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入怀催淡烟,骑龙居里倚栏杆。
闲吟偶忆诗人句,却逗清光下广寒。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名起渭,字渔璜,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渔璜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所染,博采众长,终于独树一帜。他的诗以新、奇见长,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万佛寺大钟歌》,瑰丽特出,名城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后改年号为永乐,迁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减轻自己罪孽。周渔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写此诗,此时正翰林院供职,诗原名《分韵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陵一抔土"。这首诗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袁枚《随园诗话》一书中,就把他《泛舟西湖夜半始归》诗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赞为使人"终身不忘"的佳句。
我上面那首七绝中"闲吟偶忆诗人句,却逗清光下广寒"说的就是他的这个佳句.不知当否?
在人民口头流传着许多关于周渔璜的故事。
一、周渔璜青年时期常在某古寺读书,常常通宵达旦。该寺方丈很敬重他,相处甚融洽。某日寺中腊梅含苞将放,方丈风趣地说道: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周渔璜会意,立时回答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方丈听后甚是赞叹他的才思敏捷。
二、周渔璜到浙江去主考,考生们听说主考官是一个“贵州蛮子”,认为顶多只念过几句《百家姓》与《千字文》,便想让他当众出丑。一位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立时凛然答曰: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一群考生顿时目瞪口呆。
三、周渔璜主考浙江时,杭州某士人手抄一副绝对上联去找麻烦,要周渔璜在三日之内对出下联。周渔璜接到手中一看,上联写道:
一滴两滴三滴氷冷酒,酒冷心暖;
心想这副绝对果真不易对得工整。次日便带上书僮去郊外散步,以便获得灵感进行构思。野外鸟语花香,牧童嬉戏.使他触景生情,立时大叫:“有了!”于是挥笔写出下联:
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花香情长。
四、周渔璜阅兵在镇江。一日闲睱,游览金山寺。主持的方丈听说他生长在“蛮荒的贵州”,便露出鄙夷的神色。对他说:“贫僧偶尔想到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对不出下联,恳请大人赐教。”上联是: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心知其意,便指着祭坛上摇曳不定的蜡光答道: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和尚十分惊骇,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