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www.shikun.net/bbs/index.asp) -- 【快雨堂】 (https://www.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38) ---- [原创]也谈“格物” (https://www.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7347) |
-- 作者:零落王孙 -- 发布时间:2007/9/8 11:10:57 -- [原创]也谈“格物” 今日闲谈,随手翻阅语文书,偶见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提到《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等观点,正合我的志趣,不禁细读,并妄以胡诌几句。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民弃旧图新,在于让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先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则是对天下弘物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具体方法,究其本源,在于“格物以致知”。 至于怎样“格物”呢?《大学》里详细解说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所言之“即物”,就是“接触事物”;此句意谓:之前所说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一切事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历代对“穷其理”的认识不同,所以对如何“即物”的认识也不同。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立足点和结论均有不一。从本质上说,朱熹强调对客观事物“格物穷理”,王阳明则偏于从主观上“正念头”。 但毋论程朱抑或陆王,所说的“格物”都是哲学范畴上的“研究”;而丁肇中先生却赋之以新的含意,将“格物”延伸至科学探究方面,确有其实际意义,也合乎《大学》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样一来,“格物”又成为了众多“理论型”中国学子的科研导向。不过,“格物”一说溯其源终归于儒家,故仍不应忽略其哲学意义。而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则似有不妥。 另有一事不应尽信: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尚未思维混乱,应不至“格”一“格”竹子便大呼头痛吧? |
-- 作者:昆阳子 -- 发布时间:2007/9/8 16:13:50 -- 格物本身就具有科学的一面。如易经作为五经之最基本的,也是有这个意思。但儒学后来以道德修身为主,科学一端不发达,或与古代的科考有关,的确不能归到王守仁头上。王还是提倡知行合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