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梦溪园】 → [原创][文学批评] 名著千古事 岂能乱弹琴


  共有776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文学批评] 名著千古事 岂能乱弹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jjs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3 积分:6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9/5 21:04:22
[原创][文学批评] 名著千古事 岂能乱弹琴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28 23:21:42 [只看该作者]

[文学批评] 名著千古事 岂能乱弹琴

名著千古事  岂能乱弹琴




    近日,在网上无意中看见一篇署名王泽钊的文章——《不要再让中小学生读〈三国演义〉了》,据悉,作者为青岛市特级教师,有“语文狂人”之称。笔者通读王老师全文,觉得文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提出来与王老师商榷,同时也供广大读书界的朋友参考指正(王泽钊原文附后)
    王老师的文章开门见山抬出了《红楼梦》来质疑与其同列的《三国演义》的名著地位,但之后,原文却没有再提过有关《红楼梦》文学成就的片言只字,可能是王老师对“红学”也不了解。
    接下来王老师就从思想性与文学性两个标准来评论《三国演义》的名著地位。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自身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性外,更重要的是其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性。受众广,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大,越是被人接受的作品其生存力也越强。四大名著流传至今,依然生机勃勃,远播海外,影响更广,读书界、学术界对此津津乐道,盛况不衰;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王老师会写文章质疑《三国演义》的地位,那他会撰文指出《西京杂记》《酉阳杂俎》的不足吗?我想是不会的,因为关注这两本文学笔记体小说的人远不如关注四大名著的人多。
    王老师先从思想上否定了这部名著,认为它无可称道,满是“残暴的皇权,腐朽的忠孝节义,煞费苦心的阴谋诡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战场……”。其实,王老师看到的这些都是历史的写照,权力人物勾心斗角,玩弄阴谋诡计,排除异己;做臣子的愚忠愚孝;战争导致大量的杀戮,生灵涂炭等等。《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不可避免地要写到历史残酷的一面,我们欣赏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要批判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更是如此。然而我们的王老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看到民族英雄尽忠靖国、大义凛然的气节;让他们知道统一国家、寻求和平的不易;让他们明白批判性的继承忠孝节义,依然是现代社会道德准则的一部分。而王老师却一味地妖魔化《三国》,他不懂“疏堵”之道,企图一叶障天下人之目,然而最终不见泰山的是他自己。
    王老师对诸葛亮的一番大批特批我看也有失偏颇。他在文中罗列了一大串古今中外的名人,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绘画、雕塑、音乐、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等等,基本涵盖了人类已开创的绝大多数学科门类。然而列举他们与诸葛亮作对比,我实在看不出这和诸葛亮是不是“智慧的化身”有什么关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偶像崇拜,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小说中的诸葛亮在我们心里的印象就是“智慧的化身”,这又有何不可?而且王老师所举之人,西方居多,该不会也像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某位教授一样,因为欧美人士不喜欢龙的形象而想到改变中华民族图腾的这种类似心理吧?这种崇洋媚外、卑颜屈膝、数典忘祖的无耻行径实在可恨!希望王老师不要走上全盘西化的极端,万不可取啊!
    王老师在批完了孔明后,又大放厥词,说《三国演义》讴歌战争。清初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将杨慎《临江仙》词置于卷首,应当是批评家毛宗岗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也是一种历史的写照。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你看,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气度,俯仰古今,笑看沧桑。王老师没看透这本书,他只看到了作为小说框架必不可少的有关战争的内容,看到了阴谋诡计;然而其他的深层内涵王老师是否看到了?《孙子》曰:“兵者,诡道也。”用兵不用计,难道要学宋襄公式的仁义之师?“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军事家孙武就已经告诉我们战争的重要性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难道不知其中奥义?“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三国》主张斗智不斗力,但必要的正义战争也是不可少的,正义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保卫最大限度的和平。当时天下三分,是任何一个渴望统一的人所不愿看到的。王老师应该也是一个希望统一的人吧?当然,能通过和平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统一是最好的,正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和平方式不能统一,那么动用武力也是迫不得已的必要手段。王老师若能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有“讴歌战争”的荒谬说法了。
    否定了《三国演义》的思想性后,我们的王老师又开始谈起它的文学性了。王老师讲:“就文学性来说,《三国演义》根本就算不上文学。”这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算不上文学的东西自然没有文学性可言,那又何来“就文学性来说”?看来王老师似乎不明白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王老师觉得《三国演义》不是文学,难道这竟会是一部科学著作?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王老师否定《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呢? 原来“它是数代人‘集体创作’的产品”,并且“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王老师在这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没有文化历史的全局观,片面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只能是精英个体的单独创作,抹煞了集体智慧的创造性力量。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其中真正仅凭一人之力完成的长篇大作、名著又有几何?或是合著;或是后人补充、整理、编订;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润色加工而成。《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历练以及人们心口相传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浪漫主义文学源流《楚辞》,这两部我国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按照王老师的观点,它们的至尊地位也岌岌可危。
    贬完了《三国》,王老师笔锋一转,又担心起倡导“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的某些描写百姓生活的作品来,认为这些诗歌难登大雅之堂。其实王老师不必担心,我这里也顺便举一个例子:“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足见柳永词深入平常生活,为百姓所接受,但不能就此认为柳词不登大雅之堂,进而否定《乐章集》的文学成就。相反地,我们应该看到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才是最受欢迎的,人民群众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同时毛泽东也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希望王老师能去看一看这篇《讲话》,肯定获益匪浅。
    我们的王老师从思想性、文学性两方面全盘否定了《三国演义》之后,开出了书单,认为这才是中小学生应该读的。当然其中不乏应读之作,然大多为西方作品,看来王老师还是偏好外国文学的,至于国学,可能不甚了了,难怪会对中国古典名著作此匪夷所思之论断。笔者读书不多,高中以前能从头看到尾的外国小说名著除了凡尔纳的几部科幻经典外,只有两本,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另一本是《格列佛游记》,因为只有这少数几部外国经典吸引我,在那时,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中国的。王老师开的这些书目,有几本是孩子喜欢看的,又有几本是能看懂的?
    王老师在文章结尾处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讲学中遇到这样一位父亲,他说:‘我逼着儿子读了十一遍《三国演义》,结果他作文还是很糟。’”这又是一句有逻辑问题的话,我始终不明白读《三国演义》与写作文有什么关系。按照王老师的逻辑,我看应该这样才符合他的想法:“有一次我在讲学中遇到这样一位母亲,她说:‘我逼着女儿看了十二遍《无极》,结果她成了导演。’”这是多么的荒谬可笑!就像谁都知道不可能多看几遍电影就会成为导演,多看几次奥运比赛就会成为运动员一样,王老师的原话中换上任何一部作品都行,因为要写好文章光靠看一两本名著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还是应试作文。
    《三国演义》瑕不掩瑜,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充分说明了《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最后,我真心诚意地劝诫王老师,作为一名为人师表的特级人民教师,撰文发表任何观点之前都要三思,这种以借颠覆名著地位来炒作自己的方式不可取。 作为一名文化人,不能有浮躁之心,要端正态度,养成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要多读书,不妨从这本《三国演义》开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由于王老师下笔无神,才会有今天这篇贻笑大方的奇谈怪论。希望王老师文责自负,不要再误人子弟了,最后再送两句给王老师:“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戊子  季春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


2008.04.22



附:

不要再让中小学生读《三国演义》了


王泽钊


    《三国演义》被荒谬地列为“四大名著”之首,与巨著《红楼梦》同列,实在令人费解。
    我们评论一部文学作品,比如小说,大约要从思想性与文学性两个标准来论。
    就思想性来说,《三国演义》简直就无可称道!残暴的皇权,腐朽的忠孝节义,煞费苦心的阴谋诡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战场……这些何足称道!
    我们再看《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那是智慧吗?智慧应当给中国人乃至地球人带来益处,如列奥纳多·达·芬奇、莎士比亚、贝多芬、瓦特、爱迪生、法拉第、毕加索、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因斯坦、罗斯福、丘吉尔、比尔盖茨……庄子、司马迁、张衡、华佗、曹雪芹、袁隆平……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最佳表现”莫过于“赤壁之战”了。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赤壁之战刚结束,江面上漂着什么,学生想了想,说:一层尸体。我问:这些尸体是来自什么家庭的,学生答:肯定是穷人家的孩子。我说,是了,这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诸葛亮为了自己的主子得天下,让弱势群体变成了尸体,这是“智慧的化身”吗?这难道不是刽子手?当然作为“智慧的化身”的刽子手打扮得很儒雅,所谓羽扇纶巾是也。
    无独有偶。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在使用人才方面的劣迹:在《失街亭》一节,分明是因为作为元帅的他用人不当,街亭失掉后,他却斩杀了本是卓越军事理论家的马谡,而他自己,居然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丢——那时是可以割发代首的,只流了一些鳄鱼的眼泪。这样一个人,何以得到那么多人的赞扬?
    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讴歌战争,进而对古代讴歌战争的文字也不放过讴歌的机会?我们对战争的态度何以与西方差异那么大?世界战争题材获奖影片中的将士,往往对战争表现出无可忍受的厌恶之情;而我们却津津乐道于杀人放火的“智慧”。
    就文学性来说,《三国演义》根本就算不上文学。首先,它是数代人“集体创作”的产品。大凡艺术作品,除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即使这类艺术的剧本或其它分支艺术形式,往往需要独创,集体创作,难成佳品。胡适先生曾说:“《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自宋至清初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何况,“《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可见在罗贯中之前,就有《三国演义》前身了。从中也可看出《三国演义》的境界:陋巷中顽劣小儿喜欢听的故事,是什么品质。这又令人想起白乐天倡导的“新乐府”:所写诗篇必为老奶奶能听懂。这作为扫盲当然未尝不可,但要诗歌的登大雅之堂却令人为倡导者捏着一把汗。可见白乐天某些诗作与《三国》有的一拼。
    其次,在文学想象方面乏善可陈。清代章学诚先生在其《丙辰札记》中说:“凡演义之书,如《列国志》《东汉志》《说唐》及《南北宋》,多记实事;《西游记》《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一部在清代就引起惑乱的通俗历史讲义,何以至今谬种流传?
    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公式化:好则好到家,坏则坏到底。正如鲁迅先生评价:“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诸葛亮就是一个出乎情理之外的人——哪里是人,已几近妖怪了。
胡适先生评价道:“《三国演义》最不会剪裁,他的本领在于搜罗一切竹头木屑、破烂铜铁,不肯遗漏一点,因为不肯剪裁,故此书不成为文学的作品。”
    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一直以来,被列为中小学生必读书。
    我们要学生从中受到哪些熏陶、哪些滋养?是皇权,是愚忠,是阴谋,抑或是血腥?还是其低俗的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作为“中小学生必读书”,可以休矣!
    取而代之的应当是这样的作品:楚辞、《庄子》、《史记》、汉乐府、唐诗宋词中的精品、《西厢》、《红楼梦》、《聊斋志异》、《呐喊》、《朝花夕拾》、《边城》、《茶馆》、《红帆船》、《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沉默的大多数》;莎士比亚戏剧、《堂吉诃德》、《鲁宾逊漂流记》、《复活》、《城堡》、《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普宁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古勒格群岛》、《老人与海》、《局外人》……
    中国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如果不能有效地阅读,即使在起跑线上没有输掉,或者起跑再早,最终也可能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起点。有一次我在讲学中遇到这样一位父亲,他说:“我逼着儿子读了十一遍《三国演义》,结果他作文还是很糟。”这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没有神。

    附言:真要学作文,台湾散文大师王鼎钧的《作文三书》非常妙,在宝岛风靡多时,建议买一本看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传言玉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1200 积分:901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2 21:22:4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29 21:32:12 [只看该作者]

郭初阳好像有过论诸葛的文字,有空我翻出来,各自的观点,互相印证,很好玩的一种阅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jjs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3 积分:6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9/5 21:04:2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7 22:06:55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我一直以为是罗贯中所作,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杨慎作的,便又想当然的认为是罗贯中引用的。查资料后得知,杨慎的这首词是《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是他晚年之作。那么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能否引用这首《临江仙》,就要看杨慎这位明朝学者创作的词是否能被罗贯中赏识并采纳引用了。经查,杨慎,1488~1559;罗贯中,1330-1400。也就是说,在罗贯中去世后88年杨慎才出生,两个人连见面的机会也没有,说罗贯中引用杨慎的词也就成了无根之谈,那么今通行本《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怎么会有明朝中叶人的词作呢?原来,是清初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杨慎《临江仙》词置于卷首的。我原文有纰漏,特此更正。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