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转帖]倾情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怀念镇江文史专家陆潮洪


  共有489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倾情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怀念镇江文史专家陆潮洪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转帖]倾情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怀念镇江文史专家陆潮洪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26 13:26:11 [只看该作者]

 壬辰年料峭的早春,陆老走了,生命定格在69岁,有些突然,他的离世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太多的感叹!

  他长期致力于镇江的地方文化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的地方文化书籍,是镇江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他对于民国省会镇江的研究填补了镇江民国历史研究的空白,是我市名副其实的方志专家、传承人。

  他溘然长逝,没留下一句话

  2月16日,陆潮洪因病医治无效去世,69岁。

  惊闻噩耗,许多人都觉得太突然了,说春节前还曾联系,或者是春节期间还收到了他的拜年邮件;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能相信,“太突然了,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住院期间,陆潮洪还在看二轮修志的文稿,手术前,他用邮件告诉有业务联系的人:“因病住院,休息两个月”。

  记者尝试想采访他的老伴和儿女,因他们还沉浸在悲痛中作罢。陆老的女婿范增生告诉记者,除夕的时候发现他吞咽困难,这让家人有了不祥之感,让他赶紧到医院看看,“岳父是个刚强的人”,他过完年自己独自去了医院,做检查、拿报告、找医生,甚至连最后的手术签字都是他自己签的。当陆老拿到确诊检查报告的时候,召集家人开了个会,说是要动手术,小辈们还建议是不是要将报告拿到外地找医生去看下,他说不用了,已经自己联系了医生。9日,他走上了手术台。

  说到了这里,范增生很悲伤,“都怪我们,要是平时经常去看看他,或许就能早点发现他的身体状况不对劲,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陆沉斯世,潮涌京江;著归简册,哀感洪音!”在得知陆老去世的消息后,友人裴伟特意为他赋诗一首,曾经跟陆老有过合作的牛荟还在网络上写了一篇悼文,怀念与陆老的短暂交往。“我以为,先生会一直在那里,在我遇到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时,只要一个电话,先生就在那里,然后滔滔不绝。我以为,经常地,上班打开电脑,就会有先生的邮件发来,告诉我新的发现和进展,我一直以为,这样的日子还有很久很久!可是,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甚至没有给我们一个道别的机会。”

  他一生勤勉,关注地方文化

  陆潮洪生前对镇江民国时期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曾经出过一本书《民国省会那些事》。范增生从事教育电视方面的工作,他经常会跟岳父进行一些文化探讨。他知道岳父原本是有计划将“民国时期的镇江”做成一个系列的,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

  打开中国知网,可以搜索到陆老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从“一堵墙”看民间故事变异的特点》、《一个值得探究的文艺现象——从贺毅武同志的几个现代戏说起》、《禁止“有偿新闻”,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英勇悲壮的镇江抗英保卫战》……从1990年开始,陆老的文章涉及了多个领域,无怪乎,他曾经的同事林小玲说陆老是个“杂家”,他每个时期的文章都跟工作有着密切的结合,在宣传部期间,他的通讯《奖金的风波》、《食品与工业户》和电视剧《镇江三怪》分别在《工人日报》、市电视台获奖。

  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一大批地方志成果问世,《镇江年鉴》(1999年)、《镇江年鉴》(2000年)受到一致好评,《镇江年鉴》(1999年)获全国一等奖;为迎接镇江解放50周年,特地编写出版《坚持江南迎解放》、《焦山志》等一批地方志书籍;举办回忆家乡征文,编辑出版《床前明月故乡情》,加强与外地镇江人的联系,扩大镇江影响;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组织编写《镇江百年图志》。

  裴伟说他结识陆老是在1992年,当时是共同参加报社组织的作家座谈会,年轻的裴伟曾读过陆老早先出版的《京口纪胜》,当时宣传镇江的书很少,这本书给裴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裴伟找了机会跟陆老攀谈。陆老也是有问必答,让裴伟觉得很亲切。在之后由于共同关注镇江历史文化,裴伟和陆老有了很多的交往,在陆老编写《镇江掌故》期间,裴伟提供了自己发表的掌故故事。

  因为地方志办公室内部有着丰富的民国时期资料,这为陆老研究民国时期镇江的历史提供机会,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同事回忆起陆老的时候,都会说起他一个人在资料室里查资料的情形。刘爱玲说,他是单位里在资料室泡的时间最长、找资料最多的人,什么资料在什么地方,问资料室管理人员,可能还要查上半天,但是陆老能够立刻告诉你这个资料在什么位置。

  陆老通过自己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有关民国镇江的文章,出版了《民国省会镇江那些事》一书。裴伟说,陆老的民国研究填补了镇江民国历史研究的空白,陆老善于将资料摘抄、分类、梳理,而且他的文章能够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地方文化历史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退休后的陆老,仍然关心地方志事业发展,被单位返聘从事市二轮修志工作;他热心社会事业,如起草一些大型演出主持词、编撰一些书籍如《赵伯先》、《不可忘却的记忆》等,这些很好地反映了镇江的地方历史文化。

  他是良师,亦是益友

  看到陆老的人都不会觉得他老,因为他永远都是“精神杠杠的样子”,每次在大家喊他“陆老”的时候,他都会笑称自己为“老陆”。

  认识陆老的人,跟他共同工作过的人或者是合作过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踏实,跟他在一起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史志办的杨兵与陆老认识是陆老退休之后,因为单位返聘,陆老曾和他们在一起办公。每天上班,陆老都会主动拿报纸,然后分人分类摆放好,方便大家取阅,这件小事情让认识他不久的杨兵很感动,一直铭记在心。现在已经是史志办方志处处长的翁红霞,曾经是陆老的老部下,刚开始来单位的时候,翁红霞还只是一名学经济学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后来在陆老的要求下,作为地方志的工作人员“不仅熟悉行政工作,业务工作也要做”,于是她也开始涉足年鉴的编务工作和编辑工作,现在成长为方志处的负责人,她很感谢这位如长者一般的老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让她遗憾的是,在得知陆老手术后,为了不影响休息,大家自觉地分批次去探望,结果还没有等到翁红霞去探望,陆老就离世,探望变成了吊唁,这让翁红霞很难过。“听到噩耗的时候,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翁红霞说,“陆老师一直都是我们的榜样,他对资料的挖掘和地情研究的开发,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也激励着大家更好的工作!”

  陆老是个热心的人,凡是有人找到他无论是看稿子、写稿子还是做研究,他都毫无条件的答应。陆老还是大家公认的快手,能够找准方向,理清脉络。刘爱玲说曾经有个单位要写一个剧本,本单位的人弄了一年都没有写出来,结果跟陆老一讲,陆老拿着材料花了三天时间就搞定了。

  牛荟因为《赵伯先》一书跟陆老有了短暂的接触,“与先生相识于2010年2月22日,《赵伯先》约请先生来执笔。”面对大家找到的一大堆资料,连牛荟都为陆老捏一把汗,但是让牛荟想不到的是,很快陆老就发来了他的写作计划。拿到书稿后,牛荟有幸成为拜读作品的第一人,“读罢,不禁感叹于先生做事之勤、视野之阔、笔头之快;串联故事之妙和驾驭文字之才。”在之后的《赵伯先》出版、发行过程中,牛荟和先生之间也多有联系,每有不懂,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人情礼节、不管是否与工作直接相关,都会请教先生,先生也总是不厌其烦,给予尽可能详尽的帮助,“那是没有任何私心的热情,他想把更多他知道的东西告诉作为晚辈的我们,让镇江的文化脉络通过我们,薪火相传。”

 相关链接

   陆潮洪生平

  

  陆潮洪,1943年5月4日出生于镇江,祖籍丹徒高桥,成长于商人家庭。从6岁起进入原伯先路小学读书,1956年考进镇江中学初中;1959年,考入镇江师范。1962年7月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原镇江汝山中心小学、汝山乡政府、镇江市人民法院、市委宣传部、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1998年12月至2001年5月,他主持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全面工作,担任党组书记、主任,一大批地方志成果问世。这一时期成为市方志历史上成果问世最多、出版优秀作品最好的时期之一。

  即使在退居二线、退休后,陆潮洪也一直关心、支持市地方志工作,关心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就在他临终前,还一直参加全市的第二轮修志工作。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