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诗昆论坛 http://www.shikun.net/

诗昆论坛,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官方论坛。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中国门文化

1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47:36


引言
第一章 门是建筑物的脸面
第01节 门和户 第02节 门的建筑
第03节 门之饰 第04节 问前附设物
第05节 门对空间的标识及分割 第05节 门对空间的标识及分割
第二章 门的民俗
第01节 门之神 第02节 对联和匾额
第03节 岁时习俗 第04节 人生礼俗
第05节 五行四象与门的厌胜 第06节 门镜门符辟邪物
第07节 建房风俗
第三章 面向历史的洞开
第01节 夜不闭户的理想 第02节 门第门阀
第03节 城门——社会活动的特殊空间 第04节 看门者与守关人
第05节 前后门·公私门 第06节 门前礼仪
第07节 宫门内外 第08节 门名的文化含蕴

 

引言

    双扇为门,单扇为户,甲骨文字画下两个象形符号。
    关于这门这户,诗也曾云,子也曾曰——《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
栖迟”;《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别说那首陈国的民歌只是安贫乐贱
的小俚曲,别说孔老夫子的设问不过讲了句大实话。
    这便是门。从《诗经》的“衡门栖迟”,到《晋书》的“抗志柴门”。古代的
清贫者明志自慰。横木为门的街门,简陋吗?然而,却发展出富丽的一支。它不仅
衍生了琉璃的、艳彩的牌坊,还演变出帝王门前的连阙。因此,岳飞壮怀激烈的
《满江红》才吟“朝天阙”。若问连阙的极致,请看明清故宫的午门。
    这便是户。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还是那句话,“谁
能出不由户”?道理越是简单越可能包蕴丰富。不信请读《易经》所言:“阖户谓
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不折不扣,已然是哲学
的命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薰陶得纹彩绚烂,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
深。有关门的文化即是如此。
    门,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又是独立的建筑-一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
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独特的中国建筑。化,因“门”而益发独特。宫门
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九九八十一枚,如凸立的文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篇大文章。宅门上门神威武,双双把门,将远古先民关于神话世界的畅想,经过
漫长时光的千四百绘,定稿为身披甲胄的模样。门前石狮,何谓“十三太保”?
“泰山石敢当”,何得“以捍民居”的功能;俗言道“猪入门,百福臻”,天增岁
月人增寿的节日里,驮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剪纸,贴上了屋门。辟邪呀,祈福呀,驱
恶呀,迎祥呀,门又做了古风今俗的展台。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唐初的李世
民,不是导演过一出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吗?“天子五门”,所铺张的,绝不只
是帝王的排场。老百姓则盼“夜不闭户”,清平世界。与此形成反差,是官府的封
条在门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语汇,正阳门人称前门,相对于“前”,该有
个后门。有的,地安门。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杜会。前、后门,公、私门,高
尚与正直,低卑与猥陋,借助“门”,亮了相。
    中国的门,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更创造出离凿龙门鲤鱼
跳的传说。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后者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国的门,
还编排出鬼门关的迷信,吓唬愚昧的胆小的人。
    门总是引人注日的。门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门文化也是一个出入口。
读过了这篇引言的对话者,就请接着向“门”漫步行走,继续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
对话吧。

                                                     1996年12月8日
                                                丙子年十月廿八日记

 

 

 

2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48:43
第一章  门是建筑物的脸面

                              第一节  门和户

    门脸,门脸,门是建筑物的脸面。就说门框,上横框叫门额,额头的“额”;
左右立框叫门颊,脸颊的“颊”;门额要美化,还可以装门簪。这额这颊这簪,给
门之“脸”一个形象化。
    门之“脸”,不施粉黛,还是浓妆、淡抹——白板扉,抑或朱漆门、黑漆门?
    门之“脸”,彻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它的
眼睛,两个福字即是它的笑靥酒窝儿,一副对联像发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戴
上大红花。要半遮面,就筑一道影壁,犹抱琵琶。
    门的“脸形”多样,东北地区有别于西南省份,京城四合院不同于陕北窑洞。
    门,可以板着脸孔,台阶高高以显高傲,石狮把门带几分威严;门,也不妨仅
仅开关而已,仿佛面含平和的微笑……
    于是,中国的建筑文化有了这一页色彩纷呈的篇章。

                           1.有莫氏之前之后

    谁是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上古神话的回答是:有巢氏。
    他叫有巢氏——请注意这“有”字。《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
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有巢氏。”赐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
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或言为避禽兽,或言以待风雨,总之,自从天下出了
个有巢氏,思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不能,由无到有——有巢,实现了人类居住史
的一次伟大变革。
    关于有巢氏神话的诠释,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所论,架木巢居,
得免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树上;垒土石,上架以木,简陋有类于巢,实
近似于房屋。西安半坡遗址,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
    有巢氏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意识的。穴居虽必有出入口,但那太必然了,
试想没有洞口,何来穴洞?因此可以说,穴居尚不需要独立的对于门的思考。
    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这时,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
是,人为地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须设想留出缺口,以备
出入。这个出入口,在漫长的岁月间派生出绚丽多彩的门文化。
    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以丰富的信息遗存,让今人推想6000多年前四五
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凭借柱洞及其它遗存,考古学绘出一幅幅建筑复原图。这些
房子以木柱木檩为构架,墙壁和屋顶用木棍枝条排扎,上铺敷泥和草。房子出入口
的设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些方形房子,房内下凹于地面,其出入口修一段门道,门道的斜阶连接着室
内地面。门道设有防雨篷架,既可遮挡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寝的作用。
    圆形房子室内地面一般高于室外,其人口,门限高若槛墙。这种高门槛,能防
雨水的灌入,也能减少地面尘上的吹入。门内两侧建短墙,可以限制和引导气流,
有助于冬日室内保暖。同时,门内两侧的隔墙具有类似屏风的作用,在室内造成两
个退隐空间。对此,研究者给以高度评价,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
探讨》认为:“隔墙背后的隐奥,实际上初步具备了卧室的功能……居住建筑所必
备的隐奥的出现,标志原始建筑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是建筑文化的启蒙时代。
半坡人为自己上启蒙课,包括思忖琢磨房子的进出口——门。
    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显示,不少房屋出入口的上:方设有窗口,门和窗开在同
一个屋面(图1)。在陕西户县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陶制房屋模型,与之相同。门上开
窗的实用性在于采光,在于门窗对流,以通风排烟。门与富的组合,还给朴素无华
的初期建筑带来装饰美,使单调的外观获得了一种灵气。整体轮廓面,以及迭加其
上的门面积、窗面积,这三者构成建筑正面视觉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后世不断发
展的建筑样式,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增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49:38
第二节  门的建筑

                             1.门隧和双塾

    最初的门(户),是一间房、一座屋的出入口,是房屋的结构部分。门的独立
化,意谓门由建筑物的一部分独立出来,独自构成一座建筑物。“庑,门屋也”,
这就是功能为出入口的建筑物。
    自然,有了若干房屋聚合的院落,才会有院门;有了宫殿建筑群,方需设宫门;
至于那些旨在宣扬某种名堂、实有点缀景观作用的牌坊,其作为门户的实用意义已
微乎其微,不妨视为建筑业满足居住需求的余裕,视为建筑文化的精彩的“闲笔”。
    作为门的建筑物,在很古的时代已经存在。河南惬师二里头发现的商代宫殿遗
址,其建筑群中轴线南端存有大门遗迹。考古工作者绘制的复原图表明,这个大门
为上有屋盖的穿堂门形式。门隧长6米。门隧即门道,《礼记》有“出入不当门隧”
的话。门隧的长度,说明了这座门屋的进深。
    二里头遗址,穿堂门两侧建有房屋,即所谓塾。
    塾,《尔雅·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疏曰:“门侧之堂,夹门东西者,
名塾。”《尚书·顾命》记周成王丧礼,祖庙里“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
前”。辂即车,分别停在大门的双塾前。
    双塾相对,充实了门屋建筑的规模。门侧之堂为何称为塾呢?《三辅黄图》的
解释挺有趣:“塾,门外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熟详所应对之事。塾
之言熟。”臣僚在门侧的塾屋里等候朝见君王,这等候,不是大眼瞪小眼地呆坐着,
也非言无聊、道有趣的打发时间,而是要为面君做最后的准备——“熟详所应对之
事”,预习得滚瓜烂熟。借这“熟”的音,大门两侧的房间得了“塾”的名称。
    夹门而设的塾,写入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重要一章——家塾、私塾。《礼记·学
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早在先秦,塾就是最
基层的普及教育的形式。汉代郑玄讲:“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
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德高望重的长者坐在闾门之侧,传授知识。“家有塾”,
原来本是巷首门旁的塾。“民在家之时,恒就教于塾,故云家有塾”,这是唐代孔
颖达的解释。
    塾设闾门之地,这里是一闾人家进进出出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各间之间显示
形象的“门脸”地带,既方便于就读,又是一种外向的形象展示——在塾施教,以
塾为荣,体现了重视教育的优良民风。
    塾,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仍称家塾,但其“家”,已非孔颖达所言的意义,因
此又有私塾之称。
    私塾依旧依傍着大门。北方的四合院,院门的东侧往往是家塾的所在。

                          2.邑门·闾门·坊门

    华夏历史多“门”。邑门、里门、闾门、巷门、坊门……诸多名目,不同于宅
门,有别于城门,是具有辖制住户和治安防盗作用的居住街区的出入口。
    先说邑门。商、周时代“野以邑名”,乡野民居按邻里编户,围垣设门,构成
邑。《周礼·地官》“九夫为井,四井为邑”,说明邑的建制以井田为基础。《汉
书·食货志》说,春天督促耕者都到田间去,田中有庐,春夏可居;秋后农事歇闲,
“冬则毕入干邑”,归于邑中居住。邑门两侧有塾,督促者就在那:“春,将出民,
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这是一幅以广阔田野为背景的乡邑图,高墙
围围着邑中房屋,邑门紧闭,待开门时,门左门石又是乡吏的岗位。
    闾里之门。周武王伐纣灭商,大功告成,在经过商朝的一位贤德之人——商容
的阀门时,周武王做出一种姿态,给天下人看。《尚书·武成》将此举记录下来:
“式商容闾”。闾作为城市街区的基本单位,在商末周初已是闾门屹立了。按《周
礼·地官》所记,小于闾的编户单位是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周礼·地官》
还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闾”“里”均为二十五家,古人往往连用。
《尔雅·释宫》释闾为里门,并说“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三才图会》
的间里图(图13),画出明代人心目中的闾里之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50:30

第三节  门之饰

                                1.门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名句。酒肉臭,有注者释为酒肉的气味;
而众多读者宁愿理解为朱门之内,酒池肉林,食之不尽,腐烂发臭。这更能形成强
烈的对比。
    白居易《伤宅》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字相连延。……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
钱。”这可移做“朱门酒肉臭”五字的诠释。当了十年的大官,第宅大门自然不会
像普通百姓那样,开在坊里门内,而是开门直冲大街;门色也不凡——漆成朱红。
    封建时代,宫殿朱门。朱门是等级的标志。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
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漆朱
红,以区别于天子。
    朱漆大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个好随便使用的。由此,朱户被纳入“九锡”
之列。所谓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韩诗
外传》讲:

    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
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铁钺,九锡(禾巨),谓之九锡。

    “九锡”之物,所以要等待天子赐给,倒不一定是因为诸侯或大臣的资财少,
置办不起。比如,那排在第六的朱户,只要天子有此礼遇,恩准可以漆上朱红色,
也就是“赐”了。受此礼遇者完全有能力自己操办,来壮自家的门户。朱户的赐予,
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
    汉代何沐注《公羊传》,说到“礼有九锡”,将朱户排在第四位。
    至于黄色之门,也很高贵。以至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用“黄阁”借指宰
相。朱红与明黄,依后世之制而言,“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清代《茶香室丛抄》
讲到这一情况,所谓“古今异宜,不可一概”。
    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也有明确的规定。
《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
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
“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
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
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而遐迩传名,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规模气势确是不凡。这宅院黑漆大门,因为它是
民居。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门楼最具装饰趣味,当地居民称为“门楼子”。其色
调,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门上红底对联,于这黑、灰之中亮着
艳色。
    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别看其黑一片,虽未描
绘图案,却如同贴了五彩门神画———那是“黑煞神”的象征。民间将“黑大门”
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门色成了门神。
    南北朝时鲍照《芜城赋》“藻扃黼帐”,黼帐即绣帐,藻扃是彩绘的门户。这
彩绘,或许是绘花草,也许绘的是龙是凤。
    与彩绘门户的华丽形成巨大反差,是白板扉。唐代王维《田家》诗:“雀乳青
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
漆,原木色,“白板扉”比起朱门彩扃,自然逊色寒酸,它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李瓶儿何家托梦”,西门庆“从造釜巷所过,中间果见双
扇白板门”。看来城里也有“白板扉”。

                                2.门簪

    古代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
    古人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
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
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
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
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
则雕“吉祥”等字样。
    汉代已出现门簪。古建筑学家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门簪的
数目,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唯此寺(指少林寺)
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培,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足证金代的门簪数目已
与明、清同。唯其时位于两侧者,虽正方形,可中央两具,或作菱形,或作圆形,
未能划一,也许是一种过渡时代的作风。”门簪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
装饰性的过渡。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一洞门上只需两个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
的作用了。初时置一对门簪,只着眼于固定门扇作里。人们追求美观,将其做得具
有装饰趣味,但仍只两枚。后来,人们再重门簪的装饰效果,增力四枚的本身,已
将门簪的结构功用降于第二位了。至于那些纯粹为了做样子的门簪,便只计装饰,
不较其它了。

                        3.兽面衔环辟不祥:铺首

    门扇上安装拉手,便于开门关门。金属门外可充此用,且是一种装饰。叩环有
声,是在敲门上铸有一对门环(图18)。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52:08
 第四节  问前附设物

                                1.门槛

    在现代汉语里,“门槛”和“门坎”通用。称谓门户的这一构件,汉语还用到
另一些字。
    阃。《广韵》:“阃,门限也。”宋代吕居仁《轩渠录》的笑话:苏东坡与宾
客同游,见一僧坐门槛熟睡,戏言“髡阃上困”,除“上”外,用了三个同音字;
有客以“钉顶上钉”相对。
    切。《汉书·孝成赵皇后传》“切皆铜沓黄金涂”,唐颜师古注:“切,门限
也”。这是说,赵飞燕的妹妹所住昭阳殿,门槛包钢,涂以金。
    限。如《后汉书·臧宫传》“使锯断城门限”。赵飞燕门槛包钢,南朝陈的智
永禅师则包铁。只因他习书法写秃十瓮笔,自创一体,求字者如市,“所居户限为
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见唐代《尚书故实》。而智永禅师的书体
也被称为“铁门限笔”。
    阈。《论语·乡党》讲孔子走进朝廷的门,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立不中门,
行不履阈”——走,注意避免踩门槛。
    (木失)。《尔雅·释宫》:“(木失)谓之阈。”
    畿。《增韵》:“畿,门限也。”韩愈诗“白石为门畿”,即言门槛。《诗经
·邶风·谷风》“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男送女,不肯送过门槛。
    辚。《淮南子·说林训》“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高诱注:“辚,户限也,
楚人谓之辚。辚读似邻,急气言乃得之。”说的是楚地方言。
    门(木呈)。元杂剧多以此称门槛。《东堂老》第三折:“恰才个手扶拄杖走街
衢,一步一步,蓦入门(木呈)去。”《朱砂担》第一折:“我才出门(木呈),向花
苑闲行。”《猿听经》第二折:“一只手将门扇来摇,两只脚把门(木呈)来跳。”
    槛横伏于门口,迈进去,退出来,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界线,里外的、区域的界。
唐代《朝野金载》卷三所记,就取用了这种象征意义,把猫卧门槛说成征兆:

    薛季昶为荆州长史,梦猫儿伏卧于堂限上,头向外。以问占者张猷,猷曰:
“猫儿者,爪牙;伏门限者,阃外之事。君必知军马之要。”未旬日,除桂州都督、
岭南招讨使。

    阃外,扩展了门槛的意义。再如,清洪异《长生殿》,郭子仪派哨卒去范阳探
安禄山,说“那知有朝中天子等,单逞他将军令阃外囗嗻”,都城门槛之外安禄山
的权势大。
    居家过日子,门槛没那么多象征意义。《郑板桥集》中收有他写给弟弟的十六
封信,许多是颇具生活情趣的。其中《潍县寄舍弟墨第二书》:“又有五言绝句四
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王太太、两母亲、叔叔、
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月明风清,一家几代人在一起,小孙孙坐在门槛上,唱
着诗,好一幅其乐融融的风情画。这同“行不履阈”的圣人言,完全是两种境界。
谁能说这是犯了什么忌讳呢?
    然而,种种说法流传民间,门槛确是横在许多民俗事象中,由人们坐,任人们
踩,或不准踩。
    欧粤《上海市郊岁时信仰习俗调查》载,旧有“立夏坐门槛,囗夏困床榻”之
说。立夏节的岁时活动,许多着眼于避免“囗夏”。此日不准孩子坐门槛,说是为
免“囗夏”。
    辽宁西部地区习俗,端午之日偏要坐一坐门槛。煮粽子的锅里煮鸡蛋,太阳未
出山时坐在门槛上吃,剥下的蛋皮用衣襟兜着,鸡蛋进肚,再把蛋皮兜到大门外扔
掉。这一扔,据说是可以驱除病灾的。门槛被用来象征一种界线,因置身于这界线
上,那一取一舍的含义也就被强调了。
    《台北市志》记婚姻风俗:“新妇忌踏阈,以免触犯‘户碇(阈)神’。或以
阈是其公公,故忌之。”在台湾一些地方,新娘娶进门之前,门槛已放上铜钱,称
为缘钱。铜钱由女方准备,请媒人将一枚置于男家客厅门槛上,放时要说“人未到,
缘先到”,另一枚连同一瓶水,一起倾入男家的水缸中或井里,并说“大家有缘”。
缘先到,缘钱放在门槛上即为到,也是借门槛为象征。
    苏州人称生孩子的妇女为舍姆娘。当地生育习俗,坐月子的妇女要遵守这样的
禁忌:不到别人家串门。据说舍姆娘若是踏了别人的门槛,下一世要替人洗门槛。
    鲁迅小说《祝福》写了捐门槛。嫁过一二夫的祥林嫂,听人说“你将来到阴司
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
们”,便相信到土地庙捐一个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
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是,以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并没能使祥林嫂摆脱人们的鄙夷,不久她就悲惨地死去。

                                2.闩和销

    “闩”的字形字义,可以说是汉字造字的绝妙之作。合上一对门扇,加上一横
木,这就是门闩。
    《老子》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关、键的功用是
闭门不开。《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键,是竖插的门栓。《周礼·地
官》:“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键的作用是闭门。汉代蔡邕《月令章句》:
“键,关牡也。所以止扉也。或谓之剡移。”
    门闩还传下一首《囗囗歌》。春秋时,百里奚家境贫寒,在楚国为人放牛。五
霸之一秦穆公听说他是贤能之才,用五张毅羊皮向楚国赎他,任用为秦相。百里奚
过去的妻子在相府里做仆人,在堂上奏乐之时,自言知音,抚琴而歌:“百里奚,
五张皮。忆别时,烹伏雌,炊囗囗;今日富贵忘我为!”囗囗即《月令章句》所说
的判移,就是门闩。妇人唱《囗囗歌》,回忆夫妻过穷日子的旧时光景,那时穷得
烧掉门闩以为炊。此歌流传既远,诗文中用“囗囗”指代患难妻子。
    门闩又在武举考试时派用场。武则天时,翘关为武试科目,《新唐书·选举志
上》:“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
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六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
出处无过一尺”。翘关就是举城门闩。
    宫门和城门都是用关以闭门开门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人何攀在朝廷
作司法官员“有盗开城门下关者,法据大辟。攀驳之曰:‘上关,执信之主。下关,
储备之物。设有开上关,何以加刑?’遂减死。”上关下关,上关更被重视。
    居延汉简“守御器簿”列有户关、木置等。木置,《居延汉简解要》释为木植,
即《说文》所谓“植,户植也”。古代门外闭,中竖直木,可以加锁。
    《礼记·月令》讲孟冬之月“坏城郭,戒门阀,修键闭,慎管禽”。孔氏曰:
城郭当须牢厚,故言“坏”;门闯备御非常,故言“戒”;键闭或有破坏,故言
“修”;管龠不可妄开,故言“慎”。管龠即锁钥。龠,后来用钥字。《淮南子·
说林训》:“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粘牡”。牡,门户的钥
牡。早期的门锁,有一种为长形,《汉书·王莽传》“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
注:“琅当,长锁也”。
    鱼形锁,可以说是中国古锁里最具特色的样式。宋代丁用晦《芝田录》卷二:
    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
    古人看水中鱼儿,夜不瞑目。制锁而取鱼形,称为鱼钥、鱼锁,取义警醒。南
朝梁简文帝《秋闺夜思》:“夕门掩鱼钥,宵床悲画屏。”唐代鲍溶《期尽》: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宋代《梦梁录》卷六:“银漏花残,红消
烛泪,九重鱼钥,韶声沸奏,万乘祥曦门外。”鱼锁的立意,同门扇铺首取法蠡之
善闭,是同一种思路。
    锁有异名叫“叉手铁龙”。《清异录》说,石守信库奴萧云,常开库私取钱币,
仓皇失锁所在,有敢明言,但云不见“叉手铁龙”。
    门上的搭扣,用来锁门闭户的金属部件,现在的城市民居已很难见到了。
    1935年《重修镇原县志》记:“门扣子即了吊子也。了者,了鸟也,窖内扣门
之屈戌也。吊者,悬也;子,语助辞。”并记,兰州买卖房产,契约内写明了吊子
若干,当面点交清楚。这是西北地区民间名物的一条材料。
    这说的是门窗上的金属搭扣。其名称很多,清代《事物异名录》录有“曲须”、
“屈膝”、“屈戍”,并引《名义考》:“京师人谓门环曰曲须。当是屈膝,言形
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戍。”屈戍,又作屈戌。
    其异名不止这些。又有“了吊子”之称,而“了吊”即“了鸟”,“鸟”读di
ao,本是“了”字倒写,因人们不习惯于“了”字颠倒着书写,以“鸟”代替。
“了鸟”又是用来表示悬挂物状态的词,门窗上的屈戌没有锁扣住的时候,垂挂在
那里,正是了鸟之状。钉钅吊也是其一种异称。
    归纳起来,其名实为两类:屈戌和了鸟。
    唐代李商隐诗兼见此物两种名称。《骄儿》“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此
其一;《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锁门金了鸟,展幛玉鸦叉”,此其二。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屈戌”条讲:“古金铺之遗意,北方谓之屈戌,其称
甚古。”当是不虚。
    说到“古金铺之遗意”,“屈戌”之名似乎隐藏着某种信息。所谓金铺遗意,
核心是像蠡即螺蛳那样善于闭藏。而屈戌,戌为十二地支中第十一位符号,十二生
肖戌属狗。自古有种说法,戌时已入夜,守门的狗开始守夜了,因此狗主戌。如明
代《七修类稿》:“戌、亥,阴敛而潜寂,狗司夜、猪镇静,故狗猪配焉。”宋代
《清异录》则说:“守门使:犬。”屈戌之戌,是不是包含着这么一层严谨门户的
意思呢?读书未尽,未见古人有此一说,权且录存于此。

                         3.帘:沙和尚原是卷带将

    表示遮掩房门的代门之物,“(上竹下廉)”、“(巾兼)”、“帘”三字古代即
已通用。这三个读音相同的字,分别从“竹”从“巾”,显示着帘的不同料质。
    帘,古时又叫“薄”。张毅趋赴于高门甲第、朱户悬帘的富贵人家,《庄子·
达生》说其“高门县薄,无不走”。县即悬。
    说帘,与之相关的“名人”当首推小说《西游记》的沙和尚。这部明代神魔小
说的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沙和尚在同猪八戒杖、耙
厮杀赌斗之前,以身世相炫耀:“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
加封,亲口封为卷帘将。……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皤桃,
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五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
流沙东岸上。”这沙悟净原是玉皇大帝御前的卷帘将,往来护驾,出入随朝——根
据作者吴承恩的浪漫畅想,南天门内,凌霄殿上,也有门帘窗帘需要卷起、放下。
民间习见的帘,借助小说家的想象力,进入天帝天神天仙的活动圈。沙和尚——卷
帘将,硒游记》以独特的形式,做了篇“帘”的妙文章。
    小说家的想象,源自对世间生活的观察。帘的使用明代较为广泛,一些古典作
品有所反映。《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一个年纪小的和尚,揭起帘子入来”,书
里描写那是“布帘”。第六十二回,“只见一人揭起芦帘,随即进来”,这是苇帘。
第七十二回“杨太尉揭起帘幕,推开扇门,径走入来”,时值正月十五天尚寒,进
屋要先掀帘再推门。帘和门,双层防寒,帘在门外,当不是单层布。同一回书还写
到妓家门面:“燕青径到李师师门首,揭开青布幕,掀起斑竹帘,转入中门”。布
幕、竹帘双垂帘,御寒之外,巳着眼帘饰之美。这是合乎特定情节的场景描写。
    明代小说《金瓶梅》写帘,着墨也繁。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西门庆同
潘金莲频送秋波,帘成为精彩的道具布景。对此,张竹坡评论:“篇内写叉帘,凡
先用十几个‘帘’字一路影来,而第一‘帘’字,乃在武松口中说出。夫先写帘子
引入,已奇绝矣,乃偏于武松口中逗出第一个‘帘’字,真奇横杀人矣!”
    这一回书里,写了朔风飞雪之际的门帘:潘金莲“立在帘下,望见武松正在雪
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妇人推起帘子”。用“推起”,说明那门帘不是薄轻之
物。义写武大郎听从武松的劝告,谨严门户,早早归家,“歇了担儿,便先除了帘
子,关上大门”,后来,潘金莲也“约莫武大郎归来时分,先自去收帘子,关上大
门”。“收帘子”和“除了帘子”,这门帘子每日是要挂上撤下的。
    回过头来再说《西游记》的“卷帘将”。这部书中,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
都与天宫有牵连,且均有大宫的“官衔”。孙悟空能当上“弼马温”,有“猴治马
瘟”的民俗背景;猪八戒做“天篷元帅”,因了亥猪主水的五行学说。总之,吴承
恩的笔是颇有些文化含蕴的。既然如此,给沙和尚戴上顶“卷帘将”的高帽,是否
也有名堂?是的。
    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乡试、会试的考官,统称帘官。帘官又分内帘和外帘,
《明史·选举志汇:“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
帘官之“帘”,正取于门之帘。原来,贡院内有至公堂,堂后有门,主考、房官、
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官员,在堂内保管、批阅试卷,并居住其间。考试前三
日,这些官员由至公堂后小门进入,监临随即封此门,并以帘相隔。这帘成为一种
界线。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
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官员,称为外帘官。门闭帘隔,内帘、外帘,被分别限
定了活动空间,各司其职,帘内帘外不得随意往来,内外公事要隔着门槛交洽。清
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

    阊门而与之语,见《公羊》;囗闾而语,见,《国语》,皆隔门限说话也,若
今内外帘官然。

    这就是遵循帘禁制度的帘官。帘禁要持续到放榜,方可开帘。这种内外帘制度,
有助于防止科场舞弊。
    门帘本是寻常物,一巳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取用,它遮掩门户的使用功能,便被
赋予象征性意义。一道帘,垂下科考场上的一串官职符号:帘官、内帘官、外帘官……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叶,依循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人生求取,他也曾企望功名。
然而,才华出众,科场失意,直到四十岁才得了个“岁贡生”。科场亲历,必然使
吴承恩有机会观察科举场上各色官吏——“帘官”。当他撰写《西游记》,要为沙
和尚编造一个天宫官职时,很可能联想到科场的帘官。于是,编出这样的故事:玉
皇大帝身边有个卷帘将,打破玉玻璃,被贬流沙河。
    当然,帘官——卷帘将,尚需更多的佐证材料,这里仅是一种推想。
    就从专设卷帘将这一点来看,天宫之帘似乎并不怎么高级。而苍天之下的帝王
宫殿,倒有绝妙的门帘子。如《古今图书集成》引录的材料说:“徐福为始皇作自
然之帘,悬于宫门。始皇抱文珠置膝上,其帘便下。去之,则帘自卷不事钩也,故
又名‘不钩’。”徐福为诡秘的方士,曾自称可为秦始皇去海上仙山寻长生不老药。
这里所谓“自然之帘”,可以自动卷起或垂下,《古今图书集成》将其归入“巧工”。
另有《独异志》的材料说,石虎在宫中造楼,“以珠为帘,五色玉为佩。每风至即
惊触,似音乐在空”。清代王士祯《分甘余话》“虾须帘”:“帘名虾须,……海
中大虾也,长二三丈,游则竖其须,须长数尺,可为帘,故以为名。”讲的是用虾
须编就的帘子。
    在民间日常生活里,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具有许多实用价值。冬天挂棉帘,
厚实挡风寒;夏天挂竹帘、珠帘遮蚊蝇,透风凉;布帘在不关门闭户的情况下,保
持居室隐奥,等等。帘的作用,是门所不能替代的。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写养兰
赏兰,特别强调芝兰之室须有门帘:“门上布帘,必不可少,护持香气,全赖乎此,
若止靠门扇关闭,则门开尽泄,无复一线之留矣。”所反映的,也是帘子区别于门
扇的功能。
    门帘还是民间婚嫁的礼俗之物。
    河北、大津等地婚俗,婚礼前一大过嫁妆,新房的门帘要由新娘的弟弟挂上门。
帘子红布绣花,图案以鸳鸯戏水最常见。挂上门帘后,男家要给红包,称为“送喜
钱”,钱数必偶,以应成双成对之说。民间将此婚俗同王昭君联系起来。传说昭君
和亲,出塞前向汉元帝要门帘做嫁妆。
    新嫁娘的门帘子,似乎还有深层含义。在湖北东部地区,闹洞房的人们用竹竿
把门帘高高挑起,挂在门前的树上。这是一种炫耀,就如当地另一风俗——洞房花
烛夜的转天,新娘到河边洗床单。
    为此风俗寻求典籍解释,可取《汉书·贾谊传》。贾谊上书陈政事,谈到古时
大臣“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帷是慢,薄是帘,
二者作为障隔内外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6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52:41
                 4.九龙壁:影壁的极致

    几十年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河北考察,写下《正定调查纪略》。其中描述
街景,盛赞临街宅院惹人注目的照壁:

    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
的红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到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
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

    这种门前风景,是传统民宅惯见的格局。它既有观瞻效用,又具有调节空间的
功能,是中华建筑文化独树一帜的创造。
    大门口的影壁,我国一些地方叫照墙或照壁。当初它是一种礼制设置。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宰相,而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霸主。像管仲这样一个宰相,按
“级别”,门前可不可以建影壁呢?《论语·八佾》载,有人问到管仲是否知礼,
孔子道:“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夫子说,
国君宫殿前,建照壁以遮门,管氏门前也建了个照壁,若说他知礼,那还有谁不知
礼?
    树即屏,两者均为照壁的古称。《尔雅·释宫》“屏谓之树”,所讲就是“小
墙当门中”的照壁。当年的礼制,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卿大夫以帘之说。天子
和诸侯虽然都能建照壁,但建在门外还是门内,有讲究,以示区别;至于卿大夫,
要遮掩门户吗,用帘子。
    有言道“祸起萧墙”,形容内部祸患。萧墙指照壁。这源出《论语·季氏》。
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鲁国大夫季孙把持国政,
鲁君欲除掉他以收回旁落的大权;季孙知此,使出一招:攻打鲁国的附庸国家颛臾。
孔子对此心明眼亮,说将要给季孙带来麻烦的不是颛臾,而是“萧墙之内”——
“邦君树塞门”,设影壁,“萧墙之内”住的是鲁君。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讲“萧
墙”,用来指代国君,这与后世以“萧墙”比喻内部的用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
了照壁本身意义的变化,它作为礼制设置的意义被淡化,它被普遍地用来屏蔽门户。
    罘囗也是照壁的古名。如《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注引《魏略》:“筑阊阖
诸门阙外罘囗。”然而,至唐时,其已与檐下防鸟雀的网混用一名。段成式自入仕
途,与所交往的数十位官员谈此话题,都称檐下防雀网为罘囗。为此,他在《酉阳
杂俎》中罗列材料,说影壁:

    《礼记》曰:疏屏,天子之庙饰。郑注云:屏谓之树,今罘囗也。列之为云气
虫兽,如今之阙。张揖《广雅》曰:复囗谓之屏。刘熙《释名》曰:罘囗在门外。
罘,复也。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王莽性好时日小数,造使坏渭陵、延陵园
门罘囗,曰:“使民无复思汉也。”鱼豢《魏略》曰: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囗。

    罘囗称照壁,汉代时并无歧义的,郑玄用来释屏。郑玄讲照壁上浮雕刻画“云
气虫兽”,实是后世九龙壁的滥筋。《释名》所言,与门之塾如出一辙——塾,熟
习应对之词;罘囗,“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君王的大门真是不好进,要熟思
加复思。至于王莽,这位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挺有意思,他篡汉,刘伯升兴兵抗拒,
他就下令在门塾挂刘伯升像,用箭射之;他又派人去汉元帝的渭陵、汉成帝的延陵,
毁陵园门口的罘囗,“使民无复思汉”。有此邪术,《红楼梦》的马道婆真该奉他
为祖师的。
    将照壁这类建筑称为影壁,大约始行于宋代。《艺林伐山》说,受前人创作墙
壁浮雕的启发,宋代的郭熙用泥在墙面造成凹凹凸凸的效果,泥干后,笔墨随其形,
山林楼阁人物,宛然天成,谓之影壁。郭熙创作的“影壁”是否只限门前,不得而
知。至元代,关汉卿《望江亭》杂剧中,谭记儿在衙门后堂,先道一句“走一遭去”,
然后唱“转过这影壁偷窥”,看衙门前厅的夫君。那影壁该是立在门外的。
    建筑物出入口设影壁,意义多方面,不仅仅是壮观瞻。它可减少大风的直灌,
更是遮挡外部视线的屏蔽。《五台山风物传说》讲,当年五台山还没建造广宗寺和
圆照寺,菩萨顶牌楼直对着显通寺的斋房和伙房。清早伙房煮满满一大锅粥,却不
知被谁偷吃了。于是就暗暗藏了人,捉偷食者。这天,粥煮好了,随着一阵风声,
门外进来两只狮子,奔向粥锅。埋伏的人挥铲冲过去,铲掉一只狮子的舌头,二狮
夺门而去。顺着血迹寻找,原来是菩萨顶牌楼前那对石狮子,它们露出惊恐神色,
其中一只没有了舌头。后来,在菩萨顶一百零八级石阶下建起一座大影壁。影壁隔
断石狮面对显通寺的视线,两个石狮看不到僧人们做饭和吃斋,再也没来偷吃。
    引述这一传说故事,意在说明人们对于影壁功能的认识。影壁的空间屏蔽作用,
在这传说中得到艺术的解说。
    将这种屏蔽,同举贤授能之路联系起来,请看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

    温彦博为吏部侍郎,有选人裴略被放,乃自赞于彦,称解白潮。彦博……令嘲
屏墙,略曰:“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博惭
而与官。

    吏部侍郎负责官员的任用事项。影壁墙与“遮贤路”,裴略的二十个字,围绕
这层意思。对吏部侍郎(前那堵影壁,高矮宽窄、空间位置的描写,则是照实写来
的。
    影壁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起到增加私密性的作用;还能给登门造访者一个心
理提示,使人产生空间转换的感觉,登门之初、入室之前自然地来一番心理调整。
    影壁功用另一项,是作用于居住者心理的——“影壁对门,邪气难入”,旧时
民间的说法。本世纪旅居中国的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后来写了一本《北京的城墙
和城门》,书中称四合院影壁“进入门内迎面而立形似屏风的墙,据说是用以防阻
直线行进的精灵”。在西北一些地方,门内影壁的重要用途是放置供佛香烛。
    影壁的诸多功能,使它冲出礼制等级之囿,由天子、诸侯或采邑领主门前的屏,
变为州府县衙的影壁,变成深宅大院的影壁,直至变成乡村庄稼院门口的一堵土坯
短墙。影壁还常见于佛寺道观建筑的前端。
    影壁的位置可在门外、门内,也可在院子中央。
    如果院门面对空旷的开阔地,门外的影壁能既挡住远处向院内的张望,又显示
着领域感。外人来到大门与影壁之间,会觉得实实在在是在人家门前了。街巷胡同
里的院落,门外立影壁,可以挡住对面邻居房屋不齐整的外观。自家的大门和影壁
两相呼应,制造门前气氛,行人门前过会有感觉,院内人向外望也悦目。
    大门两侧的影壁,向外扩开的“八”字形,称为八字影壁。这种影壁使门前显
得开阔,增加大门的气势。
    院门内设影壁,避免门口一览无余,最具屏蔽效果。侯门深似海,影壁一遮,
更觉其深;小院浅浅只一进,影壁一挡,不觉其浅。北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
角,进门对着东厢房的山墙,为增人口处的美观,倚山墙砌影壁。影壁前置太湖石,
簇以花树。影壁心若是粉墙,可绘彩画,若是砖砌,则有砖雕装饰,中心为雕砖小
匾,取“鸿禧”、“迎祥”等字样。山西祁县有名的乔家大院,影壁雕百寿图,即
百体寿字。有些地方民间年俗,在影壁上贴一方福字,或悬一方形壁灯。旧时便有
作坊印制专用于贴在影壁上的斗方,以四时花卉组成福字,或是福禄寿三星图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52:54
    7.将军石——囗

    两扇大门合缝处的下端埋块石墩,用来固定关合的门扇。这石有个响亮的名字,
叫将军石。将军石之名,宋代《营造法式》已载:“城门心将军石:方直混棱造,
其长三尺,方一尺”,上露一尺,下栽二尺入地。梁思成注,两扇城门合缝处下端
埋置石桩称将军石,用以固定门扇位置。混棱,就是抹圆棱角。《营造法式》又记
有上扉石,其长二尺,方八寸,地面露一尺,下栽一尺入地。
    行此将军石之功,也可竖以短木,《礼记》上称为囗,郑玄注为门橛。
    徐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发现刻绘“门吏拥彗图”。图中有双阙,两阙之间立
门囗,囗两旁,各有一拥彗恭立的门吏。此即所谓拥彗迎门,古代迎候贵宾的一种
礼仪。
    由于囗居大门口的中间,所以,《礼记·曲礼》有“大夫士出入君门,由囗右”
的说法。门极分出了左右,由哪一边入门,也被纳入区别尊卑的礼仪。
                                8.石狮

    汉朝通西域,通来了胡瓜、胡桃、胡麻等植物,也通来了“天马”和狮子。
《后汉书·章帝纪》,月氏国遣使献“师子”;《后汉书·和帝纪》,“安息国遣
使献师子”。
    视狮为异兽,汉代人已开始敲石凿岩雕刻它的形象。山东嘉祥县武氏词一对圆
雕石狮,张口怒目,作嘶吼状。其中一狮,前右足下按一蜷曲小兽。这对石狮的年
代,武氏祠《石阙铭》有明确记载:“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
丑……孙宗作师,直四万”。这是说,石狮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由石匠
孙宗雕刻,价值四万。
    后来,虽为“师”加上“S”,但对于狮子的认识,却远不如虎。北魏《洛阳伽
蓝记》载,永宁寺“门有四力士、四狮子”。也就在这部北魏名著里,记载了借助
老虎识别狮子的事:

    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永安末,囗奴破,始达京师。庄帝谓待中李
或曰:“肤闻虎见狮子必伏,可觅诚之。”于是诏近山郡县捕虎以送。巩县、山阳
并送二虎一豹,帝在华林国观之,于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

    直到后世,石狮很多,画狮很多,人们对动物学意义上的狮子却还是知之甚少,
并且颇有点像叶公之知龙。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周密见多识广,著述富赡,然而,
他的《癸辛杂识》见狮疑狮,更熟悉的是画幅上的狮子:

    近有贡狮子者,首类虎,身如狗,青黑色,官中以为不类所画者,以非真。其
人贡之使遂牵至虎牢之侧,虎见之,皆俯首帖耳不敢动。狮子遂溺于虎之首,虎亦
英敢动也。以此知为真狮子焉。唐间立本画文殊所骑者,及世俗所装戏者,为何物?
岂所贡者乃狮子之常,而佛所骑者为狮子之异品邪?又云,狮子极多力,十余人挽
之始能动。

    中国古籍描绘的神兽狻猊、白泽,应该说是取自狮子。
    虎为鲁中王,而古人却说狮子食虎豹。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讲龙生九子,其
中“金猊,形似狮”,又为狮涂抹上神龙的油彩。
    在民间,还有狮子尝百草的传说。那是讲獐狮玻璃肚,当初神农氏采来百草,
先由獐狮吃下,看是否有毒。回此,旧时中药店常在柜台上摆一只石狮子。
    古人说狮子论狮子,使狮子妇孺皆知的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二:门前石狮,
节日舞狮。前者凝定,静态自有静态的魅力;后者欢快,能舞出喜庆和祝福。有趣
的是,人们的想象力竟能使石头狮子“舞”起来。旧时北京的民间花会,有狮子会
全名叫“太狮老会”,花会上要狮子,传说扮的是娘娘庙前守门的石狮子。
    守大门的石狮,通常雕雄狮居左,雌狮居右。雄狮的右爪下雕绣球,所谓“狮
子滚绣球”,玩耍于掌握之中,那球是权力的象征;雌狮左爪下雕幼狮,叫做“太
师少师”,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乾清门前的鎏
金铜狮,尽管铸铜代替刻石,甚至饰以鎏金,造型仍然是雄左雌右,或踩绣球,或
戏幼狮。
    大门前石狮子成双,民间情歌借此比兴,明代冯梦龙所辑《挂枝儿》里一段:
“石狮子,我与你空成一对。我看你,你看我,好不孤凄。我两人都是石心石意,
远又不多远,怎能勾做一堆。分隔在东西也,空自看上你。”将一对石狮子唱得相
视传情、缠绵徘侧,拟人化了。其依据,是石狮一左一有守大门的设置方式。
    门前雕狮,不论左右,狮头均似雄狮状。头上毛发卷做疙瘩,称为“螺髻”。
“螺髻”的数量据说大有讲究,在古代不是可以随意雕凿的。关于“螺髻”与等级
制度,《文史知识》1987年9期载文说,一品官员府第门的石狮头上可以有十三个疙
瘩,称为“十三太保”。一品之下,每低一级,狮头疙瘩要减少一个。七品以下,
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石狮头上的“螺髻”,也在人门之前陈列着等级的标志。
    民宅门口通常不摆这种石狮。山西祁县的乔家人院,我国民居的代表作之一。
宅院的主人,乾隆年间在包头经商发迹,商号远达俄蒙,传“先有夏大盛公,后有
包头城”之说,以状乔家的富有。乔家人院的宅门,显示着富——起楼高高,门道
为城门洞式;然而,却非显贵——大门前,没有官府人家常见的旗杆和石狮。
    反映官府门前的石狮,请读下面故事。清代王应全《柳南随笔》记官场上的是
是非非,官员相互讥讽,借衙前石狮来挖苦嘲笑:

    章中丞律,字鸣凤,邑人也。尝以副都御史出抚云南。时巡按其地者为何御史
某,其父昔以卖笠为业。章故性倨少礼,而尤以是轻何。会何入谒,请讲钧敌礼,
章亦怒,寺门有两石狮,命笠其首,盖以御史本豸冠,豸为狮类,所以戏之也。何
既入谒,章送之出,直至仪门外,谓何曰:“君不见狮头上戴笠乎?”何即云:
“狮子回头便吃掉。”以‘獐’与‘章’同音也,由是构怨益深。

    石狮扣斗笠,以示奚落,实属无聊。这条材料,反映了当时云南官府大门前设
置狮子石雕的情况。
    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描绘古代一对铸铁狮子:

    南苑新宫门外二铁狮,极有神致,上有“除邪辟恶镇宅大吉”,后有一花押不
可识。前有皇祐十年月日,又前有彭德安阳县铜冶镇及冶工姓名四五人,古气磅礴。
座之四面,一面即字,其三面皆阳文荷花水草,亦极有致,疑是金辇宋物也。

    所铸“除邪辟恶镇宅大吉”字样,也是石狮所具有的民俗意义。石狮辟邪,摸
一摸也沾光。正月十五,“孩儿则摩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祈平安”,海南民俗,
载于清咸丰年间《琼山县志》。
    石狮置门前,本缘辟邪之说。然而,在宋代志怪小说《夷坚志》中,石狮竟也
作祟,使人中邪。这样的故事有两则。作祟者,一则为秀才家院门口的石狮,一则
为知县家南门的石狮。其一说,金华陈秀才之女为妖祟所迷,不复识人,凡可以禳
治者都请过了,经年不痊。后来,邻居张生看出了病因:

    其邻张生,亦士人也。夜闻女歌呼笑语,密往窥之,门外一石狮子,高而且大,
乃蹑其背而立。女忽怒,言曰:“元不干张秀才事,何为苦我。”张生愕然,知必
此物为怪,……因语陈曰:“吾见君家石兽,形模狞恶,此妖所由兴也。宜亟去之。”
陈即呼匠凿碎,辇而投诸水,女遂平安。

    邻居张生踩石狮背上,被祟迷的陈家女立刻做出言语反应。于是,张生判断就
是脚下的石狮作怪。凿碎石狮,陈家女子告平安。
    在另一则故事里,石狮未被敲碎,而是自己飞走了。故事讲,张知县家婢女被
祟附体。梁绲来治,冲着那婢发大声喝斥:“汝是什么精魅?分明告我。若不直说,
当拘系北囗无间狱中。”过了一会儿,回答说:“是南门外石狮子,愿慈悲恕罪,
自当屏迹。”到后来,婢女清醒:书中写石狮:“石狮者,不记何年所立,形模狞
恶,两目睁睁然,近临官路。是夜其处风雷(炎欠)起,明旦遂失之,不知所在”。
石狮飞走了事。
    石狮厉相,具有威慑意义,借以辟邪;然而,可怖的形象并不总是可爱的,如
《夷坚志》中的两个故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石錾下的狮子造型逐渐温和起来,
主要倒不是因为石狮作祟的传说。
    石狮变得喜庆活泼有余,凶猛威严不足,是民众的审美趣味使然。把门的石狮,
似乎同蹈了门神由辟邪走向兼管祈福的路子。美学理论家王朝闻,又是卓有成就的
雕塑家。他注意到民间石狮的造型风格,有别于“清宫石狮的一般化”,在《东方
既白》一书中评论浙江海宁海神庙石狮说:庙门外那对石狮,可能是雍正年间的民
间艺术。其头部造型近似狮子灯的神态,活泼多于凶猛,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审美观
念。特征形体避免了清宫石狮的一般化,装饰趣味并不削弱想象中的狮子的人情味。
公狮、母狮,都以卷曲的尾巴掩住有性别特征的那一局部,雕刻者有意削弱了不必
引起关注的细节。这些,都是民间工匠的高明所在。

                           9.上马石·拴马桩

    唐代《朝野金载》嘲讽无耻谄臣,计三名:侍御史郭霸尝来俊臣粪秽,宋之问
捧张易之溺器;另一个叫张发,也有“非凡”表现:“于马傍伏地,承薛师马镫”,
甘当上马石。谄事以至于此,人格全无。
    元代马祖常《过故相宅》诗:“瓦坠当檐燕不来,白头老妾卖花栽。旧时小吏
今身贵,羞近门西上马台。”世态炎凉,如唐诗所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姓家”,《过故相宅》前两句写昔日达官人家,后两句当年这里门下的小吏却已
显贵,有意回避故相旧宅。上马台,故相门前的上马石。清代福格《听雨丛谈·马
台石》:

    京师阀阅之家,门外置石二块,形如叠几,谓之马台石,又曰上马石。按《周
礼·夏官司马·隶仆》:“王行,洗乘石。”注云:“王所登上车之石。”是此物
由来久矣。

    在骑马代步的时代,大门前设上马石,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显示气派
的门前点缀。《吉林民居》一书介绍上马石,就说二品以上官员门口方可设置。上
马石也叫下马石,为拐角形或阶状石块,置于大门两侧,上马下马,踩踏方便。石
上雕以云纹图案,或涂以彩色,与大门和影壁相呼应,增加门前空间的富丽。河南
巩县宋神宗陵上马石,斜坡三阶,立面为云龙浮雕,体现着皇家气派。宋代张泽端
《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绘有上马石。其置于大门前一侧,斜梯面侧向大门口,石
上有人坐。
    上马下马之外要拴马,木桩石桩就加入门前景观。相声《夸住宅》说,门口有
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夸过上马石,再夸拴马桩。
    木桩与石桩,较为讲究的是石头拴马桩。石桩顶端雕刻狮子,四面浮雕图案,
可以称为艺术品。近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王宁宇和省文化文物厅党荣华实地调查
渭北十多个县,发现拴马石两千余件。他们拍摄的图片,展示民间艺术的拙朴大成,
震动了美术界。
    拴马石桩通常立在大门外两旁,有的采取对称形式。拴马石可分为桩顶、桩颈、
桩身、桩根四个部分。桩根为粗坯,埋入地下。桩身表面以横格或席纹排凿,有的
还浮雕串枝莲、卷草、云水纹图案。桩颈,就像格扇门分为三段,下段的裙板、上
段的隔心之间,以绦环板为过渡一样,拴马石的桩身与桩顶之间,有桩颈做为连接
部分。桩颈的雕饰比较讲究,鹿、马、花、鸟、云水、博古,是常见的浮雕图案。
桩顶部分为人物、动物造型,是拴马石雕刻的精彩所在。使人们惊叹不已的,正是
拴马石桩顶富有汉代遗风的、拙朴而诙谐的雕刻。
    渭北拴马石的造像,据统计,狮的形象占70%,人物形象占20%,猴的形象占
10%。狮之多,其实是府第衙门门前石狮的缩微。百姓人家,小院门口,土坯墙前,
自然摆不得高高须弥座上大石狮。人们来它个缩龙成寸,将狮雕在拴马石上。这,
在格局上得体;又是平民大众的生活幽默——你官老爷门外石狮把门,我家门口也
立着石狮。
    拴马石上的人物造型多样。踞坐童子、腆肚汉子、长须老翁,戏狮人、骑麟人、
驭兽人、架鹰人,露齿笑者、叼烟斗者、托腮者、唿哨音,以及背着行李表情愁苦
的孩童。世象百态,应有尽有。
    拴马桩头刻石猴,且成为一类,具有民俗文化学的含蕴。就数量而言,大约不
止10%这个比例。出为,归入他类的一些拴马石,如露齿笑口背猴人、负猴架鹰人
等,是有猴的;一件人骑人造形,那人上之人的肩头,也坐着只小猴。单独雕为拴
马石桩顶的猴,或顾盼扭转不失猴气,或正襟危坐近于滑稽,或大猴小猴亲热戏耍,
或坐鼓吃桃翘着腿,一派猴态可掬。然而,就在这看似随意之中,却隐含着古老的
说法:猴辟马瘟。
    猴子能辟马瘟。写《西游记》的吴承恩采撷民间此说,于是,让受招安的齐天
大圣在天宫当了一回弼马温。弼马温者,辟马瘟也。《晋书·郭璞传》载有神猴医
马的奇谈,赵将军的马死了,按郭璞的指点寻得神猴,猴子嘘吸马鼻,死马医成活
马。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引述《晋书》故事,并说:“养马家多畜猴,为无马
瘟。”这一说法,源出自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五行之
气均有萌牛、旺盛、消亡的过程——“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十二地支的
申、子、辰“皆水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寅、午和成三支与五行
之火有了关联。地支配属相,申属猴,午属马;水胜火,猴同马之间也就具有了一
种神秘。当然,这神秘是由古人推想出来的。
    马棚贴猴子图画的民俗,不仅流行我国不少地方,还传到日本,那里民俗将
“猴子拉马图”当做马棚的护符。猴辟马瘟的古说又有其它表现形式,这里且不论,
而只是要说:拴马石桩上刻猴,显然与此有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9:53:41
                      第五节  门对空间的标识及分割

                          1.显示领域感的标志

    门是标志,给人以领域之感。请读以下两段民间故事。
    岱宗坊是泰山的门户,有关风物传说讲,当初碧霞元君嫌姜子牙封给她的地盘
小,吵吵闹闹;妻子牙用计整治她,让她从峰顶扔下一只绣花鞋,以鞋落处划定势
力范围。绣鞋轻飘飘,掷不远,所落之处建了座石坊门,门内为碧霞元君管辖的地
方。这门便是岱宗坊,登山的起点。
    《西湖民间故事》说,杭州仙林寺有大殿而无山门。当年唐太宗差尉迟恭监造
这寺,仙林和尚要圈地五里,尉迟恭坚持只占地五十丈。寺建成,尉迟恭骑马回京,
仙林和尚追到海宁地界,说是还没建山门呢。尉迟恭就答应在寺前再划出十丈地皮,
补建山门。仙林和尚偏要在五里外建山门,说山门造得远些,大唐江山就长久。尉
迟恭听后,就地画了个圈子:“山门建在这里!”仙林和尚要在寺外五里建山门,
是想把山门以内的田地都据为己有。山门修在海宁,与杭州隔着一府一县,哪能管
得这么宽,仙林和尚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北京的妙应寺白塔,本为元大都的大圣寿万安寺塔,寺毁于元末,塔存至今。
大圣寿万安寺是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建造的,规模宏大。关于这座庙宇有传说讲:射
箭划寺界,跑马关山门。忽必烈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寺院的范围。相传其山门不
在城里,而是永定门外的大红门。因为远在外城,每天有人跑马摇铃去关山门。这
虽然是为了极言大圣寿万安寺之大而编的故事,但它却反映了大门作为出入口之外
的一种功能。
    立个牌坊,修个门楼,作为表示疆界的符号,这在山西乡间较为普遍。请看梁
思成写于1934年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
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一座这种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
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门分割空间,造成门内门外的空间转换和心理转换。这能够很大,大至“国门”,
连同疆界概念;也能够很小,像一个单体建筑的房门。但是,不管多大或多小,它
们都带来了领域感。国门之大,它区别了海内、域外。家门之小,它区别了主人和
客人。这区别,使得一部分人获得属于自己的领域感,另一部分人获得不属于自己
的领域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10:41:59
  第二章  门的民俗

    以今观古,许多事情的神乎其神,仿佛神得有些古怪。建房筑屋辟门户,设出
入口,本寻常事。然而,进须由之,出须由之,暑热敞开吹凉风,冬寒紧闭保温暖,
关上门抵抗强盗防小偷,掩门扇即是相对隐秘的空间。种种功用产生了神秘感,再
加上想象力,结果“万物有灵”,这门、这户被古人奉若神灵,祭之把之。
    又有门神被创造出来。倘要追溯本初,此门神、彼对联竟是同根同源,产生于
同一的年俗。岁时的风俗,人生的礼俗,总给门以特别的关注,一代代人将两大主
题演绎得五彩斑斓,这便是门前的辟邪,门前的祈福……

 第一节  门之神

                         1.《礼记》:祀户祀门

    古代五祀,其中门、户占了两项。《礼记》载“祭五祀”,东汉郑玄注释为门、
井、户、灶、中(上雨下留)五种。两相参照,可取东汉《白虎通义》:“五祀者,
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上雨下留)。”此五祀,为门神户尉、井神、灶神、
士神的滥觞。总观五项,有关水、火、士的神灵,慢待不得,要祭;但却又比不上
门和户的双双受礼拜。这是对“衣食住行”中第三条格外偏向?其实,门、户之祀
的含义,远超出建筑物的范畴。
    《礼记》存“孟春之月其祀户”,“孟秋之月其祀门”之说。郑玄注解:“春
阳气出,把之于户内阳也”,“秋阴气出,把之于门外阴也”。户内门外,与四时
阴阳联系起来。先秦典籍《吕氏春秋》讲,孟春之月“其祀户”,仲春之月、季春
之月亦然;秋季的三个月则祀门。这是、整个季节的祭祀。东汉高诱解释说,孟春
“蛰伏之类始动生,出由户,故祀户”,“孟秋始内”,由门入,故祀门”。东汉
两个学问家,注《礼记》的郑玄和注《吕览》的高诱,讲法虽不尽相同,但着眼点
都是时序往复带给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户和门出入口的意义已被
抽象出来,户和门成为符号,古人既祭祀这对符号本身,更是借用户或门的符号意
义,与其它符号搭配组合,表达一种顺应自然又引导自然的愿望。
    班固《白虎通义》所载,也反映了这样的思路:

    祭五祀所以岁一遍何?顺五行也。故春即祭户。户者,人所出入,亦春万物始
触户而出也。……秋祭门。门以闭藏自固也。秋亦万物成熟,内备自守也。

    “顺五行”,放眼天地间。门、户被当做一种界面,古人希望通过它来实现与
大自然的沟通。
    门和户的这类符号意义,在古代祀典中多有运用,如季春之月在城门磔犬羊以
毕春气的风俗、伏天城门杀狗以彻热毒恶气的风俗等。这方面的内容,本书将在岁
时习俗一节中谈到。
    祭门祭户,关于物的崇拜;门神户尉,则为神祗。两者之间,不能说没有联系。
最先将“门”“神”二字连用,是为《礼记·丧服大记》注解的郑玄,他写道:
“君释菜,礼门神也。”
    祭祀门户的古风,后来溶入关于门神的信仰习俗。例如,清代宫廷仍循五祀旧
制,《清史稿·礼志三》记,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但这
司户神、司门神,总似乎有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的影子。历代皇家最遵古制,
这是清宫保留五祀的原因。可是其五祀中的祭户、祭门,已同祭神相混合。
    民间似乎是另样情景。《荆楚岁时记》:“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枝
插门,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春祀户秋祀门,演变为每
岁一次,逢正月十五日作一番表示。祭门户的风俗虽有流传,然而,不仅祭祀时间
和频率有变,而且,其着眼点限于一门一户,已远逊于先秦时代那种驰思天地间的
大视野了。

                       2.守鬼门的神荼郁垒成门神

    天地之间有没有门神?对此设问,“无神论”提供的答案自然是无懈可击的。
可是,从古到今,世上却有削木造像的门神、印纸绘形的门神,林林总总,显示着
人类造神的奇观。神荼和郁垒就是其中“资深”的一对。
    清代陈彝《握兰轩随笔》说:

    岁旦绘二神贴于门之左右,俗说门神,通名也。盖在左曰神荼,右曰郁垒。

    清代尤侗《民斋续说》卷八讲郁垒居有为上:“人家门符,左神荼,有郁垒。
张衡赋云,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引了东汉张衡的话。
    关于神荼和郁垒,较早的记载见于东汉初年王充《论衡·订鬼篇》所引《山海
经》: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
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
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种荼、郁垒与虎,
悬苇索以御凶。

    《山海经》的成书,大约经历了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年的漫长时期。上引一段
文字,今本《山海经》不存,其行文特点也与今日所见《山海经》有所不同。神话
学家袁珂认为,或许当年《论衡》作者误记为《山海经》,其所引当是汉代或汉代
以前的书。
    《论衡·乱龙篇》也谈及这两个门神:

    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
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神荼与郁垒缚以卢索,执制食虎。故今县官
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

    不吝篇幅引录以上两段文字,为了借二者相互补充,以观全貌。首先,神荼、
郁垒兄弟俩本是守鬼门的。度朔山有棵繁枝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枝遮盖的东北角,
为万鬼出入之处,叫鬼门。神荼、郁垒在那里监察和统领众鬼。他们手里拿着芦苇
制成的绳索,将妄为人祸的作恶之鬼捆绑了,去喂虎。
    其次,上古神话人物黄帝将神荼、郁垒从鬼门请到人间,制成一种典礼,以驱
恶鬼。什么时候派用场呢?东汉末年应助《风俗通义·祭典》说:“于是县官常以
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用桃木刻成神荼、
郁垒像,除夕时置于门旁。
    再次,黄帝云云,不过神异其事而已;“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县
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说明热衷于神荼、郁垒守门御凶的,其实不是黄帝是皇
帝——县官,古代称都城京畿之地为县,称皇帝为县官。
    神荼郁垒是度朔山鬼门的守卫神,东汉蔡邕《独断》直言之:“……东北有鬼
门,万鬼所出入,神荼与郁垒居其门,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
故十二月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神荼郁垒守门,当初是削刻桃木,雕塑成门神的。这批人也叫“桃梗”,《战
国策·齐策》写到它: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代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
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代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
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
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上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
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
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如何耳?’
今秦四塞之国,譬如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劝阻的话听多了,孟尝君已厌烦。就有来人不说人事说鬼事,讲了个寓言故事,
内容是土捏的泥人与桃木削的木人之间的对话。为什么称此为“鬼事”呢?上偶又
叫涌,始作涌者为何?为殉葬。土偶人自然属于鬼事。削桃木为人叫桃梗,这桃木
人的身世,神荼郁垒神话已有解说,它来自“鬼门”前的大桃木,又专能治鬼,也
算是“鬼事”范畴,或者说简直就是以“鬼”治鬼。《战国策》的这段文字说明,
战国时代已有削刻桃梗、饰为门神的风俗。
    在神话的世界里,度朔山奇大无比的桃树,营构出神奇的氛围。古人画神荼郁
垒图,不忘以桃树为景(图32)。门神习俗,不仅以度朔山故事为说词,还从神话
故事中借取“道具”——桃木。立在门户的神灵象征,叫桃人也好,桃梗也罢,它
们均是削刻桃木的制品。在创造了门神的古人那里,桃木既被用为载体材料,又被
当做符号材料。《太平御览》引《典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昆阳子 发表于:2012/4/26 10:42:26
  7.门神名单一长串

    门神名单长长一串,或者确切地说,被古人选为守门之神的名字可以排成串。
其中有神荼和郁垒、秦琼和尉迟恭,有钟馗、魏征,还有:赵公明与燃灯道人、孙
膑与庞涓、伍子胥与赵云、萧何与韩信、马武与姚期、关羽与关平及周仓、裴元庆
与李元霸、孟良与焦赞、岳鄂王与温元帅、徐延昭与杨波,有成庆,有穆桂英……
    清末著名的四川绵竹年画,以其取材的地方特色、为这串名单增阵容。据王树
村《绵竹年画见闻记》,那里门神除秦琼、尉迟敬德外,尚有唐朝名将郭子仪,有
八十二岁作状元(民间讹传)的梁淑,有三国故事中偷渡阴平攻下绵竹的邓艾,以
及《征西》里的秦英和尉迟松。
    门神名单长长一串,历史人物、传说或小说人物兼而有之。他们的“门缘”,
各有说法。总括观之,可见古人造神的各种思路。
    燃灯道人和赵公明,《封神演义》人物。武王代纣,姜子牙帐下有个燃灯道人。
峨眉山道仙赵公明则站在对立面,助商作战。山东潍县传统年画的这一对门神,依
封神故事的描写,燃灯道人骑鹿,两手分别持如意、乾坤尺;赵公明骑虎,一手举
钢鞭,一手托元宝。燃灯道人头上双凤戏日,赵公明头上双凤戏月,他二人斗法时
所用定海珠、金蚊剪也表现在门神画上。当初选这对人物作门神,使冤家聚首,同
守门户,真可谓超脱于恩怨纠缠之上,体现了造神者的胸怀:不论哪方神灵,尽可
为我所用。孙膑与庞涓等门神“搭档”,也有此种情况。
    有些人物当门神,靠原本的“知名度”,妇孺皆知是良将忠臣,是英雄好汉,
画像悬门就成了门神。汉高祖刘邦打江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万代传,这二位
当了门神。马武、姚期为东汉人物,他们反对篡汉的王莽,是追随刘秀的勇猛之将。
裴元庆、李元霸均为《说唐演义》中人物,勇武好汉,当了守门神。孟良和焦赞则
是忠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人物,成为一对门神。孟、焦勇猛,曾去穆柯寨会穆桂英,
败阵而归,可见穆桂英武艺之高强;穆桂英有心做杨家的媳妇,这才有戏出《穆桂
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门神画,一像两图,分贴左右。四川夹江传统门神画(图
38),穆桂英英姿飒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 官方论坛
诗学昆裔 诗坛昆玉 诗国昆仑
苏ICP备:0505899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898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