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丹阳才女贺双卿(上)


  共有639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丹阳才女贺双卿(上)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丹阳才女贺双卿(上)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26 15:52:02 [只看该作者]

当前位置: 丹阳新闻网 > 丹阳文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丹阳才女贺双卿(上)
时间: 2009-03-18
 

丹阳才女贺双卿(上)
  申卫平 陈智勇 殷显春 文/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清光绪版《丹阳县志》中记载贺双卿作品《雪压轩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清代道光版《曲阿诗踪》中的贺双卿简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史震林撰写的《西青散记》

      在中国以诗歌为主流的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名家灿烂似星,数以万计,但很少有是劳动农民出身的,而且是没有进过私塾或学堂的农家女,我们丹阳的蒋墅地区就有一个叫贺双卿的女性。她不仅擅长写词,诗作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专集作品多有流传;还有她那苦命的短暂一生,更使得许多文坛名士扼腕叹息和唏嘘不已。出于敬佩之情和仰慕之意,我们对她和她的作品进行研究、发掘,不仅是诗学内容的补充,更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和认识本地区优秀文化,对提高我们市民的文化素养也有积极的意义。
      贺双卿其人
  贺双卿,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贺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在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十六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据说她舅舅是当地的塾师,这给好学的双卿提供了一个求学的便利,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在学馆旁听了三年,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入了吟诗作文的门。善诗能文的她,比其他的农村姑娘多了一份含蓄与深沉,可是,双卿虽有出众的才华,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闺中闲暇,双卿即吟诗填词,练字作画。买不起书,她便用自做的精美的女红,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下,双卿如一枝红杏在农家小院含苞怒放。然而令人叹惋的是,双卿18岁时,父亲去世,由叔父做主,以三石谷子的聘礼,将双卿嫁到金坛绡山村周家,从此,双卿便踏上了一条血泪之路,一朵充满诗意初沾寒露的奇葩不久就早早地凋谢了。
  据记载,其夫周大旺是她母舅的儿子也即表兄的奶娘的儿子,大她十几岁,是位没有一点文化的佃户樵民,庸俗不堪,生性粗暴,且嗜赌成性;婆婆杨氏更是刁泼蛮恶,不讲情理。婚后,丈夫和婆婆把她当成奴婢驱使,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繁重的劳作都落到她的头上,婆婆还经常故意找茬,稍不顺眼非打即骂。双卿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重活,婚后在家里田里都要忙,但慑于婆婆和丈夫的淫威,她只有忍气吞声。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双卿到周家后不久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劳动的艰苦,疾病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精神的折磨,心灵的凄楚,种种愁情苦况,在这个冷似冰窖令人窒息的家庭中无处倾诉,她只有通过诗词话衷肠。双卿的诗作,抒发的基本上是对个人生活不幸的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和伤感的情调,然而,她个人的悲剧,却反映了夫权礼教社会的罪恶,使人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下层社会妇女的苦难,以及才华被埋没的悲哀。
      丈夫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双卿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才情。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她便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多次大发淫威,将她的笔折断,诗稿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双卿写诗的激情。双卿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之作,甚至有意不想让诗作留存于世,她只是想用诗句来宣泄悲郁、点染生活,为她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她也常常会想起婚前的生活,虽然清苦,可拥有亲情,内心是温暖与平静的,但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无法重现,双卿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来慰藉着脆弱的心灵。
      既然无法反抗,也就只有加倍地恭顺了,或许这样可以减少一点痛苦,据清代的金坛才子史震林《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在久病不愈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就这样,大约于乾隆初年,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花颜凋落,含恨离开人世,在她身后留下一段千古遗憾!
  关于其生卒年月,据现有资料记载,大致认为,双卿生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冬。
  关于其故里,《西青散记》中介绍说,贺双卿乃“绡山女子”,后人解释说绡山即现在的四屏山,双卿长大后嫁给周家。但是生活于史震林之后有的文人说她是金坛薛埠人。据考证,金坛现在的确有个薛埠镇,在茅山东边,贺双卿的家乡就在那里,而原来的绡山如今改称为西山或四屏山。实际上,根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版的《丹阳县志》卷三十五记载,“贺双卿,字秋碧,蒋墅人,适金坛绡山周氏子”;更早的还有清代丹阳籍举人刘会恩于1790年开始搜集整理、道光四年(1824年)出版的《曲阿诗综》和《曲阿词综》,都记载贺双卿是江苏丹阳人。从这些资料看,贺双卿娘家就是我们丹阳蒋墅人,然后她嫁到了绡山,成了金坛的媳妇。 
      史震林与《西青散记》
      要了解贺双卿,不能不先了解《西青散记》及其作者史震林。因为贺双卿以如此贫寒的出身,而没有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让后人领略到她卓越的才华,完全是因为史震林著作《西青散记》中的记载。
  史震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生在金坛的一个三代书香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学问道德、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俱佳,青年时代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才子。可是,他仕途却不太顺利,几番乡试均落第,在绡山周家结识了贺双卿,并结下了一段深厚而纯洁的情谊。史震林的著作除《西青散记》外,还有《华阳散稿》、《游仙诗草》等,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史震林在他的写实笔记《西青散记》里记载,某一天,在绡山耦耕书院避暑读书的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外出倒脏物,便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不由也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史震林等才子曾想帮助双卿摆脱困境,但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婉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亲手葬送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羁留绡山的日子里,史震林留意搜集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才女。史震林在《西青散记》中,以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连了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高、色美、情幽、境苦、德贞以及她凄惨悲凉的命运,从而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诗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现代文学家郁达夫读了《西青散记》,曾写下诗作:“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
      “清代李清照”
  滚滚的扬子江在界壁段向南一侧身便分流注入到了大运河,潺潺地绕过丹阳东门,又一跃流进了丹金漕河,然后又向南蜿蜒,进入了鹤溪河,清清的河水浇灌着丰腴的土地,也哺育了这一带善良和聪颖的百姓。丹阳东南的蒋墅地区,与常州接壤,文气蔚然,诗风浓郁,明清两代,除涌现过许多才子文人外,不乏杰出的女诗人,有写过“闲愁时向花前诉,试问庭花解语无”痴情语的贺静媛,有写过“红梅零落春原在,开到桃花又一枝”清丽句的荆六娘等,兴许是也受到诗风的熏陶吧,贺双卿如一枝红杏在农家小院脱颖而出。
   应该说,贺双卿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才华、出身最苦、身世最悲凉的农家女诗人,红颜薄命的悲惨经历使贺双卿的诗词感情凄怨愁苦,缠绵悱恻,格调含蓄细腻,意旨幽深,风格哀婉凄恻,感人肺腑。诗词内容多为自伤悲惨命运,读来催人泪下。她用诗句宣泄悲郁、点染生活,为自己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她的词作不似某些古代词人那样无病呻吟,“为赋新词而强说愁。”其愁苦发自肺腑,情动于衷,本色自然,幽怨清丽,如同清水芙蓉,天然雕琢。清末词家黄燮清评曰:“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清代丁绍仪在《听秋馆词话》中云:“双卿生有夙慧,嫁给金坛周姓樵子,家无纸笔,所为诗词悉芦叶写之。”清代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评曰:“《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双卿写诗作词只为排解忧愤,不愿作品留世,每每写完后随写随丢,也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之作,故作品大多散失。后安徽寿县人张寿林又根据《西青散记》校辑贺双卿诗30首、词14首,取名《雪压轩集》,1927年由北京文化学社出版,与《曲阿诗综》和《曲阿词综》所载的诗31首、词21首数目和内容基本接近。清代《名媛诗画》和《名媛诗录》也刊载其作品,亦有“女才子”的美誉。
  封建礼教和困苦的生活,把她牢牢地困在这座偏僻的小山村里,少女时代的梦想和热情,被残酷的现实无情粉碎。满腹的愁思,凄凉的心境,无法向人倾诉,唯有寄情于诗词。
  她的词多反映自身的苦楚、病痛、孤愁和哀绪,将自己的情感融于自然景物中,揭示生活悲剧中所蕴藏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她还善用自然实景作比兴,词中没有华丽词藻,大多采用生活语言,故其词凸现语朴、情真、象实、境哀的审美特征和“田家本色”与“女性特色”交融浑成的幽妙神韵。她还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复杂的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有起伏变化。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通篇语言质朴,且巧用叠字,造成回环咏叹的艺术效果,缠绵悱恻,旋律优美,是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的哀歌。双卿的词,在题材的拓展与艺术的创新上,为中国词学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后人称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清代李清照”。
  贺双卿身为田家妇,不仅擅长词作,而且诗作也不逊色,在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风行的清代,也不啻是一缕难得的清丽诗风,连现代词学大师周振甫先生也在《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一书的前言中称赞说“贺双卿的诗词很有特色”。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