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智慧和诗的行为
——论叶蔚然的诗
初读叶蔚然的诗,你会觉得很轻松,他的诗给人以自然而然,轻描淡写的痛快和惬意,甚至可以当作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家长里短式的调侃和嬉戏。但是,当你深深地进入到他的诗中以后,你就会觉得幽谷深沉的力量压得你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时的你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很想骂人,很想打架,很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发泄一番;当然了,这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感觉不是外来的、强迫的,而是内在的、发自本身的——只要你还有良心,只要你还有起码的良知和责任,只要你还对这个世界的纯洁和正义抱有些许的期待和守望——因为这样的令人窒息的诗不是诗人对于生活现状的隔靴搔痒,不是读者那里的可有可无的生活调料品,而是令人震撼的、催人深省的优秀诗篇,是在当今普遍缺钙、软弱无力的现代汉诗界中很少见的短篇杰作。因此,我喜欢叶蔚然的诗,阅读叶蔚然的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叶蔚然的诗。
据我所知,诗人叶蔚然是个画家,确切的说是个行为艺术家,属于新世纪青年中很先锋、很激进、很热烈的那种。他积极于艺术的探索和诗意的挖掘,同时又因为感觉的敏锐、穿透的深刻和反思的强烈而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假、恶、丑等存在的胆识不和谐不优美的事件、现象或人物等充满了憎恨和厌恶之情。他极力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理念、观点和看法,以其有所待,但是,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实际的效果并不是意料中的那么明显;因此,画家在悲愤之余,依然用捉过刀笔的手攥起了小小的鼠标,求助于短小精悍的诗,在嬉笑怒骂之中游戏文字、游戏生活、游戏高贵和制度,企图在“诗意的栖居”中解放自己疲惫不堪的心灵,借以拯救民众业已麻木变质腐朽堕落的灵魂,并以此作为自己参与现实生活,参与人文精神重建的方式,或许这样的表达本身也不是目的,而只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我把叶蔚然的这种运用诗来表述理念、观点和想法的行为称为“诗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样的行为不但是诗人在用诗来传达某种想法,这种想法也具有诗意,而且这种行为本身也是诗意盎然的。也就是说,诗人叶蔚然试图做到“诗意的栖居”,在现实生活中却得不到,只好在艺术的世界文学的世界里挥毫泼墨,肆意妄为,驰骋无尽的想象和激烈的情感。这就是我所说的“诗的行为”,是一种虚拟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是诗人兼画家叶蔚然在追寻、挣扎、斗争而没有实际的效果之后退守到文学艺术的领地保留类似于唐吉诃德骑士的最后的自尊,同时,这种自尊又是大无畏的,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精神,在肆意的嬉笑怒骂之际具有浓重的理性色彩。这就是诗的行为,这种诗的行为在叶蔚然的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我将在下面的论述中细致的解释。
在叶蔚然的诗中,我读到的多是些零散和片断,然而就在这些散乱当中,有着诗性的智慧。对于诗性的智慧,意大利学者维柯在他的人类学研究中曾经说过:“诗性的智慧,这种异教世界的最初的智慧,一开始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得到的想象的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因为他们生来就有这些感官和想象力);他们生来就对各种原因无知。无知是惊奇之母,使一切事物对于一无所知的人们都是新奇的。他们的诗起初都是神圣的。”[1]在原始初民那里,诗性的智慧是好奇心和无知的结合,是跨入诗歌门槛的重要一步。但是,在此,我所说的叶蔚然的诗中所显现出来的诗性的智慧并不是无知和好奇心得产物,而是基于理智的思索和灵魂的呐喊的特有形态之上的诗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情感的展现。
比如在叶蔚然的诗《爽歪歪(2)》中,诗人说到“奥斯卡,李安得了//诺贝尔,高行健得了//痔疮,我得了”,[2]这是一首篇幅短小的诗,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即有着自我意识的爆发,又有着生命和情感的体现。诗人在说什么呢?诗人说李安得了奥斯卡奖,这是当今影视界最高的荣誉;高行健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当今文学界最高的荣誉;而“我”呢,得了痔疮,这几乎是所有男人的通病,并不是我所专有的。但是,迄今为止,在华人和所有的华裔成员当中,只有李安得到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只有高行健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尽管我们不必去分析他们得奖的原因以及我们没有得到的原因,事实却是明摆着的,李安、高行健得了相关领域内的最高奖项,别人没有得到,包括我;更要说的是,诗人指出,“我”得了“痔疮”,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又是多么悲哀的现实呢。
在这首诗里,诗人叶蔚然苦苦的思索,他在竭尽全力地探索,他在进行艰苦卓绝的追求,想以此出发找出实际的原因,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徒劳,因此,诗人大声疾呼为什么我得了痔疮,也就是潜藏着“为什么我没有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为什么我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没有其他中国人或华人得到过这两个奖项,为什么我苦苦思索和追寻反而得到了痔疮,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一些烈的为什么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激愤、热烈、执著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作为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这几句小诗中显露无遗。
当然了,诗人是有所企图的,他只是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诗人的所指对象不单单是“我”自己,而且是千千万万的“我”,是几乎所有的华人男性。
因此,通过对这一首诗的分析,以及加之我对于他的其他短篇诗歌的阅读得来的认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相对于那些华而不实腐败堕落又臭又长又硬又犟的现代汉诗来说,叶蔚然的诗是更为优秀的,诗人叶蔚然的诗中充满了理智的思索和灵魂的呐喊,这是诗性智慧的显现,更是诗的行为,是被诗人叶蔚然所继承和发展了的自原始初民、古代智者、现代文人和后现代知识分子等一路而来的诗的行为。
正因为诗人叶蔚然的这种充满激情、活力和批判精神的诗的行为,因为他的诗性智慧和诗的行为浓缩在了作为文本性存在的诗歌里面,我暂且把他的诗称之为“行为诗”。这里的行为诗和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相似,行为诗不单单是诗歌文本,还是诗人态度、喜好和理念的集中展现,我们不能脱离诗人去谈论诗,也不能只是关注诗人的行为或诗的行为而忽略了诗本身。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在诗人叶蔚然那里,诗的行为表现在文本当中也就是行为诗,但是这种行为诗不是历史性的死得文本,而是活的,活动的,是随着诗人的行为和诗的行为而不断的流动转换更新的,具有多重意义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性。上面我分析的《爽歪歪(2)》就是比较明显的一首。
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人叶蔚然的诗中有多处涉及到了时下比较敏感、尖锐、急待处理的问题,比如身体和欲望、妓女和色情问题、信仰和价值、官僚作风和社会风气、偶像崇拜和自我消失、普通话和语言的规范化制度化问题等等,使人在嬉笑怒骂之中极尽行为之能事,或调侃,或呼吁,或痛斥,或挖苦等等,不一而同。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叶蔚然的行为诗是密切关注现实、联系现实的,他的诗并没有抛到九霄云外去为艺术而艺术,或者弄些花里胡哨的稀奇古怪的意象来加塞读者,而是在平淡之中显示出大的智慧,大的诗性。这是诗的行为的具体表现,也是行为诗的特色之一。也就是表明一种态度,倾诉一种说法,阐释一种理念,贯彻一种思想,于平淡朴实之中显现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责任和关怀。这一点,诗人叶蔚然很好的做到了,他拥有着诗人的行为,也创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行为诗。
此外,我们在诗人叶蔚然的家族史诗、长春组诗等诗篇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的亲情和爱恋,以及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热爱、体验和认识等等。
注释:
[1]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162页
[2]叶蔚然,国产海盗,网络诗集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asp?id=3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