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诗昆论坛 (https://www.shikun.net/bbs/index.asp) -- 【梦溪园】 (https://www.shikun.net/bbs/list.asp?boardid=9) ---- [原创]宝岛行(全文完) (https://www.shikun.net/bbs/dispbbs.asp?boardid=9&id=29329)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7/12 0:05:45 -- [原创]宝岛行(全文完) 国内先演练 初识台北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7/26 23:14:42 --
世纪初,因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专业学术会议,曾登临过四百多米高的金茂大厦,当时的中华第一楼。回家后非常兴奋,乘兴写了篇“我登上了中国第一”的游记。记得凭作直观印象,我曾把和他相邻的明珠电视塔比作“倚天剑”和“降魔杵”。当看到台北一零一的外形时,首先想到的是古代两员著名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这楼形太像鞭、锏的混合体了,一节节的貌似竹节鞭,却和锏一样是方棱。虽然我不知道设计师的姓名,就这外形创意,我相信一定是华人。 这幢曾经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在信义区。因为台北的街道不宽,所以近距离的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大樓由裙樓及塔樓兩部分组成,除地下五層外,塔樓樓高五百零八公尺。单地面就有一百零一層。据说在二零零四年建成和开业时,经国际高楼与都市住宅委员会的认证,超过了吉隆坡双子塔,夺得了多个世界第一的头衔。维持到今年初迪拜塔正式完成论证,才跌到第二位。前两年曾在一份杂志上看见世界最高大厦前十排名,记得华夏地区就占了七名。所以当即得了一首打油诗:“上海曾登第一楼,今朝台北拔头筹。中华自古鲁班盛,明日谁家又更牛”。尽管早在二零零七年就被当时兴建到一百四十一层的迪拜楼所超越,实际上只保持了三年的光荣。以中国人不服输的脾气看,不知那一天,又会有人赶超在前面去呢! 导游是带我们从裙樓的正门进入的,六层高达六十米的商业购物中心,那种豪华和气派,的确不是几句话说得清楚。其实我们根本没有购物时间,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主人在炫耀客厅。反正也是电动梯步,如游龙舞凤般升到五楼,才排队、安检、拍照、从八阵图中向电梯门靠近。当然也不太寂寞,你的光辉形象,会在墙上的大屏幕中,不断伴随你的前行显示。以便你感到满意,好在观景厅去领取。 从进入高速电梯,仿佛就进入了时空座舱。当灯光转暗,头顶的天花板已成了星空夜幕,在音乐陪伴中,星空急速变幻。让你有一跃冲天,邀游太空之感。现代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成果。速度一分钟可达一千零十米的电梯,只要三十七秒就把我们送到了八十九层的观景台。接过导游递来的,有八种语言的语音导引设备,我感觉似乎触摸到了“一零一”这个名称的真正内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体现的就是进步和超越!从防震结构、抗风设计、消防设施、绿色环保认证,都是世界一流。争取处处领先,处处尖端,这已经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里的最闪光部分。 运气很好,天气十分晴朗。我们从八十九层的步行楼梯上达了九十一层的户外观景台。导游说,这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天气不好、时间晚了都不开放的。据说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的室外观景台。我绕着景观台静静地走了一圈,台北市隐隐约约全在一望之中。这和飞机上往下看,感觉上绝然不同,这是脚踏实地的俯就,那种心理上的满足、自豪感,难以言表。我以最近距离,仰望大楼五百零八公尺高的尖顶,感受到了高空的压力和阻力。有一点晕眩,我闭上双眼,脚下有些踉跄,夫人适时扶住我的手臂。感觉身体似随风轻轻摇摆,脚下也在微微颤抖,心头涌上“真个琼楼玉阙,高处不胜寒”。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7/28 0:05:52 -- 定风珠和深海红珊 “定风珠”是我给世界最大、最重、唯一外露供参观的风阻尼器取的别名。仅是根据它的功能和圆外形想到的,其实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导游特别叮嘱:自八十九层观景台开放参观之后,这大金球和“聚宝八八”楼的世界最高的精品宝石艺术馆。便一直是台北地区的热门景点,不看等于没有登过一零一。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从室外观景台下来也没有心思再浏览,便直奔八八聚宝楼去了。 当我们从步行楼梯间进入八八层的门厅时便被悬挂在楼中心的硕大金球所吸引住了。那里有屏幕作相关介绍,原来超高大楼的结构设计主要决定于风力的大小、高低。台湾每年五到十月都会受台风的威胁,加之台湾属地震活动带,台北修一零一,无疑比其他地方难度大得多。何况除了安全为首要考虑,还要考虑居住上的舒适性。因此经对多种减振装置的评估后,选择被动式调质阻尼器。这种像钟摆式的调质阻尼器,也成了建筑师空间表现的一项特点。这个定风珠设置在八十七到九十二层之间,由八组九十公厘直径的高强度钢索,透过支架托住球体的下半部。而将六百六十吨的载重悬吊,支承于九十二层的结构中,支架周围并设置八组油压式阻尼器,以达到消能减振之目的。直径约为五米五十公分的大金球是怎么吊起去的呢?这无疑是很多人感到惊奇的。解密后,并不神秘,是由四十一层一百二十五公厘厚的圆形钢板吊上去焊接而成。同时为避免大风及大地震作用时金球摆幅过大,特别在八十七楼夹层楼板上方,另外使用缓冲钢环及八组防撞油压式阻尼器。一旦金球的横向摆幅超过一米时,金球支架下方的筒状钢棒,就会撞击缓冲钢环以减缓摆动。只要是有心的游客,都会感觉到简直是上了一堂高深而又简明的建筑设计课,真是不虚此行。顺便还要说一句:这楼设计的使用年限为一百年。 也因为有这个定风球,不能看到下面,不能欣赏到金茂大厦从内窥厅,俯观凯悦大酒店咖啡厅那高达一百五十八米中庭的奇景。值得称道的是一零一利用高科技搞了个互动多媒体走道,让游客如漫步在云端;仰观头上太空星辰;俯视脚下人间城廓。让人感到情由心生、云随步移、景从影动。哈哈,原来我辈也可作神仙中人,岂不快哉!可惜相机刚上观景台拍了几张就没电了,多少留下点遗憾。 聚宝八八,世界级创意,显贵、富商的天堂。集台湾独有的天然珊瑚、蓝宝石、玉石等深具台湾特色的珠宝及艺术珍品,从世界的至高点向国际展現宝岛傲人的宝石工艺。比我参观过的珊瑚博物馆更胜一筹。特别珍藏有六隻万年海虾化石的珍贵巨大珊瑚烽火樹,实為宝石珊瑚和化石結合的奇特神物,无价之珍,堪称国宝。其它别说精品区,就是流行饰品区,也动辄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真大开眼界了。 直到导游来找我们,才想到未取照片,便重上八十九楼去取。台湾商人很精明,也知道变着花样捞钱。其实就是一张合成照片,但变着花样合成日景、夜景、灯景,一张三百六、二张七百整,越多越优惠。我忍俊不禁的笑了,就一张吧,多了也难得拿。心里想的是,权当给小费吧!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7/30 22:16:40 -- 中台禅寺 从我内心来说,并不想在海外朝山拜佛。因为我从来就不相信,要远方的和尚才会念经。根据几十年的经验:要拜,也是找最近的菩萨,我究毕是俗人,拜佛多少有点功利目的。便于其好就近保佑。崇尚远处的天王,不如当坊的土地。不过客随主便,权且从文化、艺术角度比较一下各地差异。对即将离开的台北,印象很好。虽然市容看起来比较陈旧,高楼不太多。但干净、卫生,马路、街道较窄,似乎不如大陆的一些新建县级市,但交通秩序井然,没有太多的拥堵。竟管车很多,但驾驶较文明且禁鸣喇叭。感觉是一个比较崇实、怀旧的都市。
从台北到台中有高速路,沿山边而行。虽然也有收费关口,但并不设路障,也不见工作人员,全是电子自动收费。旅程是很轻松的,中途有预定的专用休息站口。太阳很烈,已像川南的夏天。随车配备有晴雨伞,矿泉水,自己不必太操心的。两个多小时后便抵达埔里镇,从外表看和中西部地区没经改造的老乡镇差不多,拥挤、杂乱,陈旧。但仍然是洁净、自律,且很难见到内地乡镇那种暴发户和土地爷们,鹤立鸡群的新式建筑插花在其中的现象。路两旁有一片片的树林,树干较细、很直、较高、直到树顶一簇叶子,并无分支。有点像椰子树,有人说是槟榔,我们也分不清楚。不过从那些树木之上,远远的看见了一个在山坡发光的金顶,有些像清真寺顶的摩尼珠,但上面有高高的佛寺塔尖,下面有写意的莲花台托着。那里地形不是很好,走拢后几乎找不到一个能取得全景的拍摄点!其建筑风格对传统的寺院、庙宇作了彻底的颠覆。有人形容它是把天主大教堂的玻璃帷幕;埃及金字塔的斜面大天梯;希腊神庙的廊柱式设计的杂揉。全然没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影子,不要说琉璃瓦、斜屋顶、大鳌尖这些传统印象。就连因之得名“寺院”,的平面式院落布局,也整合为垂直立体的高楼大厦。由一幢主体大厦和若干裙楼组成。主要佛事功能区都集中在主体大厦里。据介绍大厦从地面到塔尖之高度一百四十米,为天下寺院之翘楚。赢得的溢美之词,车载斗量。偏偏我这人特别注重直观印象,我说:这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哇!心里话:像个大杂烩,是个失去了本来面目的四不像。因得诗一首“遥望金光法界开,摩登禅寺起中台。放生桥上争留影,几个虔诚礼佛来。” 当然的确有令人赞赏之处,[font=?? ] 如不收门票的,不允许上香,不从事任何商品交易。认为“香、灯、花、果都是可以供佛的,仅形式不同而已”。同时也是唯一公开允许拍照的寺庙。这里供佛用的是盛在小瓷碟里的鲜花,格外清雅别致。总之是非成败,等后人去评说吧。寺内的殿堂,高大宽敞,装饰极尽奢华。佛像大多是贵重宝石精工雕塑,宏伟庄严。结合不少现代高科技质材,宝光灿灿,四壁生辉。前厅笑佛全身金装,四角的黑花岗石雕四大天王,顶天立地,有几层楼那么高,是变形的三头,狰狞威猛。处处别具一格,让人震撼。更让我吃惊的是几个知客和负责讲解的小尼姑,穿着合体的精织黑袍,竟然全是年轻貌美的女菩萨。她们介绍,在惟觉大和尚倡导下,正在推行面向新世纪的弘法方向,佛法五化: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全是闻所未闻的新法。并说从管理角度,有几十个部门。每年吸收的善款,更是大得惊人。我听来听去,感觉完全像是一个独立的佛国。因再用前韵,得诗以记:中华处处佛莲开,寺顶装金玉砌台。和尚如今行“五化”,钱财度尽众生来。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8/3 0:33:30 -- 日月潭“拉鲁岛” 涟漪波光,春阳正好;四围山中,突现清潭;山环湖,水映天,人恋山水,真可谓美景天成。翻上山坳,刚转过山湾,第一眼的印象感觉还不错。其实不要说几大天然的湖泊,就是稍有规模的人工湖,比这美的,也不知有许多。但因为她的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的人文源流和历史背景。使其在华夏人眼中,有很重的分量。这宝岛第一大湖,和与其渊源甚重的阿里山,在很多人心中几乎成了台湾的代名词。 其实日月潭和阿里山并不在一起,一个在南投县的鱼池乡,一个位于嘉义县的北部。我们从埔里的中台寺来,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水社村,确切的说算村镇。午餐自然是湖鲜,仅是餐具奇特,并不很合口味。大家并没多动著,心思或许都去了湖上。据说是由台湾中部山脉,玉山主峰和阿里山的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环潭有三十多公里,平均水深达三十米,约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潭中现有一小岛,原名珠仔山。本是两个单独湖泊的分界线。日占时期因发电需要,在下游筑坝,升高水位,两湖就连为一体了。只有中心最高处留下几十平方,形成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故名珠屿,也叫光华岛。现因归还邵族作祖灵之地,按他们的发音叫“拉鲁岛”。 我倚在船舱,随着邵族船长的叙述,在游艇卷起的浪花白沫中,仿佛看到一群兽裙系腰的壮汉,在晴岚癔雾之中追逐一头白鹿,从阿里山撵到潭边,白鹿化为一道白虹,跃入一棵矗立在岛上的茄冬树中不见了。却意外发现了这块美丽丰饶的土地,和盛产鱼虾的清潭。遂返乡邀集一些亲友族人迁徙于此。因感念神鹿指引,这茄冬树成了邵人的圣树,拉鲁岛也成了祖灵安息的圣地。世代相传,邵族成了台湾唯一的“湖栖”渔猎民族。这时游艇已经靠上岛边人工搭建的浮屿,上面有各种花草,很是漂亮,被称为浮屿文化。船长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的祖灵岛,请大家上去看看!”岛上建有“神社纪念碑”,长着由邵族人共同种植的,象征最高祖灵的圣树,当然作为“圣地”的拉鲁岛,一般是不许客人上岛的。据说邵族目前才七百多人,还是个半母系的氏族。全族事务由七个女巫掌管,只有她们才有登岛资格。 我感觉,其实这样最好,望着近在咫尺的小岛,岛边的灵鹿塑像。岛上蓊郁的茄冬树,岛周凄凄的芳草。似乎伸手可及,实如船未靠岸,短短的距离反而更增添了美感。更利于环境保护,否则在游船如织,游人络绎不绝的脚下,这岛恐怕早就人满为患,丧失应有的灵气了。我倚着扶栏,身不由己的随浮屿自然摇晃,感觉那神鹿也仿佛活了。便用刚听到的传说,写了首小诗:“追随白鹿逐晴岚,阿里山来日月潭。茄苳珠屿祖灵在,邵族从今有伟男”。 浮屿上风大、太阳大。有一批年青人在排队等候,要在一块写有日月潭,三个字的木板前照像。上面还站立着一只猫头鹰,据说那是他们民族奉为的神鸟。船长始终保持着热情,这就是地方当局的高明处。把这岛归还给了他们,周边的水自然不消说了。把这里的管理服务全交给他们,更是一种明智。主人身份一树立,什么事都好办。 日月潭的传说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今天的遭遇和当年居士的感悟,殊途同归。大家都说,日月潭以岛为界,北半湖状如日轮,南半形似上弦新月而得名。故昔日台湾八景有“双潭秋月”。偏我没一点感觉,从多个方位选择,也没拍出一张略为形似的照片来。 船长开足马力产,带我们作环湖游。并和导游配合默契,如数家珍的一、一指点介绍环湖景物。包括一些似是而非,看得并不真切的即兴延伸。如对面青龙山的玄光寺、山腰的玄奘寺、山巅的九层八角慈恩塔。据说塔基至塔顶高四十五米米,加上青龙山高九百五十五米,恰为大千圆满之数。若登塔远眺,非旦日月潭风光通览无遗,还隐约可见西子湖畔六和塔尖,盖海眼相通也。虽如神话,却也颇蕴两岸山水相连,同源一脉的深意。其他诸如:某处整栋以桧木打造的大木屋,为亚洲第一的 哲园会馆,超五星级饭店。特定接待贵宾的行馆,曾吸引多少国王、元首、总统、总理、名流雅士到此造访。某处是涵碧楼,是以极简、禅风,为建筑设计核心思想,特意以木头、石头、竹、藤等原始建材加玻璃、铁等量身定做的昔日蒋公行馆。还有宏大、高级的“教师会馆”;喷珠溅玉、怒吼雷鸣的源流入水口;聚诸神、集众圣之大成的文武庙。几乎是处处藏珍,步步嵌宝的人间仙境。对这些可望不可及的景观,我并不十分在意,往往连镜头还未打开,早已船工过景迁。到是导游不经意间谈起的有关日月潭的传说,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传日月潭古称水沙连,又名水社里和龙湖。那时湖边住着聪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漂亮温柔的水社姐,一对在潭边长大的恋人。为了让世间重见光明,一起勇斗潭中私吞太阳和月亮的孽龙。从阿里山下取回了金斧头和金剪子,这两件能制伏孽龙的法宝,诛杀恶龙。为让沉在潭中太阳和月亮,重新升上天空,他们化作巨人,用潭边的棕榈树支撑起日月,矗立成永镇潭边的大尖山和水社山。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仿佛在民间文学上读过。另有一说,就简单得多,此水原本叫“明潭”。到了清朝因忌讳“明”字,被尚未即帝位的嘉靖,微服访台时侦之。故将“明”字折分,从此称“日潭”。 至于何种说法最接近事实真相,现在已经并不重要。这个宝岛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的确堪称岛内明珠。在清朝时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之称。特别是将高山九族之一的“伊达邵”圣地归还后,由原住民参与管理。他们深受祖灵信仰的影响,敬畏自然,其独特而神秘的文化,族人的图腾崇拜、体质特征、生活起居习惯、服饰打扮等都与外族不同。特别有利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现已有景观、自然、孔雀、蝴蝶、水鸟、宗教等六个主题公园,八个独特景点,以及水社、德化社两大服务区。 日月潭因气候特点和特殊地理位置,拥有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悠然湖景俨然就是一卷灵动的录像。春之明媚、夏的艳丽;秋天优雅、冬日开阔。一年四季都以不同的风情,吸引着游人。虽然早已不是世外桃园,却是当之无愧的度假天堂。行文至此,感慨颇多,仅以一诗作结:烟波浩渺水纱连,四面青山一面天。堪念圣湖容日月,何愁华夏不团圆。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8/3 23:48:34 -- 千古唐僧举世钦 接待来客,青龙山是必到的地方,导游如是说。其实这里并非什么古迹,和台北故宫一样,这里是国魂国宝的安置地。“玄光寺”、“玄奘寺”和山巅“慈恩塔”。设计师表述的核心理念是,以从山脚到塔顶的千米高度来对应玄奘的“千秋苦旅”。一部西游记把唐僧取经的故事,传得来家喻户晓。现实中唐僧的生前去后,人们所知的并不太多。这位出生于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镇,凤凰山下的绝世名僧。从二十八岁开始了“西天取经”的壮举,用了近二十年,经历一百多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功德圆满。鲜为人知的是虽然他游学结束后,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归来,以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震动朝野后。曾在洛阳行宫受到唐太宗的接见和赞赏。更兼其后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和以其亲历、亲闻的阅历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一百多个国家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成为当时一部重要的史、地经典。以至当 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时。唐高宗曾悲痛万分的长叹:“朕失国宝矣!”并下旨为玄奘举行国葬。但出去时却没有这样堂皇,按现代话说就是偷越国境线,叛逃。说明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确是我们的老传统了。 或许是命中注定吧,玄奘身后依然在继续着生前的漫游。自安葬在长安东南白鹿原起,次年就迁葬于樊川北原,并建塔安奉。但在唐末的大混乱中,一直不得安生,在战乱中几经辗转。一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终于金陵天禧寺,建塔安奉。再一千年,兴亡更替,兵火不断,直到倭兵入侵,南京城破。小鬼子拟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兴建“神社”时,发掘出玄奘顶骨舍利石函。迫于舆论压力,日本人未能独吞。只好将玄奘灵骨分为六份,分别在南京、北平、等地供奉,并将部份运回日本,供奉于琦玉县慈恩寺。战后,台湾佛教界通过交涉、商谈,日本始同意分部分顶骨到台湾。于一九五五年底,终将玄奘顶骨舍利从日本迎回。玄光、玄奘两寺就是当时建的,只不过,前者先修、规模小点,是临时存放地。后者建了灵骨塔,是永久存放的地方。 台湾同胞向来尊崇佛教,认同风水,玄奘舍利到岛,各地争请。据说有一风水大师,侦得这块“青龙戏珠”的风水宝地上呈,由蒋公亲自拍板,并赐有手书“国之瑰宝”匾,才为日月潭边又添一宗教、人文胜景。玄光寺完全按唐时风格所建,庭院看上去很小,或者说风水太好,游人实在太多。一块刻有“日月潭、玄光寺”的石碑前,等待拍照的人起码排了几路上百人的纵队。一看到这长龙,我不由想起那些为了紧俏商品或便宜贺抢位钻空的人群,感到头痛得很。 其实,这寺虽小,建筑却很到位,前后两层,分别供奉玄奘法像与释迦牟尼佛金身。面潭立一块大石浮雕,玄奘负笈像,背面就是刻的那六个招蜂引蝶的大字。寺前院坝很小,大门悬有一幅佛联:高潭悬日月;法幢起国魂。阶前陈列着十二生肖的小石凳,形态活泼、甚为传神。以至没人舍得坐,都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后面庭院也有一石,上镌“千秋苦旅”算对玄奘一生的精妙概括。石后是朝聖步道,直达山后的玄奘寺,现玄奘塔就永镇在那里。 有意义的是,在此寺建成四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在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之时,台湾又到南京灵谷寺,恭迎回一份玄奘顶骨分灵舍利。使这里成为中、日、台佛教同道的友谊集结地。台湾僧众到南京迎请玄奘顶骨舍利,自是出于对玄奘的挚爱,更是出于对祖国、对中原割不断的血脉深情。恰如当时代表台湾人士发言的新竹玄奘大学董事长了中长老所说:“这一份中华民族的感情,像山高,像水长,永久不断!”唯祈玄奘在此能获得永久的安宁,阿弥陀佛!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8/10 0:09:08 -- 走进全世界最小的民族 离开日月潭的最后一站,是大巴车转运站坎下的邵族文化村。这里是现在世界上人数最少的民族,伊达邵部落。从理论上讲,他们已经丧失固有的族群特色,说是一个民族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最多列为高山族中的一个支脉足矣。如果硬要说特点,他们算是台湾唯一的鱼猎民族。至今仍是个半母系的氏族,全族事务由7个女巫掌管。以前是以父认族,即父亲是邵族,子女才算。据说新世纪起,才刚争取到正式承认其为原住民部族之一。出台了保护其发展的政策:父母中只要有一方是邵族,子女即可为邵族人。还有鼓其生育的奖励政策,每添一个孩子,奖六万台币,上学实行免费。从最初的二、三百人,经过保护性繁衍,现有七百余人。分属袁、石、毛、陈、高、白、丹,七大姓氏。历史上以捕鱼为生,现在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收入。这邵族别看其人少,在原住民中,政治上却历来都是很活跃的一支呢! 村子临水聚族而居,有邵族文物陈列;高山各族的生活用具;有山胞手工艺术雕刻;兼有售吃、穿、用和各种旅游纪念工艺品。还有歌舞组织,经常为慕名而来的人表演民族歌舞,邵族的歌舞很不错,主要是启动得早。据说在台湾光复后,当年蒋公来访问,对部落歌舞表演称赞有加。族人受到鼓励,自动请缨往外岛前线劳军,甚受将士欢迎。足迹远达舟山群岛,算是台湾艺工队的前驱。有道是:不看民族歌舞,不算真正来了日月潭,不算真正认识了邵族。 我们访问的是邵族部落德化社,导游说这是部落重点,只接待贵宾团的。这是一幢从外形到内部装饰陈列,功能布局都有民族特色的大厅。店里基本都是美女,十分大方开朗,基本上已完全汉化。主动热情地与我们交谈,带我们参观、陪同解说。表现出见多识广和博学。精神也很开放。在一件比较大型的木雕制品前,说得年青女游客的脸都红了。从那些略显原始、笨拙、粗糙的木雕形状看,那么多“巨无霸”作品,我猜测男根应该是他们的原始图腾崇拜。这和他们人丁不旺,或许有极大关系。从其介绍的源流看,邵族只有口传历史,来源难以考据。自认是伊姆兹大社之旁支,在迁离阿里山后受到地形阻绝、逐渐失去联系。而母族又早已灭绝,他们在近百年来也受到布农族、埔里平埔族、及汉人的通婚同化。造成事实上的汉化、母语流失、濒临灭族。只因为邵族居住在日月潭这块风水宝地,早在日据时代就引流筑坝,开发水电。使台湾进入“近代化”,当然日月潭也随之成为当时日本的山地观光据点。算原住民中最早接受开化和现代文明的氏族。我年青时曾在民族地区生活,多少有一点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知识。就以他们现有的人数,分布面积、语言、文字、各个方面,软件、硬件都不合格的。但这又并非梦幻,而成了眼前亲见的事实,或许是现代的人权因素,经济、政治诸多原因造成的。 这里是邵族的聚金地,重点是向来客推销滋补壮阳药。当我们团队有人购买了,那有胳膊粗的新鲜鹿茸后,马上有一支歌舞队出来慰劳。歌声清越、节奏轻快。并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了表现妇女丰年舂米时欢愉的“杵舞”这可是她们的保留节目!因成诗曰:“脚铃金镯舞弦琴,邵族女郎知汉音。诸葛七擒先例在,精诚始得众归心。” |
|
-- 作者:华晓春 -- 发布时间:2011/8/10 16:24:26 -- 读游记,读出作者心情。作者有心,风景才有情。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8/11 23:02:13 -- 谢谢评点,人非草木,安能无情,只在各自所处境遇不同,感受各异而已 |
|
-- 作者:当头炮 -- 发布时间:2011/8/11 23:0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