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历史上的今天。6.23


  共有965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历史上的今天。6.23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1:49 [只看该作者]

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人民与横行不法的法国殖民势力和传教士进行斗争而酿成的案件。为当时重大教案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曾被英法联军占领。战后法国强占望海楼皇宫故址为领事署。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也乘机在一个庙宇故址兴建教堂,1869年6月并要中国官员参加开堂典礼,从而激起天津士绅和居民的义愤。1870年夏,天津不断发生有人用药迷拐幼孩事件,天主教仁慈堂又有数十婴孩死亡。这些拐卖并虐待儿童的事件,群众疑为法国传教士所为;被捕的拐犯亦供认受教堂门丁指使,事与教堂有牵连。顿时,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6月21日,天津地方官携拐犯前往天主堂检查。但遭法驻天津领事丰大业阻挠。午后,群众齐集教堂前抗议,并推代表5人向法国领事署理论。丰大业暴跳如雷,携手枪冲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衙门,秘书西蒙执刀随行。丰大业向崇厚连开两枪未中,又拔刀乱砍,咆哮不止。归途中又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伤其随从。群众怒不可遏,当场将丰大业、西蒙殴毙。随后天津水火会鸣锣聚众,焚毁法领事署、天主堂、仁慈堂。英、美 4所小教堂亦被毁。先后打死法使馆及领事署人员等20人。6月23日,清政府急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查办。次日,英、美、法、德、俄、比、西七国驻京公使联合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随即调派军舰到天津海口和烟台进行武力恫吓。曾国藩到天津后,明知此案曲在洋人,但仍力主“严拿凶手,以惩煽乱之徒,弹压士民,以慰各国之意”。这种强人就案,杀民以谢敌的错误做法,引起人民群众坚决反对和一些官吏的谴责。后清政府改派李鸿章为直隶总督负责处理此案。但和曾国藩一样,他仍坚持判处20人死罪(其中16人立即执行。另 4人因属误杀俄人暂缓执行。后因天津士绅要求减刑,俄国公使为“缓解天津人民与津市俄商重结仇怨”和“勒索血银”,同意“分别减等办理”,只处死2人),25人充军,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发配边疆,赔偿白银50余万两,并特派崇厚赴法道歉,始得结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2:03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近代画报 pictorials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中国出版的以刊载图画和照片为主的报刊,创始于1875年。到1919年,累计有140 多种。主要在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汕头、长沙、成都等地出版,以上海为最多。 近代早期的画报 最早的一批画报是1875~1880年陆续创刊的 《小孩月报》、 《寰瀛画报》和《图画新报》。这一批画报多用雕刻铜版印制。创办人和绘画者都是西方人。其中,《小孩月报》1875年 5月创刊,创办人兼首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初期由美华书馆印刷,清心书院发行。1881年 5月改名《月报》,1914年1月又改名《开风报》。出至1915年12月停刊,历时40多年, 是近代画报中历史较长的一家。 该刊图文并见,以儿童为对象,着重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寰瀛画报》1877年6月6日创刊。英国人作画,英国印刷,蔡尔康编译。上海《申报》馆印行, 装订代售。以图画为主,介绍世界各国风情习俗。第 1册(原画报称“卷”)刊有《 日本女士乘车游览图 》和《印度不用铁条火车图》等。不定期出过 5册。 19世纪80年代以后的画报 1884年以后,石印画报逐渐盛行。最著名的是《点石斋画报》 和 《飞影阁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旬刊,吴友如主编。现见 528册,历时13年,于 1896 年底停刊。1890年吴友如离开《 点石斋画报 》,自办《飞影阁画报》。旬刊,以刊登上层妇女人物为主,也刊载社会风俗画。此后,画报创办日多,著名的有:《飞云馆画报》(1895)《求是斋画报》(1900) 、《时事画报》(1908)、《图画日报》(1909)、《中华儿童画报》(1914)、《醒世画报》(1919)等。截至1919年,仅上海一地出版的画报,就不下百种。在此期间,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不少画报,如北京的《启蒙画报》(1902),广州的《时事画报》(1905),武汉的《不缠足画报》(1905),汕头的《双日画报》(1907),成都的《通俗画报》(1909),杭州的《寅报画报》(1914)等。其中,《启蒙画报》1902年6月23日创刊于北京,彭翼仲主办。以儿童为对象,内容包括古今伦理、舆地掌故、科学技术和政治时事等,是北京地区刊行最早、销数最多的画报《时事画报》1905年9月在广州创刊,同盟会员岭南派画家潘达微等编辑发行以“ 开通群智、振作精神 ”为宗旨,主要鼓吹反清革命。1907 年一度停刊,1908 年在香港复刊。复刊后,注重时人时事摄影,常刊网线铜版的新闻图片,很受读者欢迎。1912年夏,《时事画报》与广州《平民画报》合并,改称《广州时事画报》,继续宣传民主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3年被迫停刊。这个时期,许多报馆也纷纷出版单页或多页画报,随报附送。1893年12月,《新闻报》(中国)首创新闻报馆画报后来,申报《时报》等也随报附送画页。1905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创办画报进行革命宣传。 于右任创办的 《神州日报》(1907)《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相继出版了《神州画报》、《民呼日报图画》、《民吁日报画报》和《民立画报》。陈布雷、戴天仇等人主办的天铎报(1912)和民权报'" class=link>民权报(1912)也出版了 《天铎报附送画报》和《 民权画报》。这些画报刊出不少揭露清政府腐败政治的时事讽刺画,均随日报免费赠送订户。 辛亥革命前后的铜版、锌版画报 辛亥革命前后,画报渐从石印发展为铜版、锌版印刷。较著名的有1907年李石曾等在巴黎创办的《世界》画报,是中国最早用铜版、锌版印制的画报。编辑人姚蕙(女)。季刊,用道林纸印刷。以刊载新闻时事照片为主。仅出两期即被清政府取缔。1912年6月5日,岭南派画家高(奇峰)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旬刊,用照相网线铜版印刷,是当时国内大量采用新闻时事照片的画报。后因反对袁世凯,连载宋教仁被刺图片,被迫停刊。这一时期的中国画报,不仅印刷技术有很大进步,内容也注意到启迪民智、针砭时弊,为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2:16 [只看该作者]

第一国际 First International 1864~1876年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组织。原名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建立后,始称它为第一国际。  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各国无产阶级迫切要求加强团结,建立自己的国际组织。1863年波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民族压迫的斗争,引起了英、法工人群众的同情和声援。两国工人就建立无产阶级国际组织问题达成协议,于同年 6月23日成立筹备委员会。1864年 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小礼堂召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有英、法、德、意、波兰、爱尔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参加。K.马克思受大会委托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成立宣言指出,“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工人运动只有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只有在工人阶级自己独立的政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资产阶级。宣言还强调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意义。协会在临时章程中确认:“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76页)。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4)]  协会按照民主制原则建立。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协会代表大会,执行机关是总委员会。总委员会的核心是常设委员会,由主席(1867年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取消)、总书记、财务委员和各国通讯书记组成。各国协会设有中央委员会、地区联合会、总支部、支部和小组。随着协会的发展,协会逐步在民主基础上加强了集中:它的总委员会的职权逐渐扩大,在代表大会授权下可以接受和开除支部;不允许有宗派组织存在;不允许各组织有与协会的原则相抵触的纲领;不允许会员参加反对协会的其他组织等。协会强调对各国社会情况的调查研究。马克思很重视协会的工作,总委员会发表的重要文件几乎都由他起草。1870年后,F.恩格斯也参加了总委员会的工作。通过协会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成为举世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并培养了W.李卜克内西、A.倍倍尔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协会在欧美16国建有支部,会员约有40万人。协会指导了欧美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它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运动;领导英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声援波兰、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多方援助、坚决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协会努力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在与外部敌人进行斗争的前提下,在内部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也开展了斗争。斗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反对蒲鲁东主义。协会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肯定了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主张消灭私有制度。第二个时期主要是反对巴枯宁主义。斗争围绕着如何消灭私有制问题展开。协会批判了巴枯宁主义,指出无产阶级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和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协会还对工联派、拉萨尔派、布朗基派进行批评帮助。协会共召开过 5次代表大会和 3次代表会议。巴黎公社失败后,协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巴枯宁主义者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使协会不能进行正常工作。1872年,协会在海牙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总委员会由伦敦迁到纽约,此后同欧洲各支部的联系中断。由于协会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国际工人运动新形势的要求,1876年 7月15日协会在美国费城召开代表会议,宣告解散。  第一国际推动了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和组织程度。它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作了准备,为各国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奠定了基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2:34 [只看该作者]

英国征服印度的战争 British War of Conquest against India 1757~18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战争。印度最后沦为英国殖民地。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战役。R.克莱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团的内讧,事先收买孟加拉王公西拉吉-乌德-道拉的军事长官米尔·加法尔。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军队同公司军队在普拉西决战。由于米尔·加法尔率领的孟加拉主力军按兵不动,使得克莱武指挥的3000名军队在决战中得以打败孟加拉王公的 18000名纪律松弛的军队。普拉西战役以后,英国侵占孟加拉,并以它为侵略其他地区的基地。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国傀儡,起来反抗殖民者。以后,奥德王公和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联军,于1764年在布克萨尔同英军决战,抗英联军战败。英国殖民者侵占恒河下游辽阔富庶的土地。  征服迈索尔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对南印度的迈索尔发动 4次侵略战争。1767年,英军侵入迈索尔,在昌加马和特里诺马利遇到海德尔·阿里的顽强抵抗。英军一度占领迈索尔的 1/3的领土。海德尔·阿里不仅收复失地,而且挺进到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诺伏战役中击溃海德尔·阿里的大军。1782年12月7日,海德尔·阿里病死在军营中。蒂普苏丹继承父业,继续抗英。1790年,侵略者发动新的战争。蒂普苏丹在抵抗失败后同英国签订和约。1799年,英军第4次大举入侵迈索尔蒂普苏丹最后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阵亡英军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国库。战争结束后,英殖民者把迈索尔中部地区交给迈索尔前印度王公。其余地区被英国、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净尽。  征服马拉特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英国向西印度的马拉特联邦发动3次侵略战争。1775年,英国侵略者同僭望王位的拉古纳特·拉奥相勾结,强迫后者签订一个屈辱条约1776年,英军以帮助拉古纳特·拉奥为名,侵入马拉特联邦,遭到该邦王公联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放弃同拉古纳特·拉奥的条约。1779年,英军进攻浦那。被马拉特联邦军队击败。1780年,马拉特联邦与迈索尔联合抗英,1782年被英军打败,签订《萨尔拜条约》。根据条约,英国虽占有萨尔塞特岛,但慑于马拉特联邦强大实力,仍被迫归还所夺去的马拉特联邦全部领土1802年,英国殖民者迫使马拉特首相巴吉·拉奥二世接受“资助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在马哈拉施特拉常驻一支军队;马拉特每年拨给军费260万卢比;英国监督马拉塔的对外关系。马拉特王公拒绝接受该条约。1803年爆发第2次英马战争,英军2.4万人从南北两路侵入马拉特联邦英印总督R.C.韦尔斯利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打败马拉特联邦酋长辛地亚和彭斯拉等联军,后又打败了霍尔卡尔军队1805年,英印总督G.巴洛同辛地亚、霍尔卡尔分别签订条约,归还侵占土地,旨在挑起他们同拉杰普特王公的冲突。1817年,英军12万人入侵马拉特联邦。在西塔巴尔迪和那格浦尔战役中,马拉特联邦军民顽强抵抗。1818年1~6月,马拉特联邦的军队在戈雷冈、萨尔皮哈特、阿什蒂和塞奥尼等地不断抗击侵略者。6月,英军获得最后胜利,马拉特联邦大部分土地被并入英属孟买管区。  征服旁遮普 19世纪40年代,英国为了完成对印度的占领,将侵略矛头指向印度的西北部。1843年,英国吞并信德。随后,英国向旁遮普发动两次侵略战争。英国殖民者从孟买派出信仰印度教的印度雇佣兵为主的英印军队,向旁遮普的锡克教居民区发动进攻。英勇善战的锡克教居民和军队,在穆德吉镇大挫英军,在费罗兹沙也给英军以迎头痛击。由于统帅特吉·辛格和拉尔·辛格在决战时临阵脱逃,英军在1846年2月20日攻入首都拉合尔。拉合尔的英国专员H.M.劳伦斯成为旁遮普锡克人国家的太上皇。1848年4月,在舍尔·辛格领导下,驻在木尔坦的锡克教军队和居民举行抗英起义。接着,哈扎特的锡克教军队在查特·辛格领导下也举行起义。起义波及白沙瓦与班努两地的锡克驻军。查特·辛格同阿富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建立反英联盟。英军对旁遮普不宣而战,越过边界而进入杰卢姆河畔,向舍尔·辛格的军营进攻1849年2月,两支起义军在古吉拉特会师,并同英军决战。英军用炮战打败起义军。3月,英军打败阿富军队。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见彩图[英国征服印度的殖民战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2:49 [只看该作者]

南极洲的法律地位 legal status of the Antarctica 指南极洲的归属和管辖问题。  地理及历史情况 南极洲是世界上唯一不属任何国家、没有定居人口的大陆,由围绕南极的大陆及周围岛屿构成,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该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有包括铀在内的220余种矿物;在罗斯海的大陆架发现了天然气和石油,仅在大陆架西半球部分的石油蕴藏量就可能有450亿桶(约64.3亿吨),相当于美国目前已查明的储藏量;天然气蕴藏也极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100米厚的露天矿延绵120公里,足够全世界采用200年之久。南极洲四周的海洋中还有大量的磷虾;其地理位置也具有极大的战略重要性。  18世纪后期,英、俄、法、美等国的探险队开始出现在南极洲海域。20世纪中,即1917~1946年,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 7国,先后根据发现和先占的理由(见领土),宣告它们各自对南极洲的领土的主权范围。其中,英国、阿根廷、智利主张的领土重叠,争执很大。所有 7国宣告都未获得国际上的普遍承认。美、苏两国未能及时提出领土要求,声明保留以后自己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1924年美国宣布:任何对南极“无主地”的发现,如无名副其实的定居,不构成有效的主权要求。1950年,苏联致有关国家备忘录称:“未经苏联参加有关南极洲制度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非法的。”其后,苏联进一步强调俄国航海家最早发现南极,要求“优先的历史权利”,并保留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 [有关国家对南极洲的领土主张和考察站]  《南极条约》 由于各国对南极洲的争夺相持不下,为此,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苏联、英国、美国以及南非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6月23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后来,又有联邦德国、波兰、民主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秘鲁、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荷兰、罗马尼亚、乌拉圭、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西等13国先后加入。1983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国加入。1983年 9月,中国首次正式派代表团出席在堪培拉举行的第12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条约共14条,主要规定:①南极洲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洲采取任何军事性质的措施,如建立军事基地、建筑要塞、进行军事演习以及任何类型武器的试验;禁止在南极洲进行任何核爆炸和处置放射性尘埃。②在南极洲促进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③冻结各国对南极洲的领土主权权利和领土要求。④缔约各方有权指派观察员在任何时间进入南极洲任何一个或一切地区进行视察。⑤该条约适用于南纬60°以南的地区,包括一切“冰架”。《南极条约》是关于南极地区法律地位的唯一条约。它既不否认也不承认缔约国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要求。  60年代以来,南极条约缔约国还签署了关于《保护南极动植物协议措施》(1964)、《保护南极海豹公约》(1972)和《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会议最后文件》(1980)等法律文件。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第三世界国家对南极地区也日益关心,对南极洲的管理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几内亚建议订立一项普遍的南极洲条约,阿尔及利亚主张把南极洲置于国际海底管理局管辖之下,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见国际海底制度)。关于南极洲的斗争,情况日益复杂。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根据《南极条约》,各国应“在南极科学调查自由的基础上继续和发展国际合作”,许多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考察站,其中美、苏两国建站最多,规模最大,派遣人员也最多。  各国为了对南极研究进行国际合作,于1958年设立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这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所属的一个机构,其执行委员会总部设在英国剑桥,对于南极考察的科学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尚未正式参加该委员会,但曾于1980和1982年派观察员出席会议。  中国于1979年曾派新华社记者随智利考察团到过南极,1981年正式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自1980年初以来还曾先后应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阿根廷等国的邀请,派科技人员赴南极洲,在同友好国家的科学家密切合作下,进行了气象、冰川、地质、地球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地球物理等学科的考察。  国际法学家的三种主张 虽然《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洲主权归属问题,但南极大陆上的永久性基地不断增多,各国所占土地日趋固定,甚至形成了一种类似“势力范围”的局面。为此,各国国际法学家对于南极洲的法律地位大致提出了以下三种不同主张:①认为南极洲是一块无主的大陆。凡是为考察、渔猎和其他正当目的愿意到南极洲去的人都可以去。由于在那里没有外来供给就无法生活,因而这个地区不可能成为某个国家有效占领的对象,也不可能属于任何国家的主权管辖。②认为南极洲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应属国际共有,由所有国家的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来进行管理。③认为南极洲的领土应当根据“扇形原则”来确定各国主权。即以南极作顶点,以两个经线作边,再以某国的海岸或某一纬线作底边。这样所形成的扇形区内的陆地连同海上的冰,构成邻接扇形区的国家的领土。所有上述主张都没有得到国际的公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3:10 [只看该作者]

日本主要美术团体和展览 major art arganizations and exhibitions in Japan 日本的美术团体一般都举办相应的展览,所以两者常联系在一起。它们主要有日本艺术院、日展、日本美术家联盟、日本美术院、院展、新创作协会、创画会、创画展、日本工艺会、日本传统工艺展览、日本国际美术展览。 日本艺术院 日本最高的艺术团体,位于东京都上野公园。其前身是1919年 9月15日成立的帝国美术院,1937年6月23日改名帝国艺术院,1947年12月4日改名日本艺术院根据1949年7月23日制定的《日本艺术院令》,它是“为优待艺术上功绩显著的艺术家而设置的荣誉机关”,任务是“审议关于艺术的重要事项,进行促使艺术发展的活动,就艺术上重要事项向文部大臣或文化厅长官建议。”现在,除院长外,会员限定于120人以内,由美术(第1部,56人),文学(第2部,37人),音乐、戏剧(包括电影)、舞蹈 (第3部、27人)组成。它每年对院外卓越的艺术作品或对艺术进步有贡献并业绩显著的艺术家,授与恩赐奖及日本艺术院奖。 日展  日本美术展览的简称。其前身是1907年6月创始的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简称文展),1919年改名帝国美术院展览(简称帝展)。1935年,为了吸引在野的著名美术家,又改名文展1946年改名日本美术展览。1949年,日展由日本艺术院与日展经营会联合承办,1958年改由社团法人日展经营会承办。日展是日本级别最高的美术展览,由日本画、洋画、雕塑、工艺、书法等5个门类组成,每年秋季举行。  日本美术家联盟 日本专职美术家的全国性组织,1949年6月创立。它的宗旨是:“促使日本美术界健康发展,增进美术的普及和国际交流,保护美术家的正当权益。”会员包括:正会员(约4000人)、外籍会员、准会员、名誉会员、赞助会员。会员中选举委员,委员又构成国际美术联盟日本委员会。  日本美术院及院展 日本美术院是日本主要的在野美术团体,1898年10月15日由冈仓天心、桥本雅邦等人发起,成立于东京谷中初音町。它包括日本画、雕塑、工艺等传统美术门类,设置研究部、创作部、展览部,发行机关杂志《日本美术》。它以狩野派为基础,在冈仓天心的东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指导下,继承传统,学习西方,曾为新日本画运动的中心。1906年11月一度衰微移往茨城县五浦。1913年,横山大观继承天心遗志,重振日本美术院,史称再兴美术院。日本美术院展览,简称院展,为日本的重要美术展览之一。始于1898年10月,一度中断,1913年恢复,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新创作协会 日本的美术团体。1936年 7月,由帝国美术院的反对派小矶良平等 9名油画家发起创立新创作派协会。1939年,本乡新等加入后增设雕塑部,揭起现代主义与反官方展览的旗帜。1949年,丹下健三、前川国男加入后增设建筑部(1969年改称空间设计部)。1951年,因日本画团体──创造美术社并入而新设日本画部,改称新创作协会。1974年,日本画部又脱离而独立为创画会。 创画会及创画展 创画会为日本画团体。其前身可追溯到1948年 1月成立的创造美术社。1950~1974年间,创造美术社并入新创作协会并成为其日本画部。1974年5月,以吉冈坚二、山本丘人为首的日本画部全体会员退会另立创画会。创画展是该会每年举办的公募展览,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日本工艺会及日本传统工艺展览 1947年,陶器工艺家富本宪吉创立新匠美术工艺会。1950年,日本颁布《文物保护法》,试图保存和发展传统工艺,并规定工艺技术为“无形文物”。1954年举行了第 1回无形文物日本传统工艺展览。1955年被评定为重要无形文物保持者的荒川丰藏、富本宪吉等人发起成立了日本工艺会。同年秋举办了第 2回日本传统工艺展览。以后传统工艺展览由日本工艺会主办。日本传统工艺,不是单纯模仿古物,而是以传统材料与手法为基础,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工艺品。它与否定工艺品的实用价值,纯粹追求造型美的观点划清了界线。  日本国际美术展览 亦称东京双年展。始于1952年,由《每日新闻》社主办,仿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美术展览的形式。它与同社主办的日本现代美术展览隔年交替举行,起初以邀请的形式,自1970年第10回展览起,变为竞争的形式。它对日本美术走向现代与世界,有较大促进作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3:26 [只看该作者]

《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of Law Relatin to Bills of Ladin 统一规范承运人与托运人的权利、义务和赔偿责任的国际公约,又称《海牙规则》。它是海上运输方面十分重要的国际公约。  制定 为了统一海上件杂货运输中有关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和赔偿责任,限制承运人以契约自由为借口,任意在提单上规定免责条款和扩大免责范围,以期在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之间建立更为合理的权利、义务关系,1924年 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外交会议上制定并通过了《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公约于1931年6月2日起生效。由于公约是在1921年国际法协会所属海上法委员会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一次有关提单的法律问题国际讨论会议的基础上制定的,所以通常称为《海牙规则》。现有缔约国50个。中国没有加入这个公约,但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的提单的主要条款也基本上体现了公约的规定。  内容 《海牙规则》共有16条,其主要内容为:①承运人对货物运输的负责期间从货物装上船时起至卸下船时为止。②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是必须在船舶开航前和开航时谨慎处理使船舶适航,适当配备船员、装备船舶和供应船舶,并使货舱、冷藏舱和船舶的载货处所能适宜和安全地收受、运输和保存货物,以及适当和谨慎地装载、搬运、积载(见船舶积载)、运输、保管、照料和卸载所运货物。③规定了17项使承运人免责的条款。其中最引起托运人不满的条款是海运所独有的过失免责条款,即承运人对船长、船员、引航员或承运人的受雇人在航行或管理船舶中的过失或疏忽免责。④承运人对每件或每单位货物的赔偿限额为 100英镑。⑤货物灭失、损坏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⑥运输合同中凡是解除或减轻公约规定的承运人责任的任何条款、约定或协议均属无效。⑦托运人应保证所提供的货物标志、件数、数量或重量正确无误,否则应向承运人赔偿由此引起的一切损失和费用。  修改 《海牙规则》自生效以来,不论是缔约国或非缔约国,一般都执行这一规则。有的国家虽未参加公约,但也依据这一公约制定相类似的法规,有的则在提单条款中予以体现。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以及海运技术的迅速进步,《海牙规则》已日益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根本改变规则中偏袒承运人的规定。  1963年国际海事委员会草拟了修改海牙规则的议定书,提交1967年和1968年召开的外交会议审议。1968年 2月2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过了《修改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过瑞典果特兰岛的维斯比城(维斯比是15世纪有名的海法《维斯比海法》的编纂地),因此议定书又名《维斯比规则》。议定书对《海牙规则》作了若干修改,但仍保持原有的承运人责任制度,因此议定书又称《海牙-维斯比规则》。《维斯比规则》于1977年6月23日起生效。截至1983年5月,有20个国家和地区批准或加入了《维斯比规则》。《维斯比规则》对《海牙规则》作了如下修改:①明确规定,当提单转让于善意的第三方时,承运人不可以对其提出与提单所载内容相反的证据;②将承运人对货物灭失或损坏的赔偿限额改为按每件或毛重每公斤计算的双重办法,并提高为每件10000金法郎或毛重每公斤30金法郎,以其高者为准;计算集装箱货物赔偿限额的件数应以提单上载明的箱内所装货物的件数为准,如未在提单上列明件数,则以每一集装箱为一件;③明确规定承运人丧失赔偿责任限制权利的条件是:如经证明,货物的灭失或损坏是承运人故意造成,或者是承运人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毫不在意的行为所造成;④诉讼时效可以在诉讼事由发生后经当事人协商延长;⑤对承运人提起的任何有关货物灭失或损坏的诉讼,不论该诉讼根据合同还是侵权行为,均适用《维斯比规则》的有关规定;⑥承运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独立的合同签订人除外)在应诉时可以援引承运人按规则享有各项抗辩和责任限制权利;⑦规则适用范围扩大到货物从缔约国港口起运的提单和载明运输合同适用本规则或使其生效的国内法的提单。  1978年联合国在汉堡召开海上货物运输外交会议,审议通过了《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对海牙规则作了进一步带根本性的修改,但这一公约迄今尚未生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3:42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国地方政治制度 local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地方制度分为北洋政府的地方制度与国民政府的地方制度两大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制度 北洋政府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状态,地方制度十分混乱,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  地方行政制度 民国建立之初,各省独立后大都自立制度。省一级组织一般称都督府,实行军政、民政合并管理。县一级组织,北方各县大都沿袭清朝成规,南方独立各省则自定官制。直到1913年 1月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顺天府属地方现行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后,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组织与名称才逐步统一。地方行政采取省、道、县三级政权的管理体制,其间虽有变化,只是局部的,或机构名称,或机关首长称呼的变化。  ① 省一级组织。划一令以后,北洋政府要求各省实行军民分治,设立行政公署,综理全省政务。但当时除山西、江苏、福建、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专设民政长为行政公署首长外,其他各省均以都督兼民政长。省政府下设总务处及内务、财政、教育、实业 4司。1914年 5月23日,北洋政府公布《省官制》,改行政公署为巡按使署,行政长官称巡按使。1916年7月6日,北洋政府下令改巡按使署为省长公署,巡按使改称省长。1921年 6月23日北洋政府颁布《省参事会条例》,各省相继成立省参事会,作为省行政辅助机关。  ② 道一级组织。初称观察使署,首领为观察使,由该省行政长官呈国务总理转请大总统简任,掌理该道政务及该省行政长官委任事务。公署下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4科。1914年5月改观察使署为道尹公署,改观察使为道尹,隶属巡按使。道尹可以依法发布道单行章程,受巡按使的委任或命令,监督财政、司法行政与其他特别官署的行政事务,并节制调遣驻扎本道内的巡防、警备队,还有权监督辖区内的县知事。  ③ 县一级组织。划一令下达后,原来的府、直隶厅、州等改称县,设县知事公署。署内设2~4科,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科。1912年前后,有些地方将县知事改称县长。此外尚有一些特别行政区域,如京北、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宁夏、青海、东省特别区、外蒙、西藏等。  地方军事机构 在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军事机构在政治制度中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其不仅掌有军权,而且掌握当地的政权。机构分为3种类型:  ① 以省为单位的军事机构。起初称都督府,首领叫都督。各省都督府组织各异。1913年 1月 8日北洋政府颁布《现行都督府组织令》,各省军事机构的名称基本划一。1914年10月18日北洋政府公布《将军行署编制令》,都督改为将军。1916年10月 6日以后,改将军为督军。1922年9月2日以后,改称督理、督办。1924年12月11日以后称督办。  ② 跨省的军事机构。始设于袁世凯统治时期。主要有巡阅使署、经略使署,其首领为巡阅使、经略使。辖区有省区性和地方性两种。其设置、合并、裁撤没有统一的标准,取决于地方势力扩张的实际情况,设置最长的达 9年。主要的有长江、直鲁豫、东三省、苏皖赣、两湖等巡阅使署。1924年12月11日裁撤所有的巡阅使。巡阅使一般在形式上属陆军部管辖,海疆巡阅使属海军部管辖。  ③ 临时性的军事机构,如护军使署、镇守使署。依1913年12月19日公布的《护军使暂行条例》的规定,护军使分为设于无军政长官的省区与设于有军政长官的省区两种,前者直属中央,节制全省军队,后者所辖范围和职权限于该省一定区域。镇守使署主要设在边疆与重要城市,如川边镇守使署、上海镇守使署。  地方立法与民意机构 民国初年各省立法与民意机构颇不一致1913年初各省先后依法成立省议会,至1914年 2月28日全部被解散。袁世凯死后,一些省虽重新恢复议会,但大都形同虚设,或成为军阀的工具。1920年以后若干省掀起“联省自治”声浪,设议会,制宪法,活跃一时,但没有什么效果。  民国初年各县大都设有县议事会。1914年2月3日袁世凯下令停办地方各级自治,县议事会均被解散。袁世凯死后,县议会一度恢复。1919年9月7日公布《县自治法》,规定各县均设县议会和县参事会。  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制度 国民政府的地方制度是随着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取得对全国的统治权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地方行政制度 国民政府初期,有许多省处在军阀混战状态之中,省制颇不划一。随着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取得对全国的统治权,北洋政府时期的省、道、县三级地方制度陆续被废除,建立起省、县两级制。另外,在中央设院辖市,在地方设省辖市。县以下设区、乡(镇)、保、甲等基层组织。省还设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派出机构。此外,还在一些特别区域,如西康、威海卫、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及蒙古、西藏等,实行特殊的地方制度。  ① 省制。省政府是国民政府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在中国国民党指导、监督之下,受国民政府之命,处理全省政务。省政府采用合议制,由省政府委员、主席组成省政府委员会。省政府主席初由省政府委员会推选,后改由国民政府从省政府委员中选任。省政府由秘书处、各厅及各直属处局组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为临时性设置,各省名称不一。1932年8月行政院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以后,各省区将名称陆续统一1936年行政院又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专员公署遂正式成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辅助省政府的行政机构,在各省普遍建立。专员由行政院院长或内政部部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免。专员承省政府之命,推行法令并监督指导,既统筹辖区各县市行政,又兼任该地区保安司令,指挥监督辖区内的保安团队、警察及一切武装自卫民众组织。  ② 县制。1926年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规定,县政府采用委员制。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规定各县一律采用县长制,县政府下设各局、科。1928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规定县政府在省政府指挥监督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在不抵触中央及省的法令范围内,发布命令,制定县单行规则。1939年 9月国民政府又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政府受省政府的监督指挥,办理全县自治,执行中央及省政府交办的事项。  地方立法与民意机构 国民政府初期,未建立地方议会制度。1938年 9月~1941年 8月,先后颁布了《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市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县参议会组织条例》,以及《乡(镇)组织暂行条例》,陆续建立省、市、县、乡临时参议会、参议会、乡镇代表会等。省临时参议会的职权主要是议决省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针,对省政兴革提出建议,听取省政府施政报告,向省政府提出询问,选举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临时参议会正、副议长由行政院从各省参议员中遴选,提请国防最高委员会决定。抗日战争胜利后,临时参议会改为参议会,增加议决省单行法规、审议地方预决算两项职权,正、副议长改由参议员选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1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3:56 [只看该作者]

金城战役 Kumsong, Battle of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7月,在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向南朝鲜军防守的坚固阵地进行的进攻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进攻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促使朝鲜停战早日实现,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于1953年 5月,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了夏季进攻战役。在 5月13日~6月23日实施的第1次和第2次进攻中,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4.5万余人,使北汉江以西、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防御阵地更加突出,处于不利态势。在中朝人民军队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谈判中僵持已久的遣返战俘问题,终于达成了协议,并于6月15日重新修正了停战后的双方军事分界线。该线较1951年11月27日最初划定的军事分界线向南推进约 140平方公里。正当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订之际,南朝鲜李承晚统治集团在美国纵容下,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7万余人,严重违反了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并继续声称“反对朝鲜停战”、要“单独干”和“向北进攻,统一全国”等,企图破坏朝鲜停战的实现。  为了打击李承晚统治集团,促进朝朝停战的早日实现,保持停战后和平局面的稳定,同时为了拉直金城以南战线,取得停战后的有利态势,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又组织了夏季进攻战役的第3次进攻。其中,在金城以南地区,对南朝鲜军的坚固防御阵地进行了主要突击,即金城战役。[]  金城以南地区,从金化东北上所里至金城川与北汉江汇合处,是“联合国军”防线的突击部,其弧形正面约25公里,纵深约9公里。突出部的东北部,山高坡陡,易守难攻;北部、西北部山势较低,尤其金城西南地形开阔,不易隐蔽。突出部以东有北汉江,水深达5米,不能徒涉;以西有南大川,位于双方阵地之间;金城川从金城以西折向东南与北汉江汇合,平时水深不足1米,但雨季水涨时,大部不能徒涉,成为纵深战斗的较大障碍。  在这一突出部担任防御的是南朝鲜军的首都师以及第6、第8和第3师。 其基本阵地普遍构筑了坑道、半坑道工事和大量的明暗火力点、地堡群,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在阵地前还设置了3~15道铁丝网,并在其间埋设有各种类型的地雷,纵深达150~300米,是比较完整的、支撑点式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但其纵深阵地工事较薄弱。  志愿军集中第20兵团和第9兵团1个军担负金城进攻战役任务。第20兵团共5个军,编成西、中、东3个作战集团。除东集团位于北汉江以东的 1个军就地钳制当面的南朝鲜部队不使其西调,保障主力左翼安全外,其余部队在牙沈里至北汉江一线,采取正面突击和侧翼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从几个方向向梨船洞地区实施主要突击。第9兵团1个军由上所里、杏亭一线向注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实施辅助突击,保障第20兵团右翼安全。  各参战部队于6月下旬开始调整部署。 为有效地摧毁坚固筑城地域,保障步兵的顺利突破和战役的胜利,志愿军集中火炮约1100门,抢运各种炮弹70余万发,炸药12万多公斤和各种渡河器材以及充足的粮食。同时还集中约 6个工兵营和先后使用13个步兵团的兵力抢修或加宽战役纵深内的道路。在前沿,除利用坑道和秘密构筑屯兵洞外,在地形开阔的中间地带,还选择了潜伏区和秘密修筑了接敌道路。  经过充分准备,志愿军第一线各突击部队于7月13日21时,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图1[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箭炮兵向敌阵地发起攻击])后,同时发起进攻,1小时内就在约25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突破任务。西集团于突破后,乘胜向纵深发展。该集团预先组织的1个营(附1个伪装成南朝鲜军的侦察班)不顾一切险阻,机智神速地按计划猛插二青洞附近,歼灭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团部、美军第555炮兵营大部及1个多管火箭炮兵连,随后又歼灭乘车北援的南朝鲜军首都师机甲团 1个营大部并俘该师副师长。至14日黄昏,西集团已全部占领梨实洞、间榛岘一线以北地区,突入敌防御纵深6~8公里。中集团突破后,其右翼部队沿金城至华川公路向纵深迂回,至14日晨进至金城川以北东山里地区,割裂了南朝鲜军第6师的防御阵地,并乘其混乱溃逃之机,渡过金城川,向梨船洞方向发展;其左翼部队经一夜激战,14日10时占领轿岩山(图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红旗插上轿岩山主峰])后,即向梨船洞方向发展。至14日黄昏,中集团占领了梨船洞及其以南至巨里室北山一线;东集团已占领细岘里及金城川下游以北地区;第9兵团1个军已占领芦洞、杨谷一线地区。至此,志愿军各突击部队已全部占领南朝鲜军第一线团的防御阵地,并乘胜发展进攻,扩张战果。东集团曾一度进至黑云吐岭、白岩山及其以东一线地区。16日,志愿军各参战部队调整部署,构筑工事,主动转入防御。此后,在新木洞、梨实洞、豆粟洞、巨里室及金城川下游以北一线阵地先后击退“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总共约8个师兵力的大小反击1000余次,予敌大量杀伤并固守已占领的阵地。“联合国军”在遭到重大打击后,不得不作出具体保证:李承晚统治集团“将不以任何方式阻扰停战协定草案条款的实施”,如有“进行任何破坏停战的侵略行为时,联合国军将不予以支持”,并保证在中朝人民军队采取必要行动抵抗侵略、保障停战时,“联合国军仍保持停战状态”,等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取得上述保证后,乃于 7月22日同对方进行了军事分界线的最后校正。该线较最初划定的停战线向南推进332.6平方公里。7月27日,作战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随着朝鲜停战的实现,金城战役胜利结束。  金城战役,自7月13日起至27日止,历时15天。志愿军突破南朝鲜军约4个师的坚固防御阵地,向南扩展160余平方公里,拉直了战线,歼敌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2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3 10:04:13 [只看该作者]

冰川变化 glacier variation 指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物质和形态的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融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盈亏、雪线升降、冰面高度变化和运动速度快慢等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端位置进退。  冰川物质平衡 包括冰川的物质变化及其时空分布。在冰川物质平衡中,收入项和支出项分别以积累量(c)和消融量(a)表示。积累量包括冰川物质供给的各种过程,如降雪、雪崩、雾淞及雨水冻结等。消融量则包括冰川物质损失的各种过程,如融化、径流、蒸发、风吹雪等。消融主要发生在冰舌区的冰川表面冰川物质平衡(b)在任何时间都是积累量与消融量的代数和,它是单位面积上相对于去年夏末冰川表面的质量变化(以水当量体积表示)。 [12-01]式中t1为开始时间;t为任意时间;分别为积累率(·为水当量厚度的增加速率)和消融率(水当量厚度的减少速率)。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Ⅰ号冰川(图1[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Ⅰ号冰川])是中国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时间系列最长的冰川,1959~1982年间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很大,变幅为+374~-708毫米间。正平衡的年份为10年,负平衡为14年,多年平均值为 -110.6毫米,累计物质平衡为-2655毫米,这与60年代以来该冰川末端长期退缩的情况相符合(图2[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Ⅰ号冰川的物质平衡情况图])。物质平衡与平衡线(指冰川上雪线)高度一般呈明显的负相关。平衡线降低,积累区面积扩大,物质平衡为正值;反之,则出现负值。  冰川形态变化 包括冰川末端进退、冰面高度升降和冰川面积增减。由于后两者研究不够,目前多以冰川末端变化代表冰川的形态变化。冰川末端的近期变化一般根据固定位置处重复测量、比较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航空照片、地形图以及文献记述获得。百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主要根据地貌遗迹调查和冰川沉积物分析。冰川末端的变化有:①季节性变化,冬季前进,夏季后退;②多年性变化;③循环性变化,进退的时间都较短促,且有周期性;④偶然性变化。  20世纪世界不同地区冰川进退的一般趋势为:①20年代前为“小冰期”(14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一个百年计的气候寒冷期)冰川前进的尾声。②20~40或50年代,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各地冰川普遍后退变薄。③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性气候特别是高、中纬地区气温明显下降,世界不同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呈现为正值,退缩冰川的速率减小,很多冰川转为前进。  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冰川动态与上述世界冰川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但在时间略有前后。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国冰川均处于退缩的状态。如在1956~1960年间,慕士塔格山的乔都马克冰川平均每年退缩3.5米,苏木卡尔冰川平均每年退缩3.7米;1956至1976年左右,在祁连山测定的22条冰川末端均在退缩,平均年退缩量在12.5~22.5米间。7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大多数冰川仍在退缩,但后退速率变慢,如祁连山东段水管河 4号冰川的退缩率在1956~1975年间年平均为16米,在1976~1978年间年平均退缩量下降到 6米。在昆仑山、喀昆仑山、帕米尔以及喜马拉雅山中,有许多冰川处于前进状态,稳定冰川也不少。据统计,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116条冰川中,35条在前进,62条在退缩,19条冰川末端稳定不变。  不同的冰川进退变化幅度差别很大据对全球性695条冰川的统计,常态冰川进退年变幅小于10米的占59.8%,等于10~25米的占22.4%,年变幅大于100米的仅占2.2%。而且,同一条冰川在不同时段年变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I号冰川末端自60年代初以来一直处于后退变薄的状态,但后退速率不一,1960年9月至1973年 8月平均退缩速率为5.96米/年,1973年8月至1980年8月后退速率减小为3.28米/年,1980年8月至1984年9月平均后退速率略增为3.35米/年。  跃动冰川的变化 跃动冰川是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甚至停滞之后,在短暂时间突然出现异常快速前进或巨大水平位移的冰川。跃动期间末端位置的年变幅以公里计。如喀昆仑山的库蒂亚冰川在1953年3月至5月初两个月内冰舌末端前进了12公里,帕米尔的熊冰川在1963年4月22日至6月23日间冰舌末端位置前进 1.6公里。跃动冰川变化的主要特点是:①所有跃动冰川都周期性地反复跃动;②大部分跃动的周期性均匀,且每一旋回的长度对同一条冰川几乎是不变的;③所有跃动均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普遍的为2~3年,而平静期要长得多,一般为20~30年;④跃动期间冰流的速度比平静期的流速至少快一个数量级,冰的水平位移总量通常为数公里;⑤所有跃动冰川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冰积储区和冰接收区,前者与冰川积累区并不相同,它可能完全在冰川消融区内。跃动是冰川变化的特殊形式,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冰川都能发生跃动,而且几乎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出现,其原因和机制迄今尚未被人们所完全认识。  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迄今还很不清楚。主要问题是:冰川变化响应气候变化在时间上有滞后现象,不同的冰川滞后时间差别很大,小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间为数年至数十年,大冰川的响应时间可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南极冰盖的响应时间以万年计。即使在相同的气候变化情况下,不同的冰川甚至同一条冰川的不同冰流,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动态。而且,冰川对小气候变化也很敏感,它可以强烈地增幅这些小气候的变化,并留下持久的地貌痕迹。此外,冰川对气候变化有反馈作用。所以研究冰川变化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预测未来的气候。


 回到顶部
总数 42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