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法国掠影


  共有1227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法国掠影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2:56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莱博(2)-(图)

  教堂的风格是一座11世纪的巴西利加式大教堂,布局宏伟,几乎完整无缺。当然我指的是基本框架,因为细微部分早已荡然无存了。庞大坚固的外形表现力极其丰富;它看上去仿佛被早期信仰的真诚给掏空了,它通向一座同它一样宏伟的回廊。在法国,一个人无论走到何处,要是稍一回顾,总能遇见大革命的幽灵;而它老是以破坏美好珍贵的东西的形态出现的。这幽魂,为了得到我们的彻底宽恕,想必也破坏了不少比它本身更可恶的事物!蒙特马约尔教堂下面有一个最奇特的地下室,几乎跟上面的建筑一样宏大,因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宫殿,四周是一圈圆型的廊台或者回廊,每隔一段距离扩展成一个四方的祈祷室,这种祈祷室共有五个。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但我的记忆相当凌乱:有一个宏伟结实的主楼;还有将后面这些结构下面的岩石凿空而成的一个奇特原始的小祈祷室,它被阐述成圣特罗菲姆的告解室以唤起游人的注意,因为他和众多的名人一样享受着高卢人的第一个使徒的荣耀。另外还有一个奇特古老的小教堂,所建何时,模糊不清,它与其他的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记得我们走下许多有些陡峭的地方,参观了一些地下室告解室之后,又经过一片田地来到这座古老的十字形建筑面前,然后从那儿走到离大路很远的一处,我们的马车等在那里。这座名为“圣十字架”的小教堂被列为法国的历史文物;我在阿维尼翁拣到一本古怪又七零八落,写得很糟糕的书,该书的作者路易·德·兰赛尔先生以一种激发不了多少信任的文笔淹没了关于普罗旺斯的许多离奇的状况。我从书中读到这么一句话:“dlicieuse chapelle de Sainte - Croix”〖ZW(〗法语:美妙的圣十字架小教堂。〖ZW)是一件“Vritable bijou artistique”。〖ZW(〗法语:真正的艺术珍品。〖ZW)〗他还提到“一条石头饰带”自建筑物的端延伸到另一端,但我不得不坦言,对此我全无印象。倒是那被废弃的小神殿,我记得十分清晰,它有四个半圆型圣坛和依稀可辨的11世纪的古典韵味。莱博的废墟,即便你恰好站立于废墟之下,站立于美丽的阿尔皮耶小山脚下,依然无从分辨,因为峰峦迭起轮廓甚为秀丽。时光变幻,将岩石与废墟融为一体,因此当你从后面——也就是从阿尔的方向——走到它身边时,这地方展现出一种山石荦确的总体风貌。天下最美的莫过于普罗旺斯的山石了;正如画家们所说,它们造型极为美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银色。大道从山脚下盘旋而上,直到莱博所在的山顶,随后又绕向另一条山谷,从那条山谷到镇上的路陡峭的程度就差得远了,坐马车去就已经很舒服。自然,那些最富有探索精神的游客倒宁愿尽快下车,因为徒步爬上这座奇特之至的城市的乐趣恰恰是在那里娱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你就可以欣赏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它那别致的风韵、它的陡峭、它的苍凉以及衰败。它的遗迹悬于山的斜顶。因此,整个地方滚入山谷同样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有一部分已经滚下去了——由此设想在衰落的过程中坍塌的部分坠入低地,而残留的部分仍然依附着宏伟坚固的顶峰,并非胡编乱造。   假如我刚才把莱博称为一座城市,那并非因为我偏爱这处--今天只有几十个居民的小地方--而夸大其词。莱博的历史就如它的地理位置一样赫赫有名。过去它不单是座城市,也是个城邦;不仅是个城邦,更可说是个帝国。它占山为王,至少是零星的一些城镇和郡县之王,说来也怪,它目前的面目已同王位极不相符。总之,莱博的领主全是大封建主;有一个阶段,撒丁岛,且不用说阿尔、马赛等附近的地方,都对它纳贡称臣。古老的普罗旺斯家族的历史已由儒勒·卡农热先生通过一种油腔滑调、浮华不实的文笔写了出来。我买到这本小书——一本很普通的小册子——是在教堂旁边的修女之家,这个住处位于莱博的一个最高处。这些修女为粗野的小博桑格人〖ZW(〗莱博地区的民族。〖ZW)〗建立了一所学校。当我在冷冰冰的 parloir〖ZW(〗法语:接待室。〖ZW)〗等一名修女来和我交谈时,听到孩子们正尖声细气地念书。她到来之时,我觉得不会有比这位出色的女性的风度更完美的了。她那小小的修行院好像是世界上的一个非常偏僻的角落。在那儿,明净整洁,一尘不染,房间似乎最近裱糊、粉刷过:在这一方面,这座中世纪的庞培,这些房间于是显得不那么协调。不管怎样,这些房间成为莱博最鲜活的东西。我记得离开这些修女之后,我绕到教堂那里,还转到教堂前一个清静的小露台上,那儿被稀稀拉拉的树木点缀着,台边有一堵墙,墙高及胸,从墙上往下望,能够看见陡峭的山坡,看见遥远的天空和整个地区的概貌。我记得我在心里断定,这个小露台是富有情趣的游客当作一幅图画珍藏于心的那些令人欢娱的角落之一。教堂很小,棕色,阴暗,有着一种乡村的富丽。不迂这一切都算不上对莱博的概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3:19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莱博(3)-(图)

  对这个地方我无法做任何紧凑的叙述,理由很明了,它仅仅是一堆零乱不堪的废墟。它不似庞培样被保存在熔岩之中,它的街道、房屋,它的防御土墙和城堡,之所以变得支离破碎,并不是因为突然的破坏,而是由于人口逐渐搬离此地而形成。这并非一座废弃的城市,而是一座毁灭了的城市;其废弃的程度甚至远远多过卡尔卡松和艾格莫尔特,因为我可以从后两者荒草丛生的环境中发现如此多的乐趣。莱博的规模甚小,纵使在它的鼎盛时期,它的领主们自封为凯法利尼亚和内奥方提斯伯爵、阿尔和维埃纳国王、阿哈伊亚王公和君士坦丁堡皇帝——纵使是如此的鼎盛时期,借儒勒·卡农热先生的话来说,在“他们足以操控衡量臣民和国王的命运的天平”的时期,这座英勇的小城人口最多不过3600。它的领主们(我提过他们能列出一大串隶属城镇的名单。当中有几个出名的,但大都不为人所知),有些是皮耶德蒙特和伦巴第的总管兼总司令,有些是那不勒斯王国的海军元帅,而它的公主们则不得不嫁于欧洲一半的王太子。卡农热先生的小册子当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记述博王室的联姻,他将该王室的命运,无论是婚姻方面的还是其他的,从11世纪一直写到16世纪。数目可观的古屋,其中很多原来一定非常高档,如今仅剩空壳,还有一排排很陡的小街道,一座城堡的地基,以及众多的壮丽的景观,现在仅仅是那些显赫人物尚存的遗迹。除此这外,我还要提到十几个彬彬有礼、善解人意的人,他们从这个零乱小镇的空隙中钻出来盯着这两个从阿尔一路乘车赶来、把马拴在小客栈喂料的外国人。这家客栈之所长,我们未敢贸然以其他的方式进行考察,尽管有种很诱人情形--门上的招牌是用普罗旺斯方言书写。这一小群人当中有一个面包师,此人是个神情忧伤的年轻人,穿着高帮靴子,披着斗篷。我们和他还有他的同伴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如今的博桑格人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温和、亲善的民族,具有许多可爱的天性,比如现在这样一种场合,等着备马套车或等着吃饭的游人在那些托斯卡纳(意大利行政区域名。——译者注)山城里畅谈的可爱的人们身上,就能够看出这种天性。在莱博,招待我们的这些人聚集的地点当然是该镇人口最密集的地段;我说过,至少可以看到十几个人。我们很快离开他们信步走去,爬上一些更高的地方,在城堡的废墟当中坐下,从悬在我曾提过的从后面接近莱博的那段路上的崖上向下观望。我无法跟那些在旅游手册当中叙述它的作者们一样明明白白地讲解这座城堡的结构,我难以启齿,说我甚至未曾看到那三尊大石像(所谓的三个马利亚;两个《圣经》上的马利亚和玛撒),它是此地的奇景之一,儒勒·卡农热先生说到它时,赞美之辞溢于言表。一阵骤雨下了十几分钟,我们只好躲入一个有着神秘来历的山洞,那位神情忧郁的面包师很快就在那儿发现了我们,他一定是怀着为我们送伞的 bonne pense(语法:好意。——译者注)而来,那把伞很久很久以前肯定是卡农热先生恋恋不舍的斯特凡纳特或贝郎热家族中的一分子。我担心只要我们的参观不结束,它的烤炉也便凉着。停雨之后,我们信步往下走去,走到客栈前那小小的空地上,穿过一条废墟构成的小迷宫。这些废墟富有狭〖HT5,6〗犭〖HT〗〖KG-*2〗益陡峭的街道的形状,两旁是空荡荡的房屋,窗子张着嘴,门扇索性没有,透过这种门窗我们瞥见了精雕细琢的壁炉台和堂皇的拱门以及拱顶的残迹。有些房屋如今仍有人居住,但大多数都敞开着,任凭风吹雨打;有一些已经完全坍塌了;另一些则面向街道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可供判断莱博鼎盛时期的市容的正面。在16世纪初叶,这种鼎盛已经完全结束,那时它已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国。通过它的一个领主贝尔纳丹·德·博--当时的一位伟大首领--的遗赠,莱博成为了法兰西国王们的一块封地。他们将它置于阿尔的保护之下,因为,对莱博来说,阿尔过去占据着一种截然不同的位置。我不知道阿尔人是不是不识国王们的抬举,然而那座坚实的小要塞已经了无痕迹,这一定是很久以前开始消失的。它的记忆被深埋在它那些笨重的石头下面。我们在夜色中驱车离开莱博时,我和旅伴都觉得我们在那里度过的两三个小时的在一对热衷于宜人风景的游客的心目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我们几乎忘记我们曾感到过遗憾,因为这缩短了的一天没有给我们留下时间再赶五英里路去参观这群小山中的一个关口——早上我们已经感受到它的召唤了。当参观古罗马的拱门和圣雷米的陵墓时,我们见到了它时,几乎令人无法抗拒。要把这样一大片地方(包括参观莱博)全部游览,你不得不一大早就从阿尔出发,但我难以想像还有比那天更加心情愉悦的时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3:33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阿维尼翁(图)

  阿维尼翁我曾经两次游历此地,但都未曾尽兴。也许现在我心满意足了;不过,对我的第三次游历,我非常喜欢。我不会太快就忘却第一次游历的,因为那一次,一种独特的感情保存下一种无法磨灭的痕记。1870年,初次在意大利逗留了四个月之后,我迟缓地往北行进。那是1月中旬,我发现自己意外地被遣返英国,度过余冬。那是一种令人无从忍受的失望,我伤心欲绝。当时我感觉意大利好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因此盛宴中途起身离席相当于日后将要挨饿。我听见人们对法国南方称赞不己;然而法国南方不过是一种起不了作用的安慰。怀着这样的心境我来到了阿维尼翁,这个城镇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加上密史脱拉风〖ZW(〗冬季法国南部和地中海上一种干冷而强劲的北风或西北风。〖ZW)〗,刺得人皮肤生痛——令人头昏眼花。我发现我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自己在1870年1月以极其不满的心情游历过意大利之后,法国,用意大利语说,似乎是 poco simpatica;〖ZW(〗略有好感。〖ZW)〗出于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原由,我以为有必要看看《费加罗报》,报上却充斥着关于杀害金克一家的凶手、罪大恶极的特罗普曼的报导。特罗普曼、金克、潘廷凶杀案——这起事件中出现的这些名字仿佛在召唤我回去。难道我抛弃声名赫赫的南方是为了同这些略闻一二的粗劣之物苟且吗?   有一天,阿维尼翁非常冷,虽然没有密史脱拉风,但仍然像普罗旺斯一样阴雨连绵,并且潮湿中还夹杂着阴冷的寒意。深夜坐在火边时——因为在温暖宜人的阿维尼翁,10月我就得生火——我回想到11年前,同样在这个时候,同一个房间,我坐在火边给一位我从不害怕有过于放肆之感的朋友写信,发誓要在将来某个更为恰当的时期,我将在一种全然相反的意义上向昔日的教皇城发起攻击,从而对它展开报复。我想我的第二次参观较第三次更好地履行了我的誓言;因为当时我正前往意大利,所以那次报复是较为彻底的。惟一的遗憾就是我得匆匆赶往文蒂米利亚(在那儿,意大利海关将成为我胜利的标志),因此我没时间把阿维尼翁弄清楚:这总比读《费加罗报》要好。我行迹匆忙,故而无暇回味南行的感受。这最后一次,极其不幸,我已经不再有那种诚意了。阿维尼翁是我南行的终极,到这里以后我就得调头,返回英国去。然而我抽空在意大利逗留很久,这就使情况放生了改变。因为下雨,我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这件事,在最初的二十四小时里我差不多足不出户。在这附近,一个月来都阴雨连绵,人们开始以怀疑的眼光看罗讷河了,尽管水位还没有涨得太高。骤雨滂沱,惟一可行的游历就是一种横向潜水,伴随着水花飞溅去参观该镇的小博物馆,从旅馆走一段路就可到达。我仍记得初次参观它以后的印象;我觉得博物馆比它的藏画画意更为浓郁。我发觉回忆将它美化了,其实它与大多外省博物馆不相上下,相差无几,也好不到哪里。它的空气带着那种通常散发着霉味的阴冷,它具有一贯的绿草萋萋的前庭,当中摆放着几块粗大的罗马残迹,地板上铺着惯用的红瓷砖,墙上挂着更为苍白的画派的常有的标木。我拉铃叫看门人,他拿着一串钥匙擦着嘴来了;他替我打开门,又打开了百叶窗,而(令我失望的是,这些物品似乎很值得令人流连忘返一般)他拖着脚步跟在我后面,每当我驻步在一幅画前,他总要宣读画名,声音响彻阴沉的展厅,若是画没有名气,那声音足令作者感到汗颜无地,若是画冒充杰作,那声音能让作者荒诞不经。当然不乏沉默的时候,那时我也就心不在焉地胡乱扫过某一幅形象模糊的油画,听到的惟一的声音就是雨溅天窗的响声。因有古罗马遗迹,所以阿维尼翁的博物馆而具有相当的威望。在展示古罗马建筑这个方面,这个城镇跟它光辉灿烂的邻镇阿尔和尼姆相比,它可是一片空白。然而在这里的地下已经挖掘出了一些物品,诸如陶器呀,玻璃制品呀,青铜器呀,灯呀,各色各样的金银器皿和装饰品。玻璃制品尤其迷人——这是一些造型十分优美、质地十分精良的小器皿,并且大都保存得完好无缺。这些可爱的小器皿使得我们更加贴近了罗马人的生活;它们仿佛是一根穿越时空鸿沟的细线上串着的珍珠。在我们看来,一个被古罗马人的嘴唇碰过的小玻璃杯要比圆型剧场里的大物件更有意义。在阿维尼翁的博物馆里,我看到两个小小的雕柄银平底锅,我认为它们足以跻身最迷人的古物之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3:56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阿维尼翁:教皇宫

  刚才,我把我对这一建筑的抨击说成我在最初的雨天进行的惟一娱乐,我倒是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记得在可怖的阴雨连绵的天气在教皇故宫的一次参观星雨,那样的参观只能同样在的大雨滂沱的时候进行。说真的,我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冒雨去参观教皇宫,因为过去我曾去过两次,甚至当时并未把这个地方的趣味发现得像它应有的那么完整。但是,事实上,我的最后一次参观和一把雨伞有着很大的关系,它即便在这高大宫殿内的一些屋子里、走廊上放着都不见得多余。我可以确定这是所有的历史建筑中最乏味的,最后一次参观更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这个地方的繁复与宏伟相当,荒凉与杂乱相衬。出于某种原因,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恢复它昔日的风貌得付出不寻常的想像才行,才能让人重新入住。的的确确,这座宫殿经受的滥用和变故数不胜数。它的变更次数太过频繁,因此,虽然我对旅游指南上提供的有关主要变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我不敢贸然说把它们记在了脑海里。这光秃秃的庞然大物,没有装饰,没有优雅,也没有什么雉堞,并且被肮脏的现代窗户弄得面目全非,它挡住了多姆山崖,俯瞰着罗讷河和圣-伯纳泽的断桥(它那在河心戛然而止的姿态,是素描画的绝妙题材),与菲利普勒贝尔的孤塔和新城的残壁隔河相望。远远眺望,虽然显得贫瘠,却构成了一幅雄伟的身影,它的效果被身畔的教堂的塔楼(尽管后者的顶上以头重脚轻的方式加了一尊巨大的圣母马利亚的现代雕像)和坐落在地势更高的山丘上的花园的葱葱绿叶映衬得格外抢眼。这花园让我隐约地又有些想起罗马的平西安公园。我不知道是不是罗马教皇的名字的影子在这两处地方出现了,并且两座教堂模糊的相仿——两者都要上一段台阶方能到达,它们仿佛在守护着庭院——然而我每次见到多姆园时,它总将我的思绪带向那条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台伯河和圣彼得教堂的更宽更高的露台。 当你站立于教皇宫前面,尤其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你会感到极其沉闷。在这儿发生的历史事件够多的了:1305年宗教大分裂开始,一直持续到1370年,在这期间,七位教皇,全部都是法国人,在阿维尼翁宫廷里推行了一些在他们后代人中不得人心的教义。可是历史始终被人粉饰,那个时期的丑闻已同颓垣断壁和修修补补的尘埃一起灰飞烟灭。一班又一班的步兵已将这座建筑作为营房占据了多年,一座营房的明显特征——赤裸裸的景象、古里古怪的气味——弥漫在它数不胜数的隔间里。不会再有比我这第三次参观时它显现出的面貌更为阴森惨淡的了。一班换防的士兵已于前一天离开,另一班有望(从阿尔及利亚)第二天日抵达。这儿肮脏混乱,一塌糊涂,这是部队撤营后过渡阶段的特征,它只能凭一副凄凉的面貌迎接将来驻扎的那团士兵。整座建筑巨大的窗户全部乱开着,空荡荡的房间和走廊任凭风吹雨打着,这样通风或许有净化的作用,然而很难令人愉快。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景象真是让人感到可怕。随后还留有廖廖几士兵。在一间有拱顶的大屋子里,有几个士兵躺在他们不成样子的床上,光线晦暗,潮湿阴冷,面对着阴森森、光秃秃的墙壁,他们将大衣盖在身上,一直拉到鼻子下。我真心怜悯他们,尽管他们的感觉或许并不及他们的样子那样悲惨。这一刻,我想到的不是过去的荒淫和罪恶,不是漏斗形的拷问室(这样的房间,我确信,曾把几代人弄得胆战心惊,现在人们发觉原来是一个中世纪的面包房),也并非冰似的塔楼和大革命中横行于此的恐怖,而是年轻的法兰西的军事负担。令人诧异的是年轻的法兰西怎样才承受得起,而且人们必须得相信法国入伍的士兵,除了臭名远扬的好脾性以外,要比那些光考虑法国文明影响才更使人轻松的人通常设想的要实在得多。此刻,那些浑身潮乎乎的年轻农民躺在他们可恶的营房的床垫上,四周并无任何东西可提醒他们:他们住在最文明的国度里,但愿入伍的士兵能发现对这种时刻的临时补偿。这座高大的教皇宫里现在惟一能看见的往日辉煌的遗迹仅仅是那两座小祈祷室的墙壁和拱顶,上面有西门·梅米的壁画,可是已经残破剥落,很难辨认清楚了。当然,这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领域供人修复,我相信法国政府是会酌情处理此事的。提及这件事,我并无感叹,因为他们断然不会令这座建筑比现在逊色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4:12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阿维尼翁新城

  幸亏,不是天天都下雨(尽管我相信全省别的地方都在下雨);要不然,新城和沃克吕兹我也就去不了了。那天下午的天气很好,我走过横跨罗讷河两边河湾的桥,因为河在这里被一个较大的岛分为两股,然后我就如一个孤单的骑手,步行前往那构成阿维尼翁新城外景之一的孤塔。这座景致如画的半是荒芜的小镇,过桥以后还要朝上游走两英里。它的古堡的那些巨大的圆塔和一长段一长段的残垣断壁完全占据了古堡所在的斜坡,当你在阿维尼翁隔着罗讷河遥望,这些圆塔残壁就是近景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我用了两个小时参观这些风景,在这一段历程中存在着一种如画的温馨;但我也没有什么细节好讲。   刚刚我提及的那座孤塔与蒙特马约尔孤立的城堡主塔有很多共同点。关于蒙特马约尔孤立的城堡主塔我去莱博时就已参观过,并且在谈到那次游览时对它也表示了我的敬意。还有建于1307年菲利普勒贝尔的工程,它庞大绝伦,坚如磐石,构成了那断桥对面的顶端;仅第一组桥拱--在阿维尼翁一侧的--就足以使猛增的罗讷河流量顺利地通过。步行半个小时后,我来到了新城,因为它没在河边,看起来像个少了一半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由猫啊、狗啊、老太婆和小孩子占据着;最后这一类人对于普罗旺斯的儿童而言,总的来说,非常漂亮。你穿过那座广场,它让你觉得它有一种茫然不觉之感,然后来到一座圆顶小山前,那残破的修道院在山上竖立着它的黄墙——本笃会的圣安德烈修道院既是一座教堂、也是一座隐修院,还是一座堡垒。大部分坍塌的壁垒散落于山上;然而其余的大部分,凡是保留着有迹可寻的粘连的就是堡垒的可观部分。这儿的防卫看来主要依靠古门两侧的巨型圆塔;一座比较完整,那位老看守(首先把我领进他昏暗的住处,还送给了我一大把熏衣草)让我精细地进行考察。我真不愿享受这特权,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提及,我内心可悲的困惑或许是熟悉许多封建的内景太过造成的。外在的形象总是显而易见;所以我能够把它跟同类的其他形象分开;它形成了一幅无法磨灭的画面。但是,那些警卫室,旋转楼梯,枪眼,牢房,一再重复,彼此混淆;它们像一家人那样彼此相似,令人厌倦。总是有黑乎乎的过道、拐角、20英尺厚的墙壁;为了欣赏“壮观”的景致,总是有个要经人爬的高地。这些景致极易搅成一团。   但是,给我的印象尤为狰狞可憎的是这些稠密的菲利普勒贝尔门楼。门楼的容量相当大,里面还有数目繁多的险恶的小地牢,光线从那极其厚实巨大的墙上的狭缝里透进来,在那儿,人们想到一些不幸的人曾经躺在那儿,在黑暗中腐干了,景象极为逼真,内心更加可怖。新城的地牢留给我一种独特的印象——较任何一座地牢印象都深,仅有洛什的地牢除外,因为那必然是欧洲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我得立马补充一句,在新城,所有的黑洞都被称为地牢;我确信,差不多在所有的古堡和古塔里,现代游客的感情就通过这种方式受到毫无顾及地玩弄,这已经是十分确凿的了。中世纪时类似的黑洞非常之多,而它们并非地牢,却是形形色色的家庭贮藏室;许多人为呻吟的囚徒落下的同情之泪,其实在针对食品储藏处和堆放柴草的小角落里的精灵而发的。即便如此,新城的塔楼里确实存在一些阴森恐怖的角落,因此,当我如从前常思索的一样,再度想到中世纪人的体质的结实,人的神经的镇静,对他们而言,呻吟的囚徒和“活坟墓”的黑暗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物,不妨碍他们的快乐,或者精神健康。我们现代人的神经,我们过于敏感的同情心,我们时常良心不安,心惊胆战,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切都令人们想到人的本性时并不那么谦恭。除非我所听到的断言是真实的:在中世纪,人人都是疯子。认为这是一个大疯狂的时期的理论并非完全不堪一击的。   在那巨大的修道院的古墙之内,新城给自己建了一块城区;我想,覆盖这片土地的遗迹始终就是一个材料采挖场。现在街道不复存在了;破烂的小房子,简直就是茅屋,横七竖八地散布在凸凹不平的路面上。惟一存留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隐居的修女们的修道院。她们的住房后还有一座大花园(总在围墙内),你在城堡的雉堞上向下一望,就可以看到或者只能够看到她们那凄凉的屋子。一两个修女进进出出,她们穿着灰色长袍,披着红艳艳的斗篷。我认为她们的位置是最为偏僻的。我离开后,去城墙外面的山脚下溜达了一阵。草地上散布着低矮的橄榄树,白色的小石子从草丛中露出来了。午后阳光明媚,金灿灿的。我坐在草地上的一棵小树下——那幼嫩的灰色枝条并没有比我的头顶高出多少——我休憩着,遥望着罗讷河对岸的阿维尼翁。一切都格外柔和,十分静谧宜人,虽然我还不敢肯定这就是我曾在那种组合景致中所期待的一切:一座古城做背景,一顶橄榄树形成的华盖,普罗旺斯的土地充当着一张睡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4:34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阿维尼翁

  当我返回阿维尼翁时,暮色已经很深,可我还是走到了多姆崖。在这儿,我又得到那亲切的月亮的关照,而她已经为我装点了许多浪漫的景致。一轮满月高挂在罗讷河上,远远眺望,河流酷似一条银蛇。依稀记得那时想,要是可以绕阿维尼翁的城墙兜一圈,将会多么美好一个的夜晚。那引人注目的城墙可与卡尔卡松和艾格莫尔特的城墙媲美,并且,作为一个赏景者,仔细考察一番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城墙在那片银光展现出自己,它们必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我心里这样认为;然而不幸的是我却不相信自己。阿维尼翁的城墙压根不曾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我也从未费神去绕城墙兜上一圈,然而这是一个使人扫兴的事实。城墙连绵不断,完好无缺,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就是没有效果。一部分原因是它们太低,有些地方简直低到荒诞可笑的地步,掩埋在新堆积的土层之中,由于填护城河把城墙也埋了半截。其次是它们被照看得太好;现在看上去不但很新,并且好像从未旧过一般。实际上,阿维尼翁的城墙较卡尔卡松的城墙规模要大许多,足以形成一种更壮丽的奇观;但是,这同时也恰好成为它们整体美的致命伤。因为有37座塔楼和7个城门,这些城墙本身无法调和,难以形成一幅可与卡尔卡松可爱的小景相媲美的图画。我想要提一下,既然我又说到阿维尼翁的整体,最奇特不过的是,远眺阿维尼翁时,它和宏大的教皇宫一比,简直不复存在了,难以有比这种现象更为奇怪的了。从罗讷河上望去,或是你离开此地时从火车上望去,这灰蒙蒙的一大片就是全部的阿维尼翁;它仿佛占据了这整个城市,城市面积很大,人口倒减少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4:48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沃克吕兹(1)

  大概是随后的那个早上(某个星期六),我从欧洲饭店出来,这家饭店刚好坐落在面向罗讷河开的城门里面的凹地上——我走到饭店前的那片小广场去观察天色,看看天气如何,是否允许我到沃克吕兹进行责无旁贷的游览——我发现整个城镇都沉浸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我说整个城镇经过了深思熟虑,因为每一个居民仿佛都在河岸上或者在多姆山崖的最高处占据一个位置,因为那儿能把河景尽收眼底。罗讷河在夜间水位暴涨,令人惊讶,阿维尼翁善良的居民都有理由弄清河水暴涨对他们可能意味着什么。   城镇较低的地段,只能任由上涨河水的摆布。有人对我说,1856年,欧洲饭店由于位于方便的凹地,河水泛滥,一直淹到离餐厅天花板几英尺的地方,曾摆过无数次宴会的长餐桌无可奈何地漂浮着,桌腿直指空中。仅这一次,在阿尔代什河流域的山区雨足足下了一个月,激流翻涌而下,就在那个睛朗的礼拜五的晚上,激流在纯真的月光照耀下忽然漫进了罗讷河及它的支流迪朗斯河。罗讷河洪水滚滚,持续上涨,这种景象既壮观又可怖。有许多地方,水已涨及城墙脚下,码头已被淹没了,它的矮墙刚露出水面。在多姆高地眺望,这地区仿若一个大湖,有树木、房屋、桥梁、栅栏门从中冒出来。人们望着河,沉默无语,就像我开始在比萨看见人们在阿尔诺河涨水时的情形一般   ,好像思考着泛滥的前景。“Ilmonte;il monte toujours”(法语:“水在涨,水还在涨”。——译者注)——除此之外几乎无话可说。这是一个公共假日。所以,为了社交的需要,有一种希望突破常规、从中获益的气氛(大众的心理都乐意“改变一下”,而这种改变的因素可以冲淡危机意识);可是,从其他方面来说,这种事件却不是一个假日。空中充斥着焦虑和恐惧,而且想到人的无奈,就难以心情舒畅。面对一条具有毁灭性的肆虐的河流,无法战胜的流量,这种印象能有多强烈,就有多强烈;洪水有把教皇宫围成一座孤岛的危险,望着这滔滔洪流,让我感觉水灾较火灾更加可怕。一场大火可以扑灭,然而如何点燃能够控制增加了四倍流量的罗讷河的火焰呢?因为阿维尼翁的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惶惶不可终日,我简直不好意思承认:在人心惶惶之际,我却打起一个多愁善感的游客的小算盘来思考这种形势。预期的河水泛滥会不会影响我到沃克吕兹的游览?我在阿维尼翁再呆上一整天会不会因它而成为一种轻率举动?我要补充一句,这个游客或许并非那样多愁善感。我把参拜彼特拉克〖ZW(〗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学者、欧洲人文主认运动的代表。1312年随他遭放逐的父亲来到阿维尼翁曾长期在该地和沃克吕兹生活。劳拉是他年少时倾心的少女。〖ZW)〗的坛圣说成责无旁贷的,实际上那就是沃克吕兹用来向我展现自己的灵光;更何况我去过阿维尼翁两次,都未曾来过这里。这就是我对罗讷河生气的原由——假如我生了气的话——因为它说明我毫不在意的一次游览无从实现。从我前两次的无动于衷就可看出我不在意的程度。我对沃克吕兹,对彼特拉克,甚至于对美丽绝伦的劳拉,都怀着偏见。我深信这个地方伦敦色彩太浓,破烂平淡,我也从未对那位诗人和小姐发生过兴趣。我相信我见过许多毫不逊色于她的女性,但她们并没有如她这般被搞得名噪一时;我还深信她的歌声做作,华兹华斯的五六节诗也比他整部华丽的诗集打动灵魂的地方要多。这就是我哪怕赴汤蹈火也下定决心去沃克吕兹的最初心态。既然我在回想这件往事,我模糊地忆起我当时居然希望把道路淹没,好了断我前往沃克吕兹的念头。早上起又是乌云密布,到了中午,云层很厚,看样子很快就要下倾盆大雨了。挑这样一个时候去参观一孔喷泉简直荒谬至极,很难想像喷泉在瓢泼大雨中能加以分辨。但我还是发誓,要是中午阿维尼翁还不下雨,我就赶到索尔格河的源头去。当关键的时刻来临时,乌云仿佛膨胀的水袋悬垂于阿维尼翁上空,只要戳一下就会倾空。可是,并没有什么人去戳它,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关注罗讷河的失常,所以就想不到在其他地方玩玩花样。因此,我便前去火车站,怀着一番心情,对于一个有时由于自己具有源源不断的情感而自豪的游客而言,这种心情随便得令人震惊。      昭昭之时立下的重任   可能在昏昏之际完成      这时,我想到了马修·阿诺德这两行诗(显然写于昏昏之际),我边走边希望自己重返昭昭时会因为见到沃克吕兹而欣喜,从而将这种想法付诸于实践。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明白了,我声明这次旅行的许多方面均有可取之处。除了彼特拉克和劳拉,这地方给人留下了一种极为深刻的印象。   没有下雨;整个下午,只有一股粘糊糊的暖风吹拂,一片黑压压的天空笼罩,他为较为浅淡的泉崖开成了一片色彩浓重的背景。乘火车前行,看见道路穿过一片平坦的、毫无表情的乡野,向位于阿维尼翁东侧的一列贫瘠的小山延伸。根据默里的说法,这排小山是从雄伟的旺图山冒出来的,一小时后,在索尔格河心岛,前景变得更为生动,距离也变得更加真实。下了火车后,我又登上一辆公共马车车顶,马车将载着我驶进山坳。那种车辆为我提供了与彼特拉克的精神交流的机会,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毕竟我独占了这辆马车,这种情形倒可使人聊以自慰。我是惟一的乘客;其他的人都在阿维尼翁看罗讷河。我突然发现,现在恰好是到沃克吕兹的最佳时机。索尔格河几乎和罗讷河一样充盈,但具有一种更为浪漫的色彩。它顺着法国梧桐林阴道下变窄的水道(夹在坚固的小石堤之间)奔流,村妇们正在崖边藐视一切的洪水里洗衣服,这令人感觉有望在以后获取更大的乐趣。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5: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沃克吕兹(2)

  坐马车抵达沃克吕兹大概需要45分钟;我曾说,索尔格河给人希望,而那些淡淡的群山,在大路蜿蜒进去的时候,灌木丛生的石头山坡似乎并不是美景云集之地。沃克吕兹的部分长处确实在于它是一种尽可能多的惊喜。这个地方是名符其实的(沃克吕兹的法语意思是横谷。——译者注),因为你在深入谷底之前总觉得它是不可穿越的,连绵不绝的弯一道又一道,直到公共马车忽然把你抛在彼特拉克的“庐舍”前。然后你只能沿着河的左岸朝前走。彼特拉克的庐舍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可恶的小咖啡屋,用他精彩的《抒情诗》的摘句装扮得俗不可耐,就仿佛是一块招牌。那位诗人和他的恋人自然是这个小村庄里的专利,对于好几代人而言,这个小村一直具备这种特权,那就是吸引年轻的未婚夫妻来这儿旅行结婚,也吸引其他柔情满溢的崇拜者前来参拜。对于阿维尼翁的情侣们而言,每到节假日,这里便是他们频频光顾的地方。索尔格河里的小鱼久负盛名,当场可食,它们成了这座教皇故城的子孙们传统的野宴。但是,沃克吕兹不单是被情感利用,同时还被工业利用。两座可恨的造纸厂和羊毛厂已经把河岸的景色给破坏掉了。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索尔格河的水力毫无疑问是一种原动力;但是,当激流冲过那两座肮脏的小工厂时,它们的机轮似乎转动得格外快乐。幸而,我刚刚提及的那条左岸小道将把你引向看不到工厂的景象、听不到机轮的声音的地方,我游览索尔格河的那天,河水波涛汹涌,所以当你靠近源头时,它越来越有意让山谷响彻它自己的回音。水色极其壮观,整个景观似乎不像普罗旺斯的一隅,而更像瑞士的一角。峰峦叠嶂,河被团团围住,而你非得穿行到深山幽谷的底部。索格尔河奔流不息,简直有如尼亚加拉大瀑布飞泻的声势。路边有些卖图片和immortelles(法语:不凋花。——译者注)的讨厌的小货摊,那些摊主甚至会提供你一支饱蘸柏油的画笔,好让你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岩石上。数不胜数的粗俗的男女,似乎清一色都是法国人,都使用过这种工具,因为可以够得着的岩石上到处都布满人名。由此看来,爱玷污自己的风景的并不单单是我们美国人;这样的做法同样还以一种更为有条不紊的方式(和法国的诸多的一样)存在于一个情趣高雅的国度。尽管小货摊、小货棚被抛之身后,但那充斥着人类虚荣、信手涂鸦得一败涂地的山岩,一直伴随你来到山泉面前。你立在宏伟笔直的悬崖下,河水就从这里汹涌而出。山崖矗立起来,高耸入云——仿佛一块光秃秃的硕大的石头脑门——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山包被火山爆发劈成了一半似的。看到这种情形,那小山谷便在一个转弯曲处戛然而止,把那魔泉揽进怀中。我之所以叫它魔泉,是由于它进入这个世界的方式极其神秘,那巨大的山肩耸立在它的上方,仿佛是在保守某种秘密似的。它从山下涌出来,简直感觉不到它在动,就给那天然的小水池悄无声息地注满最宁静的碧水。水池的静谧,与水从池子里溢出时涌动的反差,沃克吕兹一半的魅力就在与此。流水一旦肆忘奔涌,撞击岩石,那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跟其他地方的瀑布一样迷人,一样无以形容;索尔格河河床的岩石的排列的确是巧夺天工。这种景致给我的印象是简单而又奇妙——高大凄凉的山崖沐浴着午后的阳光,纹丝不动,而脚下的流水奔腾、咆哮——我由此毫不费力就理解了沃克吕兹著名的原因。我理解它,但我不可以说我理解彼特拉克。他必定是个独立自主的人,劳拉小姐对他一定意义非同一般。    围绕河谷的群山十分贫瘠,那个富于表现力的法语形容词 morne(阴暗的,沮丧的。——译者注)能把整体印象传达得淋漓尽致。一座隶属于一个卡瓦永大主教的城堡废墟散布于河上方高高的山嘴上;此外还有一幢封建住宅的遗迹,坐落在一块较为容易接近的山脊上。公共马车离开之前,我还有半小时的闲暇(我必须请求读者原谅这种恶劣的虚假语气,如果把那种车辆称做 diligemce,出于某种不能公诸于世的原因,我这种冒犯便会减小),于是我爬上提及的后面那处地方,坐在乱石当中,有几棵矮橄榄树做伴。下面,索尔格河仿佛一条展开的蓝丝带,弯弯曲曲地穿过草地,流向平原。看在文学的分上,我尽量考虑 amant de Laure(法语:劳拉的恋人。——译者注);然而不怎么成功,所以我力所能及的只是告诉自己:必须重试一次。之后,过了好几个月,我仍羞于承认自己的尝试未成功。我惟一可以确信的就是沃克吕兹确实具有伦敦的色彩,可要是不曾去过沃克吕兹,我也同样是个傻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5:12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奥朗日(1)

  在彼特拉克与劳拉府邸门口,我登上公共马车,在渐渐暗淡的夜色中,我们返回索格尔河心岛。在这个村庄,一到六点每个人好像都上床休息了,村庄本身也被高大茂密的水榆林遮得暗无天日。树林下奔腾的河水与村墙持平,看起来蓝得刺眼,简直蓝得险恶。瞥了一眼之后,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一幅画面:小小的房屋门窗紧闭着;在秋日的黄昏里,在一片浓阴下,在湍急怪异的潮水闪光中,广场显得空空如也,要不是有河水声,则会显得静默无声。在火车站,人们纷纷议论,说许多地方洪水泛滥已成事实,迪朗斯河在我已经遗忘的某一个地点的情况尤其议论得多。一小时之后,在阿尼翁,我发现洪水已浸到某些街道上。夜晚,天空放晴,月亮把淹没的郊区照耀得一片皎洁,人们又聚在高地上欣赏这一壮观景象。然而,那景象呈现出了某种相似,九点钟的时候克里永广场却格外热闹,其实那儿除了剧院和几家咖啡,再也看不见其他的——当然还有那位著名勇士的雕像,路易十五统治期间大动干戈,制造无数灾难,后来当中的一部分正是这名勇士勇猛解救的。次日早上,地势稍低的地方令人不忍目睹:我觉得那种情形让人厌恶不已,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坐上火车前去奥朗日,以表明对这里的不满。奥朗日除了其他美景,还具备不在罗讷河畔的优势。我是必定要北上的;然而即使我当时能随意地选择一条稍正常点的路线,我也不至于按那条路线走的,因为据说,阿维尼翁和马赛之间的铁路(其些地段)被水淹没了。除了到奥朗日的铁路线外,几乎处处都是这样的状况。结果那天天气极好,明朗的天色却只是照耀了一片荒凉。黄水一直淹至农庄和村舍的半腰,一个个干草垛看起来仿佛一座座沉闷的小岛;门窗单张着大嘴,却没有脸面;景色中展示出的是惊恐与逃亡。我痛彻体会到 popula-tions rurals〖ZW(〗法语:乡村人口。〖ZW)〗遭受着多种多样的苦难,而我的心却洋溢着伦敦佬的一种感激之情。在这样情绪的影响下,我在奥朗日下车去参观了一批著名的文物古迹。   这批古迹只有两件,但是它们却美不胜收,所以我对传闻不予理会。一件是凯旋门,据说落成于马可·奥勒利乌斯〖ZW(〗马可·奥勒利乌斯(121—180),罗马皇帝。〖ZW)〗时期;古罗马剧院的遗迹是另一件,即便它是废墟,也极其壮观。奥朗日若不是因这些壮观的罗马遗迹和该镇的名望,只会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小镇。没有罗讷河——我曾说,这条河离它足足几英里——替它形成一种地貌;这个寂寂无声的法国小镇——我说寂寂无声,是指在我们当代,因为通过凯旋门和罗马剧院看来,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高卢的阿劳西奥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竟然令荷兰王位的绝对继承人以它命名,并且统治于一名对它拥有君主权的英格兰国王,这好像是最离奇的事情之一。在中世纪时,奥朗日就成为一个独立侯国的组成部分,但于1531年灭亡,因为它的一名公主继承了统权之后又嫁入纳塞王室。我在那必不可少的默里的书中看到,依照乌得勒支条约,它被划归法国。凯旋门离城镇还有一段距离,与其说它雄伟的罗马遗迹,倒不如说是一道秀美的风景。若是它的风格更纯一点,人们或许会说它与尼姆的方屋有异曲同工之妙。凯旋门有三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比两边的高出许多——还一个很高的阁楼。通道的拱顶雕刻得富丽华美,整个建筑遍布雕带和战利品雕饰。这种雕刻参差不齐;不少均已残破,其他的部分我觉得也没什么美感,只是技艺值得称道而已。凯旋门虽然保存得十分完好,可同时也受损颇多。整体建筑耸立在那里,就像别的罗马古建筑一样,它显得极其完美:然而有些部位由于修复过度反而遭到损害。总的说来,它还算不上引人入胜的名胜。可它自有一种魅力,一部分源于它那种柔和、明快的色调,一部分源于它的状貌和表现的优雅;在那个晴空万里的星期天早上,在稀松的白杨树围绕下,凯旋门呈现出亮丽的色调,一片绿野烘托其背后,透过它的空门洞展露出一条低蓝的地平线,它足以构成一幅幅图画,悬挂于记忆的一只挂钩上。现在,当我描写它的时候,我可以把这幅水平适中的作品拿下来,放置面前。我看到了结实美观的法国道路上那些浅浅的、亮光闪烁的水坑;被连日的雨水冲淡了的淡蓝色天空;揭去装饰的秋日的旷野;低低的地平线上闪烁的柔光;那脚踏木底鞋,胳膊下夹一捆东西,沿着 chausse〖ZW(〗法语:堤道。〖ZW)〗行走的寂寂的身影;在中间我看见那三个赭色的小孔,虽然古老,但是看上去明丽欢畅,一如清新的星期天早晨法国所有的景物的样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7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5 14:25:55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奥朗日(2)

  的确,下面将要写的并不全是罗马剧院的模样,它坐落于镇子的另一侧,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在不足五分钟的时间穿过一系列小街道赶到那里。对于那些街道,我没有什么印象可以描述。在法国南部很难再找到一座罗马遗迹比这个宏伟的废墟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了。一座庞大的土丘从这里拔地而起,占据在此的最初是——引用默里的说法——古罗马人的一座城堡,接着又是纳塞亲王们的城堡,最后又被路易十四拆除。面对这座山丘,竖着一堵大墙,高三十六米,由深棕色的巨大石块简简单单堆砌而成的;墙面光秃,粗糙,不禁令人联想到一座天然的悬崖(就好像沃克吕兹那种类型的),而不是人工,甚至更非罗马人的劳动成果。它是奥朗日最大的东西,比所有的奥朗日加在一起还大,它那亘古的厚实庞大得令那座缩小的城市看起来轻如鸿毛。它面向城镇的正面——它的顶部装有两排已穿孔的托架,以承接顶篷的木板——显露出有不止一层装饰拱的痕迹;不过这座平拱如何贴到,或者涂到墙上的,我不敢妄如论断。当你穿过一道极小的门——根据比例算这门大概如免子笼的门一般高——进入那守门人的住处时,守门人便会将你带到剧院里面。在这里,那座山直对着你,心灵手巧的罗马人干脆把它当做了观众席的原材料。他们在山坡上安置石头座位,并形成一个半圆,还在对面砌起一堵高墙。那墙,自里看,恐怕比从外面看更加气派。它构成了舞台的后部,是永久的布景,宽阔的墙面上还嵌有大理石。剧院有三道门,中门最高,并且上面很高很高的地方有一个深深的壁龛,显然是用来安放一尊皇帝的雕像的。山坡上还有几个凳子,因为山坡主要有一片遍布陈迹的遗址。有半截走廊修进了山,高高在上,被毁的城堡的残迹散布于山顶之上。整个地方是一种荒芜的废墟;没什么细微部分可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那堵壮观的高墙。由于这堵墙是舞台的背部,从墙到半圆的(观众席的)弦之间构成舞台前部的空间要比人们想像的小很多。换言之,舞台很浅,似乎只是为像一队士兵那样排成一行的一些演员而安排的。那儿矗立着那默然不语的骨架,然而它令你遐思、惊奇的东西,跟它诉于你知的东西给人留下了同样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阿尔剧院的那种温馨以及那种淡淡的哀愁;但是它更加奇特,人们在这儿想像到的仅仅只是曾经在此地上演过的大悲剧——“展现底比斯或珀罗普斯的命运。”(见弥尔顿:《忧思篇》第96行。底比斯,古希腊皮奥夏的主要城邦。珀罗普斯,坦塔罗斯之子,被父亲以飨众神,后众神使之复活。——译者注)位于舞台的两端,向前突出的是一面恢宏的翼壁——我说的恢弘是指高度恢宏,因为它延展到那面舞台墙的顶端;其他方面的尺寸并不突出。舞台的右部据说是演员休息室,它那惊人的高度和顶上的开拱给它一种采光井的派头。左侧的部分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通向其他房间的残迹,据说这些是毗邻剧院的一个赛马场的残迹。各式各样的遗迹依稀可辨,表明它就是这样一座建筑,似乎还是有东西可证明的。赛马场更大的轴线好像与凯旋门平行。关于奥朗日,这就是我所见的一切,也是能见到的一切,它极富浓郁的乡村牧歌色彩,在旅馆里他们甚至不曾提出让我叫早餐。这一胜地的入口大概是古罗马时代一个马厩的入口。


 回到顶部
总数 7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