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境界,为真善美;人生之境界,亦真善美。
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是否通同?真善美之间关系到底怎样?
我构建了一个模式:
真
善 美
真
无论艺术还是人生,首先是要能存真。真的基础上求善求美,能尽善尽美,则复得于真。
我的一个课题里,可能要用到这个东西。抛砖一下,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启发
汤一介先生在《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列出了一下几种:
康 德:善<--美<--真
黑格尔:真<--美<--善
孔 子:善<--美<--真
老 子:真<--善<--美
庄 子:美<--善<--真
都是单向的,线性的,我认为应该是平面的、交叉的,这个我想是可以肯定了的。但艺术或人生最终追求的是真、是善、是美?以上先贤莫衷一是。我觉得是真,而且,我认为,孔子的善和真是辩证存在的。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论语》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但不是说美不如善,正是两翼。
孔子还说了一句: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就是率性,也就是真。真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为最高的境界,就在逾不逾矩。不逾矩地随心所欲和逾矩了的随心所欲,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就是赤子之真与古稀之真的差别吧。
又如老和尚参禅,刚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的山水,都是自然的客观的真山水,是没有与心和合了的山水。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不同的是心。此时的真,则是心得大透彻下的真。
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于人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也是最高的境界。
于人生,或者有人会说,最高境界应该是善。但善如果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善就容易迷失掉方向。如礼,是要人尽善的,但迷失了真,礼就成了吃人的礼教。
于艺术,或者有人或说,最高境界应该是美。但美如果作为艺术最高境界,美也会迷失掉方向。唯美,如时下最走红的一些电影,美的音乐与图像下,掩盖不住内容的空虚。艺术与自然最大的不同,是在艺术是需要有人创作出来的,自然再美,如果没有人力起作用,都不能称作艺术。正是有人的作用在,艺术也就必须要有创作者心的存在。没用心的艺术美,只能算作是伪美。
王国维说孔子是起于美止于美。
我想真善美三者正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什么单向度的推进关系。其中唯有善比校独特,我觉得它不会推出其他两样,但其他两样到了一定层次后,其必然会与善同存。但也并不是说,善是由它们推衍出来的。
三位一体只是笼统说,既然三者是三个范畴的东西,三者之间还是应该有联系和区别的。
看来凉风比较认可人之初性本善。
说是如此,也不为过,只是我并非是着重表现于此。
我的个人意见是,文学作品之真、美是其成为优秀作品的本原,而优秀作品,往往都有“善”的因素在里面,如果说哪天出来部作品,既真又美,又不甚善的话,不知道会被时人怎么样评述,若仅指其不善,恐其论亦难立足于文学本位。
辞不达意,暂止于此。
将真善美三位一体,对于学诗的人,就只能靠顿悟了。而对于写作的人,也容易流于空泛而不得要领。
善,于文艺,须宽泛理解,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领域的善。善在作品里,更在作者平时的修养里。诗词作品里不必都有道德上善的宣教,作品中对美的发现、对真的揭橥,色调的明丽,韵律的向上,都离不开作者对善的培养。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既是真的体现,也是善的体现。
真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最真实、细腻的刻画,又同时具有作者最真切的感受;
善则是发自于作者内心的慈善和良心;
美则是由于作者内心的挚美所创造出来的唯美。
三者既相互分隔又互相依存,
因为真、善、美是分别三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相互分隔;
但三者又是相互依存,比如真生善、善生美、美生真,因此同意楼上的话,三者也是三位一体的。
以上乃是草民的一番随言,若有谬误还请大家指正,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