叶公墓以它特有的灵气和气派让人们急于识其庐山真面。倘若置身于墓顶喊话或击掌,会有回响,这不失为一处奇景。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7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3:55:17 [只看该作者]

叶县文集遗址

 

 

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平顶山市文物局和叶县文化局组建考古队,对叶县文集遗址被南水北调主干渠占压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叶县文集遗址位于河南省叶县常村乡文集村及其西南地。遗址大体可分为东部和西部,其东北部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至龙山文化遗址,西南部主要为金元时期的遗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干渠自南而北纵贯金元遗址的中东部。由于该遗址的遗存十分丰富,在原计划8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又扩挖了3000多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达11300平方米。
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平均深度近2米。遗址几乎是不间断地前后纵跨唐、宋、金、元、明,尤以金代遗迹和遗物最为丰富。就各地层之间相互叠压的关系来看,该遗址从下至上也就是从早到晚可分为以下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唐代早期,只有少数几个灰坑与灰沟,推测当时这里可能只是作为农业耕地使用,个别灰沟可能是排水设施。第二个时期大约在唐代后期至北宋时期,遗址上出现大面积的硬土踩踏面,估计是一处广场类性质的大型活动场所,但遗迹与遗物发现不多。第三个时期大约在北宋末年至金代早期,遗址上首先出现了大范围的堆积很厚的夯得很坚实的青褐色垫土层,显然这应是某一个经过统一规划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地基。紧接着遗址上出现了一些排列不很规则的柱洞,显然属于较为简易的草棚式房屋,当然也有一些用青砖砌成的房屋。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的火膛、火池、地灶、水井与窖藏坑。第四个时期为金代中晚期,遗址中出现有4个范围不等、土色不一的,几乎连成一片的大面积垫土层,我们称之为建筑基址。在这块较大范围的建筑基址西半部,有大片的排房式建筑物。第五个时期是金代末期至元代早中期,是遗址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建筑时期。房屋基址同样也是在一个较大范围的垫土层(即建筑基址)之上建筑起来的。只不过是其建筑方式与此前不同,皆采用大块河卵石作为墙基的基础与柱础,建筑规模更大、更宏伟。此后随着这些房屋的废弃,该遗址也就衰落了。第六个时期大约为元末明初,遗址范围缩小,退缩到金元时期遗址东北部的一个角落,主要是一些用河卵石堆砌成墙体的房屋基址与庭院式的围墙。它的废弃即标志着该遗址的终结。
文集遗址共发现各类遗迹1470多个,计有大型建筑基址7处、房基50多座、灰坑1100多个、窖藏坑30多个、灰沟20多条、道路3条、地灶80多个、火池100多个、砖池60多个、水井14眼、地道1处、墓葬4座。其中最为重要的遗迹是5座保存较好的较大型房基、4个存留瓷器数量较多的窖藏坑和1个埋藏有一大缸铜钱币的窖藏坑。绝大多数遗迹都位于金代至元代初年的文化层之间。就文集遗址的整体布局来看,它是以一条从唐代后期开始使用的,自西向东横贯遗址中部的东西向道路为中轴,所有其他遗迹分别沿街道的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然后再向南北方向纵深展开的。这条道路在发掘区的中部呈慢弧形折转向东北方向,并且在转弯处向南分出一个叉道。由于此遗址位于汝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所以这个叉道很有可能是通向河边码头的通道。此叉道向南约30米是河边的断崖。
所有房屋基址大都是沿着街道两旁而建。由于年代的差异其建筑形式也大不相同,从早到晚大致可分为单间式、简易草棚式、连间排房式和庭院式。最早的单间式建筑物属于唐代至五代时期,现仅发现2座。稍早的草棚式建筑物属于金代初期,位于道路的两侧,甚至是在道路上,残留的遗迹大多是一些柱洞。稍晚的房屋属于金代早中期,是一种砖砌的连间排房式建筑,或三四间或七八间相连在一起。大都用青砖埋在墙基槽内作基础,墙体或用青砖与土坯砌成,或在墙基槽内竖立多根木柱,后用夯土填实基槽,即所谓木骨墙。最晚的一组房屋基址属于金代末期至元代初期,是一种庭院式建筑,用大型河卵石作为墙基与柱础,柱础坑为圆形或方形,口部直径或边长均约1米。其北面为主房,东西各有厢房,院落后面另有一些附属性小型房屋。其东西总长22.15米,南北宽约20米。这一院落气势宏大,地基范围宽广,用石很多,平整细致,深厚结实,决非以一般平民之力所能建造。从周边灰坑出土大量的砖瓦残片可以看出,这些房屋除大量的茅草房外,至少有一部分为瓦顶房。窖藏坑位于房屋基址之内或其附近,大多是口小底大的竖穴圆形坑,并有少数为方形坑,还有一种带有地道式洞室。在众多的窖藏坑中,有4个坑出土瓷器达90余件,连同铁器、陶器在内计有100多件。有一个铜钱窖藏坑内出土满满一大缸铜钱,估计有800多公斤,绝大多数是北宋铜钱,也有南宋与金代铜钱。其他的一些窖藏坑或多或少地出土一些瓷器、铜钱币或铁锄、铁鏊、铁桶箍等器物。在这批窖藏坑所出瓷器中,尤其以3件套保存完好的配有盏托、盏碗与盏盖的茶盏更为引人注目。这批窖藏坑的年代大都属于金代,最晚可能迟至元代初期。
水井有土壁井和砖壁井,井内大都有较多的瓷器残片,不少尚可复原。地灶或用土坯砌成,或就地挖坑修整而成,灶门朝向各不相同。房屋内外的陶水缸或陶盆,为固定其位置大都深陷于居住面以下的那个为其量身定制的凹坑里边。遗址内发现不少储钱陶罐,有的被埋在居住面下的一个小坑里。居住区内有很多呈六边形或正方形的砖砌小池与圆窝形小池,有的里面还盛有褐色或灰白色草木灰迹,它们可能是用来放置锅或其他器物的案子或座坑,有时或用来作为保持锅内饭食温度的火膛。出土遗物单就现阶段复原情况看,已发现完整或较完整的器物2300余件。以其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陶、瓷、三彩、铁、铜、银、玉和石。其中瓷器数量最多,大都是生活用器皿。以釉色的不同,可分为白、黑、青、钧、酱色五种,其中白瓷占绝大多数,黑瓷、酱色瓷次之,青瓷与钧瓷数量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瓷器的器型计有碗、盘、钵、盏、盂、瓶、灯、执壶、尊、盆、缸等器皿类物,此外还有瓷俑、绞胎球、玩具等。就其装饰技法来看,计有模印、刻划和绘花,装饰花纹的种类计有三彩、白地黑花、红绿彩和青花。比较典型的瓷器品种有白釉瓜棱盂、葵口碗、菊瓣纹碗、斗笠碗、黑釉凸黄线执壶、三彩枕与灯、白地黑花碗与盆等。在几个金代的大灰坑里,有不少白瓷碗的圈足内墨书有姓氏或人名,推测可能是瓷碗使用者的姓或名。此外,在一件碗内底部还发现有“都务”、“都”等字样的墨书题款。这些记载可能与本遗址在某一时期的用途密切相关。
从遗址出土的瓦当与大型吻兽类房屋构件、大量的民用瓷器与少量较为高档的瓷器,较为集中的大型地灶与火池,相对集中的铜钱币与瓷器窖藏坑,以及较多的围棋子、骰子等与娱乐活动相关的玩具来看,这里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村落遗址。
综合多方面因素,考古人员认为文集遗址应是自唐代延续至元代的,在金代发展为较大规模的民间商品流通、交易场所——集镇一类的遗存。遗址中较为清晰而明确的地层关系和丰富的遗迹、遗物,为研究这一地区唐代至明代的历史文化面貌,尤其是金、元时期民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资料。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8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4:08:59 [只看该作者]

穆桂英与穆寨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有一个穆寨村,世代相传是穆桂英的故里,这里有穆柯寨遗址,出土有宋代文物,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每逢下大雨就有烧焦的麦子从地下冲出,与《杨家将》中描述的“火烧穆柯寨”相吻合。另外,穆寨村现有252位穆氏后裔。村西还有唐朝女皇武则天的讲武台遗址。

 

另按:穆寨有个风俗,就是不唱《穆桂英招亲》的戏,说是过去一唱此戏,戏台子就回倒塌。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9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9 14:13:01 [只看该作者]

焦赞桥

 

“焦赞桥”位于叶县城东南5公里处,雄跨在灰河之上,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如今还是平顶山通向舞钢、漯河的重要通道。

  相传,一次焦赞带兵路过此处,正逢雨季,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冲垮了架在河上的木桥,两岸百姓,在滔滔洪水面前,虽有急切之事,却也是干瞪眼,没有办法。焦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即决定在此修一座桥,方便两岸百姓通行。焦赞虽然为将多年,但是他却没能攒下钱来,他那点儿钱呀,要么和朋友喝酒了,要么救助困难士兵了。可没有钱,如何建桥?焦赞眼珠儿一转,有了主意。

  等到雨过天晴,焦赞横刀立马站在河岸边,要求过往行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过往之人看焦赞面貌凶恶,再说修桥也是好事,要么留下帮助修桥,要么掏出钱来走人,焦赞看着一切顺利,心里不由暗暗高兴。

  正在这时,一人走到眼前,油腔滑调地问:“今天收了不少钱吧,给大爷我拿一些来,刚好大爷我现在缺钱花。”原来此人是本地的一个无赖,横行乡里,没人敢惹。

  焦赞一听,两眼圆睁:“你没看见,我收钱是为了修桥吗?你要有钱就拿一些,没钱在这里帮忙。”

  “什么?还要我来掏钱?大爷我没钱,也不想在这儿帮忙,你能把我怎么样?你拿个刀吓唬别人行,可不能把我咋样?"

  焦赞大怒:“你废话少说,快拿钱来,我的刀可不是纸糊的。”

  “哈哈,我可不是被吓大的,我没钱,你能把我怎么样?"那无赖说着话,把头伸过来,用手指着脖子说:“你有种,就照我这儿砍,难道你能把我杀了不成?”

  焦赞听了,血往上涌,一时性起,把刀一挥,那无赖巳是人头落地,焦赞命人将无赖的尸体扔到河里。

  焦赞对周围众人说道:“我修桥是为了你们过河方便,这个无赖竟在此耍刁,杀了也算是祭奠河神,以后不要再发洪水了。"

  众人听了也是心里高兴,庆幸地方上少了一个无赖。因此过往之人无不畏服,四方百姓也是积极支援。没过多久,一座砖石结构的大桥就建成了。

  大桥建成了,还余下白银四两,视金银如粪土的焦赞,可不想贪占分文,如何处理?焦赞设下了一个迷局,他在桥头一边,修了一个石柱,高两米有余,纵然是身材高大之人,也不能摸到石柱顶端,石柱上面刻着几个字:“人上人,四两银"。路人皆不知其意。忽一日,有两人路过此桥,看到了石柱上刻的字,沉思片刻,一人蹲下,另一人踩上肩膀,伸手取出了柱子顶端的白银四两,含笑而去。这时候,人们才明白了石柱上字的意思。

  为纪念焦赞在此修桥,人们便把这座桥叫做“焦赞桥"。虽然现在这座桥成了水泥钢筋结构的公路桥,可是桥名仍然叫做“焦赞桥"。

 

按:焦赞桥遗址在现焦赞桥南,为石板桥,应还在。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流水清清
  3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6 积分:8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4/7/17 17:10:5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7/17 17:17:03 [只看该作者]

大长见识!看来楼主知识渊博!

 回到顶部
总数 3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