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曾多次遭贬。黄庭坚善诗工词,书法自成一体,这宋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存诗两千余篇,其诗风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广泛影响,被尊为“江西诗派”鼻祖。
但历来在对待黄庭坚的态度上,褒贬不一,甚至大相径庭。有的对他推崇备至,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①“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家而已”②。近人陈永正先生也说:“山谷是真正的诗人”③可谓褒之甚矣。而否定他的人则认为:“乃邪思之尤者”④“剽窃之黠者”⑤,柳亚子也说:“分宁词客黄山谷,能解诗家三味无?”⑥今人谢梅庄先生则更是有“最赠魔派是江西”⑦之句,可谓贬之极矣!那么黄诗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真是“宋兴以来一人而已”还是“能解诗家三味无”呢?
要对一个人的诗作出适当的评价,最好是先研究他的作品,看他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同样,要评价黄庭坚的诗,也要看他的诗。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
万里归来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是山谷元丰五年在泰和任上写的一首七律《登快阁》。从上面可以看出山谷诗很讲究谋篇构局,起句突兀,中联对仗工整,结尾自然雄壮,浑然一体,使全诗达到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一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把浩然气势、坦荡胸怀发挥淋漓尽致,体现了山谷诗恢张豪迈的风格。
山谷诗很讲究练字、练句,诗中一个“倚”字用得恰到好处,不是“倚栏”,而是倚“晚晴”,把人与环境融为了一体,人不但倚栏,而且倚在整个空间,第三句一个“天远大”使开阔的意象充分得以表露,这样练字炬句就使诗中的“字”“句”达到画龙点晴的艺术效果。
山谷就是这样通过严密的谋篇,准确的炼字,严谨的格律达到清深幽峭的艺术境界。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乞猫》诗:
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衔聘蝉。
山谷诗不但清深幽峭,有时也很通俗,如这首小诗就写得明白如话,很有风趣,是一首生活气息很浓的诗,主张以俗为雅,用俗语入诗,这是山谷诗又一特点。同时山谷对生活观察入微,如在《病起荆江即事》中写道: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浮鼻过”三字,不是对生活观察细致是不可能的写得这样生动的。
作品的思想性,关健在把握时代的脉搏,通过自己创作实践来反映时代的变革,黄庭坚作为一个诗人,作品也照例打上生活的烙印,山谷写下了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如《流民叹》等等,体现了对灾难人民深切的同情;《送范德豫知庆州》等等,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但是这类作品在山谷集子中比例太少,比起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来说就显得贫乏,这不能不算是山谷诗的不足之处。
山谷诗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善天用典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登快阁》诗中就连接几处用典,用典得当,可以避俗和熟,可以取得言简意赅的作用,乍看起来不好懂,但细吟之后,则觉其深奥,反复吟诵则得趣无穷。这是以山谷为代表的文人诗的特点,这种文人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自唐诗的通俗风格流入宋后,诗坛渐出现一种浮华、庸俗听文化,为了针对这些时弊,以山谷为代表的诗人通过大量创作进行了深而有力的诗坛革命。这是山谷成功的地方。但是这种文人诗由于用典太过,用偏典或者典中用典就会流入硬瘦晦涩。
通过以上作品分析,不难看出山谷作为一个诗人,是有其特色的,他开创了文人诗体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说山谷不懂诗中三味的说法是不对的,但黄诗也有他的局限性。
其实对山谷诗之争也正是诗坛上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雅俗之争,历史总是这样的,通俗流入庸俗之后,就必然改革,从庸俗一反至典雅之后,难免又流入晦涩难懂。这就是矫枉过正的历史规律,诗风是这样的,其他文风也是这样的,政治上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纵观今日诗坛,晦涩难懂的诗已少了,但象唐人一样清新自然的作品也不是很多,我们既反对那种以格律为借口,实际上完全不讲格律的律诗,也反对死抱格律不放的唯格律派。
1988.于无争斋
注:1、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2、蔡正孙《诗林广记》、《豫章先生传赞》3、陈永正《黄庭坚诗选序》4、张戒《岁寒堂诗话》5、王若虚《滹南诗话》6、谢梅庄《谈柳亚子论诗》中引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