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玉石之路


  共有105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玉石之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0:30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玉蝉(图)2

  玉蝉   “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3:12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玉蝉(图)3

  玉蝉   “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3:46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玉玺(图)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4:09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玉带(图)

  玉带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至于“完壁归赵”,也就是那块“和氏璧”,更可从其身世看出玉石之尊贵。战国后期,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给了赵国。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和氏璧”。后秦统一七国,和氏壁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子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战国晚期,秦王嬴政曾遣使送一玉连环给齐国,并捎话:这连环上的两个环没有人能分开,齐国人足智多谋,能不能把它解开呢?嬴政本想以此不可解之环试探齐国的虚实,不想齐国的王后听了来使之言,拿来铁锤,把玉环打得粉碎,并告诉来使,齐国已遵命打开连环。秦王政知道此事,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的精神,再不敢存伐齐之心。   还有一个“弄玉吹箫”的故事,更能说明玉石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弄玉是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佳人,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生时正好有人相赠一块碧色的美玉。弄玉一周岁生日时,宫中摆了很多珍珠宝石,弄玉惟独抓住这块碧玉不放,所以起名叫弄玉。弄玉长大后,出落得水灵剔透,聪明能干,弄玉天赋异秉,喜欢吹箫,根本就不需要乐师,就能自成音调,穆公便命令宫里的石匠将那块碧玉做成箫,送给弄玉。也许是她天生就与玉有缘,这个玉萧在她手中,能吹出无限美妙的声音,像凤凰的鸣叫一样动听。穆公宠爱此女,特为她修筑“凤楼”,楼前建 “凤台”,后穆公又为其女寻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箫引凤,弄玉成亲,乘龙快婿”的典故。   这些玉的历史和传说,使我们遐思无限,让人产生一种在太空中巡游的感觉。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驾着飞船的宇航员,一直向宇宙的深处行进。周围闪过大大小小玉石构成的星球,周围静得似乎能听见心跳……寒气在渐渐的从鼻尖慢慢的传到身体里,一种迷茫和无助的感觉,让我渐渐陷入黑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4:46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骑驴上路(图)

  黑山,古代人称为“喀朗圭塔克”,是昆仑山的主峰之一,高峰达7562米,群山险峻,冰雪盖地。黑山乃找玉人必去之地,产玉地点为阿格居改山谷,是玉龙喀什河的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乡黑山大队约30多公里,这里有部分河段山坡崩塌,巨砾遍地,只能徒步上山,而雪线以上终年冰川覆盖,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在冰山底部的河流中,经常可以发现和田玉砾,近十几年来,这里就曾发现两块大白玉。墨玉和史书中唐代高僧玄奘所谓的黳玉,也多产于此地。   (黑山)   由于冰川的舌部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晴天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冰川下移至雪线附近逐渐融化并不断崩裂,冰块夹杂着玉砾泻落而下,落入河中。因此可以断定,这个地区就是玉龙喀什河中籽玉的主要来源,且应该有原生和田玉矿床。这里盛产玉石,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爱玉之人来此探宝。只可惜和田玉矿床处在冰山之上,四周为冰川覆盖,人们可望而不可及。黑山是此次着重考察的地区之一,我们卯足了劲,想要找出藏在其中的秘密。不过要到达终点,获得胜利,我们知道,绝非易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被院子里的驴叫、鸡叫、人叫声给吵醒了。从山里来的人们很能吵,往往为了一件行李的摆放可以吵上半个小时。院子里早聚集了一大群从黑山村下来的毛驴准备驮我们上山。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人很少有骑乘驴马的经验,且个个身宽体胖,看着那一头头精瘦弱小的驴子,真不忍跨上去,听说,我们要骑着它,至少走一天的路程,真怀疑驴子们四根铁锹把儿似的腿能否支撑得下来。出发前,乡里给我们派了一位会讲普通话的工作人员。他既是我们的保卫和向导,又是我们的翻译,也是我们驾驶驴子的教练。他见我是科考队里带队的人,特地给我安排了一头比较健壮的公驴,与我昨天晚上就已经混熟的那位乡村武装部长悄悄告诉我,这头驴劲很大,而且还非常顽皮,一定要小心。   (科考队骑驴上路)   中午十一点,我们考察队终于可以上路了。四十多头毛驴排成长蛇阵,穿过乡里高低不平的街道,一到村口毛驴都散开了。这些毛驴由着自己的性子满坡地乱跑,驴子的性格在此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一路上,土丘起伏不平,驴子们还算听话,和田地质勘探大队的王工程师趁机给我们讲了讲关于玉石的许多知识。   他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与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是和田玉的故乡,和田玉就是从这输送到全国各地,继而进入皇家贵族,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而世代流传。和田玉的玉质优良,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玉是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中国人性格的体现。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从古至今,玉就被赋予了它所独特的力量,犹如儒家一向所标榜的“君子”风范。多少人想成为君子而不得,玉可以帮他得之。不要小看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但是,它在我们中国所造就的辉煌绝不亚于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甚至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高原草场   翻过第一个达坂(山岭)进入了高原草场,从沙土荒丘转变成一片青绿,驴子们再次开始撒欢,完全不听指挥。各顾个的,低头啃起草来,任凭你喊破了嗓子、打折了棍子就是不予理睬。赶驴的老乡说,每次到了这里,驴子都是这样,索性让它们吃饱再走。   吃草的驴   天降细雨,雨不大,却很快浸透了军大衣。驴子们开始向前跑去,由于速度突然加快,我们许多在驴背上煎熬的记者们纷纷跌落尘埃。在驴队中,最为亢奋的还是那些公毛驴,它们每走几步就要俯首闻闻前面驴子遗下的尿迹,然后举头向天,呲牙裂嘴,无声的笑开了。赶驴的老乡说这是它们想要“趴娃子”(交配)了。   这些家伙在如此崎岖的山路上跋涉,身上还要驮上几十公斤重的大活人,居然还有心思想入非非,真是驴性难改。   从乡政府通往黑山大队的山路要翻过四五个达坂,山路险峻,有的地方只有一尺来宽,走惯了山路的驴子步伐十分娴熟,四条腿踏成了一个“一”字,就仿佛是走台的模特,我们称之为“猫步”。长时间骑在驴背上决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但是徒步走在这样的山路,对我们这些长期待在城市的人来说,会更加痛苦。尽管我们双脚失去知觉,大腿两侧磨出了血泡,腰被颠簸得几乎要断了,但是大家仍然死死地趴在驴背上不肯下来。然而,驴子们对背上沉重的负担也不堪忍受,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弯腰摆腿把我们摔下背。有些驴非常聪明,它们专选悬崖边上走,想把驴背上的人吓下来。记者尽管被吓得哇哇大叫,但仍然不肯下来。   (驴子在一尺来宽的山路上走着猫步)   坐在驴背上,刚开始还感觉十分悠闲,尽管坐不稳,整个身子都失去平衡,但是驴步一颠一颠的,很有节奏。我想八仙之中的张果老也不过如此,可是很快,我就感到驴子的脊背有点像一把钝刀,来回不断地在我身下拉扯。   我有点坐卧不安了,再往后,也就是一两个小时以后,坐在驴背上,简直如坐针毡,无论你怎么摆布自己,也无法让这种难受的劲减少,很难想象,两条腿吊在半空中,一吊就是好几个小时,到最后两条腿干脆麻木了,像是灌了铅,不知是谁最早使用这个词形容的,我想他一定是经历过,而且走过很长的路,要不然不会有如此贴切的感受。尽管周边美境无限,也全变得黯淡了,尽管雨过天晴,天放亮,一笔如洗;山色空灵,凹凸有致,空气清爽,沁人心脾,然而这一切在我的感觉中,只是一种躁动的痛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7:22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骑在驴背上的科考队员(图)

  (骑在驴背上的科考队员)   我想下来走一走,可是腿脚不听使唤,整个人已仿佛成了一根死木头,突然,毛驴疯狂地跑起来,任你怎么喊叫也不听,接着,驴子一斜身,把我摔到地上,我左腿先着的地,由于腿早已失去了知觉,全身重量都压在这条腿上,只听“咔”的一声,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腿从膝盖处反向着过去,本来小腿是向后弯的,可现在却是向前弯,我一下坐到了地上,霎时,腿居然恢复了知觉,那是一股锥心刺骨的痛,我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腿摔断了,我头脑里还很清楚知道这一点。见到人们围上来,我咬紧牙关,想站起来,又是一阵疼痛,一阵发晕,最坏的事还是发生了。探险野营,最怕出现伤号,尤其是在荒郊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又没有医护人员,更没有治伤的药,这次出来实在是太草率了一点,现在怎么办,大家都在用眼光问我,已经在山里艰苦行进了十多个小时,回“火箭公社”,还得再走十几个小时,前方离黑山大队还有几十里路,望山跑死驴,当然也能跑死人。走,向前走,我下决心,一切交给老天,受伤的身体失去了自控,变得十分沉重,五六个小伙子费了好大劲,才把我扶上驴背,可恶的毛驴,仰头呲牙,它还在嘲笑我!    摔下驴背的老记者   我还是骑定了你!我咬牙切齿,趴在驴背上,太想念平时在家开的那辆越野车了,“亲爱的,你真是我的温暖之所在,我庇护之所在,坐在里面就像在家中。”——痛苦不容我再继续浪漫下去,回到现实,我感到前途漫漫、痛苦无止无休。   队伍由于出现了伤员,行进的速度慢了一倍还多,几个记者干脆步行在我左右,我认识到为什么战争中常常要把伤员杀掉或是丢弃,原来伤员对整个队伍太拖累了。   据山里人讲,一头毛驴平均能驮五十公斤的东西,而一个人最少也有六七十公斤。像我们有些记者体重可达到七八十公斤,差不多是毛驴所能承受重量的一倍,难怪毛驴子要想方设法把人甩下来。我们没有骑驴之前很多人告戒:到了山上就要把自己的小命交给毛驴。因为只有它们知道如何在陡峭的山道上行走。把人的命交付在驴的手上,听来很可笑,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在崎岖险峻的山间小路上,我们都紧紧地把自己贴在毛驴子的背上,距四只细小晃动的驴蹄子半尺处就是令人目眩的万丈深渊。其实就是驴子也不能完全保证它们自己的安全,在一处几乎是直上直下的山脊上,所有的驴子都在争抢山上那条惟一的小道,小路上的石头被来往行走的驴蹄子磨得闪闪发亮,突然驴队中传来一阵惊叫,一头毛驴在抢道的过程中蹄子一滑,直直地从山脊上掉了下去,一股尘土从崖壁下冒了上来。赶驴的老乡大声吆喝着,片刻不停,只见几只山鹰和乌鸦从山崖的另一处飞了出来,盘旋着向出事地点落了下去。队伍的行进突然地加快,很多人都没有看清这一惊人的场面,事后老乡告诉我们,如果当时停下来队伍中一定会发生骚乱,后果不堪设想。   不免想到《伊索寓言》其中的一篇,说从前有个商人,赶着一头毛驴翻山越岭,这头毛驴倔强的很,不走平坦的山间小道,非要在悬崖峭壁上行走。商人几次从峭壁边缘给他牵回来,不一会儿毛驴又会自己走回去。结果没多久,毛驴脚一滑,从悬崖摔了下去。商人望着崖下说:你终于胜利了。   这是《伊索寓言》中很著名的一篇,寓意那些愚蠢而固执己见的人,他的胜利实际也就是他的灭亡。他们就是不爱走大路,偏爱走悬崖峭壁。从伊索寓言到今天跌下山崖的驴,看来驴子几千年来确实一贯如此。可能驴子并非有“驴脾气”,走悬崖只是它一种本性吧。以前始终认为有关毛驴的那篇寓言属于对毛驴艺术上的夸大和讽刺。可今天,两千六百多年前《伊索寓言》里的毛驴还真被我们亲眼看到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8:46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黑山村的维族小孩(图)

  黑山大队   通往黑山大队的最后一个达坂海拔四千多米。从那里往下看,脚下云层朵朵,远远的山谷阳光灿烂,有一小块像树荫的绿岛,那,就是黑山。   黑山村,是一个维吾尔族人的小村庄,大约有六百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十分偏僻。寂静的山村突然来了这么多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骑在驴背上的考察队员们本应该挺起胸来接受检阅,但是十几个小时的驴程已经将他们折磨成了残兵败将,灰头土脸,面无血色。而那些赶驴的老乡却依然精神十足,大声地吆喝着驴子。   山村里的孩子们可能是最为兴高采烈的,他们围住考察队员,纷纷把那些喝剩下的饮料瓶要到手中,挥舞着满街乱跑。   黑山村的维族小孩   从这里的地势以及人们的长相上看,和我们常常在电视里看到的阿富汗倒是非常得相象,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在这些地方拍一个阿富汗战争片,几乎没有人能够分辨出它的真伪。   黑山村的房屋非常简陋,有的干脆就从土山中开个洞,再码上一些土坯就成了他们的小屋。有些房屋根本就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供出入的门。   医疗条件就更不用提了,他们这里依然还叫大队,整个玉石乡有十四个大队,也就是十四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相隔非常得远,最近的村子也相隔几十里山路。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这里的交通工具就是驴子,不过我听老乡说,驴子也有优劣,就像汽车一样,最好的驴子比最劣的驴子脚程要快一倍还多,这头驴子的主人就是村长,也可以说是属于“大奔”和“宝马”级的驴子。这头驴子的“配置”也非常的齐全,鞍子一律用皮子做成,而且还有脚蹬,这也可能是村里惟一有“配置”的驴。这头驴身材高大,浑身乌黑,鼻子和嘴却是白色的,村长骑在它上面,头上戴一顶格萨克帽子,嘴上有一撇上翘的小胡子,简直就是小说《静静的顿河》里高里的样子。其它的驴子就没有这么威风了,它们与村长的驴子一比,简直就是“小夏利”和“奥托”,或者更差一点的,就是平原农村里跑的那种“狗骑兔子”。由于这里道路崎岖,山势陡峭,很多地方连驴也上不去,所以如果有病人的话,医生一天只能去一个村,黑山大队是“火箭公社”里地势最高,位置最远的一个村子,我们到这里非常的巧,正赶上乡里的医生巡回医疗,而且这个医生属于“万能”型,从吃药打针、手术到接生全是他,我们到这个村子里的时候,他刚刚接生过一个小孩,他看了看我受伤的腿,似乎很在行,说“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膝关节扭伤,顶多就是半月板碎了”,然后他给我开了一些止疼片,就算诊治完毕,也许这种伤在这里真的是小事一桩,乡里医生看来在村子里的威信非常高,村长一般都走在他后面。他会讲汉语,是全村文化水平最高的,他告诉我们,他高中毕业,还上过两年卫校,他还准备在这个村子里住几天,可以帮助我们找玉,最后这一句话,是我们最为感兴趣的,我们住在是黑山村惟一的一所小学校里,也是全村最“豪华”的地方,所谓“豪华”,就是一处砖房,里面还有用木板拼的床铺,地面还铺了点砖,据说是校长的办公室,可是这里看得出已经很久没有当学校了,屋里除了厚厚的一层土以外,窗子的玻璃已经全碎了。由于我们的到来,他们把这里最好的房子腾了出来,窗户上糊上了报纸。小学校里还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草场,孩子们整天在那里跑来跑去。   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老师兼校长,在一年前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山里的孩子们见到我们,都感到非常新奇,整天围在我们的窗口和门口,伸头探脑地往里看,而且好像百看不厌,站在门口都不走了,让我们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刚刚来到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我们跟他们说话,他们都听不懂,一走近他们,就全都跑开了。后来他们和我们渐渐熟了,先是用小石头子向我们投掷,然后就是拿来一些馍给我们吃,此刻我们完全体会到了动物园里的动物被游客戏弄的感觉,由于他们的石头子扔得太多了,我们大叫一声,这帮孩子轰的跑开了,可是没有多久,又都聚到了窗口和门口,把本来就十分阴暗的小屋堵得更黑了。看来用吓唬他们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开始把背包里舍不得吃的巧克力拿出来送给他们吃,可是这样一来就更坏了,刚给出一块以后,就伸过来十几双小手,向我们讨要,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请那位乡里的医生出马,帮我们维持秩序,看来这个乡医生很有威信,他对那些孩子用维语大声地吆喝了一声以后,围在我们窗口的孩子一哄而散了。我们专家里有懂维语的,他告诉我们说,乡医生刚才跟孩子们讲“这些都是从中央来的人,都是老师,你们不要老围在窗户口,影响他们休息。”看来老师在这些孩子的心目中还是很有影响、很有地位的。   我们在黑山村住的这几天,经常有村民拿着玉石来找我们,这些玉石都是他们从山里捡来的,可是说是典型的山流水,有些玉石还真漂亮,洁白而又圆润,一看就知道,被人们把玩了很久。我们有一个记者,自己带了一些常用感冒药,提出要和他们换一块玉,没想到,他们非常得高兴,接着,又来了好多人,拿出各种类型的玉石,要和我们换药品。   乡民用玉石跟科考队员换药   用玉石换药品的最初发起人就是那位乡村医生。由于我们经常出门,行李中总携带着不少常用药品,感冒药、止咳药、创可贴、止疼片等。开始,他问我们可带来什么药没有,我们还以为是为了给人治病,毫不犹豫打开了行李包。   行李里的药品让这位乡镇医生大开眼界,“这么多的药,能不能卖给我一点?你们上山反正也用不了那么多人,留下一些,剩下的都卖给我吧。”   见他这么说,我们一位记者很大方,各种药品包了一大包送给他“你拿去用吧。”   乡镇医生有些不好意思了,他从兜里掏出一块玉石,这是一块青玉,显然已经收藏了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玉石油光光的,好像在油里放过一样,“我用这块石头换药吧。”   专家古方接过来看了看玉石,说:“这块玉的成色不错。虽然不是羊脂玉,但也是一块上好的山流水,起码也值个上千元。”   听他这么一说,那位记者赶紧接过石头,宝贝似得放进了自己背包。   不想过了没多久,门口聚来了很多山里的老乡,几乎每人手里都拿着几块玉石要和我们换药。我们住的校长室霎时变成了玉石交易所。说实在的,这次带来的常用药还真有一些,于是大家纷纷和当地老乡讨价还价起来。交换的结果是这样的,一盒速效感冒胶囊换一块拇指大小的山流水;一瓶红花油可换两块这样大小的山流水,一盒止痛片则可换拳头大小的墨玉一块。要知道,村里没有研磨机,这里的山流水可都是真正的山流水。记者小张心里乐开了花,他把自己的药全部换成了玉石,然后一会儿说自己肚子疼,一会儿又说嗓子疼,到处找我们借药。可惜这小伎俩很快被拆穿了——用玉石换药在我们中间根本不是个秘密。他还当我们不知道。   专家在村长带领下,开始对村里采玉、藏玉的情况进行调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19:18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乡民把玉石藏在被子垛下

  乡民把玉石藏在被子垛下   被子垛是他们的保险箱   这里几乎家家都藏有玉石。黑山大队全村没有几处像样的房子,大部分所谓“房子”都是一些窑洞和毡房,所有门几乎都不锁,我们进到毡房来,里面黑洞洞的,温度比外边高不了多少。毡房内离门几步之遥就是一摞摞被子,紧紧地靠墙码着,直高过头顶。一位老乡把手伸进被子里,摸索半天,从里边掏出来两块玉石,给我们看过之后,收回去,从另外一个被角又摸索半天,再掏出来两块。村长解嘲说,被子垛就是他们的“保险柜”。黑山村每年都有收购玉石的外来人,而这里的老乡也就是用从山里找来的玉换取一些用品。据了解,这里的采玉人年收入可达上万元。村长告诉我们,这个村里常年有山下来的采玉人和收购玉的人,其中一些还非常有钱,出手就是上万,而且都是现金,这些人胆子也真够大的,只身来到这里,还带有那么多的现金,居然不怕有坏人惦记,看来这个村的民风淳厚。   我们问村长:“这里的人用玉除了换取一些日用品以外,有了钱还干什么?”   村长说:“买肉、喝酒!”   他们的村子没有地,所有的粮食都是从外买来的。   “难道他们不拿来盖房吗?”   村长说:“不用盖房,这里的山随便挖一挖,就能够掏出一个窑洞,没必要花钱盖房。”   看来在这里钱多了也不知道干什么用,也确实没什么用。   黑山村没有电灯,几乎家家都是用煤油灯,我们用自己带的发电机发电,使小学校有了电灯,不过我们为了节油,每晚只发两个小时的电,趁着这点光亮,专家们忙着写考察日记,而我们也在这个时候,集中开会,商量下一步的行动。由于我的腿摔伤了,我们决定只派一个小分队继续考察,其他年老体弱的或身体不适的,都留下。   为了补补身子,我们从老乡家买了一只鸡,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只鸡我们煮了六个小时,依然像轮胎一样咬不动。记得前几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哑剧小品《吃鸡》,那种夸张表演在这里完全是真实。大家为了照顾我,把两只鸡腿留给了我,据说是最容易下咽的,我也自认为牙口比较好,但是一口咬下去,无论你怎么撕扯,最后鸡腿还是完整无缺的,一直陪着我的那位乡镇医生,看到我吃鸡的样子非常辛苦,从腰里掏出了一把小匕首,非常熟练地把鸡肉削成一片一片的,用刀子挑着递给我,我使劲地摇摇头,不敢再吃,乡医生把刀转到他的嘴里,开心地吃起来,两条鸡腿不到一分钟,全部进了他的肚子,那种满意的模样,真让我羡慕死了。   这个地区海拔较高,水不到100度就开,肉类可以说永远也煮不熟。不过,这里吃到的面食也是其他地区永远吃不到的。这里从来不用刀切面条,全是用手推出来,一根面条动辄长达十几米,是典型的“一根面”。他们说,一锅里最多也就放两根面,煮好捞出来也非常有面的韧性,入口像嚼橡皮糖。   (记者小黄坐了块墨玉   吃饭时候,记者小黄发现他坐的石头有点不太寻常,心想,莫非是块玉?但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伙房里怎么会存放价值连城的玉呢?小黄忍不住问了问房东,不想房东肯定地点了点头,“是玉。”这下轮到大家惊讶了,这么大的一块玉,怎么就没想到卖呢?房东说,这是一块墨玉,自从有了这个村,这石头就长在这里,深埋地下的部分还不知道有多大,露出地面的这部分刚好有凳子高,就一直把它当凳子来用。   小黄问:“就没想过把它开采出来么?”   房东一脸严肃:“不能动。这可是块宝贝。”   我们仍想不通。宝贝怎么能就被人当成凳子随便坐呢。   自从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到这儿来坐坐,一连几天,每逢吃饭,这石头都是我们抢坐的第一张“凳子”。不过我没这个福气,腿摔断了,在校长室里坐着根本出不来,上厕所都得有人扶着。大家吃饭的地方离校长室有几十米远,听到这好消息,只得“望凳兴叹”。   “望凳兴叹”   一路上,听很多人说了玉的种种神奇之处,什么“治病、养颜等”,一直想着要瞅一个时间亲身体验一下才行,这下可好了,检验玉石传说真实性的时刻到了,我用换来的那块玉石在膝盖上摩擦,开始感觉有点凉凉的,后来膝盖真的感觉不那么疼了,也许玉石真的有用,总之在黑山村的那几天,伤口没有怎么太肿。   据了解,1980年,这里有两位牧民在海拔4400米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将要去探索的源头——曾发现过一块方形玉石,重达1180公斤,洁白润泽,当时就被定为一级品。玉器加工厂的肉孜老人当时就在黑山大队。他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便找到那两位牧民,牧民开价五万元,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万多块钱。(当时最好的白玉一公斤价格50元)最后经乡里开证明,做成了这桩买卖。拿回玉器厂以后,又被来这里的上海玉雕厂同仁以平价(也就是五万块钱)买走。这块玉石和它所卖出的价钱,已被当时视为天价而成了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如今一块上好的羊脂白玉一公斤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可达七八万元。如果这块玉是现在发现的,其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22:58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出土的古陶罐(图)

  考察队的专家们一到村里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村里开始了深入细致地考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主任王仁湘,在村子的东头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古墓群,这个古墓群,面积相当大,几乎把村子里的惟一一块平地全部占满,方圆大概有十几亩,从山上流下的小溪从这块墓地的北侧流过,所谓的小溪实际上水流很急,由于它的落差很大,水射四溅,阳光下常常出现彩虹,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小发电站,肯定可以供全村的用电量。王仁湘在这个墓地一待就是几天,他发现,大部分墓已被盗过,说明这个墓葬和现在生活在这个村里面的人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从墓葬的型制上看,与现在的墓葬也不一样。用王仁湘的话说,“经初步勘察已是大喜过望。”他发现有一个被挖开的墓葬,规模十分壮观。面积足有几百平方米,墓外围有坚固的土墙。墓内墓室分割清晰,墓道分明,这个墓葬和新疆这一带的墓葬完全不一样,用他的话说,这个墓葬,从外围土墙的方式来看,倒是特别像俄罗斯的墓葬,可是在墓室内,却和中原地带的王侯墓非常的相近。总之墓主人,起码也是一个等级十分高的人。据了解,现在在黑山村落户的人,历史最多只有一千年,这一点说明了在近千年以前,这里还生活过与现在人完全不同的一个种族。   出土的陶罐碎片   这些墓室虽然被盗了,但是里面还存有大量的可供考察的物品,不过由于对古墓的发掘有着严格的规定,王仁湘也只能就墓室距地表最近的一些已经被盗开的部分进行考察。他认为,早期这个地方,一定不像现在这样荒芜,很可能还有一些通往其他地方的道路。寻着这条思路,他在一个老乡家发现了一个古陶罐。据老乡说,这也是一件出土文物。这只陶罐与目前新疆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目前新疆出土的陶器可以推溯至春秋时期,是典型的东西方交流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中亚印欧风格。而目前这件陶器却和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陶器非常相似。或者说它们很接近青海、甘肃出土的陶器器形,这是否说明很早以前,这里曾经生活过来自中原地区的人呢?几位专家开始在村子周边进行寻找,经村民介绍,这里的确还有一条通往青藏高原的古道,那边的人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条古道来到这里的。他们到这里能干什么?专家做出了推测:第一,这个村子曾经可能是一个兵站,连接着汉藏之间的交通,而驻扎在这里的人,逐渐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以至于最后埋葬在这里了,据老乡们说,这里的确出土过一些兵器类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在这停留的时间太短了,专家们没有找到。还有一个推测:这里曾经有一个古老的村落,不过这个村落就像一个游动民族的驿站,居住在川藏地区的古人向北迁徙到了这里,并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还有一些人继续向北向东,向北的那支可能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等地,而向东的那支可能到达了中原地区,或者把这个情况反过来说,就使中原地区的人迁徙到了这里,并由这里向西向南迁徙,总之这个点很像一个民族交汇的地方,只是所处的地方实在是太偏僻了。   (出土的古陶罐)   有一点令专家们十分不解:这些早在千年以前的人,为什么都消失了呢?现在黑山居住的人都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他们自己都说是后来人,在他们之前的人究竟上哪去了呢?出了这个村庄,方圆几百里甚至连一棵树都找不到,解释似乎只有一种:也许他们就是最早的一批采玉人。   关于黑山大队——也就是古于阗国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的玉石联系,史书上还真有记载:   吐谷浑与昆仑玉 吐谷浑与于阗国   吐谷浑所以在昆仑玉贸易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国土范围向西扩张,已经紧邻于阗。《梁书·诸夷·河南传》明确说:“其界东至叠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早在公元445年,北魏高凉王那率军攻击吐谷浑慕利延于白兰,“慕利延遂入于阗国,杀其王,死者万余人”。吐谷浑把势力伸展到塔里木盆地的东南缘(鄯善、且末),控制了鄯善、且末之后,吐谷浑就可以撇开河西走廊,把传统的西域南道与青海道完整地接通起来。   自于阗国向吐谷浑,行经昆仑山北麓绿洲,至吐谷浑控制下的且末、鄯善,由鄯善向东南越过阿尔金山,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吐谷浑的核心地区白兰、都兰(吐谷浑城),再向北即到达青海湖西岸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这条路线直到近代还是西宁与和田间商队的行道。这条路在南北朝时期,作为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又是和田玉向中国东部,特别是向江左的南朝源源输入的通道。   玉石考古专家罗新引用的这一段文字主要讲的是“玉石通道”,正是从昆仑山北麓至且末,到达吐谷浑国。我们可以认为,青藏地区的吐谷浑国向外扩张最终到达于阗国边境,而黑山正好处在于阗国与吐谷浑接壤之处,由于黑山地势较高,地处偏僻,在现在黑山大队的地方,也许是驻扎着一支吐谷浑的采玉部队,或是一支由于阗国派兵驻守的大部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永久居住点,既负责采玉,又负责守卫这条连接于阗与吐谷浑的玉石之路。   南朝使用于阗玉的直接证据,是有关宫廷用玉的。《南齐书·皇后传》:永明元年,有司奏贵妃、淑妃并加金章紫绶,佩于阗玉。   这里的于阗玉,是指以于阗玉料(籽玉)加工而成的玉器。前面提到的丘冠先从河南所获大玉,以及于谨破江陵以后从梁元帝萧绎宫中所获大玉,都属于未经加工的于阗籽玉。这类玉料运抵南朝后,再由南朝玉匠加工成各类玉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23:53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当地采玉人的帐篷(图)

  (科考队继续前进)   到达黑山大队的第三天,科考队重新组织的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开始向白玉河源头进发。这段山路更加陡峭,小分队经过十二个小时艰苦卓绝的急行军,来到一处草滩高地安营扎寨。这个地方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在军事地图上标注的名称是“汗尼拉克”,“汗尼拉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帝王草场"之意。晚八点,我们到达计划中的营地--汗尼拉克草场最南端喀尔布拉克,即雪泉。阿格居改冰川所在的雪峰就在眼前,肃穆壮观。从这里再向南,海拔高度急剧上升,驴也上不去。明天,只能步行登山考察。   汗尼拉克河的所有支流都不出产玉石,这样我们追寻的白玉原生矿应该是在源头了。汗尼拉克草场不枉拥有帝王草场之名,确实十分肥美富饶,不过,此时谁也无心,准确地讲是无力欣赏。宿营后,也许这几天过于劳累了,几乎所有的队员都开始出现高原反应,许多人反应强烈,这其中包括多次上过青藏高原的人。惟一的解释是这里处于青藏高原的北缘,空气不仅稀薄,而且流通不畅。我们中有一位科考队员,晚上睡觉莫名地大哭了起来,而且说话语无伦次,后来我们问起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片草滩大部分浸在水中,尽管装备了防潮垫、隔湿层,但是躺在那里还是感到身下都是水,帐篷里潮湿寒冷,队员们一夜未眠。在这个营地,水根本就烧不开,队员们只能啃吃那些又干又硬的烤馕。离队员帐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当地牧民用鹅卵石垒起的简易房屋,几乎是半地下的,屋里点着火,和上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人的住所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当地采玉人的帐篷)   第二天一早,队员们振作精神向山顶攀登。驴已经是不能骑了,因为这里没有了路。四周都是半人多高的鹅卵石,队员们在这些石头缝间跳来跳去。如不小心脚滑进石头缝里,脚骨肯定折断。   在这里,我们发现,随处都可见到因冰川退缩而遗留下来的落地冰,而且还有好几个当地人在水里来来回回地走着,不时地弯腰,从水中捞出一块石子,看了看,然后扔掉。由于已经有了前车之鉴,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不觉得奇怪,这些人是来捡玉的。专家告诉我们,落地冰经常带出高品质的白玉。每天早晨水流最小的时候,落地冰消融产生的水洞和裂隙就是找玉的好去处。而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拣玉的最佳季节,专家还告诉我们,当地的找玉人最喜欢光顾的是阿格居改冰舌前缘落地冰的溶洞,因为那里常有惊人的发现。1979年在冰舌附近曾发现一块由雪融冰水冲刷而暴露出的冰碛白玉漂砾。玉砾主体为乳白色,一侧稍有淡黄色皮浸,大致呈梨形,重159公斤,为优质羊脂白玉。   为何这里的白玉品质是所有和田玉中最好的?我们认为这与玉石原生矿被冰川覆盖和冰川对玉矿的剥蚀、搬运有关。万古冰川之下的原生矿在高寒高压作用下,玉料之中的杂质被冰川萃取带走;另外,冰川的剥蚀、搬运又是一个漫长、激烈的打磨过程,因而造就了白玉河白玉的优良品质。不过,这一观点目前还仅是推断。



 回到顶部
总数 6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