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吟香
-- 发布时间:2005/3/16 12:46:59
-- 诗人刘清泉访谈(第五期)
吟香 10:08:28
您为什么写诗?
刘清泉 10:10:32
这问题跟问我为什么吃饭差不多。因为身体需要,所以就……
吟香 10:11:28
您刚出版了一本诗集,名字叫《永远在隔壁》我知道这个取自您的一首诗的名字,我读过这首诗,您觉得诗人是孤独的么?永远在别人的隔壁?
刘清泉 10:19:59
是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一个人都试图摆脱孤独,只不过不同的人群选择的方式与手段各不相同而已。诗人选择了诗,则更像一种姿态了。当孤独在我们抗拒的过程中被逐渐消解的时候,永远其实也正逐渐离我们远去。
没有人真正热爱孤独,也没有人能真正看透永远。所以诗人不仅是孤独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悲哀的。有些诗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一切,我觉得有点可笑。
吟香 10:22:07
那么,如果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写诗,还会做诗人么?
刘清泉 10:31:34
为什么不?我当然还会写诗,还会做诗人。因为诗人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记录者,一个劳动者。有劳则有获,不劳则不获,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生活法则。我写诗,无非就是通过诗歌与生活达成一种妥协和共生而已。对这个世界,我主张不要要求得太多。相对于永远,我觉得隔壁是个更有人情味儿的词。就像逢年过节要走走亲戚串串门一样,最近的距离其实是我们最初的盘算。
吟香 10:34:37
您的回答让我感动,可是,现实里,诗人都是很清贫的,诗集永远热不过其它的书籍,您觉得哪里出了问题?是人们的眼光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诗歌出了问题?
刘清泉10:58:23
呵呵。谁都没出问题。出了问题的只是岁月。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小众文化,全社会畅销了反倒成了大问题。诗人的清贫其实是一种误读,我敢肯定,非诗人中的清贫者比例绝对大大超过清贫诗人。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分工的不同造成了境遇的差异。而这种分工不是社会强制的,而是从业者的自愿选择。有人总担心诗人流失,其实是杞人忧天而已。
写诗,不是坚守,而是放任;不是竞争,而是共生。就像再发达的社会里掏粪工也仍然存在一样,诗人没必要蔑视别人,更无须轻视自己。为什么有的诗人总是抱怨这个社会?我觉得根本的症结就在他(她)太把自己当作人物了。诗人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些再低些,才能把这个社会看得更加深透,进而明确自己的角色。
吟香 11:00:22
精彩的回答,谢谢。您觉得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
刘清泉 11:01:48
一言以蔽之,我口写我心。
吟香 11:02:28
您觉得现在写诗的人多还是看诗的人多?
刘清泉 11:07:09
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吧。因为写诗的人就是看诗的人。看的比写的多,那是时尚读物;写的比看的多,那是文件。
吟香 11:19:11
很精彩的回答,今天就到这里了,十分的感谢您,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刘清泉,男,1970年生,现在重庆某大学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诗,发表过大概500首;刚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永远在隔壁》。
《隔 壁》(作者 刘清泉)
永远在隔壁,隔壁是一首暧昧的诗
即便你紧握灯绳,隔壁的人
心底仍一片光明。他拥有空气
就像大幕拥有众所周知的秘密
昨夜的一两声咳嗽,憋得你脸色苍白
这是城市高处的景致,屋檐模糊难辩
你不能说他心术不正,隔壁的书房
书都摆在明处,暗地里却养着蛀虫
他打一声口哨,乌鸦也跟着掺和
隔壁,永远在隔壁
偶尔他坐在阳台上,像一只夜猫子
半边脸在隔壁,半边脸露出伤疤
没有故事吗?他张开的双臂像生锈的圆规
头发飘起来又落下,落在隔壁
你说:“秋天就是这样!”
你说秋天并没有花朵凋零
隔壁挂着一口巨大的钟,时针与分针
总是纠缠不休
隔壁的门开了关上,关上又打开
似乎为了阻碍秋天的进步
但他在操纵着什么
一夜比一夜憔悴、失望
你从一页白纸上窜了过去,谁不明白:
永远在隔壁,隔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