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www.shikun.net/bbs/index.asp)
--  【北固亭】  (https://www.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1)
----  [原创]诗体创新,任重道远  (https://www.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361)

--  作者:娄季初
--  发布时间:2010/2/26 16:53:10
--  [原创]诗体创新,任重道远
 

诗体创新,任重道远

娄季初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引发起一场百家争鸣和文化繁荣,还出现了民歌大繁荣,整理出了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在上个世纪初,又引发起一场百家争鸣和文化繁荣,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出现了白话文和新的诗体:白话自由诗,简称新诗。

什么是诗体?诗体是诗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排列组合。诗体的听觉美表现为韵式和节奏,诗体的视觉美表现为段式和节奏。简单的说,就是韵律,或格律。诗是不能摆脱韵律的,这是诗与散文区别的重要属性。文有韵有律谓之诗,诗无韵无律谓之文,这是区分文与诗的另一表述。中国的诗,从《诗经》上基本上的四言体,发展到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格律体,诗体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排列组合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白话自由诗,是“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产物。然而律是诗体基本属性之一,诗没有体,何以言诗?“废”古“律”而后必须“立”新“律”,格律化是诗体创新的必由之路。因而,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语言文字的解放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对于什么是新诗律?如何立新律?有争论却无定论。甚至给白话诗的发展带来了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只要是诗,它就不可能享有散文的“自由”,更不可能享受无限的自由。它的自由非常有限。正是诗的体式的局限,格律的局限,才带来艺术家的用武之地,带来属于诗文学特殊的美。

唐诗、宋词和元曲,虽然达到了诗体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空前的完美排列组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已难以容纳现代人情思和词汇。更何况音韵的发展,必然促使新诗体的创立。现在有人反对把“唐诗、宋词”作为两个辞汇,而主张两辞合一为“唐宋诗词”,因为宋人亦作诗,唐人亦填词。但毕竟唐宋是两个朝代,音韵已经发生了变化。到了元朝,音韵变化更大了,而这种变化都促成了新诗体:词和曲的发展和诞生。现在音韵较唐、宋、元时期变化更大了。当时的“平、上、去、入”成了今天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为什么不会诞生新诗体呢?

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填词用词韵,元人作曲用曲韵。而他们写诗,则从不用词韵或曲韵,而用传统的唐人用的诗韵。这是他们与现代人用今声今韵写传统格律诗词的最大区别,也是他们为保留我国空前完美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诗体所作的贡献。

现代人用今声今韵,并借用我国空前完美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格律诗体作诗行不行?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最好给这种诗体起个新名字,例如叫“新律诗”,即叫新五绝、新七绝、新五律和新七律,新排律等等,以示与传统的律诗的区别。不要把用今声今韵写的格律诗仍称作“律诗(新声韵)”,而强制性的把自唐代以来的传统律诗标成“律诗(旧声韵)”这样,不仅没有强制性地改变历史,也不妨碍更多新诗体的创立。许多有识之士,已经为创立新诗体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例如今声今韵的整理和编制,并写出了不少的新律诗、新律词。这些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是大胆地起步。

如何创立更多的新诗体?我想应该首先是学习。

1.    学习前人的诗词和创新诗体的经验,同时总结上世纪20年代创立白话自由诗诗体的经验和教训;

2.    学习民歌和流行歌曲;

3.    学习外国(或非汉族)诗歌。

在唐宋诗词中,特别在词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古人如何进行上述三方面学习,创立新诗体的事例。这方面有很多专门性的论述,我才疏学浅,提不出新论点。我只想强调一点:外国(或非汉族)诗歌,并不能理解为是自由诗,外国诗歌也是有格律的。这方面我有专门论述《略谈外国诗歌的抗译性和可译性》。这里不再重复。

综上所述,我认为诗词不提“改革”为好,而应提诗体创新。创新不是改良,而应该是崭新的新诗体的创立。而新诗体的创立,绝非一蹴而就,它任重道远,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10/3/2 13:29:12
--  

是这样的,如新体诗,用十三辙等都可以了,律诗还是用律诗的韵,词曲还是用词曲的韵。也免得古人的诗会被说成是不押韵,对朗诵的人也麻烦。

诗一定要有韵,韵可以古,也可以新。但没了韵,就不称为诗。

诗一定也有律,律可以协,也可以拗,但没了律,就不成为好诗。


--  作者:钝笔无锋
--  发布时间:2010/3/13 20:15:25
--  
现在的新诗,不少都不讲韵的。散文分个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