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官 考
闲来无事,偶尔看看报纸,电视,啊!哪里哪里挖出一条“蛀虫”!某某高官贪污受贿,某某集团走私案涉及高层。。。。。。
不由想来,百姓多盼清官,不如来个”清官”考究,看看史上的清官。一部二十四史,清官曲指可数!反过来说,赃官就不计其数了……哎.!
太史公先作《循吏列传》,循史就是好官,后世循之,代有循史列传。《汉书》的《循吏列传》起首文翁,其为汉武帝时人,因在蜀地成功发展教育事业,推广大汉文化而被载入史册。但循史还不等同于清官。清官,本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最基本的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检朴,为官清正廉明。如果要求高一点,还应包括: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匡扶正气,除暴安良。
在我看来,明代的海瑞海青天,可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清官。他任淳安知县时,穿布袍,吃粗米,连首辅张居正派来的御史来看他,他也仅用“鸡黍”招待。海瑞无子女,死于南京任上。当人们清理他的财产,全数不足十两纹银,连丧事还是别人集资给他办的。他巡抚应天十府,即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使百姓得到实惠,打击豪强地主。救抚贫民。难怪他出丧时,运灵柜的船在江上经过,两岸满是穿丧服送丧的人,绵延百里!
但海瑞不得官心!(青天啊!呵呵,皇帝不过是天子啊!)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大多的官员,赃官自然恨他。总督胡宗宪之子路过淳安,作威作福,海瑞将其扣留,没收所带财产,并说:胡总督巡视时,命令地方不得辅张,现这人豪行,一定不是胡公子。并派人报告胡。胡哭笑不得,当然也不能治海瑞的罪。但心里未必不恨,海瑞出任应天府巡抚时,下属官吏有贪污行为的连忙辞职,地主豪强夜避他乡。自然官员们得不到好处,巴不得海瑞早点下台。《明史》《海瑞传》中说他“意主利民,而行事不能无激”是公允的评价。
但海瑞的悲剧主要还不是过激。对此,《明史》也未涉及。为什么海瑞这样的清官会得到如此抵制和孤立?明隆庆年间首辅高拱,万历初的首辅张居正和此后的执政者,无不暗地尽力阻止朝廷重用海瑞?这不免想到整体清官的悲剧。
再顺便说说提到的首辅的张居正,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一条鞭法”的制定者,执行者,“半生忧国眉犹锁,一诏旌忠骨已寒”。政声不可谓不高,不可谓不好,然而,当万历皇帝翻脸不认人,抄家鞭尸,面对张居正的亿万家财(抄家的财富折金银二百万两,另有良田八万公顷及大量房产)不也目瞪口呆!
清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观念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禅的贪污公款,收受贿赂,连康熙自己树立典型的几位清官也不是两袖清风。晚年的康熙反而认为:“若纤毫无所资治,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此论一出,金口玉言,各级官员自然更无顾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眼。更不要说乾隆年间的和坤,他一跌倒,帝就吃饱!
“公生平”“廉生威”!说来容易做时难。人难做,更奈何做清官?曾看过一文章,名《官廉》:高公树判南安,独标一廉字。尝问州吏曰:“为官清,勤,慎,何若当先?”吏有言“勤”,有言“勤”者。公曰:“官无清,勤与慎皆浊。君等识之。”然南安三载,发官帑二百五十万以营私邸,亭台甲于一州。好事者作歌榜于市曰:“口称廉,手捞钱;发官帑,起新房。”
叹哉!清官;悲哉!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