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www.shikun.net/bbs/index.asp)
--  【北固亭】  (https://www.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1)
----  雕虫.老酒.馒头  (https://www.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1&id=7289)

--  作者:李汝启
--  发布时间:2005/7/3 11:34:25
--  雕虫.老酒.馒头

——读姚茂初先生和他的《蝉之韵》

识字糊涂始,终为果腹谋。 五湖怀范蠡,三国笑杨修。 饥饿朦胧派,飘零意识流。 雕虫人已倦,老酒送馒头。

这时芦溪姚茂初先生诗集《蝉之韵》卷首号为打油的《自嘲》,先生是我的长辈老师,从诗中可以看出先生是个“识字”的“糊涂”人,“糊涂”的“识字”人,最终也靠了“识字”而“果腹”。先生羡慕的是越范大夫,功成名就之后,带着小蜜西小姐五湖烟雨、红袖添香去了。但对比曹丞相还职明的鸡肋杨修是决不肯学习的,所以剩下的态度就只有“笑”,嘲之乎?怜之乎?不得而知。先生曾“雕”过“虫”,但仍不免“饥饿”和“飘零”,现在老了、累了、倦了,不雕虫了,且喝酒去。   先生嗜酒是有名的,门生弟子家人都劝他止酒,他表面诺诺,转背却豪饮如故。某年在“同乐”,先生神秘地对我说,汝启,你知道我自号什么吗?我当然只有摇头,但暗中却曾琢磨过诸如居士、楼主、山人、钓徒之类什么的,结果不对,他用他惯用的潇洒一笑,双手作抱瓶吹酒状,怪不得先生把书斋也索性名以“抱瓶斋”,“抱瓶老人”不住“抱瓶斋”才怪了。先生酒意朦胧时好作青白眼。先生虽嗜酒,但对下酒物却是不拘的,其实国人重酒文化,对下酒物历来讲究,小户人家冬笋炒牛肉,再不济也得炒牛皮豆子、盐花生,而爷们则更讲究,非山珍海味莫办,甚者,二八佳丽,纤手蛮腰方能佐酒,如果你不信以为是我杜撰的,那你就差了,君不闻酒不醉人、秀色可餐么!纵不可餐也可当他用,这是题外话。如果象晋人石崇之流清蒸美人就大煞风景了。文人下酒,多不讲究,古人有《汉书》佐酒的故事,先生“老酒送馒头”可以并美,读到这里,真该为先生浮一太白。近年来,先生上了些档次,可能不用冷馒头了,而是尝得起“犬煲原汤冬笋”(先生词《离亭燕.辛巳冬至怀建开、布仑、刘军、才源诸友》)。   总之,先生有些怪,有些无奈,也有些潦倒,曾有补天心思、拿云手段,后来触了当道的霉头,兼济天下成了三更冷月,只好善其身,总算不负对贤教诲,下面一首诗可以佐证:          身似飘篷不自哀,且凭风雨共徘徊。          少年竹马西窗月,萍水红颜世事灰。          心铁己从莫干利,鬓丝犹带霜雪开。          劝君努力加餐饭,留有芳樽泻白醅。                ——麻山挨批邂逅钟亦   还是酒!只不过由“馒头”加“老酒”变成“餐饭”和“白醅”,该是有所改善了吧!其实不然,这是《文革感旧十四首》之一,可见是追忆之作,诗下有小注云:   六八年何式案发,累及三百八十作名知识分子和干部。余既列入此案重犯,陪何式跪台不知凡几,麻山逢钟亦谓余曰:“兄弟,你只管把责任推给我就是,我全部担起来!”余凄然泣下。   读到这里,算子一酸,不但先生当年要凄然泪下,三十余年后,我辈后生小子也要凄然泪下了,这是什么世道,这是何等友谊,这是何等襟怀啊!余生也晚,未逢此劫,然则家父几乎丧命于这场浩劫中,当时我还是一个垂髫稚童,也曾陪父亲坐过几天班房(是将小学教室改成的),深知其中厉害,至今听父亲说起,还毛骨悚然,父亲说,亲戚朋友没有谁敢来上班,避之犹恐不及,不是看我年幼,只乎就上吊自杀了。先生和钟亦师,都是我景仰的师长,我由此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友谊。“努力加餐饭”汉魏古诗中常常见到的勉励语,更是对光明的期待。古人说,读武侯《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不孝,我说读先生诗至此处不鼻酸者,其人必铁石心肠,这样的好诗不给他读也罢!   先生的诗、词、曲、新诗都明白如话,诗有杜、白、剑南风味,词在柳、秦、纳兰之间,人人能懂,只是所味者各有不同而已。有令人鼻酸者,有令人心醉者,有令人欣喜者,有教人热血沸腾者,有如亲临其境者,如读先生的《芦溪秋韵》就好像站在芦溪渡口、袁水河边,看人竞渡、鸟争树、西风起、雨丝飞......   先生著述颇丰,我读得最多的当然是先生的诗词,只觉得先生是剪取了自然、历史、人物——佛家谓“相”——然后在深沉奔放的感情之中浸泡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捞起晒干,七蒸七晒,丹炉九转,如此这般加工泡制而成,可以与老子谈道、与庄子谈逍遥游、蝴蝶梦、也可以与孔子、孟子谈至君尧舜上......   先生为什么将集子名之为《蝉之韵》呢?他自己说是“寒蝉凄切”之蝉,意思是“噤若寒蝉”了,轻易不敢鸣的,怕什么呢!我却从先生集子中味以另一种蝉韵,那就是餐风饮露,不食民脂民膏的蝉,也就是“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蝉之韵!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5/7/4 13:31:59
--  

拜读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