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入韵,一直是诗家所避免的。昨读《梦苕庵诗话》,录张王矞隱《题钱牧斋柳如是小像》二绝句之一云
化鹤归来哭桂林,文章气节重东林。
只缘红豆难抛却,怕问西湖水浅深。
绝句中,两用林字入韵,更是少见。亦见前人作诗,其多可通融处。
自海至楚途次寄马全玉八首之六
萧萧晚雨向风斜,村远荒凉三四家。
野色连云迷稼穑,秋声催晓起蒹葭。
愁如夜月长随客,身似飞鸿不记家。
极目相望何处是,海天无际落残霞。
当系误用
如系误用,钱钟联先生恐不会录入诗话的。钱在诗话别处,虽然偶有邻韵,也必指出,看来也在宽容之列。
如系误用,钱钟联先生恐不会录入诗话的。钱在诗话别处,虽然偶有邻韵,也必指出,看来也在宽容之列。
昆兄此论较是,具体说来,第一个“林”是地名,不能改的!第二个“东林”在于作者喻先生有东林党人的文章、气节、人品也不便动。在不以词害意的情况下,便定稿了。前人在格律上出现的反常情况,我一向认为不必去想方设法代其寻找理由。往往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一时的随意变通,破例。或者说就是一时的错误,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