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法国掠影


  共有1226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法国掠影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0:49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昂热(1)

  这一高尚的原则声明刚刚发表过,我发现,在我当时携带的小本子里,昂热这座名城被说成是一种“骗局”,于是震惊不已。我犹豫再三,才重现了这个粗俗的字眼,仅仅是因为它能更快地表达我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昂热属于那种令人厌烦的古镇,就像英国人所说的,却又“装扮起来了”。今天,感情细腻的游客怒恼地在二流的林阴道上闲逛,茫然四顾,寻找早已不复存在的山墙时,令他触目的不是它的老,而是它的新。总而言之,“黑色的昂热”,是现代改良的一个牺牲品,而且跟它那让人赞誉的名字很不相配——这个名字像勒芒的名字一样,在我看来,总是具有诗意般的价值。它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在《约翰王》里——显得格外可爱,在那儿我们可以看到它谈话时(尽管那不是当时的人说的话)略带着一点儿尖细的岛民口音。   在早期英国史上,昂热是个非同小可的角色:它是金雀花王朝的都城,那个安茹的杰佛里的家乡。杰佛里是亨利一世的女儿莫德女皇的第二任丈夫,是斯蒂芬的竞争对手,后来成为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二世的父亲。我们已经看到,亨利二世就在勒芒出生。这些事实使人很自然地推测昂热一定具有历史风貌,从勒芒乘火车旅行的途中,我脑海里反复琢磨着这些史实。火车经过一片原野,风景美如画,看上去更像一般的英国景观而不像一般的法国景观,因为田地被树篱切割成一块一块的,树木看上去都是圆溜溜的。但是,在从火车站去旅馆的途中,很显然,我几乎找不出一个当夜在白马饭店过夜的好借口。我本以为在一天结束之前应该心满意足的。我在白马饭店呆的时间比较长,可惜这里仅仅是一家不错的外省饭店而已,在我住了六个星期的饭店中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饭店之一。   “现代到愚蠢粗俗的地步”——这是我从笔记本里摘取的又一句精华,有时候笔记本并不一定很讲道理。“有几条狭窄、曲折的巷道,两边耸立着几幢怪异的古屋,”我继续摘那上面的句子,“有一座城堡外表显得非同一般,还有一座没太大意思的教堂。”说句公道话,昂热城堡本身就值得去拜访一次;惟一的缺陷是你只用15分钟就可以把它看完。你也只能看一看,如果你非要仔细地看上一眼,就真够你受的了。它与漂亮无关,与雅致无关,谈不上细节,没有任何使你着迷或让你不舍离开的东西。它就是相当古老,相当宏伟——由于如此古老,如此宏伟,所以有这样简单的印象也就足够了,作为一座废旧的堡垒的完美样本,它在你的记忆中占据着一个地方。   城堡屹立在小镇的一头,被一条又大又深的护城河环绕着,本来护城河里流的是缅因河水,现在一座码头把它与缅因河分隔开了。昂热的滨河区很可悲——缺少颜色,显得冷清,并且总有一座离大河很近却又不在河岸边的小镇的反常效果。卢尔河在几英里之外,但昂热有它的一条又细又小的支流也就满足了。当漆黑的一片城堡连同它的17座巨塔从护城河里矗立起来时,效果明显就好多了。这些塔楼相当粗壮,牢固,它们被白石巨带或者巨环箍起来,底部被拓宽了很多。塔楼之间悬着样貌非常古老的石砌的高高的幕墙,明显是由密集的石板砌成的。这座城镇原本就是由这种材料建造而成(幸好附近采石场数量繁多),也因此有了“黑色的昂热”的称号。没有窗户,也没有洞孔,并且现在看来,它既无雉堞,又无屋顶。亨利三世时期,这些附属建筑被拆除了,因而虽然它阴沉黑暗,甚至连貌似一座监狱的热点也没有;我想它倒是有一座不能暴露在世人面前的监狱的实质。这座庞大的建筑物惟一的特色就是一片片突出的昏暗的死墙,由于规模如此大,所以效果奇特而刺目。从菲利普·奥古斯都开始到圣路易结束,昂热城堡当然具有悠远的历史。倒霉鬼富凯·路易十四的奢侈的财政大臣,位居高官,却忽然栽了下来,彻底翘辫子了。1661年,他在南特刚被捕后就囚禁在这里。胡格诺教徒和旺代人(1795年3月,法国旺代省发生反对巴黎革命政府的叛乱,并很快波及许多西部其他地区。——译者注)也在这里饱受严酷囚禁之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2:09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昂热(2)

  我环绕着防卫护城河外沿的矮墙走了一圈(越往矮墙上坡走的护城河就越来越深),我一直走到了大门口,大门直面市镇,和它剩余的部分一样,也光滑而且坚固异常。看门人把我领进庭院,但里面什么可看的也没有。这个地方如今被用作军火车,院子里有一大堆奇丑的建筑物。绕着棱堡走一圈看一看景观是惟一可做的事情,但在我参观的当天,天气阴沉,因而自始至终看见的只是棱堡。   于是我走出去,再看看那庞大漆黑的外貌,它用白色肋状物加固的塔楼作为扶壁,我发现即使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素描画家也可以从中抽出一幅画来,尤其如果他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想把善良的内勒王的黑色小铜像(昂热的大卫的无力之作)也带进来的话,因为铜像就立在视线之内,修饰着冷清的城郊。不过,他要是把那幢非常吸引人的古老的木屋(我猜测大概是15世纪的建筑)也画进去,那就再好不过了。木屋被称为“亚当之家”,它是昂热昔日的家居建筑的第一个范本。这座令人赞叹的房子座落在小镇中心,有山墙,有精致纤巧的木梁,这里大都经过修缮,的确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一名亚麻织品零售商占用着地下室,他挂着“家庭之母”的吉祥招牌,生意相当不错。他的商店上面屹立着高大的五层楼的正面。由于这栋楼占去了一个小广场的一角,因而它的正面就是双向的,黑色的屋梁和木柱都显现在广阔的表面上,精雕细琢,纹路错综纵横,美丽如画。“亚当之家”是按严肃的风格建成的,很惭愧的是,这个名字的来历我并不清楚。如果我在前面提到大教堂“没多大意思”,我想,这话我就说得有些冒昧了。因为这个严厉的责备大概是从它只包含一个中厅而没有侧廊这一事实而引起的。通过小小的反思,现在我认为那样的结构也是个特色。我的确发现在我的笔记本里过了一会又前后矛盾地把它说成“极其简单宏伟”。中厅被描述为有“宏大、严肃、哥特式”的规模,虽然把歌坛和耳堂说成很浅。然而不可否认,整座建筑的气势具有原创风格,非常醒目。因此建于12或13世纪的昂热大教堂看上去依然像个令人敬重的教堂;再加上它那装有一扇相当原始的哥特式大门的西部正面,支持着两座雅致不俗的锥形尖塔,可惜的是尖塔之间插入了一座丑陋的现代亭子。   除了那间古老奇特的塞兰咖啡馆,昂热的其他景观了我再也记不起来了。我在饭馆吃过晚饭后,便去咖啡馆等候火车,火车晚上9点开车,两个钟头后就会把我送到南特。咖啡馆是一座非常有吸引力的建筑物,因为规模宏大、色调黯淡、气势辉煌,还有棕色的镀金饰品和被烟熏黑的壁画,也由于它隐蔽在一条暗黑的街道上的一栋朴素的房子的二楼上。你仿佛找不到一个可以顺便游访的地方,可是一旦你发现这样一个地方,它和教堂、城堡,还有“亚当之家”一起,成了昂热的历史建筑中的一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2:23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南特(1)

  我在南特住了两宿,与其说是对此情有独钟,还不如说是图个方便。尽管那两夜我都是在一间圆形的大屋子里度过的,那间屋子金碧辉煌、高大雄伟,显现出上个世纪的风貌——由于整个地方非常肮脏,这种风貌倒使我得到了少许安慰。高高的老式客店(它有一个挡风的大车门,你得登上一座宽大的黑色石头楼梯,才能到达自己的房间)面向一个单调沉闷的广场,广场四周围还有其他的高大屋舍,有一边被剧院占着,那是一座修饰着列柱和各位缪斯雕像的浮华的建筑物。南特属于那一类往往被称做“美丽”的市镇,我相信,靠近卢瓦尔河河口的地理位置为不少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这是一座地域广阔、布局极其工整的城市,从我路过的地方看来,样貌既算不上十分新潮,也谈不上十分古老。它的主要特色是卢瓦尔河畔的秀丽码头,码头旁耸立着高大的18世纪的房舍(其他的街道上也数不胜数)。这些房子有巨大的entresoles,(法语:中二楼。——译者注)它们的特色是有拱形窗户,古典山花和精美古老的铸铁阳台栏杆。在波尔多,这些特色尤为突出,但是假如不算波尔多,南特是很有建筑特色的。码头上下的景观是那种中性的冷色调的,这个人们在法国滨河城镇屡屡见到。那种亮丽的灰色,这正是法国风景艺术的色调。整座城市有种雄伟壮观的,至少是大家公认的突出派头。   在那儿度过的一天里,我当然会花些时间去参观博物馆。这多半是因为我特别钟情于外省的博物馆——而这种感情一般不取决于藏品的质量。藏画也许低劣,但地方却通常很有特色;的确,在某种心态的支配下,从低劣的画中也能享有某种程度的乐趣。如果这些画还算古老,那么它们往往非常动人;但它们多少得有些古风遗韵,因为我承认我对近来兴起的低劣的画作一点兴趣都没有。容易收藏平庸的艺术品的阴凉、清静、空旷的房间,红色瓷砖,漫散射出的光线,发霉的怪味道,你周围的那些过时的纪念品,戴着黑色无檐便帽、拉开一面褪了色的帷幕让你观看那些黯淡无光的博物馆珍品的暴戾的管理员——诸如此类,都有种淡淡的历史气息,而那些泛黄的画布毕竟还是能带来一丝启发的。南特博物馆里的很多东西表现了一位飞黄腾达的武将的品味,这些东西是拿破仑的一名叫克拉克元帅(受封为费尔特雷公爵)捐赠给该市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当代法国画派的标本,都是从一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筛选出来的,并由国家赠送给博物馆。在法国,无论游客身处何处,他都会注意到这种非常可敬的做法——政府购买一定数量的“当年名画”,然后把这些画分发给各省。政府不断更替,成功的手段各自有异,可是“支持艺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是每一届政府政纲中的重点。艺术品的选择往往不太令人满意——有一种你即刻就能分辨出的官方味道——但这种惯例基本上是慷慨的,倘若哪届政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人们就会觉得它庸俗得令人痛心。在这座博物馆里,我惟一记得的物品便是安格尔(安格尔(1781—1867),法国古典派画家。——译者注)的一幅精美无比的女人肖像画,但缺乏立体感,颇具中国风味,可它的线条勾勒细致,颇有风格。   南特有座城堡,从某种程度上说与昂热的那座有些相像,虽然外表并没有因其雄伟而给人们留下特别深的印象,然而内部却有更多吸引人的细节。庭院里存留着哥特式后期精致小巧建筑的遗迹——那是一座高大雅致的16世纪的建筑。城堡当然有着它的历史渊源。它曾经是古老的布列塔尼公爵们的宅府,并且被那个家族最后的代表安妮女公爵当做陪嫁,连同该省的其余部分一起送给查理八世。我从若阿纳先生出色的旅游指南中获知,从路易十一之后,历代法国国王都要临幸此地。同时这里也曾经是其他各种要人的逼不得已的居留之所,从恐怖的马雷夏尔·德·雷斯,到热情的贝里女公爵;前者于15世纪残害了两百名儿童,当做祭品放在令人不寒而悚的仪式上,因而在南特被处以极刑,后者是尚博尔伯爵的母亲,1832年,她在一座邻宅里被捕后曾在这儿关押过几个小时。我望着我正在谈论的这座住宅——你能够从城堡前面的平台上见到它——在心里努力勾画那个令人尴尬的场景。在拥护正统王权和布列塔尼举旗反叛(要遭流放的波旁家族东山再起)落败之后,女公爵如通常情况那样,遭受到路易·菲利普的警察的“悬赏”,因而藏身于南特的一所虽小但忠于她的住宅之中,经历五个月的隐居生活以后,被一个仆人,一个为了领赏的名叫德兹的阿尔萨斯犹太人,出卖给了严厉的吉佐先生。被捕前,她在一个壁炉后面的缝隙里足足呆几个小时,当她被拖至亮处时,已被烤得不成样子。   带领我参观城堡的人还把另一个历史遗迹指给我看,那是一幢座落在弗斯码头带有小tourelles(法语:墙角塔。——译者注)的房子,据说后来路易十四废止的敕令就是亨利四世就在此处签署的。然而,我并不能为这种名门谱系负责。   在俯瞰卢瓦尔河的那些精致古屋的历史中有一点,我想,大家对此兴许有一定把握。那就是这些今天依然平静矗立于此的房屋曾目睹了1793年恐怖时期的种种罪恶,恶魔卡里耶的血腥暴政和他臭名昭著的noyades。(法语:溺刑。——译者注)南特,大革命中最凶残的事件就发生在那里,在那里,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成双成对被一起捆绑在木筏上漂流,最终沉入卢瓦尔河河底。那种高大的18世纪的住宅一副贵族派头,在法国总令我回想起那些恐怖的年代——想起大革命时期街头的情景。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2:49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南特(2)

  表面上看来,这种联系并不合适,因为不会有比这些合格住宅的明显表情更正规、更得体的东西了。然而每当我心目中闪现出犯人绑在死囚押送车上颠簸着缓缓驶向断头台的情形时,闪现出长矛上挑着首级的情形时,闪现出愤怒地对着紧闭的马车车窗振臂挥拳的一群群citoyennes(法语:市民。——译者注)的情形时,我在背景中见到的却是当时建筑的井然有序的特色——清一色的灰砖,高高的壁柱,中二楼的拱形线条、古典式山花,石瓦顶的阁楼。南特除了家居建筑以外,其他建筑并不多。大教堂有一个朝西的粗劣的正面和几座低矮的塔楼,当你走近它时,并不会留下任何印象。的确,一旦你跨入它的门槛,它却极尽所能挽救它的声誉。我从默里的书中发现,大教堂是在1434年动工的,大约在15世纪末竣工,它有个华美至极的中厅,虽不太长,但极其高大、轻巧。另外,它一座歌坛也没有。在法国,发现一座大教堂究竟拥有什么或者缺少什么,也别有一番乐趣。因为尽善尽美的情形到底为数有限。有的有华美的中厅却没有歌坛;有的有华美的歌坛却没有中厅;有的外表华丽高贵而内部却空空如也;有的面目空白,却有着色泽斑斓的内心。贫富的可能千差万别,它们却构成了最出乎意料的组合。   南特的独出异宝要数那两座分别占据两面耳堂的雄伟墓陵了,一座(就其宏伟而言)具有身为我们当代产物的卓尔不凡的品质。南侧安置着末代布列塔尼公爵弗兰西斯二世和他的第二位妻子富瓦的玛格丽特的陵墓。1507年,他们的女儿安妮建造了该墓。至于安妮,我们在南特城堡里已经遇见过,她本人便出生于那里。在朗热,她与她的第一任丈夫结合了;在昂布瓦斯,她失去了其丈夫;在布卢瓦,她又同第二任丈夫——“善良的”路易十二结了婚,为了给她腾出位置,路易十二与那位无可指责的原配离了婚,后来安妮本人也在此故去。这座由废置的女修道院园转移到大教堂的陵墓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作品之一,是米歇尔·科隆的杰作,米歇尔·科隆也是查理八世的子女以及前面提及的安妮的引人注目的陵墓的设计者,那座陵墓我们在图尔的圣加蒂安就欣赏过了。这座陵墓效果超凡,保存完整。一块巨大的黑色大理石台托起公爵和公爵夫人斜倚着的雕像,他们躺在那里,安静而庄严,两人身着长袍,头戴冠冕,每人的脑袋枕一个垫枕。这对垫枕由三个跪着的可爱的小天使由后面托起来,这对宁静的伉俪脚旁是用纹章图案雕刻的醒狮和灵〖HT5,6〗犭〖HT〗〖KG-1.35mm〗〖HT5,6〗是〖HT〗。石台的四角各有一位衣着华美的女子的很大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因为具有当代人的面孔和服饰,而富有一种象征意义,为此赋予它们生动的肖像画的神采,纵使不是美丽绝伦,也是栩栩如生。陵墓的四周是使徒们的小雕像。作品中有一种充满阳刚的完整以及某种粗犷的韵味。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家们用他们创建的陵墓超越了我们,在这个方面,他们比任何地方都幸运:关于那巨大的最终的反差——死亡的静止和存留下来的装饰及荣耀之间的反差——他们简直让我们无言以对。他们用一切可能表达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庄严的信念:大理石雕像是死者伟大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对他的记忆的护佑与挽救。相比之下,现代的陵墓则是件令人疑惑的事情,它很少强调荣耀。尽管人们只要走过南特大教堂就能够站到最纯粹、最鲜活的现代陵墓的前面,我仍要这样说。信奉天主教的布列塔尼在对面的耳堂也为她最忠心的子孙之一,教皇的捍卫者,战败于卡斯特尔菲达多(意大利一地名。——译者注)的拉莫西埃将军建起了一座坟墓。这件高贵的作品出自保罗·杜布瓦的手笔。杜布瓦是新一代雕刻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位,他在法国复兴了我们这个过分讲究穿着的世纪已开始绝望的一种艺术。这件作品除了缺乏某种基本感情外,简直无一瑕疵。它是一种早期曲调的回音——具有一种优美节律的回音。上面是刻着精致的阿拉伯花饰和小天使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白色大理石华盖,由于浮雕尚浅,所以赋予这件作品一种被岁月磨光了棱角的柔和的外观。华盖下躺着那位布列塔尼战士,十字架扣在胸前,尸布掩在身体上。每一角都蹲有一尊铜像,两尊最出色的分别代表着“博爱仁慈”和“骁勇善战”,曾在1876年全国博览会中展出(泥塑像)令我欣喜不已。它们铸造精美,设计也十分出色:一尊是位安详、健康的年轻母亲,线条细腻,体态优雅;另一尊是个瘦削,谨慎的年轻人,头盔遮住了他严肃的眼睛,将一只伸展的手臂——一只令人称羡的战斗肢体,按住剑柄。这些雕像包含了大量的证据,令人相信保罗·杜布瓦先生一直热衷于米开朗琪罗。我们都知道,人们把米开朗琪罗称做一个光辉的典范,一个糟糕的榜样。那位勇士被面甲遮住的脸让人多多少少联想到佛罗伦萨的罗伦佐·德·美第奇墓上的雕像,可是毋庸置疑,这个毫不逊色。保罗·杜布瓦作品的意味就是它特有的严肃,一种良好的道德信仰,这并非是法国艺术最普遍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它与超群的知识和出色的形体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邃优雅的印象。整座陵墓是致力于细致研究的明证,但我无法确信这种印象对观察者而言就是最为愉快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释了美丽绝伦的原因,或许也说明了一点点迂腐气。然而,这个词用在此处不大合适,但我只是想说明杜布瓦先生付出的努力是明显的,而这种努力显然取得了成功。简单并不总是力度,我们复杂的现代天才包含着许多可贵的意念。这种深邃的现代因素正是保罗·杜布瓦先生的一种巨大的魅力所在。我为这样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深厚审美阅历、品味的启示所倾倒。在此之后,我只希望什么地方或者别的什么纪念物因朱塞佩·加里波第(朱塞佩·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译者注)而出类拔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4:15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拉罗舍尔(1)

  要从南特前往拉罗舍尔,你就得长驱南下,越过旺代历史上著名的bocage,(法语:(法国西部)树木圈起来的田地或草地。——译者注)那儿曾是保皇党人进行丛林游击战的根据地。乡间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矮林、果园、树篱点缀其间,那里的树木也苍翠茂密、粗壮结实,而非游人在法国常见的那种羽毛般轻柔的细枝嫩叶。的确,在我行进的途中,原野变得平坦至极,所以在一个小时的行程中,只见一马平川,没有什么赏心悦目的景致,只是给人的整体印象似乎快到比斯开湾了(其实,离那里还远着呢)。但是,我们快到拉罗舍尔时,前景却豁然开朗,铁路一直沿着一条迷人的小运河,或是改造成运河的河流往前延伸,两旁有树,有别致整洁、色泽鲜亮,但样式古老的农家和别墅,不过这些建筑物略为靠后一些,小小的花园在它们的前面——树篱、漆过的栅栏、一片片的草坪。   整体概貌是一片荷兰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由于心旷神怡,虽然不在荷兰,我还是作好准备一览拉罗舍尔的迷人景致,因为一到那儿,我就感到那是一座引人入胜的小镇,集鲜明与沉闷于一身,真是别具一格。它之所以鲜明,多少有些由于是它异常的干净——这一点无论如何仍是荷兰特色;这一优点在布尔日、在勒芒、在昂热,并非特别明显。每次南行,哪怕仅仅走20英里,我便开始展望南方,总想发现那个地区的特有的感觉,哪怕能从可以说成什么地方以南,而不是具有南方特色的东西上看见都行。   从波士顿前往纽约(在这种心态下)简直就有从意大利一路下阿尔卑斯山那样的一种温柔的感受,而从纽约到费城则相当于进入了一个郁郁葱葱,气候温暖的热带地区。因为有这种荒唐的趋向,所以我们到达拉罗舍尔时就难免自作聪明,自以为已经到了法国南部,无论在这一带的一切事物中,还是言谈中,都能发现caractère méridional。(法语:南部特色。——译者注)确实许多东西都显露出这种迹象。因此,我觉得恍惚之间一下子到了南方——似乎一觉醒来已在那里一般——倒是一件不怎么过瘾的快事。而最为完美的乐事则是逐步接近,慢慢到达,仔细留意南方跟北方由浅入深的细微差别。这种深浅变化极其微妙,然而你那真正热爱南方的慧眼却能洞悉一切。如果你能在纽约和费城察觉这些差别——我们大胆假设你已经脱离了波士顿的约束——那么,你在拉罗舍尔怎么会浑然不觉呢?这座可爱的小城的街道两侧都是拱廊——就是那种酷热的地方才具有的美观高大的跨坐式石头拱廊。这样我便不用再朝前走,就回想起巴荣讷略黑的柱廊。另外,它还有一个广阔的place d'armes,(法语:阅兵场。——译者注)看起来酷似某个意大利死城的广场,空空如也,阳光明媚,遍地杂草,一侧耸立着一排黄色的房屋,那儿还有一家不太有人光顾的咖啡馆,门前有条纹图案的顶篷,还有一座18世纪的大教堂,高大、阴冷、华丽,但无趣,另一侧有一条林阴小路,它是一座古堡围墙的一部分。   我沿着这条小路走了一阵,头上是没有生长完全的树木,旁边是杂草丛生的棱堡。这条小路风景宜人,曲曲折折,草木众多。围墙下是一条潮水河,对面很远的地方,是神学院大花园的一座长满了青苔的围墙。300年前拉罗舍尔是法国新教的圣地,然而如今看样子它成了一座天主教徒的大本营。城堡围墙上的这条小道把我引到一个城门,我发现那儿有一些小规模的防御工事和形形色色的红裤腿军士,在工事那边,还有一条林阴小道——法国人叫mail,还有一个champ de manauvre(法语:练兵场。——译者注)——在后面这个广场上,那些可怜的小红裤腿们正在操练。这里一切都宁静之至,非常精美,又是那么小巧精致;同时还格外整洁,并带有一点年久失修的感觉。然而,这仅仅是拉罗舍尔一幅粗略的背影而已,最多也是一幅拙劣的侧影。除了刚刚提及的那个小防御工事缺口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城门。其中一个是我从火车站出来后曾经穿门经过的那个门,那是一座漂亮的钟楼下的古老灰色拱门。这座坚实的钟楼把城区和港口分隔开来;因为一经这座古老的灰色拱门,这个地方就把它漂亮而表情丰富的小脸,面向大海。我沿着被石头码头封闭起来的港口和海堤在港口四下里走了一圈,心情十分愉悦。   其实,要是按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讲,这是我吃完早饭以后的事了(我一到这儿就吃了早饭),而且也是我去了htel de ville(法语:市政大楼。——译者注)之后的事。旅馆后面有一个狭长的花园,里面的树木很高大,穿过花园就来到一个幽静的salle à manger,(法语:餐厅。——译者注)它在浓阴庇护之下。当我坐在那里吃饭的时候,心里产生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简直感觉自己遭到一种莫名囚禁。但是,付账之后,这种感觉便随之消失了,于是我出去寻访那赫赫有名的围城的遗迹去了,因为这是拉罗舍尔出名的关键所在。我之所以到此地一游,一部分是由于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勇猛无畏之地呆一阵子一定是件趣味十足的事情,一部分是由于我承认自己的好奇心强烈,想看看在纽约州建立新罗舍尔城的那些胡格诺教移民的发源地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新罗舍尔我曾度过了那些难忘的时光。当我漫步于这平静的小港时,想到这平静的水面在宗教战争期间一度汹涌澎湃,涌现出一批海军,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罗舍尔人也曾有舰队和海军将领,他们坚实的新教小船,开展过彻底顽强的抵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9:04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拉罗舍尔(2)

  拉罗舍尔如今是热衷粉饰出了名的,要说我寻到了围城的痕迹,那将是对这种爱好的莫大曲扭。1628年,黎塞留(黎塞留(1585—1642),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国务秘书兼御前会议主席,枢机主教、擅权巩固专制统治,剥夺胡格诺教派的政治权利,对内镇压革命起义,对外采取军事扩张。——译者注)的舰船和军团水陆齐发,围攻该城,市长让·吉东在htel de ville宣誓进行誓死保卫,并将匕首投掷在桌上以表决心,因此留在大理石桌面上的凹痕便是惟一的围城印迹了。这位令人敬畏的官员就是抵抗的灵魂,他在瘟疫和饥荒交迫的情形下,从2月一直坚持到10月。整个事件在围城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鉴于此次时间已被人们描述了千百次,我就只好一笔带过。在这轻描淡写的几页文字中,我就想谈谈给我个人留下直接印象的东西,拉罗舍尔保卫战却未曾留给我那种印象。   那座htel de ville是一个精巧别致的建筑物,富有弗兰西斯一世(弗兰西斯一世(1494—1574),法国国王,亲近人民,保护文艺。——译者注)文艺复兴的风格;它的许多名胜已经交到翻修者手中了。它被毫不留情地“装扮”过了,它的原生地却去了新罗舍尔。一种两侧有角楼的雉堞形幕墙将它与街道分离开来,幕墙上有一道矮门(高墙矮门始终是布置适宜的),你可以穿门进入一个内院,便能够见到大厦的正面。大厦有一些嵌入的雕像,下面建了一条又矮又深的拱廊。带你参观的那位恭恭敬敬、年岁已大的女管理员的主要任务是要你留意那张让·吉东的有凹痕的桌子,当然她也让你看一些其他的文物。   大厦内部一片簇新,华美非凡,挂毯,装潢,摩洛哥皮的,天鹅绒的,锦缎的,一应俱备。对于一座真正华丽的qrande salle(法语:大厅。——译者注)而言,情况尤为如此,因为这里极尽豪华装潢之能事,此处是市长正式接见宾客的地方。(那位可敬的女管理员是这样对我说的。)从那位严厉的吉东时代之后,拉罗舍尔的市长似乎发生了莫大的变化;然而由于这一系列市政豪华的证据有助于人们认识法国生活作风,所以还是颇具趣味的。想一想,一个只有两万居民的英国或美国市镇的市长在市政厅里举办盛大的官方宴会是个怎样的情景!上面所说的那间grande salle由于在形式和特色上没太大变化,我相信,它恰是罗舍尔人在里面辩论是否应当闭关自守,并且做出肯定决议的那间屋子。让·吉东的桌椅也无法避免的和其他的一切一样都已经过修缮,故而成了几件风格优雅的家具——成了一个民不聊生、血流成河的时代隔绝于世的圣物。我相信今日新教在拉罗舍尔已经有些萎靡不振了,它主要在haute société(法语:上流社会。——译者注)和仅剩的一个礼拜场所里有一席之地。离开htel de ville,沿着空空荡荡的柱廊信步而行,走到已经提及的钟楼外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能令我想起新教应有的肃穆。假如我驻足仰望这座古老的建筑物的话,决非为了看钟点,因为我早已预见到我在拉罗舍尔的时间充裕得不知道怎样打发,而是由于它风雨侵袭的高大灰色的脸面是一幅素描的好素材。   这个有两个内港的小港只可以供小吨位的船只停泊,它昔日拥有某种欢乐气氛以及你所欣赏的众多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渔民四处闲逛,其中布列塔尼人占大多数。有好几个男子面目英俊、纯朴,具有文雅之感,具有一种鲜明的褐色——面颊和胡须上的那种金褐色,你在一面威尼斯老船帆上才能看到。那天原本风雨交加,可忽然间又阳光普照;码头上五彩斑斓的渔船一字排开。由于有三座破旧的古楼耸立于港口不同的位置,显出一副久经风雨、银光四射的样子,所以让港口显得非常醒目。而其中最醒目的要数灯塔,那是一座15世纪的灰色的大建筑物,两侧有角楼,顶部有哥特式尖塔。当地人称它为“四中士塔”,1821年镇守拉罗舍尔的四名年轻中士以谋反波旁王朝政府的罪名被捕,翌年处死于巴黎,激起民愤,他们四位的感人经历跟这座灯塔究竟有什么关系,我无从知晓。这条古色古香的小道,叫做“进城路”,从大钟楼一侧你登上这条小道,可以直通到这个奇异的灯塔跟前,然后从它下面穿过。这条小道在临海的地方一侧以旧城墙头为胸墙,一侧紧靠着渔民也还体面,小屋的主人看起来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主妇,她们皮肤黝黑,但帽子白得像粉刷过一样。   在城外的这个方向,过了防御工事(顺便提一下,这些都是沃邦(沃邦(1633—1707),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译者注)的防御工事),还要穿过一个很小的公园,或是蔓生的灌木丛,它跟海水相连,并把它波浪的绿色延伸至一个大海水浴场,那里是一片漂亮迷人的海岸。进行海水浴的季节已经过了,因而这里便呈现出那些节令已过的地方常见的衰败景象。于是我转身,再绕一圈,绕的过程就有形形色色的海边景色可看,背过身之后,看见的则是那快乐小港的另一面,那里有一道长长的防波堤和一道更长的海堤,我在海堤上漫步了一会儿,呼吸着那比斯开湾强烈的微咸的气息。在七八月,拉罗舍尔成了外省平民百姓的一个station de bains;(法语:疗养地。——译者注)若是不谈论旅店问题,夏日的午后它必定非常迷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19:30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普瓦提埃(1)-(图)

  夜间到达普瓦提埃真是对她不起,但是我离开拉罗舍尔三小时之后到达这里时恰好是夜里。因为人们在普瓦提埃时常说,普瓦提埃的精髓就是它对一位将脑袋探出车窗的外地来客所展现出的景致。我们进站前我曾经从那种窗口向夜色中凝望,因为这令我回想到另一个场合留给我的印象,然而我看到的无非是茫茫夜色里星星点点的铁路路灯。只有当第二天离开之时,我才看清楚普瓦提埃在她那座名山的顶峰依然展露出她应当展露的美妙风韵。   看到簇拥在一起的几座高塔,看到错落有致的屋顶和烟囱矗立于一个山丘,再有一条长长的路蜿蜒迂回绕上山丘,我便莫名的欢喜。那种景象一时让你感觉自己置身于意大利,甚至令你相信,如果你沿着那条蜿蜒迂回的路爬上去,你将来到一座古城前,一片暗褐色的城墙,上面遍布裂痕,然后从一个上面嵌着中世纪君王王徽的城门下穿过。怎么会自己身在法兰西反而喜滋滋地想像自己在意大利呢,这却是我无从解释的。幻境总是一闪即逝,你根本来不及分析琢磨。普瓦提埃高高在上,从下面看又高又大,事实上,抵达此城的当晚,我在车站上就找到了我选定的那家旅馆的迎宾马车,马车不停地攀爬,这使我摸清了它居高临下的地貌。那本若阿纳旅游手册,一向保持缄默,在这儿却不辞辛劳的宣称,这家旅馆是个“遍布雕像的雄伟建筑”,它有一辆迎宾马车,我想,它还有雕像,可惜我却未曾发现。它还有的东西屈指可数,倒是众多陈年旧物堆了不少。如果你非要说这家旅馆雄伟也未尝不可,但是它连适中都算不上,我始终觉得邋塌的旅馆是人间事物中最脏的——它现原形、露马脚的机会实在太多了。   普瓦提埃占地面积不算小,七拐八弯并无定格,但是这些长处没有相应的突出特点或丰饶的建筑衬托。虽然独具风格的房屋甚少,但这里有两三个奇怪古老的教堂。座落于市场上的大圣母院是一座小小的罗马式建筑,落成于12世纪,外观苍凉庄严,让人流连忘返。同普瓦提埃所有的教堂一样,大圣母院由一种浅浅的黄褐色石头砌成,上面遍布了风格原始、手法精巧的雕刻,的确确是一座年代久远又久负盛名的建筑物。   教堂里面,新近到处涂鸦了一些极其丑陋的装饰画、像这样子糟蹋那些被动的柱子和不屑拱顶,真是空前的壮举。这座惨遭破坏,可又粘合在一起的小建筑物富有那种寓于每一种古老至极的事物中的动人面貌,它已经到了那一类事物不会再感到韶华已逝的年纪;时光的流水已经将它的棱角磨成了一种无比耐心的迟钝;即便它简陋的装饰中仍有某种和平的东西,就像一位迟暮老者的安宁、耳聋那样,它已经对一两百年的差别浑然不觉了。   较之大圣母院,大教堂令我感到索然无味,我也无心进行详细的叙述。这儿只是简单说几句:大教堂耸立于波瓦蒂埃半山腰上一块宁静的草地广场上,有曲折的小径相通,四面有门窗紧闭的园墙,最触目的一点是它的正面极宽。宽得有些出格,却又没有给建筑物增加丝毫宏伟的气势,因为它里面看起来(用默里的话来讲)如同一个公众聚会厅。里面有一个中殿,两个侧廊,侧廊和中殿的高度相当,还有一些特别可怕的现代绘画,你看这些画要比你平时看潜藏于发亮的附属小礼拜堂里早期大师的珍品要清楚许多,因为这儿没有华丽古老的玻璃来散播一种亲切的幽暗。大教堂的圣器管理人让我看了几件东西,至少比这耀眼而光秃秃的景致好得多。我被他领了出来,走到不远处小小的圣让礼拜堂去,那可是普瓦提埃最为奇异的东西。圣让礼拜堂是一座早期的基督教小教堂,在法国都算最早的之一。最初,它似乎是——大概在六七世纪时——一座洗礼堂,后来成为了一座礼拜堂,那时候基督纪元还比较年轻。所以圣让礼拜堂是一座比大圣母院年代更加久远的名建筑,而我说的圣母院所富有的那种对于年代的麻木,应当说都埋藏在礼拜堂那干硬无光的墙壁上,并且显现得更为严重。虽然多少世纪的日月已经把它烤透了,我还是说它干硬,只是因为这些墙壁(就我记忆所及)缺少表象的魅力,虽然墙上也引进了一些毫无生气的拱形结构和雕刻,并且两端各建了一堵小山墙。   圣母院依然富有表现力,并且还极力表现出一副生气盎然的样子,而礼拜堂已经表示过了它的意味,完全歇息了。它还遗留着一种中厅,与街道位于同一个平面,从中厅你可以朝下走到原来的地板上,地板如同没有任何遮挡,但多少年来是掩埋在一个假地板之下的。一个半圆形圣坛自东墙突出,那显然是改为礼拜堂的时候扩建的。中央是原来的洗礼盆座槽。墙上和拱顶上遍布满残缺不全的古老至极的壁画,我认为那是12世纪的作品。这些模糊难辨、形态枯槁、支离破碎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令人想起罗马早期的基督教教堂,甚至令我依稀记起希腊万纳(意大利东北部港市。——译者注)神奇的镶嵌细工。圣让礼拜堂不仅没有古董,而且也不具备那种杰出的建筑物的完备,而这些差不多是欧洲最引人注目的东西,可是,你也可以这么认为,它对普瓦提埃来说也实属难能可贵。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21:51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普瓦提埃(2)-(图)

  在离圣让礼拜堂不远处,有一个偏僻的角落,这时却显得热闹非凡,因为好几个老妇人正在那儿叫卖小蜡烛,它可能专用于一种特殊祈祷仪式。就在这个角落,有一座12世纪为圣拉德贡德修筑的风格娴雅的罗马式教堂。这位女士竟然想办法凭着墨洛温王朝女王的身份当了圣徒。这座教堂与大圣母院异曲同工,就我所能记得的,它外表呈波纹形,其风格与孔状雕刻图案大致一样,但我得承认,在我回忆中,印象深刻的却是在教堂前坐成一排的老妇人们,她们每人的腿上都摆放着一盘小蜡烛,个个都责备我错过了这样一个敬奉圣徒的大好良机。我不知道这种荣幸是偶然一见,还是常有的。教堂里面倒没有一点节日的样子,我得知圣拉德贡德节在8月,因此这些无礼纠缠的老妇人说不定总坐在那里,于是使得刚才用到这个荒僻角落的那个形容词相当不贴切。但是,尽管有这些老妇人作乱,我还是觉得此地极其荒僻,也许,造成这种荒凉局面的正是这些老妇人们。   在当地人心中,公堂是当之无愧的普瓦提埃的胜景,在它的阴影之下,矗立着我刚刚提及的那家雕像护卫的旅馆。法院的正面呈现出沉闷异常的现代风格,有柱子和一段相当高的台阶,它的精髓是奇特的salle des pas perdes,(法语:休息室。——译者注)或称之为中央大厅,各种法庭从那儿展现开来。这是每个法国法院的一个特点,并且好像由这样一种信念造成:一个公堂——法国人的名目要比我们讲究一些——应该具有相当的殿堂气派。普瓦提埃的这个大厅可以说源远流长,墙壁足以追溯到12世纪,敞开的木制屋顶以及你进入的那间屋子右端三个一套的漂亮的壁炉台则落成于15世纪。有一个精美的平台在那三个并排高大的壁炉顶部使之相通,构成了这件古室独具一格的风格,令人回想起从前聚集于此的那群人物——想起那些透湿的靴跟,滴水的紧身衣,僵硬的手指头,患风湿病的小腿,统统被呈献在那无与伦比的热点之上。恐怕今天,这几个庞大的炉膛永远都会是冰冷的了。司法也许还要仰仗现代calorifère(法语:供暖设备。——译者注)相助,因此殿堂的墙壁穿孔打眼,装上了回流水管。   高倨于三座壁炉之上的平台的后面和上面的是很高的哥特式窗户,窗花格似乎遮住了烟囱。在这座殿堂和那三座壁炉左右的那间屋子的每一角,都有一个具有网状细工的旋转楼梯,通向——我记不清地方了;大概是楼顶吧。这个salle的整个侧面气派非凡,仿佛在表达一种慷慨好客的盛情,好像在表明最诚挚的邀请,广邀天下人都来取暖一般。这是在1395年前后,贝里公爵兼普瓦图伯爵约翰发明创造的。这一消息我是依照若阿纳旅游手册来提供的,从这个消息来源我收集到不少其他离奇的情况。比如说就在这座大厅里,1422年庄严宣布查理七世被立为国王;也正在此,1429年,贞德遭受各种各样的基督教神学博士和严格审讯的女看守的监管。当时建筑物的门面想必与现在截然不同。   布洛萨克漫游场是普瓦提埃最动人的景色,那是一个座落于小山平顶一端的小公园。它体现着上一世纪的一副喜相(正是那个时期布局修建的),并且将方圆的美景尽收眼底,特别是克莱恩那条小河的流程,它蜿蜒迂回,环绕过普瓦提埃这个大山丘的一部分底基。这座迷人的小花园背城的那一面有一堵建于14世纪的壁垒,还带有半圆形的大棱堡,这就构成了花园的边界。这堵长长的壁垒上有一道极矮的胸墙,望过胸墙,进入你的眼帘的是一片片可爱的小菜园。山脚似乎完全用这些菜园装饰起来一般。整个景致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小路尽头墙壁下面的那一片的细节部分更是如此。   在这儿小河波光闪闪,忽地一转弯,恰恰是画家或许会创造出的那种奇景,山坡上一台一台的树篱——一簇簇花木和一座座尖顶绿窗的小亭错落有致,镶嵌其间。想用文字再现这一切完全是徒劳,只有水彩画才可以当此重任。但是,读者或许要说,在这几页闲话中我这样说是言不由衷,因为字里行间流露着既无颜料又无画笔的情形下进行描述的意图。读者无疑会对这样一种粗鄙景象感慨万千,因为在普瓦提埃的壁垒这种地方,景物中充斥的仅仅是萝卜白菜,而非黑王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1330—1376),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之子,绰号“黑王子”,英法百年战争中指挥英军在克雷西战役(1346)和普瓦提埃战役(1356)大败法军。——译者注)和被俘的国王的形象。   我可也不敢保证,要是从布洛萨克漫游场放眼望去,你便能将古战场尽收眼底。但是战场并不遥远,溃烂不堪的法国人涌入了普瓦提埃城,横尸遍野的人数等于那一小股侵略军(8000人),我只能讲出这种情形而已。我还真想到了这场战役,但我却真不清楚打仗的确切地点;我离去时仍是一片茫然。但是,这种冷漠与其说是因为对这场胜利缺乏赞赏之情,倒不如说因为对战争地势心怀一种模糊的恐惧心理。这场胜利,我始终觉得是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之一。的确,要说这个辉煌的日子对我而言在天边留下什么永久的光芒,为什么这个地名总令我心有余悸,我几乎说不出理由,而且感到十分茫然。五百多年前,在法国大地上,一个侵略成性的法国人战胜了另一个同一类型的法国人,当一个模棱两可的美国人为此而感慨万千时,这种民族感情也就悠远得不可思议了。   爱德华是法国人,同约翰一样,法语正是煽动两军大动干戈的呐喊之声。当“黑王子”于坎特伯雷大教堂高坛安息时:镌刻是在他的雕像四周的精彩铭文正是法文:à la mort ne pensai-je mye。(死亡不再我的考虑之列。——译者注)然而普瓦提埃大捷却不愿把自己沉入这些考虑中;感受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传统,欣赏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想像,它浸透了好几百年,浸透过诸多的变迁,最后还激起了一个纽约人,此人得意之余,倒忘记了他此时此刻在享受法国的殷勤好客。这是为英国做的一件事情,在多大程度是正义的,我不知道,但14世纪为英国做的事也就是为后来的纽约做的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22:19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昂古列姆(图)

  若是说我在普瓦提埃停留的真正原因是由于黑王子(因为我对于大圣母院和圣约翰小礼拜堂的预料最为模糊),那么,为了大卫和夏娃·塞夏,为了吕西安·德·吕邦普雷,为了巴日东夫人,则是我在昂古列姆逗留的原因。(这里所说的四人均为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中的人物。——译者注)巴日东夫人穿着toilette étudiée(法语:考究的衣服。——译者注)时,却颇为醒目地戴着别一枚东方饰针的犹太小帽,围着薄纱围巾,戴着彩色浮雕宝石项链,身着“多彩麦斯林纱”长袍,暂且不理会那是什么货色,因为她有一笔12000法郎的收入,于是便过着这种锦衣玉食的日子。这里提及的几个人身份异常显赫,而身份不明确正是历史人物的不幸。既然这些人物与伟大的巴尔扎克有关,所以他们个个都是真实的,超乎寻常的真实的,因为巴尔托克创造了一种人造的真实,它比劣质货色强得多,正如假甲鱼汤(假甲鱼汤:用小牛头或小牛肉加香料加工而成的汤,味道非常鲜美。——译者注)胜过它所仿效的汤水一样。   第一次读《幻灭》的时候,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经过安茹省的旧省城竟然不下马车参观一下乌莫镇。然而不经验证,我们便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这就是我们刚穿越城下长长的隧道出来时,我不知不觉中透过火车车窗回望昂古列姆时的感受。这条隧道穿山而过,同普瓦提埃一样,昂古列姆就耸立于山上,昂古列姆的位置因这座山而比普瓦提埃还要高。用不着离开列车车厢,就能够望见大教堂的大概情形,因为大教堂刚好耸立在隧道上方,大概由于观察角度的问题,使得线条大大缩短,从下面看反倒一览无余。一条环绕城区高地的可爱的小道清晰可见,在那儿能将巴尔扎克所描述的秀美景色一览无余。但是火车带着我飞驰而去,这些也就是留给我的惟一印象。   其实,在那个时候,我没必要和巴尔扎克保持联系,因为车厢里我的对面便坐着两个几乎和《人间喜剧》中角色一样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是笑眯眯、脏兮兮的老神甫,另一个则是个矜持、专心致志的年轻修道士——后者(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教派的修道士)在当今法国可难为一见。事实上说这个年轻人是个隐修士也许更为确切一些。他虽然身着宽大的棕色修士袍和蒙头斗篷,可是他身上又穿着衬衣,脚上也穿着鞋子。他腰上系的不是麻鞭,而是结实的皮带,还随身携带着一个旅行包。他自始至终都看着那位老神甫给他的《费加罗报》,老神甫也做着同样的事情。要不是当了修道士,看起来他更适合成为一名指挥工兵的杰出军官。没看《费加罗报》的时候,他要不就在谙记着每日祈祷书中的教诲,要不就在回答他那显然属于另一种类型的同伴频繁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简短、谦卑,但硬生生的,听了令人沮丧。他的同伴——那位可敬的长者——神情疲倦,随意自在,和悦开朗,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有时又有些坐立不安,人情味浓到几近有失真实的境地。他周围放着一大堆小行李,车厢里四处可见他的书籍,他的报纸,他剩下的午饭,还有他身边摆放的一个巨大提包里的杂物。那提包像是一种俗用的圣骨盒,里面装着好像是他一刻也离不开的零碎物品。他从里面先后取出了一双拖鞋,一把挂锁(显然并非包上的),一副观剧镜,一叠历书,还有一只大海贝,他极其仔细地端详着。我想,要不是忌讳那位比他肃穆许多的年轻修道士,他恐怕会像个孩子一般把海贝贴到自己的耳朵上去。他的确是个孩子气十足可又惹人喜爱的老神甫,可是他的同伴似乎觉得他十分轻浮。然而这两个人当中我更喜欢他。他并非乡村神甫,而是一位有一定级别的神职人员,他对教会和世事都城府于胸。他那位同事读着《费加罗报》,庄严得仿佛在捧读教堂通谕一般,若非因为我也忌讳他这位同事,我一定会与他愉快地攀谈起来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3:22:39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波尔多(图)

  现在我想谈谈波尔多,在那儿我破例待了三天。可我担心对这几天我几乎无言以对,又担心喋喋不休地提及这段经历又有和意义呢?并无多大益处,这理由算不上充分,因为早年我对波尔多的研究已经足够细致入微的了。这里有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可惜还没有好到让你纯粹为了它而留在那里的地步。就其他方面而言,波尔多是一座富足、漂亮、气势非同凡响的大商贸城镇,有一长排一长排临近黄色的加龙河的18世纪的古老而又装饰奢华的房屋。我曾经说过南特码头非常漂亮,但波尔多的则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加富有建筑风貌,像这样一座港口的景观使盎格鲁-撒克逊族的游客不禁为利物浦和纽约的肮脏杂乱的滨水区而惭愧得无地自容,因为有着更大的吞吐量,所以这两处地方有更充分的理由保持豪华精美的风貌。波尔多繁荣昌盛,给人留下相当深的印象,总是令人联想起可口的盒装李子干和瓶装的波尔多红葡萄酒。   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的集散中心,波尔多可称得上是一座圣城——一座以最慎重小心的形式敬献给酒神巴克斯的圣城。波尔多周遭的地区全是珍贵的葡萄园,这些园子不但是它们主人的聚财盆,而且它们也让远方消费者在此得到了满足。在秋日的阳光中,驻足远眺加龙河那边层层叠叠的山恋,漫山遍野都是一座座铁锈色的繁盛的clos。(法语:葡萄园。——译者注)但是在城里,那些弯曲的大码头是最为主要的景观,大码头周围的房屋看上去绝对像上个世纪包税人的btels,(法语:宅第。——译者注)还有那宽宽的黄褐色的河流,河里船只穿梭来往,河上架着一座座大桥梁。河边的一些典型就是能吸引画家的人物——那些体格强壮褐色面膛的巴斯克人,我在比亚里茨经常见到这种人。他们头戴松圆帽,脚蹬白便鞋,走路时总让人联想到要去打赌一般。再也没有比他们更彪悍更勤勉的民族了。他们不是海员,不是水手,但撇开脾性问题不谈,他们绝对是最好的码头搬运工。“Il s´y fait un commerce terrible”,(法语:这里的商业十分兴旺。——译者注),一位douanier(法语:海关官员。——译者注)四面打量着那些无止尽的码头时,这样对我说,确实,这样一个地方对于法国的资财和生产力是有话可说的——这个神奇的国度里那辉煌灿烂、充满喜庆气氛的无烟工业首先出产的是人人喜欢的生活品,甚至能将生活的失败和变革都变成黄金。整个城市都有一种几乎让人懊恼的富足,这种景象在环绕着大剧院的大place(法语:广场。——译者注)达到了极限。大剧院气势宏伟,由圆柱、拱廊、明灯和装饰华美的咖啡馆围在中央。人们认为这是为精选酒的功劳建造的功碑。要不是我强忍着留念,也许我会贸然坚持这种观点,并且会冒被人称做怪异的风险,要在优等波尔多红葡萄酒和法国人头脑中最优秀的品质之间找到某种相同之处。声称那种精微的器官所有最精致巧妙的表现当中有一种优质波尔多酒的味道,并且,可以这么说,在一杯蓬泰-卡内酒中也有一丝法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完美。这种离题颇远却又信手拈来的危险就在于极易使读者给我来个釜底抽薪,干脆说优质波尔多红葡萄酒根本就不存在。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保持沉默。对于在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好酒,我自己也很想知道。当然,我在波尔多没有找到,在那里,我喝到的只是一种最普通的酒浆;大部分人苦苦追求最终也只是一无所获得回来,这想必是众所周知的事。   在我此次游历期间,波尔多正在举办展览,于是人们大张旗鼓地把它推向展览会,这是一个“科普博览会”,设在奥尔良林阴大道上密密麻麻的临时大建筑里,一时被波尔多人视为城中最光荣的盛事。酒瓶子堆得像一座座金字塔,像一座座大山,更别提各种酒的陈列箱柜了。仅仅这层叠、闪亮的商品自然不能令人非常信服;的确,整个安排给我的感觉是不合时宜的。好酒并非一种视觉上的快感,这是一种内心的情愫;如果在这地方有间品酒室,我是找不到的。事实上,我不是为了找那种品酒的地方才在这缭人眼目的集市上呆了半个小时。像所有的“博览会”一样,这儿也充斥着丑陋的货色,并且还使人对人类在他千万年的历程中携带的垃圾的数量有了个令人震惊的概念。旅程何其短,行李何其多!没有什么单独的物品,全都是成打、成百,全都是机器制造,冷冰冰的感觉,虽然上面都盖着“最新产品”的戳子,有反复出现的鬼脸,费尽心机的时髦。法国货色致命的便捷最终如同流行歌曲的叠句那样令人讨厌。那些可怜的“加勒比印第安人”给我的印象的确更吸引人。那是一伙矮个子的野人,他们构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他们被圈在露天的围栏里,有一帮混杂的闲人,有的互相推搡,有的悬在围栏上看热闹。那些印第安人不做鬼脸,不想独树一帜,也不打算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观看围观者,就好像他们在互相观看,仿佛并不新奇,漠然处之,厌恶到极点。


 回到顶部
总数 7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