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镇江八座宋元粮仓惨遭强拆


  共有89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镇江八座宋元粮仓惨遭强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镇江八座宋元粮仓惨遭强拆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1 13:59:22 [只看该作者]

很多帖子在地方论坛都被和谐掉了,这个竟然还在,大概是因为出口转内销的缘故,知道删也是白删吧。就转一个过来,以示支援。

 

本报讯 “离上次来才一个月,这里已经从考古遗址变成了建筑工地。大运河沿线从未发现过这么有价值的遗址,被毁掉实在令人心痛!”前天,面对记者,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痛心疾首。他说的这处考古遗址在镇江双井路如意江南楼盘施工地,该楼盘总投资40亿元,据称将被建成镇江“最为高尚的现代商务居住社区”。而恰恰是这里,曾是古代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历代漕运粮仓所在地。去年,南博和镇江市博物馆在此发现了宋元粮仓、元代石拱桥、明清驿站和衙署,是镇江作为运河漕运枢纽的实证,该项目因此入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昨天来到现场,只见数十万平方米的工地上,挖掘机正在忙碌,不时有渣土车进出卷起阵阵黄尘。一半以上的地面已被挖至一层或两层楼深,布满密密麻麻的水泥桩。在繁忙的工地上,只有那座断掉的元代古桥尚在。

  据悉,该遗址内共发现13座宋元粮仓。但在如意江南楼盘施工范围内的8座已全部遭毁,其中一、二号仓已经打桩,只剩下部分仓基,另外6座已被破坏殆尽。其他考古发现如明清时的京口驿、古运河的河道,也均已遭到破坏。

  令人关注的是,这是在国家和省级文物部门三令五申责令保护的情形下发生的。去年12月,南博组织专家现场论证保护方案;今年1月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函提出保护要求;1月23日,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负责人与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等一行赴现场视察,提出要将粮仓、古桥、河道、驿站和衙署作为整体加以保护。然而就在2月3日,施工单位开始在遗址打桩。鉴于破坏加剧,省文物局3月份召集镇江文物部门和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举行专题会议,达成“考古先行、整体保护”的共识。

  然而,一道道保护令未能阻挡遗址遭破坏的命运。“建设方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施工从来没停止过,甚至考古队头天还在现场,第二天挖掘机就来‘接班’了。”林留根告诉记者。

  在如意江南售楼处,售楼小姐却向记者热情介绍:“这是古代的天下粮仓,楼盘起步价在1.2万以上,推出了722套房源,已经有1000多人登记。”记者问及考古发现会不会影响楼盘建设,对方回答得很干脆:“不会,下个月我们就开盘了。”

  在逐利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博弈中,镇江的宋元粮仓又一次成为牺牲品,开发商的强势与文物保护的乏力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再一次警醒人们: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问责制,文物保护只能扮演弱者的角色。
  (王宏伟)


引文来源  镇江八座宋元粮仓惨遭强拆 - 百姓话题 - 梦溪论坛 镇江,时事,招聘,求职,社区,房产,装修,美食,摄影, 汽车,摄影,运动,女性,征婚,游戏,镇江麻将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1 14:02:13 [只看该作者]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1 14:06:39 [只看该作者]

反对破坏的帖子大都被和谐掉了,而一下子又冒出来许多说不能因为保护文物、阻碍城市发展,不能因为粮仓被拆否定本届党政领导的业绩的帖子。真和谐啊!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1 17:17:36 [只看该作者]

镇江遗产埋藏宝藏 抢救和保护珍贵文化遗产

 

2010、4、23

 

2009年镇江市政府启动了“双井路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该建设项目占地20公顷,位于古运河入江口的东岸地带,是古代江、河交汇的地方,也是镇江历史文化遗产埋藏丰富的地区。为抢救和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配合对该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先后发现了宋、元仓储遗迹、元代石拱桥。现将发掘情况简介如下:

 

 一、元代石拱桥遗迹

    为单拱石桥,大致呈南北向,桥体全长38米,宽8~9米,桥拱跨径8.7米。桥拱早年坍塌,桥体仅存南北两侧桥墩以及残缺的桥拱石。现存桥墩高6米,桥面与桥墩结合处窄、两端桥头宽,由长0.5~1.6米、宽0.25~0.5米、厚0.25~0.3米不等的块石平砌而成。桥墩底部有成排的木桩,直径10~12厘米,用以支撑桥墩墙体;桥墩内侧下层铺块石作为基础,其上用碎砖和黄土加以夯实,桥拱亦用块石砌造,其尺寸约为1.5~2.2米、宽0.3米、厚0.3米。上下之间的拱石榫卯相接,横向之间的拱石用鉄铸蝶形锁扣相连以加固。桥面中间铺东西向条石,桥面边缘条石为南北向。部分桥面条石上有方形孔槽及车辙痕迹。

    元《至顺镇江志》载:“拖板桥,在今大军仓前,旧名浮桥。天历二年(1329年)废。至顺二年(1331年)重建”。明代以后又经多次重修,至清代后期已经几乎成了“旱桥”,“桥下土积如丘阜矣”。后被尘土掩埋,徒有“拖板桥”而已。此次考古发现的元代石拱桥遗迹,始筑于元末明初,历明、清两代,至近代废弃,与文献记载基本相吻合,应为文献记载中的拖板桥。

    二、宋、元仓储遗迹

    宋、元仓储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自2009年11月14日至2010年1月8日。发掘探沟16条、探方2个,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现宋、元仓储遗迹13(其中12、13号仓,在2006年考古勘探时发现夯土台基和砖墙,当时认为是房屋,本次考古发现粮仓以后,确认为粮仓)座、道路一条。

    仓储遗迹位于考古发现的拖板桥以北,南北总长约200米,东西宽也不少于200米,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仓储遗迹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时期,布置十分规整。北宋粮仓两座,即1、2号仓房,在元代石拱桥的北侧。南北向排列。其建筑方法是先堆积土台进行夯打,形成仓房地面,四周砌筑砖墙,形成仓房,内部以木柱隔开形成不同的仓间(即敖)。南宋粮仓10座,即3~7、9~13号仓房,分布在北宋粮仓的北面,中间被一条南北向、长约200米的宋元时期的道路隔开,以宋元道路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南北向依次排列。其建筑方法和北宋相同,不同的是粮仓内的地面发现有青砖铺地,地面发现有大量的柱础石,和北宋粮仓一样,也是分隔成不同的仓间,在有些仓间还发现有用青砖砌筑的用以方便进出仓间的坡道。元代粮仓一座,即8号仓,叠压在北宋2号仓的北部,其建筑方法和北宋相同。在粮仓的东面还发现有南北向青砖建筑的围墙(回廊)遗迹,推测当时的粮仓应该是四周封闭的。

    北宋粮仓,即1、2号仓(F1、F2):位于考古发现的元代石拱桥北面、本次发现仓储遗迹的最南面。方向204°,两者间距为4米,其台基整体夯筑形成。2号仓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对其进行了重点解剖。

 

    2号仓平面呈长方形,台基高约0.2米,进深25.2米,发掘揭示部分东西面阔约89米。根据勘探资料,2号仓向西还要延伸20米左右,面阔可达110米上下,面积约2772平方米。

    台基外侧砌砖墙,东侧台基墙宽约0.4米,共4层,高约0.28米;内侧砖墙宽约1.7米、残高约0.35米,砖墙用青砖错缝平砌。南北台基保存较差,南侧仅存外侧砖墙,北侧仅在东端保留有1.3米,墙宽约1.3米,残留2层,高约0.15米。

    台基面上共发现磉墩70个,重点解剖2处。磉墩平面为方形,截面呈倒梯形,口宽约2米,底宽约1.5米,深约1.5米,磉墩用黄土夯筑形成,夯层厚5~8厘米,土质纯净,十分密实。柱础石大致呈正方形,边长65~100厘米。

    仓东部27米为一个单元,由一道南北向砖墙分隔,砖墙宽约1.75米,两侧较工整,中间用平砖填筑。这一单元内柱础石保留较多,由柱础石及磉墩分布状态可知,仓的东部分为东西向6间,南北向亦6间,每间面阔约4.5米、进深约3.9米。由此向西,虽仍见磉墩,但柱础石已不存。

    在台基面上有一百五十余块小石块,大致呈东西向排列,每排间距约0.7米,石块块径最大40厘米,形状不规则,顶面加工平整,高于台基面5~8厘米。推测可能为防潮木板的支垫。

    考古勘探发现1号仓其面阔和进深与2号仓相同,面积约2772平方米。

    1、2号仓用砖规多为残砖。除一部分为宋代青砖外,其余用砖多为唐代,部分砖端面模印文字,均阳文。文字内容中一类含有“官”字,如“官”、“官大”、“官记”、“官己”;一类为地名+人名,地名有:润州、长州(洲)、晋陵、昆山县、嘉兴县、江阴、武进、从政乡等;其它如“砌城砖”、“上”、“中”、“千”、“南郭门”、“十里牌窑”等。与镇江唐代罗城城垣砖的尺寸大小一致,文字内容相同,推测应该是拆除唐代罗城北垣城砖,用以建筑粮仓。

    3~7号仓、9~11号仓(F3~F7、F9~F11)为南宋时期,即文献记载的宋代转般仓遗迹。位于二号仓以北,方向202°,间距5.9~6米,以宋、元时期的道路为中轴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布局规整。台基进深约17.7米,间距5.9~6米。仓的格局、用砖规格、台基筑法相近,应属同期建筑。此次重点发掘了五号仓,揭示出台基面及台基墙、坡道遗迹。

    5号仓平面呈长方形,台基用灰黄色土夯筑而成,外侧用砖、石包砌台基墙。台基高约0.5米,进深约17.7米。东侧被现代地层打破,台基残留长度77米,由踏道位置推测面阔约87米面积约1540平方米。

    5号仓外侧地面呈东高西低之缓坡势,南侧及西侧发现5处踏道。南侧4处,东西向排列,间距为17.7~20.5米;西侧1处,位于偏南侧,正对廊的位置。踏道斜度约13°,进深1.56~1.7米,宽度约2.55--2.7米。

 

    台基分东西两部分,西侧部分东西长约43.5米,保留较为完整。

    台基夯土厚0.4~0.5米,加筑夯土厚约0.15米。加筑台基面上局部保留有铺地砖,砖狭长形,一层,错缝立砌。

    台基面上保留柱础石23块,柱础石为石灰岩质,形状规整,边长约62厘米。多数柱础石顶面上有正方形孔,孔边长约11厘米,深8厘米,由此可知柱端有榫头。

    柱础石分为两个时期。属于早期的有7块,顶面略低,位置向西北偏约0.6米。磉墩口宽约0.65米,深约0.15米,由黄土夹砖瓦夯筑而成。晚期柱础石16块,磉墩口宽0.8~1米,深0.6~0.8米,由一层土夹一层瓦片逐层夯筑而成。

    晚期柱础石布置十分规整,由其位置可知五号仓西半部南北5间,东西10间,东西向以两个踏道又分为两个单元;每间面阔约4.05米,进深约3.15米。其中最南侧一间位置正对五号踏道,用砖平铺一层作铺地砖,应为廊的位置。

    与北宋粮仓不同的是,南宋粮仓均为宋代素面青砖。

    八号仓遗迹(F8),筑于元代,即文献记载的元代大军仓遗迹。位于宋元道路东侧,方向202°,位于三号仓南侧,叠压于二号仓之上,发现仓基夯土及南北两层包砖墙。上半部在建筑取土过程中已挖去,顶部已不存。平面呈长方形,进深17.5米,面阔50米以上,面积约875平方米。其基础整体堆筑形成。土黄泛褐色,粉土质,纯净。向东未揭示。南北向磉墩6排,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均口大底小,口宽1~2米,残留深度约0.9米,磉墩用一层土、一层砖瓦夯筑而成,土层厚10~15厘米,砖瓦层厚约5厘米。为素面建筑。

    三、宋元道路遗迹

    道路遗迹在TG2及TG8中有所发现,大致呈南北向,东西宽约5米,南北长约200米,其方向与考古发现的元代拖板桥大致相对,由黄土夯打而成。道路南端近拖板桥处已被晚期地层打破。路基夯土与南宋仓基夯土相一致。路的南段打破北宋时期的1、2号粮仓,中、北段为南宋粮仓的中轴线,将南宋粮仓分为东西两部分。路的东侧为3~7号仓,西侧为9~11号仓。

 

    四、运河

    现运河在拖板桥以西约100米处折向东南,考古初步勘探发现,元代运河从现运河转弯处一直向东,经过拖板桥逶迤东去,河道宽度约10米左右,而宋代运河在元代运河的南面约5、6米处,宋元运河河道有部分重叠。

    关于拖板桥在元代以前的历史,在相关志载记录有:“嘉定前,此闸(腰闸)已废,今河侧有石刻云‘腰闸至转般仓前拖板桥,长一百九十丈,河面阔十丈’。”表明桥与闸在南宋嘉定之前已经存在,并且其时桥已冠名“拖板桥”,而所谓旧名“浮桥”的年代应可能比南宋还早。说明拖板桥在唐宋时期是镇江城里跨运河的~座重要桥梁。及至明代,随着大军仓被改名镇西仓,仓前的拖板桥也改称镇西桥。明代《正德丹徒县志》载:“明正统中(1436~1449年)侍郎周忱、郡守郭济重建。”清《嘉庆丹徒县志》又载:“康熙初(1662年)耆民高拱斗重修。”而此桥至清代后期已经几乎成了“旱桥”,“桥下土积如丘阜矣”。再后来终于被尘土掩埋。

    转般仓,宋代设置,《嘉定镇江志》载:“宋绍兴七年,运司向子諲乞置仓,以转般为名”。元代为大军仓,《至顺镇江志》载:“大军仓,在程公下壩北,前临潮河,后枕大江,即旧转般仓也。拖板桥,在今大军仓前”。本次考古发现的元代石拱桥、宋元时期的粮仓,与文献记载相一致。

    隋代开凿江南运河,“自京口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从此,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京口(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成为十字水道上的枢纽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镇江的地位更加重要,不仅要把长江中下游的漕粮中转到临安,还要向两淮转输军饷。据文献记载,经镇江中转的漕粮每年约为319万斛,占各路漕米总数的68%。

    南宋在镇江设有大型粮仓即转般仓,专为供应江淮战场的军队用粮。转般仓前临漕河,后枕大江。规模最大时,盖有仓敖七十四座,可储粮百万石。元改名大军仓。明代又改称镇西仓,“以受本府官民租粮”。清代以后,虽然粮仓废置,但此处仍保留了粮米仓的巷名。

    漕河,元《至顺镇江志》卷七“山水”载:“漕渠水,自江口至南水门九里,又南至吕城堰百二十四里。秦凿丹徒、曲阿,隋穿使广,唐引练湖灌注。淳祐中,修湖复闸,辟淤而深。皇朝(元)至元、大德间,屡募民淘浅,泰定初,复加浚治。”这里很清楚地看出,元代漕渠镇江城里段,“自江口至南水门九里”。历史上唐、宋、元时期,镇江的运河是穿城而过,入江口有大京口和小京口两条水道。大京口为隋唐故道,走向与今中华路上下重叠;小京口又名新河,开凿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两河在上河边外合流,又向东经拖板桥逶迤曲折,穿过市区。到明清时,镇江城城墙收缩成周长仅九至十二里,而大运河的使命则改由后开的城墙外绕城的护城河南段与西段承担(东、北段称城壕)。大运河由穿城而过改为绕城而行,在城南的城墙外流过,由东向西再折向北从城西的城墙外流入长江。大运河这时负起既护城又运输的双重功能。本次考古勘探发现,宋代运河在元代拖板桥以南,大致呈东西走向,与现运河走向略有变动。

    镇江双井路片区考古发现的宋、元仓储遗迹和元代石拱桥,前临宋元时期的运河,后枕长江,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运河、石桥、仓储、长江,四者有机一体,共同构成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铿然一叶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56 积分:100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8/27 18:28:0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1 20:39:59 [只看该作者]

花大钱将宋元粮仓保护起来,把相应文物保护起来,开发商得到什么,市政府得到什么?什么十大考古发现,在现实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哂!要怪,也只能怪它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呜呼,可怜的宋元粮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钝笔无锋
  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闲云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927 积分:21506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7/11/4 23:18:2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2 0:22:04 [只看该作者]

悲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钝笔无锋原创博客:http://blog.sina.com.cn/cjhy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