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感谢波版主对黎庶昌作了如此详细的介绍。
还有一个黎庶昌故居的介绍。。
黎庶昌故居 | |
(2001-08-27 10:15:14) | |
黎庶昌故居,即禹门山北里的钦使第。 黎庶昌,字莼斋,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十四岁所作诗文已斐然出众,二十一岁考选为府学廪贡生,二十二岁赴京乡试未入选,在京城以教授蒙童敷口,二十六岁(同治元年)国家内扰外患,皇权统治者为挽救局势,下诏求言,无一人进言。黎庶昌以廪贡生身份写“万言书”,京中友人认为“万言书”批评尖锐,劝其勿上。黎庶昌以为此乃国家大事,坚持上书。军机处召黎面试,黎陈述国家兴革之大事十五桩均切中时弊,特赏黎任知县,后又任知州。三十九岁,郭嵩焘出使英、法、德、西班牙,在选拔使馆人员中被选为三等参赞。几年工作显露出外交才干,又受特赏二品顶戴为出使日本大臣,积极增进两国人民情谊,汇刻《古逸丛书》二百卷运回贮于禹门寺。光绪十三年,黎庶昌又赴京城再度出使日本,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日本天皇特为他颁赐一等旭日绶章。三年任满回国,送行者盈途塞巷,追饯至数百里。中日甲午之战前夕,中日关系极度紧张,黎庶昌表示愿意东渡日本排难解纷,当局未准。战事初起,黎庶昌捐银万两以助军费,又被当事者扣压。中国战败,他痛哭流涕,忧愤成疾。光绪二十二年,黎庶昌称病辞职返里,次年病势加重,十二月二十日长逝于沙滩,葬于渔塘。 |
问好:)
老家王乔墓大院,给作兽医站几十年了吧。上初中时,语文老师让写作文,去过一次,大家还抱了几个砖头回去。上大学的时候,回去去过一次。也感慨一下。
两首意境都好。。写景尤其细致。。
第一首,前朝有些不确切。。前朝应是中华民国,民国的前朝才是清。。
第二首,游客二字新了一点,而以使臣指代黎庶昌窃以为也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