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玉石之路


  共有1053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玉石之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24:25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高山草场的维族小孩(图)

  原生白玉矿   原生青玉矿   经过考察我们确定,白玉河白玉主要来源于汗尼拉克河源头的白玉原生矿,矿床应该是海拔5000米左右被冰川覆盖的山体。另外,在阿格居改白玉原生矿以东、东南、南部均有较大储量的青白玉、青玉原生矿存在。   头顶着湛蓝的天,眼前是皑皑的雪山,脚下流水淙淙。在行进的路上,队员们使尽了最后的一点力气。对面走过一个背着包裹的老乡,包裹里是一块十公斤左右的山流水。队员们迎上去一问,他告诉记者,在这一带至少还活动着近百个采玉人。这一点由此也说明,产生天然籽玉的源头快要到了,越接近源头,一个疑问也就越重:据记载,早在几千年前的采玉人,他们只是活动在白玉河和墨玉河的下流地段,还没有到源头来采玉的记载,难道古代的人不懂得上山采玉吗?或者说,古代上山采玉的人非常稀少,是源头的玉石不符合当时宫廷的标准吗?   (科考队员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休息   专家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稍事休息,对活动在这里的采玉人进行了简单的调查,根据初步了解,这些在高山地区采玉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来的回民,还有一部分是河南人,当地人占不到三分之一。   近年来,和田玉的价格大幅度飙升,当地的采玉人说,和田玉十几年价格翻了一千多倍。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了无数贩玉人来此淘玉,那么大量的开采,会不会导致和田玉资源枯竭呢?   专家告诉我们,和田玉是我国玉中的上品,历来就以“玉性温润”著名。而新疆由于地域辽阔,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对和田玉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田玉分布范围很广,从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经和田、于田到东部的且末、若羌沿昆仑山北麓继续分布,绵延长达1100余里。据成矿预测和田玉资源量约为21万吨至28万吨,其中和田地区的和田玉资源量约为4.7万吨,历史上已经开采的和田玉矿床有20多处,从夏、商、周到清末约4000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和田玉产量总计9968吨,平均年产量约2.5吨。   据有关地质专家透露,由于和田玉原生矿床多数分布于巍巍昆仑的崇山峻岭中,位于海拔4000-5000米的雪线附近,一般人难以涉足,目前很难开采。   虽然,和田玉还有相当大的储量,但我们还是很担心,照这样采下去,这种天然资源,迟早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   高山草场   高山草场的维族小孩   在这个地区,还有一些放牧的人,这里的高山草场,植被丰富,很多当地的牧民在气候比较好的时候,会到这来住一段,他们既是牧民,也是采玉人,下山的时候总会顺便带几块玉,考察队又继续向源头进发。   离最近的山顶只剩下几百米,大部分人都走不动了,最后只剩下三名驮工和三名考察队员。   科考图片92(剩下的科考队员继续向上攀登)   白玉河的源头最低处海拔5600多米,整个山顶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水从几米厚的冰盖下哗哗地流淌着,那些珍贵的和田玉就在这些冰层下面。每年的七八月份,山洪暴发,洪水把大量的山石带到了白玉河下游,年复一年,无止无休。   北京时间十二点之前,考察队员必须从这里返回宿营地,如果走慢了,被太阳晒化的冰水就会变得非常汹涌,山顶上的人可能就回不去了。好在这些考察队员都不是童话传说里的地主老财。(他们知道,尽管这里遍地都是财宝,但太阳下山之前必须返回。)   其实玉石的分布不止这一处,可为什么其他的河里却很少挖出白玉呢?专家对这个地区的地质进行了考察,认为这里的玉石如果要被水带到下游去难度非常大。因此,这个地区的玉石很可能是由于山顶滑坡或者是地震造成的山崩使大量的混有玉石的石料滑落到了山下,再被水冲到下游。由于这个地区恰好是白玉河的源头,而源头又恰好在富产白玉的矿藏之下,在山体的运动下,才造成了如今著名的和田籽玉。   白玉河   站在白玉河的源头,我们弄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山洪把玉石冲到河里,需要再经过上万年的磨洗冲刷,才可能形成所谓的羊脂白玉,而目前的这种过度捞拣,使山洪冲下的玉石根本没有形成籽玉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所谓的籽玉已近绝迹。   我们对源头的考察付出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我们已经站在6000多米的昆仑山顶,望着被白雪覆盖的茫茫山峰,豪情满怀,可是我们的手中却是空空如也。由于玉石矿藏都被压在二三十米的冰川雪丛下面,我们没有找到一块像样的玉石,这一点不免令人有些失望。在出发的时候,我们曾有许多的想法,其中一个就是,让自己的背包装满价值连城的宝玉石,这个希望随着我们日益接近玉石的源头而越来越强烈,然而,当我们到达这里时,我们甚至连一块巴掌大的石头都拿不动,更不要说装满挎包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我们一挎包玉石,恐怕我们也只有望玉兴叹的份。从山顶向下返回的时候,大家对没有背上沉甸甸的玉石而多少感到有点庆幸。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26:24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 车陷沙土堆(图)

  古代管开采山石料叫“攻玉”,“攻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诗经小雅》所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是指开采玉,如《穆天子传》中所记周穆王登昆仑山"。   筋疲力尽的科考队从白玉河源头,返回住地,面临着严重的减员。   车队到达于田县时,正赶上强烈的沙尘暴。平坦的道路也变得十分难走。由于能见度非常低,越野车几次陷进沙土堆。   车陷沙土堆   和田史迹   和田古称“于阗”,是称雄丝绸之路南道的西域古国,史称“境内村庄栉比,连山环抱,民物繁应”,“桑麻禾黍,宛然中土。”   由于于阗古国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北边疆。到了唐代,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为了保证这条商路畅通无阻,唐王朝除了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于阗设立毗沙都督府外,还在于阗境内广筑城堡,驻兵屯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于阗在清代改名和田,即现在新疆南疆和田所在地。如今的和田城,至少在明清时就已建成。《新疆图志》上说:"光绪十年改建今城",乃指汉军城。据考:在距今城约十公里的约特干村附近。可能是唐宋时的"绢都"于阗古城所在地。   荒凉的沙漠   自古以来,玉石和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双绝并美,同样被看作是友好交往的象征和信物。   60年代初出土的尼雅古墓中,曾有一块残破地毯。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地毯。据考证,和田是东方式地毯的故乡。当地民间早就流传着"地毯之父"那克西万首创织毯法的故事。3000千年以来,和田一直以"玉石之乡"、"地毯王国"、"丝绸之都"享誉中华。      此时科考队开始出现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既然已经到达了白玉河的源头,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考察玉石源头的目的应该说已经达到,因此可以打道回府了,当然在这些话语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沉甸甸的原因,一是出现了伤员;二是长期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和长时间的登山,身体已经出现透支现象,他们最怕的就是提到驴子,并在平时就开玩笑说,一个月内不准提“驴”字,因为驴给他们留下的,除了两腿之间被磨得皮开肉绽、浑身酸疼之外,就没有什么美好的感觉了。另一派的意见则认为,既然是对玉石源头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白玉河上游的一些自然景观,那些玉矿也是源头,因为从汉代以来,这里就有采玉矿的人,我们对这一段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实际上玉矿才是和田玉最主要的来源。他们认为应当再接再厉,直奔玉矿,两种意见最终还是第二中占了上风,科考队经过研究,决定老弱病残及大部撤走,选两名专家和两名记者组成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继续考察玉石的另一个源头——阿拉玛斯矿区。   科考队再次整装上路   小分队出发的时候显得有点悲壮,他们带走两辆越野车,把剩余的考察物资集中到车上,准备撤回的人都站在旁边为他们送行,互道保重,据说前面的路将会比去黑山的那段还要难走,在一起摸爬滚打了那么长的时间,分开还真有点依依不舍,不过考察是一种科学的行为,需要的不只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刻更需要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阿拉玛斯矿区,海拔6000余米,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我国在古代开采基础上,于1957年建矿,继续开采了近30年。   山玉开采的玉料块度要比籽玉大,一般均在3公斤以上,5--20公斤者占绝大多数,0.5公斤以下的碎玉则被混入渣中抛弃,鉴于和田玉的块度和利用率也是玉石品级的参数,品级与价值成正比。3公斤以上玉料可用琢成大件工艺品。   开采山玉的季节自然是在夏季,依矿山海拔高度和气候状况而有小的差异。因和田玉矿多分布在昆仑山近主峰一带,往往高寒多雪。所以采玉者多在5月下旬进矿,6--8月采矿,9月上旬出山。如海拔较低及交通条件好的矿山可延长采矿期。   早在汉代时,文献中记载有鄯善国出土玉。鄯善国在现今若羌县。塔特勒克苏正位于且末县与若羌县的交界附近。此矿开采以来,已成为目前新疆产玉最大的矿山,1983年产玉料达70.8吨。玉石主要为青白玉和青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28:47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 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

  说到攻玉,我们在考察之前,还遇到了一位攻玉大师,他是我们科考中的又一位奇人,玉雕很久以来都被认为是工匠们的“雕虫小技”,而琢玉之人算不上是位艺术家,从事玉雕创作的人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能工巧匠”,但是他却执意认为玉雕是艺术,他的作品又因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享有声誉。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在他手中曾经雕出了许多国家级的玉石珍品。   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   李博生作品   我们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每当他构思一件玉雕作品的时候,是由激情产生灵感,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所以每件作品的完成,他不是用双手来雕,而是用心去雕琢,当每件作品完成卖掉之后,他觉得应该有一个跟踪档案,这位琢磨了三十多年玉的大师也弄不清楚他的作品究竟赚了多少钱,更不知道他的作品现在都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所拥有的只是作品的照片,每当一件凝结着自己智慧、心血、劳动的作品完成后被拿走卖掉的时候,他的心中总不免有些依恋与失落。   常言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顾名思义,玉器是雕琢而成的。每当李博生得到一块宝玉时,他先是观察许久,然后一下将它摔倒地上。这块玉石在未雕之前已属价值连城,捧在手里还得小心翼翼,他竟然敢一摔了之,把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吓出了一身汗,而他却解释说,这块玉不摔不成器,“不琢不成器”在他这变成了“不摔不成器”,这正是他与其他玉雕同行的不同之处。   几年前世界拳击联合会主席乔杜尔先生来华访问,国家体委要送给他一件礼物,特请李博生设计制作,当他用柔和流畅,雄浑有力的线条雕琢成了“玉拳套”之后,那自然优美,棱角分明的底座就是他用那块曾在地上摔过的玉石雕琢出来的,玉是国石,人们一向把玉看得很珍贵,而他却摔玉,难怪有人指责他有破坏行径,而他却说:“怎样能把创作意图淋漓尽致生动地表现出来,显示出作品的神韵,我就怎么做,不能因前人怎么做,别人怎么说而扼杀了创造力。”   自古以来,在玉雕艺术作品里,从来没有裸体人物造型,而李博生献给国际和平年的作品——用松石雕制的《人之初》中的女娲及十四个天使般的孩子,全部展现出了美妙的裸体。   作品中心人物女娲的姿态和面部表情集中了人们的目光,她的脸具有东方“观音菩萨”和西方“蒙娜丽莎”结合的美。   对这件作品有的人说李博生是“逆子”,“亵渎”了玉雕艺术,甚至命令他给女娲和孩子们穿上衣服。李博生坚信自己的感受,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下来,他说:“如果把躯体都遮掩起来也就隐没了这件作品的气韵。”   《人之初》在全国玉雕优秀作品展中,被认为是一件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   李博生说:“《人之初》是献给全人类的,我企盼世界能够充满和平、充满爱。”   他告诉我们,每当他灰心至极,对一切都失去信心时,就会想到玉石。想到那些大大小小的与他日夜打着交道的“五彩石”,他就会渐渐地平静下来。他就是以这种超脱、安宁的心境创作了《无量寿佛》。在玛瑙石上一位饱经沧桑的苦行僧端坐山中,依岩傍石,手持一柄如意,佛的身后有一轮皎月和一缕白云,这件耐人寻味的作品获得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   这就是现代版的玉石与人融为一体的典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53:51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 当年的采玉人

  古书上所说的攻玉,第二个意思是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   中国开采山玉已有很长的历史,《史记》记载“其山多玉石;《汉书》中也说:“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这说明,汉代已知山上有玉,已开采山玉了。   采山玉比采籽玉难,玉石在昆仑雪山之巅,交通险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览》中所记:"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即使如此,古代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仍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采玉取宝。   当年的采玉人   物以稀为贵,虽然玉材的生成原因与一般的石头、铁矿石等差不不多,但是开采方式上与其他矿石的开采完全不同。开采者必须要具有相当的识别能力,需凭经验,小心翼翼地、尽可能大、尽可能完整地把它从岩石的夹杂物中分离开来。可见,将玉材从原生地高山上、地体中开挖出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玉材开采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高难度的作业,加上当时的运输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清代以后因为运输能力的提高,上山采玉方多了起来。   现代的采玉方法比古代前进了许多。 “挖玉”这一开采和田玉砂矿的手段已经停止,只在采淘砂金的同时,从挖出的砾石中顺带手选出玉块,产量微乎其微。   现代采玉与古代采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开采原生玉矿占主要地位。阿拉玛斯玉矿,就是一座生产白玉的主要矿区。   于田县是阿拉玛斯玉矿的第一站。于田县虽然没有和田市那么大规模的玉石商店,但是数量也不少。   科考队请了一名极为有用的向导,阿拉玛斯矿区一位姓安的矿长。他是我们这次考察中遇到的第三位与玉石有关的奇人。   右边为安矿长   安矿长是这一带有名的采玉大户,他终年穿着一套建筑工人的工作服,身上满是灰尘,胡子拉碴,他开着一辆红旗牌吉普车,谁见到他都不会相信,他是一个拥有七八个玉器商店、一家琢玉厂,还有一处正在开采的玉矿的老板。   安矿长不是当地人,但是他在这一带采矿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对这片地区的一草一木都已经了如指掌,他带的那只采矿队伍几经磨难,真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于这个地区山势险峻,根本就没有路,而玉石也恰恰就在这样的山地中,可谓藏之名山,隐于绝壁。为了能够找到玉石,他们在绝壁上拉上钢丝索,就像那些表演高空杂技的人或是攀岩的人那样,把自己悬在空中,来往于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   安矿长有一次带着几个人在山间探矿,他让人把自己用绳索悬在空中,从一处悬崖吊下去,也许是他们所使用的绳索时间太长,突然崩断,此刻他刚好踩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但是身子猛然往下滑去,幸亏下面绝壁上有棵小树,把他挂住了,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是从上面跌落下来,他的右臂骨折。还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处玉石矿藏,在开采的过程中,顶壁突然坍塌,一块巨石砸到他的腿上造成左腿严重骨折,像这样的伤痕,在他的身上比比皆是,但是他痴心不改,就像愚工那样每天挖山不止,他告诉我们,即便是富含玉矿的地方,要真找到可供开采的玉石,仍然是非常之难,有时候一两年都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玉坑。这几年,他的年纪大了,由于长年在外餐风饮露,身上的病日渐增多,但是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至少有三百天和那些采玉工一起在深山野岭中转悠。   我们这次的科考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给我们带路的,或者给我们指导的人,无论是专家还是像肉孜老人、安矿长这样的采玉人都是这些行当中的顶尖人物。最为可贵的是,像安矿长这样既熟悉业务又熟悉地形的人作我们的向导,为我们科考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路程和精力。   安矿长对我们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这里开发成一个玉石旅游区,他说这里的景致实在是太美了,很多地方都是一般人想看而又永远也看不到的,但是如果让他来搞旅游,他会让游客们到达那些地方,他会把那些已经废弃的采玉坑当作旅游景点,那些废弃的大量的玉石碎渣都可以当作纪念品,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呀。我们在安矿长的玉石加工厂,看到这个玉石加工厂规模不大,也就是几个人,四五台研磨机,正像安矿长说的那样,那些玉雕剩下的碎石放在研磨机中不停地研磨,等出来以后,就变成了一粒粒光洁润滑的宝石。这些小石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这些小宝石上钻一个洞,挂在脖子上,就成了当今时髦男女们的吉祥物,听说这样的一颗宝石在这里也可以卖十几块钱,而在那些大城市,这些石头每粒最少也能卖到二百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54:24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 驴程(图)

  安矿长的玉石加工厂   安矿长的玉石商店和加工厂,距玉石山料的产地阿拉玛斯矿近一点,玉石加工点也十分兴旺。   尽管现在很难找到一块真正的和田籽玉,但是山料,也就是原生矿石经过人工研磨后,从外表上看,它们的成色和光洁度和真正的籽玉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采访玉石专家李博生的时候,他教给我们一种鉴别籽玉和山料的方法,那就是需要一个能放大20倍到50倍的放大镜,或者一个像修钟表的人家架在眼镜上的镜子,仔细地观看。用山料加工成籽玉的石头,由于它的表面是用玉石机械磨制的,会有许多均匀的擦痕,而真正的籽玉其表面却是坑坑洼洼的,按照李博生的意思,就像一个麻子的脸,那些小麻点很不均匀,这是由于千万年玉石在水中和其它石头经过漫长的沁润和摩擦才形成的,同样是物理运动,造成的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等级。正是由于真正成色的玉矿矿脉现在已经非常难找,山料的价格也日见其长。   玉石加工厂      科考小分队到达阿拉玛斯矿中转站——流水乡以后,汽车再也上不去了。下面的路程又将仰仗我们可爱的驴子们了。   驴程   通往阿拉玛斯矿区的路,比科考队去白玉河源头还要难走。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专家巫新华常说的一句话,“专业考察什么都不靠,只靠毅力。”   对玉石探源的考察探险与登山运动非常相象,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具有专业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充沛、持久的耐力。   科考队来到新疆一共有十二人,现在只剩下四人,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有很多没出发之前,就有许多的豪言壮语,夸下海口,什么“不到顶峰非好汉了”、“什么这都是小意思了”等等等等,可是如今,不要让说他们继续进行考察,只要一提驴子,他们都会神经衰弱。可是现在他们必须面对现实,还要继续和那些令他们饱受惊吓的驴子再打上几天几夜的交道,他们还要仰仗这些山地的精灵,完成今后探险考察。   科考图片103 安矿长为科考队展示玉石标本.   安矿长在他的家里给我们展示了从他的矿点采下的一些玉石标本。这些标本和我们在这个地区所见到的玉石不一样,石体很软,硬度也就是4——5度左右,安矿长很困惑,他对专家巫新华说:“这种山料如果用来雕琢一些东西,要比以往采到的和田玉容易得多,而且色泽更为透亮。”巫新华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反复的考察和研究。发现这些石料居然是新疆地区少见的蛇纹石!   当我们问及巫新华:“什么是蛇纹石?”时,他告诉我们:蛇纹石玉又称岫玉,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全国最大的蛇纹石玉矿在辽宁省岫岩县哈达碑镇瓦沟,岫岩玉以绿色为主,还有红、黄、白、青、蓝、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色。可谓七彩斑斓,五光十色。硬度一般介于3.5度至5度之间。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55:35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 岫玉(图)

  岫玉应用广泛,据考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所用的玉材,都产于岫岩境内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   此前有推测认为,出土于中国北方红山文化各遗址的古玉器,即中国北方最早的人类村落遗址阜新查海出土的玉匕等近百件玉器,辽宁建平县出土的“玉猪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沈阳新乐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玉器,都应是就近取材于岫岩玉。   北京大学教授王时麒等3位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物理分析和技术鉴定,确认出土于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遗址的古玉器,是岫岩玉雕制而成。 这一考证结果为岫岩玉发现利用8000至12000年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充分证明岫岩玉是中国玉类乃至世界玉类被人类开发利用最早的一种。   目前,在全国玉雕工艺品生产中,70%的玉料取之岫岩玉。近年来,为了保护岫岩玉资源,国家制定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对岫岩玉限量开采。   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评选“国石”的活动,很多地方都把自己生产的玉说成全国第一,关于第一“国石“的问题,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地之争,而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然而,这样一种活动,也使得许多学术问题变得十分模糊。如著名的汉代中山锦王墓发现的金缕玉衣,很多的人都把它说成是蛇纹石,也就是说这件无价之宝的产地也许是辽宁省,但是经过一些专家对它进行的分析,发现它有很多地方不完全是蛇纹石,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蛇纹石,而是一些杂玉,而这些杂玉的产地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又有一种说法,说汉代王室最崇尚和田玉,那么金缕玉衣的产地也应该出自和田。但金缕玉衣里的玉片确实有许多蛇纹石,如果蛇纹石在新疆有大发现,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释了,也就是说当时供应王室的主要玉石,除了和田玉以外,也有一部分是蛇纹石,那么在金缕玉衣上发现蛇纹石就不足为怪了。   蛇纹石   这次在新疆地区安矿长家发现蛇纹石,对我们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科考队决定到那里看一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56:58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 发现古墓群(图)

  清晨,柳什乡亮得比其他地方早,也许是我们住的地方地势较高。   科考队员还没起来,安矿长已经开始忙碌着炒菜做饭,为考察做准备。   新疆地区的烤馕,真是一大发明,非常适合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们。经过充分烤灼的馕水分极少,易于保管,一次制作,可以备藏很久,当地少数民族出门途中常带上一摞馕,吃时用开水一泡就可以食用,既好吃又方便。   烤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看出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据考证,“馕”这个词来自于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烤馕   馕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形如圆圆的大煎饼,四周微微上翘,薄薄的,吃起来香喷喷,质地劲韧有嚼头,虽然没有任何味道,但口感不错,越嚼越香,完全是面粉的本味。我们几个从城市来的人,一手捧着碗“汆汤”,一手拿着半边馕,围坐在一块,有说有笑,细细品味着这大西北独特的早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就有馕的碎片,说明馕的存在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打一坑馕可以吃一星期。据说唐僧取经路过吐鲁番时,从高昌携带的食品就是馕。    驴子是山区最佳的交通“工具”   驴子仍然是山区最佳的交通“工具”。   鉴于在白玉河上游的经历,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骑上了山区“最佳交通工具”。这些“最佳交通工具”也非常不情愿地驮着我们走上崎岖的山间小路。   从流水乡骑驴沿着陡峭的山势向上攀登,这里的山体基本上是石头组成的。一路上,河谷纵横,山峦起伏,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光骑驴过河就多达40多次。山雨袭来,透彻肌肤,我们的防雨衣几乎失去了作用,跨下的山驴极不老实,总在变着法将人摔下背。毛驴们尤其喜欢把人们摔进河里,我们至少有两次遭遇此劫。也就是说,浑身如果没有被风雨打透,也被河水浸透了。   驴过河   据说这一带就是西王母活动的地区,作为一个母系氏族的酋长,可以想象她身上除了披着兽皮之外,恐怕也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玉石饰物。不过那个时候的玉石,大部分是在河流里拣拾到的,由于琢玉的工具还不发达,他们所佩戴的玉石可能具有更多的天然色彩。   可以想象,我们现在所穿过的一条条河流,也许其中不乏藏有大量的美玉,只是到了近代,采玉的人多了,河里的玉石才开始减少,不过这个地区由于交通极不方便,采玉人还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挖掘工具,所以在这些河水中鹅卵石的下面,恐怕就有价值连城的宝玉,尽管如此,但还是没有一个人下到水中,因为河水实在是太冰凉了。   这段山路,还算是好走的,路上我们不时能见到一些小山村,还有一些修得很好的木桥。在一处开阔的地方,小分队停了下来,一小块开阔地上,有规律的排列着许多奇怪的石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发现古墓群   专家很快做出了判断,这是一个古墓群,这些石头就是墓主人的标志。石头上没有文字,说明年代比较早,而且是平民。   我们对它周边的地形调查,很快就发现了几处长年被雨水冲刷露在外面的洞穴墓室。经过简单的挖掘,出现了一些陶器的碎片,年代大约是公元前的东西,再向里挖掘,洞穴中又出现了人骨,头颅完好无损,经专家初步认定,两具人骨一为中年,一为青年,均属男性,头形很象欧罗巴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2:59:11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 出土的头骨碎片

  (出土的头骨碎片)   由于这个地区许多的墓穴已经被雨水冲开,专家们在这里毫不费力的找到很多文物,特别是发现了几个保存完好的陶罐,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   新疆出土的陶罐和印欧地区的陶罐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眼前的这些陶罐从器型和文饰上却和中原地带,齐家文化出土的陶罐非常相近。而且这些陶罐和过去在西藏发现的陶罐几乎一模一样。这是不是说它与西藏的文化还有一定的渊源?   双鱼陶盘   发掘和考察一直进行了一天,收获丰厚,专家还发现许多陶制的盘子,上面绘有明显的双鱼,而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早期中原陶器上的标志。在这个古墓群中,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发现铁器,说明墓葬的历史很久远。   在这一墓葬群中,专家们还发现了许多玉石的碎片,正是这些碎片,把我们和那个久远的年代联系在了一起。   专家判断,在此长眠的人,很可能是一些几千年前的采玉人。意外的发现,令科考队大为兴奋,决定扩大寻找范围,并在当地小村子里住下来,对已发掘的东西进行初步分析鉴定。   科考队在未出发前,玉石源头考察曾拟定过一个题目,就是要找到古代当地人采玉用玉的遗迹。   按常理分析,玉的发现地应该是附近的部落,不可能是远距离的部落先发现。只有本地人知道玉的价值后,才会把它变成商品。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上看,和田玉大多是从河中拣拾的,直到清代,才有了从山上采玉的记载,这次发现了几千年前的采玉人的遗迹是我们没有料想到的。对这一片古墓的进一步考察中发现,这片墓地,远非一开始认定的那样,是一些穷苦的采玉人,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青海高原确有古人类生存遗址。1983年,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科研人员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距今三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2002年初,青海文物考古所在昆仑山东区发现大量石器时代文物,经考证为一处重要古人类生存遗址。   (复原后的头骨).   在流水乡出土的人的头骨与中原人的头骨不一样,这种圆型的头骨除了和奥罗巴人相近以外,还和一些我们所知的少数民族的头骨形状差不多,不过墓葬的方式却与中原地区很相像,大都是头西脚东,俗话说,“万法归宗”,古人把入土为安当作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生前富有的人,还是平头百姓,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坟,秦始皇陵建了整整两代,时间之长,可以和埃及金字塔相比,汉唐皇陵就更不用说了。   墓是人们最后的归宿,这里可以概括一切阳间的习俗,形制以及向往,所以说,要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和生活状况,只要看看他们的墓就够了。在流水乡的墓地,从方式上虽然和中原地区差不多,但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上看,还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其中出土的一块扁圆的玉佩,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新疆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一块玉饰。大约在三千年前,或更久的时间,这块玉佩还很原始,中间有一个洞用来穿绳子,将玉挂在身上,它不仅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玉佩,它的形状和它出现的地点更令人感兴趣。因为除了这块玉以外,这里还出现了许多瓦罐,还有一些青铜制品,这些东西和目前国内外两大神秘的古文明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一个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三星堆,再有一个就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玛雅文明,关于三星堆文明早就有人假设,它和玛雅文明有着某种联系,有人说,三星堆是玛雅文明倒流回中国的一种产物;还有人说,三星堆是玛雅文明的先驱,不管这两种假说有没有根据,但是从这两个文明遗迹出土的玉器上看,他们的确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这两大文明都属于氏族部落发展后期已形成独立政治体系的一种社会结构。在这两个文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人兽合一、人神合体的奇异的雕塑形象,而与之相伴为伍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大量用以祭祀的玉石神器。由于当时琢玉的工具不发达,所以那个时期的玉石雕刻非常的粗糙,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雕刻,只是经过磨制,在玉石上打个孔,三星堆发掘出的玉器就是这样,无论是玉圭、玉璧、还是玉戈、玉刀,一律打孔,少见雕饰。南美发现的玛雅人的玉器更是这样。   流水乡出土的玉器,似乎在不经意之间,使这三处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明联系到了一起,可以设想,于田古国也许是联系东西方的一个中间站。   中国古文明和美洲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在使用玉的国家中,除了中国和一些周边的小国之外,远在美洲大陆上的玛雅文明就是另一个大量使用玉,并把玉当作神一样崇拜的民族。印第安人或玛雅人与中国人同属蒙古人种,这已是不争之实,而两大古文明对玉石的共同爱好,又一次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处“洪荒”的昆仑山一带,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其文明的辐射远及美洲,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对于玉石的研究,似乎不应该拘泥于国内一语,这也是许多专家的共识。目前关于流水乡古墓群的发掘还在继续,许多有价值的发现是可以期望的。   (2003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在昆仑山地区于田县境内再次对流水古墓葬进行发掘,专家认定,此处古墓是昆仑山区域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化。)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3:03:30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 发现的蛇纹石矿

  (科考队来到一个叫“五彩沟”的地方)   在发现古代采玉人遗迹的地方,考察了一整天,科考队继续向发现蛇纹石矿的地方前进,经过八个小时艰难跋涉,科考队来到一个叫“五彩沟”的地方。   “五彩沟”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它好像在预示着什么,我们到达的时间,大约是上午十点多,只见山坡布满了道道沟纹,随着一天中太阳光线的变化,其色调也随之变化,青白碧墨黄,色彩斑斓,扑朔迷离。   (发现的蛇纹石矿)   经初步考察采样,发现这是一处蕴藏极其丰富的蛇纹石矿脉,山体高达一百五十米,绵延纵横十几公里,由矿脉形成的山峰布满了条条沟壑,与其他山谷沟壑不同的是,这些沟壑没有任何植被,完全是由一条条断裂的雪白的碎石组成。   (专家在采集蛇纹石样本).   这一带蛇纹石的储量达几十亿吨,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脉。   蛇纹石主要产在辽宁省的岫岩县,它是和我们这次所要考察的和田玉完全不同的一种矿物。从辽宁的岫岩到新疆的和田近万里之遥,竟也有完全相同的蛇纹石矿。这一发现,令科考小分队激动不已。   无疑这一次的重大发现意味着,历史上许多有关用玉的记载确实需要重新改写了。   过去,就有人曾提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蛇纹石不一定都产于辽宁。他们认为不少被定名为岫玉的文物有可能就产自新疆。这次在于田发现的大面积的蛇纹石矿为这一说法提供了证据。同时这个发现也证明了一个地质理论,那就是在生成透闪石的地方很有可能也会有与之相伴生的蛇纹石。   蛇纹石,当地人又称“五彩石”,这恰恰又暗合了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之时,战败的共工撞不周山,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的碎块散落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古代所谓和田玉,最确切的指向就是那些从河水中拣到的籽料,随着开采的发掘和进展,和田玉的范围又囊括了山流水和山料,不过这些玉石的性质还都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和田地区又发现了如此大量的蛇纹石,是否也能纳入和田玉的范围呢?《红楼梦》里说:“女娲补天所用的就是五彩石,其中剩下一块,最后幻化成贾宝玉”,看来贾宝玉从广义上来说,也属和田玉,再确切一点,他应该是出自和田的蛇纹石,这样一种推论,虽然说有点牵强,但是,应该是没有脱离实际。蛇纹石一般体积都比较大,非常适合雕琢一些大型的艺术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大型玉雕,其实都是用蛇纹石作原料的,过去一提蛇纹石,我们就把它的老家放到了辽宁岫岩县,看来这一点也要变一变了,古代的采玉人并不蠢,他们绝对不会忽略产自新疆的蛇纹石,在专家考察这片蛇纹石山体时,他们就发现了许多人类开采的遗迹。应该说这个发现也是很早的,蛇纹石由于它的硬度比较低,所以它更适用于为古代人所利用。按照我们这种推理,当年西王母送给周穆王的那车玉石恐怕有很大一部分,或者说全部都是蛇纹石,只是由于和田籽玉的地位随着皇室运用和认知度的提高,才最终取代了蛇纹石的地位,以至最后把新疆所出的蛇纹石,这样一个事实都淹没了。   从蛇纹石矿再往上走,这段山路更加陡峭,驴子也上不去了,只能凭自己一双脚,奋力向上攀登。

  徒步攀登   时间在我们的脚下,最初是一秒一秒的消失,后来就变成十几秒十几秒的消失,以至最后每走一步都差不多需要半分钟左右。   这里海拔5000多米,科考队决定在此宿营,跟我们一起上来的还有八九个民工,他们身上背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从身材上看,他们也远远没有我们魁梧,可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跋山涉水而露出痛苦的神色,我们找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搭上帐篷,民工们却把宿营地选在了一处山脊上,两块巨大的石头中间,正好是一个落脚的地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1 13:05:26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 民工们弹冬不拉(图)

  民工们弹冬不拉   他们用石头垒了一个小窝棚,上面搭上带来的塑料,然后用石头垒起一个灶火,此刻天色已晚,民工们升起灶火,开始围着它谈起了冬不拉,他们又弹又唱又跳,好像是一群刚刚来到风景区野营的大学生。而我们这几位队员,靠在行李上,似乎只剩下喘气的份了,民工们的篝火晚会逐渐地感染了我们,他们跑过来两个小伙子,拉着我们这里最年轻的队员,一起参加他们的舞蹈,队员此刻狼狈极了,拖着疲惫的身躯,舞动着他们慢了整整一拍的腿脚,活像一只喝醉酒的狗熊,其他的队员,再次鼓起勇气,虽然说跳不动,但是也配合着他们的节拍,在海拔几千米的山顶上,燃烧着一丛摇曳的篝火,干燥的木头时不时爆发出无数火星,与天上的星星融为了一体。   “昆仑高万仞,手可接星辰。放声歌一曲,诚邀天上人。”      这几天除了爬山涉水,就是骑驴赶路,周边的美景实在是无暇顾及,还真是有些沉闷。今天,随着这种歌舞的节奏,让精神振作起来,我们发现这真的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分布在新疆南部的玉矿,属于田县的最为著名,其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这些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势险峻、交通不便的地方。现在的采玉方式和几百年以前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现在开矿用上了炸药,过去则是凭着手里的钻子和锄头一点一点地刨,采玉行业应该说是高危险行业,工人们缺吃少穿,每天还要手拿铁器,与石头较劲。由于玉矿成矿面积都很小,按当地人讲,都是一窝一窝的,所以开采总也形成不了规模,更不易使用现代工具,所以只好靠人力,采玉的工人一般在山下的宿营地准备好一个月的干粮,然后上山,一个月以后,才能等到第二批供给到达。   据肉孜老人讲,他去过不少采矿点,一般都是步行上去,一个来回最少也要一个星期,他说这些矿点,大部分都建于清朝,后来来过一些英国人和印度人,是他们首先使用炸药,这个技术为采玉节省了不少劳力。解放以后,这些英国人都跑了,而这些矿点也都废弃了,我们去的阿拉玛斯矿区,是目前地处最高的一个矿区,实际上那里的玉矿已经不多了,而且大部分已经废弃。跟我们上山的这些民工,有些就是当年的采玉人,他们在山上之所以能自娱自乐,恐怕也是环境所迫形成的吧。但是人的极限真的是很惊人,现在的登山队,如果要上到6000米,恐怕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而这里的山民们拿上几个馕,披件羊皮袄,牵头毛驴,抬腿就是海拔几千米。



 回到顶部
总数 6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