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上月的作业是镶句“夕岚飞鸟还”或“扁舟不系与心同”。把这两句诗地出句先贴过来: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王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一首诗王摩诘的,一首是韦苏州的。王摩诘与孟襄阳合称王孟,韦苏州与孟夫子则合称孟韦,两人在田园山水方面的写作,一脉相承,有很多相似处。选这两个诗句,也可看出笔会出题者的一些审美趋向来。当然,嵌入这两句诗,并不一定说一定要符合原诗的意思,也不是要写诗的心境都要与原作者的心境相同。能把嵌进去,别开生面,是更好的。明代挂枝儿,便多嵌唐宋诗之成句,而别有妙思,也是佳者。
芳魂
阮郎归
波光粼影接云天,江风渡客船。岸家三两见炊烟,夕岚飞鸟还。
虚岁月,误华年,空余意绪煎。斯时人物旧时山,相逢咫尺间。
昆阳子评:上片写江岸人家,基本上明净如画。夕岚一句略显突兀。因为岚为山中之气,前边却一直再写水。另外,第三句炊烟云云,对夕岚在画面上也是有影响的。下片转得也显突兀,前边对岁月、华年并没有涉及。结得却十分有味。
五绝
浮云倚北山,布水注千湾。不使天空待,夕岚飞鸟还。
昆阳子评:炊烟的问题在这首里面也是存在的。这首有些随手,更不如上一首。
浣溪沙
对月高吟酒意浓,逍遥逐水驾长风,扁舟不系与心同。
未怕人前皆笑我,应知灶下出焦桐,还看绝岭一青松。
昆阳子评:上片不错,酒意浓、逍遥等感性词汇还可以注意再减少一些。下片有翻转,章法上也是很不错的,但翻转的似有些远,和上片照应少些。焦桐、青松云云,与上片的逍遥是不一样的,和扁舟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总是要翻转要发展,但也要贯通。另用词上也是略可注意。打个比方,所谓美人,不一定口鼻眼睛,样样好看,却要天然协调。
风中飞羽
五绝
云静千山碧,夕岚飞鸟还。桃花开正好,伴我一时闲。
昆阳子评:云静千山碧,着色甚明澈,但不用云而用其它景物,让其统统笼罩在夕岚之中,或许会更好些。摩诘诗里面前边也有云间字样,细细体会,他只是通写,并不是一时所见,重点是描写此地山水。残雨斜阳下云云,才归入眼前所见。如果说前两句是远景,桃花一句则入近景,又标明时节,第四句在画面中显现出诗人之我,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吹毛求疵,陶渊明由归鸟想到万物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一首里是另开新境,并没有承接第二句而来。当然承转得好这个是完全可以的,甚或是非常不错的。只是开正好,好字上声,有些不得劲,这里用去声或好些,且开正好可以不直接说出来。
偶得
夕岚飞鸟还,孤影过寒潭。
惊破晚来寂,去彼山之南。
南山柳新发,临水正堪堪。
因风点碧漪,幽情唯自谙。
观花现妙谛,禅外应可参。
持帚扫三径,待人夜来谈。
昆阳子评:通篇读起来朗朗上口。通篇逶迤蛇形,一气贯注而下,也是非常不错。中间惊破一句,后边缺少呼应。观花一句则突然而转,针脚略显不够细密。持帚两句总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或可弃之不要。
虞美人?听雨
去年听雨青旗下,烛映人如画。
倾杯成醉作清谈,归去新歌一曲寄云帆。
今年听雨春空老,野渡烟缥缈。
扁舟不系与心同,似我邀花对酒啸江风。
昆阳子评:文章不厌百回改,作为练习,是非常对的。但很多时候,能改的都是枝枝叶叶的,根本性的东西是改不掉的。所以一首词的成就高低,下笔时候就基本上注定了的。这首前后做过几次大的修改,已是不错。但章法上也未能逃出蒋捷词的笼罩。另啸江风云云,和上片还是有些照应不够。
文若水
浣溪沙
翠柳含情幽梦中,桃花无意笑春风,扁舟不系与心同。
憔悴容颜偏渐老,伤心旧事亦成空,徽州遗恨怨飞鸿。
昆阳子评:上片一句一景,而又能相互映衬,丰富画境,同时又有幽梦、无意笑、与心同等作伏笔,为下片做好铺垫,很不错的。下片两句对仗基本可以,还可以更工整些,徽州一句或有本事。
五绝
月落千山静,夕岚飞鸟还。
草堂春正早,风雨过榆关。
昆阳子评:和风中飞羽一首,或有相互生发,字面上多有相近。由飞鸟还而到草堂,也是很不错的。榆关应是很北很远的地方,不知又有何本事,应不只是天气的写实,或者可以理解为对民生的关照,但总是不够突出明显。另,月落与夕岚似有些矛盾的说。
万寿山人
五古山行一首
乍着夹衫喜,书馆一时闲。
欲问春消息,携友入西山。
寻径佳幽处,先闻鹆间关。
水流云在地,樵道九回弯。
倚杖听风起,参差树影斑。
路耸苍崖踞,巉岩力可攀。
因爱绝巅景,不肯畏足艰。
岭上有孤植,数枝展素颜。
花下聚相饮,高吟竞连环。
兴尽长歌去,夕岚飞鸟还。
注:水流云在地,系指京城西山有一摩崖石刻,大书“水流云在”四字,每字高五尺,气势宏大,为民国初年英敛之所书,为京郊诸摩崖石刻之最。
昆阳子评:起两句略显拖沓,中间寻径、因爱云云,也略有此憾。通篇山行记事,一路而来,兴尽而去,写得却井然有序。路耸两句,最是警策,岭上花下不仅生动可见,而且腾挪跳跃,也很不错,也见手段。
微风
“扁舟不系与心同”入律
已叹春深惟絮丰,篱沿桥畔尽飞红。
慵眠白日颜多寂,疾逝青春梦有衷。
书帙常耽因性僻,扁舟不系与心同。
星河影里疏人事,颐养灵台天地中。
昆阳子评:惟絮丰,尽飞红,让想起金农“柳絮飞来片片红”的故事来,可惜不是。第三联颇工整。通篇还不是很顺畅,第二联略显造作,第四联不免空泛,几联之间并不十分贯穿。
断琴寒士
临江仙
少岁莲花江上饮,(莲花:地名也)凭舷初惯乘风。扁舟不系与心同。舟随波左右,心向鹭西东。 今夕挑灯闲掩卷,懒知何处瀛蓬。欲将往事付杯中。乍闻飞燕啭,星月已矇胧。
昆阳子评:少岁云云,颇使记起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的句子来。上片为了扁舟一句,平白费了不少的笔墨。“舟随波左右,心向鹭西东。”此两句却也摇曳多姿,可圈可点。少岁、今昔,不知是不是受了前面虞美人的影响。懒知、欲将云云,略显味薄,结得也还可以。
丹崖
临江仙
身后青山沉寂寂,暮云江上初笼,眼前光景黯然中。千般留不住,逝去正匆匆。 若水华年逐浪隐,浮来旧梦重重,扁舟不系与心同。天涯无限远,罢桨任随风。
昆阳子评:通篇安排比较连贯,前后照应都很不错。中间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也是跳跃不够,诗词虽短,需有尺幅千里之势,不是要诗中景象密集,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要让一个字当一个字的用,一句当一句的用。中间有很多近散文化的句子,略显有些随手。特别如“千般留不住,逝去正匆匆。”已是留不住,又说逝去,又说匆匆,便有些十分不经济,逝去两个字完全可以不要的。下结罢桨云云,或是为扁舟不系作注解,但也把自己给套死了。这些对一首词里,不算特别的问题,但如果不注意,时间长了,对词的提高,形成风格或习气,会十分有害。
整体感觉比去年的作业要好上许多。受飞羽托,勉为作评,期限已到,赶紧贴出。自知浅薄,有不当处还请各位诗友多批评指正。顺祝五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