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雄起的韩信 韩信的身世在历史上似乎成为一个迷,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的家世。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他应该出生在淮阴县的小县城中,身份是布衣,也就是平民之家了。韩信的家庭属于典型的无产者之家,这一点与高祖刘邦惊人地相似,不过,高祖是乡村的无产者,而韩信则是城市无产者罢了。 一般来说,在贫民之中,有时城市里的苦命人往往比乡下的穷困人还要凄惨得多。比如,作为乡村无产者的少年刘邦的物质生活显然是不富足的,但作为城市无产者的韩信则比刘邦艰难困苦得多。刘邦在乡下不事生产,好逸恶劳,但起码他可以到处混饭吃,可以靠父母养活,也可以经常但未必天天到兄弟家去蹭饭吃,还有一大班多少可以互相照应的狐朋狗友。而韩信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也像刘邦一样没有谋生能力,但他却无法依赖他的父母,也没有兄弟可以依靠,他很孤单,也没有任何酒肉朋友可以相邀。 关于韩信的父母,史书上好像没有任何确切的记载。有人认为韩信的父亲是一个游侠、是一个剑客,这点只能是一个无法进行考究的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信肯定有他的父母,而且,我们也确知,韩信的父母很早就死掉了,所以,我们的小韩信很早就成为一个可怜的孤儿。这一点韩信显然比小时家贫的另一大汉名臣陈平还要凄惨得多,因为,陈平少时虽然也没有父母,但他有兄长可以倚赖,而且陈平兄弟两个还拥有良田三十亩,尚有一口粗茶淡饭,可以专心读书,这比韩信可要幸运得多。 所以,我们可以确知,韩信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但我们应该明白,小县城中的市民,他们的冷淡世故远远比淳朴的乡下要严重得多。所以,韩信所遭受的白眼比我们通常在乡下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也要多得多。 更要命的是,韩信的谋生能力远比乡下的孤儿差得多,乡下靠百家饭接济长大的孩子,很早就会磨炼出独立谋生觅食的能力,但韩信到成年后,也没有任何谋生能力。史书上记载,他既没有当官入仕的本领,也没有任何经商做生意的才能,所以,老大的一个青年,还要寄居在别人屋檐下混饭吃。但是他能吃饭,却不会干饭,属于百无一用的寄生虫,哪还有人喜欢他呢,所以,当时的人都是很讨嫌他的。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见他就像见到瘟神一般。但韩信要吃饭呀,所以,他自已也顾不得面子了,只有厚起脸来,到处蹭饭。人家虽然讨厌他,总要敷衍他一两顿吧,他虽然脸皮厚,总也不好意思在一家混饭次数太多。所以,他和那些个人就这样维持着一种“恐怖平衡”般的蹭饭游戏规则,吃一两顿就换一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一枪,换一炮”。后来,附近的市民都被他韩信扫荡遍了,“恐怖平衡”的那一套游戏规则也玩完了,所以,韩信没有办法,就到他乡另投他人了。 所以,韩信后来就漂泊到下乡南昌这个地方,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寄居乞食。有人猜测,这位南昌亭长可能是韩信家的一个远房亲戚,或者是他父亲从前在江湖上结识的一个朋友,这个不紧要,反正这位亭长是接待韩信了。一天、两天不打紧,可是一月、两月,时间一长,亭长家就觉得受不了了。你想想,亭长家也有一大班人呀,拖儿带小的,过日子也不那么轻松呀,而且,就亭长那么一个破芝麻大的官,薪俸也少得可怜,哪有能力养活韩信这么一个大活人呀。 所以,这亭长的老婆就不乐意了 ,就对亭长吹枕头风,说这样下去还了得,非把我们家吃空吃穷不可,不行,我们得把韩信赶走。亭长说,我们这样干不厚道,韩信还是少年,亭长老婆说,你要养韩信呢还是要养我们那几个孩子呀,养肥了韩信,我们自己的孩子就要瘦了,你这个做父亲的面对我们瘦骨嶙峋的孩子于心何忍呢。亭长见自己无法让家人过上好生活,内心万般羞愧,对妻子要赶逐韩信也只有采取听之任之的默认态度了。 说干就干,亭长老婆马上就采取了赶逐的行动,她当天中午早早就做好了饭,招呼全家人吃了。等韩信按往常的时间来到她家吃饭时,她正在洗锅哩。她冷冷地说,饭我们早吃了,你韩信要吃饭,得自己想办法,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你想韩信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家的女主人讨嫌他,要赶他走了。他气愤万分地离开了亭长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