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鎮江的一正齋


  共有816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鎮江的一正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鎮江的一正齋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6 13:02:52 [只看该作者]

在爱心采访团车队来到镇江时,记者在“五条街”上巧遇了“唐老一正斋”膏药铺的第十一代传人唐正北先生,听他讲述了有关唐老家的一些历史片段和目前的生存状态。

  一、有关唐老一正斋

  江苏镇江是具有30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五条街”是镇江历史名街,元《至顺镇江志》列其为坊巷门首,《警世通言》其中一篇《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中写道:“夜间教他去五条街卖豆腐的王公楼上歇,指的就是这条街,它见证了镇江从元朝开始到现在的历史变迁。1神秘的门楼

  爱心采访团记者住宿地凤凰岭就地处“五条街”旁,记者卸下行李后,乘着午间有空,走到了“五条街”上,由于道路已经扩宽,历史书上所描述的“五条街,挤不出”的热闹、拥挤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印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道路和高楼大厦。

  行走之间,建筑群中的“夹缝”里,一座门楼让记者眼前一亮。门楼造型奇特,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差,它依照楼层划分为上下两截,墙砖上统共刻了三幅对联,上截最上端刻着五个大字--“唐老一正斋”,紧挨着是从左到右“橘井流香”四个字;两旁是“萼蕊逢春早,椿台得月光”;中间为“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己一丝不苟”:最长一幅刻在门楼下截外两侧,赫然写着,“起首一正斋唐家老店,工商部注册万应灵膏”,门楼正中央还挂着一个白须老人的头像,上面的“唐萼楼”三字大概就是像中人的名称;门楼左下脚还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本斋创始于清代康熙初年(1662年),掐指一算距今已有341年。

  记者看到,门楼的木门敞开着的,里面有个卖花的摊位,一位姑娘在向客人推销店里的鲜花。记者小心翼翼地跨进门内,一边跟姑娘搭话,一边四处探看情形,只见里面靠右面墙边还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奉宪勒石永禁》和《重修店堂记》碑。门楼后面的几扇门都紧闭着,这边有车马喧嚣声、姑娘和客人的笑声,关闭的门内却悄无声息,只有右侧门边的墙边贴着用毛笔写的一句话:“要买一正膏药请按门铃”。

  “这是卖膏药的铺子?”记者充满疑问地自言自语,买花的姑娘描了记者一眼,不加理睬。“柜台在哪里?”姑娘听到了这句话,显得有点不耐烦,“你是从外地来的吧,镇江人都知道‘一正斋’是卖膏药的。”

  记者急忙表明了身份,一听是从北京来的客人,姑娘转变了态度,高兴的迎了上来,一边说,“唐老先生看到你们来肯定会很开心的”,一边热情地按响了墙上的门铃,邀请记者进屋。不一会,门开了,一位中年女士探出身子来问有什么事,她举止闲雅大方,说话的语调轻柔而低缓,姑娘赶紧充当介绍人,记者才知道她是这户唐家的媳妇,也是这里的女主人,姓赵。赵女士告诉记者,男主人不在家,并与记者约好了晚上八点可再来访。

  2最老的老字号

  傍晚,记者迫不及待地提前了一个小时赶到唐家,摄影记者大漠趁着光线充足抓紧拍照。而卖花姑娘已自做主张将记者到来的消息告诉了屋内的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快步走出门来,赵女士紧随后面,他就是男主人唐正北先生,今年60岁。

  老人将记者请进大客厅,厅里传出一股混合着麝香的淡淡中草药味,角落的木柜上摆着几个清朝时期青花瓷药瓶,另一角还摆着一个老式的药箱子。

  “‘唐老一正斋’的历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要是拍成电视剧,比‘大宅门’还要精彩。”老人进屋第一句话就对记者说,“光一座门楼,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块匾都来历不凡,‘橘井流香’匾原是由康熙50年名臣河道总督陈鹏年所赠;‘起首一正斋’一联是由清光绪大书法家李瑞清所书;‘一心本一德’一联,原来也是李承霖所写,后原字迹被毁,就请李宗海补写,……”

  据唐正北介绍,“唐老一正斋”正是在康熙初年创立的膏药铺,所卖膏药名扬海内外,他是唐家第十一代传人。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近期的《镇江市志》,记者看到在首章“大事记”15页,有这样的记录:康熙年间(1662-1722年),唐守义秘制益症膏,后开设一正斋膏药药铺,产品远销国内外。

  老先生自豪地说,“唐老一正斋”的创建还比“同仁堂还早了整整8年,曾几何时这南北两家药店生意兴隆、名响中外,一度被民间传说“北有‘同仁堂’做南方人生意,南有‘一正斋’做北方人生意”。不过,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现在却是“一家兴,一家衰”,“同仁堂”集团成为了国有大型一类企业,而“唐老家”却在面临没落的绝境。

  3中国最早的注册商标

  据了解,早在民国十九年,唐老家就注册了“唐萼楼”商标。

  记者在《镇江市志》第三十八卷医药篇看到,在《概述》一章开头文字即介绍:“镇江药材资源丰富,利用中药治病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开设的唐老一正斋膏药铺,以‘一正膏’著称。在91年由“南京大学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第20页也提到:膏药目前仍有一定应用,常见品种有镇江膏药(编者按:镇江民间习惯称“一正膏”为“镇江膏药”)……狗皮膏(编者按:同仁堂产品)……

  据说,清朝年间河道总督陈鹏年负责治理镇江水灾,当时广大河工多患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病症,陈于是把一正膏发给河工们用,效果很好,于是一正膏在黄河中下游和山东一带广受欢迎,甚至在北方有嫁闺女时用它做陪嫁的风俗,因此镇江人传说“一正膏是“茅山的菩萨招院不招近,过了黄河就放香”。

  到第八代传人唐萼楼经营该店时,唐老家的生意达到了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没有现代的标识,造假卖假的事情经常发生,唐萼楼因此成了现成的“商标”,来买药的人们都要看到他本人才敢买药。唐萼楼去世后,为了方便人们辨别真伪、防止假冒,第九代传人唐端芝于民国十九年,在全国首次注册了“唐萼楼”肖像商标,这也是全国最早的专利之一,而“唐萼楼”也成全国最老的肖像商标之一。

  4“中华打假第一碑”与时间最长的维权官司

  据了解,石门楼店堂内的《奉宪勒石永禁》碑,立于清朝同治八年,是最早有关中国打假历史的明文记载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打假第一碑”。

  记者细看碑文有:“尔等当知一正斋老店秘方利济久经驰名,只此唐家并无分铺,毋许私制假膏冒混牌戳图利病民。倘有故违以及籍端诈扰,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字样。唐先生介绍说,这是因为当时唐家祖传的一正膏治病神效,至康熙到同治的两百年间某些有权有势的不法之徒为了赚钱,私下制造假膏药,假借一正膏的名称卖出,这种恶劣的行为不但误病害人,还严重有损唐家信誉,因此从康熙54年(1716年)开始到同治8年(1869年),唐家第一代到第七代人,为取缔假药做了连续不断的艰难诉讼,每次取得胜诉,官方都颁布布告警告造假者,但由于布告是在纸上印刷的,经风吹雨打之后就失去了警示作用,假货便回卷土而来,直至同治七年七世祖举人唐沐呈诉,终于在同治8年,奉督、抚、臬、道、府、县六级官衙,领批乐石永禁碑,以此永远禁止伪劣假药。

  二、走向没落的唐老家

  有人曾经概括过老字号生存的现状大致分为三种:名存实亡,名存实存和名亡实亡。很多人都知道,由于战争和文革等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大部分的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华老字号从此走向衰弱。唐老一正斋也就是在此时开始走向了没落。

  据唐正北先生回忆,1937年,日本入侵镇江时,将唐老家的原址烧毁,只剩下现存的一面墙和毁损严重的门楼,门楼上由道光状元李承霖所题写“唐老家铺”招牌也不知去向。

  50年代因公私合营,很多"老字号"的私有经济成分被取缔。据唐正北口述,在这种环境下,“唐老家铺“于1956年,被并入新建的镇江制药厂,1965年镇江中药厂又在以”一正膏“做为主要产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唐老一正斋“从此几乎销声匿迹。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6 13:04:25 [只看该作者]

中外驰名的三百年老号----镇江唐老一正斋

  长江南岸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在市中心五条街、大市口的高楼丛中,有幢风格独特、缀满多幅联匾的老式石牌楼,里面是一群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院中石牌、字画、楹联,呈现出凝重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可以隐约听到笃笃的捣药声,闻到阵阵草药的清香。这就是具有340多年历史的膏药店“唐老一正斋”。
  早在明末清初,唐老一正斋创始人唐守义因黄河水灾,随父母从河南逃难到镇江,在“茅兆升”布店学徒。日久,便有了些银两积蓄。某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个老乞丐来到布店乞讨,唐守义怀着恻隐之心,拿出了一些银两给予周济。不久,老乞丐又来乞讨,唐守义又给了些银两。如此经常地周济,仅一年多时间,唐守义的积蓄即已耗光。为难之时,老乞丐从破衣兜里掏出了一张药方并说:“念你忠厚诚实,对我解囊相助并乐此不疲,因此我将此方给你,望能精心炮制、济世利民”。说后便扬长而去,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就是石碑上记载的:“我祖布业生理得异人传授良方秘治灵膏治病神效自清朝康熙初年......”之由来。这个异人至今是个迷,民间传说纷纭,据推测,此老乞丐并非是传说中的神仙,应是深通岐黄的高人,因子孙不才,才以去游乞讨方式寻找秘方传人。
   康熙初年(1662年),唐守义按照老乞丐的嘱托,根据秘方制成膏药,施舍贫苦病人,疗效十分灵验。因此来布店索取膏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茅家老板就把布店改为“茅兆升药店”,唐守义仍为药店伙计。日久终为膏药产权归属之事,与店主发生了诉讼,胜诉后另开药店,取店名为“奕争斋”。雍正元年,为避圣讳,改名“一正斋”,此名来自唐氏祖训“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己一丝不苟”。后来,人们在店名前加上了唐字和老字,成为“唐老一正斋”。道光二十年(1841年)后民众又誉称之为“唐家老铺”。现在的牌楼上的“唐一正斋”四个苍劲大字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大书法家进士王文治题写的;“唐家老铺”匾是道光年间状元李承霖题写的。由于1996年“文革”的冲击,门楼被毁,故现仅存有“唐家老”三字。
  唐守义制作的膏药,开始时叫“一正膏”,后称“万应灵膏”,日久又俗称“镇江膏药”。它由名贵的麝香、木香、乳香等80多味中药配伍精制而成。它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止痛、化痞除瘀、消散顺气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肌劳损、关节炎症。康熙年间,钦差河道总督陈鹏年督管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七省水利,河工多患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病,陈鹏年以“一正膏”治之,解除了广大河工的疾苦,因此负有盛名,素有嫁闺女以镇江膏药(唐一正膏)做为陪嫁之风俗,且此风很盛经久不衰。康熙五十年(1712年),陈鹏年也患筋骨疼痛之症,贴了“一正膏”后,不知不觉中就痊愈了,并闻到一股膏药的香味。他随手写下了“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匾送给“唐老一正斋”。“橘井流香”是由“橘进流芳”的典故而来。
  传说古时候,黄河决口,瘟疫流行,死人无数,有姓苏人家将仙人传授的橘叶一片、井水一升治好了病。此法传开,消除了瘟疫,因而流芳百世,“橘井流芳”就成为表彰医道高深、药道高深的颂词典故。因“一正膏”香气浓烈,陈鹏年将“橘井流芳”改为“橘井流香”。同治(1871年),江南大主考王纹绾赐“济世利人”匾;同年苏、松、常、镇布政使臬台勒方奇赐“香粉玉釜”匾;汪知县赠“举人”匾,以些表彰“一正膏”之疗效卓著。
  “一正膏”出名后,市场上不断出现假膏,诳客误病。唐氏为维护“一正膏”的声誉,自康熙到同治的200多年间,不懈诉讼、不停打假,均告胜诉。但因禁假文告年久风雨损坏,及间经兵焚(战火动乱),不法之徒继续造假。终于同治八年(1869年),经督、抚、臬、道、府、县各级官署衙门批准,立《奉宪勒石永禁》碑,即以石刻发布官方文告。此碑高2米,宽0.84米,碑中有唐氏打假的诉讼记载,明令对造假者“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决不姑宽”。现在该碑仍立于“唐老一正斋”院内,被称为“中华打假第一碑”。实在是史所罕见,闻名中外。
  第八代传人唐萼楼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接手“唐老一正斋”。唐萼楼为人正直,精明能干。他以“修合任凭我意,存心自有天知”、“我虽求利养身,犹贵存心济世”为宗旨,继承祖业,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五个历史朝代,操劳54年之久,以他做人的品格和对事业的诚信,使“一正膏”发扬光大名传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蜚声港澳及南洋各国。他耗巨资重修店堂,并于1922年立《重修店堂记》碑,详细记述该店从康熙以来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告诫后人,现在保存的四合院建筑就是他经手建造的(原石门楼1982年被列为镇江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因拓宽马路拆除后,现门楼按原样复建)。他总结前辈打假的经验,认为一些造假之人有权有势,“细指其名恐彰人之恶耳”,故不再诉讼。而以其扬善积德之影响,和注册商标之方法,维护“一正膏”的品牌。人称他“小孟尝君”。1922年(民国十一年),他在家商部注册了“唐老一正斋”和“秘制万应灵膏”的品牌。1930年,他的儿子唐瑞芝又以唐萼楼肖像注册了商标,这是我国最早的肖像商标。现在此肖像仍县挂于石门牌楼之上,印于广告之中。至今南洋人买膏药仍认这一肖像商标。1979年镇江中药厂出口新加坡的5万张膏药就因没用这一商标而被退货。在与造假者的斗争中,还编写了一副楹联:“萼蕊逢春早,楼台得月先”。其意是萼楼的品牌最早最先。
  1937年日军入侵,唐氏6房人口分三批撤离镇江到重庆避难。唐老一正斋老宅因驻过抗日部队,被日寇烧毁。留守的唐瑞芝四弟唐庆元的夫人张氏,在经过维修后继续惨淡经营。抗战胜利后,唐氏返回镇江,在一片废墟上重振祖业。解放前夕,唐氏第十代传人唐均、唐坚兄弟分别在南京上海机关任职。他们念及老母、子女和祖宗家业,未随机关去台湾,而返回镇江经营祖业。
  解放后,唐老一正斋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后,以“一正膏”创办镇江制药厂,唐坚及亲属8人併入该厂任职,继续生产“一正膏”。1965年,从镇江制药厂分离出“镇江中药厂”,唐坚也随之调入该厂,传授生产“一正膏”的技艺,并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市场对“一正膏”需求量大,镇江制药、镇江中药两厂年产膏药达1000多万张,出现了药材原料不足的困难,曾两次削减配方,最后只剩25号药,其质量就与原“一正膏”不同了,帮于1966年改名为“镇江膏药”(即三百年外埠人士对一正膏、万应灵膏的俗称)。
  1972年,唐坚年老体弱,在病重之时,耽心膏药失传,便把药方和熬制工艺传给儿子唐镇北。唐镇北在大学时就读于食品工程系,先后从业于罐头食品厂和食品研究所。为了继承祖业,他历经二十余年艰难的筹备,直到1992年得到客居美国的弟弟唐镇凯的资助,终于办起了“镇江唐老一正斋药业有限公司”,恢复了正宗“一正膏”的生产。1994年,还重新注册了唐萼楼肖像商标。1996年该商标被评为“镇江首届知名商标”,1998年唐老一正斋被江苏省评为“江苏知名企业”,2004年被中国质量观察站授予“质量管理示范单位”“中华老字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唐家人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住百年事业则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不管多么艰难,唐氏子孙也将毫不动摇地把久经锤炼、经久不衰、治病救人、为国为民的“一正膏”一代代传承下去。
                     (唐老一正斋十一世传人唐镇北供稿)2005年6月11日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