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也好,不失乐府本意。
有人來信批道:「大謬。梅花樣子怎說(如筆)。誤人之至」。
余意並無其他。韋勒克曾說:「藝術作品為一個多樣統一的整体、一個符號結構,但卻是一個有含義和價值,並且需要用意義和價值去充實的結構」。讀者是以一種感受的方式,去接受和認識審美對象。這種感受若依朱光潛《美學文集》所言,也是具有一定的「心靈綜合作用」。此所謂「心靈綜合作用」,包含接受者的價值判斷以及識解能力.........
亦余審《人間詞話》其引主客体之概念,提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問題,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所以物我相與還是物我相分,便是區別境界之有無或優劣的一個標誌。《人間詞話》有「隔」及「不隔」之概念,就是指著物我之隔與不隔。從其所舉之隔與不隔的例子來看,隔者雕刻,「我」與所寫之「物」,不能融合無間;不隔者,為真情實感自然流出,似天然渾成,我與物一,故為不隔。而對境界產生之條件,《人間詞話》亦云:「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景物、感情,為自然存在之物,本無所謂真假;但「文藝」乃人造之物,創造者可真可假,接受者認真認假,都有可能發生,故凡物我相渾,人工與自然相一,才俱有境界。
故此,除劇中主人公外,余之(代言者)尚謂隔者。但詞作為劇本主人公所有,亦此不隔。然形狀何說「如筆」?也所謂人造之藝術且在意境渲染耳,如是圖例:http://nature.cs.nthu.edu.tw/image/pic/cat_2/104/104_1024x768.jpg
此见仁见智之事也,有争议也正常,能解作者之意者自不觉其隔,不解者则当然觉其隔矣。。。
楼上这段文字,学习中:)
理解處,學友拜服。又「辛夷花」按《神農本草經》云辛夷者,之味辛也。故「倦對繁華去散,又合是、冷香如筆」說於象也摘其義蘊。