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明末“嶺南三忠”之陳岩野先生殉難三百六十四年
作者:独钓荔湖
陳邦彥(1603-1647年),字會份,號岩野,廣東省順德縣龍山人。明末嶺南抗清英雄,與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並稱“明末嶺南三忠”。他的詩歌與黎遂球、邝露並稱爲“嶺南前三家”。他師法杜甫,被稱爲“粵中杜甫”。 南明永曆元年(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清軍殺害于廣州四牌樓,殉難距今三百六十四年。
五古·錦岩忠烈
錦岩拱北門,崒嵂西山鄰。
木棉哭壯士,松柏憶舊塵。
百年身寂寞,千秋多荊榛。
杏壇二十載,滿門忠義臣。
三家與四子,文章燦星辰。
書生奮刀劍,神州歎沈淪。
申氏不忘楚,魯連不帝秦。
棄家赴生死,肝膽照昆侖。
伏波橋下水,千古碧粼粼。
渡頭巷邊雨,化淚祭英魂。
筆者去年11月13日爲寫紀念陳邦彥的詩歌,專程遊訪了陳邦彥出生與講學所在地—錦岩山。該山原稱拱北山、穩樂山,坐落在大良北區鬧市中,高27.2米,南北走向。上面都是紅砂岩,岩壁陡峭。山旁設有南宋建築錦岩廟,陳岩野祠、陳邦彥紀念館,山頂建有望月亭。紀念館正在維修,不能進去。館前依次是柏、松、木棉樹各兩棵。不遠處有處燒烤場,崗腰處還有不少人打牌或休息,紀念館與相比,尤顯冷清。
陳岩野祠與錦岩緊緊相連。陳岩野祠即陳邦彥講學處,他在此授徒講學近二十年,世稱“岩野先生”。陳邦彥精研《周易》、《毛詩》和經世致用之學。遠近慕名前來受業者每年不下數百人。據舊志轉注《廣東文獻》記載:“三集祠即其講學處也,殉節後,門人因構以奉俎豆焉。嘉慶十九年,知縣李澐倡同坤士重修,牓其子恭尹所書、先生自署之“雪聲”二字于堂門內……堂後即生我廬故址。” (此處當爲陳出生地,龍山是祖籍地)明末清初最傑出的幾位嶺南詩人,都曾受教其門。“嶺南三大家”中,陳恭尹爲其子,自是淵源家學,屈大均、梁佩蘭亦從遊日久。屈大均十八歲就參加陳邦彥的起事,“予時當壹隊,矢盡猶爭先。”(《維帝篇》)還有號稱“四子”的薛始亨、何绛、羅大賓、程可則,亦在錦岩門下,“三家”、“四子”,被稱爲“錦岩詩派”。陳邦彥講學,以大義教育門人,故錦岩壹門多忠烈之士。門生馬應房追隨老師起兵,奔走策劃,出力甚多,後在攻順德縣城時被俘不屈,被沈溺于伏波橋下。追隨陳邦彥起事殉難的門生還有:楊景烨、高爲□(石+襄),廣州內應事泄被殺。霍師連,在三水十余戰,殺敵千余;在清遠與李成棟激戰,敗走四會,爲李成棟追及,溺水死。朱學熙,殺清遠縣令舉城以應,傾家産以助軍饷,城破自殺。關鍾喜,陳邦彥入清遠,命其爲縣令,城陷戰死。鄧研聰,龍山舉人,黃連之戰戰死。此外,錦岩山東庵主持性顯,與陳邦彥共謀起兵,自統兵壹隊,清遠城陷時巷戰被殺。陳邦彥壹家,除長子陳恭尹幸免于難外,全家慘遭清軍殺害。清軍爲了威逼陳邦彥投降,用卑劣手段突襲順德,抓走了在龍山避難的陳邦彥的兩個兒子和妾。陳邦彥在招降書上凜然批複:“妾辱之,子殺之,皆唯命。身爲忠臣,義不顧妻子也。”這壹妾二子,後來都被清軍殺害。還有壹子在清遠戰死。爲報國仇家恨,陳恭尹後來多年奔走在抗清救亡的路上。他晚年號“獨漉子”,取自古樂府:“獨漉獨漉,水深泥觸。……父冤不報,欲活何爲!”並終身不仕清朝。
七古·登錦岩望月亭
望月亭上無月攬,遙看鳳山有鳳舞。
隱隱四星拱小城,峨峨高樓似孤嶼。
百年勝迹人蹤稀,滄海壹粟渺如許。
若非時世識英才,空自登臨難高舉。
注:舊志載:大良華蓋山與中山、梯雲、拱北(錦岩)、登俊諸山累累若五星。亦曰五峰。今在錦岩,故曰四星。鳳山即西山,五星拱衛在其旁。
七言古絕·祭陳岩野墓
通衢不知幽深處,忠魂幽夢香壹縷。
昨夜寒風又乍起,秋葉落紅化飛雨。
清乾隆年間,滿清統治者逐步以壹種寬松的民族政策去緩和民族矛盾,將壹批因抗清而犧牲的愛國志士進行謚封。陳岩野被謚爲“忠烈”。陳忠愍公墓園(陳邦彥墓)在北區津甯巷鬧市中。據說是陳邦彥少年時的好友羅炳漢秘密將他的斷骨殘軀秘密帶回順德,埋在自己的後花園裏,即今津甯巷(舊志稱之爲珠玑巷,俗名渡頭巷)。
七古·北上獻書
易水悲歌壯行塵①,儒冠報國竟無門。
中原日暮起幹戈,南國騷人盼聖君。
北江擊楫揚波清②,庾嶺風物不關情。
良策三十可填海,太倉壹粒空獻廷。③
注:①陳邦彥《舟發珠江,承諸子攜酒餞送,次韻賦別》雲:“揚塵伐鼓發江幹,變徵聲高七月寒。”②陳邦彥《舟發韶州贈宋大都督》雲:“悲歌投贈寫中舟,擊楫揚舲向天阙。”③陳邦彥《南上述懷》雲:“著書三十篇,字字揮血汁。持此獻彤廷,太倉馀壹粒。”
崇祯十七年(1644年),神州大地風雲突變,北京明廷覆亡、清兵入關和南京南明小朝廷建立等壹系列巨變,使陳邦彥憂心如焚。他在《聞變》十二首中抒發了國變的憂慮與悲痛,表達中興國家、收複國土、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他疾呼:“此時不思報國者,非丈夫也!”隨即結束在錦岩的講學,針對時局,精心撰寫了數萬言的《中興政要》,具體開列了32條抗敵救國方略,躊躇滿志地只身赴南京進呈弘光帝。陳邦彥當時只不過是個秀才,壹介寒士,根本沒有向皇帝獻書、議論大事的資格。因此他北上獻書,受到許多人的非議。是年秋,他不顧非議,毅然決定北上獻書。啓程之際,激情澎湃,與諸友宴別,慨然賦《舟發珠江,承諸子攜酒餞送,次韻賦別》:“揚塵伐鼓發江幹,變徵聲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邊何處是長安!杯因惜別兼賢聖,策爲憂時雜管韓。燕石自慚仍躍冶,歸來休笑舊儒冠。”他滿懷期待,沿江北上,壹路上賦詩記敘山川景物,抒發胸中情懷,寫了《清遠江上飲故人旅舍》、《橫石舟夜》、《中宿峽》、《大廟峽》、《貞陽峽》等詩。可是,陳邦彥殚思竭慮撰成的《中興政要》被弘光帝輕蔑的壹句“褐衣徒步壹迂儒”而棄如秕草。陳邦彥只得失望回廣東,繼續關注時局。
七古·岩野出仕
手握狼兵出梅關,欲學東山解民懸。
虎帳從容陳方略,何日钲鼓下江川。
贛城三閩羽檄飛,主帥猶疑失戎機。
南安士民遮道泣,寸功未建涕別離。
王師急返立新主,萁豆相煎黎元苦。
書生欲憑三寸舌,共圖大業驅豹虎。
翻雲覆雨誠可歎,師生恩斷難同患。
清兵輕騎襲穗城,避禍山中絕鴻雁。
注:陳邦彥《贈端州符伯清》云:“東山不爲蒼生起,誰與當年挽陸沈?”
出乎陳邦彥的意料,象東晉和南宋那樣南北對峙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僅壹年時間,即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朝廷就土崩瓦解。六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繼立,改元隆武。陳邦彥得大學士蘇觀生推薦,入見隆武帝。隆武帝讀了他的《中興政要書》,大爲贊賞,破格封監紀推官。陳邦彥以無功名(曾多次應考都沒中舉)爲理由推辭不就。後來參加了乙酉年的廣東鄉試,中舉人。隆武二年(1646年),他授職方主事,統領廣西狼兵萬人,前往江西與蘇觀生所部彙合,防守南安。九月,清軍壓境,猛攻贛州,陳邦彥壹再請戰,蘇觀生均不批准。不久,贛州失守,福建汀州、上杭亦相繼陷落,隆武帝死難。此時,陳邦彥建議憑借五嶺和韓江天險,抵擋北、東兩面來敵,以保住廣東,但蘇觀生急于回廣州擁立新主,下令全軍撤防。陳邦彥極力反對,自請留守南安,士民遮道泣留邦彥,蘇觀生執意不聽,只得壹同南撤。回廣州後,蘇觀生得知丁魁楚、瞿式耜已在廣西擁桂王朱由榔爲攝政王,大爲不滿。陳邦彥則認爲大敵當前,應同心抗敵,自請西上勸桂王即位,移跸廣州。陳邦彥出發後,正適值隆武帝之弟朱聿□(钅+粵)由福建逃來,蘇觀生竟反悔前言,于十壹月擁立朱聿(钅+粵)爲帝,改元紹武。而同月,朱由榔在肇慶即位,稱永明王,改元永曆,封陳邦彥爲兵科給事中,派往廣州宣谕蘇觀生來歸,陳邦彥派其門生、給事彭耀、主事陳嘉谟兩人爲特使赴廣州,勸谕唐王,同心協力,共圖複興。不料蘇觀生惱羞成怒,竟將彭、陳二使斬殺,置大局于不顧,即刻發兵西征,三水壹仗,殲滅永曆三千兵馬,肇慶方面大爲震驚。十二月,正當朱家叔侄同室操戈之際,清將李成棟接連攻陷潮、惠,襲取廣州,紹武帝、蘇觀生死難,永曆君臣逃入廣西。在兵荒馬亂中,陳邦彥遂變姓名隱居高明山中,暗中變賣家産,四處籌饷,准備起兵救亡。
七絕·山中隱居
生涯老去空山瘦,子美何曾忘國憂。
煙水閑雲沽月下,桃源醉裏亦多愁。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冬天,兩個南明小朝廷的爭鬥,使陳邦彥痛心疾首。失望之余,化名林居士,退隱高明山中,招募義軍。他寫了《丙戌冬日山中感事》、《東還書白業庵壁》等詩,抒發憂國、失意和無奈的情感,格調低沈。有多首提到以酒排遣的郁悶心情: “行雲野鶴渾無定,莫厭陶潛醉裏來。”(《東還書白業庵壁》) “已分生涯付酒徒,有懷今昔愧潛夫。招募義軍”(《戲寄》)“龍鍾愧我非裴度,何日同君買醉眠。”(《宿高明城南人家》)“直拼破戒謀深醉,沽酒何當月下還。”(《丙戌冬日山中感事》)
七古·起兵救亡
王師風鶴又西去,大明誰人救君王。
兵科有淚傾遺老,無兵缺饷正彷徨。
高明山中奮義旗,甘竹灘裏降強梁。
舟船浩蕩奔穗城,虎門初捷露鋒芒。
清軍惶恐急回防,桂林君臣喜欲狂。
司馬兵法未虛讀,世人稱譽史流芳。
注:陳邦彥《丁亥仲春,余歸自嶺右,暫憩鄉園,讀杜工部秦中雜詠,怅然感懷,因次其韻》雲:“有淚傾遺老,無金結健兒。”
自西向東的西江水,在鶴山、南海、順德三地交界處有壹條拐向順德杏壇、龍江方向的支流,叫甘竹溪,是順德連接西江和廣州的主要航道。在拐點口就是聞名的甘竹灘。在明清時代,甘竹灘口有兩米的江水落差,灘口狹窄,暗礁密布,洪汛時,形成瀑布,往來船只十分危險。又因爲地處三江交彙之處,商船雲集,灘墟繁盛。
隆武二年,鎮守贛州的萬元吉在廣東招募了壹支千余的隊伍,爲首的叫余龍,還未成行,贛州失守,余龍便在甘竹灘落草爲寇,占據險要地形和富庶之地,又陸續收編各地潰散土卒,衆至二萬多人。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清將李成棟攻陷肇慶,奪梧州,深入廣西腹地追擊永曆軍隊,永曆朝廷岌岌可危。其時,陳邦彥在高明縣山中聽到永明王被清軍包圍在桂林消息,潛歸家鄉龍山,和弟子馬應房冒險到甘竹灘收編余龍所部,曉以家國大義,使余龍感憤而起,願共大事。二月初十,遣余龍全軍舟船數百艘進迫廣州,在東莞虎門擊敗清軍水師,擊斃清總兵陳虎,焚毀清軍船只100余艘。連攻廣州四日不克。陳邦彥從高明起兵,與余龍彙合。圍城之後,陳邦彥立即致書東莞的張家玉,詳備自己救桂林的戰略思想:“桂林累卵,但得牽制毋西……是我致力于此,而收功于彼也。”張家玉深表欽佩,起兵攻占了東莞城,對陳邦彥的圍穗救桂的戰略,給予了有力的聲援。清兩廣總督佟養甲見形勢危急,關閉城門,派使者檄令李成棟火速回援。義軍攻廣州城不下,清方又揚言李成棟將回師先搗甘竹灘,余龍部衆多爲甘竹灘人,顧念老家老少,聞訊立即退兵。陳邦彥孤掌難鳴,只好退回高明,重新進行部署。此戰雖然未能攻取廣州,但基本達到了戰略目的。
七古·黃連之戰
黃連風爐天下聞,黃連水戰誰人知。
南控三漕東臨海,江湧戰帆正參差。
碧血染江钲鼓鳴,烈火如霞照天涯。
三軍盡潰虎將殁,南粵父老哭王師。
注:咸豐《順德縣志·圖經》稱黃連:“水接三漕海,北經堡後出黃湧(即黃湧海),南經堡前出江村。明以前,寇盜出沒不常,乃屯于扶闾、周易、談義,以資守禦。”稱黃湧:“據縣上遊,南握三漕海,東控疊石海,當諸海之沖。”
橫貫順德中部的順德水道,是廣州連通甘竹溪進入西江的重要航道。明清時黃湧和黃連壹段分別稱爲黃湧海和黃連海(古代,珠三角將較寬的江河稱爲海)。這壹帶還是明代軍屯主要分布地,可見其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余龍義軍要保護甘竹灘的根據地,就要在這裏阻擊敵軍。清嘉慶年間海盜張保入侵時也在這裏發生過大戰。黃連也是順德經濟發達地區,曆史上以生産風爐、莨紗綢聞名。
廣州撤軍後,陳邦彥命弟子馬應房與余龍彙合回師取順德。回師途中,在虎頭門爲清軍水師火攻所敗,溺死者2000余人。殘部轉攻順德縣城,李成棟的主力突然殺到,義軍大敗,馬應房被捕遇害。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余龍水軍在黃連海與清軍展開大戰,由于余龍部衆士氣低沈,開小差者日多,加之李成棟擅長行兵布陣,激戰多時,余龍部寡不敵衆,200艘舟船被焚毀,余龍、鄧研聰等大批將士陣亡,全軍潰散。接著,李成棟軍轉向新安(今寶安)進攻張家玉。
七古·廣州之戰
義軍號稱三十萬,旌旗戰鼓震江岸。
三千壯士濺血泪,二楊義士罹國難。
禺珠三更出奇兵,火燒敵艦逐長鯨。
清軍倉皇繞城西,乘風追擊到黎明。
豈料文忠失戎機,千翼蔽空誤敵圍。
壹軍盡潰白鵝潭,堅城難下孤軍回。
注:陳子壯,謚號文忠。
陳邦彥其後收拾殘部,聯絡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新會黃公輔等水陸路義兵起事,號稱30馀萬,壹舉攻下江門,聲威複振,粵西各縣志士紛起響應。永曆元年(1647年)七月,陳邦彥與陳子壯合兵,齊集舟師六千余乘進攻廣州。事前,派出衛指揮楊可觀、楊景烨會同花山(今花縣)義軍三千人詐降作內應,約定陳子壯于初七日三更壹同分頭從城西南和城東發動攻勢。救出“披缁爲僧”的明趙王朱由棪以資號召。不料陳子壯提前兩天動手,攻占西郭炮台,並派人到城下張貼檄文,被清軍捕獲,逼供出機密,致使內應人員全部遇害。陳子壯正待退兵,邦彥率部如期趕到,通知他:“李成棟剛在新安打敗張家玉,現正回師救城,預計今晚半夜路經禺珠,我已布下伏兵用火攻,到時請合力夾擊。請認明我軍標志是青旗紅穗。”但陳子壯再度失誤,沒有及時傳令部屬。三更時分,敵軍果然浮江而來,陳邦彥從蘆葦蕩中揮兵縱火截擊,燒毀敵巨艦數十艘,殺敵千余人。李成棟猝不及防,率輕舟倉皇敗退,陳邦彥乘風順流猛追。平明時分,迫近陳子壯水軍,城上清軍擊鼓助呼,喧聲震天,并發巨炮攻擊,陳子壯士兵們遠遠望見帆樯蔽空,以爲全是敵軍,慌忙退卻,城内清軍乘北風追击,陳子壮軍陣線動搖,反被清軍壹舉擊潰于白鵝潭,陳子壯長子上庸壯烈捐軀。陳邦彥收兵攻廣州城,五日不克,孤掌難鳴,只得退兵。壹場壯舉,就此毀于壹旦!
七古·清遠之戰
孤軍困守清遠城,重柵江乾拒敵兵。
北風聚起焚敵船,風勢忽反不助明。
鏖戰十日城複陷,巷戰慘烈日月暗。
刎頸之交俱玉焚,弟子愛兒披肝膽。
身被三刃入朱園,憤然題詩淚已乾。
望斷西方無好音,欲與屈子俱沈淵。
陳邦彥從廣州戰場撤出後,與總兵霍師連轉攻三水縣,斬清知縣陳億,繼而進攻新會、香山,壹月十余捷。永曆元年八月,南明衛指揮佥事白常燦攻克清遠縣。李成棟爲奪回這個軍事要地,派兵攻清遠,常燦急邀邦彥合兵拒守,沿江設置柵欄嚴陣以待。李成棟兵船駛近,被阻難行,霍師連趁勢縱火,擊退李成棟軍。但不久風向倒吹,燒盡柵欄,清軍得以長驅直入,清軍進迫城下。霍師連策馬渡河,欲往四會搬救兵,被李成棟所追,甲重墮河溺死。九月十七日成棟部將楊大甫兵抵清遠;十九日成棟親自帶領副將杜永和、張月、馬寶猛攻清遠。陳邦彥與白常燦和弟子朱學熙分頭指揮將士據城固守。清軍猛攻十日,不能得手,最後,偷挖地道直達城下,用火藥爆開城牆,蜂湧而入。在慘烈的巷戰中,白常燦和縣令關鍾喜陣亡,陳邦彥次子馨尹死難,他本人也負了三處刀傷,退到朱家花園,見秘書朱學熙已自缢殉節,悲憤之下,揮筆在牆上題詩壹首:“無拳無勇,無饷無兵,聯絡山海,矢助中興。天命不佑,禍患是嬰,千秋而下,鑒此孤貞!”(另有絕命詩二首流傳,其壹爲《清遠城陷題朱氏池亭》:“平生報國懷深,望斷西方好音。巳共苌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沈!”其二同題:“戀阙孤懷盡,懸絲壹命微。負傷如未覺,無淚不須揮。魚吮艱貞血,水爲赙禭衣。只應魂氣在,長繞玉階飛。”)寫畢,壹頭紮進水池中,決心壹死報國,但隨即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道:“我就是大明兵科陳邦彥!”
七律·不屈殉國
汩羅之月照珠江,碧血崖門煙水涼。
杞國書生夢望帝,錦岩史冊載蠻荒。
穗城風雨悲秋日,桑梓遺民憶雪堂。
壹夜木棉辭故土,英雄獨哭濕衣裳。
陳邦彥被押到廣州後,任憑巡撫佟養甲百般勸降,迄自凜然不屈,五日不食,端坐賦詩,只要來紙筆,寫下生平自述和絕命詩三首。其中《獄中步文丞相韻》表現自己誓以宋末三忠之壹文天祥爲榜樣的決心:
生涯少壯但傳經,通籍才周兩歲星。
鄉國愁看成隕箨,室家甯計問飄萍。
萬言舊疏還誰乙,五木嚴刑拼備丁。
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垂青?
永曆元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5日),佟養甲見勸說無望,下令將他押到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殺害。臨刑前,邦彥面不改色,慷慨高歌:“天造兮多艱,臣也江之浒。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歌罷,西向稽首,從容引頸受刃,年僅45歲。
永曆二年,陳恭尹上表陳訴父親殉難情狀,永曆帝追贈陳邦彥爲太仆寺卿、兵部尚書,賜益“忠愍”。恭尹得授錦衣衛指揮佥事壹職,給假回家治喪。
據清史記載:“邦彥自起兵,日壹食,夜則坐而假寐,與其下同勞苦,故軍最強。嘗分兵救諸營敗者,至是精兵盡喪,外無援軍,越數日城破,邦彥率數十人巷戰,肩受三刀不死,走朱氏園,旋就執。饋之食不食,系獄五日,就戳死。”
後來曆史學家評價: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領導的廣東義師雖然先後被優勢清軍所鎮壓,但是,死難者的鮮血並沒有白流。正是由于他們在廣東各地掀起勢如潮湧的武裝抗清飙風,迫使清兩廣當局匆忙調回進攻廣西的主力,永曆朝廷在廣西的統治才賴以維持下來。(顧誠《南明史》)孫中山稱贊陳邦彥“當得起‘忠義仁勇’四字。他以天下爲己任,忠于民族,是忠;轟轟烈烈,應做就做,是義;犯大難,殺身成仁,是仁;壹個書生,上萬言書,奮力救亡,帶兵禦侮,是勇。’”
陳邦彥不僅以民族氣節著稱于世,詩文亦飲譽于時,著有《雪聲堂集》。詩歌尤其氣魄宏大,筆力老健,感慨深沈,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相當高度。《粵東詩海》贊揚他“感時之作,氣齧長虹,骨淩夥隼,直摩少陵之壘而拔其幟”。
獨釣荔湖(楊華強)2012年4月撰稿于順德鳳山
資料來源:
清咸豐四年《順德縣志》
1996年版《順德縣志》
1987年順德縣志辦印《陳岩野集》
梁巧麗《陳邦彥詩文研究》,2010年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顧誠《南明史》
李少魁《壹位改寫明末清初曆史的順德人:陳邦彥》
黃海章《陳邦彥評傳》
岑桑《陳邦彥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