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我大夫屈原子,不堪亡耻投汩罗。
悲哉端午长江水,回入洞庭唱九歌。
流涕史公绝草木,对此谁敢复吟哦。
此水汤汤何去处?愿淘秦恨化楚波。
年年舟事人未已,十二冢前总萧瑟。
苇叶香粽丢百里,念君瘦骨居何舍?
离骚诵尽君不见,焚烟七国后裔者。
惟有敬君一杯酒,醒看炎黄同山岳。
(新韵)
06.08
在汩罗江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每年端午节后,汩罗江下游的水不是流向洞庭湖注入长江,而是长江水倒灌入洞庭湖,再流回到汩罗江来。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融化,江水上涨的缘故,但在民间却相传着一个故事。
当时的人们,听到屈原投江之后,赶快划船打捞,一直顺江闯入了洞庭湖,以致惊动了洞庭湖的龙王。龙王也被屈原的忠群爱国精神所感动,命令水族兵四处去寻找屈原的尸体,并亲笔修书请求扬子江的龙江,调集扬子江峨眉山的雪水前来相助。两个时辰以后,屈原的尸体就是由峨眉山的清凉水托起来的,尸体漂到汩罗江畔的笥山。这时,屈原的双眼未闭,袍服也完好,只有头部去掉了半边。洞庭龙王掐指一算,原来是被黑鱼精所咬掉,就把黑鱼精捉来,活埋在乱石堆里。这乱石堆每年增高三寸三分,年代久了就变成了一座山,即今日的磊石山。
屈原的尸体被打捞上来之后,放在一个沙洲上吹干,这个地方被称为“晒尸墩”。屈原的姐姐(须女)看了尸体,伤心地大哭,拿出自己的全部首饰,想请人为屈原补上半个金头。但是人们跑了九十九个村子,找了九十九个金匠,都说接不了这个活儿。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人们问他的姓名,他唱道:“家住高高白云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五十年前有名姓,如今人已伴丘山。”他把屈原的头用黄金补好之后,就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人们从诗中知道,他一不定是个仙人,因为诗的最后一句是“人已伴丘山”,人字旁一个山字,正是一个仙字。
屈原的头补好之后,被安葬在阳江畔的汩罗山上。安葬这的一天,从屈原的家乡一直到他流放过的地方,有许多老百姓前来祭奠。为了防止秦军盗墓,女(须女)连夜用罗裙兜土,堆筑了许多假坟墓(叫做疑冢),可是一个还没有堆成,就累得昏倒了。第二天清晨醒来,她发现眼前有十一座与真坟同样大小的新坟,而且每座坟上都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故楚三闾大夫墓”。所以后来的人们把这里叫做“二十疑冢”。
人们埋葬礼了屈原之后,在汩罗江畔修了一座屈原庙。清代乾隆年间,这座庙迁到汩罗江北的玉笥山下,就是今日的屈子祠。祠中有屈原的巨型全身塑像,横匾上刻着“日月争光”这四个大字。
“日月争光”是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的赞美之词。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曾经漫游过祖国四方山水名胜。有一次,他来到汩罗江畔,正是他所崇敬的屈原投水而死的地方,他感触很多,放声痛哭。谁知,经他这么一哭,附近的花草树木全部枯萎了。后来,司马迁受了刑罚,发愤写作《史记》,完成之后,含恨而死。汩罗江畔的老百姓为了祭奠司马迁,在这里吟诵他的《屈原列传》,想不到一阵大风刮起来,把此地的花草树木全部刮走,从此,这里就寸草不生。
后人感慨地写诗道:“千古史公流涕处,至今无草怆江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