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中七子”诗风清雅(作者:徐苏)


  共有48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七子”诗风清雅(作者:徐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中七子”诗风清雅(作者:徐苏)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5 12:10:52 [只看该作者]

<!--enpcontent-->

  在清道光时期,镇江诗坛上活跃着一批诗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诗人有张崇兰、杨铸、张学仲、张世清、朱士龙、施峻、赵元益等,被誉为“中七子”。他们中有的博览群书,学有专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有的利用自己的学识收徒为业,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为当地培养了人才。

  张崇兰是“中七子”中的佼佼者。他的学问很好,曾是镇江籍状元李承霖的先生,尤其对经学的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不少研究文章被收入《古文尚书私义》3卷和《悔庐文钞》5卷中。张崇兰,字漪古,是当地有名的诸生。自幼聪慧过人,10岁就写一手好文章,成年后更加刻苦治学,精心研究经学、诗词,旁及百家,精究其中的奥妙。为人严于律己,行止有度,待人宽厚,教人学问,不问亲疏,远近学者都喜欢和他交往。唯不喜俗学,故出其门者多通经博古之士。有《悔庐全集》传世。

  杨铸,字子坚,布衣诗人。性好山水,足迹遍历金华、天台、四明、牛首、采石、庐山、九华等地,所到之处皆有诗作流传。他的家靠近北固山麓,平常以登山为乐。他最喜欢焦山的清雅和静幽,常住在山中与定慧寺住持清恒为诗友。两淮盐运使曾燠慕其文采,邀请他到扬州去参加选订《淮海英灵集》,后又参与选订《正声集》。诗才横溢,在京口诗坛上颇有影响。有《自春塘诗集》。

  张学仲,字孝叔,号秋榭,是当地的贡生。他的秉性古直,志在青史。常常对周围的人说:“儒者不得而知为辅臣,当为言臣。”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在乡里以授徒为业,对门下的弟子要求极为严格,跟从他的弟子在学业方面多有成就。为文尚理,不重修辞。他的诗风重气骨,书法亦佳。著有《秋榭杂著》等。

  张世清,字注伯,号易庵。诸生。他的诗有才气,少年时写的诗就被王豫选入《群雅集》。然举子业却很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取得成功,后来转为设馆教书,以维持生计。他的诗不尚雕琢,多真情实感的流露。有《诵芬轩烬余草》传世。

  朱士龙,字月樵。诸生。他少年时就以颖慧而闻名乡里。好赋诗,诗学韩愈和苏轼,擅长排偶。道光九年(1829)参加童试,他一口气成五言百韵,作古近各体诗,赵雨楼太守见其卷非常赏识,拔为童试第一。有余暇时,他喜欢登临当地的山峰,赋诗为乐。有一次他登上招隐山鸟外亭后,来了灵感,即兴抒怀一首:“剥啄棋声落翠微,高亭消夏客忘归。携筇曲磴冲云过,侧足崩崖瞰鸟飞。地尽长江浮练影,天围平楚罨烟霏。山川旷望情何极,欲借禅关暂息机。”显示了在山水诗方面的功力。著有《月樵诗稿》《草间日记》等。

  施峻,字子颀,号信天翁。布衣。性孝友,擅长诗文,诗多凄婉之音,不过在他的凭吊诗中多现铿锵情调。其《张文贞公祠》诗云:“曲江真可继,风度冠当时。相业三吴少,文章一代师。小楼有故第,乔木荫孙枝。易觏惟忠烈,今祠傍古祠。”他的《丁卯桥》诗也写得有风趣,“几树垂杨半尺潮,溪山毕竟属渔樵。若非刺史来栖隐,谁识城南又此桥。”他与同乡读书人朱士龙、张崇兰、法芝瑞等关系密切,诗歌唱酬。中年后移往山左以授徒为业,所得钱物除寄兄养母外,大半用于购书。生平诗作甚富,可惜两次被大火损毁。晚年迁往如皋,但与同乡旧友的来往依然不断。著有《云樵诗剩》。

  赵元益,字小坡。诸生。喜欢作诗,诗风豪放,长言断节,可歌可泣。生平负奇气,激昂千古,独领风骚。著有《深柳读书堂诗抄》。

  “中七子”结社后,他们往来不少。像北固山龙埂东边的宝莲庵,因为风景秀美,视野开阔,颇有“开窗见青山,如对古人语。一带绿荫中,秋声在何许”的雅趣,被乾隆时期出名的书法家王文治和文人鲍之钟选中,先后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别墅。“中七子”效仿王文治和鲍之钟,也对宝莲庵情有独衷,“偶逐良朋消暇日,每于胜地述前闻”,把此地当作聚会抒情的场所。遗憾地是“中七子”个人写的诗文不少,在一些地方出版的诗集中亦不乏他们的存诗,却没能像“前七子”那样留下专集。“中七子诗或自藏不出,或出尔未刻,或已刻经乱版失,莫能猝辑。”这是很可惜的,也是后人对“中七子”了解比较模糊的一个原因。

  “中七子”的一个特长是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细致,惯于以诗记事,一些不大被人觉察的事物,往往通过他们的记载而流传下来,为地方上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如张崇兰写下的诗作不少,从中可以观察到他对镇江许多景物都做过详细的调查,对地方的山水和人文非常留心。在他写的《润州杂诗》30首中,记载了一些事情外界多不知晓,如:“露骨悬崖不敢登,每于山半觅孤僧。从尹乞得焦山杖,绝胜天台百尺藤。”印证了焦山多竹,一种天然屈曲、可以为杖、世传焦仙竹的事实。杨铸在这方面也是有心人,曾为镇江留下了一个有过有关二乔村的传闻。所以民国文人水生在《茫茫何处二乔村》的文章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在镇江,从前有个二乔村,这个二乔村现在是什么地方,可没人知道,问了许多人,还是问不出来。只有在丹徒县志上载有一篇杨铸的二乔村曲。”

<!--/enpcontent-->
(作者:□ 徐苏  责任编辑:陈洁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