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殇》
天空突然下起雪来——
雪花落下来,在地平线处
连成一片白。
仿佛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路边的茅草东倒西歪
树冠上的积雪越来越多
越来越厚。
村里的牲畜死了。茫茫的大地上
有几个黑点在爬行
他们过去是牧民,现在成了牧师
雪花落下来,覆盖了最后几点蠕动的黑
2005/11/19 2006/2/16
《雪殇》
天上突然下起雪来——
雪花落下来,在地平线处
连成一片白。
仿佛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路边的茅草东倒西歪
树冠上的积雪越来越多
积雪越来越厚
村里的牲畜死了。茫茫的大地上
有几个黑点在爬行
他们过去是牧民,现在成了牧师
雪花落下来,覆盖了最后几点蠕动的黑
2005/11/19 2006/2/16
《雪殇》
天上突然下起雪来——
雪花落下来,在地平线处连成一片苍茫的白
最后竟连成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路边的茅草东倒西歪
树冠上的积雪越来越多越来越厚
仿佛一只随时会把树干捏碎的手
村里的牲畜都死了,茫茫的大地上
有几个黑点在爬行
他们过去是牧民,现在成了牧师
雪花落下来,覆盖了最后几点蠕动的黑
2005/11/19/--20
《雪殇》
天上突然下起雪来——
雪花落下来,在地平线处连成一片苍茫的白
最后竟连成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路边的茅草东倒西歪
树冠上的积雪越来越多越来越厚
村里的牲畜都死了。茫茫的大地上
有几个黑点在爬行
他们过去是牧民,现在成了牧师
雪花落下来,覆盖了最后几点蠕动的黑
2005/11/19/--20
注释:其实,这首诗(这简直是四首诗!)不同形式的外衣下,语言上也有所不同。甚至“内容也所不同”!也许有人要批评我故弄玄虚,但我想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
最后一首最不同。因为其中几乎没用——不,是拒绝了修辞(此修辞特指比喻、暗喻、隐喻等等)。为什么没用修辞就与其余几首不同了呢?以我之见,比喻好比化妆品、衣服、首饰之类事物,它们在给‘对象’添加了美的同时也是对‘对象’本真面貌的“遮蔽”。似乎就像我们总喜欢说那种不化装就很美的美人为自然美一样。而这首《雪殇》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就是想探讨一种最直接、最干脆的语言,一下子把“力”爆发出来。直接抵达观者或者读者的“内心”。但是啊,这样的诗歌,一生只能写“一首”。这样的形式,只是一种绝唱罢了。就像女人可以不化装,但怎么可能她脱俗到不穿衣服不戴首饰呢?
不过,在第四首诗中,我对诗歌做了“作者干涉”,把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意象强行嫁接,以此来表达一种“野蛮”的感情与力。最明显的是这句:最后竟连成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最初《雪殇》这首诗写完之际,浩浩荡荡竟有24行。后来被我一次次删改,终于删到最后这首诗的模样。
而第一首的形式,却是昨天无意中偶然得到的;也颇另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