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法苑】【文宗阁】 → 复堂词话


  共有1670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复堂词话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复堂词话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17 12:54:36 [只看该作者]

《复堂词话》    

清·谭献 撰

  ○序
  右录三百四十余人,词一千四十七首。叙曰:“词为诗余,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律吕废坠,则声音衰息。声音衰息,则风俗迁改。乐经亡而六艺不完,乐府之官废,而四始六义之遗,荡焉泯焉。夫音有抗队,故句有长短。声有抑扬,故韵有缓促。生今日而求乐之似,不得不有取于词矣。唐人乐府,多采五七言绝句。自李太白创词调,比至宋初,慢词尚少。至大晟之署,应天长、瑞鹤仙之属,上荐郊廊,拓大厥宇,正变日备。愚谓词不必无公布,而大旨近雅。于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变者欤。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是故比兴之义,升降之故,视诗较著,夫亦在于为之者矣。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周琢曼辞,荡而不反,文焉而不物者,过矣靡矣,又岂词之本然也哉。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然喜寻其忄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余在词。昔云:‘祀失而求之野。’其诸乐失,而求之词乎。靡曼荧眩,变本加厉,日出而不穷,因是以鄙夷焉,挥斥焉。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向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先是写本朝人词五卷,以相证明。复就二十二岁以来,审定由唐至明之词,始多所弃,中多所取,终则旋取旋弃,旋弃旋取,乃写定此千篇,为复堂词录。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珂谨按:书成于光绪八年九月,未刊行,师归道山矣。]其间字句不同,名氏互异,皆有据依,殊于流俗。其大意则折衷古今名人之论,而非敢逞一人之私言,故以论词一卷附焉。大雅之才三十六,小雅之才七十二,世有其人,则终以词为小道也,亦奚不可之有。[复堂词录叙]
  ○箧中词序
  国朝二百余年,问学之业绝盛,固陋之习盖寡。自六书九数经训文辞篆隶之字,开方之图,推究于汉以后、唐以前者备矣。至于填词,仆少学焉,得本辄寻其所师,好其所未言,二十余年而后写定。就所睹记,题曰箧中。其事为大雅所笑,其旨与凡人或殊。容若、竹而后,且数变矣。论具卷中,不缕也。李白、温岐,文士为之。元、靖康,君王为之。将相大臣范仲淹、辛弃疾为之。文学侍从苏轼、周邦彦为之。志士遗民王沂孙、唐珏之徒,皆作者也。昔人之论赋曰:“惩一而劝百。”又曰:“曲终而奏雅”,丽淫丽则,辨于用心。无小非大,皆曰立言。惟词亦有然矣。[箧中词叙]
  ○词辨跋
  及门徐仲可中翰,录词辨索予评泊,以示榘范。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论小异。大抵周氏所谓变,亦予所谓正也,而折衷柔厚则同。仲可比类而观,思过半矣。[周氏止庵词辨跋]
  ○复堂词自序
  周美成云:“流潦妨车毂。”又曰:“衣润费炉烟。”辛幼安云:“不知筋力衰多少,觉新来懒上楼。”填词者试于此消息之。不佞悦学卅年,稍习文笔,大惭小惭,细及倚声。乡人项生以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遗有涯之生”,其言危苦,然而知二五而未知十也。[复堂词自叙]
  ○评温庭筠词
  尽头语,单调中重笔,五代后绝响。源出古乐府。百花时三字,加倍法,亦重笔也。[评温庭筠南歌子三阕。首阕起句“手里金鹦鹉”。]犹是盛唐绝句。[评温庭筠梦江南。起句“梳洗罢”。以下均周氏止庵词辨上卷。]
  ○评韦庄词
  亦填词中古诗十九首,即以读十九首心眼读之。强颜作愉快语,怕断肠,肠亦断矣。项庄舞剑,怨而不怒之义。[评韦庄菩萨蛮四阕。首阕起句“红楼别夜堪惆怅”。]
  ○评欧阳炯词
  未起意先改,直下语似顿挫。认得行人惊不起,顿挫语似直下。惊字倒装。[评欧阳炯南乡子。起句“岸远沙平”。]
  ○评冯延巳词
  金碧山水,一片空,此正周氏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此阕叙事。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宋刻玉玩,双层浮起,笔墨至此,能事几尽。[评冯延巳蝶恋花四阕。首阕起句“六曲阑干偎碧树”。]开北宋疏宕之派。[评冯延巳浣溪沙。起句“马上凝情忆旧游”。]
  ○评晏殊词
  刺词。[评晏殊踏莎行。起句“小径红稀”。]
  ○评晏几道词
  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所谓柔厚在此。[评晏几道临江仙。起句“梦后楼台高锁”。]
  ○评柳永词
  耆卿正锋,以当杜诗。[评柳永倾杯乐。起句“木落霜洲”。]
  ○评秦观词
  淮海在北宋,如唐之刘文房。[评秦观满庭芳。起句“山抹微云”。]
  ○评周邦彦词
  已是磨杵成针手段,用笔欲落不落。此类喷醒,非玉田所知。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评周邦彦兰陵王柳。起句“柳阴直”。]但以七言古诗长篇法求之,自司。[评周邦彦罔丑蔷薇谢后作。起句“正单衣试酒”。]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评周邦彦少年游。起句“并刀如水”。]凝望久以下,筋摇脉动。[评周邦彦花犯梅花。起句“粉墙低”。]所谓以无厚入有间,断字残字皆不轻下。本是人去不与春期,翻说是无そ之思。[评周邦彦浪淘沙慢。起句“晓阴重”。
  ○评陈克词
  李义山诗,最善学杜。[评陈克菩萨蛮二阕。首阕起句“赤阑桥尽香街直”。]
  ○评吴文英词
  正面已足。深湛之思,最是善学清真处。[评吴文英忆旧游别黄澹翁。起句“送人犹未苦”。]虽亦是平起,而结响颇遒。[评吴文英齐天乐。起句“烟波桃叶西陵路”。]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评吴文英风入松。起句“听风听雨过清明”。]
  ○评周密词
  南渡词境高处,往往出于清真。[评周密玉京秋。起句“烟水阔”。]层折断续,炼沥液。[评周密解语花。起句“暗丝蝶”。]
  ○评王沂孙词
  圣与精能,以婉约出之。以诗派律之,大历诸家,去开宝未远。玉田正是劲敌,但士气则碧山胜矣。蹊径显然。[评王沂孙眉妩新月。起句“渐新痕悬柳”。]此是学唐人句法章法,“庾郎先自吟愁赋”,逊其蔚。[评王沂孙齐天乐蝉。起句“一襟余恨宫魂断。”]诗品云“反虚入浑”,妙处传矣。[评王沂孙高阳台。起句“残雪庭除”。]剌朋党日繁。[评王沂孙扫花游绿阴。起句“卷帘翠泾”。]
  ○评张炎词
  运掉虚浑。玉田云:“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评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起句“接叶巢鸾”。]一气旋折,作壮词,须识此法。白石嘤求稼轩,脱胎耆卿,此中消息,愿与知音人参之。[评张炎甘州饶沈秋江。起句“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评唐珏词
  汐社诸篇,当以江淹杂诗法读之。更上则郭璞游仙,元亮读山海经,字字讠失丽,字字珑玲,学者取月,于此梯云。[评唐珏水龙吟白莲。起句“淡妆人更婵娟”。]
  ○评李清照词
  易安居士独此篇有唐调,选家炉冶,遂标此奇。[评李清照浣溪沙。起句“髻子伤春懒更梳”。]
  ○评李后主词
  豪宕。[评李后主玉楼春。起句“晚妆初了明肌雪”。以下均周氏止庵词辨下卷。]濡染大笔。[评李后主相见欢。起句“林花谢了春红”。]“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与此同妙。[评李后主清平乐。起句“别来春半”。]雄奇幽怨,乃兼二难,后起稼轩,稍伧父矣。[评李后主浪淘沙。起句“帘外雨潺潺”。]二词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评李后主虞美人二阕。首阕起句“风回小院庭芜绿”。]
  ○评鹿虔词
  哀悼感愤,终当存疑,当以入正集。[评鹿虔临江仙。起句“金锁重门荒苑尽”。珂谨按:正集即词辨上卷。]
  ○评范仲淹词
  大笔振迅。[评范仲淹苏幕遮。起句“碧云天”。]沈雄似张巡五言。[评范仲淹渔家傲。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评苏轼词
  皋文词选,以考为比,其言非河汉也。此亦鄙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评苏轼卜算子雁。起句“缺月挂疏桐”。]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评苏轼贺新凉。起句“乳燕飞华屋”。]
  ○评辛弃疾词
  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犷。何尝不和婉。[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起句“东风夜放花千树”。]大踏步出来,与眉山同工异曲。然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弓刀游侠。[评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起句“野棠花落”。]
  权奇倜傥,纯用太白乐府诗法。[评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潜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赋。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评辛弃疾水龙吟旅次登楼。起句“楚天千里清秋”。]起句嫌有犷气。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讥。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千古江山”。以古文长篇法行之。[评辛弃疾汉宫春立春。起句“春已归来”。]旋撇旋挽。[评辛弃疾蝶恋花元旦立春。起句“谁向椒盘簪采胜”。]
  ○评姜夔词
  白石稼轩,同音笙船。但清脆与镗钅答异响,此事自关性分。[评姜夔淡黄柳,客居合肥城南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曲,以舒客怀。起句“空城晓角”。]石湖咏梅,是尧章独到处。[评凄夔疏影暗香咏梅。首阕起句“旧时月色”。]
  ○评陆游词
  放翁纤得中,精粹不少。南宋善学少游者惟陆。[评陆游朝中措。起句“怕歌愁舞懒逢迎”。]
  ○评刘过词
  能用齐梁小乐府意法入填词,便参上乘。[评刘过玉楼春。起句“春风只在园西畔”。]
  ○评蒋捷词
  瑰丽处,鲜妍自在。词藻太密。[评蒋捷贺新凉。起句“梦冷黄金屋”。]
  ○国朝词综补
  阅无锡丁绍仪杏艄公国朝词综补稿本,扬王昶侍郎之波,集中辈行错落,闻见浅陋。予所见近人词,多丁所未见。词综续编,嘉善黄霁青已成数十卷,黄韵珊继之,有成书矣。[复堂日记癸亥]
  ○读柳词
  挑灯读宋人词,至柳耆卿云:“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语不工,甚可慨也。[复堂日记甲子]
  ○陈实庵词
  阅陈实庵鸳鸯宜福词、吹月词,婉约可歌,有竹山、碧山风味。杭州填词,为姜、张所缚。偶谈五代北宋,辄以空套抹扌杀。百年来,屈指惟项莲生有真气耳。实庵虽未名家,要是好手。[复堂日记乙丑]
  ○选次瑶华集
  选次瑶华集,为予箧中词始事。[复堂日记丙寅]
  ○张玉珊词
  阅嘉兴张玉珊寒松阁诗词稿。诗篇秀绝,未深思耳。词尤婉丽。[复堂日记戊辰]
  ○拟撰箧中词
  阅蒋鹿潭水云楼词,婉约深至,时造虚浑,要为第一流矣。阅项莲生忄意云词,篇旨清峻,托体甚高,一扫浙中喘腻破碎之习。莲生仰窥北宋,而天赋殊近南唐。丁稿一卷,遍和五代词,合者果无愧色。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第一,饮水次之。其年、竹、樊榭、频伽,尚非上乘。近拟撰箧中词,上自饮水,下至水云。中间陈、朱、厉、郭、皋文、翰风、枚庵、稚圭、莲生诸家,千金一冶,殊呻共吟,以表填词正变,无取刻画二窗,皮傅姜、张也。[复堂日记戊辰]
  ○许海秋词
  阅许海秋玉井山房诗余,幽窈绮密,名家之词。[复堂日记戊辰]
  ○吴子律词
  阅吴子律莲子居词话,颇见深微,有功倚声不小。[复堂日记己巳]
  ○定庵诗词
  阅定庵诗词新刻本,诗佚宕旷邈而豪不就律,终非当家。词绵丽沉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庚午]
  ○绝妙好词笺
  读绝妙好词笺,南宋乐府,清词妙句,略尽于此,高于唐人选唐诗矣。四水潜夫填词名家,善别择,非花间、草堂之繁猥。南宋人词,情语不如景语,而融法使才,高者亦有合于柔厚之旨。[复堂日记庚午]
  ○江秋珊词
  江君秋珊,旌德人,刻愿为明镜室词,来属论定,有婉润之致,不伧劣也。欲为删削,江君固有意重刻。词中一语曰“杨柳当门青倒垂”,七字名隽。[原注:别十余年,秋珊词学大就,能求声音之原,又言词有衬字,辨相传又一体之非,有词学集成六卷。乙酉补注。复堂日记壬申]
  ○前后十家词
  戴园独居,诵本朝人词,悄然于钱葆<香分>、沈声,以为犹有黍离之伤也。蒋京少选瑶华集,兼及云间三子。周稚圭有言:“成容若、欧、晏之流,未足以当李重光。”然则重光后身,惟卧子足以当之。嘉庆时,孙月坡选七家词,为厉樊榭、林蠡槎、吴枚庵、吴人、郭频伽、汪小竹、周稚圭,去取精审。予欲广之为前七家,则辕文、葆<香分>、羡门、渔洋、梁汾、容若、声,又附舒章、去矜、其年为十家。后七家则皋文、保绪、定庵、莲生、海秋、鹿潭、剑人,又附翰风、梅伯、少鹤为十家。词自南宋之季,几成绝响。元之张仲举,稍存比兴。明则卧子,直接唐人,为天才。近代诸家,类能祧南宋而规北宋,若孙氏与予所举二十余人,皆乐府中高境,三百年所未有也。[复堂日记壬申]
  ○偶作十六字令
  偶作十六字令云:“寒。燕子辞巢渐欲还。无人处,记取旧红阑。”盖有去乡之志,占此为别。[复堂日记癸酉]
  ○宋四家词选
  九月南还,十月一病几殆。十一月赴官安庆,道出嘉善,金眉生都转招饮。中坐以周保绪宋四家词选见贻,潘侍郎新刻。周先生有词辨十卷,稿本亡失,潘季玉观察刻二卷,版亦毁矣。去年重九,张公束寄我写本甚珍异,尝驰书越中,以托陶子珍。此四家词选为后来定本。陈义甚高,胜于宛邻词选,即潘四农亦无可诋讠其矣。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复堂日记甲戌]
  ○为黄襄男题词
  为新城黄襄男题行香子、书定风波二调:“归兴年年厌晓鸦。无风波处也思家。何况风波浑未了。不道。钓竿难觅似黄麻。老去临渊何所羡。一线。残春心事惜飞花。渔弟渔兄无信息。赢得。鸣榔津鼓梦中差。”“雨笠烟蓑两不知。擎杯偷照鬓边丝。无用文章君莫笑。误了。画中人更误伊谁。网得长鱼鳞莫损。还肯。撇波来去寄相思。酒债寻常行处有。记否。冷吟闲醉少年时。”[复堂日记丙子]
  ○王氏词综
  阅王氏词综四十八卷,二集八卷,王侍郎去取之旨,本之朱锡鬯,而鲜妍修饰,徒拾南渡之渖,以石帚、玉田为极轨。不独珠玉、六一、淮海、清真皆成绝响。即中仙、梦窗深处,全未窥见。予欲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今始事王赞所掇者,百一而已。[复堂日记丙子]
  ○黄氏词综续编
  阅黄燮清韵珊选词综续编。填词至嘉庆,俳谐之病已净。即蔓衍阐缓,貌似南宋之习,明者亦渐知其非。常州派兴,虽不无皮傅,而比兴渐盛。故以浙派洗明代淫曼之陋,而流为江湖。以常派挽朱、厉、吴、郭[原注:频伽流寓。]佻染之失,而流为学究。近时颇有人讲南唐、北宋,清真、梦窗、中仙之绪既昌,玉田、石帚渐为已陈之刍狗。周介存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之论,然后体益尊,学益大。近世经师惠定宇、江艮庭、段懋堂、焦里堂、宋于庭、张皋文、龚定庵多工小词,其理可司。[复堂日记丙子]
  ○补箧中词
  箧中词五卷,前年录成,复补数家。潘四农养一斋词,清疏老成而少生气。其持论颇訾议宛陵词选,以北宋之词,当盛唐之时,不为无见。而理路言诠,终非直凑单微之手。何青耜心庵词存,骀宕丽逸,如见六朝入物,与许海秋齐名,不虚也。[复堂日记乙卯]
  ○冯煦词
  阅丹徒冯煦梦华蒙香室词,趋向在清真、梦窗,门径甚正,心思甚邃,得涩意,惟由涩笔。时有累句,能入而不能出,此病当救以虚浑。单调小令,上不侵诗,下不堕曲,高情远韵,少许胜多,残唐北宋后成罕格。梦华有意于此,深入容若、竹之室,此不易到。[复堂日记己卯]
  ○取各选删正
  行县,大风雪,舆中闭置,帘隙中阅草堂诗余。是书人以恶札目之,然去柳黄康胡诸俚词,则名篇秀句,大略具在。予欲仿渔洋十种唐诗例,取花间、尊前、草堂、花庵中兴、元儒草堂,各选删正之。周公谨绝妙好词,可以孤行,则不措手。渔洋各还本集,不复纟重。予则用明人选唐诗例合编之,注出某选。此付钞胥,十日可成。[复堂日记己卯]
  ○草堂诗余未可废
  村舍点阅草堂诗余,拥鼻微吟,竟忘身作催租吏也。草堂所录,但芟去柳耆卿、黄山谷、胡浩然、康伯可、僧仲殊诸人恶札,则两宋名章迥句,传诵人间者略具,宜共与花间并传,未可废也。诗余续编二卷,不知出何人,择言雅矣。然原选正不讳俗,盖以尽收当时传唱歌曲耳。续采及元人,疑出明代。然卷中录稼轩、白石诸篇,陈义甚高,不随流俗,明世难得此识曲听真之人。[复堂日记庚辰珂谨按:庚申即中华民国九年季春,武进赵君叔雍刊行之蓼园词选,即取材于草堂诗余而汰其近俳近俚诸作者也。每阕后缀小笺,意在引掖后学。蓼园姓黄氏,广西人。叔雍名尊岳,工词。况夔笙前辈周颐尝谓,叔雍微尚清远,盛年驰誉,于倚声之学,尤能研精覃思,发前人所未发也。]
  ○介堂咏镜词
  涑人刺史尊人介堂太守,咏陈拜乡八角陈镜八宝妆词云:“翠箔成尘,银华蚀上,一片南朝月冷。飞上棠梨双蛱蝶,零乱隔江花影。歌残桃叶数声,金陵紫气销沉尽。剩有兴亡遗鉴,芙蓉睡醒。此日绣满苔痕,繁华旧梦,擘笺人在荒梗。念谁伴青碧草,云母画屏犹整。好携去金烟玉水,蟾蜍细细莹珠粉。试照遍秦淮,鞭花怅断胭脂井。”此词绝似元遗山、张伯雨。又有“秋老花新,酒浓人澹”八字,可入词眼。断句云:“绿上眉梢红上颊,酒上心时。黛样青山油样水,花样人儿。”亦当时传唱。[原注:八实妆与谱不协,有脱误。复堂日记庚辰]
  ○黄仲则词
  春光渐老,诵黄仲则词“日日登楼,一换一番春 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不禁黯然。初月侵帘。逡巡徐步,遂出南门旷野舒眺,安得拉竹林诸人,作幕天席地之游。[复堂日记辛巳]
  ○阳春白雪
  阅乐府雅词、阳春白雪,赵立之去取有意,似胜曾忄造。与四水潜夫绝妙好词比肩鼎足者,其凤林书院乎。[复堂日记壬午]
  ○阅历代诗余
  自杭州借高白叔藏历代诗余来,排日阅之,将以补词综所未备。如袁去华、韩氵虎,竹所未见者具在。予欲订箧中词全本,今年当首定之。选言尤雅,以比兴为本,庶几大廓门庭,高其墙宇。[复堂日记壬午]
  ○校绝妙好词
  校绝妙好词,往时评泊,与近日所见,义微不同,盖庚午至今十三年矣。[复堂日记壬午]
  ○写定复堂词录
  写定复堂词录,以唐五代为前集一卷,宋集七卷,金元一卷,明一卷为后集。从历代诗余甄采,补朱王二家词综所无,盖十之二。又从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中,钞得明季钱忠介、张忠烈二词,如获珠船。予选词之志,亦二十余年,始有定本,去取之忄旨,有叙入集。[复堂日记壬午]
  ○汪时甫词
  唐子愉以绩溪汪时甫藕丝词见贻,清脆婉秀,固是当行,盖王眉叔之友也。[复堂日记癸未]
  ○白香词谱笺
  廉访[珂谨按:廉访即张樵野侍郎荫桓。]亡友谢韦庵有白香词谱笺稿本,网罗亦富,所托未尊,不能追厉笺绝妙好词也,属予校正付刻。[复堂日记甲申]
  ○赵对词
  赵对野航小罗浮阁词,功力颇深,心思婉密,亦尝染指苏、辛,不徒柔腻。惟以兼治散曲,声味不无■入,韵杂律疏,未能多诵。录七首入箧中词,亦云识曲听真矣。族孙念伦懿士有云无心轩遗稿,诗律幽,琢句多姚合、许浑家法,填词不多,亦录一首。[复堂日记甲申]
  ○邓ㄍ筠词
  甘剑侯主讲六安书院,寄邓ㄍ筠督部双研斋词写本,其才气韵度与周稚圭伯仲。然而三事大夫,忧生念乱,竟似新亭之泪,可以觇世变也。[复堂日记乙酉]
  ○宿中庙记
  宿中庙待月,月出,临湖览眺白石词,千顷翠澜,荡人胸臆,姥山中流一螺,殆如浮玉望焦山宅矣。[复堂日记乙酉]
  ○王尚辰词
  谦斋[珂谨按:即王尚辰。]老去填词,吟安一字,往往倚枕按拍,竟至彻晓。固知惟狂若嗣宗,乃为至慎。予自来合州,与谦斋交,改罢长吟,奚童相望,两人有同好也。[复堂日记乙酉]
  ○王严袁三家词
  阅阮亭诗余一卷,与予旧藏写本微异。严修能柯家山馆词,婉约可歌。袁湘湄洮琼馆词,秀润如秋露中牵牛花也。[复堂日记丁亥]
  ○钱谢词
  钱谢微波亭词,一往情深,似谢眺、柳恽诗篇也。[复堂日记丁亥]
  ○校片玉词
  校新刻片玉词尽,记历代诗余、草堂诗余、词综、词律异同,写定考异百余字。[复堂日记丁丑]
  ○审定词律拾遗
  审定词律拾遗,张韵梅校语,精密固多,臆说亦不少。徐君[珂谨按:即徐本立,字诚斋。]拾红友之遗,网罗散失,不无袭谬因讠为。且生涩俗陋之调求备,殆可废也。[复堂日记戊子]
  ○宋于廷序邓ㄍ筠词
  邓ㄍ筠督部双砚斋词,宋于廷序之,忠诚悱恻,咄乎骚人,徘徊乎变雅。将军白发之章,门掩黄昏之句,后有论世知人者,当以为欧范之亚也。[复堂日记戊子]
  ○宗山词
  予闻长白宗山啸梧郡丞名字,由侯鲭词。五家中,吴晋壬为卅年旧交,邓笏臣俞小甫、边竺潭归里后,谈艺甚欢,而宗君已前卒。今者校定遗稿,诗篇秀逸,词旨遥深。杂著文外独绝,言之有味。且嗣宗至慎,颇有见道之语。[复堂日记己丑珂谨按:宗师汉军人。邓师,名嘉纯,江宁人。俞师名廷瑛,吴县人。边师名保枢,任邱人。]
  ○俞小甫词
  俞小甫华室词,雅令夷婉,望而知其深于词者,无腻碎之习,有繁会之音。[复堂日记己丑]
  ○叶衍兰词
  番禺叶南雪太守衍兰,介许迈孙以秋梦★词属予读定,绮密隐秀,南宋正宗。于予论词,颇心折,不觉为之尽言。[复堂日记己丑]
  ○绝妙近词
  孙月坡选绝妙近词三卷,多幽淡怨断之音,可以当中唐人诗矣。[原注:今年游鄂,交关季华,乃知集中有借刻名氏者。庚寅八月记。复堂日记己丑]
  ○谢枚如词
  阅闽中聚红榭雅集诗词,倚声似扬辛、刘之波。惟枚如多振奇独造语,赞轩较和婉入律。[复堂日记己丑]
  ○郑文焯词
  汉军文焯叔问瘦碧词,持论甚高,ゼ藻绮密,由梦窗以清真,近时作手,颇难其匹。[复堂日记己丑]
  ○词林纪事
  俞成之来访,谈海盐张宗肃撰词林纪事甚精,刻本传世绝少,记此以求。[复堂日记己丑]
  ○徐仲玉词
  点定徐生仲玉行卷,填词婉约有度,诗篇能为直。骈俪音采凡近,不见体势,情韵则非所长也。[复堂日记辛卯珂谨按:光绪己丑,珂自余姚还杭,应秋试,师方罢官里居,以通家子相见礼上谒时犹字仲玉、明年改字仲可。呈所习骈文诗词就正,皆十八岁前作。师奖勉殷拳,纳之门下。越二年,为辛卯,师点定寄还,即师加墨之行卷也。卷藏行笥,奔走南朔,恒自随。戊戌秋,自小站袁项城幕乞假南旋,遘盗甬东,笥被攫,师之手迹,遂不可复睹。先子印香府君复觅句图,亦是时所失。仅得见之于师之日记矣。辛卯逮今,忽忽三十五载,师墓木久拱。珂五十无闻,且又加七,畴昔所学,曾无寸进之为愧,而又自恨老之将至。七十始可曰老,见礼记为人事所困,未能补读也,落无成,愧负师门矣。乙丑三月,校刊时谨识。]
  ○湘社集
  甯乡程颂万子大,在长沙联湘社唱酬,如二易何王,英英侠少。而吾友江夏郑湛侯,以风尘吏虱其间,刻行湘社集。子大鸥笑集,填词婉密。蛮语集诗卷,才思不匮,趋向亦正。[复堂日记辛卯]
  ○况周颐网罗词家选本
  临杜况夔笙舍人周仪,[珂谨按:仪今改颐。]暂客杭州,闻声过从,锐意为倚声之学。与同官端木子畴、王幼遐、许玉彖唱和,刻薇省同声集,优入南渡诸家之室。夔笙网罗词家选本别集,箧衍盈数百家。秀水女士钱餐霞雨花诗余,予借观,洗炼婉约,得宋人流别。附词话亦殊朗诣。又示予苏汝谦虚谷雪波词写本,唐子实涵通楼师友文钞,附龙王苏三家词。今写本多唐刻所未见。苏君超超,殆翰臣、少鹤两先生所不能掩,予采撷入箧中词续,此事殊未已也。[复堂日记辛卯]
  ○陈朱词
  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厉。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箧中词]
  ○沈骏词
  沈骏倚声柔丽,探源淮海、方回,所谓层台缓步,高谢风尘,有竟体芳兰之妙。[箧中词]
  ○厉樊榭词
  太鸿思力可到清真,苦为玉田所累。填词至太鸿,真可分中仙、梦窗之席,世人争赏其窳弱之作,所谓微之识也。乐府补题,别有怀抱。后来巧构形似之言,渐忘古意,竹、樊榭不得辞其过。浙派为人诟病,由其以姜张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涩,玉田之润,录乾隆以来慎取之。[箧中词]
  ○吴人词
  祭酒[珂谨按:即吴人祭酒锡麒。]名德清才,矜式后起。诗规渔洋,词学樊榭,可云正宗。而骨脆才张,成就甚小。[箧中词]
  ○郭频伽词
  南宋词敝,琐屑。朱厉二家,学之者流为寒乞。枚庵高朗,频伽清疏,浙派为之一变。而郭词则疏俊少年尤喜之。予初事倚声,颇以频伽名隽,乐于风咏。继而微窥柔厚之旨,乃觉频伽之薄。又以词尚深涩,而频伽滑矣,后来辨之。[箧中词]
  ○孙耀乾词
  休宁孙耀乾,乾隆中与汪西颢交,耔香堂词,雅健有梦窗、草窗遗意。[箧中词]
  ○二张词
  翰风[珂谨按:即张琦。]与哲兄[珂谨按:即张惠言。]同撰宛邻词选,虽町畦未辟,而奥始开。其所自为,大雅遒逸,振北宋名家之绪。其子仲远序同声集有云:“嘉庆以来,名家均从此出。”信非虚语。周止斋益穷正变,潘四农又持异论。要之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耳。[箧中词]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箧中词]
  ○周济词
  茗柯词选[珂谨按:即宛邻词选。]出,倚声之学,日趋正鹄。张氏甥董晋卿,造微踵美。止庵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其言曰:“慎重而后出之,驰骋而变化之,胸襟酝酿,乃有所寄。”又曰:“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伸触类,意感偶生,假类必达,斯入矣。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赤子随母笑啼,野人缘剧喜怒,能出矣。”以予所见,周氏撰定词辨、宋四家词筏,[珂谨按:即宋四家词选。]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此道遂与于著作之林,与诗赋文笔同其正变。止庵自为词,精密纯正,与茗柯把臂入林。[箧中词]
  ○潘德舆词
  四农大令,[珂谨按:即潘德舆。]与叶生书略曰:“张氏词选,抗志希古,标高揭己。宏音雅调,多被排摈。五代北宋有自昔传诵,非徒只句之警者,张氏亦多恝然置之。窃谓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云云。张氏之后,首发难端,亦可谓言之有故。然不求立言宗旨,而以迹论,则亦何异明中叶诗人之侈口盛唐耶。宜养一斋词平钝浅狭,不足登大雅之堂也。然其针砭张氏,亦是诤友。[箧中词]
  ○心日斋十六家词
  稚圭中丞[珂谨按:即周之琦]撰心日斋十六家词选,截断众流,金针度与。虽未及皋文、保绪之陈义甚高,要亦倚声家疏凿手也。[箧中词]
  ○汪冬巢词
  冬巢词,[珂谨按:即汪潮生著。]粹美无疵,深入宋贤之室。同时抗手,有王西御秋莲子词。[箧中词]
  ○赵秋ぎ词
  秋ぎ先生[珂谨按:即赵庆喜。]词名甚著,窃尝议其剽滑,不能多录。[箧中词]
  ○戈顺卿词
  顺卿[珂谨按:即戈载。]谨于持律,剖及豪芒。道光间吴越词人从其说者,或不免晦涩窳离,情文不副。然实为声律诤臣,不可就便安而亻面越也。[箧中词]
  ○项莲生词
  莲生[珂谨按:即项鸿祚。]古之伤心人也。荡气回肠,一波三折,有白石之幽涩,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无其率。有梦窗之深细,而化其滞。殆欲前无古人。其乙稿自序“近日江南诸子,竞尚填词,辨韵辨律,翕然同声,几使姜张ぽ首。及观其著述,往往不逮所言”云云,婉而可思。又丁稿序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可以哀其志矣。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箧中词]
  ○定公词
  定公[珂谨按:即龚巩祚。]能为飞仙剑客之语,填词家长爪、梵志也。昔人评山谷诗,如食蝤蛑,恐发风动气,予于定公词亦云。[箧中词]
  ○沈传桂词
  以温李诗笔入词,自是精品。[箧中词  珂谨词:此评沈传桂高阳台词。]
  ○周岱龄词
  芥堂先生[珂谨按:即周岱龄。]有“秋老花新,酒浓人淡”八字,可入词眼。[箧中词]
  ○黄曾词
  大令[珂谨按:即黄曾字菊人。]审律甚严,胸襟凡近,词多死句。[箧中词]
  ○许宗衡词
  海秋先生[珂谨按:即许宗衡。]伤心人别有怀抱,胸襟酝酿,非寻常文士。度越少鹤通政,[珂谨按:即王锡振。]为近词一大宗。齐名者有上元何青耜观察。[箧中词]
  ○何兆瀛词
  何先生[珂谨按:即何兆瀛。]词,抗手许海秋,齐名文苑,不虚也。但沉郁稍不逮许,而无海老枯率之失。[箧中词]
  ○陈元鼎词
  编修[珂谨按:即陈元鼎。]鸳鸯宜福词,艳冶缠绵。[箧中词]
  ○姚正镛词
  仲海[珂谨按:即姚正镛。]为词,思力甚刻至,才性均厚,是一作家。[箧中词]
  ○词人之词三家
  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水云楼词,[珂谨按:即蒋春霖著。]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咸丰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而晚唐两宋一唱三叹之意,则已微矣。或曰:“何以与成项并论。”应之曰:“阮亭、葆<香分>一流,为才人之词。宛邻、止庵一派,为学人之词。惟三家是词人之词。与朱厉同工异曲,其他则旁流羽翼而已。”[箧中词]
  ○丁至和词
  萍绿[珂谨按:丁至和保庵著萍绿词。]与水云齐名,胸襟未必尽同,填词甚有工力。[箧中词]
  ○赵彦俞词
  次梅[珂谨按:即赵彦俞。]六十学词,成就于鹿潭,殊有俊语。[箧中词]
  ○边浴礼词
  袖石方伯[珂谨按:即边浴礼。]填词,刻意南宋,位置在草窗、玉田间。[箧中词]
  ○龚定庵言词出于公羊
  鲁川廉访[珂谨按:即冯志沂。]官比部时,予入都游从,屡过谈艺。一日酒酣,忽谓予曰:“子乡先生龚定庵言词出于公羊,此何说也。”予曰:“龚先生发论,不必由中,好奇而已。第以意内言外之旨,亦差可传会。”鲁翁曰:“然则近代多艳词,殆出于梁乎。”盖鲁翁高文绝俗,不屑为倚声,故尊前谐语及此。[箧中词]
  ○聚红榭诗词
  闽中词人,道咸间唱和颇盛。予在闽所识,如刘赞轩、谢枚如辈,皆作手也。社集有聚红榭诗词之刻。[箧中词]
  ○顾翰词
  蒹塘先生[珂谨按:即顾翰。]倚声名家,自成馨逸。朋辈中频迦、伯夔莫能相掩。[箧中词]
  ○赵对词学苏辛
  野航[珂谨按:即赵对。]名隽之才,运思婉密而激楚,亦学苏、辛,倚声可当名家。惟以■入散曲,微茫处未免染指。佳篇不止于此,往往韵杂律疏,未能多诵。[箧中词]
  ○阳羡词流
  往年与庄仲求数乾隆以来阳羡词流,几几人握蛇珠。而董晋卿先生齐物论斋词,迄未过读,颇以为憾。仲求盛称兰石词,予亦未见方立遗书也。[箧中词]
  ○叶英华词
  梦禅居士[珂谨按:即叶英华。]有小游仙词,法驾导引一百首,托兴幽微,辞条丰蔚,谈者与樊榭老人绝句三百首并称,不愧也。[箧中词]
  ○夏玉延词
  夏玉延为郭频伽之甥,所谓山抹微云女婿也。高秀之致,欲度冰清。[箧中词]
  ○刘逢禄辑词雅
  礼部[珂谨按:即刘逢录。]经学渊源皋文、方耕两大师。易书公羊,可云卓尔。而凌云辞赋,揖让马扬。倚声之学,犹复洞究源流。尝撰词雅五卷,八十家、三百首,自叙以为“唐五代宋所传,才士名卿,闳意眇指,正变声律具矣”云云。集中词七首,亦所谓善易者不言易也。词雅一编,不知传写尚有其人否。[箧中词]
  ○张景祁词
  韵梅[珂谨按:即张丈景祁。]早饮香名,填词刻意姜张,研声寸刂律,吾党六七人,奉为导师。故山兵劫,同好晨星。乱定重见,君已摧锋落机,谢去斧藻。中年哀乐,登科已迟。又复屈承明之著作,走海国之靴板,不无黄钟瓦缶之伤。倚声日富,规制益高,乎北宋之坛宇。江东独秀,其在斯人乎。外集集古,多长篇奇制,如洞仙歌、解连环之组纟川石帚,真无缝铢衣也。[箧中词]
  ○吴唐林词
  晋壬[珂谨按:即吴唐林。]如虹之气,不屑为滴粉搓酥语,而情深一往,无愧古人。[箧中词]
  ○俞廷瑛词
  琼华室词,[珂谨按:即俞小甫师廷瑛著。]熨帖颇近陈西麓。[箧中词]
  ○徐本立撰词律拾遗
  诚庵[珂谨按:即徐本立。]撰词律拾遗,搜采极博,审音矜慎,倚声家功臣也。杜观察[珂谨按:即杜文澜。]踵武成书,校勘益密,张韵梅复正其讠为失云。[箧中词]
  ○许增词
  迈孙[珂谨按:即许丈增。]老去填词,传频伽、蒹塘本师衣钵。频年校刻古今名家词集,千金一冶。而矜慎下笔,一字未安,不欲问世。[箧中词]
  ○陈澧词
  兰甫先生,[珂谨按:即陈澧。]孙卿、仲舒之流,文而又儒。粹然大儒,不废藻咏。填词朗诣,洋洋乎会于风雅。乃使绮靡奋厉两宗,废然知反。[箧中词]
  ○词综补编与续词综
  三十年前各闽,与无锡丁君杏ぎ相识,君方纂词综补编。予告以黄霁青观察属草,已有万书,韵珊大令[珂谨按:即黄燮清。]益之搜讨。乱定以来,铅椠日出,黄氏续词综刻于汉上,丁君书刻于吴中,四十卷中著录千余人。[箧中词]
  ○羊复礼词
  辛楣[珂谨按:即羊复礼。]文采,最近齐梁,运笔倚声,寓意高秀。[箧中词]
  ○孙麟趾辑词
  嘉庆以来五六十年,南国才人,雅词日出。不仅常州流派,大都取材南宋,婉约清超,拍肩挹袖。王侍郎词综成,肤语未濯,而名手以隐秀相尚者,不为所掩。吴人孙麟趾月坡,掉鞅词坛,往往有汐社遗风。分题唱和,不欲为筝琶俗响。尝举樊榭、蠡槎、枚庵、人、频伽、小竹、稚圭为七家词选五十五篇,以示揭橥。复辑词综以后作者,撰绝妙近词。去取矜慎,殆可继踵草窗,冲澹幽微,如读中唐七言诗。[箧中词]
  ○杨葆光词
  古酝[珂谨按:即杨丈葆光著苏词录。]老困场屋,仕宦不进,豪情古意,寓于诗文。集中沁园春咏帐四阕,寓言身世,倜傥权奇。[箧中词]
  ○潘鸿词
  凤洲[珂谨按:即潘前辈丈鸿。]逸才微尚,洞明流变,文心诗品,唾地成珠。然而江东兵法,固未肯竟学也。[箧中词]
  ○苏谦与王锡振词
  桂林山水奇丽,唐画宋词之境。苏君[珂谨按:即苏谦]超超,非少鹤丈[珂谨按:即王锡振。]所能掩,亦不负灵区矣。后起有王幼遐、况夔笙,宫商举应,伶翟争传已。[箧中词]
  ○王鹏运词
  袖墨词[珂谨按:即王幼遐前辈鹏运著。]千辟万灌,几无炉锤之述,一时无两。[箧中词]
  ○薇省同声集
  往者,阳湖张仲远,叙绿嘉庆词人为同声集,以继宛陵词选。深美闳约之旨未坠,而佻巧奋末者自熄。顾有以平钝雷同相訾者。近岁中书诸君子,有薇省同声集,作者四人。人各有格,而襟抱同栖于大雅。幼遐精,夔笙隐秀,将冶南北宋而一之,正恐前贤畏后生也。[箧中词]
  ○粤三家词
  岭南文学,流派最正,近代诗家张黎大宗,余韵相禅。填词有陈兰甫先生,文儒蔚起,导扬正声。叶南雪为春兰,沈伯眉为秋菊,婆娑二老,并秀一时。约梁君将合二集,益以寓贤汪玉泉,为粤三家词云。[箧中词]
  ○沈昌宇词
  子佩[珂谨按:即沈昌宇。]才人失职,傺不平,身世多感,托诸倚声,填词百篇,皆商声也。[箧中词]
  ○程颂万词
  湘社词人,齐驱掉鞅,子大[珂谨按:即程丈颂万。]芳兰竟体,骚雅★★。[箧中词]
  ○王廷鼎与三多词
  梦薇[珂谨按:即王廷鼎。]通经稽古,发为高文。填词未尝专诣,而骚怨所激,顿折沉扬,颇近晚宋。六桥都尉,[珂谨按:即三副都统多。]学于梦薇,倚声乃冰寒于水。[箧中词]
  ○刘炳照词
  集[珂谨按:即留云借月词。]中强意熨帖,情文相生,完篇雅制,美不胜录。光珊[珂谨按:即刘丈炳照。]自道,有轨循姜、史,制规秦、柳,源溯冯、韦语,既摅心得,亦表正宗,庶乎不愧。[箧中词]
  同心间,吾师促修谭先生,以词名于世,与丹徒庄中白先生或齐名,称谭庄。所著曰复堂词,学者宗之,称之曰复堂先生。时犹未尽知王佑遐、郑叔问、朱古微、况夔笙四先生也。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篡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师归道山久矣,木坏山颓,吾将安仰。今付梓,校诵三复,掩卷泫然。乙丑[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弟子徐珂谨识于上海寓庐。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17 12:55:00 [只看该作者]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举人。屡赴进士试不第。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又历任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知县。后去官归隐,锐意著述。晚年受张之洞邀请,主讲经心书院,年余辞归。
  谭献治学勤苦,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读书日有程课,凡所论著,隐括于所为日记"(《清史稿·谭廷献传》)。二十五、六岁后,潜心经学,倾向今文学派,重微言大义。他的骈文,规仿六朝,高出时人,诗亦"优柔善入,恻然动人"(吴怀珍《复堂诗叙》)。但以词与词论的成就最突出。
  谭献的论词主张,本于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较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论,更趋具体。他称赞常州派兴,"而比兴渐盛"(《复堂日记》),极力推尊词体。他认为,词"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复堂词录序》),不应当视为"小道";强调词要有"寄托",自谓早年读词,即"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同前)。他选清人词为《箧中词》今集6卷,续集4卷,"以比兴为本,庶几大廓门庭,高其墙宇"(《复堂日记》),并详著其流别;又曾评点周济《词辨》,皆意在阐发自己的论词主张,影响甚大。叶恭绰说他"开近三十年之风尚"(《广箧中词》)。
  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如〔青门引〕"人去阑干静"、〔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以及〔临江仙〕《和子珍》、〔一萼红〕《吴山》等阕,有比较鲜明的形象,凄惋沉郁,是谭词中的佳作。
  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 104阕。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全部辑录。他的词论,散见于文集、日记、《箧中词》及所评周济《词辨》中,由门人徐珂辑为《复堂词话》,有《词话丛编》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孙文光)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17 12:55:55 [只看该作者]

試論譚獻詞論中的「柔厚」說

趙國蓉

一、      前言

譚獻(1832-1901),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人。譚獻之詞論散見於文集、日記,及所纂《篋中詞》、所評周濟《詞辨》之中。至光緒二十六年,由其弟子徐珂輯成《復堂詞話》。譚獻起初鑽研於浙西詞派的朱彝尊、厲鶚及郭等人之作,後轉而師法常州詞派。譚氏亦言其論詞之宗旨為「不佞以止菴(周濟)津逮,而同有法於皋聞(張惠言)」,[1] 因此,譚氏受常州詞派的「比興」、「寄託」觀點的影響,進而提出「柔厚」的主張,雖然此說並無完整之理論體系,亦未闡釋詳細。然而此說卻是譚獻詞論中的核心觀點,對推闡常州詞派之詞學有承先啟後之功。故本文欲就「柔厚」說之意義、表現方式,及關於此說之實際批評部分作一探討,以期使譚氏此說能有較具體之呈現。

二、      「柔厚」說之意義及表現方式

由於譚獻的詞學觀是上承常州詞派之餘緒,故其諸多主張是來自於該派之影響,如該派張惠言及周濟所提倡的「比興」及「寄託」的觀念,譚獻也有進一步的發揮,而「柔厚」觀點,正是繼承了常州詞派而提出的說法。關於此說之資料主要來自於《篋中詞》、評周濟《詞辨》中所作的批語、及日記、序跋中,由於譚獻並未對於這個觀點作出明確解釋,因此,以下根據其著作中的相關材料進行分析。

(一)「柔厚」說之意義:

譚獻在《篋中詞》及《詞辨》之評論中,以「柔厚」二字論詞甚多。如《復堂日記.庚午》云:

南宋人詞,情語不如景語,而融法使才,高者亦有合於柔厚之旨。[2]

又如《篋中詞》云:

予初事倚聲,頗以頻伽名雋,樂於風詠,繼而微窺柔厚之旨,乃覺頻伽之薄,又以詞尚深澀而頻伽滑矣。後來辨之。[3]

又如〈詞辨跋〉云:

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論小異,大抵周氏所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折衷柔厚則同。[4]

又如《詞辨》卷上評北宋詞人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一詞為:

所謂柔厚在此。[5]

評南宋詞人周密〈解語花〉「暗絲□蝶」云:

柔厚至此,豈非風詩之遺。[6]

由以上所臚列的原典中,可知譚獻對於「柔厚」之觀點十分重視。而由上述資料所言,雖無法得知「柔厚」說之明確解釋,但是卻可看出他對於淺薄、深澀之詞的反對,以「柔厚」來矯正詞作中「情語不如景語」之弊,及重視「風詩」之傳統。而學者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皆以為「柔厚」是「溫柔敦厚」之省稱。如林玫儀在《晚清詞論研究》所言:

所謂「柔厚」,就是溫柔敦厚的省稱,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曾說詞與「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相近,上媲風騷,向來就是常州詞派的家法,詩教溫柔敦厚,楚騷忠愛纏綿;譚氏拈出「柔厚」二字以為論的標準,顯然有心更進一步表明詞應以風騷為本旨。[7]

而方智範等人所著《中國詞學批評史》中認為:

柔厚即溫柔敦厚,正包含著以理節情的意思,要求主觀感情態度有所節制,不慍不火,反對感情傾向的強烈鮮明,排斥「獷氣」、「盛氣」。…評周密〈解語花〉謂「柔厚至此,豈非風詩之遺」以及用「溫厚」、「忠厚」等「柔厚」同義詞評價詞作,多包含著在作品的立意和情感表達上符合儒家中庸之道。[8]

對於「柔厚」之定義,上述皆解釋為「溫柔敦厚」,至於此說之性質則歸之於常州詞派所強調的比興之義,風騷之旨,及儒家詩教或以理節情之要求。

細究援引「溫柔敦厚」來解釋「柔厚」說的看法,主要是從字面上的連繫而來,認為「柔厚」為「溫柔敦厚」之省稱。至於「溫柔敦厚」一說是源於《禮記.經解》中的「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9] 這句話是漢儒對於孔子對於詩教之解釋,但卻託於孔子之語,[10] 但基本上仍是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至於詩論所提出的「溫柔敦厚」各代皆有提出相關的論點,但大抵以委婉蘊藉或美刺功能等等。至於詞論中的「柔厚」和經學及詩論中的「溫柔敦厚」是否完全相合,仍是值得探討之處。

事實上,清代以來的許多詞論家已有許多提倡「尊體」之說,也就是把詞體之地位等同於其他的文學類型,因此在詞論中也有將詩論中的若干觀點加入討論,因此向常州詞派的上溯「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及「風詩之旨」的說法,也就屢見不鮮。這樣之作法並不是力求將詞之面貌完全等同於詩經及詩,而詞體自有和其他文類不同之處,借助詩論中的若干觀念,其目的實是要強化其不足之處。因此,詞所說的「柔厚」和詩所言之「溫柔敦厚」未必完全相合。

而觀察譚獻中所提出的「柔厚」的相關資料中,和詩教意旨相近者,如《篋中詞》中評陳澧〈甘州〉為「柔厚衷於詩教」。[11] 所謂「柔厚衷於詩教」和,並不是將柔厚完全等同於詩教,而是將詩教之觀念,作為柔厚的要求或標準。而深究此說之本質是受到常州詞派的影響,如張惠言提倡的「比興」、「寄託」,要求詞體必須合於「低迴要眇」,反對「放浪通脫之言」,[12] 和周濟論詞提出的「醞釀」、「含蓄」、「和婉」和「渾厚」等要求相近。因此,譚獻對於託興幽微、興寄遙深、比興兼備的作品也就格外重視,對於浙西派末流的清疏和陽羨派的粗率,則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經由以上之敘述,可知譚獻所提出之「柔厚」是期望透過上溯詩經、楚辭及詩論中的「比興」、「溫柔敦厚」以使詞作能夠展現意內言外、感物而發、緣情造端之特質。因此,就詞體而言,譚獻將詩教及詩論之觀點作為「柔厚」的借鑒對象,至於在作法上是同於常州詞派的「比興」、「寄託」的標準。

(二)「柔厚」說之表現方式:

譚獻在創作方面的闡釋並不多見,亦未詳析「柔厚」觀點究竟要運用何種途徑來表現,故僅能由其詞論觀點中,略舉其重要創作觀念來說明。

1.運用比興、寄託之法:

譚氏對於填詞的方法,很重視比興、寄託。其〈蒿庵詞序〉中:「夫神之所宰,機之所抽,心之所游,境之所構,身之所接,立之所窮,孰能無可寄託哉?」[13] 此語可知譚氏重視寄託。〈笙月詞序〉又云:「按譜填詞豈云小技,子夜讀曲之變勞人思婦之遺,致兼情文,雅備比興。世有作者,前無古人,庶尚友夫風騷,乃吐音於令慢,溺志閨惟之內,應求尊俎之閒,刻劃微物,以夸多雕琢曼辭以取悅閎達大雅,蓋無取焉。」[14] 及〈復堂詞錄序〉云:「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言思擬議之窮,而喜怒哀樂之相發。嚮之未有得於詩者,今遂有得於詞。」[15] 此語為重視比興之語。由上述可知譚氏在創作上強調「比興」與「寄託」之法。因為以此法填詞,可凸顯詞體委婉、含蓄的特色,作品之內涵也會更為深刻。但是也有值得注意之處:

常州詞派,不善學之,入於平鈍廓落,當求其用意深雋處。[16]

可知學習常州詞派若不得其法,則會失於「平鈍廓落」,所以譚獻以為當在意涵方面求深雋。此外,譚獻在《復堂日記.庚午》云:

南宋人詞,情語不如景語,而融法使才,高者亦有合於柔厚之旨。[17]

譚氏認為南宋詞在描寫景物方面優於抒情,但是其觀點是推崇寓情於景、託物言志之作,雖然「情語不如景語」,但只要抒寫得法,仍然符合柔厚之旨。

2.作者之修養:

除了對創作方法之掌握,也必須要創作者具備某些條件配合。如其評許宗衡詞云:「海秋先生,傷心人別有懷抱,胸襟醞釀,非尋常文士。」[18] 及評姚正鏞詞云:「仲海為詞,思力甚刻至,才性均厚,是一作家。」[19] 均是就作者而評論的。由以上可知譚獻以作品先天之思力、才性、胸襟;再加上後天之處境配合,才能營造深厚之意蘊,與高遠之韻致。

經由以上之敘述,可知表現「柔厚」之途徑,是透過比興、寄託之法,將詞展現出含蓄蘊藉、意內言外之特質。此外作者的才思、襟懷與遭遇亦是成就「柔厚」不可或缺之部分。

三、      「柔厚」說之實際批評

在實際批評方面,自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說後,[20] 及至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21] 說明鑑賞者必須要先博觀,培養足夠之識見,才有能力鑑賞作品。此外,又提出「六觀」作為批評的客觀標準:「是以將閱之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22] 六觀包括了評鑑內容和形式上的標準。而《文心雕龍》已具備完整的鑑賞批評之理論。至於譚獻的「柔厚」說之實際批評,以下分別就其批評角度與標準及其批評要點部分進一步分析。

(一)批評之對象及標準:

譚獻詞論之實際批評主要是其《篋中詞》及評《詞辨》的批語中,而這兩本著作所評騭之對象,在《詞辨》中主要是唐、五代至宋之詞作,而《篋中詞》則是針對清代詞人及作品進行評論。由於《篋中詞》是譚獻所選,因此其中也包含了他的選詞標準和對於各詞派及詞人的看法,至於依據周濟《詞辨》所進行的評論,基本上對於周濟所之選詞的批語,基本上是持正面的評價。

1. 選詞標準:

譚獻纂有《篋中詞》五卷,續編一卷。收錄詞人二百零九家,詞作五百九十餘首。在《復堂日記.戊辰》中則說明其擬選《篋中詞》之態度:

閱蔣鹿潭水雲樓詞,婉約深至,時造虛渾,要為第一流矣。閱項蓮生憶雲詞,篇旨清峻,託體甚高,一掃浙中喘膩破碎之習。蓮生仰窺北宋,而天賦殊近南唐。丁稿一卷,遍和五代詞,合者果無愧色。有明以來,詞家斷湘真第一,飲水次之。其年、竹垞、樊榭、頻伽,尚非上乘。近擬篋中詞,上自飲水,下自水雲。中間陳、朱、厲、郭、皋文、翰風、枚庵、稚圭、蓮生諸家,千金一冶,殊呻共吟,以表填詞正變,無取刻畫二窗,皮傅姜、張也。[23]

可知譚獻所選之詞人,遍及清代詞壇重要作家,對於陳、朱、厲、郭等人之作雖未給予很高的評價,但仍選擇一些較為優秀的作品編入其中。

此外,在《復堂日記.壬午》中則是表明了「選言尤雅,以比興為本」之標準:

自杭州借高白叔藏歷代詩餘來,排日閱之,將以補詞綜未備。如袁去華、韓淲,竹垞所未見者具在。予欲訂篋中詞全本,今年當首定之。選言尤雅,以比興為本,庶幾大廓門庭,高其牆宇。[24]

而在《復堂日記.丙子》中更揭示了:「予欲選篋中詞,以衍張茗柯、周介存之學。」的觀點。因此,由以上可知譚獻本於常州詞派之觀點,對於合以比興、寄託的「柔厚」之作,均給予高度之評價。

因此,《篋中詞》中也特別重視「托興幽微」、「興寄遙深」、「比興兼備」的作品。如評莊棫詞云:

碧山、白雲之調,屈原、宋玉之心,興寄百端,望古遙集,止菴所謂能出者也。予錄《篋中詞》終以中白,非徒齊名之標榜,同聲喁於,亦以比興柔厚之旨,相贈處者二十年。向序其詞有曰:閨中之思,靈均之遺則,動於哀愉而不能已。[25]

譚獻在此把「碧山、白雲之調」,同「屈原、宋玉之心」、「比興柔厚之旨」聯繫起來,說明了詞抒情敘事、反映生活之特點,和國風、楚騷的「溫柔敦厚」、「怨而不怒」之原則相近似。

2.對於各詞派的看法:

譚獻在《復堂日記.丙子》中認為:「故以浙派洗明代淫漫之陋,而流為江湖。以常派挽朱、厲、吳、郭佻染餖飣之失,而流於學究。」[26] 以為浙西詞派雖一改明代「淫漫之陋」,但是浙派末流卻流於淺薄平庸的現象,而常州詞派又力矯浙派之失,但又流於學究之氣。此語是以持平之語兼論兩派之失,但譚氏雖初由浙派入手,後轉學常派,是因為浙派有許多讓他不認同的缺失。如:「浙派為人詬病,由其以姜、張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27] 又云:「《樂府補題》別有懷抱,後來巧構形似之言,漸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辭其過。」[28] 除了對於浙派之批評外,也對於陳維崧及陽羨詞人頗有微詞。其評陳維崧為「陳厭其率」,[29]此外對於陽羨末流之詞亦不表認同。

經由以上之敘述,可知譚獻之選詞標準對於合於「柔厚」的作品是給予高度評價的,對於浙西、陽羨之詞雖亦選錄其中之佳作,但仍不時透露出貶意。

(二)批評要點:

譚獻詞論中關於「柔厚」的觀點,除對於周濟的「正變」說,有不同之說法之外;對於詞作之批語亦顯示他出崇尚溫厚蘊藉,忌淺薄、粗率之看法。

1.論詞之正變與「柔厚」的關係:

譚獻〈詞辨跋〉中云:「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論小異,大抵周氏所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折衷柔厚則同。」[30] 此為譚氏在評周濟《詞辨》時,明確指出和周氏的「持論小異」在於「大抵周氏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在周濟《詞辨》中,卷一有溫庭筠、韋莊等十七位詞人,在〈詞辨序〉中周濟評為「蘊藉深厚,而才豔思力,各騁一途。」此即是周氏所謂之「正」。而卷二的李煜、孟昶等十五位詞人,並在序中稱為「南唐後主以下,雖駿快馳騖,豪宕感激,稍稍漓矣。然猶皆委曲以致其情,未有亢厲剽悍之習,抑亦正聲之次也。」也就是此十五家詞,或有淺露澆薄之處,但仍「委曲以致其情」,避免了「亢厲剽悍」之現象,因此周濟視之為正聲之次,也就是「變體」或「別格」。[31] 而譚獻以為就算是周濟所謂的「變體」,若合乎「柔厚」亦可說為正體,因此譚氏對於詞分正變的觀念,並無刻意劃分為兩種。只要內容深刻、抒寫得法,譚獻仍會給予認同。

2.詞以蘊藉和婉為上:

譚獻的所言之「柔厚」,所重視的是詞應蘊藉含蓄、和婉渾厚。因此,他對於合乎這樣要求的詞作,皆給予正面的評價。通常此類之作品所運用的方式不離譚氏所認同的「比興」、「寄託」之法。至於譚氏運用「柔厚」觀點評鑑詞作者,如《詞辨》中譚獻評馮延巳〈蝶戀花〉「六曲闌干偎碧樹」詞為:

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所謂有寄託入、無寄託出也。[32]

此詞上片「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燕子雙飛去。」為描寫客觀景物。下片「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由景物之描寫中,引發作者的情緒。譚獻認為馮延巳將景物之刻劃入微外,還能運用寄託之法而不落痕跡,符合其「柔厚」之道。

又評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為:「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所謂柔厚在此。」[33] 此詞為其懷念歌女小蘋之作,在內容上主要是對於過去歡樂生活之追憶,風格深婉蘊藉。而譚獻認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二句,乃「名句千古,不能有二。」雖此二句,來自五代翁宏的〈宮詞〉,但此詞能夠借鑒得當,使通篇圓融完整,故譚氏以為此和婉、蘊藉之特點正為「柔厚」之所在。此外,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詞為:

稼軒心胸,發其才氣,改之而下則獷。何嘗不和婉。[34]

雖然譚獻對於過於粗豪之作品,不表贊同。但對於辛棄疾此首〈青玉案〉溫和委婉的描寫方式,仍給予高度之評價。在《復堂日記.己丑》中評俞小甫詞為:

俞小甫璚華室詞,雅令夷婉,望而知其深於詞者,無膩碎之習,有繁會之音。[35]

此處為稱許余小甫之詞圓融和婉,無膩碎之習。

而在《篋中詞》的品評方面,如其評葉英華詞:

夢禪居士有小游仙詞,法駕導引一百首,託興幽微,辭條豐蔚,談者與樊榭老人絕句三百首並稱,不愧也。[36]

此稱許葉英華之詞合於比興、詞意幽微,且文辭豐富、華美。又評儲徵甲〈洞仙歌〉「梅天過了」為:「溫厚陫惻。」[37]等。可見譚氏在作品的語辭結構中重視詞意表達的含蓄委婉、意內言外不直接陳述的方式,因此,作品中對於現實世界也有若干程度的距離。

3.對於浙西、陽羨詞人的評價:

譚獻的詞評中,批判的較為強烈者,當屬浙西、陽羨詞派之詞人。雖然兩派的代表朱彝尊、陳維崧的作品仍有可觀之處,但學習兩派的許多詞人卻無二人之才思、筆力。因此,往往其末流發生了不少弊病。如《篋中詞》所評的陳維崧、朱彝尊之詞為:

錫□、其年出,而本朝詞派始成。顧朱傷於碎,陳厭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漸變。鍚□情深,其年筆重,固後人所難到。嘉慶以前,為二家所牢籠者,十居七八。[38]

其中已指出朱彝尊、陳維崧亦有不可避免的缺失,但兩派之勢力在嘉慶以前仍然是兩個最重要的詞派。因此,譚獻有見於此,認為兩派的「碎」與「率」皆不足取,惟有循常州詞派的觀點,才能匡正厥失。又如評浙西詞人厲鶚之詞為:

太鴻思力可到清真,苦為玉田所累。填詞至太鴻,真可分中仙、夢窗之席,世人爭賞其餖飣窳弱之作,所謂微之識碔砆也。樂府補題,別有懷抱。後來巧構形似之言,漸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辭其過。浙派為人詬病,由其以姜張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錄乾隆以來慎取之。[39]

又如評浙西詞人郭頻伽之詞為:

南宋詞弊,瑣屑餖飣。朱厲二家,學之者流為寒乞。枚庵高朗,頻伽清疏,浙派為之一變。而郭詞則疏俊少年尤喜之。予初事倚聲,頗以頻伽名雋,樂於風詠,繼而微窺柔厚之旨,乃覺頻伽之薄,又以詞尚深澀而頻伽滑矣。後來辨之。[40]

由於浙西學南宋姜夔、張炎,力倡醇雅;陽羨學蘇辛,詞尚豪放,但若不善學之,前者將歸於推砌辭藻,後者將淪於粗率叫囂。而郭頻伽是浙西詞人,因此其詞作譚獻認為仍失於「薄」與「深澀」,不合於「柔厚」之旨。

由以上所列舉的馮延巳、晏幾道、余小甫、葉英華之詞作,皆合於和婉、溫厚、蘊藉之旨。而在《篋中詞》中則是以較強烈之態度批判了清代的朱、陳、厲、郭等人之詞作。可知「柔厚」說之觀點,在形式上是忌諱堆砌辭藻、使用不當字詞,在創作意圖則力求感物而發、緣情造端。在語意方面則以委婉曲折的方式表現。

四、      結語

經由以上論述可知,譚獻「柔厚」之主張,所要求的是詞作必須合乎和婉、含蓄、蘊藉及溫厚之特色,而譚氏強調「柔厚」之觀點時,屢次藉《詩經》及詩教之「溫柔敦厚」的觀點來說明,故在「柔厚」之本質上,是遠祧《詩經》之傳統的。而在清代詞壇中,譚氏受到常州詞派張惠言、及周濟之詞學觀點的影響甚多,因此譚氏在其詞學論者中屢次強調常派比興、寄託法之重要性。此外,在其創作觀點的部分,譚氏認為「柔厚」之旨可運用比興、寄託之法,在創作主體方面須加強先天之思力、才性、胸襟,與後天境遇之配合。在實際批評部分,其選詞及評詞之標準,則是對於合乎溫婉和厚、含蓄蘊藉之特點的詞作,給予高度之評價,而本諸「柔厚」觀點,對於陳、朱、厲、郭的直率、淺薄及深澀之失加以批判。

因此,譚氏此說除上承常州詞派之理論,亦「開近三十年之風尚」,[41] 因此在清代詞壇自有其關鍵意義與重要性。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17 12:56:46 [只看该作者]

譚獻詞學發微

姚 振 黎*

摘要

近代詞壇,繼清代前、中期,一破元、明冷寂局面而「中興」之後,揚波逐流,湧現出中國詞學史上最後一個高潮。當龔自珍「能為飛仙劍客之語」《復堂詞話》以填詞後,鄧廷楨、蔣春霖、譚獻、莊棫及「清末四大詞人」王鵬運、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等名家輩出,詞話、詞譜、詞選……相繼問世,在詞學的理論總結與整理考訂方面,都有相當成績。其中譚獻的《復堂詞話》、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及馮煦所輯的《宋六十一名家詞選》、王鵬運校刊的《四印齋所刻詞》、朱祖謀編校的《彊村叢書》等都名重一時,影響較大。這些編著大都沿常州詞派,再做若干發展與折衷。其中又以譚獻推衍常州派詞學理論,並揚長矯弊、擇善而從,提高清詞意境格調,重振清代詞風,振響於近代詞壇,下開清末詞家之風氣,在詞學上獨探本源,兼窮蘊奧,轉移風會,於同、光之世處於領袖地位;在當時詞壇上享有盛名,堪稱「常州派後勁」。

本文探究譚獻詞學[1],包括:復堂詞論之時代背景、淵源、詞學理論、創作要領、著作鑑賞及其影響。

本文寫作方法,務使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合一,是故包括「理論」、「創作」與「鑑賞」三項,同時以分析、比較、歸納、演繹諸方法,蘄欲達成探究譚獻詞學是非利病所在,進而去短擷長,以期有利於詞學之創作與鑑賞。

關鍵詞

譚獻、詞學、《復堂詞話》、《篋中詞》、常州詞派

Tan Hsien’s Study of Tsyr Poetry

Yao, Chen-Li

Professor, Ching Yun University

chenliyao@cyu.edu.tw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syr poetry in the late Ching era w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Ching eras.  This represented a change from the Yuan and Ming eras where tsyr poetry research had not taken place.  

       One of these researchers was Tan Hsien, who developed the Chang-chow school of thought, promoted the artistic style of Ching tsyr poetry, and caused a revival of this poetry, and which influenced late Ching tsyr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paper combin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research.  Therefore, it includes theory, creative works,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se works.  At the same time, it adopts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comparison,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he goal is to find out the unique aspects as well as the weaknesses of Tan Hsien’s research.  It is the hope of this author to supplement areas of weaknesses in Tan Hsien’s research.  

Key words

Tan Hsien, tsyr poetry, literary criticism

       譚獻(1830-1901),原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於清道光十年,卒於光緒二十七年。幼年孤貧,少學詩,後又學詞,同治六年(1867)中舉,屢應進士試不第。曾入福建學使徐樹藩幕,歷任浙江秀水縣教諭,安徽歙縣、全椒、合肥、宿松等縣知縣。後辭官歸里,銳意著述。晚年應張之洞之請,主講湖北經心書院,年餘,辭歸。

自謂「獻十五而學詩,二十二……乃始為詞,……年至五十,其見始定。」[2]其詞作委婉蘊藉,多傷感之情。門人徐珂跋《復堂詞話》云:「先生以詞名於世;與丹徒莊中白先生棫齊名,稱『譚莊』。」治詞學「尊倍張皋文、周保緒先正之言。」[3]數十年「銳意為之」。

       譚獻於詩學、詞學、經學皆有成就,尤以詞學最為傑出。其詞學宗主張惠言、周濟等人所創導之常州詞派,又推重常州詞派,極力尊詞體,以「詞為詩餘,非徒詩之餘,而樂府之餘也。」「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潔行芳,而後洋洋乎會於風雅。」「大旨近雅」,「殆雅之變」,「其為體,固不必與莊語也,而後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4]於清代詞學理論貢獻頗多。著有《復堂類集》、《復堂詩錄》、《復堂文錄》、《復堂日記初錄》。《復堂詞》存詞一百四十六首。其論詞文字由弟子徐珂輯錄成《復堂詞話》,流傳遂廣。葉恭綽云:「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緒,力尊詞體,上溯風騷,詞之門庭,緣是益廓,遂開近三十年之風尚。」[5]為常州派重要理論家之一。[6]

壹、譚獻詞論之時代背景

一、政治因素

(一)內因

       乾、嘉以前,清朝以入主中國為時不久,欲遏止漢人反清排滿,故實行軟硬兼施政策;對漢人箝制與安撫並陳,高壓圍堵與懷柔利誘兼顧。此一政策見諸學術界,即是一方大興文字獄,一方提倡文學、表彰儒術。是故雍正年間,作詩、選文、論史、注經,動輒獲罪;[7]乾隆年間,詩詞及字書之獄,均被比附妖言悖逆,或棄於市,或治其罪,而四庫之開館,可謂較大興文字獄更積極有效遏止漢人「反清排滿」;蓋以四庫開館為防範於前,而大興文字獄乃懲懾於後。郭伯恭曰:

蓋高宗遠鑒於明末述作、關於遼事者之眾多,近察於漢人之反清觀念深植於社會,於是乃藉「弘獎風流」「嘉惠後學」為名,一方面延攬人才,編纂《四庫》,使其耗精敝神於尋行數墨之中,以安其反側;一方面藉收書之機會,盡力搜集漢人數千年以來之典籍,凡不如己意者,悉使之淪為灰燼。此高宗編纂《四庫全書》之唯一政治作用也。[8]

四庫開館係以弘獎學術、提倡文學為標的,實則為箝制思想、安定反側。在此風氣下,步入「較漆簡、定遺經。」[9]正謬誤、補闕遺;標榜漢學、排斥宋學之路乃是必然。王易有言:

史館詞科,士悉歸於羈縶;文獄書禁,氣則被其摧殘。由是好學者入於鑿險縋幽;而能文者逃於吟風弄月。成績雖異,避患則同。[10]

王士禛〈秋柳詩〉於嘉慶初年被追劾[11],洪亮吉上書痛陳時事被流放伊犁[12],俱見當時文網之密。康熙時,文網大彰,迨乾、嘉之際,復又加厲,搦管操觚之士,遂重漢儒考據,而憚宋儒鬯言義理、發表議論。[13]

       且清朝皇帝獎勵文學、牢籠士子,僅就詞學而論,康熙《欽定詞譜》、《御選歷代詩餘》,已富鼓勵作用,足開清代詞學風氣之先。

(二)外緣

       乾、嘉時期為清朝由盛而衰之關鍵,是時雖國勢號稱極盛,實則已趨向衰落,接近強弩之末。迨乎嘉慶以後,內亂外患紛至沓來,以內亂為例,苗疆之變、川楚白蓮教及幾輔天理教之變、以至太平天國崛起,均使清廷疲於應付,譚獻二十餘歲「始為詞」之時,太平天國起;就外患言,鴉片戰爭以致與英國訂立〈南京條約〉,發生於譚獻九歲時。繼而英法聯軍進師京津、俄國侵略東北邊疆,並列強企圖瓜分中國。外患接踵而至,使清廷束手無策,誠如朱希祖所云:

乾隆嘉慶之際,考據之學為極盛時期,一時聰明才智之士,既多專治古學,不問時事;於是政治經濟,無正直指導之人,貪庸當道,亂階由是醞釀。迨道光咸豐,遂一敗而不可收拾![14]

於此情況下,搦管弄文之士,既怕文網嚴密,復憂時事艱難,因此深曲其言、隱約其辭。[15]於此環境,有助於常州詞派「寄託說」之產生。念述有謂:

張惠言在嘉慶二年開始提出「意內言外」的微言,周濟隨後標榜「感慨所寄」的詞史,正是清代文學受了數十年之久的壓抑迫害之後,隨著歷史變動,乘時以發的曲折表現。[16]

誠如譚獻〈古詩錄序〉所云:

島夷索虜,兵革相尋,天下因之鼎沸,民命幾欲勦絕,雖春秋記載弒君滅國,有其過之。[17]

外被動盪不安之時局所刺激,復以個人學識志趣,《清史稿.本傳》謂復堂「少負志節,通知時事,國家政制典禮,能講求其義。治經必求西漢諸儒微言大義。」其治經重今文經學,好言天下治亂得失,故其日記所列師儒表中,首將近代講求微言大義之公羊派莊存與、龔自珍、魏源等列為「絕學門」,推崇備至。論詩重時代特徵,以為「世盛則草野皆和平之音,世亂則衣冠皆噍殺之音。」[18]此一精神乃張惠言所論「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之延續,亦傳承常州派之文學主張:直接或間接反映清代統治沒落,應在文學上恢復表現之重要意義。

二、社會環境

(一)  詞學復受重視

毛奇齡《西河詞話》以詞被視為小道,專供抒情、酬唱之用,故適於歌筵命筆、酒座分題,或宜於天涯悵遠、客館傷離,唯不能登大雅之堂。然此一觀念,於康熙、雍正之時,卻適用於清廷與時代所需。

蓋乾隆以前,文網大張,文士為求自保,致浙派冶音鍊字之學風靡大江南北,復以康熙《欽定詞譜》、《御選歷代詩餘》行世,而乾隆、嘉慶均善詞章,時與臣下酬唱,直接或間接鼓勵社會致力於詞章研習之風。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如朱筠、朱珪兄弟賞識江浙文士,阮元大開壇坫、講掖後進並重構曝書亭,又彼時經師鴻儒亦偶為小詞,皆使被視為小道之詞學,漸受重視。

       且明清之交,詞集與詞學論著既鮮少刊行、流傳,而刊行、流傳之《花間》、《草堂》、《嘯餘譜》等復訛誤失審;乖違誤人者多,精當可取者少。[19]而康熙之後,別集、選集、詞韻、詞話等如雨後春筍,相繼問世,非僅數量多,且內容亦遠較前人精審謹嚴,詞學復受重視,由諸多事例可證知。

(二)江浙學風特盛

晚清詞風興盛,雖與皇帝提倡文學不無關係,然值得注意者,凡此詞學著述,作者幾乎均為江南、兩浙地方人。

清代學者之眾,首推江蘇省,幾占全國三分之一,第二為浙江省,第三為安徽省,故梁任公曰:清代學術幾為江浙皖三省獨占。[20]江浙學風之盛,由是可見一斑。是故乾隆於四庫開館初期,查禁明末清初「罔顧名義、顯悖王章」之書籍時,其所下諭旨中時常提及江浙:

江浙為文物所聚,藏書之家,售書之肆,皆倍於他省。[21]

李兆洛〈小湖詩鈔序〉亦謂:

余每憶三十年前吾鄉風俗之美,物力之豐,家有中人產以上,輒亹然向學,子弟之才美可造者,必延名師而教之。

民風既是「亹然向學」,且清兵入關時,江浙為南明根據地,故清廷入主中國後,大興文字獄以壓制反動,復獎勵仕進,提倡文學、表彰儒術以牢籠士子,[22]於此地尤甚。如《重修安徽通志.學校志》記載:乾嘉年間,屢增三吳兩浙童生學額,即為明顯之例。是知古文之桐城派、陽湖派,詞之浙派、陽羨派、常州派均源自於此地,未始不與興盛學風有關。

       江浙文風既然素盛,[23]文人士子大多俯首帖耳,埋首訂史考經者,成為經師與樸學家;從事浮豔之詞者,以詩詞為敲門磚,歌詠太平,浙派詞風於焉形成。[24]

三、文學思潮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二.詩體代降條》曰:「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辭,楚辭之不能不降而漢賦,魏晉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勢也。」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文學代有偏勝;繼唐詩、宋詞、元雜劇與散曲,詞家大量減少,雖仍有少數,如:薩都剌寫出〈登石頭城〉之佳篇,唯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元代尚曲,曲愈工而詞愈晦。」「元詞日就衰靡,愈趨愈下。」況周頤《蕙風詞話》亦謂:「詞衰於元」。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又曰: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已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白雨齋詞話》又謂:「詞至於明,而詞亡矣。」吳梅《詞學通論》稱:「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眾咸以為明詞成就不及元詞,更無論兩宋。是故,元明兩代詞學衰微,其成就無法與宋詞比擬,顯得一蹶不振。

       洎乎清代,情況出現極大變化。有清一代,人文蔚起,學術稱盛,不僅超軼元明,且遠追兩宋,媲美漢唐。二百六十八年間,於漢儒之考據、宋儒之義理、佛老之心性、歐西之曆數,既多所發明;於漢魏之辭賦、六朝之駢儷、唐宋之詩詞、元明之戲曲,亦悉多專詣。[25]就其治學方法言,則無論是古籍之訓詁、校勘、箋注、輯佚或古器物之發掘、考釋,大都能熔鑄舊說新知於一爐,以實事求是之精神,謹嚴縝密之態度以從事,是以每有突破前人、垂範後學之功。即以詞學而論,也頗有度越前修之處。自詞家與詞作數量言,清葉恭綽〈清名家詞序〉云:

余嘗論清代學術有數事超軼明代,而詞居其一。蓋詞學濫觴於唐,滋衍於五代,極於宋而剝於明,至清乃復興。朱陳導其流,沈厲振其波,二張周譚尊其體,王文鄭朱續其緒。二百八十年中,高才輩出,異曲同工,並軌揚芬,標新領異,迄於異代,猶綺餘霞。今之作者固強半在同光宣諸名家籠罩中,斯不可不謂之極盛也已。

葉恭綽又編《全清詞鈔》,並於該書後記稱:收得清人詞集近五千種,編成後,尚存三千一百九十六家,選詞八千二百六十餘首,其數量已極為可觀,然僅為清詞選本,而非清詞全部。是故,如清初選本《瑤華集》,僅收清初順治、康熙兩朝詞,已選有五百零七家,共二千四百六十七首;葉恭綽亦統計,清代詞家約為兩千人左右,且「此僅就庚辛間所見詞集,嫴搉言之,其嗣後徵集,及散見各選本者,尚不在此數。」[26]清代詞學發達興盛之狀,由此可見一斑。[27]

       眾多派別、眾多作家,有如璀璨群星,熠耀於清代詞壇。與元、明兩代相比,無論詞之創作,抑或理論,均超越前代遠甚;詞作數量,亦度越以前各朝,尤以詞學理論,顯見發達。

四、譚獻與常州詞派之關聯

       明末清初,詞壇首現陳子龍與一些愛國遺民詞作家,彼時時代背景特殊,致使渠輩詞作表現沈痛鬱塞之風。南社領袖柳亞子對《湘真集》稱道,嘗有詩句云:「平生私淑云間派,除卻《湘真》是《玉樊》[28]。」此外,朱彝尊、陳維崧各自代表浙派與陽羨派出現於清初詞壇;朱之風雅綺旎,陳之豪放雄健,均為清代詞壇增色。厲鶚承繼朱之浙派詞風,使浙派日益壯大。其後常州詞派與浙派分庭抗禮,可謂清代影響最著之詞派。常州派自張惠言、周濟,至後來之譚獻,延續迄晚清,產生影響甚鉅。

       譚獻在當時可謂一通今博古之學者,且用力於詞學頗深。據其自述,填詞始於咸豐四年(1854)館於紹興村舍時,初傾心於朱彝尊、厲鶚、郭麐等浙派大家,然未能深觀,旋又棄去。「三十而後,審其流別,乃復得先正緒言,以相啟發。」[29]其所遵奉之「先正」,即張惠言與周濟,自此,譚獻轉宗常州詞派,並以常州派傳人自許。朱祖謀〈望江南〉詞云:「皋文說,沆瀣得莊譚。感遇霜飛憐鏡子,會心衣潤費鑪煙,妙不著言詮。」《彊村語業.卷三》即謂譚獻與莊棫二人闡揚張惠言「比興說」之功。光緒四年(1878)纂錄本朝人詞作,成《篋中詞》五卷,續編一卷,收詞人二百零九家、詞作五百九十餘首,並自述編輯初衷為「以衍張茗柯、周介存之學。」[30]又曾取周濟《詞辨》所選之唐宋佳作逐首品評,成《譚評詞辨》一書,示弟子徐珂以入門津筏。光緒二十六年(1900),徐珂經譚獻同意,將其散見各書及日記中之論詞評語一百三十一則輯為一書,乃錄自〈復堂詞錄序〉、〈篋中詞敘〉、〈周氏止庵詞辨跋〉、〈復堂詞自敘〉。譚評《詞辨》、《復堂日記》及《篋中詞》等書,訂名《復堂詞話》,譚獻之主要詞學理論俱見於該書。

自周濟去世至譚獻編成《復堂詞錄》,其間相隔四十餘年。譚獻《復堂詞話》本諸「衍張、周」而「冶千金」之宗旨,對歷代詞家,包括清代詞家,予以廣泛評論。例如:譚獻繼承浙西、常州二派之說,於推尊詞體外,佐以「麗淫麗則,辨於用心。」〈篋中詞.敘〉之說,以為作者之「用心」,決定作品高下;《復堂日記.甲戌》云:「以有寄託入,以無寄託出,千古辭章之能事盡,豈獨填詞為然。」視周濟寄託說為千古文學創作之普遍法則,可謂推崇備至;《復堂日記.丙子》云:「周介存有『從有寄託入,以無寄託出』之論,然後體益尊,學益大。」

認為其說足以提升詞之地位,使詞學研究日益博大精深。然譚獻詞論仍有異乎皋文、止庵者,即以「柔厚」為例,譚獻更要求風格上之溫厚和平。[31]

       是知譚獻詞論有推衍常州派之說者,亦有獨得之見者,凡此皆使常派詞論愈益發揚光大[32],龍沐勛稱其為「常州之嫡派」[33],良有以也。

貳、譚獻詞論之學術淵源

一、世變日亟、經世致用之經學觀

凡論及清代社會,均不可能迴避一基本畫分,即以鴉片戰爭(1840)為界,

鴉片戰爭以後之清代社會,屬於中國近代史範疇。

中國近代史起於一八四○年中英鴉片戰爭,迄於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

即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之七、八十年間,涵蓋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與清亡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鴉片戰爭後,中國歷經亙古未有之變局,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生巨變,復以反對外來欺凌之愛國情緒高漲,悲壯、遒勁、激昂成為此一時期文學之主導風格。如何以詞描摹時變,傳達亂世中之情緒與感受,譚獻一生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又未嘗自外於此一中國近代思潮;《碑集傳補.卷五十一》載夏寅官〈譚獻傳〉,譚氏學術思想傾向於今文經學派,此實有脈絡可循。

       蓋清代學術,於道光年間由文字訓詁轉向經世致用;放棄以東京路數治經之傳統而提倡經世致用。經世致用就思想方法言,乃發揚今文經學之傳統,當時復興今文經學之中堅為常州學派。[34]皮錫瑞論及清代經學演變大概云:

國朝經學凡三變。國初,漢學方萌芽,皆以宋學為根柢,不分門戶,各取所長,是為漢、宋兼採之學。乾隆以後,許、鄭之學大明,治宋學者已是少。說經皆主實證,不空談義理,是為專門漢學。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義,《書》宗伏生、歐陽、夏侯,《詩》宗魯、齊、韓三家,《春秋》宗《公》、《穀》二傳。漢十四博士今文說,自魏、晉淪亡千餘年,至今日而復明。實能述伏、董之遺文,尋武、宣之絕軌。是為西漢今文之學。[35]

皮錫瑞為今文經學家,故將唐宋斷為經學之「變古時代」,認為宋學導致經學衰變,非經學傳承之正宗。其將道光年間復盛之今文經學視作取代乾、嘉漢學,乃直接復興西漢今文經學。

錢穆亦曰:「言晚清學術者,蘇州、徽州而外,首及常州。」[36]梁啟超論常州學派之源頭云:「欲知思潮之暗地推移,最要注意的是新興之常州學派。常州派有兩個源頭,一是經學,二是文學,後來漸合為一。」[37]誠為的論。關於常州學派之文學傳統,錢鍾書亦嘗簡要論述,曰:

龔定盦〈常州高材篇〉可作常州學派總序讀,於乾、嘉間吾郡人各種學問,無不提要鉤玄。論詞章則曰:「文體不甚宗韓歐」,此陽湖派古文也。又曰:「人人妙擅小樂府,爾雅哀怨聲能遒。」此常州派詩餘也。而於常州人之詩,獨付闕如。故篇中人物,與袁隨園「常州五星聚文昌」一絕所舉者,惟孫季逑一人相同,然不稱為奇才,而推其絕學。按孫氏《冶城遺集.遊隨園呈袁太史》云:「我愧千秋無第一,避公才筆去研經。」又云:「有懷知己平生語,無復才奇氣尚奇。」洪稚存《北江詩話》載所撰詩評,揚抑時輩,人系八言,惟於孫曰:「孫觀察星衍少日詩,如天仙化人,足不履地。」管緘若《韞山堂文集.卷二.漢學說》亦曰:「同里孫觀察星衍本以詩名,駸駸入古人之室,緣少通《說文》小學,忽去而說經為漢學。」定盦自言:「勿數耇耄數平輩,晚矣勿及瞻前修。」甌北、北江遂皆未掛姓名,而兩家子姪如孟慈、味辛,以年輩相接,始遭題目,其識季逑,已在季逑避去研經之時矣。然征之〈破戒草〉,則定盦瑰麗悱郁之才,未嘗無取於甌北清麗流易之體。《談藝錄》

此即說明:(一)常州學派為文之修辭特色,與宗韓歐之陽湖派詞章相近。陽湖派雖為桐城派一支,然其宗韓歐,已不似桐城派之拘謹枯淡。所謂「不甚宗韓歐」,就詞章言,「取法於六經史漢、旁及諸子雜書」為其語言特點;「散行中時時間以八字駢語」則為其寫作手法之特色。(二)常州學派之詞作,與常州詞派之詞作在創作原則上一致。常州詞派由張惠言開創,周濟承先啟後。周濟反對詞作恍惚迷離、無病呻吟,提倡詞要有「論世」功用,以為「詩有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此即要求詞須反映現實,批評現實,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此外,常州學派詩作與趙翼等人詩作之創作原則相通。蓋趙翼反對盲目崇古之詩壇偏見,強調詩隨歷史進化而發展,所謂「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論詩〉認為詩乃一代新於一代,代代相承,各領風騷,「未可以榮古虐今之見,輕為訾議也。」[38]可知常州學派「變古開放」之文學精神,與其經學上反東京傳統,而發揚西京傳統為一致。

       錢鍾書以為可作為常州學派總序一讀之〈常州高材篇〉,係龔自珍所作古體詩一首,其中對常州學派之文學源頭有所涉及外,更對常州學派所發揚之經學傳統有所說明。

乾嘉輩行能悉數,數其派別征其尤:易家人人本虞氏,  緯戶戶知何休。

由是可知常州學派在經學上所發揚之傳統為今文經學傳統,且尤精春秋公羊學,梁啟超遂謂「他們的經學是公羊家經說──用特別眼光去研究孔子的《春秋》」。[39]既知常州學派之學術源頭,其代表人物莊存與(方耕)(1719-1788)為常州學派創始人,標榜「獨得先聖微言大義於語言文字之外。」[40]摒棄乾嘉考據瑣碎之風,以復古為外衣,推行新思想。章學誠(實齋)(1738-1801)力繼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等經世派之傳統,倡言「六經皆史」,其《文史通義》被梁啟超譽為「乾嘉後思想解放之源泉」。[41]至若顏元(習齋)、李塨(剛主)之實踐主義一派,更主張學問須有益於人生,重行而不重知。譚獻於經學尊奉常州學派,偏好莊存與、述祖(葆琛)叔姪二人之學;於史學服膺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書,《復堂日記.甲子》曰:

於書客故紙中搜得章實齋先生《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殘本,狂喜與得《晉略》同。章氏之識,冠絕古今,予服膺最深。

又「盛推武進莊方耕侍郎、會稽章實齋為當代絕學。」復以為清代學術之變遷,至「顏習齋、李剛主,實踐樸學,折中六藝,為命世之儒也。」故「二十五、六以後,潛心經訓故紙,有志於微言大義。」故其順應道光以後漢學衰微、宋學復興之學術大勢,心儀並主張經世致用、關心國計民生之實踐學派。譚獻在實踐主義思想家之理論、主張影響下,亦面向現實,貼近政治,關心社會,迥異於乾、嘉學者,而有積極入世精神。

二、憂生念亂、崇先法古之文學觀

       帝國主義輪番入侵,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驟起,震動朝野,亦搖撼譚獻心靈,其對當世動亂時代之感應,遂概括為「憂生念亂」四字,從而以此作為考察歷代與當代詩詞作品內容思想之總結。例如,評價著名愛國將領鄧廷楨詞作:

然而三事大夫,憂生念亂,竟似新亭之淚,可以覘世變也。[42]

論及董士錫子、董毅詩,曰:

而憂生念亂,則不能無悲悼感憤之辭。[43]

上溯金元詩歌時,發現金元時代與當世社會特徵之相通處:

感威柄之褻越,悼征賦之繁重,上帝甚蹈,下民孔哀,予輒錄當時憂生念亂之言,以求世變之亟。[44]

凡此論點,均本諸儒家詩論之傳統政教觀,亦即譚獻所謂「詩可以觀政,可以觀化。何以明之?賢士君子,哀樂過人,以詩為史,風諭得失,陳說疾苦,而當時德禮政刑之跡,閱千載而如見。」[45]確實反映其注目時代變亂、「世變之亟」的特徵,並力圖憑藉文學作品以「崇古法先」;觀察時代風貌、審視社會政治之文學觀。

因經世與實踐之思想影響譚獻文學觀,毋寧具進步之時代意義。然進步與守舊在譚獻學術思想中,卻又並行不悖。當清季大批志士仁人努力實踐維新主張,並為之奮鬥以至犧牲時,譚獻仍熱中於闡道翼教,崇先法古。其確信「同治中興」,感嘆「今海內多事」,又宣稱「亂端漸已,承平且復。」「學人潛心大道折中禮義,為專門之著述。」[46]譚獻期待經由政治自救之方式,改變王朝衰微;自儒家傳統思想中順應世變之論點,從而將其文學觀表述為「以憂生念亂之時,寓溫厚和平之教。」[47]

三、溫厚和平、折中柔厚之詞學觀

(一)溫柔和平

       「溫厚和平之教」即儒家詩教。譚獻推崇詩教大義,首先立基於文學與政教相通之社會功能。其篤信漢儒「變風變雅」之論詩原則:

世治則可以歌詠功德,揚威烈於無窮;世亂則又托微物以極時變,風諭政教之詩,得綢繆婉篤於倫理之中。[48]

譚獻企圖以詩歌挽救世道人心,所謂「詩也者,根柢乎王政,端緒乎人心。」[49]此與常州詞派開創者以儒家詩教推尊詞體相契合。然在業已進入近代社會之中國,卻面臨挑戰。[50]

       唯細究譚獻「溫厚和平」之詩教精神,實與「憂生念亂」之時代感應有血脈相通處。蓋清代經世派知識分子欲變革社會之根本觀念傳自孔孟,至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詩教上》論及詩教之旨:「比興之旨,諷諭之義,……是以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譚獻循此而發揮詩教之義,云:

凡夫學者本末,皆有合於微言大義者也。……獻嘗服膺會稽章先生之言,曰:「詩教至廣,其用至多。」而又師其論文之旨,持以論詩,求夫辭有體要,萬變不離其宗,進退古今,以求其合,蓋干一而絀然一代政教,一時風尚則可以觀焉。世盛時草野皆和平之音,世亂則衣冠皆  噍殺之音。流連風月,奔走聲氣,雖甚繁鄙,而可觀靈長;悲悼感憤。窮蹙酸嘶,雖甚迫狹,而可識兵凶。嚴刑峻法,世變日亟,則群樂放廢,家家自以為老莊;放僻邪侈,名實不副,而不恥干進,人人自以為屈賈之數,幾相感召,如環無端,無病呻吟樂憂者,非人情耳。[51]

譚獻論詞體之性質,則源自孔子之興觀群怨,漢儒之變風變雅;蓋《毛詩.序》曰:「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在晚清「世變日亟」之時代變遷下,得以成為攄發「悲悼感憤」情感之理論依據,合於「微言大義」宗旨。譚獻據此轉而論詞之體性,謂:

愚謂詞不必無頌,而大旨近雅,於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變者歟?[52]

又以為詞體可擔負政治社會之重大功能:

其感人也尤捷,無有遠近幽深,風之使來:是故比興之義,升降之故,視詩較著,夫亦在於為之者矣。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潔行芳,而後洋洋乎會於風雅。[53]

譚獻詞學觀即源自經世致用之政治、學術思想,並以儒家詩教為基石之文學觀,引申而來。

       (二)折中柔厚

       若謂「憂生念亂,溫厚和平」為譚獻學術背景之精髓,故大力闡揚「折中柔厚」之旨,即為譚獻詞學觀之核心。譚獻以為「折中柔厚」四字,係渠從常州詞派先正處薪盡火傳推衍而來的獨得之秘:

及門徐仲可中翰,錄《詞辨》索予評估,以示矩範。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論小異:大抵周氏所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折中柔厚則同。仲可比類而觀,思過半矣。[54]

按周濟《詞辨》分正、變兩卷,[55]並未提出「折中柔厚」,譚獻則聲稱,其與周濟在正、變畫分雖有小異,而論詞之根本為「折中柔厚」則為共同處。然有「蘊藉深厚」、「歸諸中正」云云,確與周濟意思相近。且周濟於評論詞作時,亦曾以「莊雅」為本,發揮與「折中柔厚」相類之觀點,如評溫庭筠詞,曰:

飛卿醞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

評歐陽脩詞,云:

永叔詞只如無意,而沈著在和平中見。

評秦觀詞,謂:

少游最和婉醇正。

評王沂孫詞,曰:

碧山胸次恬澹,故黍離麥秀之感,只以唱嘆出之,無劍拔弩張習氣。[56]

至於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云:「問塗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又「清真渾厚,正於鉤勒處見。」[57]其所謂之「渾化」「渾厚」等說,與譚獻「柔厚」詞意相類似。

「折中柔厚」既為譚獻「寓溫厚和平之教」文學觀於詞學批評之具體化,又自道德倫理規範視之,譚獻極為強調詞乃「風詩之遺」。其解釋何為「詩餘」時,稱詞係「樂府之餘」,「樂府之官廢而四始六義之遺蕩焉泯焉。」依遵先聖「禮失而求諸野」之古訓:風詩不傳後,「生今日而求之似,不得不有取於詞矣。」[58]儒家論風詩之精神,最重「發乎情,止乎禮。」「怨而不怒。」「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要義即在以理節情,其實質則由中庸思想引申而得之道德倫理規範。譚獻所謂之「折中」,即為「中庸」之同義詞;而「柔厚」即溫柔敦厚,亦包含以理節情之意,要求主觀感情有所節制,反對態度強烈鮮明,排斥「獷氣」、「盛氣」。是故,從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裡春光好」,寫故國之思,以低回委婉之語道出抑鬱之情,譚獻評曰:

項莊舞劍,怨而不怒之義。

韋莊謂「洛陽才子他鄉老」、「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說得欲露不露,譚獻視為以理節情之最佳範例;評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末二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所謂柔厚在此。」叔原此詞抒發懷人之思,末結「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言情而措詞委婉高妙,正合先儒「思無邪」之標準,故以「柔厚」論之。其他如評清陳澧〈甘州〉謂「柔厚衷於詩教」,評周密〈解語花〉謂「柔厚至此,豈非風詩之遺。」並以「溫厚」、「忠厚」等「柔厚」之同義詞評價諸詞作,對作品立意與情感表達之要求,須符合儒家中庸之道。反觀清代詞壇,陽羨派難免「狂呼叫囂,以為慷慨」之病,浙派起而矯其弊,然又易落入平庸;「叫囂」與「平庸」,均有違柔厚之審美原則。譚獻謂此為「薄」與「滑」;乃「柔厚」之反義與對立。其曰:

予初事倚聲,頗以頻伽(郭麐)名雋,樂於風詠;繼而微窺柔厚之旨,乃覺頻伽之薄。又以詞尚深澀,而頻伽滑矣。後來辨之。[59]

譚獻好友莊棫(中白)為《復堂集》作序,亦以為「風詩」體現儒家詩教之典範,曰:

自古詞章,皆關比興;斯義不明,體制遂舛。狂呼叫囂,以為慷慨,矯其弊者,流為平庸。風詩之義,亦云渺矣。

譚獻與莊棫「以比興柔厚之旨相贈處者二十年」,對莊棫「風詩之義」自是贊同。譚、莊之詞學觀以為:達到柔厚宗旨之最佳途徑,即詞用比興,「斯義不明,體制遂舛。」唯無論「比興柔厚」或「折中柔厚」皆排斥放筆直書、直露顯豁之抒情方法,力主義隱旨遠,朦朧多義,有含蓄蘊藉之致。根據「秘響旁通,伏採潛發」[60]與「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61]之傳統要求,詞之創作須重情思而輕事實,重在傳達抒情主體與現實若即若離之心境意緒,誠如徐珂論述讀譚獻詞感受:「讀其詞者,則云幼眇而沈鬱,義隱而旨遠,膈臆而若有不可於名言。」徐珂《清稗類鈔》所詠不過風花雪月、流連光景,而其中隱約傳導出身世之嘆、家國之感。譚獻認為詞體最宜用比興寄託,以達「柔厚」之旨:

又其為體,固不必與莊語也,而後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敢,充類以盡。[62]

昔人之論賦曰:「懲一而勸百」,又曰:「曲終而奏雅」,麗淫麗則,辨於用心;無小非大,皆曰立言:唯詞亦有然矣![63]

「莊語」乃謂較重大之政治或社會題材,「側出」、「旁通」、「觸類」、「充類」則為《易經》對卦爻之象「語小旨大」、「言此意彼」等特性之概括。是故譚獻以為入詞題材「無小非大」,即無所謂大或小,不必如詩之出以「莊語」,僅需運用「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比興手法,即可指向具有重大意義之主題。如是詞作,方可謂之立言。昔揚雄論賦體「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法言.吾子》苟能運用比興寄託手法,可藉艷詞綺思以表達正確且重大之情志,是以譚獻曰:「唯詞亦有然矣。」運用比興寄託,則與詞之內在品性相合。譚獻繼承並發揮常州詞派張惠言「意內而言外謂之詞」[64]之著名論點,且蘊含儒家詩教之義,揭櫫中國傳統之悠遠審美原則。

參、譚獻詞論探究

一、詞學理論

(一)尊詞體:為樂府之餘

       所謂尊詞體,即推尊詞體,使其與詩賦同為諷誦之流。蓋自唐宋以降,一般人即薄詞為小道,故晏幾道以為詞之為用,但在「析酲解慍」抒懷記事而已。[65]法秀道人語黃庭堅曰:「詩多作無害,豔歌小詞可罷之。」[66]且陸游自序詞集亦謂:「予少時汩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與放翁類似之王士禎初好倚聲,入朝後,位高望重,即絕口不談,視《花間》《草堂》乃雕蟲小技。[67]投注心力於詞作,晚或悔之,或羞於啟齒,詞被薄為小道,由來久矣。

       究其因,或詞之體制纖弱香軟,其文小,其質輕,宜於「言閨閫事,故語懦意卑。」[68]素為風雅之士所不取。其後,詞學愈趨衰微,不受重視;詞被視為婉而近情之文體,乃遣興抒情之主要形式。宋張炎即謂:「  風弄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鶯吭燕舌之間,稍近乎情可也。」[69]詞近於情,故易被看作「艷科」、「小道」,文人以「謔浪遊戲」之態度填寫,故詞格愈卑,幾成浮花浪蕊、柔靡側艷之作的別稱。清朝雖號稱詞學中興,唯嘉慶以前,亦僅求字句、音節之冶鍊諧暢,其間雖偶見元初仇遠評牛希濟〈臨江仙〉曰:

芹綿溫麗極矣,自有憑弔悽愴之意,得詠史體裁。

然未見專著闡發其旨,常州詞派欲挽頹波,其入手處即為推尊詞體,亦為矯正浙派與陽羨派末流之弊端,見謝章鋌《賭棋山莊集.第四章.第三節》提高詞之意格,亦即託體風雅騷歌,講求寄託比興。張惠言《詞選.敘》曰:

傳曰:意內而言外謂之詞。其緣情造耑,興於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然以其文小,其聲哀,放者為之,或跌蕩靡麗,雜以昌狂俳優,然要其至者,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各有所歸,非苟為雕琢曼辭而已。

將詞比之於「變風之義,騷人之歌」,以男女哀樂之詞面,寄寓幽約怨悱之情緒。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復補充張氏之說,指出詞當脫離抒寫個人際遇之狹隘範疇,而將感慨繫於世道之盛衰,其眼界已較張氏開闊。譚獻受鴉片戰爭後時代文學風氣與「中丁亂離,瀕死者數」生活經歷之影響,試圖進而從觀念改變吾人對詞體之看法,遂提出「詞近變雅」說。

詞源出於樂,與詩經、楚辭既是同源而異流,故詞與風騷等量齊觀。譚獻企圖以詩歌挽救世道人心,所謂「詩也者,根柢乎王政,端緒乎人心。」[70]此實源自常州詞派開創者以儒家詩教推尊詞體,譚獻曰:

凡夫學者本末,皆有合於微言大義者也。……獻嘗服膺會稽章先生之言,曰:「詩教至廣,其用至多。」而又師其論文之旨,持以論詩,求夫辭有體要,萬變不離其宗,進退古今,以求其合,蓋干一而絀然一代政教、一時風尚則可以觀焉。世盛時草野皆和平之音,世亂則衣冠皆噍殺之音。流連風月,奔走聲氣,雖甚繁鄙,而可覘靈長;悲悼感憤,窮蹙酸嘶,雖甚迫狹,而可識兵凶。嚴刑峻法,世變日亟,則群樂放廢,家家自以為老莊;放僻邪侈,名實不副,而不恥干進,人人自以為屈賈之數,幾相感召,如環無端,無病呻吟樂憂者,非人情耳。[71]

試將譚獻《復堂詞錄敘》所云:「愚謂詞不必無頌,而大旨近雅;於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變者歟?」與《復堂類稿》中〈明詩〉、〈學宛堂詩敘〉中有關「世治則可以歌詠功德,揚盛烈於無窮;世亂則又託微物以極時變,風諭政教之得失」等論述參照讀之,則知:譚獻提出詞近變雅之用意,一為使詞託體更尊,甚至有別於「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歌詠,各言其情者。」(朱熹語)之風詩,以更為高雅之詞面,表達深廣憂憤;二為強調詞近「變」雅,當是亂世之音,故應託微物以亟時變,諷政教以諫得失,然又須不失雅詩怨悱不亂之風度。[72]

(二)明正變:蘄反應現實

       自明張綖「詞體大略有二,一婉約,一豪放」之說行世,吾人即常以婉約與豪放品評詞家,而又以婉約為詞之「正格」,柔情曼聲、香弱綿麗為當行本色;以豪放為詞之「變格」,銅琶鐵板之音遭受鄙薄。常州詞派承襲此一正變觀傳統。張惠言選《詞選》以深美閎約為準,所選多為婉約之作,其選蘇、辛詞,亦是近柔美風格者;吳文英詞未能選入,李煜詞被斥為雜流。周濟著《詞辨》將所選詞分正、變二卷,卷一為「正」,錄溫庭筠以下,歐陽脩、周邦彥、吳文英等十七家為正,「莫不蘊藉深厚」,「諷詠紬繹,歸諸中正」之作品;卷二為「變」,錄南唐後主以下,蘇軾、辛棄疾等十五家「駿快馳騖、豪宕感激」之作,因其「皆委曲以致其情,未有亢厲剽悍之習。」周濟視為「正聲之次」。[73]

       譚獻對周濟將詞區分為正、變之做法補正道:「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論小異,大抵周氏所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折衷柔厚則同。」[74]是將駿快馳騖,豪宕感激之作與蘊藉深厚者同列為正格,譚獻以此正變觀為準,故對張惠言斥為雜流、周濟列入變集之李煜詞評價極高,謂後主詞「雄奇幽怨,乃兼兩難,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比。」《復堂詞話》稱蔣春霖為「第一流」詞人,又評曰:

文字無大小,必有正變,必有家數。《水雲樓詞》固清商變徵之聲,而流別甚正,家數頗大,與成容若、項蓮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咸豐兵事,天挺此才,為倚聲家杜老。……惟三家是詞人之詞,與朱、厲同工異曲,其他則旁流羽翼而已。

譚獻視蔣春霖為近代第一大詞人,實因蔣詞並非花間樽前消閒之作,而多能面對社會動亂,結合個人際遇,情感真摯,寄寓深遠,為前後詞人所不及,故譚獻將其比為「詩史」之杜甫;視作「詞史」可也。再如評鄧廷楨詞云:

鄧嶰筠督部《雙硯齋詞》,宋於廷序之,忠誠悱惻,咄口昔乎騷人,徘徊乎變雅,將軍白髮之章,門掩黃昏之句,後有論世之人者,當以為歐、范之亞也。

甘劍侯主講六安書院,寄鄧嶰筠督部《雙硯齋詞》寫本。其才氣韻度,與周稚圭伯仲,然而三事大夫、憂生念亂,竟似新亭之淚,可以覘世變也。

鄧廷楨為兩廣總督,嘗協助欽差大臣林則徐查禁鴉片著有事功,又整頓海防,堅決抗英,繼而遭誣,充軍伊犁,不以詞名家,然其詞作反應歷史事件,飽霑憂國憂民之情,譚獻讚其「徘徊乎變雅」,「可以覘世變」,予以高度評價。至若《篋中詞》評莊棫詞「於時事多所棖觸,非苟作也。」謂孔廣森〈百字令〉(荒涼如此)為「憂患之言,不嫌太盡」,稱王憲成〈揚州慢〉(水國魚鹽)及汪清冕〈齊天樂〉(燹餘歸里)為「杜詩韓筆,歛抑入倚聲,足當詞史。」「浩劫茫茫,是為詞史。」均鮮明標示譚獻詞論要求描繪「世變」,以「變」為「正」,真實反映時代劇變,表達作者憂思。

       是故譚獻對常州派所持詞格之正、變觀有所修正,而所謂「變」,實指亂世之音。《詩.國風.關雎序》云:「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譚獻肯定詞人應正面反應現實事變,表達憂患意識。

(三)重寄託:倡意內言外

       譚獻將哀悼感慨、駿快豪宕之作列入正格,係對常州詞派批評觀之修正,唯仍堅持以「柔厚」二字概括其審美經驗。所謂「柔」,係運用深微婉約,委曲以致其情之筆法,表現優雅形象與柔美意境;所謂「厚」,指蘊藉深厚,重立意,求寄託,並非「文焉而不物」。亦即語言莊雅、敦厚,然非流於雕琢曼辭、破碎尖新。其「柔厚說」與張惠言「深美閎約說」、周濟「渾厚說」,實為一脈相承。

       自張惠言提出「意內言外」,常州派詞人遂將「緣情造端,興於微言」視作以詞體表現內在感情或思想之指導方針,提倡詞人以深隱含蓄之言,藉助香草美人、曉風殘月等抒情形象以言外;將家國、身世之感,磊落不平之氣,或藝術境界、心理情緒,自然和婉而不留痕跡,發而為詞,以臻意內與言外水乳交融,常州詞派將講求寄託作為提高詞意與風格之大法。

       常州派詞論產生於鴉片戰爭前後,乃歷史大變革之際,所提:寓寄託、意內言外,至其後譚獻所云:「島夷索虜,兵革相尋,天下因之鼎沸,民命幾欲剿絕,雖《春秋》記載弒君滅國,有其過之。」[75]歷史形勢既如春秋末期,社會亦進行歷史大更替;舊制將廢,新制醞釀誕生,譚獻以為:「學人」只需「潛心」於封建「大道」,為統治者謳歌昇平[76]即可。故其所言詞之於政治,根本作用在於「根柢乎王政,端緒乎人心。」[77]雖為後世部分詞學研究者貶抑,然於此一基本形勢下,譚獻之儒家詩教觀,鼓吹詞人宜恪守:

折衷禮教,為專門之著述,於憂生念亂之時,寓溫厚和平之教。[78]

鉤玄提要,文人用心,揚風抑雅,儒者立教。[79]

依仁據義,履中蹈和,則上合六義。[80]

如是詞學論點,貫穿於譚獻詞評,且其賡續提倡張惠言、周濟以降所倡導之「比興」與「意內言外」,故曰:

常州派興,……而比興漸盛。

周介存有『從有寄託入,以無寄託出』之論,然後體益尊,學益大。

並讚美周濟此說為「千古填詞之能事,豈獨填詞為然。」[81]強調「比興」、「寄託」等,對於矯正清初以來清空詞風具積極意義,雖譚獻亦批評周濟所倡比興,「不無皮傅」,於發展中「佻染餖飣之失,而流為學究。」[82]然提倡「意內言外」同時,譚獻亦力主藝術表現之含蓄,對於痛快淋漓、雄猛豪放,最能表現時代變革之詞,則與其他常州派作者相同;均採取輕視甚至排斥之態度。[83]譚獻以為,作者創作,盡可達到「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讀者則能「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84]唯重寄託之藝術創作,力主意內言外,勢必為詞作賞析帶來困難,甚至為寄意而穿鑿附會。

二、創作要領

       (一)含蓄美:潛氣內轉

       常州詞派自張惠言發源,替代浙西詞派地位而講「寄託」,「意內言外」,「比興諷諭」,且有別於浙派之重要處,在於:重視詞作之思想內容,包括政治思想,且欲藉由「重拙大」之形象,以表達含蓄曲折。實則此乃對待世變之態度,至譚獻遂有「於憂心念亂之時,寓溫厚和平之教。」

       故其評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云:「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85]「潛氣內轉」一語原出三國繁欽〈與魏文帝箋〉:「潛氣內轉,哀音外激。……淒入肝脾,哀感頑豔。」[86]似指內在、深入臟腑之真情流動,因其內在,故益見淒惋動人。譚獻以此語評辛詞,或揣摩稼軒當年登樓時報國之情,慷慨激越,勢可破竹,故「哀音外激」,唯出之以詞,故將此一縱橫豪宕之氣深藏掩抑,筆筆側鋒,語語能留,百煉鋼遂化為繞指柔。「此一內在流動之真情,使典故之運用千回百轉又渾然一體,此與南宋姜、張一派『善用虛字呼喚』、講究字面上轉接騰挪之手法異趣。」[87]故「潛氣內轉」為詞作中所呈現之追求含蓄蘊藉之美。

譚獻洞見鴉片戰爭以來之世變,誠為前古所未有,惜其以為「同治中興」已經扭轉局勢,「將卜天下復見太平」。朱祖謀在八國聯軍大屠殺之下於北京,閉門專力學詞;王鵬運自道:其詞境從此日渾,氣息日靜,格調高簡,風度矜莊,將譚獻詞作理論,正式付諸實現。[88]

(二)整體美:返虛入渾

       王沂孫〈高陽台〉(殘雪庭陰)抒寫與越中諸友離別之情,發攄亡國哀感,卻不涉國變家亡之事,然藉由「小帖金泥,不知春是誰家?」「更消他,幾度東風,幾度飛花」等語,傳達時過境遷之感傷,表達內心幽怨,雖不可指實,而意蘊深厚。譚獻評曰:「《詩品》云:反(返)虛入渾,妙處傳矣。」[89]復以「運掉虛渾」評張炎〈高陽台〉(西湖春感);[90]以「時造虛渾」評蔣春霖〈水雲樓詞〉,[91]大意相似。按唐司空圖《詩品》論「雄渾」一品:「返虛入渾,積健為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郭紹虞云:「何謂渾?渾,全也,渾成自然也。所謂真體內充,又堆砌不得,填實不得,板滯不得,所以必須復還空虛,才得入於渾然之境。」「一方面超出乎跡象之外,純以空運,一方面適得環中之妙,仍不失乎其中,此即所謂『返虛入渾』。」[92]超出跡象,渾成自然,正是詩詞意境,且不限「雄渾」之品。

       譚獻總評馮煦《蒙香室詞》曰:「唯由澀筆,時有累句,能入而不能出。此病當救以虛渾。」按馮煦學清真、夢窗一路,思致幽深,能得澀意,然「澀筆」卻是累句,不復可取,因其破壞詞之整體美感,故須以「虛渾」救之。對照譚獻「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所謂『有寄託入,無寄託出』也」[93]之詮釋,「返虛入渾」之說顯係指有別於圭角分明、著跡露象之寄託,所得在於詞之整體美。[94]

(三)曲折美:一波三折

詞之章法要求富於變化,有離合吞吐之筆致。譚獻評項鴻祚詞曰:「盪氣迴腸,一波三折,有白石之幽澀,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無其率;有夢窗之深細,而化其滯。」[95]吾人不必深究《憶雲詞》是否當此評語,然譚獻認為合幽澀、秀折、深細於一體,即成「一波三折」之妙,而可避免詞家大忌之俗濫、粗率與呆滯等病,確是道出詞之章法大要。蓋沈祥龍《論詞隨筆》嘗明白開示:「詞能幽澀,則無淺滑之病。」「一波三折」即相對於妥溜以至滑易而言,宋張炎詞所病即在「處處妥當」,[96]浙派翕然宗之,難免淺滑之誚,故譚獻為近代詞壇痛下針砭,欲以提倡章法曲折之美相救也。

又譚獻打破詩、文、詞之畛域,借用古文與長詩之章法、布局以論詞之結構,使讀者眼界別開。如其評辛棄疾〈漢宮春〉(立春)云:「以古文長篇法行之。」評其〈蝶戀花〉(元旦立春)云:「旋撇旋挽。」評王沂孫〈齊天樂〉(蟬):「此是學唐人句法、章法。」評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後作):「但以七言古詩長篇法求之,自悟。」評周密〈解語花〉(暗絲罥蝶):「層折層續,熔煉瀝液。」[97]如此評語,頗開近代風氣,至清末陳洵《海  說詞》亦謂清真、夢窗詞,喜用古代文章學之術語詳加剖析。[98]

(四)格律美:音律協暢

       譚獻承前期張、周餘緒,亦十分注重音律。其謂:「詞為詩餘,非徒詩之餘,而樂府之餘也。」嘗批評龔定庵「詩佚宕曠邈,而豪不就律,終非當家。」復以為「文字無大小,必有正變,必有家數。」因之稱道蔣春霖「水雲樓詞,固清商變徵之聲,而流別甚正,家數頗大。」正確理解詞與音樂之依存關係。

三、著作鑑賞

(一)詞作之部

       晚清時期詞學研究之風炙盛,尤以咸豐以降詞論家輩出,清代最著名之論詞作品多產生於此際,如劉熙載《藝概》中〈詞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等。此外,編有《六十一家詞選》之馮煦《蒿庵論詞》亦頗孚盛名,惜論詞名家之創作每多令人失望。若劉熙載(1813-1881)可謂出色之文藝理論家,然不以詞名家;《昨非集》附錄之詞,實屬一般。又如陳廷焯(1853-1892)於《詞話》中專言「沈鬱」,且陳義甚高,然其銳意復古,遂致創作受侷限,雖《白雨齋詞鈔》云:「天下後世見我詞者,皆當興起無窮哀怨,且養無限忠厚也。」[99]其實規行矩步,正少動人處。即若馮煦《蒿庵詞》亦過於墨守「婉約」之旨,殊少新意。相較於譚獻有詞作百餘首,輯為《復堂詞》,尚不失名家風貌。其弟子徐珂記曰:獻於「薄書餘暇,輒招邀朋舊,為交酒之宴集。吮毫伸紙,搭拍應付,若不越乎流連光景之情文者。讀其詞者,則云幼眇而沈鬱、義隱而指遠,膈臆而若有不可於名言。蓋斯人胸中,別有事在,而官止於令,犖然不能行其志,為可太息也。」[100]

       莊棫《復堂詞.序》亦曰:「仲修年近三十,大江以南,兵甲未息,仲修不一見其所長,而家國身世之感,未能或釋,觸物有懷,蓋風人之旨也。」譚獻詞具現實感受而後發為譜調之聲,復因其信奉常州詞派比興寄託之說,恪守前人模式,盡力煉「意」至深沈含蓄,然煉意太甚,將致真率減淡,且損傷「氣」之流貫自然,等而下之者,終將導致泯滅自家面目,而成千人一面。譚獻已洞見此一弊端,《復堂日記》丙子年(1876)記載:

填詞至嘉慶,俳偕之病已淨,即蔓衍闡緩,貌似南宋之習,明者亦漸知其非。常州派興,雖不無皮傅,而比興漸盛。故以浙派洗明代淫曼之陋,而流為江湖,以常派挽朱、厲、吳、郭佻染餖飣之失,而流為學究。

是故譚獻在其詞作中,雖藉助物象,而能較真切抒寫感受,即本乎此。《復堂詞》長調勝於小令,其長調較有生氣,而小令往往藏而失真,陳而不新。如〈渡江云〉(大觀亭同陽湖趙敬甫、江夏鄭贊侯)雖仍藉意象以含蓄其「意」,然寫兵荒馬亂時事氣氛,有切近感。[101]

大江寒日夜,空亭浪捲,千里起悲心。問花花不語,幾度輕寒,恁處好登臨?春幡顫裊,憐舊時人面難尋。渾不似,故山顏色,鶯燕共沈吟。  六朝裙屐,百戰旌旗,付漁樵高枕。何處有、藏鴉細柳,繫馬平林?釣磯我亦垂綸手,看斷雲、飛過荒潯。天未暮,帘前只是陰陰。

譚獻生當內亂外患不已之時,家國身世之感,於詞中隱約可見;鴉難藏身,馬無繫處,繁華化為荒蕪,實屬特定年代之感受。面對大江、空亭,謂「舊時人面難尋」、「不似故山顏色」,抒發戰亂後人物皆非之悲憤,而自稱「釣磯我亦垂綸手」,卻總為斷雲陰帘所隔,壯志難酬。又如〈金縷曲〉(江干待發)抒寫志不得伸、才未能盡而又不甘絕望之情懷,雖屬詞人老生常談式之命題,然寫來真切,不故作外在浮面之描述。[102]

又指離亭樹。恁春來、消除愁病,鬢絲非故。草綠天涯渾未遍,誰道王孫遲暮?腸斷是、空樓微雨。雲水荒荒人草草,聽林禽、只作傷心語。行不得,總難住。  今朝滯我江頭路,近篷窗、岸花自發,向人低舞,裙釵芙蓉零落盡,逝水流年輕負。漸慣了單寒羈旅。信是窮途文字賤,悔才華、卻受風塵誤。留不得,便須去。

怨而不怒、溫柔敦厚之忠愛情懷,使譚獻自怨自艾者僅為身際亂世窮途,諸如「劫換紅羊,巢換紫燕」等傷感事,流露於字裡行間者,苟非時序混亂,則不至「文字賤」,「滯我江南路」矣。

       譚獻一生,以詞人名世,其〈摸魚兒〉(用稼軒韻自題復堂填詞圖)中「短衣匹馬天涯客」,「草草青春,紅袖歸黃土。」可謂辛酸之自我畫像。〈百家令〉「種柳光陰,牽羅紳士,付與誰憐?」又〈天悶〉(早雪)「淒緊,在人境,比臥老空山,一般孤回已誤了華年。那堪重省!」可謂字字傷感。唯傷感之中,不無自信與清高:

我是琴賦嵇康,依然病懶,卻漸忘龍性。留得廣陵弦指在,無復竹林高興。裁制荷衣,稱量藥裹,況味君同領,清輝遙夜,碧天飛上明鏡。〈壺中天慢〉

譚獻詞以清雋深婉見稱,其取徑在晚唐五代。若〈蝶戀花〉組詞,寫男女二人相識、相親與別後相思,其中「語在修眉成在目,無端紅淚雙雙落。」「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等句,將女方情態以細膩、委婉呈現,極具溫韋風韻。大體言之,譚詞屬清靈一流,故陳廷焯謂其「蓋於碧山深處,尚少一番涵詠功也。」[103]然又謂其自作詞小令、慢詞兼長,「品骨甚高,源委悉達。窺其胸中眼中,下筆時匪獨不屑為陳(維崧)、朱(彝尊),盡有不甘為夢窗(吳文英)、玉田(張炎)處。所傳雖不多,自是高境。」[104]唯譚獻詞煉意而不傷情,又慢詞掃卻陳言,辭意特出,用力最深。是故論譚獻之能事,實在長調。於家國之痛中,反能奮筆疾書,直截了當,遠較令詞真切矣。[105]

(二)詞選之部

       葉恭綽曰:「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緒,力尊詞體,上溯風騷,詞之門庭,緣是益廓,遂開近三十年之風尚,論清詞者,當在不祧之列。」[106]譚獻詞學蔚為大影響之首要因素為其選唐至明詞千餘篇,為《復堂詞錄》十卷,又選清人詞為《篋中詞》六卷,收清初吳偉業等至清末詞人二百餘家,詞六百首,「以比興為本,庶幾大廓門庭,高其墻宇。」[107]續集四卷,收邊浴禮等一百九十餘家,詞三百七十餘首。此書為清末詞壇重要讀本,影響至鉅。

       光緒四年(1878)譚獻自敘:《篋中詞》正集六卷,為其歷時「二十餘年,而後寫定。」此為譚獻「以衍張茗柯、周介存之學。」[108]正集六卷收詞五百餘首,自吳偉業至莊棫共二百零九家作品。《篋中詞續》四卷仿補人補詞之例,錄入自邊浴禮至許增止共一百九十餘家,詞約三百七十首。《篋中詞》,為清人選清詞之權威選本,亦為晚清時期詞壇流傳甚廣之詞選。

光緒八年(1882)又編成《復堂詞錄》十卷,其中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後集二卷,錄由唐至明三百四十餘詞人、一千零四十七首詞作,此時已「年至五十,其見始定。」[109]以為詞學觀念與理論至此方臻成熟。

(三)詞評之部

       譚獻論詞最著之觀點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此乃周濟寄託說「有寄託入,無寄託出」之發揮,且係由批評方法論述之。譚獻自道讀詞「喜尋其旨於人士,論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蓋於詞中知人論世。「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即為再創造過程。如能避免隨意性或牽強附會之索隱弊病,則為傳統「以意逆志」法之深化,並賦予更多理論。此一觀念對譚氏自身創作有影響;其詞作能不泥古,亦非一味擬古,當得力於此。譚獻實欲在其詞作中能寄託「人事」變易之旨也。[110]

肆、結語:譚獻詞學對後世之影響

       清代擁有數量極為可觀之詞家與詞作,又自詞學理論觀之,亦有諸多探索、研究。[111]沈曾植《彊村校詞圖序》即謂:「詞莫盛於宋,而宋人詞為小道,名之曰詩餘。及我朝而其道大昌。」《白雨齋詞話》亦謂:「詞興於唐、盛於宋、衰於元、亡於明,而再振於我國初,大暢厥旨於乾嘉以還也。」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對清代文學大多有貶詞,然對清詞,則稱:「清代固有作者,駕元、明而上。」

       譚獻為自浙西派引渡至常州詞,並光大之而集其大成者。其「折中柔厚」說實為體現詞之含蓄美、整體美、曲折美、音律美之統一律。此一論點,既是譚獻對古代婉約詞之創作藝術成就予以總結,且是對周濟「寄託出入」說與「渾化」說之重要闡發,並對常州派詞學理論近一步推衍。姑不論其「折中柔厚」說關於道德倫理之迂腐說教,[112]吾人應肯定譚獻於詞學理論、創作、鑑賞所作之貢獻。此外,提出以讀者為鑑賞主體,所云之「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113]有突破性之探究;賦予「比興寄託」說更寬廣之發揮空間與立論根據。雖此論或有陷詞作於穿鑿附會、浮濫而無所歸之境地,致使譚獻嘗評常州派之流弊為「不無皮傅」,[114]雖或遭評為「己說卻又更流於此弊端,不可不謂為一大缺失。」[115],然其使詞之鑑賞從客體(詞作)轉至主體(讀者),影響後世文學評論與美學鑑賞,令人深思。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合著《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王  易《詞學史》台北:廣文書社(民60)

王  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清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包根弟〈譚獻《復堂詞話》析論〉第三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

國立中央大學(民86)頁249-266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沈軼劉、富壽蓀選編《清詞菁華》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

吳文治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題解》黃山書社(1987)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

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桑咸之《晚清政治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時  萌《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啟業書局(民61)

敏  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明清時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邱世友〈譚獻論比興柔厚──常州派詞論之三文學評論叢刊〉18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頁351-373

黃曼君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1895-1990)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黃  霖《近代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舒  蕪、陳邇冬編選《中國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譚  獻輯《篋中詞》台北:鼎文書局(民60)

譚  獻《復堂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葉恭綽《廣篋中詞》台北:鼎文書局(民60)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台北:明倫出版社(民60)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蕭新玉《譚獻詞學研究》高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2)


 

*本文作者,台灣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e-mail: chenliyao@cyu.edu.tw

本文題為「詞學」,蓋與詞論相通。依龍沐勛所言:「推求各曲調表情之緩急悲歡,與詞體之淵

源流變,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謂之詞學。」見《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研究詞學之商榷〉一文。

[2] 見《復堂詞話.一》。以下引文凡未注出處者,均見此書。引該書時,只標條號。

[3] 〈復堂諭子書.一〉

[4] 《復堂詞錄.序》

[5] 《廣篋中詞.卷二》

[6] 按《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一.文苑三》有譚獻傳,附李慈銘傳後。

[7] 見金兆豐《清史大綱.第八章》;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第二十九章》。

[8]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第一章》。

[9] 吳偉業〈木蘭花慢〉詞句。

[10] 王易《詞曲史.第九章》。

[11] 文廷式〈琴風餘譚〉,《同聲月刊》三卷.三號。

[12] 呂培等編《洪北江先生年譜.嘉慶四年條》。

[13]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頁84-86。

[14] 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序》。

[15]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頁88。

[16] 念述〈試談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17] 譚獻《古詩錄敘》,《復堂類集》文一。

[18] 《復堂類集.明詩》

[19] 見鄒祇謨著《遠志齋詞衷》,詞話叢編本。

[20] 陳鐵凡〈清代學者地理分布概述〉《東海大學圖書館學報》第八期。

[21] 趙錄綽〈清高宗之禁燬書籍〉《國立北平圖書館刊》第七卷.第五號。

[22] 王易《詞曲史.第九章》有云:像「世祖之於尤侗,聖祖之於姜宸英,世宗之於閻若璩,高宗之於沈德潛。或誦其文,或耳其名,或欽其學,或愛其詩,皆以特識殊遇,拔自寒微。」

[23]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頁87。

[24] 念述〈試談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一文。

[25] 見王易《詞曲史.第九章》

[26] 見黃孝紓〈清名家詞序〉。遐  即葉恭綽。

[27] 見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9)頁72。

[28] 指夏完淳《玉樊集》

[29] 《復堂詞話》

[30] 《復堂日記.丙子》

[31] 林玫儀《晚清詞論研究.第四章.第一節.一》論譚獻詞學理論、柔厚之旨。「柔厚除了要在技巧上不落痕跡外,還必須有溫婉和厚的風格。……這種寓寄託而不落言詮的看法,和周濟之無寄託,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就詞作的品評標準言,無寄託只代表一種技巧上的極詣,而譚氏還要求風格上之溫厚和平,此又與周濟之說並非全同。」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68)。頁151。

[32] 包根弟〈譚獻《復堂詞話》析論〉,第三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86)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頁262。

[33] 《中國韻文史》下編詞曲

[34]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頁804。

[35] 《經學歷史.十.經學復盛時代》

[36]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一章》

[37]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下》

[38] 《甌北詩話.卷十》

[39]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下》

[40] 《味經齋遺書.卷首》

[41] 《清代學術概論》

[42] 《篋中詞》

[43] 《學宛堂詩敘》,《復堂類集》文一。

[44] 《金元詩綠敘》,《復堂類集》文一。

[45] 《稼書堂詩敘》,《復堂類集》文一。

[46] 〈明詩〉,《復堂類集》文一。

[47] 〈明詩〉,《復堂類集》文一。

[48] 《學宛堂詩錄》《復堂類集》文一。

[49] 《唐詩錄敘》《復堂類集》文一。

[50] 方智範《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343。「實為不合時宜」

[51] 〈明詩〉《復堂類集》文一。

[52] 《復堂詞錄敘》

[53] 《復堂詞錄敘》

[54] 《周氏止庵詞辨.跋》

[55] 周濟《詞辨序》: 卷一為「正」,錄溫庭筠以下「莫不蘊藉深厚」,「諷頌紬繹,歸諸中正」之作品;卷二為「變」,錄李後主以下「駿快馳騖,豪宕感激」之作,因其「皆委曲以致其情,未有亢厲剽悍之習。」周濟視為「正聲之次」。

[56] 以上見《介存齋論詞雜著》

[57]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總頁1630。

[58] 《復堂詞錄敘》

[59] 《篋中詞》

[60] 《文心雕龍.隱秀》

[61] 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詩教上》

[62] 譚獻《復堂詞錄敘》

[63] 譚獻《篋中詞.敘》

[64] 《詞選序》

[65] 見晏幾道《小山詞.自序》

[66] 見《冷齋夜話.卷十》

[67] 見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綱》頁329。

[68] 王炎《雙溪詩餘.自序》

[69] 《詞源》

[70] 《唐詩錄敘》,《復堂類集》文一。

[71] 〈明詩〉,《復堂類集》文一。

[72]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第六章.清末常州詞派》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頁279-280。

[73] 周濟《詞辨序》

[74] 〈周氏止庵《詞辨.跋》〉

[75] 《古詩錄序》,《復堂類稿》文一。

[76] 〈明詩〉

[77] 《唐詩錄序》,《復堂類稿》文一。

[78] 〈明詩〉

[79] 《唐詩錄序》

[80] 〈明詩〉

[81] 上列三處引文,均見《復堂日記》

[82] 《復堂日記》

[83]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明清時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頁1073-1076。

[84] 《復堂詞錄敘》

[85] 譚獻評〈詞辨〉

[86]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四十六》

[87]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合著《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348-9。

[88] 陳邇冬、王利器編選《中國近代文論選.前言》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頁7。

[89] 譚獻評〈詞辨〉。

[90] 譚獻評〈詞辨〉。

[91] 譚獻《復堂日記》戊辰。

[92] 《詩品集解》

[93] 譚獻評〈詞辨〉

[94] 方智範《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349-350。

[95] 《篋中詞》

[96]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97] 以上評語均見譚獻評〈詞辨〉。

[98] 方智范《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350。

[99] 〈蝶戀花〉「采采芙蓉秋已暮」一闋小序。

[100] 《清稗類抄》;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頁281。

[101]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頁510。

[102]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頁511。

[103] 《白雨齋詞話》;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頁282。

[104]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

[105] 沈軼劉、富壽蓀選編《清詞精華》安徽文藝出版社(1896)

[106] 《廣篋中詞.卷二》

[107] 《復堂日記》

[108] 《復堂日記.丙子》

[109] 《復堂詞錄.序》

[110]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頁512。

[111] 詞話如徐釚《詞苑叢談》、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張宗橚《詞林紀事》、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況周頤《蕙風詞話》、劉熙載《藝概.詞概》等,均具影響。再如江順治《詞學集成》、毛先舒《填詞名解》、趙鑰、曹毫武《詞壇》、萬樹《詞律》、王奕清《欽定詞譜》、仲桓《詞韻》、戈載《詞林正韻》、吳綺《選聲集》、賴以汾《填詞圖譜》、查繼佐《古今詞譜》等,至今仍有較大之學術價值。

[112] 參看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明清時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時萌《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頁294之評論。

[113] 《復堂詞敘錄》

[114] 《復堂日記.丙子》

[115] 包根弟〈譚獻《復堂詞話》析論〉第三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民86)頁262。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