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 一直挺怀疑这个字,特意找了找,觉得这个比较全面合理。欢迎讨论——
“篦”,现代汉语读bì,意义为“一种去除头上虮虱或头屑的用具,中间有梁儿,两边有密齿”,又引申为“用篦去除虮虱或头屑”。?①查古韵书、字书、音义书,“篦”并没有与现代汉语相应的音义。《广韵》平声齐韵:篦,边兮切,“眉篦”。《集韵》平声脂韵:篦(“笓”的异体),频脂切,“取虾具。《博雅》:‘篝筌谓之笓,或作篦、 ”;又平声齐韵:篦,边迷切,“《博雅》:‘篝筌谓之笓’,一曰可以约物。或作篦箄”。《玉篇?竹部》:“篦,方迷切,钗篦也。”《类篇?竹部》:“笓篦,频脂切,取虾具。《博雅》:篝筌谓之笓,可以约物。或作篦。又并边迷切。”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五:“耳篦,闭迷反。《诰幼》云:‘篦,眉篦也。’《桂苑珠丛》:‘妇人用以画眉也。’”又卷五十八:“厕篦,补奚反。《小学篇》:‘篦,刷也,谓制刷也。’今眉篦等皆作此也。” 又卷六十:“篦杓,上闭迷反。搅粥搅药木篦也。” 又卷六十二:“刮舌篦……璧迷反。《考声》云:糜篦等也,亦作箄。”又卷七十三:“眼篦,补奚反。《小学章》:‘篦,刷也。’今眉篦插头篦皆作也。”又续五:“篦搅,上边兮反。《考声》:‘竹篦也。’”综合《广韵》《集韵》《玉篇》《类篇》《一切经音义》,“篦”古有两音多义:一音“边兮切”,“边迷切”、“方迷切”、“闭迷切”、“补奚反”、“璧迷反”并同“边兮切”,“边兮切”折合成今音为bī。与“边兮切”相关联的意义为“眉篦”、“钗篦”、“篝筌”等。“眉篦”即“妇人用以画眉的用具”,《一切经音义》所释“妇人用以画眉也”可为其注脚;“钗篦”是固定头发的一种头饰,类似于簪子之类的东西,《集韵》所释“可以约物”可作其注脚;“篝筌”的意义为“捕鱼虾的竹器”,“取虾具”是“篝筌”的注脚。一音“频脂切”, “频脂切”折合成今音读pí,“频脂切”是“篦”作“篝筌”义的又音。到了元明时代,“篦”在现代汉语中的音义才有正式的记录。明张自烈《正字通》:“篦,……又寘韵音避。竹篦,除发垢者。”
那么,现代汉语中的{篦}②是否是在古音义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现在某些兼注古今音的字、词典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来为“篦”注音和处理“篦”的音义关系的,如《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把《广韵》“边兮切”看成是bì的古音来源,把“篦”的“一种去除头上虮虱或头屑的用具,中间有梁儿,两边有密齿”和“用篦去除虮虱或头屑”两义看成是与“边兮切”相关联的意义。古文献资料显示,情况并非如此,其实,{篦}用“篦”来书写只借用,其本字是“比”。
“比”,本义为“(物体)紧密地排列”,相关联的读音为《广韵》所著录的“毗至切”。《说文?比部》:“比,密也。” 《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郑玄笺:“比,迫也。”“其比如栉”即它们紧密地排列如梳篦的齿一样。“比”陆德明《毛诗音义》 “毗志反”(按:陆德明音“至”、“志”两韵不分)。篦齿具有紧密排列的特点,因此,“比”可由“紧密地排列”义引申出具有“紧密地排列”性质的工具“篦”。“比”作“篦”义,虽古字书、韵书不载,但古代典籍并不乏其用例。《急就篇》:“镜奁疏比各异工。”颜师古注:“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疎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虱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皆因其体而立名也。比,频寐反。”《史记?匈奴列传》:“比余一,黄金饰具带一。”司马贞索隐:“案:汉书作‘比疏一’。比音鼻。广雅云‘比,栉也’。”“频寐反”、“音鼻”并与“毗至切”同,折合成今音读bì;颜师古、司马贞所释“比”的意义与今“篦”的意义完全相同。早在清代,段玉裁就认识到古代用“比”书写{篦}的事实,其在《说文解字注》“比,密也”下云:“许书无篦字,古祇作比,见《苍颉篇》、《释名》、《汉书?匈奴传》。”
既然有本字“比”,为什么人们不一直用来书写{篦},却要用一个与{篦}音义均联系不大的“篦”来书写呢?其中原因是不难解释的,有音义变化的原因,有字形变化的原因。“比”是一个多音字,常见读音为《广韵》“方履切”,“毗至切”是次常见读音,与“毗至切”相关联的意义如“紧密地排列”(《诗?周颂?良耜》“,其比如栉”,“比”陆德明音“毗志反”)、“紧挨”(《易?屯》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王弼注 “三既近五而無寇難,四雖比五,其志在初,不妨己路”“比”陆德明音“毗志反”)、“按次序排列”(《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 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比”陆德明音“毗志反”)、“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陆德明音“毗志反”)等意义,或者已经消失,如“按次序排列”,或者只用于古语词中,如“勾结”,这样,“毗至切”就逐渐失去了意义的依托;加之{篦}是一个口语色彩很浓的词,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往往不在意怎样写,这就使得它与本字“比”逐渐失去了联系;再者,“比”的因形示义的特征并不明显。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字形的局限,当人们再要为{篦}找书写符号的时候,就很难想到“比”就是它的本字,人们得重新为它确定书写符号。{篦}多为木制或竹制,因此最开始人们就借用“枇”、“笓”等来书写{篦}。《广韵》去声至韵:枇,毗至切,“细栉”。《集韵》去声至韵:枇笓,毗至切,“栉属”。然这两个字,除了字形与{篦}有点联系外,音义都与{篦}相差甚远。“枇”读“房脂切”,折合成今音读pí,与“杷”构成双音节联绵词,“枇杷”是一种果木,且“枇杷”一词一直保留至今,用一个字书写两个音义均有很大差别的词,不符合人们的用字习惯。“笓”读“部迷切”,折合成今音读pí,意义为“捕虾的竹器”,是一个生僻字,在古汉语中就很少用到,假借字一般都是很常用的,借一个生僻字来书写常用词不符合人们借假的习惯。然而要找一个与{篦}音义密合的字来书写它是很难的。这时“篦”就成了最佳的选择了。一方面,“篦”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人们对它的形体较为熟悉;另一方面,“篦”的意义与头发有关。
综上所述,可见《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应修改“篦”的注音,调整“篦”的音义配置。具体地说就是:取消今音bì后所标《广韵》“边兮切”,bì音下只收“一种去除头上虮虱或头屑的用具,中间有梁儿,两边有密齿”和“用篦去除虮虱或头屑”两义相对应的意义;根据“边兮切”标注bī音,其后标注《广韵》“边兮切”,收列与“边兮切”相关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